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工商文化发展重点思考(共)
一、培育工商文化应服从、服务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整体战略
培育工商文化的核心,是根据工商文化自身的发展方向来主动、自觉地培育所需要的文化元素,并使其服从、服务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培育服从、服务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文化,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明确工商部门的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工商文化培育工程的核心和方向。在当前,工商部门的目标主要就是维护好市场秩序,服务好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所有文化元素的培育,一定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如果迷失了方向,工商文化培育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工商文化建设的意义。
2.根据战略定位和工商文化发展现状,寻找并利用所需要的文化元素
工商文化元素具有“双重效应”:适合部门发展的文化元素可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反之,不适合发展需要的文化元素则可能阻碍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工商部门所需要的文化元素不应该一成不变,而要根据部门的战略定位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这些文化元素的调整过程,其实也是保持文化元素先进性和有效性的具体过程。
3.以各种有形活动为载体,培育所需要的文化元素
针对每一项文化元素,要有计划地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进行培育。这些文化元素的宣传和培育的过程,就是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
比如,要培育工商部门的执行文化,可以考虑建立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部门制度化建设等;要培育竞争文化,可以考虑建立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机制,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活动等。
二、识别并利用好工商文化发展所需的文化元素
识别工商文化发展所需文化元素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进行工商部门特点分析的过程,其基本原则应该是“缺什么提倡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笔者认为,识别部门所需文化元素需要从社会、部门、人员三方面来综合考虑。
1.从部门的自身发展现状来分析
工商部门在整个政府框架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要求我们要有适合自身定位的文化元素。当前,我们除了要注重传统文化外,更要提倡建立创新文化。
2.从干部职工队伍的现状来分析
对于一个比较年轻的团队而言,应更多地强调民主氛围和集体决策,以避免重大决策中的一时冲动;对于一个年龄偏大的团队而言,应该更多地强调工作激情和改革创新,以增强团队的活力;对于一个知识型的团队,应更多地提倡沟通、倾听和尊重等文化元素。
3.综合考虑各地工商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
比如,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信息比较闭塞地方的工商部门来说,应该更好地强调危机意识、发展意识,使之成为部门发展的动力。
三、当前工商文化培育的重点
1.执行文化
执行是将战略变成现实的关键。我们所倡导的执行文化,不仅仅是“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程序”,而应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含意。提倡主动、有效地执行,就是要求干部职工具有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在工作中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有效地完成工作。
2.创新文化
创新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任何一项战略目标都不是轻易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完成“助跑”、“跳跃”和“伸展”等一系列动作以后才可能实现。面对工商部门的战略发展目标,我们要提倡创新,鼓励创新,以使创新真正成为事业发展的动力和保持生机的源泉。
3.危机文化
工商部门要完成好历史赋予的使命,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工商部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责任很大,任务很艰巨,因此一定要强化危机意识,使其成为部门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
4.爱心文化
爱心是对中华民族人本文化的传承。工商部门要着力在内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帮助人”的充满爱心的人文环境。要提倡关爱干部职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并在制度层面鼓励和提倡干部职工的爱心行为。
第二篇:当前发展化学工业的几点思考
当前发展化学工业的几点思考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促进和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化学工业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曾有过2次重要的标志: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重点建设前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中的吉林、兰州、太原化工区和华北制药厂等十几个新的化工项目为起点,新中国化学工业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化学工业以引进30万t/a乙烯、30万t/a合成氨为标志,相继扩建和新建了燕山、齐鲁、大庆、扬子、金山等大型石化基地,我国化学工业从此进入第2个高速发展期也是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上升,特别是“十五”计划开始,大亚湾、青岛、镇海等地几套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相继立项和开工,以及氯碱、聚氯乙烯和煤制甲醇、煤制油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和论证立项,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着第3次建设热潮。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立足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我国化学工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有些装置规模、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化工大国。21世纪以来的这次建设高潮应是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迈进的跨越。但是正在经历的这次建设和投资热潮中有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1 发展化学工业的几个矛盾
目前,发达国家发展化学工业主要是通过企业并购和资产运作的方式,而大力投资新建生产装置的阶段已基本过去。当前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的大发展时期主要是以投资新建为主,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1.1 资源矛盾
