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速铁路养修作业模式实践与探索-乔成
高速铁路“三位一体”养修管理模式
实践与探索
上海铁路局 乔成
摘要:伴随着京津、武广、沪宁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顺利开通运营,中国铁路正在稳步跨入高速时代。高铁可靠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全新的布局必将呼唤新的养修管理模式。本文结合沪宁高铁实行的工供电“三位一体”综合养修模式实践,就高铁三专业日常生活生产相互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协调、综合保障养修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优化“三位一体”养修模式新方法、新举措。
关键词:高铁养修模式、统筹平衡、天窗、三位一体、成效 新举措
1.引 言
沪(上海)宁(南京)高铁2010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全长301公里,设置21个车站,除联络线外正线均采用CRTS I型无碴轨道结构。全线无碴部分归属上海客专基地高铁部管理,具体范围从上下行K11.7—K300.254公里,其间有18个站,3个线路所,涉及管辖范围内所有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主要专业设备,同时兼顾车站应急值守。上海客专基地高铁部管内全面实行工供电“三位一体”综合养修管理模式,设一个综合维修车间,下设镇江、常州、苏州三个综合维修工区,工区采用图定垂直天窗作业。
2.高铁具备实行“三位一体”养修模式的现实基础
高速铁路无论从稳定的设备结构本身还是从管理养修人员精干上考量,都具备实行三位一体养修模式的基础,再加之一些诸如设备多专业多系统集成、作业标准严格等固有特性,更呼唤综合管理。2.1高铁的设备基础
高速铁路均为客运专线,采用无碴轨道结构,这种结构稳定性强,各种技术指标可靠。建设初期的投入和联调联试的精心组织,使得开通的高速铁路设备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低的故障率。也就是说“出生”与“孩提时的培养”决定了高铁具有性能可靠、维修工作量小的设备基础,这为三位一体综合养修提供了较可靠的硬件保障。2.2高铁的人员素质
高铁的先进技术也决定了从事高铁养修管理人员更加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学历层次、人员素质的极大提高,给三位一体养修模式本身的协调开展、三专业互相学习借鉴、一岗多能人才的培养都创造了有力条件。就沪宁高铁来说,全部定员196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就有78人,占39.8%,而且35周岁以下青工占51.5%,计101人。2.3高铁的经济成本
维修成本是整个高铁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下行近600km的沪宁高铁,仍然按照既有线的管理模式,比照既有京沪线沪宁段,就从工区的建制来看,光工务就要50个工区,再加之车间、段级机构,再放大到三个专业,期间人员翻冗,管理成本高,专业站段配合难度大,多车间多工区上传下达效率低。走集约型养修之路是高铁养修模式的必然。2.4高铁的固有特性
高铁设备之间本身组成部分的兼容性和系统集成性强烈要求一些日常养修作业必须有工供电协同作战,不得推诿扯皮。比较典型的是工电联整缺陷道岔、轨道车作业运行配合确认、防灾系统管理等。防灾系统一个基站有工务设备、也有信号设备、还有供电设备,系统一旦故障,三家谁不到场都有可能无法消除故障,三位一体后,三专业协同配合,是你的设备也是我的设备,是我责任的也是你责任。另外高铁的三零理念和故障延时控制到最小的安全要求也呼唤三位一体,沪宁高铁实践证明三位一体对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急抢险排除故障十分有利。
3.“三位一体”高铁综合养修模式的组织实施 3.1从生活的三位一体融合到生产的统筹协调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生产对生活的依赖性增强,图定0:00-4:00共计240分钟夜间垂直维修天窗。职工主要靠白天睡眠休息,工区车间提供公寓化食宿条件。建设的前瞻性保障了生产的有序性。沪宁高铁在线路开通运营的同时建设了三个综合维修工区和一个综合维修车间的办公、公寓食宿生活设施。三个专业在同一个环境下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人员的熟悉与融合为生产的统筹协调奠定了基础,生产中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家的事情,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3.2大工长负责制和综合例会制度
综合维修工区设备大工长1名,副工长2名。班长3名,并明确大工长负责制。副工长和班长只是现场专业作业的带班人,整个工区内部的生产协调和工区的对外交流都是以大工长为主。大工长统筹安排工区生产事宜,工供电都就像工区的三胞胎,都是主角。
工区除了小组作业点名分工外,均实行综合例会制度。文件学习传达、安全等会议、综合作业用车平衡、综合学习、班组天窗点名例会都采用三位一体共同召开模式,统一协调相关事业。3.3专业计划在统筹兼顾平衡后上报综合周天窗申请
设备的维修的计划管理是“三位一体”养修模式的核心,三个专业根据自身设备特点编制本专业周计划,然后集中在周四下午15:30召开专业间计划平衡会。主要是平衡劳力组织、生产用交通车辆调配、设备联合整治天窗、计划冲突点回避等事宜。经认真平衡后,一份兼顾劳力、用车、机具、通道入口、天窗综合利用、登销记、防护员、把关干部等方面的综合天窗周计划编制成功,上报调度,待批准。3.4“三位一体”下一日作业标准化的严格执行
工区实行一日作业标准化,即车间会同工区制定了工区一日不同时段需要做哪些工区的固定项目展开表,一日作业标准化同样实行三位一体制度进行落实。严格的一日标准化对工区内部专业融合与减少甚至杜绝职工“两违”起到重要作用。让工区每个职工都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从而更好地驾驭支配个人时间。3.5现场作业生产资源共享、安全卡控形成合力
