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苏翔-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4:4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4-苏翔-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4-苏翔-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

第一篇:24-苏翔-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

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

摘 要:当前农民科学素质状况并不乐观,这一因素导致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受阻,科普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而科协对于做好农村科普工作有着先天的优越条件。

通过运用现代商业理论对农民现状分析,我认为采取巩固顺意公众;吸引、争取独立公众;孤立、动摇、分化逆意公众的方法;并通过建立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整合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型科普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目的。那时,中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将提升到今天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关键词:科普 提高 农民 科学素质

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曾指出,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不少富裕起来的人们却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这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

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国务院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同时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因为“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其中,占总人口2/3以上的农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相当深远,他们科学素质的提高将对全民族总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参与《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贵州省2005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及《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调查》等多项与农村、农民和公众科学素养有关的工作,再结合学习现代商业理论,笔者产生了以下思考:

一、当前农民科学素质现状分析:

《纲要》提出“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期望在十五年内大幅度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前景并不乐观。我们知道美国2000年全民科学素质就达到了17%。而我国近年来的“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反映出的严峻现实是:这些年市民的科学素质提高相当显著,但是农民科学素 养的提高却比较有限,作为人数最多的群体,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据《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市民科学素养为4.08%,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0.68%。结果是我国综合公民科学素质2003年仅为1.98%。

科普工作是各类科普组织及工作者面对群体和个人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使公民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科普工作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教育基本还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能力相对较弱,在农村,则素质教育能力更弱。再考虑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一般比较短,因此,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任落在以提高科学素质为己任的科普工作上有着积极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普工作也是一种公关活动,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其存在的基础,接受则是其活动的意义。所以,接受方(客体)的可类比性决定了公关理论对科普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此,我认为对准备进行科普活动的对象——农民,有一个定位分析既公众分析后,可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一)顺意公众:

我国长期进行的科学宣传使一般农民对科学存在敬畏情绪,这种情绪使他们多欢迎并愿意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正规科普工作者进行的各种科普宣传活动。但是这种敬畏情绪也易使相当一些科学素质不高的人受伪科学的蒙蔽。这种顺意公众在一般农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逆意公众:

在农村,反感科普活动的仅是极少数企图利用人们的愚昧无知捞取好处的人。他们在一般群众中所占的比例虽然相当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些人既愿活动,又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所以其活动能量比较大。还有一些人反感科普活动的原因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受迷信毒害较深,被上述别有用心的人操纵、欺骗,成为他们生存的土壤甚至牺牲品。

(三)独立公众:

这里,我将对科普活动持无所谓或怀疑态度的公众定义为独立公众。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也正是这一群体。这些人的特征是科学素质、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似乎越是偏远、贫困、信息闭塞的地区,此类人在人 口中所占比例就越大;考虑到总人口基数的庞大,这部分人的实际数量也不少。他们具体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种人对脱离了他们有限生活见识的新鲜事物充满疑虑,一方面希望掌握新知识,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因为害怕失败或无力承担失败结果,而不愿做创新的尝试,一般要见到其他人的实际成效后才接受我们宣传的内容。这部分人在信息闭塞的地区比较常见。

另外,笔者发现一些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在接触到城市生活后,虽然看待事物的态度已有所改变,但依然对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缺乏兴趣;他们似乎认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生存机会,只要把握好某个机遇,不需要太多的科学知识也能生活得比较好,这种观念使他们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愿望。而且他们对农村的影响导致一些农村留守居民同样存在类似观点,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地域区别。

同时,在农村还有一些漠视科学的人,他们明确认为即使没有科学知识也能生活得很好。这种落后观念使他们面对能提高科学素质的科普活动时,除少数见效极快的农技知识外,对其他科普活动表现冷淡。这部分人总数量很少,但在信息闭塞的地方相对较多。

二、科协的优势所在:

从资源稀缺理论中,我们知道: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无限从来就是矛盾的,使有限的资源达到目标的最大化,是稀缺理论的最终目的。那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科普资源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呢?我认为,讲求效率、重视结果的公关理论依然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借鉴公关学理论,我认为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一)目的性 无论何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并通过行动去建立良好的关系,达到目的。