化学工业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气、煤炭、原盐、矿产资源(如磷矿、硫铁矿、石灰石等)以及粮食或天然植物资源。除粮食和天然植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外,其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利用粮食或天然植物生产化学品,不仅受经济竞争力的制约,而且还受到技术的制约。目前,生产硫酸用的硫铁矿、生产磷肥用的磷矿石以及生产无机盐的一些矿产资源(如生产锶盐用的天青石、生产铬盐用的铬矿等)都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而我国又是一个多煤、少气、贫油的国家,特别是石油资源,我国现在每年的原油加工量3亿多吨,居世界第3位,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3年对外依存度是36%,2004年和2005年均达到40%以上。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和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石油资源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石油的储备战略和替代战略均已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资源矛盾已成为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主要矛盾。
资源矛盾的另一个表现是水资源的紧缺。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化学工业是耗水大户,以当前投资较热的煤化工项目为例,大型企业的用水量通常每小时高达上千吨,年用水量在几千万吨以上。个别企业环境意识不强,只追求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甚至对一些江河湖泊造成水质污染;也有个别企业在循环水、冷却水等方面不注重循环利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都更加剧了我国淡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因此淡水资源也已成为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突出矛盾之一。1.2 供需矛盾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汽车、电子、纺织、建筑、国防军工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虽然我国化学工业已获得巨大发展,如合成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涂料、农药等20多种产品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化工产品的市场满足率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有些产品主要还是依靠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如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的乙烯产品,当前的市场满足率不足50%;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五大通用树脂总的市场满足率也只有57%;聚甲醛、聚碳酸酯等五大通用工程塑料的市场满足率还不到20%;特种工程塑料、特种纤维(如芳纶、碳纤维)的市场满足率就更低,几乎是100%依靠进口。
当然也有一些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能耗高、污染较重的产品,如电石、涂料、农药、硫酸等则处于市场饱和或过剩状态。还有一些领域的普通品种,技术含量低,品种产量大,处于过剩状态,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档品种却依赖进口。如涂料领域,普通家具漆、普通建筑涂料充斥市场,大量过剩,甚至造成市场上恶性竞争;而高档涂料,如高档汽车漆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只能依赖进口。农药领域也有类似情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禁用的品种,国内普遍还在大量使用着,而一些经济作物为了满足出口要求或大都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只能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残留的新品种农药。这都说明我国化工产品的供需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1.3 结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也就是在“八五”时期,当时的化学工业部就已经把调整结构作为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提了出来。到目前已经走过了3个五年计划,整个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人员结构都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相比,我国化学工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十分突出。
如在产品结构方面,精细化工率既是代表化工行业产品结构,也是代表化学工业技术水平的一个标志,发达国家高达60%以上,而我国不足50%;我国化学工业传统化工产品占的比例大,精细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档化学品严重缺乏。我国每年都出口大量化工产品,但大多是初级产品或发达国家不愿生产的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产品,而高档化学品却大量进口。这种状况在无机盐、染料、涂料、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轮胎行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子午化率已达到100%,而我国目前子午化率还不到60%,一些低噪声、宽断面、乘坐更舒适的高规格子午胎品种国内一直不能生产,在国内各地奔跑的一些高档轿车或公务用车选配的都是进口子午胎。
我国化学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生产企业的规模偏小。国际上每年都有世界企业500强排名,我国在世界500强中与化工有关的企业有中石化(2005年排第31位)、中石油(2005年排第46位),而这两大集团实属石油公司行列,真正的化工公司一家也没有。国际上每年都排世界化工企业50强,中国只有中石化1家(2005年排第7位),而美国有13家,欧洲有22家,日本有8家。近几年,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布每年的中国化工企业500强,2006年入围的化工企业500强的销售收入合计为6628亿元,约828亿美元,而2006年公布的世界化工企业50强中,前2名分别是陶氏化学公司(Dow)和巴斯夫公司(BASF),这2家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合计约900亿美元,已远超过我国化工500强企业销售收入的总和。排第1位的陶氏化学公司的销售收入是463亿美元,即陶氏化学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是我国化工500强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56%。另外我国化工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效率低,缺乏竞争力。2 发展化学工业的几个制约因素 2.1 技术制约
对发展我国化学工业的诸多制约因素中首要的当属技术制约。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而我国目前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50%,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虽然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诸多措施,我国化学工业技术进步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受创新能力的制约,科技投入的局限,特别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观念难以转变,又加上激励创新的政策不到位,虽然科技成果很多,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不高。目前,化学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有15年的差距,一些建厂几十年的传统化工企业的面貌和技术水平与21世纪建设现代化工企业的要求相比相差更远。
