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发展化学工业的几点思考
当前发展化学工业的几点思考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促进和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化学工业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曾有过2次重要的标志: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重点建设前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中的吉林、兰州、太原化工区和华北制药厂等十几个新的化工项目为起点,新中国化学工业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化学工业以引进30万t/a乙烯、30万t/a合成氨为标志,相继扩建和新建了燕山、齐鲁、大庆、扬子、金山等大型石化基地,我国化学工业从此进入第2个高速发展期也是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上升,特别是“十五”计划开始,大亚湾、青岛、镇海等地几套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相继立项和开工,以及氯碱、聚氯乙烯和煤制甲醇、煤制油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和论证立项,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着第3次建设热潮。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立足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我国化学工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有些装置规模、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化工大国。21世纪以来的这次建设高潮应是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迈进的跨越。但是正在经历的这次建设和投资热潮中有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1 发展化学工业的几个矛盾
目前,发达国家发展化学工业主要是通过企业并购和资产运作的方式,而大力投资新建生产装置的阶段已基本过去。当前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的大发展时期主要是以投资新建为主,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1.1 资源矛盾
化学工业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气、煤炭、原盐、矿产资源(如磷矿、硫铁矿、石灰石等)以及粮食或天然植物资源。除粮食和天然植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外,其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利用粮食或天然植物生产化学品,不仅受经济竞争力的制约,而且还受到技术的制约。目前,生产硫酸用的硫铁矿、生产磷肥用的磷矿石以及生产无机盐的一些矿产资源(如生产锶盐用的天青石、生产铬盐用的铬矿等)都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而我国又是一个多煤、少气、贫油的国家,特别是石油资源,我国现在每年的原油加工量3亿多吨,居世界第3位,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3年对外依存度是36%,2004年和2005年均达到40%以上。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和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石油资源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石油的储备战略和替代战略均已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资源矛盾已成为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主要矛盾。
资源矛盾的另一个表现是水资源的紧缺。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化学工业是耗水大户,以当前投资较热的煤化工项目为例,大型企业的用水量通常每小时高达上千吨,年用水量在几千万吨以上。个别企业环境意识不强,只追求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甚至对一些江河湖泊造成水质污染;也有个别企业在循环水、冷却水等方面不注重循环利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都更加剧了我国淡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因此淡水资源也已成为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突出矛盾之一。1.2 供需矛盾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汽车、电子、纺织、建筑、国防军工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虽然我国化学工业已获得巨大发展,如合成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涂料、农药等20多种产品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化工产品的市场满足率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有些产品主要还是依靠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如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的乙烯产品,当前的市场满足率不足50%;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五大通用树脂总的市场满足率也只有57%;聚甲醛、聚碳酸酯等五大通用工程塑料的市场满足率还不到20%;特种工程塑料、特种纤维(如芳纶、碳纤维)的市场满足率就更低,几乎是100%依靠进口。
当然也有一些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能耗高、污染较重的产品,如电石、涂料、农药、硫酸等则处于市场饱和或过剩状态。还有一些领域的普通品种,技术含量低,品种产量大,处于过剩状态,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档品种却依赖进口。如涂料领域,普通家具漆、普通建筑涂料充斥市场,大量过剩,甚至造成市场上恶性竞争;而高档涂料,如高档汽车漆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只能依赖进口。农药领域也有类似情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禁用的品种,国内普遍还在大量使用着,而一些经济作物为了满足出口要求或大都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只能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残留的新品种农药。这都说明我国化工产品的供需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1.3 结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也就是在“八五”时期,当时的化学工业部就已经把调整结构作为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提了出来。到目前已经走过了3个五年计划,整个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人员结构都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相比,我国化学工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十分突出。
如在产品结构方面,精细化工率既是代表化工行业产品结构,也是代表化学工业技术水平的一个标志,发达国家高达60%以上,而我国不足50%;我国化学工业传统化工产品占的比例大,精细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档化学品严重缺乏。我国每年都出口大量化工产品,但大多是初级产品或发达国家不愿生产的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产品,而高档化学品却大量进口。这种状况在无机盐、染料、涂料、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轮胎行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子午化率已达到100%,而我国目前子午化率还不到60%,一些低噪声、宽断面、乘坐更舒适的高规格子午胎品种国内一直不能生产,在国内各地奔跑的一些高档轿车或公务用车选配的都是进口子午胎。
我国化学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生产企业的规模偏小。国际上每年都有世界企业500强排名,我国在世界500强中与化工有关的企业有中石化(2005年排第31位)、中石油(2005年排第46位),而这两大集团实属石油公司行列,真正的化工公司一家也没有。国际上每年都排世界化工企业50强,中国只有中石化1家(2005年排第7位),而美国有13家,欧洲有22家,日本有8家。近几年,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布每年的中国化工企业500强,2006年入围的化工企业500强的销售收入合计为6628亿元,约828亿美元,而2006年公布的世界化工企业50强中,前2名分别是陶氏化学公司(Dow)和巴斯夫公司(BASF),这2家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合计约900亿美元,已远超过我国化工500强企业销售收入的总和。排第1位的陶氏化学公司的销售收入是463亿美元,即陶氏化学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是我国化工500强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56%。另外我国化工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效率低,缺乏竞争力。2 发展化学工业的几个制约因素 2.1 技术制约
对发展我国化学工业的诸多制约因素中首要的当属技术制约。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而我国目前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50%,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虽然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诸多措施,我国化学工业技术进步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受创新能力的制约,科技投入的局限,特别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观念难以转变,又加上激励创新的政策不到位,虽然科技成果很多,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不高。目前,化学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有15年的差距,一些建厂几十年的传统化工企业的面貌和技术水平与21世纪建设现代化工企业的要求相比相差更远。
技术制约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量的技术装备重要引进,另一方面是一批关键技术的技术封锁。前者以生产稳定成熟、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大型石化企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的一些大型石化装置,催化剂都已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但目前在建的一些装置还是靠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有些技术和关键设备已经引进了20多年,还是不能完全国产化,还是需要不断引进来进行老厂的扩建和新厂的建设。关键技术的封锁主要表现在:一是精细化工领域,二是化工新材料领域。精细化工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产品、新技术的转让几乎不可能发生。以农药行业为例,因为农药品种的创制周期长、投入巨大,一旦创制成功,投产以后将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新创制的农药新品种国外公司是绝对不会转让的,在商务谈判中,即使形式上同意转让,其技术转让费也是任何一家国内企业都无法承受的。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是受制于人,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汽车、电子、通信、航天、航空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工新材料。无论是聚甲醛、聚碳酸酯等通用工程塑料,还是聚酰亚胺、聚砜等特种工程塑料,我国曾组织过多年科技攻关,但始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更是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装置。为了满足国内各行业需求,我国一直依靠进口这些材料,据统计,聚甲醛国内消费量2002年13万t,进口13.5万t;2003年消费15.9万t,进口15.1万t;2004年消费18.7万t,进口18.8万t。聚碳酸酯2002年进口41.5万t,2003年进口53.5万t,2004年国内消费69.0万t,进口61.0万t。当我们组织对这些项目进行技术攻关,一旦有了突破时,发达国家就一方面开始大谈技术转让,动摇我们科技攻关的信心和行动;另一方面开始进行产品倾销,制约我们攻关成果的转化和产品的投产,在市场未稳之前扼杀我们。如果我们认为可以引进该技术时,放弃继续技术攻关,自己的产业化装置不能建成了,他们就会再次提高技术转让的谈判价码,再次停止技术转让,再次变技术转让为技术封锁。这是我们多年走的路,也是多次反复走的路。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看准了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已经带着某些技术和资金直接到国内投资,建设化工新材料生产装置。原来的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氯化氢法双酚A生产技术、炔醛法1,4-丁二醇生产技术等都曾经历过这种情况。技术制约的另一个表现是生产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现有企业中技术创新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条件较差,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都制约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2.2 人才制约