高铁以桥代路也是一个特点,这样基础稳定、节约耕地、减小铁路对城市的分格影响,同时高铁线路实行全封闭管理。这样作业要通过作业通道进入线路或者上桥,通过三个专业综合天窗模式,可以统筹协调生产用车,进出作业通道管理、登销记、防护员等。同时联合作业采取指定主体,现场GSM-R通信、干部把关制度。每一现场作业均必须遵守无计划无命令不上道、依照路局文件设置驻站及现场防护员、作业人员佩戴证件上岗、作业机具摆放在两线间、作业完毕落实回检制度等作业要求和纪律。现场自控、他控、互控,形成安全合力。3.6综合模式下不失突出专业技术管理
任何事物都有其“黄金分割点”都不能偏废一边,三位一体养修模式同样也不能一味强调综合,丢弃专业管理。对于一些专业性独立的技术管理,还是要强调本专业的具体规章制度和运作方式。比如供电的《停电工作票》制度,就不能省略简单地和工务、电务《作业派工单》合在一起。能综合的、或者说综合后更有利与生产组织开展的就一定要综合,必须专业管理的,也要注重尊重客观规律,强化专业管理。
3.7应急抢险三位一体有机保障、优势互补
“三位一体”养修模式在设备应急抢险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应急故障往往是出乎意料或者说在正常巡视检查范围所未及的地方,原因复杂,这是三个专业有主次地联动抢险,极大地缩短了延时。就工务断轨来说,既有线要通知电务、供电专业车间配合,而现在一旦发生断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三专业同步赶到现场,立即可以开展抢险抢通工作。真正的优势互补在最关键的时候体现充分。4.践行“三位一体”养修模式后的成效与优势
通过半年多的实践探索,概括地讲,三位一体养修模式在以下方面取得成效:
4.1三位一体养修制度初步形成
从最初工供电三专业的机械融合、人员融合到现在的生产组织大融合,规章制度一体化,应急抢修联动,责任共担,充分反映了三位一体综合养修制度在沪宁高铁维修生产实践中初步建立。4.2三专业配合作业能力不断提高(1)综合维修意思增强
通过半年来三位一体养修模式的推行和开展,职工综合意思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记得2010年8月还出现电务确认道岔病害后反映是工务的责任,而现在面对整个沪宁高铁设备管理,电务为工务操心,工务作业返回途中也看看供电设备。三专业互动配合意思增强。(2)专业配合能力提高
三位一体最大的好处就是专业配合协调效率高无推诿扯皮。最突出的就是工务和电务对道岔工电联整。车间专门临时成立了有电务、工务人员组成的道岔整治小组,对管内道岔病害进行销号整治,半年来,工作效率高,效果良好。道岔晃车极大得到改善。4.3生活生产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
车间、工区三专业同吃同住同劳动。硬件生活设施实现了共享。生产中对顽固病害的整治同样优势互补,资源合理利用。比如作业通道管理,科学的综合天窗计划,使得两个以上专业在同一区段作业,这就只要开锁一个通道门上线即可,坐同一辆交通工具到达作业点,设置一个防护员,甚至使用一套照明工具即可,避免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4.4高铁团队精神与整体成就感明显增强
铁路是个大联动机,高铁更是系统工程。综合维修模式锻炼培养者每个职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有一种完整的高铁自豪感。看着通过的和谐号动车组,内心总会想:列车安全平稳运营是我们齐心协力保障的结果,不再单单是工务轨道的功劳,也单单是供电接触网的功劳,而是一个荣誉体。4.5干部职工专业知识有效拓展
综合维修体制下,职工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很重要。从初期彼此不懂对方专业,到后期了解其他专业生产主要任务和工序,再到现在一岗多能担当一些简单的第二专业生产任务,不能不说这是进步。5.继续探索优化三位一体模式下高铁养修工作新方法、新举措 沪宁高铁开通以来安全有序运营,设备质量稳步提升,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日趋常态化,现实以无可置疑的事实证明探索中的“三位一体”模式比较适应高铁的养修管理。但任何事物的成长总是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在管好设备的同时,继续探索优化这种综合养修体制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5.1建议路局业务处室建立高铁合署办公制度
路局管理的不光一条沪宁高铁线,路局的处室完全像沪宁综合车间一样完全融合是不现实的。介于沪宁高铁综合管理中,路局业务处室存在多对一问题,建议路局在针对高铁下发相关制度、文件、要求或者业务指导时建立以某一处室牵头的合署办公制度,这样便于生产一线执行和落实。比如一些问题反馈时间节点的规定,如能协调统一,极大节省了车间工区劳力,同时会有效促进三位一体工作的开展。5.2在日常养修模式外注重高铁养修规律的积累探索并形成成果
立足沪宁高铁,放眼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开创性的事业是需要胸怀和胆略的。管好一条沪宁高铁线是一批人的责任;而通过一条或者几条高铁线的养修探索形成整个中国甚至世界高铁最科学权威的养修管理知识体系,是一代甚至几代高铁人的使命。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要自己全新探索。因此在确保当前管理高铁线路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要注重设备病害及变化规律的摸索总结,并形成实践理论成果。5.3建立工区车间工供电专业交叉拜师业务学习考评制度
高铁“三位一体”融合的关键是人与人、人与知识的融合,借助这个有利的模式,建立工区、车间工务、供电、电务三个专业交叉学习掌握彼此专业知识的机制,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长期的制度化坚持,对内部职工个人技能的提高、一岗多能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量的积累必然换来质的飞跃,综合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增加,势必为日后更深入更顺利的综合管理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5.4尝试实行轨道车综合出行作业运送组织模式