技术制约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量的技术装备重要引进,另一方面是一批关键技术的技术封锁。前者以生产稳定成熟、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大型石化企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的一些大型石化装置,催化剂都已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但目前在建的一些装置还是靠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有些技术和关键设备已经引进了20多年,还是不能完全国产化,还是需要不断引进来进行老厂的扩建和新厂的建设。关键技术的封锁主要表现在:一是精细化工领域,二是化工新材料领域。精细化工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新产品、新技术的转让几乎不可能发生。以农药行业为例,因为农药品种的创制周期长、投入巨大,一旦创制成功,投产以后将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新创制的农药新品种国外公司是绝对不会转让的,在商务谈判中,即使形式上同意转让,其技术转让费也是任何一家国内企业都无法承受的。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是受制于人,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汽车、电子、通信、航天、航空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工新材料。无论是聚甲醛、聚碳酸酯等通用工程塑料,还是聚酰亚胺、聚砜等特种工程塑料,我国曾组织过多年科技攻关,但始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更是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装置。为了满足国内各行业需求,我国一直依靠进口这些材料,据统计,聚甲醛国内消费量2002年13万t,进口13.5万t;2003年消费15.9万t,进口15.1万t;2004年消费18.7万t,进口18.8万t。聚碳酸酯2002年进口41.5万t,2003年进口53.5万t,2004年国内消费69.0万t,进口61.0万t。当我们组织对这些项目进行技术攻关,一旦有了突破时,发达国家就一方面开始大谈技术转让,动摇我们科技攻关的信心和行动;另一方面开始进行产品倾销,制约我们攻关成果的转化和产品的投产,在市场未稳之前扼杀我们。如果我们认为可以引进该技术时,放弃继续技术攻关,自己的产业化装置不能建成了,他们就会再次提高技术转让的谈判价码,再次停止技术转让,再次变技术转让为技术封锁。这是我们多年走的路,也是多次反复走的路。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看准了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已经带着某些技术和资金直接到国内投资,建设化工新材料生产装置。原来的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氯化氢法双酚A生产技术、炔醛法1,4-丁二醇生产技术等都曾经历过这种情况。技术制约的另一个表现是生产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现有企业中技术创新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条件较差,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都制约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2.2 人才制约
20世纪以来,从企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经历着一个演变过程,即生产导向—市场导向—人才导向,21世纪将是人才导向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当今世界竞争的战略资源。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最优秀的人才队伍,谁就会在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占有相对优势。我国化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已有从业人员近500万人,是一支较庞大的从业队伍。这支从业人员队伍日夜奋战在生产经营和科研一线,为我国化学工业的生产建设和经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在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其突出表现在生产经营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和科研战线学科带头人的严重缺乏。即在大量从业人员队伍中,在生产一线的高级工所占比例很低,高技能操作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化学工业生产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提升和行业升级,制约着化学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进程和质量,也制约着化学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技术创新的关键。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领一支队伍在某一行业(专业)或某一学科选择创新课题,并找准突破点,持续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提升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的技术水平,不断优化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的产业结构、改善产品结构,不断提升一个行业(专业)或学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开辟一个新领域,并不断推进这个领域登上新台阶。我国化学工业在科技战线已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在科研领域也已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推进化工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些学科带头人队伍与21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化学工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生产企业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这样,对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都存在制约。2.3 环境制约 工业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化学工业无论是资源消耗、能源消耗,还是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量,在工业企业中都属大户。2005年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6%,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16%、7%和5%。我国化学工业在废渣、废气综合利用方面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利用磷肥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磷石膏作为生产硫酸和水泥的原料,实现磷肥工业的闭路循环和零排放;通过变压吸附技术提纯工业废气中的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等作为工业用原料气或食品用高纯气等;通过在循环水中添加阻垢剂、防腐剂、缓释剂等提高水的循环次数和利用率等,这些措施都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产品总量的不断扩大,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又加上国际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责任关怀”理念以后,已得到国内外不少企业的认同。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这是21世纪对工业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对企业新的呼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已认识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这也是一对矛盾,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进一步发展,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可能,而保护环境的呼声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又给今天化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化学工业的过程中,无论是老装置的扩产改造,还是新装置的规划建设,都要正确面对环境要求,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同时,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3 对发展化学工业的思考