20世纪以来,从企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经历着一个演变过程,即生产导向—市场导向—人才导向,21世纪将是人才导向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当今世界竞争的战略资源。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最优秀的人才队伍,谁就会在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占有相对优势。我国化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已有从业人员近500万人,是一支较庞大的从业队伍。这支从业人员队伍日夜奋战在生产经营和科研一线,为我国化学工业的生产建设和经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在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其突出表现在生产经营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和科研战线学科带头人的严重缺乏。即在大量从业人员队伍中,在生产一线的高级工所占比例很低,高技能操作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化学工业生产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提升和行业升级,制约着化学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进程和质量,也制约着化学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技术创新的关键。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领一支队伍在某一行业(专业)或某一学科选择创新课题,并找准突破点,持续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提升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的技术水平,不断优化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的产业结构、改善产品结构,不断提升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开辟一个新领域,并不断推进这个领域登上新台阶。我国化学工业在科技战线已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在科研领域也已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推进化工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些学科带头人队伍与21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化学工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生产企业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这样,对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都存在制约。2.3 环境制约 工业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化学工业无论是资源消耗、能源消耗,还是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量,在工业企业中都属大户。2005年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6%,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16%、7%和5%。我国化学工业在废渣、废气综合利用方面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利用磷肥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磷石膏作为生产硫酸和水泥的原料,实现磷肥工业的闭路循环和零排放;通过变压吸附技术提纯工业废气中的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等作为工业用原料气或食品用高纯气等;通过在循环水中添加阻垢剂、防腐剂、缓释剂等提高水的循环次数和利用率等,这些措施都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产品总量的不断扩大,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又加上国际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责任关怀”理念以后,已得到国内外不少企业的认同。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这是21世纪对工业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对企业新的呼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已认识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这也是一对矛盾,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进一步发展,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可能,而保护环境的呼声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又给今天化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化学工业的过程中,无论是老装置的扩产改造,还是新装置的规划建设,都要正确面对环境要求,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同时,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3 对发展化学工业的思考
因为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支撑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推进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也正在努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根据当前市场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着第3次建设热潮。我们对当前的建设热潮应当予以适当的冷思考。
3.1 对石油化工大发展的思考
“十五”末期以来,以石油炼制为龙头,经深加工建设大型石化基地的规划项目,一个个在经论证后立项,在奠基后开工。为了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项目是必需的。我们应当予以思考的问题:一是原油问题。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40%以上,从我国原油储量和自产原油的数量来看,原油储量是贫乏的,即使每年都有大量增产也是难以如愿的。一些大型石化基地的建设只能建立在进口原油的基础上,而近2年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人预测国际原油价格不会长期高位运行,但回到35美元/桶以下的可能性甚微,所以原料问题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是布局问题。从近几年规划论证的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布局分散了一些,布局分散后难以形成规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就会下降,这些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比较可取的思路是,依托已有的企业基础和人才基础,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大型企业,适当集中进行改造扩产,一方面形成国际竞争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对老装置的改造,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3.2 对煤化工过热的思考
近2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又加上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资源分布是贫油、少气、多煤的现状,以及石油资源枯竭论一直笼罩着化工界,致使近2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重新热了起来。2年来,凡是产煤大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炭企业都在规划论证煤化工的项目。目前规划中的煤制甲醇项目其生产能力约4200万t/a,在建的约900万t/a;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的总生产能力约3500万t/a,在建的有520万t/a;规划中的甲醇制烯烃项目、甲醇制二甲醚项目每年各有几百万吨,这些煤化工项目的规划总投资需要几千亿元。对于如此热的煤化工项目,我们应当予以思考的问题是:
(1)市场问题。煤制甲醇在建的生产能力约有900万t/a,而我国2005年甲醇总产量为530多万t(产能800多万t/a),进口甲醇120多万t,即2005年国内甲醇消费量约660多万t;我国二甲醚2005年产量约为20万t(产能约37万t/a),而目前在建装置生产能力约100多万t/a,拟建装置还有200多万t/a。这些项目建成投产,产品将如何消化将是一个大问题。有人说甲醇可以掺烧汽油用作汽车燃料,二甲醚既可以作民用燃料代替液化石油气,也可以作柴油替代品,但这些还处在研究和试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2)技术问题。煤制油目前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技术路线。间接法已在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建成生产装置,正常生产运行多年(我国曾与其商谈过技术转让,但技术转让费高得惊人);而直接法目前世界上尚无工业化装置运行,直接建设大规模生产装置存在一定风险。甲醇制烯烃技术国际上也在研究开发阶段,还没有工业化装置,直接建设工业化装置还存在较大的风险。(3)资源问题。我国煤炭储藏量比较丰富,发展煤化工的原料似乎不成问题,但水资源的问题却很严重。煤化工项目的用水量是巨大的,以150万t/a煤制油项目为例,每天需要为生产装置供应原水5.5万t。而煤化工项目都建在原煤产地,这些地区都是严重缺水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满足。
(4)竞争力问题。我们正在大力建设或规划建设煤制甲醇项目,而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甲醇生产国或生产企业几乎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并且还与天然气供应商互为股东关系,把天然气的合同价格长期固定在较低水平,以保证甲醇原料成本具有竞争优势。萨索尔的煤制油装置是建在自己煤矿的矿口,煤是经运送带从矿口直接送到气化炉的,即使如此,他们也正在试验原料改煤为天然气。考虑煤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原油价格究竟回落到什么价位。如果原油价格不在目前的高位运行,煤化工产品的经济性竞争究竟如何,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3.3 对发展化工新材料的思考
化工新材料一般是指:通用工程塑料,如聚甲醛(POM)、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特种工程塑料,如聚砜(PP)、聚酰亚胺(PI)、聚苯醚(PPO)、聚醚醚酮(PEEK)等;特种纤维,如碳纤维、纺纶以及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是汽车、电子、机械、通信、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必需的配套材料,是现代工业和尖端科技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生产化工新材料的技术难度很大,其核心技术难以掌握,大部分化工新材料品种一直是我国化学工业的短项,国内市场需求一直靠进口满足。如果化工新材料不能形成自主技术和国内产品的配套能力,不仅汽车、电子、通信等民用工业会受制于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在有些方面也会面临被动。所以在已有的技术和人才基础上,从国家层面组织科技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甚至是引进人才等工作,依托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通过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大研发与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攻克并掌握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生产能力。3.4 对一些产品新增生产能力的思考
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市场对化工产品的巨大需求,许多国内产品出现了需大于供的情况,所以国内很多地区、很多企业都在抓住机遇加大新增生产能力。新增生产能力一般有2种方式,一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能力,另一种是新建生产装置增加生产能力。笔者认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工业基础已基本形成,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更有优势,完全新建生产装置应当充分论证、慎重决策。
当前对化工产品新增生产能力应当予以思考的问题:一是高耗能产品的扩张问题。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近2年的化工建设项目,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生产装置的建设,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宏观上也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但还是有很多能耗高、污染较重的产品陆续建成投产,规模上也不具有竞争力。近2年电石、焦炭等产品的大量扩产就是例证。二是低水平简单重复的问题。有些新建装置只是简单地扩大生产能力,为了赶进度、尽快占领市场,有些企业采用简单重复的办法,依照原有生产装置照搬、照套,忽视技术进步问题。无论是一个行业、一条生产线、一个产品或单个生产设备,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指标不断提升。以聚氯乙烯为例,聚合釜是其关键设备,最早的国产聚合釜最大体积是7m,后定型生产是30m;“八五”时期科技攻关组织的是87m,而国外当时最大是127m;现在国内常用的是75m,最大的与国