——我们有用行动去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明确目的。

(二)技术性 无论何种活动都要依赖一定的手段,通过特定的活动方式去进行,以实现目标。

——科协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常年积累的科普工作经验,可以通过各种科普手段,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去教育、启发、引导公众,完成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

(三)团体性 无论何种活动都以结成团体的社会组织为主体,以一定的组织机构为支点,去开展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工作。

——科协作为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凭借数量庞大的科 技工作者队伍,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发言权。

这些特征清晰地显示了科协完成好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这一重任的能力所在。

三、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途径的思考:

农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不仅严重影响到他们分辨是非,认识、接受新事物,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更阻碍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和构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速度。

期望在短短十五年内通过科普活动大幅度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据笔者了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各类部门分别组织的科普活动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在农村开展的科普活动收效不够理想。

②农民获得科学知识的来源相对狭隘,指使愚昧流传。

③各基层政府的职能性工作比较饱满,对类似科普等软性工作投入精力有限。

④许多群众的求知欲不强,相当多的人对于与自己生存关系不大的知识不感兴趣,这是旧的教科书式科普模式的缺陷所在。

对此,我认为做好工作的思路是:

(一)建立发挥作用的综合长效机制:

瑞典的一项实验表明,在某一地区连续开展一段时间类似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科普教育活动后,当地民众感到自己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来判断、解决某一事物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实践表明,间隔性活动(特别是间隔期较长的活动)对大脑的刺激效果远没有连续性活动的刺激效果强。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考虑到各种活动最终都要合力于农民身上,那确定能够发挥作用的综合、长效机制的作用,能为我们争取群众支持和巩固工作成果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各级政府逐渐成立起来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为这一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基础工作平台。参与工作的各部门如能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自身优势,联合组织开展连续性民众教育活动,再以熟悉当地科普情况的基层科协为具体执行的科普管理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农村的基层科普设施、基地、协会、培训等工作,将对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整合、利用好社会资源:

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得到的并不多,虽然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依然有面对广大农村资源投入不足的感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政策、法规、措施的完善,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各种盈利、非盈利组织和各阶层人士都表现出更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依托这种愿望,以更宽容的心态,更好地调动、利用好社会资源,在各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开展各种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活动,既可满足他们回报社会的愿望,又增加了农民受教育的资源。这种双赢的做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工作,特别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做好此项工作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三)针对农民现状,开展创新型科普活动

通过上述分析,面对不同类型的群众,我的思考是:(1)、巩固顺意公众:

顺意公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和依靠的对象。他们愿意接受科学的观念、思想、方法,通过喜闻乐见、有权威性的互动性科普活动,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看待科学,认清伪科学的欺骗性,真正成为我们推广先进科技的依靠对象、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同路人、与各种反科学活动作斗争的一线盟友和提高科学素质的受益者。同时在参与活动的人群中发掘、引导其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农村各种科技活动的带头人,由这些受当地群众熟悉、信赖的乡土人才去示范、引导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群逐渐改变观念,参与我们的活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2)、孤立、动摇、分化逆意公众:

少数别有用心者和受迷信毒害较深的逆意公众,会因为利害关系和偏见等原因,不仅反感揭示真相的科普活动,而且可能比较难于争取。他们会对我们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在对农民开展的科普活动中,依靠科学、依托事实,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孤立他们的处境,破坏他们在群众中的形象,动摇、分化他们的组织,促使其发生转化,最终让受迷信和伪科学毒害的群众警醒后改正错误,别有用心的人丧失公众影响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3)、吸引、争取独立公众:

独立公众是一股庞大而动摇的中间力量。但无论是哪一群体的公众,都有关心的事情,找到这一群体的关注点,通过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引发共鸣,并以此为突破口,将他们吸引、争取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教育活动中去,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切实完成任 务。提高独立公众对科技的关注度,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如何做好创新型科普工作,我有如下具体设想: 1)、加强媒体对科技的宣传力度:

通过调查得知,随着电视在农村的普及,80%以上的农民是通过电视了解信息的,那充分利用电视做好宣传,是我们工作能否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础;同时为避免存在漏洞、死角,利用好基层广播、墙报、乡镇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性科普活动,都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具有正面意义。另外从人性分析上看,强烈的事前期待心态对人们的影响相当大,如果我们在工作开展前辅以强势的事前宣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2)、公众人物参与: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领导干部和其他各类公众人物(含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各种带头人)一般都很受群众的重视,农民受他们的影响更大。如果在活动中有他们的参与,特别是有当地群众熟悉、信赖的公众人物主动参与提高科学素质的活动,那么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3)、开展教育活动时的非盈利性:

我还发现,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经济条件比较差,对收费的活动大多不愿参与,同时又有部分落后群众对免费资源并不爱惜。面对这一比较普遍的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尽可能多的免费提供一般性活动,同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高端服务;这样,虽然少数人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离开,但更多的人却带着得实惠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农民增加对科普的信任,愿意接受并参加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开展的各类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目的。

从现在公民素养提高的速度上看,《纲要》提出的目标虽然不易,但并非没有可能实现,历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从1996的0.2%上升到2003的1.98%,十倍的增加仅用了7年时间。一旦能按时完成或基本完成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工作,那么整个中华民族和整个中国社会将步入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因本人所有思考的现实来源全部来自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贵州的认识和感受,粗浅的想法必定挂一漏万,在此愿诚恳的向各位老师请教。

参考文献:

《公众科学素养及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影响》: 李大光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科协 《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数据》: 中国科协 《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科协 《贵州省2005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贵州省科协 最新(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数据点评: 《三思科学》 《公共关系学》: 张荷英

苏翔 2007年4月25日

贵州省科协 科普部 苏翔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瑞金南路48号 贵州省科协 科普部 邮 编:550003 E—mail :kpb@gzast.org shuxiang7561@sina.com 电 话:0851-5831935(办)0***(手)

第二篇: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摘要:根据2003年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其中城市居民科学素养为4.10%,农村居民为0.70%,只是城镇居民的1/6。农民科学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等问题的严重制约因素。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对象和3条效益显著影响面大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经济学分析

我国有4.90亿农民,2.30亿农户,“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三个相互依存命题。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在农业内部必须回答从事农业生产能不能致富以及现代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样科学素质的农民;同时,必须关注非农产业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农民具备怎样科学素质才能获得就业机会。我国农民科学素质的内涵及现状

1.1 农民科学素质的内涵

什么是农民科学素质,北京农学院副教授李华指出的6种意识和6种能力提法基本概括了农民科学素质的内涵。“6种意识: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活、生态的意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意识;既要考虑近期,也要考虑中期、远期的发展意识;既要考虑本户、本村发展,也要照顾周边农户和地区发展的意识;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意识;树立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节约型、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意识。要提高6种能力,即获取科技知识的能力;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能力;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民自身组织、民主管理的能力;提高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就业、城市生存的能力。”要达到这种素质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必须进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才能解释农民科学素质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2 农民科学素质现状

据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者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0.30%,为调查所列12个职业中的最后一位,比排列在第1位的“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和第2位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低15.30%和7.90%[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8亿多农村人口,4.90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0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0%,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1960 年以前, 法国农民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民总数的15%。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青年农民已有60%以上具有中等农业学校毕业的水平。”[2]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效益分析

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直接表现为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等,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等许多现实问题都依赖于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教育和培训是当前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主要形式。

2.1 教育的产出效益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教育投入效益十分显著。“教育投资成为国家和社会最必需和最有效益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3]。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说:“资源少的我国,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

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提高[4]。” 据有关资料介绍, 罗马尼亚从1950年至1970年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额有14.60%得益于教育事业;美国从1948年至1961年的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有41%是教育投资的收益。[5]

2.2 培训的产出效益

农业部门调研表明,农民因参加培训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增加收入2.13亿元,人均年增收496元。“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我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是青年农民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二是青年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强。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6] 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对象和措施