因为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支撑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推进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也正在努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根据当前市场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着第3次建设热潮。我们对当前的建设热潮应当予以适当的冷思考。
3.1 对石油化工大发展的思考
“十五”末期以来,以石油炼制为龙头,经深加工建设大型石化基地的规划项目,一个个在经论证后立项,在奠基后开工。为了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项目是必需的。我们应当予以思考的问题:一是原油问题。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40%以上,从我国原油储量和自产原油的数量来看,原油储量是贫乏的,即使每年都有大量增产也是难以如愿的。一些大型石化基地的建设只能建立在进口原油的基础上,而近2年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人预测国际原油价格不会长期高位运行,但回到35美元/桶以下的可能性甚微,所以原料问题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是布局问题。从近几年规划论证的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布局分散了一些,布局分散后难以形成规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就会下降,这些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比较可取的思路是,依托已有的企业基础和人才基础,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大型企业,适当集中进行改造扩产,一方面形成国际竞争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对老装置的改造,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3.2 对煤化工过热的思考
近2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又加上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资源分布是贫油、少气、多煤的现状,以及石油资源枯竭论一直笼罩着化工界,致使近2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重新热了起来。2年来,凡是产煤大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炭企业都在规划论证煤化工的项目。目前规划中的煤制甲醇项目其生产能力约4200万t/a,在建的约900万t/a;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的总生产能力约3500万t/a,在建的有520万t/a;规划中的甲醇制烯烃项目、甲醇制二甲醚项目每年各有几百万吨,这些煤化工项目的规划总投资需要几千亿元。对于如此热的煤化工项目,我们应当予以思考的问题是:
(1)市场问题。煤制甲醇在建的生产能力约有900万t/a,而我国2005年甲醇总产量为530多万t(产能800多万t/a),进口甲醇120多万t,即2005年国内甲醇消费量约660多万t;我国二甲醚2005年产量约为20万t(产能约37万t/a),而目前在建装置生产能力约100多万t/a,拟建装置还有200多万t/a。这些项目建成投产,产品将如何消化将是一个大问题。有人说甲醇可以掺烧汽油用作汽车燃料,二甲醚既可以作民用燃料代替液化石油气,也可以作柴油替代品,但这些还处在研究和试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2)技术问题。煤制油目前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技术路线。间接法已在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建成生产装置,正常生产运行多年(我国曾与其商谈过技术转让,但技术转让费高得惊人);而直接法目前世界上尚无工业化装置运行,直接建设大规模生产装置存在一定风险。甲醇制烯烃技术国际上也在研究开发阶段,还没有工业化装置,直接建设工业化装置还存在较大的风险。(3)资源问题。我国煤炭储藏量比较丰富,发展煤化工的原料似乎不成问题,但水资源的问题却很严重。煤化工项目的用水量是巨大的,以150万t/a煤制油项目为例,每天需要为生产装置供应原水5.5万t。而煤化工项目都建在原煤产地,这些地区都是严重缺水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满足。
(4)竞争力问题。我们正在大力建设或规划建设煤制甲醇项目,而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甲醇生产国或生产企业几乎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并且还与天然气供应商互为股东关系,把天然气的合同价格长期固定在较低水平,以保证甲醇原料成本具有竞争优势。萨索尔的煤制油装置是建在自己煤矿的矿口,煤是经运送带从矿口直接送到气化炉的,即使如此,他们也正在试验原料改煤为天然气。考虑煤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原油价格究竟回落到什么价位。如果原油价格不在目前的高位运行,煤化工产品的经济性竞争究竟如何,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3.3 对发展化工新材料的思考
化工新材料一般是指:通用工程塑料,如聚甲醛(POM)、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特种工程塑料,如聚砜(PP)、聚酰亚胺(PI)、聚苯醚(PPO)、聚醚醚酮(PEEK)等;特种纤维,如碳纤维、纺纶以及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是汽车、电子、机械、通信、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必需的配套材料,是现代工业和尖端科技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生产化工新材料的技术难度很大,其核心技术难以掌握,大部分化工新材料品种一直是我国化学工业的短项,国内市场需求一直靠进口满足。如果化工新材料不能形成自主技术和国内产品的配套能力,不仅汽车、电子、通信等民用工业会受制于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在有些方面也会面临被动。所以在已有的技术和人才基础上,从国家层面组织科技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甚至是引进人才等工作,依托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通过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大研发与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攻克并掌握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生产能力。3.4 对一些产品新增生产能力的思考
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市场对化工产品的巨大需求,许多国内产品出现了需大于供的情况,所以国内很多地区、很多企业都在抓住机遇加大新增生产能力。新增生产能力一般有2种方式,一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能力,另一种是新建生产装置增加生产能力。笔者认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工业基础已基本形成,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更有优势,完全新建生产装置应当充分论证、慎重决策。
当前对化工产品新增生产能力应当予以思考的问题:一是高耗能产品的扩张问题。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近2年的化工建设项目,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生产装置的建设,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宏观上也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但还是有很多能耗高、污染较重的产品陆续建成投产,规模上也不具有竞争力。近2年电石、焦炭等产品的大量扩产就是例证。二是低水平简单重复的问题。有些新建装置只是简单地扩大生产能力,为了赶进度、尽快占领市场,有些企业采用简单重复的办法,依照原有生产装置照搬、照套,忽视技术进步问题。无论是一个行业、一条生产线、一个产品或单个生产设备,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指标不断提升。以聚氯乙烯为例,聚合釜是其关键设备,最早的国产聚合釜最大体积是7m,后定型生产是30m;“八五”时期科技攻关组织的是87m,而国外当时最大是127m;现在国内常用的是75m,最大的与国