3外先进水平相当,都是135m3。与聚合釜相匹配的防粘釜技术,经过科技攻关后达到一年一开盖清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生产装置是每立方米每年生产125t,通过科技攻关对聚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现在提高到每立方米每年生产360t,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420t)。近2年新建和扩建聚氯乙烯装置很多,一定要注意采用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其他产品和工艺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发展我国化学工业要更多地考虑利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和装置,尽量避免简单的重复建设,不断提高化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篇: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 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法等国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日本有失落感。冷战结束初期,日本主张建立“日美欧”三极世界,但海湾战争后,美谋求独霸世界和欧洲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使日本感到日中关系的 上海APEC前夕,小泉首相匆忙来访,即要在两周内两访中国,也充分说明他对中日关系的重视。中日关系目前处在困难时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小泉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关系的恶化已成为日本严重的外交问题。“9·11”恐怖事件后,冷却的日中关系严重阻碍了日本大国外交的开展,于是,为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修复日中关系成为小泉政权的当务之急。
(一)中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但围绕历史、台湾、防卫、领土问题的摩擦还可能出现波折
中日两国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要从大局着眼的必要性认识越发清楚,因为孰轻孰重还是明确的。这一切驱使着两国关系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在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而日本尽管近年民族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但绝大多数在和平主义宪法成长起来的日本国民对极端民族主义还是有一定免疫力的。由于双方正在逐渐摈弃零和博弈的陈旧观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因为在没有零和效果的今天,争取双赢避免两败俱伤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困扰中日关系的四大问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防卫问题、领土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围绕这些问题的摩擦,中日政治关系还会出现波折。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认侵略罪行的政治气氛和道德价值观。日本政界还有相当一些人认为否定历史就是否定自民党政治,否定战争就是否定他们自己。在台湾问题上,因日本政局动荡,国内亲台政治势力膨胀。战后出生的一代外务省官僚中的傲气与民族情绪等因素使其遇到矛盾时对华态度较为强硬。他们强调从维护日本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看,台湾的位置意义重大。于是,欲以台湾长期牵制中国大陆,维持台湾的现状,不愿中国实现统一。在防卫问题上,日美修订防卫合作指针实际上已将台湾纳入其合作范围。日本实际已将中国作为其防范对象。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作为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也有可 能长期存在,不时引起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
(二)中日经济关系可望持续、快速发展,但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经济政策
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竞争性弱,近10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是2000年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两国不仅贸易额有大幅度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改变了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虽然出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额仍可望达到人们所预计的1000亿美元左右,再创历史新纪录。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将有较大增长。仅从去年1-6月份的统计来看,中日贸易额已近425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1.8%,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则高达近30亿美元,而2000年全年才36.8亿美元。[4]今后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更加宽广,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会不断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市场会更加开放,更加充满生机;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又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有些因素不利于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应是经贸合作的政治因素增大,日本在进一步调整其经援政策。冷战后,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经济持续滑坡,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担心中国成为日本经济上的对手,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希望中日经贸关系顺利进行,并企图在对华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干扰两国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以对华ODA为例,今后日本将继续把“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对华ODA的基本理念,但现阶段特别把“支援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和民主化”作为重点。其调整趋向势必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两国间经济合作前景产生重要影响。[5](P.30-31)
(三)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相互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将突显出来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民往来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进行文化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比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更容易一些。事实上,这个因素在1972年中日复交时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中日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然而,中日之间相互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突出地暴露出来。例如,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方面往往提出几项原则,而日本人则不这样,即使提出也大都是附和中国的提议。正如中根千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提出某种原则是处理多民族的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但往往使日本人为难,感到难以接受。日本人也并不是不能提出原则性的东西,但在极为单一的民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没有再提出什么原则的必要,但这在中国人看来往往容易视为没有原则。[6](P.200)另外,受各自的文化观的影响,日本人比较富于变化,中国人则不太富于变化。这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眼里的形象往往是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而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的形象则往往是顽固不化的。事实上,中日两国虽号称“同文同种”,但毕竟有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法及行为模式各不相同。而且,如果说中日两国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话,同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之间的差别往往似是而非,且潜在的差别多于显见的差别,这种微妙的差别反倒增加了了解辩明的难度。
(四)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今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将持续增强,日本的国际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双向同步变化中,中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得到调整。当前日本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牵制、侵略历史形象的影响、国内法律框架的约束。日本正积极争取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及亚太多边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但其对华姿态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将进一步务实化和“普通化”。[7](P.227)现任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2000年在接受记者关于对华外交问题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对中国该说什么就坚决说什么”,“日本对中国贷款也贷了,对过去也作了道歉”,“中国问题如果成为日本的威胁,日本应向中国表示出坚决的态度”,“日中建交已近30年,如还建立不起不看对方眼色,直言不讳的人际关系就太成问题了”。联系到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历史、台湾及与美防卫合作问题上不顾中国的意见和批评,否定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执意推行所谓“普通国家”路线,表明未来的中日关系在形态上将与过去有所不同。
[8](P.129)
另外,中日之间以老一辈友好人土的渠道推 动官方政治关系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中日交往渠道将在年轻化和多元化变化中得到更新,交往方式也将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新的交往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一)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仍将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强烈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当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美日相互关系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并对本地区有着重要影响。中美日三国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协调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在新世纪,人们更加期望中日关系能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仍在以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上采取强权主义。美国的强权政策不仅对全球,也给中日关系带来直接影响。中日双方均受到美国的制约,以致影响到双方的相互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仍将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路线和安全政策,其对华政策仍将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中美关系感冒,中日关系发烧”的结构将依然存在。能否尽可能排除或减少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消极影响,将是能否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起到相对降低中日关系的突出地位的作用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东盟成为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同东盟的三角关系在今后的时期内将是仅次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多边因素。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东盟活力虽然受到影响,但正在恢复并有所发展。特别是2000年7月底东盟主办的东盟外长、地区论坛、对话国会议等十分成功。这不仅为中日提供了参与多边外交的机遇,也为中日相互沟通协调提供了方便,应该说是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不能不承认中日关系在亚洲地区的突出地位也相对降低了。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矛盾最集中与最突出的地区。1999年,美国部分解除对朝制裁,金大中总统采取“阳光政策”,促使朝韩双方自主实行民族和解,实现南北首脑会谈,从而使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缓和。这一形势的变化,不仅给朝韩双方带来实际利益,也使整个东北亚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希望,削弱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强权势头,更使中日友好与合作关系出现新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朝 鲜北南双方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的次序向民族统一顺利过渡的话,则将使朝鲜半岛大大增强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届时中国、日本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将形成又一个三角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中日双边关系的突出地位也会相对降低。