高铁养修中,都是在垂直天窗中进行。行车对作业人员人身伤害危险性很小,而点多线长的作业环境,决定了每日有多组作业,需要多辆汽车运送,道路安全隐患极大。并且无法实现运送点—作业点零距离对接,工机具搬运不便。采取轨道车综合出行,可以将当日所有作业组乘轨道车,轨道车按照作业点具体位置临时停靠,人员机具下车后,轨道车继续开行,运送下一组,依次循环,作业结束后返回沿途接回。这样可以实现作业人员、机具点对点到达作业地点,为高铁养修带来极大方便,并且消除夜间汽车运送人员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6.结束语
我国高铁事业起步晚、发展快,其养修模式也尚未形成既定模式,都处在不断摸索不断开创的时期。高铁的养修,既不能照搬国外案例,也不能墨守成规。只能靠我们这一代自觉肩负起高铁使命的铁路人从我国高铁建设发展运营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路情、高铁现状布局的生产养修模式。期间可以遵循这样“三个有利于”:只要是有利于高铁运营持久安全稳定;只要是有利于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铁养修生产力;只要是有利于高铁知识体系建立健全的做法都是可以尝试并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铁道工程》郝瀛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2.《铁道工务(第1册)》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 3.上海铁路局高铁养修管理相关技术文件
第二篇:高铁线路养修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修改)
高铁线路养修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
实践与探索
自2009年6月起,成都铁路局管内先后开通了遂成线、达成双等多条快速铁路通道,生产模式从“白天到黑夜”、“单线到双线”、“低速到高速”,“天窗修”、“机械修”、“集中修”大量运用,“四新”技术广泛应用,规章制度不断更新,技术标准更高,“速度快、客货混跑、密度大、重载列车”要求高铁轨道线路“零误差、零缺陷、零故障”,对传统养修理念、队伍建设带来巨大冲击。找准在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高铁线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工培训工作机制,拓展培训思路,这是确保高铁线路安全的迫切之举。
一、高铁线路技能人才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职工队伍实际文化和技能水平不适应高铁线路养修所需。成都铁路局遂宁工务段于2008年7月成立,现有固定制职工和劳务派遣工两种用工形式,共计2001人。其中1371名固定制职工中384人在初级及以下技能,占到28%,技师90人仅占6%;630名劳务工中90%的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技能人才严重缺泛、职工队伍实际文化严重偏低在我段显得尤为突出。
2、培养机制不健全。一是拟定制度操作性不强,造成“执行难、难执行”,以前制定的《职工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由于该制度涉及各工种、覆盖全职工、牵涉各级各部门、考核评比量大周期长,造成操作性不强,执行一段时间后便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以素质决定岗位、以岗位和能力决定收入”的目的。二是从事高铁线路的维修作业人员收入与普速一个标准,加之技能津贴太低和各等级之间津贴差距太小,不能有效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三是素质高低未与任用挂钩。不彻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势必导致缺乏自觉学习的内动力。
3、未建立高铁从业人员选拔和培养制度。一是未建立高铁岗位任职资格条件,未从职业道德、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选拔,入口把关不严导致后期培训难提高。二是对高铁岗位未建立必知必会,相对普速还应补充和更新哪些知识模块,否则导致在后期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差。三是对所有高铁从业人员未有培训规划,如何处理工种岗位人员多需要有一个统筹培养安排。四是“基层就是最好的练功场”,要强化车间和班组培训职责,制定车间和班组培训工作标准并督促落实。五是在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中,必须要到现场实作。
4、软硬实力严重滞后。一是兼职教师自身素质急需提高。我局高铁发展相对较晚,其养护理念、作业标准、作业方式、作业手段、作业技能等方面都与常速铁路有着质的区别和要求,对高铁的养护维修正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加之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还处在消化吸收阶段,致使开展的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差。二是缺泛高铁岗位标准、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课件),目前,市场上关于高铁方面的书籍理论的多,技能培训方面的少之又少,致使在培训时深感“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三是职工教育投入不足,段、车间和班组的设施设备水平与其他一些站段相比处于严重落后状态。