3外先进水平相当,都是135m3。与聚合釜相匹配的防粘釜技术,经过科技攻关后达到一年一开盖清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生产装置是每立方米每年生产125t,通过科技攻关对聚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现在提高到每立方米每年生产360t,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420t)。近2年新建和扩建聚氯乙烯装置很多,一定要注意采用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其他产品和工艺也都有类似的情况。
发展我国化学工业要更多地考虑利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和装置,尽量避免简单的重复建设,不断提高化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篇:加强当前警营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加强当前警营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摘 要:当前正积极开展的“学习贯彻十七大,推进消防工作新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为消防部队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就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考,以期能促进警营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关键词:警营文化;思考;新局面
如何开展好警营文化建设活动,增强警营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营造和谐稳定、栓心留人的文化氛围是和谐警营创建工作的重点所在。
一、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警营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警营文化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增强部队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基层听取广大官兵的需求,倾听干部战士的呼声,始终把战士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需要不需要作为开展警营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官兵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帮助官兵坚定理想信念,为消防官兵保持政治本色和坚持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坚强的保证。
2.警营文化建设是满足官兵求知、审美、娱乐、健身、成才等多方面需求的有机统一。依照科技强警的任务,提高各类活动的文化含量,传授相关知识,切实做好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官兵胜任本职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3.警营文化建设是增强队伍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当前,随着部队兵员结构的复杂化,高学历入伍的战士比例愈来愈多,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给消防队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警营文化的作用,把追求整体价值目标与谋求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使警营文化对消防官兵产生持久的推动力。
二、与时俱进,实现警营文化建设从“娱乐型”向“育人型”的转变
警营文化建设的最终任务是实现人员素质的提高、增强参与社会竞争力的能力。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确立求知型部队文化,做到寓教于乐。其次,实现形式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说教型的部队文化,给部队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强化熏陶与感化的作用,建立励志型部队文化。其次,实现系统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随意型的基层部队文化生活,加强基层部队文化生活与工作的结合,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系统型部队文化。
三、有的放矢,把合同制消防员纳入到警营文化建设中来
合同制专职消防员是当前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一种全新尝试,关系着消防部队建设和稳定发展。但由于体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同制专职消防员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同制消防队员应聘动机不
一、成份复杂;二是现役官兵与合同制消防队员的认识基础存在冲突;三是合同制消防队员思想意识中不能准确理解“军人”和“奉献”意义;四是合同制消防员合同期与业务兵一样,而在工资福利上待遇不一样;五是在合同制消防员在制度管理上不能理解,很容易导致合同制消防员产生厌烦、沮丧的情绪,从而导致发生辞职离队的现象。所以,丰富和发展合同制消防队警营文化生活是件不可疏忽的要事,我们要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总体要求,把合同制消防员主动纳入到活动中来,充分挖掘合同制消防员的潜力,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适合消防特点的活动同时,要主动了解、认真听取合同制消防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变活动内容和方式、拓宽活动领域。
四、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在内容上不断丰富警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
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结合时代需要,突出一个“新”字。一是警营文化内容的创新。根据警营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社会优秀的文化,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官兵生活。二是警营文化形式的创新。警营文化的建设,是由以人为本理念决定的,按照官兵的需求,注重把警营文化建设同思想教育、执勤训练结合起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彰显文化色彩,结合各种法制理念教育,开展演讲、征文等
活动,一改往日严肃呆板的说教,而采取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和高雅的文娱活动,突出消防部队的文化色彩,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警营文化氛围。
第四篇: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 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法等国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日本有失落感。冷战结束初期,日本主张建立“日美欧”三极世界,但海湾战争后,美谋求独霸世界和欧洲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使日本感到日中关系的 上海APEC前夕,小泉首相匆忙来访,即要在两周内两访中国,也充分说明他对中日关系的重视。中日关系目前处在困难时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小泉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关系的恶化已成为日本严重的外交问题。“9·11”恐怖事件后,冷却的日中关系严重阻碍了日本大国外交的开展,于是,为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修复日中关系成为小泉政权的当务之急。
(一)中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但围绕历史、台湾、防卫、领土问题的摩擦还可能出现波折