(三)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但这些共同利益也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国、东盟和朝鲜半岛因素之外,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把中日双边关系逐步融入多边关系网络之中,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今后,亚太多边政治、安全、经济合作势必日益发展,其对中日夫系的影响势必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的范围,而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尤其是地区多边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两国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在协调国家间关系方面,中日两国
将面临如何对待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问题。在建立国际秩序方面,中日两国将面临如何对待已有的国际规则和如何制定新规则的问题。在具体合作领域方面,中日两国将在地区政治与安全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如何加强沟通和协调的新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美欧日对东亚及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将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据估计,到2020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后,贸易量将立即增长20%~30%,加之亚洲国家经济将以8%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发展10~15年,届时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量将出现惊人的扩大。[9](P.151)其中,中国作为蓬勃向上的市场将倍受发达国家的重视,美欧日在东亚及中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在多边经济关系结构中重新定位。其次,受西欧和北美经济区域集团化动向的影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亚太地区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多样性,缺乏欧盟那种经济一体化经验,所以今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在不少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分属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同属于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之间,即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又有着不同的利害关系。中日关系将不得不在这种双重性的考验中,不断相互协调对亚太经合组织的立场。再次,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中日两国能否在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上不断扩大共识,也将对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篇: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doc(写写帮推荐)
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包括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作为原材料加工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化学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原材料,为国防生产配套高技术材料并提供常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是国民经济重要发展期,也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期,如何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化学工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部分行业自给有余产品可以出口的化学工业体系。包括化学矿山、化肥、石油化工、纯碱、氯碱、电石、无机盐、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新领域精细化工、橡胶加工、新材料等14个主要行业。到2005年底,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3063.4亿元,利润3707.9亿元熏税金1726.7亿元。其中化学工业2005年固定资产总值16262.1亿元熏实现总产值穴现价雪17597.3亿元熏销售收入17228.5亿元,利润958.5亿元熏税金594.1亿元。
化学工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骨干生产装置,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中间力量。如乙烯装置18套、年产30万吨以上合成氨厂32套、60万吨以上的纯碱厂6个、30万吨以上的硫酸厂36个、12万吨以上的高浓度磷肥厂31个、10万吨以上的烧碱厂40个、10万吨以上的PVC厂20家。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置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化工行业还建设了一批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大型的国产化示范装置,对全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带动作用。如上海石化20万吨/年聚丙烯;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60万吨/年磷铵装置;山东华鲁恒升水煤浆加压气化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山东万华16万吨/年MDI装置;20万吨/年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装置、20万吨低压法甲醇、2.4万吨/年TDI等。
“十五”期间化学工业建立起了门类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队伍,化学工业共有独立的科研院所200多家,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达5万多人,建立了一批部级和国家级工程中心,这些为我国今后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十五”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我国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超额完成了“十五”初期确定的目标,是我国化学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化工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如下: 主要化工产品产量表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2000年产量 2005年产量(*国家统计局数)乙烯 470 755.5 合成氨 3105 4596.25* 化肥(折纯)3186 4888.0 其中:氮肥/尿素 2398 3575.9/1994.9 磷肥 663 1075.3 钾肥 125 232.66 觹硫铁矿 964 磷矿 1937 硫酸 2164 4462.2 纯碱 834 1421.1 烧碱 646 1240.0 甲醇 177 535.6 醋酸 79 137.0 纯苯 184.7 306.1 聚氯乙烯 264 642.9 农药 64.77* 103.94* 染料 44 65 涂料 166 382.6 轮胎(万条)9980 31819.9 目前我国已有20多种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居世界前列熏化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十五”期间,化工行业通过宏观调控,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档、高附加值和短线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投资重点向优先发展的石油化工、农用化学品和化工原材料产品倾斜,与“九五”末相比,尿素产量由1412万吨(折纯)增加到1994.9万吨,在氮肥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55.8%;高浓度磷复肥(以P2O5计)产量由235万吨增加到678万吨,在磷肥中的比例由35.44%增加到63.07%;离子膜烧碱产量由144万吨增加到366万吨,在烧碱中的比重由22.3%增加到29.5%;子午线轮胎产量由3188万条增加到14261.7万条,在轮胎中的比重由32%增加到45%。农药杀虫剂比重45.56%熏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熏杀菌剂、除草剂比重分别为11.22%和28.89%熏分别提高了0.62和10.89个百分点。
3.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化工下游行业的需求高速增长熏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熏尤其是2003年以来熏基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化工产品价格随之上涨,化学工业利润空间加大,经济效益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熏2005年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和税收都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与2000年相比,全行业利润和税收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6.9%和18.25%,大大超出“十五”计划目标。
4.技术进步成果显著
“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加速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增强。重点突破了一批行业急需和对行业技术进步带动性较大的新技术、新工艺。如:适合于中小氮肥企业的灰融聚流化床、新型多喷嘴对置气化技术、合成气醇烃化精制新工艺、磷酸稀酸综合料浆浓缩法工艺、聚四氟乙烯和甲基氯硅烷新工艺、电石渣制水泥、大型磷石膏综合利用、低压法甲醇、万吨级炭黑新工艺、5万吨/年氯化聚乙烯(CPE)、杀菌剂'氟吗啉'、聚醚醚酮(PEEK)、以玉米为原料一步法生产柠檬酸、大型乙烯裂解炉和大型裂解气压缩机国产化、6000吨子午线轮胎专用有机硅烷偶联剂等。
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化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国有、集体和三资企业,目前已成为化学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其销售收入及资产已占到化工总量相当大的份额,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非公有制化工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全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化学工业整体实力。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已超过千家,有的销售收入达到近百亿元,已超过许多国有大型企业,跻身于世界化工专业领域的前列。非公有制企业涉及面宽,从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遍及整个化工领域,目前已形成经济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特别是一些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出现了一批跨领域、跨地区、跨行业的以资本运作为纽带的产业集团。
6.化工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沿海、沿江的一些地区利用自身航运、交通、水源、环境的优势,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我国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新建化工园区达60多家。由于化工园区的带动,区域化工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依托长江水系形成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游有重庆长寿化工园、四川西部化工城;下游有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兴、常熟、扬子江和苏州工业园,以及上海化学工业区;依托珠江水系的珠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地区,主要有广东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深圳、珠海等;沿海地区的化工园区,环杭州湾地区形成精细化工园区、山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的青岛、齐鲁、天津、沧州、大连和福州湄州湾的泉港、厦门、莆田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内陆地区化工园区正在崛起,如哈大齐牡石化产业带、内蒙古包头、鄂尔多斯和巴盟三大化工园区和陕西的陕北煤化工神华工业园、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车和塔里木五大园区、贵州正在形成的依托铝、钛、锰等有色金属和磷化工、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的贵阳-遵义产业带等。
