第一篇:北京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发展与协调(推荐)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北京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以下简称《纲要》),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本市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任务,转变执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努力塑造“严格、规范、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执法形象,营造和谐、以人为本的执法环境,全面提升首都行政执法水平。
二、创新执法体制和方式,切实改善执法的社会效果
(一)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进一步精简下放许可事项,简化办理流程,禁止任何部门在法律规定之外自行增设许可事项、环节和条件。许可事项涉及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办理多项许可的,要实行“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要深入研究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全面落实许可听证和许可决定公开制度,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办事便利。
(二)加强基层执法工作。进一步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执法事项主要交由区县政府及其所属执法部门实施。完善行政执法级别管辖制度,明确不同层级执法管辖范围,避免重复交叉执法。继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合理规范综合执法部门职权,完善综合执法部门与相关管理部门职能衔接机制。总结推广加强基层执法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整合基层执法力量,强化区县、乡镇(街道)两级对各专业执法机构的统筹协调与监督考核,努力提高基层执法效能。
(三)创新执法方式。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把保护合法、服务守法与制裁违法相结合,全面推行行政指导,逐步通过制定规划计划、发布政策信息以及行政合同等方式实现行政目标,引导行政相对人自觉守法、依法办事,努力降低守法和执法成本。改进执法检查工作,转变单纯依靠处罚进行管理的做法,注重疏堵结合。切实落实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行政处罚对违法当事人的警诫和教育功能。努力完善行政调解机制,积极做好与履行执法职责相关的行政争议和民事权益争议调解工作,切实发挥行政调解的功能和作用。逐步整合行政相对人守法和违法信息,探索建立守法状况信用评价体系,将自我约束、行业自律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切实改善执法的社会效果。
三、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执法效率
(一)建立和完善经常化的执法模式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定岗、定责等多种形式的执法管辖模式,切实解决怠于履责以及执法不到位、缺位等问题。建立执法检查、公众举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各类违法现象,力求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对违法建设、非法营运载客、滥发“小广告”等一些城市管理的痼疾顽症,以及其他社会危害较大、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现象,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执法到位率。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将其作为层级执法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执法机构、执法人员的奖惩任免挂钩。全面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建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规范评议考核工作,将社会评价与内部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评议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把执法评议考核结果纳入依法行政考核,切实发挥执法评议考核奖优罚劣的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执法协调制度。建立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市场监管、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公共安全监管等领域为重点,逐步实现执法信息的互通与共享。建立执法协调机制,各执法部门要主动承担协调与配合责任,努力实现执法工作的无缝衔接和有效合作。区县政府对市级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的执法工作,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法制、编制部门要加强法规、规章具体实施的说明和解释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执法中的问题。要切实支持和保障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执法职责,对阻碍甚至以暴力、威胁方式阻碍执法的行为,要依法坚决处理。
(四)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以及行政机关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检察机关对执法中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办理、监督、反馈等工作以及相互间的衔接与配合,纠正“以罚代刑”现象,及时惩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明确执法部门之间案件移送的范围、种类、标准、方式和程序,落实承办机构和责任,切实保证行政违法案件及时移送和处理。
(五)努力提高行政执法的科技水平。总结、推广区县和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和举措,鼓励和支持执法部门积极开发利用在线申请、投诉、缴付以及在线监督、监测等功能,逐步实现执法信息网上传递和执法文书电子化操作。切实加强对不同执法领域和不同执法类别技术装备问题的研究,按照执法的实际需求,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升行政执法的技术装备水平。
四、完善执法程序制度,切实提高执法的规范化水平
(一)全面清理和修订行政执法程序。各执法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现行执法程序清理、修订工作。清理和修订执法程序,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和《纲要》,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既有效规范行政行为、促进公正执法,又高效便民,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规范重点环节的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执法检查程序,对不同情形规定不同的执法检查措施,明确进行检查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进一步完善调查取证程序和证据规则,规范调查取证活动,不得以违法方式获取证据。进一步完善听证程序,适度扩大听证事项范围,把听证记录作为行政决定的重要依据,增强听证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继续深化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积极开展行政许可案卷评查试点,不断提升执法人员对执法程序与文书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和落实行政决定裁量基准制度。按照平等原则、比例原则以及排除干扰等法律适用原则,制定并完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给付等执法裁量基准,逐步提高裁量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力求做到对一个事实或行为在法律适用上大体一致,从制度和程序上抑制和减少随意性,确保公正执法。
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执法形象
(一)大力开展执法形象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和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增强规则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塑造“严格、规范、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执法形象,营造首都和谐的执法环境。制定并推行执法行为基本规范,推广执法规范用语,开展创建执法标兵、模范执法示范区(岗)活动,努力展现首都行政执法新形象。
(二)切实加强执法资格管理。按照不同执法岗位要求,制定岗位资格标准,建立执法人员数据库,实行执法资格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对执法部门必须聘用的辅助人员要建立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制度,严禁无执法资格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三)切实加强执法培训考核。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履责、协调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应急处置和运用岗位专业技能等五种能力为核心,以执法岗位资质需求为标准,编纂执法培训系列教材、大纲及题库,逐步实现执法人员培训考核标准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六、拓宽执法监督渠道,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一)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监督制度与机制。积极探索并建立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行政机关自我监督机制,完善检查、报告、评估、备案、评查、公开等执法监督制度。要把执法监督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切实增强监督力度。建立执法问题收集、处理、反馈系统,对社会关注的执法热点问题,要及时反馈和处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监察机关要依法列为“重要检查事项”,及时介入并调查处理。全面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执法中有刁难当事人、推诿扯皮、怠于履责等行为或有重大过失行为的,要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直至追究
行政责任。要进一步完善执法投诉举报制度,把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对执法行为的投诉与监督意见作为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逐步提高社会评价在执法监督和考核中的权重,切实增强层级监督、专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互动与合力。
(二)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要进一步畅通申请行政复议的渠道,推行案件公开审理,努力化解行政争议,加大复议纠错力度,促进执法部门不断改进执法工作。继续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创新,努力发挥复议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复议指导工作。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诉讼法,制定行政机关应诉工作规则,规范应诉工作,提高应诉水平,自觉接受人民法院依法对执法行为的监督。