中日两国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要从大局着眼的必要性认识越发清楚,因为孰轻孰重还是明确的。这一切驱使着两国关系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在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而日本尽管近年民族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但绝大多数在和平主义宪法成长起来的日本国民对极端民族主义还是有一定免疫力的。由于双方正在逐渐摈弃零和博弈的陈旧观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因为在没有零和效果的今天,争取双赢避免两败俱伤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困扰中日关系的四大问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防卫问题、领土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围绕这些问题的摩擦,中日政治关系还会出现波折。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认侵略罪行的政治气氛和道德价值观。日本政界还有相当一些人认为否定历史就是否定自民党政治,否定战争就是否定他们自己。在台湾问题上,因日本政局动荡,国内亲台政治势力膨胀。战后出生的一代外务省官僚中的傲气与民族情绪等因素使其遇到矛盾时对华态度较为强硬。他们强调从维护日本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看,台湾的位置意义重大。于是,欲以台湾长期牵制中国大陆,维持台湾的现状,不愿中国实现统一。在防卫问题上,日美修订防卫合作指针实际上已将台湾纳入其合作范围。日本实际已将中国作为其防范对象。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作为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也有可 能长期存在,不时引起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
(二)中日经济关系可望持续、快速发展,但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经济政策
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竞争性弱,近10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是2000年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两国不仅贸易额有大幅度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改变了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虽然出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额仍可望达到人们所预计的1000亿美元左右,再创历史新纪录。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将有较大增长。仅从去年1-6月份的统计来看,中日贸易额已近425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1.8%,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则高达近30亿美元,而2000年全年才36.8亿美元。[4]今后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更加宽广,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会不断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市场会更加开放,更加充满生机;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又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有些因素不利于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应是经贸合作的政治因素增大,日本在进一步调整其经援政策。冷战后,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经济持续滑坡,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担心中国成为日本经济上的对手,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希望中日经贸关系顺利进行,并企图在对华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干扰两国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以对华ODA为例,今后日本将继续把“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对华ODA的基本理念,但现阶段特别把“支援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和民主化”作为重点。其调整趋向势必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两国间经济合作前景产生重要影响。[5](P.30-31)
(三)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相互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将突显出来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民往来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进行文化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比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更容易一些。事实上,这个因素在1972年中日复交时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中日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然而,中日之间相互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突出地暴露出来。例如,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方面往往提出几项原则,而日本人则不这样,即使提出也大都是附和中国的提议。正如中根千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提出某种原则是处理多民族的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但往往使日本人为难,感到难以接受。日本人也并不是不能提出原则性的东西,但在极为单一的民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没有再提出什么原则的必要,但这在中国人看来往往容易视为没有原则。[6](P.200)另外,受各自的文化观的影响,日本人比较富于变化,中国人则不太富于变化。这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眼里的形象往往是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而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的形象则往往是顽固不化的。事实上,中日两国虽号称“同文同种”,但毕竟有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法及行为模式各不相同。而且,如果说中日两国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话,同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之间的差别往往似是而非,且潜在的差别多于显见的差别,这种微妙的差别反倒增加了了解辩明的难度。