这些园区的建设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发展区域经济、探索和实践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和幅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能源短缺矛盾愈显突出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我国资源和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资源和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03、2004和2005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分别占原油总消费量的36%、42%和42.4%;硫磺和原盐进口猛增,硫磺由2000年的273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677万吨,原盐2004年进口298万吨;电力供应十分紧张,拉闸限电经常给化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2005年的电价比2000年涨了一番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熏一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二是由于近年基础工作薄弱,产品单耗有增加的趋势。此外运输紧张也严重地制约化学工业的发展熏大宗化工产品如纯碱、尿素和钾肥等常常压库。
2.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十五”期间,虽然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仍然是以外延扩张为主,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仍然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如炼油工业,我国共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261万吨,其中地方炼油企业约57家,平均规模54万吨,而世界2005年炼厂674家,原油加工能力达到41.2亿吨,炼厂平均规模611万吨,美国有炼厂132家,能力8.39亿吨熏平均规模663万吨;在石油化工领域,规模化经营日趋明显--跨国公司加快了以兼并重组、突出核心业务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强以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33%、贸易的67%、直接投资的70%、技术开发和转让的80%以上。美国道化学乙烯能力超过1290万吨/年,道化学和德国巴塞尔公司的聚烯烃产能都接近1000万吨/年。
再如,我国烧碱装置平均规模约8万吨/年,而美国平均规模为72万吨/年,世界最大公司美国陶氏化学烧碱装置生产能力达到323万吨/年;国内PVC树脂生产企业平均规模约10万吨/年,而发达国家装置规模一般在20万~50万吨/年,最大规模为日本信越公司146.5万吨/年。
二是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石油化工产品、有机化工产品和高档新产品的比重过低,而高消耗、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造成一方面总量上已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国产新品种农药很少,子午线轮胎仅占45%(世界平均已达80%以上),高浓度磷肥仅为磷肥总产量的54%(国外高浓度化肥几乎100%),离子膜烧碱占29.5%,重质纯碱占28%(发达国家已达80%以上)。
3.科研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足
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化工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目前主要依赖引进技术,拥有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少,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装备技术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投入少、基础差,缺乏创制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工程化能力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弱,目前我国化学工业总体水平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
4.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任务十分繁重
“十五”期间,加大了“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但化工“三废”治理率还较低,环境保护的任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污染仍然十分严重,目前化学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分别居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第1、4、5位,同时,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地将其污染严重的化工产品生产转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重我国的环保负担,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搞不好化学工业的环境保护,完全有可能严重影响化学工业的当前生产和今后发展,因此我国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另外,化工安全生产形势也十分严峻,化工事故频频不断,尤其是出现几次重大恶性事故,给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5.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但逆差大幅度增加
“十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外贸进出口额大幅增长,2000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为851.4亿美元熏2005年为1994.6亿美元熏年增长率18.56%熏但外贸出口增长与进口和国内销售收入相比增加有限,逆差却大幅度增加。2000年全行业出口额和逆差分别为288.6亿美元和274.2亿美元熏2005年分别为563.9亿美元和866.8亿美元熏年增长率分别为14.3%和25.88%熏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外贸进出口增长率和逆差增长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口石油连年增加;二是外贸出口的化工产品大部分处在商品的'价值链'低端,相互竞相压价,出口数量增加较快,出口额增长不多,而且国际官司不断,近几年国外反倾销案件一直高居所有工业之首。
三、主要化工产品预测
目前,国内大部分化工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已由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化工的发展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根据国民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情况,以近年来国内化工产品消费情况为基础,化工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的结果是,需求平稳增加,2010年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量如下:
“十一五”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预测表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2005年消费 2010年需求预测 乙烯 1730 2500 合成氨 4613 4900 化肥 5342 6268 其中:氮肥 3550 3840 磷肥 1129 1450 钾肥 663 978 硫铁矿 1450 1580 磷矿 4573 6150 硫酸 4657 5500 纯碱 1240 1650 烧碱 1035 1250 甲醇 666 1250 醋酸 191 245 苯酐 95 120 纯苯 308 640 聚氯乙烯 857 1100 农药 35 45 染料 45 55 涂料 395 600 轮胎(万条)16800 22000
四、我国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
(一)发展重点 1.化学肥料
化肥工业发展一是努力增加化肥产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提高化肥行业的经济效益,为化肥完全市场化做好准备。化肥工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加快化肥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加速原料路线和技术路线的改造,降低基础肥料的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复合化比例和农化服务水平,调整基础肥料和化肥二次加工的生产力布局,推广科学施肥,提高肥效熏搞好化肥需求侧管理。
氮肥工业主要是提高技术水平,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对以油为原料大中型氮肥企业进行原料路线改造;对以无烟块煤为原料企业,采用当地廉价煤和先进的煤气化技术进行改造,实行原料本地化;大、中型氮肥厂主要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新建氮肥装置应向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实现基础肥向资源地转移;复合(混)肥向市场地集中,实现二次加工肥向市场地转移。部分没有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将退出基础肥料的生产。磷肥工业“十一五”期间,一是依托已形成能力的企业搞好改造和扩建;二是加快云南、贵州磷复肥基地建设。2004年云南磷复肥基地年产240万吨磷铵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已建成年产60万吨磷铵及其配套工程。“十一五”期间,云南磷复肥基地再增加120万吨磷铵生产能力。贵州磷复肥基地应加紧建设,力争“十一五”建成120万吨磷铵生产能力;三是要加强磷硫两矿的建设,保证磷肥工业的健康发展。
钾肥工业主要是努力提高国产钾肥的生产能力,加快青海、新疆钾肥基地的建设。2003年青海盐湖集团100万吨钾肥工程建成投产,2004年生产氯化钾50万吨,“十一五”将全面达产达标。2004年中信国安青海西台吉乃尔100万吨钾镁肥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已建成30万吨钾镁肥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钾肥工业将重点建设新疆罗布泊钾肥工程,其工程建设规模为120万吨钾肥,其中硫酸钾100万吨、氯化钾20万吨,“十一五”还要加强镁、锂等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争建成产业化示范工程。另外,“十一五”期间钾肥工业还需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力争在国外建成100万吨钾肥生产基地。
2.石油化工
炼油和乙烯工业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龙头和核心,“十一五”发展重点是:炼油工业主要是围绕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炼油加工水平和效率;石化工业主要是,增加乙烯总量,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并提高以聚烯烃为代表的合成树脂在三大合成材料中的比例,加快合成纤维原料和单体的发展。
炼油的结构调整为重点是:以改扩建现有企业为主,慎重安排新点,提高炼油企业的集中度,坚持走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停产或转产一批小型和低效炼厂,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改进企业加工工艺,优化炼油产品结构,提高柴汽比例,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清洁油品的产量,增加优质产品供应,逐步达到国际实行的产品标准;优化资源配置,增大高含硫原油的加工能力,适应国际原油多渠道供应的要求;建立国家战略和商业原油、成品油储备体系,应对国际油价市场起伏不定的形势;完善原油输配送体系和成品油管网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乙烯工业要以提高我国乙烯工业整体竞争力和尽量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主要立足现有企业的改扩建,并根据我国资源和市场的特点熏优化原料、优化工艺、优化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乙烯新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转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资源、规模、效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国内现有大型乙烯装置二轮、三轮技术改造的同时,继续实施节能降耗和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扩能和改造,建成上海、燕山、大庆等若干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采用园区化模式发展乙烯工业,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布局,“十一五”期间新建南海、福建、天津、独山子、四川等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加快乙烯工业技术创新和国产化,做好乙烯和下游产品的成套技术、催化剂及新产品开发工作。