各相关单位要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分工,认真抓好落实。各级执法部门要着重对照群众普遍关注的执法问题,认真查找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法制、监察、编制、人力社保等部门要做好本意见的组织推动和指导协调工作。要把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列入政府绩效管理,加强督查考评,切实推动本市行政执法工作水平提高。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低保工作意见的通知发展与协调(本站推荐)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低保工作意见的通知
【颁布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查看
【发文字号】 甘政办发[2004]99号
【颁布时间】 2004-08-11
【实施时间】 2004-08-11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低保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陇南行署,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低保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四年八月十一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低保工作的意见
最近,民政部召开了全国城市低保工作视频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加强和规范我省城市低保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和制度
各地要认真贯彻城市低保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对低保政策、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争取全社会对城市低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完善地方低保政策和制度提供准确依据。要定期组织低保工作人员、街道和社区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同时,要教育困难群众实事求是地向组织反映自
己的生活情况,严禁弄虚作假。要对近几年城市低保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低保政策和制度。
二、合理确定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员、农垦和森工企业特困职工、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暂时未就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未安置的城镇退役士兵、刑释解教人员纳入低保。要严格政策界限,不得随意扩大低保范围。
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低保人员家庭收入核查的有效办法。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的人员申请低保,要严格政策条件。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介绍就业者、无故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者以及家庭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居民平均水平的申请人,原则上不纳入低保范围。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及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农转非人员的申请,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绝不能把低保作为化解矛盾的手段。不属于政策规定范围之内的特殊生活困难人员,可通过临时救济或其他救济途径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
三、加强审核,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对已经或拟纳入低保范围的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认真进行审查和复核,做到该保的一定要保,不该保的坚决不保,坚持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一)坚持民主评议、社会监督和集体研究审批的工作程序。各社区居委会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工会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代表,组成家庭收入核定小组、民主评议小组、信息反馈小组,加大对低保户的监评力度,并通过走访取证、张榜公布等形式,广泛征求辖区居民的意见。低保户的确定由街道办事处审核,县(市、区)民政部门召开会议集体研究审批。要通过分级管理、分级监督、集体研究决定的程序,严格把好低保对象入口关。
(二)准确核定低保对象家庭的实际收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要采取走访了解、取证、依据生活支出推算收入和实行行业收入评估等办法,核实申请低保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对灵活就业人员,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协调物价、工商、税务、统计、劳动、财政等部门以及物业管理单位,针对不同地段、不同人员类别、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季节收入差别,通过劳务市场调查、收入预测和月收入情况统计,核准实际收入。对从事街头劳务、家政服务、装饰装潢、临街和早晚市设摊、开设修理及饮食服务摊点等的人员要进行收入寻访和消费支出、管理费上缴等方面的调查测算,形成行业收入的抽样标准,并以此计算实际收入。对下岗、失业和出中心人员,在原单位取证后,经劳动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实,再计算实际收入。要力争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困难群众的家庭生活状况。
(三)建立健全责任制。各级民政部门要实行谁调查、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制定调查、审核、审批责任追究制和申请审核报批、动态管理调整、低保与就业衔接、上访控制、低保金社会发放、补差标准等方面的考核办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责任制,努力使城市低保工作更加规范。
四、分类建档施保,保证重点低保对象基本生活
要根据低保对象的家庭情况,科学分类,形成有一定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低保标准和补差标准体系。要将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因病因残无收入的人员或收入较低又不固定的家庭作为低保重点。对其他人员要依据劳动能力、就业条件和家庭经济基础、身体健康状况的不同,确定适当的补差标准。
第三篇:印发《潮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印发《潮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潮州市人民政府
印发《潮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的通知
潮府〔2010〕4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六日
潮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是指市人民政府对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属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市属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统称“市属行政执法主体”),以及市属行政执法主体对其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检验、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监督制度。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对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属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工作情况进行评议考核适用本办法。
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根据本办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
市属行政执法主体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对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属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并负责对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市属行政执法主体负责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
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由其上级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并充分听取同级人民政府的评议意见。
第五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由市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法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编办等部门组成,作为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构,负责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具体工作。评议考核工作可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构的成员,在对本单位进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时,应当实行回避。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对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进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二)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的情况;
(三)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
(四)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的情况;
(五)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情况;
(六)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情况;
(七)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审查和清理情况;
(八)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情况;
(九)完善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报告制度的情况;
(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情况;
(十一)其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对市属行政执法主体进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规定;