二、高铁线路养修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以上情况,我段以“总工→职教科长→车间主管教育的副主任→班组学习员”为主线,以“健全体系、创新思路、抓住重点、全员推动”为工作思路,以“严格把关”贯穿培训始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和不断总结,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培养管理体系。
(一)加强基础建设、健全培训体系,是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根本保障
1、建立高铁从业人员选拔制度,严把入口关。一是要建立高铁行车主要工种从业人员任职条件,我段高铁从业人员从中专文化且专业对口、中级技能水平及以上、两年现场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职工中选拔。二是要进行任职资格考试,对班组长等关键岗位还要求面试,经理论和实作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对高铁安全管理规定、技术标准、作业技能不达标和责任心不强的职工要坚决剔出高铁队伍,不留后患。
2、健全育人机制、完善培训体系。一是要建立全面系统的高铁培训规划。二是要分层次、分对象对行车主要工种人员建立轮训计划,我段自2010年开始已轮训6期300余人,以1-2个月为一个培训周期,滚动式轮训,用5年时间把高铁从业人员全部轮训完。三是完善培训软实力。如:我段组织兼职教师建立了高铁线路工、高铁桥隧工培训教学大纲、培训实施方案和考试题库,开发了24个高铁培训课件。四是对高铁区段营业线施工作业人员要进行资格性培训,每2年进行一次复审培训和考试。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一是与任用挂钩,我段干部实行积分管理,总分12分,半年考评一次,凡是扣分超过12分的直接降级低聘,是一般干部的解聘为工人;对一般干部、中层副职积分分别排在后2位的将重新经过理论考试、述职、面试等环节竞争上岗,凡是空缺干部岗位全部面向全段公开招聘,彻底打破干部不能下、工人提干难老大难问题。班组长每年实行竞争上岗。在我段初步形成了工人→班组长→干部晋升阶梯,只要你“能行”,就给你一个舞台,能者上,弱者下,今天的素质决定明天的岗位。以前是请职工参加培训他不愿意来,现在是他想进培训还不容易,每期培训班报名人数比例达到1:3,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培训、考核与使用一体化。二是与收入挂钩,奖励分配和津贴补助上偏向高铁职工,适当拉开差距。
4、培养一支优秀的高铁兼职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在开展高铁培训前,必须把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提上去,否则会事半功倍。我段在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需求分析阶段、考察研究阶段和实践验证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由段长牵头,组织技术部分、安全部门负责人、兼职教师等人员,分析高铁线路养护重点、难点,共同确定了24个课题(高铁线路工15个、高铁桥隧工9个),每个课题由2-3名兼职教师组成。考察研究阶段将课题研究小组分三批先后到武汉铁路局、上海铁路局跟班考察一个月,或参加部局高铁培训班,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拟定初步培训教案,回段后,再组织行家里手对其教案逐项逐条集体“会诊”,形成共识。实践验证阶段将兼职教师安排到我段遂渝线,去实践应用学习成果,对高铁培训资料再修改、再论证,为我段全面开展高铁培训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培训时有学员在培训评估反馈信息表中写道:“这是我参加工作20几年,培训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好的一次”。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是提升高铁线路养修水平的关键
1、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一是每年分中层干部、线路专业技术主管、桥路专业技术主管三个层面,脱产轮训10天。二是利用段机关每周一11:00—12:00的固定学习时间,开展三个模块学习,第一个模块宣读2篇励志、感恩、阳光心态等文章;第二个模块由安全技术部门讲一堂业务知识专题课;第三个模块是传达上级文电或学习管理等方面知识。三是每月由技术科下达学习一个专题(附学习资料),由其自学,月底进行集中统一考试,对考试前2名和不合格者(或最后2名)分别增减干部积分,并进行经济奖罚。四是拟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具体措施,下达研究课题,并开展课题论文评比。五是自2011年1月起对青年大学生签定师徒合同,师傅由段长、主管业务段长、业务能力强的科长(主任)担任,每周学习一个模块,每周星期天19:00—21:00徒弟要汇报学习情况,由师傅点评帮教,现已签订15对。六是根据阶段重点工作组织技能演练,今年已开展了红光带、胀轨跑道、防洪抢险等演练7次。
2、班组长培养途径:
一是每月利用车间生产会,对班组长进行一次理论考试,遇有新技术或新设备投入应用时,还要进行现场操作培训。
二是建立了以业绩决定岗位的动态考核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对发生班组管理差、轨检扣分超标、发生一起A类违章违纪等直接免去班组长职务。