提高乙烯下游石化产品产量,增加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石化工业的发展重点。合成树脂是国内需求量大、增长快、进口量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品种。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都是今后快速发展的品种。为加快发展,结合乙烯装置的改造和新建,可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吸引民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前来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另外调整合成树脂的品种牌号,提高专用树脂比例,以使合成树脂达到多样化、专用化、系列化。
由于纺织和服装业等快速发展,大型精对苯二甲酸(PTA)、丙烯腈和聚酯装置,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批缺乏竞争力的小型聚酯装置在竞争中会退出市场。乙二醇、苯酚、丙酮、环氧丙烷、丙烯酸等缺口较大的有机原料产品,一方面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集中建设一批大规模装置,以降低生产成本。3.煤化工
能源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油、少气、富煤”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当予以鼓励的产业。“十一五”期间煤化工发展重点是,对现有煤化工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其主要内容,一是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改造落后气化技术,淘汰落后的压缩、净化(如水洗脱碳等)和合成技术,降低生产能耗,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增加企业煤化工产品品种,降低市场风险;三是搞好煤化工企业的三废治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对于新建煤化工装置,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当地要有廉价的、丰富的煤炭资源;二是要有比较充足的水资源;三是要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四是要选好适宜当地煤资源的煤气化技术;五是选好产品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六是要搞好项目的综合利用,提高原料利用率。另外,鉴于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大、商业化技术有待完善,“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示范,不宜大面积推广。
4.两碱工业
氯碱工业发展重点是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新建装置应以离子膜工艺为主,控制金属阳极工艺装置建设,现有装置主要是电解槽和蒸发、氯气液化等工艺装置的改造;PVC的节能重点是原料电石炉生产节能,提高电石炉的单套规模,搞好电石炉尾气的综合利用。氯碱工业应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烧碱和PVC后加工产品的研究,拓宽烧碱的应用范围,增加PVC树脂的品种和牌号,大力发展有机氯产品,提高氯碱行业的精细化工产品比例。调整氯碱工业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投资者向资源集中地区发展氯碱工业,在中西部煤、电和盐资源丰富的地方重点发展几个大型氯碱工业,在沿海地区利用国内外石油和乙烯资源建设石油化工和氯碱相结合的一体化大型基地。继续抓好国产化离子膜技术、PVC大型国产化聚合釜成套技术和高压氯气压缩机、氧氯化法聚氯乙烯装置等,提高氯碱工业装备国产化制造能力,搞好离子膜研制工作,摆脱离子膜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纯碱工业的发展重点是,适当增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扩建应以现有企业扩建为主,控制新建生产装置;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纯碱和氯化铵产品质量,增大重质纯碱和粒状氯化铵的生产能力,提高低盐碱生产比例,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纯碱产品出口,发展纯碱企业纯碱下游产品生产,减轻纯碱市场压力;搞好盐碱联合,实现盐碱一体化,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企业的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纯碱行业的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加强纯碱循环经济的科研投入,争取在纯碱的废渣综合利用上能有大的突破。
5.农药工业
农药工业目前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产量,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加强农药的科研开发,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药行业的科研开发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和其它资本对农药开发的投入,继续加强南北两个农药创制中心的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入市场。加强新品种的开发,重点发展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新品种和地下害虫防治剂;用于水果蔬菜的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以及杀线虫剂;适应水用轻型耕作的除草剂和新型旱田除草剂;开发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的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新型制剂。“十一五”还要搞好企业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农药企业,争取“十一五”末达到实现国内有几个资产和销售收入都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实现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要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环境治理力度,完善主要农药原药生产企业“三废”治理装置,对治理不合格的、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的企业要坚决取缔。6.精细化工近来,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化工的优势已逐步显现出来,如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柠檬酸、生物法生产聚丙烯酰胺、生物化工产品的新型酶制剂、新型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等在国际市场上已充分显示竞争力。应该予以鼓励发展。
涂料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和耐久性涂料,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有机硅、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类涂料、重防腐涂料,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专用涂料等。染料工业重点发展符合国际纺织品环保法规要求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以及有害颜料替代产品等。
新领域精细化工主要抓好有发展优势、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量大面广的短缺产品的发展。重点是化工新型材料中的有机氟、有机硅;饲料添加剂中的蛋氨酸、赖氨酸、泛酸钙、维生素(E、A、D)、丙酸和脱氟磷酸盐等;食品添加剂中的L——乳酸、山梨酸、核酸、安全的脂肪和蔗糖代用品等;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天然或半天然絮凝剂等;生物化工产品中的新型酶制剂、新型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长链二元酸、新型生物农药等。
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和信息等国家重点产业,需要品种繁多的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工产品与之配套。目前,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加速期,对配套化工产品需求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将成为精细化工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的主要品种有:汽车、建筑、交通用新型高档涂料,电子和信息产业用的功能材料、胶粘剂和专用化学品及纳米材料等。
7.化学工业园区
“十一五”期间,我国化工园区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化工园区的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二是园区建设要突出特色,定位清晰,特色鲜明,避免园区间产品和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化工园区建设要规模适度,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济实力,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园区发展,又要节约土地资源,防止相互攀比、圈地过大、基础设施与项目建设脱节,避免因一味追求上大项目、铺大摊子而造成土地资源和公用工程设施的浪费;四是园区建设要体现一体化开发理念,即项目设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五是园区产业选择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化工园区要实行“准入制度”,进入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筛选,要选择产品新、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避免一些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污染大的项目进入园区。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
1.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新催化技术重点是合成氨催化技术、生物催化技术、高分子聚合物催化技术、碳一化学新型催化技术、环保催化技术、酶催化技术、新催化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技术。进行催化反应器放大、设计和制造研究。
新分离技术重点是大宗有机化工产品精馏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工业气体净化和废水膜分离技术、超重力技术、高效结晶技术。
聚合物改性技术重点是接枝共聚技术、聚合物合金化技术、交联互穿网络技术、纳米材料改性和短玻璃纤维改性技术,实现聚合物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
精细加工技术重点是超真空技术、定向合成技术、表面处理和改性技术、插层化学技术、超纯物质加工与纯化技术等。
生物技术重点是菌种培养技术、产品分离及精制技术、发酵设备大型化技术、生物催化剂定向改造技术等。
新型节能和环保技术重点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贮存氢技术、高效蒸发和喷雾干燥技术、蒸汽冷凝水回收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
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重点是计算机生产控制与优化技术、集成制造技术、化工故障诊断技术、监控与安全系统技术和大型化工企业ERP技术等。
2.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氮肥工业主要推广新型煤气化技术,包括以劣质煤、高硫煤为原料的加压气化技术;先进的净化技术,包括大型化的MDEA(二甲基乙醇胺)、NHD(聚乙醇胺二甲醚)脱硫、脱碳技术;缓释尿素生产技术;热电联产技术,主要指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利用造气炉渣、粉煤和吹风气等,进行热电联产,并鼓励提高锅炉压力等级,实行能源多级利用;推广以水煤浆为原料的大型煤气化和低温甲醇洗净化30万吨/年合成氨国产化成套生产技术和大型尿素国产化成套技术。
磷肥工业重点推广30万吨/年磷酸、60万吨/年磷铵和80万吨硫酸国产化成套技术,中低品位磷矿制酸技术;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利用技术;氟回收和高附加值氟加工技术;硫酸低温位余热回收系统技术,硫铁矿综合利用技术;复合肥工业开发和推广缓控施肥生产技术;新型包裹材料和制剂生产技术。
钾肥工业主要重点推广和研发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盐湖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大型硝酸钾生产技术。农药推广生物酶拆分、转位技术,酶反应器技术,定向合成技术,推广先进的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及大型化反应器、连续化反应技术。
基础有机原料发展新型碳一化学合成技术,如合成气直接生产乙炔或直接合成二甲醚生产技术等。氯碱继续搞好国产化离子膜技术、PVC大型国产化聚合釜成套技术和高压氯气压缩机、氧氯化法聚氯乙烯装置等,同时继续搞好离子膜研制的工业化研究工作。
精细化工推广新型反应床技术;新型高效精馏技术;新型氧化、硝化、磺化、氟化、还原技术;新型耐候性涂料、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气干性高固体粉涂料生产技术;国产生物法生产赖氨酸、长链二元酸、聚丙烯酰胺等生产技术、松香产品系列加工生产技术。
化工新材料推广工程塑料生产和加工技术;通用塑料改性技术;有机硅、有机氟材料生产技术、电子配套材料生产技术。
轮胎推广高等级轿车、轻卡子午线轮胎、低断面、无内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子午线轮胎翻新技术。
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带动传统化学工业发展的步伐。在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采用计算机及网路技术,重点加快企业上网工程的实施,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3.淘汰、削减或限制落后的产品和生产工艺(1)淘汰的产品和生产工艺