(二)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
(三)适用执法依据是否规范;
(四)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五)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
(六)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
(七)行政执法案卷的质量情况;
(八)行政执法主体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九)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
(十)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审查和清理情况;
(十一)依法细化和量化本部门行政执法的裁量标准及公开情况;
(十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情况;
(十三)其他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
第九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行考核制度。
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于每年年初组织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上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评议考核。市属行政执法主体应于每年年初组织对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上行政执法情况进行评议考核。上述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情况应形成书面报告,于每年2月15日前上报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于每年年底前制订本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方案,确定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具体对象、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方案,由市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应与考核对象的目标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共享考核资源,避免重复考核影响正常执法活动。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听取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汇报;
(二)检查有关制度建立的文件、资料;
(三)查阅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备案和执行情况;
(四)检查行政执法行为,评查行政执法案卷;
(五)召开座谈会、设立公众意见箱、发放行政执法评议卡,检查行政执法行为被投诉及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
(六)向行政复议机关、人民法院及有关监督机关了解具体行政行为被认定违法、变更、撤销等情形的案件数量以及有关情况。
(七)考核机关确定的其他方式。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成绩作为市人民政府评价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属行政执法主体及有关责任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行百分制,根据当年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
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中,对被评为优秀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属行政执法主体,由市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中,对于被评为不合格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属行政执法主体,由市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取消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本的评优资格;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的单位,按规定程序追究其行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责任。
第十四条 评议考核机构应当将评议考核结果书面通知被考核对象。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属行政执法主体对评议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自收到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诉,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复查,并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将复查结果书面通知申诉单位。
第十五条 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中,发现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不依法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有关部门按照《潮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及公务员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责任;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监察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结果由市人民政府在评议考核工作结束后30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潮州市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沪府发〔2010〕21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经常性的管理活动,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自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以来,本市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行政执法能力和效率得到了提升。为适应在开放、透明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把上海建设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目标,必须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的公信力。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断提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意识和能力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的基本要求,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应当牢固树立以下理念:
——职权法定。行政执法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者委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积极履行职责,做到行政执法“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程序正当。行政执法应当遵循法定程序,不断优化执法流程,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遵循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行政执法依据、过程、结果应当公开;保证执法手段的合法、正当,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依据。
——保护合法权利。行政执法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和监督权;注重执法目标实现与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保障之间的平衡,做到执法措施必要、执法手段适当,将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影响降到最低。
——教育指导为先。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防止“以罚代教、以罚代管”;行政执法应当积极采取指导、建议、提醒、劝告等非强制性方法,防止“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预防”。
——权责统一。行政执法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对违法或者不当的执法行为,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及时依法纠正;对有过错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行政执法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或者赔偿。
(二)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全员培训制度。对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行政执法培训,使行政执法人员具备应有的文明素养、依法行政理念、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行政执法培训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法官与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讲授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法规、研讨行政执法案例等,并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情况记录和考试结果登记制度。
——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培训。市、区县行政学院在两年内组织一轮行政执法单位及其下属各执法队伍负责人的依法行政专题培训。(责任单位:市、区县行政学院)
——行政执法人员基础法律知识培训。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编制新上岗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大纲,部署在岗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并定期抽查行政执法人员基础法律知识培训情况。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其所属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基础法律知识培训;区县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区县所属的行政执法单位和街道、乡镇的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基础法律知识培训。(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
——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其系统内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并将培训计划和实施情况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二、明确界定行政执法主体和权限