(四)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今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将持续增强,日本的国际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双向同步变化中,中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得到调整。当前日本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牵制、侵略历史形象的影响、国内法律框架的约束。日本正积极争取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及亚太多边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但其对华姿态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将进一步务实化和“普通化”。[7](P.227)现任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2000年在接受记者关于对华外交问题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对中国该说什么就坚决说什么”,“日本对中国贷款也贷了,对过去也作了道歉”,“中国问题如果成为日本的威胁,日本应向中国表示出坚决的态度”,“日中建交已近30年,如还建立不起不看对方眼色,直言不讳的人际关系就太成问题了”。联系到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历史、台湾及与美防卫合作问题上不顾中国的意见和批评,否定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执意推行所谓“普通国家”路线,表明未来的中日关系在形态上将与过去有所不同。
[8](P.129)
另外,中日之间以老一辈友好人土的渠道推 动官方政治关系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中日交往渠道将在年轻化和多元化变化中得到更新,交往方式也将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新的交往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一)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仍将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强烈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当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美日相互关系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并对本地区有着重要影响。中美日三国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协调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在新世纪,人们更加期望中日关系能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仍在以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上采取强权主义。美国的强权政策不仅对全球,也给中日关系带来直接影响。中日双方均受到美国的制约,以致影响到双方的相互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仍将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路线和安全政策,其对华政策仍将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中美关系感冒,中日关系发烧”的结构将依然存在。能否尽可能排除或减少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消极影响,将是能否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起到相对降低中日关系的突出地位的作用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东盟成为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同东盟的三角关系在今后的时期内将是仅次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多边因素。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东盟活力虽然受到影响,但正在恢复并有所发展。特别是2000年7月底东盟主办的东盟外长、地区论坛、对话国会议等十分成功。这不仅为中日提供了参与多边外交的机遇,也为中日相互沟通协调提供了方便,应该说是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不能不承认中日关系在亚洲地区的突出地位也相对降低了。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矛盾最集中与最突出的地区。1999年,美国部分解除对朝制裁,金大中总统采取“阳光政策”,促使朝韩双方自主实行民族和解,实现南北首脑会谈,从而使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缓和。这一形势的变化,不仅给朝韩双方带来实际利益,也使整个东北亚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希望,削弱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强权势头,更使中日友好与合作关系出现新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朝 鲜北南双方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的次序向民族统一顺利过渡的话,则将使朝鲜半岛大大增强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届时中国、日本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将形成又一个三角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中日双边关系的突出地位也会相对降低。
(三)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但这些共同利益也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国、东盟和朝鲜半岛因素之外,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把中日双边关系逐步融入多边关系网络之中,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今后,亚太多边政治、安全、经济合作势必日益发展,其对中日夫系的影响势必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的范围,而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尤其是地区多边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两国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在协调国家间关系方面,中日两国
将面临如何对待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问题。在建立国际秩序方面,中日两国将面临如何对待已有的国际规则和如何制定新规则的问题。在具体合作领域方面,中日两国将在地区政治与安全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如何加强沟通和协调的新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美欧日对东亚及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将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据估计,到2020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后,贸易量将立即增长20%~30%,加之亚洲国家经济将以8%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发展10~15年,届时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量将出现惊人的扩大。[9](P.151)其中,中国作为蓬勃向上的市场将倍受发达国家的重视,美欧日在东亚及中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在多边经济关系结构中重新定位。其次,受西欧和北美经济区域集团化动向的影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亚太地区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多样性,缺乏欧盟那种经济一体化经验,所以今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在不少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分属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同属于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之间,即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又有着不同的利害关系。中日关系将不得不在这种双重性的考验中,不断相互协调对亚太经合组织的立场。再次,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中日两国能否在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上不断扩大共识,也将对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篇:当前基层工商工商所