合成氨中的水洗脱碳、常压变换、三套管式氨合成工艺;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工艺;硫酸水洗净化工艺;4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制酸;50万条/年及以下的斜胶胎,或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1万吨/年及以下的干法造粒炭黑;1000吨/年以下黄磷;单线1万吨以下有钙赔烧铬化合物;土法炼油;汞法烧碱;5000kVA以下(能力小于1万吨/年)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生产氰化钠的氨钠法及氰熔体工艺;高中温钠法百草枯生产工艺;农药产品手工包(灌)装设备;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KDON-6000/6600型蓄冷器流程空分设备;直接火加热涂料用树脂生产工艺;氯氟烃(CFCs)、主产四氯化碳(CTC)生产、CFC-113为加工助剂的含氟聚合物、用于清洗的1,1,1-三氯乙烷(甲基氯仿)、采用滴滴涕为原料非封闭生产三氯杀螨醇工艺和甲基溴(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总体计划要求淘汰);1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含滴滴涕的油漆生产工艺等。
(2)削减生产能力的产品
化肥中的碳铵;PIC(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取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和POPs(关于就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采取国际行动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限制的农药及其它高毒农药;高有机溶剂含量的农药制剂;高溶剂含量涂料和低档涂料(天然树脂、酚醛树酯、沥青、油脂类);联苯二胺类染料和颜料;破坏臭氧层的CFC物质;斜交轮胎等。
(3)限制的产品和工艺
年生产能力小于以下规模的生产装置:30万吨联碱及100万吨氨碱、8万吨合成氨、以石油(高硫石油焦除外)为原料的化肥生产项目、13万吨尿素、3万吨磷酸(P2O5)、12万吨磷酸二铵、20万吨硫磺制酸和10万吨硫铁矿制酸、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装置、1000吨/年铅铬黄生产线、5000吨/年氧化铁红颜料装置、2.5万kVA(能力小于4.5万吨/年)及2.5万kVA环保和能耗达不到准入要求的电石炉、5000吨/年电解二氧化锰、15万吨/年烧碱、2万吨/年氢氧化钾、单线2万吨/年或有钙锫烧铬化合物、氯化汞触媒、单套1万吨/年无水氟化氢(配套自用和电子高纯氟化氢除外)、单套反应釜6000吨/年、后处理3万吨/年以下的F22(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除外)、2万吨/年的(甲基)有机硅单体、8万吨/年的甲烷氯化物(不包括为有机硅配套的一氯甲烷生产项目)、8万吨/年并副产的全部四氯化碳没有配套处置设施的甲烷氯化物、斜胶轮胎、力车胎(手推车胎)、高毒农药原药、以滴滴涕为原料的生产三氯杀螨醇、以六氯苯为原料的五氯酚钠、林丹、3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综合利用除外)、3万吨/年三聚磷酸钠。
(三)产业结构调整 1.区域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要搞好区域间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减少区域间的无序竞争,避免产业趋同。东部沿海地区,要利用沿江、沿海、技术和市场等优势,瞄准国际发展前沿,一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深加工的产品;二是发展外向型产业,占领国际市场;三是适当时机可以“走出去”办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与国际企业打拼,发展自己;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便宜等优势,与东部的技术、人才和机制方面的优势结合,加强资源本地化的深加工与利用,形成优势化工产业。东部地区要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利用对口支援的形式,在财力和技术等方面要向西部地区倾斜,把传统产业和原料型的工业,适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行业结构调
按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属性,大致把化学工业划分三类工业:第一类是基础性工业,包括: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石油化工、国防化工、战略物资型的特殊化学矿山等,其主要特点是,关系国计民生,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影响大;第二类是传统性工业,包括:有机原料和中间体、三酸两碱、涂料、染料、轮胎、无机盐和部分品种化学矿山等,其主要特点是,工艺技术成熟、生产能力大,生产厂点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少;第三类是高新技术工业,包括: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信息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其主要特点是,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生产利润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第一类,稳定和调整第二类,加快发展第三类。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应通过股权分置、兼并、租赁、重组等多种形式,加快现有化工企业的改组改造。一是要通过企业内部的股权再造,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本结构;二是联合和重组外部资产,做大做强企业,按照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产业适度集中,形成行业内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以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新潮流。各省、市(如云南)要对现有化工企业进行整合,按照“能大则大,能小则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促使企业向三个方向转化:一是重点培育1~2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主要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的综合性大企业集团;二是培育一批既有优势产品,又有相当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均居较前位次的“小巨人”企业;三是加快落后企业的淘汰和转化,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和实施限制性政策,或是破产倒闭,淘汰出局,让出市场空间;或是促使企业转化,为大企业拾遗补缺,发展专业性强、批量小的个性产品,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关联性和配套性企业。
五、有关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行为
自2004年7月以来,我国投资体制进行了改革,面大量广的化工项目不再由国家审批,加上近几年化工市场行情较好,各地新上化工项目较多,为了搞好宏观调控,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制定和颁布,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补充、调整和完善,使之具有时效性,并严格产业政策的执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同时制定、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形成以技术标准、法规、规范等技术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管理体系,以此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要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一方面限制外商进入国内产品已饱和和高污染行业;一方面对一些不影响国家总体安全和我国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适时放宽利用外资的限制条件,提高我国化工生产总体水平;同时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对处于行业前几名的国内龙头化工企业,外国公司又没有核心技术,要控制外国公司收购或控股国内企业,警惕外资垄断性并购。
2.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应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增强自我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目前属于空白的产品或差距较大、在短期内又难以取得突破的产品,鼓励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引进;各级政府要支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科研院所转制,促进产学研联合,大力支持和推进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建设技术开发中心;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科技投入强度,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用于科研开发,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建立科技开发与创新的风险基金,解决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的先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3.积极扩大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
近几年,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很快,很多产品产能过剩,“十一五”期间要注重开拓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要成立受国家支持和管理的产品或行业出口协调组织,建立产品出口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同一产品多头对外、内部竞相压价;国家要建立相应国际认可的产品高水平国家级认证、检测机构,减少企业到国外认证的费用,提高出口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要把“走出去”放到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各种机会,将我国已经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如尿素、纯碱、轮胎、农药、染料、涂料、烧碱等,转移到国际上有市场和我国技术上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对本国需求量大而先天不足的资源(如钾矿、磷矿等),采取多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开拓资源,弥补国内不足。
2.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应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增强自我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目前属于空白的产品或差距较大、在短期内又难以取得突破的产品,鼓励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引进;各级政府要支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科研院所转制,促进产学研联合,大力支持和推进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建设技术开发中心;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科技投入强度,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用于科研开发,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建立科技开发与创新的风险基金,解决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的先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3.积极扩大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
近几年,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很快,很多产品产能过剩,“十一五”期间要注重开拓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要成立受国家支持和管理的产品或行业出口协调组织,建立产品出口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同一产品多头对外、内部竞相压价;国家要建立相应国际认可的产品高水平国家级认证、检测机构,减少企业到国外认证的费用,提高出口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要把“走出去”放到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各种机会,将我国已经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如尿素、纯碱、轮胎、农药、染料、涂料、烧碱等,转移到国际上有市场和我国技术上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对本国需求量大而先天不足的资源(如钾矿、磷矿等),采取多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开拓资源,弥补国内不足。
全球化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07-02-13
尽管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减速,但2007年对于全球而言,仍将是化工业发展的一个好年头。美国斯坦福(SRI)咨询公司对世界石化工业做出上述测。美国化学品市场协会(CMAI)也认为,2007-2010年全球基础化学品和塑料需的年增长率将达3.8-4.1%。预计这种势头直到2008年才会有所减弱,不过2008-2010年间,中东和中国的石化产业仍将处于旺盛发展期。