(三)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应当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者委托,并由“三定”方案予以明确。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将系统内行政执法主体名录及其调整情况向社会公告,并报送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责任单位: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四)完善联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两个以上行政执法单位联合执法的,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执法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原行政执法单位不得再行使已被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无效。(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五)规范委托执法行为。行政执法单位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执法的,应当签订行政执法委托协议,明确委托事项。受委托组织应当向委托单位定期报告行政执法情况,并接受委托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受委托组织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执法单位名义实施行政执法,并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六)健全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新上岗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在岗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在执法证件有效期内,定期参加行政执法培训并考试合格,方可到期换领执法证件,继续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禁止无执法证件的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协助执法人员只能从事行政执法的辅助性工作。(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七)推行行政裁量权适用规则和基准制度。对法律、法规、规章中有较大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规定、法定条件不够具体的行政许可规定,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符合法律目的、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参照先例、必要适度等基本要求,制定并公布本系统行使行政裁量权的规则和标准。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对区县行政执法单位行使行政裁量权的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八)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管辖区域、管理事项、执法衔接和配合、执法依据适用等发生争议的,应当遵循合理配置行政执法权、提高执法效能的原则进行协调,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
——明确行政执法争议协调主体。涉及同一系统内部不同区县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因管理区域等问题产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涉及某一综合管理领域内不同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因管理事项分工以及执法衔接、配合等问题产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或者区县政府归口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协调;涉及行政执法单位在具体适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过程中发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涉及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因管理职能交叉产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或者区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责任单位:负责协调工作的有关部门)
——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程序。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发生行政执法争议的,争议各方应当先自行协调,并就协调一致的意见形成会议纪要或者签订相关协议;自行协调不成的,应当及时提请相关协调机关组织协调。协调机关在协调过程中,发现不立即执法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决定由某个行政执法单位先负责执法,该行政执法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责任单位:负责协调工作的有关部门)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九)梳理和公开行政执法事项与依据。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对行政执法事项、依据进行梳理,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公布,并及时更新。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和区县政府实施的行政执法事项、依据及其调整情况,应当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区县级行政执法单位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的行政执法事项、依据及其调整情况,应当报送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责任单位: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规范和公开行政执法流程。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编制本系统行政执法操作指南,明确不同类型行政执法事项的执法主体、权限和程序,并及时更新。行政执法操作指南应当在行政执法单位的办公场所公示,并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应当按照行政执法操作指南,规范行政执法活动。(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一)完善执法告知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时,应当告知执法内容、依据以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救济权等。行政执法人员不得要求或者误导行政相对人放弃依法享有的权利。行政执法单位受理行政审批申请时,应当一次性告知行政相对人办事程序以及需提交全部材料的目录。(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二)规范调查取证行为。行政执法单位在收集违法证据过程中,应当力求证据材料客观、真实,不得伪造、隐匿证据,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时,应当依法制作询问笔录、检查笔录、勘验笔录等法律文书。(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三)实施分类分步执法。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采取不同的行政执法方式。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公众健康、生态环境等的违法行为,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避免执法缺位、不作为。对情节较轻或者危害后果能够及时消除的违法行为,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外,应当先责令改正,并进行教育、告诫、引导;对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四)健全行政执法听证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保障行政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探索重大复杂疑难行政执法案件的公开听证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公开听取、收集行政相对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五)推行重大复杂行政执法案件审查制度。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复杂案件,应当由同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机构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行政裁量等进行法律审查,并出具法律审查意见;对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充分的,应当建议补充调查。对重大复杂行政执法案件的处理,由行政执法单位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责任单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六)规范执法文书和案卷管理。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制定本系统的行政执法文书统一格式,或者使用国家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并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规范制作、使用行政执法文书,并在行政执法案件办结后,及时将相关行政执法文书、证据资料等整理入卷,归档保存。(责任单位: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市政府法制机构)
(十七)推进行政执法结果公开制度。对与公共安全、公众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的、对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或者需要公众广泛知晓的,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应当公开的行政执法结果信息,行政执法单位应当予以公开。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可以通过情况通报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公布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情况。(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八)加强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行政执法经费全额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严禁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行政执法单位作为行政执法经费或者奖励经费使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四、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十九)加强行政机关层级监督。通过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等途径,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执法单位的监督,及时发现、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执法行为。