三是加强预备班组长培训,建立预备班长、预备工长人才库。培养方式采取校企联合办学。今年在路局职教处牵头支持下,打破以前西南交大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开创路局职工学历教育新方式,利用西南交大师资和专业优势,按现场实际所需由我段自行设计培训课程和培养实施方案,增加现场实作课程,对43名入学职工采取“每月面授4天+每月一考+每月讲一堂课+每月一个实作科目+每学期综合考评一次”模式,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每年开展高铁班组长资格性培训,培训时间2个月,理论10天,现场实作50天,集训期间突出“四个严”和“技能”,有效提高了班组长排解现场疑难杂症的能力。(1)管理上突出 “四严管理”:严格要求教师、严格筛选学员、严格过程管理、考试严格斗硬。严格要求教师是指在开班前要组织所有授课教师、科室负责人和领导对教师教案进行评审,培训结束后由学员对教师教案质量、传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和建议,这一前一后的卡控,从源头上避免了以前教师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的作法。严格筛选学员是指要经过层层筛选和全方位的考评,挑选技能突出、综合能力强的职工参加培训;严格过程管理是指培训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和学分管理制管理,将整个培训过程按日常操行、安全模块、综合知识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实作技能等模块分别计算学分,学习期间扣到60分便走人,培养学员养成了“令行禁止”工作作风,改变以前以一张试卷成绩定优劣片面性做法。考试严格斗硬是指凡是参加段的各类考试均实行单人单桌闭卷考试,考试纪律明确按照“中考高考”要求,试卷严格判分,差一分也不留人情,培训结果期期通报,严格考核斗硬。
(2)培训重点突出“技能”。在2个月的时间安排上,理论时间占20%,实作技能占80%。每个实作科目都按照收集现场数据→室内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实作指导教师审核→现场实作→召开施工作业总结会→独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等几个步骤进行,学员的每个实作科目成绩以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和实作后次日轨检车扣分进行计算。
(四)推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素质提高,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为稳步推进生产一线作业人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段、车间和班组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段每月执行 “四个一”、季度“技能达标抽样”管理制度。“四个一”是指:每月分工种编写职工《学习手册》,人手一份;每月抽查5个以上班组日常学习执行情况;每月抽考职工学习效果一次;每月通报一次抽查抽考情况。这种方式一是解决班组学习针对性差老大难问题,又可缓解班组学习资料溃泛现状;二是时效性很强,能及时将局及段的最新作业标准、安全规定及时下发到每个职工进行学习。季度“技能达标抽样”是指每季度分若干个片区开展技能达标考评,被考评者是由段随机抽取,而不是由车间推荐,以此成绩评定各车间、班组日常学习效果。
2、车间采取的措施。车间包保干部每月必须参加或组织包保班组职工学习一次,主管教育的副主任和技术员每月分别要到班组开展一次授课,车间月度生产会要组织参会人员进行考试以检查本月学习效果;车间每季度开展一次岗位练兵活动。
3、班组执行“七个一”学习制度,即:每日一问、班前半小时集中学习一次、每周集中学习不少于一次、每月组织一次理论考试、每月组织一次岗位练兵活动、每人每月一堂课、每月考核评比一次。
三、培训模式显成效
通过以上培训模式,2人通过锻炼走上了车间主任岗位,有6人走上了车间副主任(科室副科长)岗位,14人走上了车间技术员岗位,143人走上了班组长岗位,免去19名不合格班组长,解聘干部3人,低聘干部21人。职工“两违”明显减少,设备质量明显提升,定期轨检成绩一直名列全局前列,养修理念得到明显转变,职工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
四、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建立督导检查小组。部分车间、班组为应付检查只做台帐,形式主义严重,各类培训管理制度如何在车间和班组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是目前基层站段职教工作存在的难题,因此建立一支定期督促、指导、检查和考评的督导检查小组显得迫切需要。
2、实作技能培训应与班组生产要结合起来。现在职工急需提高的是技能,而在集训时对技能培训又是做得最差的,因实作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且担心安全出事而不去现场实作,往往是在教室照着课件讲一下,导致技能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实际上,我们在开展技能培训时,把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到各班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帮助班组攻克现场病害,既搞好了设备,又提升了职业技能,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3、积极开发实作技能演练教学光盘。目前培训课件均以文字叙述为主,不适宜一线工人,其培训效果较差。如果,将作业程序、技术标准、安全要求以实作演练光盘形式展示出来,会更让成人接受。其实就用DV将实作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后,再合成多媒体教学光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更佳,值得尝试。