欧美市场将快速增长。预计欧洲石化市场2007年将维持紧缺和高效益状况,并延续至2008年上半年。欧洲生产商将加快扩增乙烯能力。雷普索尔-YPF公司在葡萄牙锡尼什投资6亿欧元将使乙烯生产扩增22万吨/年,并增加聚烯烃产能。巴斯夫将于2008年使比利时安特卫普乙烯装置能力扩增28万吨/年。英力士将在德国威廉港建设天然气裂解装置,生产75万吨/年乙烯。据美国化工协会预计,今后10年内美国化学工业的年增长率将从前10年的2%增加到2.8%。美国将继续扩增炼油能力,以满足对石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长。Motiva企业公司将使其德州的1425万吨/年阿瑟港炼油厂扩能至1625万吨/年,使阿瑟港炼油厂成为美国最大的炼油厂。
中东扩能势头强劲。自2007年初起,中东将有大量的装置能力投运。约830万吨/年的乙烯能力将于2008-2009年在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投运,一批大型裂解装置将于2010-2012年在GCC国家和伊朗投产。沙特阿拉伯已规划在2008-2009年再建数套大型乙烯联合装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在沙特延布新建130万吨/年乙烯装置,预计2008年投产。伊朗国家石化公司的3套世界规模级裂解装置将于2007年初和中期投运,总能力超过300万吨/年。分析人士认为,因目前需求处于紧缺状态,这些装置的产品将被世界市场吸收。到2015年完成建设后,伊朗将年产乙烯1200万吨、聚合物1000万吨、化肥800万吨、甲醇700万吨和芳烃400万吨。届时,伊朗石化产能可望超过日本并接近沙特阿拉伯。
印度继续加快发展。今后4-5年内印度石化工业将吸引超过180亿美元的投资,约100亿美元将投向下游加工工业。几家现有的和新的生产商都纷纷参与其中,到2008年印度可望成为全球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07年印度聚合物和纤维消费年增长率将分别为10%和6%;印度塑料的年需求增速将为14%。据美国化学系统公司的预计,到2010年印度乙烯需求的年增长率为10%。2010年印度乙烯供应缺口将达260万吨/年以上,需要建设3-4套世界规模级的乙烯装置。据预计,印度2010年石化产品的供应短缺大致为:乙烯260万吨/年,PP270万吨/年,PE220万吨/年,PTA120万吨/年,PVC80万吨/年。目前印度的一些大型化工基地已在规划之中。
亚洲其它地区不甘落后。泰国制定了至2018年的石化工业发展计划,以使该国石化工业进入第3轮发展期。PTT化学公司将在马塔府建设100万吨/年裂解装置,定于2009年投产。下游装置为30万吨/年LDPE和40万吨/年LLDPE。陶氏化学公司将参与泰国暹罗水泥公司在泰国罗勇的石脑油裂解装置计划实施,预计于2010年投产。埃克森美孚公司将在其新加坡3025万吨/年炼油厂附近建设第二套80万吨/年乙烯装置,于2010年投产。该裂解装置将与另一套90万吨/年的乙烯装置构成一体化。越南石油公司将投资30亿美元在越南北部NghiSon工业区建设第2个炼油石化联合企业。中国台湾的国光石化公司计划在阿布扎比腊韦斯建设100万吨/年乙烷裂解装置。
中国仍是发展引擎。据德意志银行报告的数字,中国化学工业规模在2005年已达到1510亿美元,预测到2015年将再翻一番达3920亿美元,将超过10%的年增长率。届时中国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化学品制造国,在世界化学品市场的份额将从现在的8%上升到13%。目前,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2位化学品消费国,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说,陶氏几年前建在中国的4.1万吨/年环氧树脂装置称雄大陆,但现在已在5强之外。陶氏化学(中国)投资公司亚太和大中华地区总裁姜健铭认为,在10-15年内中国化学品市场预计将增长到约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市场的规模,中国化工业的增速使得这块土地变得炙手可热,今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项目建设和转让技术将继续增加。
第四篇:化学工业概述
化工概述
(chemical industry)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化学工艺(chemical techno-logy)都简称为化工。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s),农业化工(agrochemicals),化学医药(pharmaceuticals),高分子(polymers),涂料(paints),油脂(oleochemicals)等。它们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不同涵义,却又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具有连续性,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容。人类早期的生活更多地依赖于对天然物质的直接利用。渐渐地这些物质的固有性能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于是产生了各种加工技术,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天然物质转变为具有多种性能的新物质,并且逐步在工业生产的规模上付诸实现。广义地说,凡运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或结构、或合成新物质的,都属于化学生产技术,也就是化学工艺,所得的产品被称为化学品或化工产品。早期生产化学品的是手工作坊,后演变为工厂,并逐渐形成一个特定的生产部门,即化学工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生产部门,如冶金、炼油、造纸、制革等,已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从化学工业中划分出来。当大规模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化工蓬勃发展之后,以化学、物理学、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其他工程技术,研究化工生产过程的共同规律,解决生产规模放大和大型化中出现的诸多工程技术问题的学科化学工程诞生并得到迅速地发展,从而将化学工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经验的或半经验的状态进入到理论和预测的新阶段。
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与大自然作斗争,逐步地加深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而掌握了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本领。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人类越发善于利用自然条件,并且为自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
古代人们的生活更多地依赖于对天然物质的直接利用,或从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由于这些物质的固有性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便
产生了各种加工技术,把天然物质转变成具有多种性能的新物质,并且逐步在工业生产的规模上付诸实现。凡运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或结构、或合成新物质的,都属于化学生产技术,也就是化学工艺;所得产品被称为化学品或化工产品。这样,许多自然界没有的物质被源源不断地创制出来。起初,生产这类产品的是手工作坊,后来演变为工厂,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生产部门,即化学工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生产部门,如冶金、炼油、造纸、制革等,已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从化学工业中划分出来。当大规模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化工蓬勃发展之后,以化学、物理学、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其他工程技术,研究化工生产过程的共同规律,解决规模放大和大型化中出现的诸多工程技术问题的学科--化学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它把化学工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经验或半经验状态进入理论和预测的新阶段(见化学工程发展史),使化学工业以其更大规模生产的创造能力,为人类增添大量物质财富,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在现代汉语中,化学工业、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都简称为化工,它们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不同涵义,却又关系密切,互相渗透。在人们头脑里,“化工”这个词,习惯上已成为一个总的知识门类和事业的代名词,它在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为之献出毕生精力。下面简要地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说明化工绚丽多彩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
二、精细化工
精细化学工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简称“精细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含义,国外迄今仍在讨论中。目前,凡具有以下特点的化工产品通称为精细化学品,即:
1.品种多,更新换代快;
2.产量小,大多以间歇方式生产;
3.具有功能性或最终使用性;
4.许多为复配性产品,配方等技术决定产品性能;
5.产品质量要求高;
6.商品性强,多数以商品名销售;
7.技术密集高,要求不断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
究,重视技术服务;
8.设备投资较小;
9.附加价值率高等。
精细化工包括的范围,各国也不甚一致,大体可归纳为:医药、农药、合成染料、有机化工、无机化工、涂料、香料与香精、化妆品与盥洗卫生品、肥皂与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印刷油墨及其助剂、粘接剂、感光材料、磁性材料、催化剂、试剂、水处理剂与高分子絮凝剂、造纸助剂、皮革助剂、合成材料助剂、纺织印染剂及整理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动物用药、油田化学品、石油添加剂及炼制助剂、水泥添加剂、矿物浮选剂、铸造用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剂、合成润滑油与润滑油添加剂、汽车用化学品、芳香除臭剂、工业防菌防霉剂、电子化学品及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制品等40多个行业和门类。
第五篇:精细化学工业
精细化学工业
精细化学工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简称“精细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含义,国外迄今仍在讨论中。目前,凡具有以下特点的化工产品通称为精细化学品,即: 1.品种多,更新换代快;
2.产量小,大多以间歇方式生产; 3.具有功能性或最终使用性;
4.许多为复配性产品,配方等技术决定产品性能; 5.产品质量要求高;
6.商品性强,多数以商品名销售;
7.技术密集高,要求不断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重视技术服务; 8.设备投资较小; 9.附加价值率高等。
精细化工包括的范围,各国也不甚一致,大体可归纳为:医药、农药、合成染料、有机颜料、涂料、香料与香精、化妆品与盥洗卫生品、肥皂与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印刷油墨及其助剂、粘接剂、感光材料、磁性材料、催化剂、试剂、水处理剂与高分子絮凝剂、造纸助剂、皮革助剂、合成材料助剂、纺织印染剂及整理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动物用药、油田化学品、石油添加剂及炼制助剂、水泥添加剂、矿物浮选剂、铸造用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剂、合成润滑油与润滑油添加剂、汽车用化学品、芳香除臭剂、工业防菌防霉剂、电子化学品及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制品等40多个行业和门类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一、专业简介
制药工程是以数学、物理、医药、化学等理论为基础的面向工业生产的高度综合性专业。
本专业学习与掌握数学、物理、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与设备、制药工艺学、反应工程基础、药厂设备及车间工艺设计等专业课程,接受科研开发的实验技能培训。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医药生产部门从事医药生产过程的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科研、商贸、行政等部门从事与制药工程相关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范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海外、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或内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制药工程专业高级人才。
培养范围:
1、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掌握药物生产工艺与工程设备设计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药品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药物研究开发、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就业方向
可在各类药物生产企业、研究所、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新药研制、药品生产、管理及营销等工作。
四、主干课程
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等。化学工艺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主要偏重于工艺研究方面。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选的专业方向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等,一般安排40周。
主要专业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工业催化和应用化学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制药工程。(主要的是化学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