当前基层工商工商所(队)纪检监察工作存
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淳化县工商局
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基层工商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越来越受到上级部门的关注。基层所(队)纪检监察干部在上级纪委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组织干部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对干部工作作风、执法行为等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对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当前基层所(队)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纪检监察不专业,人员流动性大。虽然目前每个工商所都配备了纪检监察员,但基层所(队)纪检监察员都是兼职人员。由于纪检监察干部还承担着其它业务工作,精力受到牵制,往往不能完全发挥组织、监督、协调职能,甚至有时只能忙于应付。加上基层所干部因轮岗交流等原因人员调整频繁,纪检监察干部也随之经常变动,而且以新提拔的干部从事纪检工作居多,缺乏纪检监察工作经验,不但造成工作脱节,而且容易使人产生“干纪检监察是暂时的”等消极思想,不愿钻研业务以提高自身素质。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业务能力不强。队伍素质是搞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搞好专业培训,保持知识更新,是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从目前状况看,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培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科学的培训制度,大部分纪检监察干部至今还没有参加
过系统的法律、纪检监察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补充,知识面窄,内容过时,理论水平、方法举措等相对滞后,制约着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责任心意识不够,存在畏难情绪。部分纪检监察干部在执纪过程中,存在执纪不严,缺乏责任心,处理问题失之于宽,思想教育相对于松,监督工作过之于软。一项工作还未开展,自己首先就没了底气,总感到自己在与领导、同事“作对”,既怕这又怕那。具体来讲有“三怕”:一怕得罪领导。在监督检查时,纪检干部担心队(所)长不支持,更怕查出问题得罪领导,以后工作难以开展。二怕影响人际关系。监督上级怕遭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和气、丢选票,影响今后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担心自己管多了,干部不理解,甚至产生反感心理,使自己原本融洽的人际关系恶化。三怕影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怕自己管严了、限制多了,会成为干部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绊脚石”,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对可查可不查的事件就不敢查。
(四)干部职工认识不足,存在抵触情绪。干部职工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对象,他们对纪检监察工作认识不正确、不支持配合,将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纪检监察效果。当前,干部职工的错识认识主要有:一种是认为多管闲事。一些同志认为“着装是否规范”、“执法是否合乎程序”等问题是无关大局的小事,做不好也不会影响什么;基层业务工作已很辛苦了,何必多管闲事、自我刁难。一种是认为会影响完成目标任务。一部分干部满足于和过去进行纵向比较,产生“已经做得很好”的念头,认为加强纪检监察工作
只会给自己“套紧箍咒”,不利于业务工作的开展,影响目标任务的完成。还有一种是抵触情绪。少数干部职工存在“我行我素”的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沿袭老一套,置一些新规定于不顾;当出了问题、纪检干部谈话帮助时,只是口头上虚以应付,明里表明改正,暗中进行抵触。
二、加强基层所(队)纪检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加强纪监队伍建设。加强纪监干部队伍建设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的需要,是纪检监察工作根本职责所系。要保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就是因为轮岗需要而到其它单位的,尽量采用各所之间纪检监察干部对调的方式进行轮岗,或应该优先考虑其具体单位的落实,并指导其所在单位在分配具体工作岗位时要考虑其工作连续性,并相应减少他们分管的其他业务工作。
(二)健全培训机制,加强业务培训。要结合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规范、切实有效的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对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进行上岗前的适应性培训,使其较系统地学习掌握胜任本职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按规定或标准实施合格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能上岗,解决好“入门”的问题;二是从解决基层工商所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角度出发,经常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建议上级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通过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培训,使纪检监察干部认知问题的能力、依法执纪和依法办案的能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对干
部实施有效监督的能力、善于协助党组、党支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
(三)强化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意识。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会自我加压、自我监督,耐得住寂寞,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拒腐防变的楷模,成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榜样。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勤奋敬业;二要正确运用自己的职权,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徇私情,自觉拒腐防变;三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团结协作;四要带头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坚决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注意工作方式,增强认同感。在具体工作中,要破除简单灌输、空洞说教方式,运用多种载体,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内容上,要结合违纪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在对象上,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层次的干部思想实际,分类施教,不搞“一刀切”。在对待一般违纪干部的问题上,应本着“治病救人”的宗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式,帮助引导他们深入剖析原因,认清问题所在,提出整改办法,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纪检监察不是“借机整人”,而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共同进步,增强纪检监察工作在干部中的亲和力,赢得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