——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从行政执法案件事实认定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程序是否合法、法律适用是否准确、处理决定是否适当等方面,对本系统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的,应当提出整改意见。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指出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应当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
——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制度。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以及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执法行为存在瑕疵的,应当制发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指出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在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规定的期限内书面报告整改情况。(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
——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发现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决定撤销、变更该行政行为或者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并可以出具书面整改建议,由被申请的行政执法单位在规定期限内书面报告整改情况。市级行政机关承办行政复议案件的机构应当定期总结行政复议案件情况,并组织编写典型案例,指导行政执法活动。(责任单位:各级行政复议机关)
(二十)加强专门监督。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资金的审计监督,发现行政执法单位违反财政收支规定的,应当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监察机关应当对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效能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勤政廉洁情况加强监督,并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责任单位:各级审计机关、各级监察机关)
(二十一)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行政执法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常委会做好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质询案,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给予答复;行政机关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或者行政执法单位调查处理重大案件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检查或者调查;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就辖区内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行政执法案件的调查情况以及处理意见,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报告。(责任单位:区县人民政府、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二十二)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行政执法单位对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要积极应诉,按规定向法院提交作出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和证据。对重大行政执法案件的诉讼,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行政执法单位应当自觉履行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研究、积极回应法院的司法建议书。(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二十三)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应当通过开展社会评议,开通热线电话、网上信箱等途径,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举报、投诉的权利,并根据人民群众的批评与建议,不断改进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单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二十四)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市和区县人事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监察机关、法制机构制定行政执法单位评议考核方案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评议考核方案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市和区县政风测评部门应当将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系密切,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行政执法单位作为重点测评对象,每年进行一次政风测评;对其他行政执法单位应当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测评。(责任单位:各级人事部门、各级监察机关、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二十五)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对行政执法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产生危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应当严肃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责任;行政执法行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监察机关应当对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问责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责任单位:各级监察机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市政府法制办要加强对有关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督促,确保本意见全面、有效实施。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六月七日
第五篇: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与生态环境工作意见
“改善两个环境”工作意见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应尽职责。确保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必须牢牢把握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努力强化提升四种意识。
强化干部队伍的认知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重视、认知上到位,推动工作的态度才会坚决,行动才会迅速。为此,首先要在提升干部队伍的认知意识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两个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改善“两个环境”对推进科学发展、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开通热线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深入查找借机“敲竹杠”、办事“马拉松”、态度“冷横硬”、企业“包袱重”和生态环境差等方面的问题,增强推进“两个环境”建设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齐心合力优环境”的浓厚氛围。
强化干部队伍的大局意识。改善“两个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政策制定、效能提升、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统一行动、共同努力。
因此,必须强化干部队伍的大局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摒弃部门私利,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思想和利益局限,彻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自觉站在推进经济发展、顺应群众期待的高度,正确摆布和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找准自己在服务发展大局中的位置。要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积极主动做好改善“两个环境”的各项工作,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和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当前“两个环境”中之所以出现思想僵、门槛高、效能低、服务差等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部门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缺失。因此,必须强化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好“服务窗口亮起来”、“争做服务标兵”等岗位创建活动,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公开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同时,要强化行政效能监察,通过明察暗访、接受举报等形式,加大对玩忽职守、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整治“庸懒散慢”,促使广大干部队伍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服务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的科学发展意识。发展观念和发展意识决定发展局面及其成果。要通过理论研讨、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干部队伍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和把
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意识。同时,要改进和完善干部队伍评价考核办法,加大对生态保护、综合效益等发展“潜绩”的考核力度,引导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眼前功绩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口,培育引进新兴生态产业,降能耗,减污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水土大气质量,努力营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清州镇
201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