4、开设心理辅导课十分需要。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方式,加之生产任务繁重,职工长期夜间作业致使心理上产生巨大变化。因此,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显得特别重要,我段推行的“阳光心态、快乐工作、有效劳动、健康生活”理念深入广大干部职工,都能以“阳光心态”来调整自己心态,同时,我们请了一些心理辅导师和专职培训机构人员开展心理辅导,能让一个近五十岁、脾气一直十分火爆的干部发自内心的忏悔,足以说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加强宣传,引起各级负责人的重视。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无效劳动,甚至是有害劳动,均是因素质不达标所致。基于以上认识,我段主要领导极度重视,强推基础教育,也让领导尝到了“培训转化为生产力”的甜头,各级主要负责人认识到了“培训是昂贵的、不培训更昂贵”的重要性是搞好职工培训的关键。
五、结语
铁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做到统筹规划,选择有效的培养途径和对策,才能带动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保证高铁安全。
第三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四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进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4.从职业特点上讲,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三、高效课堂重在操作
真正的高效课堂重在具体操作,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先学模后教,以学定教”,要课前延伸,进行预习;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课后提升,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说与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是真正着眼与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挑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入挖掘、透彻理解,没有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没有对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合,仅仅凭借备课中的预设,生硬的“照读”备课,无视课堂鲜活的生成和课堂的多变性,就难以实现“以学定教”,不能达到“三讲三不讲”“精讲点拨”的要求。用高效课堂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和自己存在的困惑。
1、导学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难度往往过难,量往往过大,加之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
2、巩固检测与反馈。当堂检测落实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3、小组口头汇总,交流展示发现对于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显把握不足。特别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及函数等章节,在理解和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高效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大,要求老师细讲、精讲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满堂灌。
4、学生多分组讨论受制约。
5、教学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导学案、课堂检测不能人手一
第五篇:学工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工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实施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模式的基本特点在于,一是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企业全程参与。三是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企业和学校两个教学场所,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有机结合。本文拟对“学工交替”模式成功实施的因素作一分析。
一、合作的动因(一)学校方面 我们从企业调查得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各有侧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具有解决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能学以致用;在技能上,要有扎实的技能水平,能熟练操作企业的技术设备,排除工作岗位上一般的技术故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在职业态度上,要求安心工作岗位,不好高骛远,对企业忠诚。在这三项中,企业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关注程度最高,反映也最为强烈,认为现在的学生对自身认识过高,企业忠诚度差,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行为短视,常会不辞而别,给企业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