面对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科学素质建设的难度很大。如何开启巨大的农村人力资源宝库,需要明确主要提高对象。从长期和投资效果来看,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解决出口和就业问题;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充分重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组织工作,发挥组织开发的优势。

3.1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对象

农村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后备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在87岁的老教育家方明看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 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踏上了务工之路。“农村教育没有出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曾多年从事农村教育的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指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使得农村考生升学比例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据了解,我国普通初中毛升学率约为88%,但在农村地区却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一项调查显示,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了87.80%。农民培训应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村组干部等三大对象作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重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化知识优势,成长性较强;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是农业科技的最先承受者、受益者,其示范、带动、传授科学技术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农村村组干部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市场经济和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先行者。

3.2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政策建议

3.2.1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与中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解决好就业问题,形成有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手段,农村职业教育与中等农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主体。职业教育改革能否拉动农民教育投资内需,关键问题是就业问题,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能让农民看到自身教育投资的预期产出收益。今年来,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走俏,根本的问题在于农民看到了接受职业教育的预期收益。

农村职业教育与中等农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办学能力建设、技术推广能力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国家应该把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纳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2.2 高度重视组织开发。例如,江西省2000年来,确立了26个项目县,累计有78 000名青年农民接受了为期300学时的系统培训,为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培养了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骨干。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强化为农村服务的功能。在做好科技入户工程的同时,做好农民转移培训入村工作、地方优势资源开发入村工作、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入村工作。以基层政府为主组织开发,根本的思路是填补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盲区。

3.2.3 增加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经费投入。据中国科协2005年调查,全国人均科普经费只有0.16

元;县级科协年科普专项经费不足5万元的有1 271个,占64.90%,其中不足1万元的有639个。20世纪70 年代美国平均对每个农业劳动力在教育上投资近1万美元,比20世纪初增加3倍多,农民至少要受12年的基础教育。“我国的教育投资始终处于世界水平的最低位置上。(20世纪)70年代,一般国家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水平为15%~20%,日本在1975年高达22.30%,中国不到10%;各国教育费占国民收入比例一般约为5%~8%,我国却只有2%左右。世界工业化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约1/3,但其教育经费比发展中国家多10倍以上。中国人口占世界总数超过1/5,但教育经费却仅占l/30。1980年,我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为2.70美元,每个中小学生的平均教育费仅为13美元。还不如印度1975年的水平。我国总的教育投资少,农村教育的投资相应就更少。”我国的农业人口8亿多,其中有3亿多农业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用于农民教育的投资按农村人口平均却不到一角钱,某省只有6分钱,就是说,我们的农民教育经费几十年保持在人均5分或8分钱的水平上。[7]

第三篇: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

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4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10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八家,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较差。因此,应将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健全培训网络。

3、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达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只关心和实施单纯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彻底根除农村地区愚昧落后封建习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文明,才能通过生产经营和流通手段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农村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开展树立“新风尚”、争创“文明户”等活动。同时,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民思想这块阵地要靠丰富的物质和健康的文化去占领。缺乏文化如同减少收入一样,最终都将导致农民思想信念的动摇、道德的滑坡以及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娱乐中学会处理农村社会的矛盾,在娱乐中增长发展经济的才干。

《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思考。

第四篇:关于双峰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考

关于双峰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考

方忠敬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农村社会转型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农民培训工作及农民素质现状

近几年来,双峰县县委、县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和提高农民素质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并把“培训农民、劳务输出”作为近两年政府为民要办的“十件大事”之一,县级主要领导在多次会议、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要求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农民培训在我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近三年来,全县农民培训共筹措投入资金约360多万元,其中财政150多万元,争取上级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30万元,开设培训班136期,召开培训会156次,培训农民12.6万人次,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7万多人次,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4万多人次,法律、法规及学历教育培训1.1万人次。通过培训,全县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形成。

尽管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民素质整体仍然偏低。

1、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目前,全县农村总人口为70万人,劳动力总数为41万人,劳动力人口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1.8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28.9%,技校文化程度5.1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4%,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4.1万人,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8.8%。由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

2、还不能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而现代农业主要依赖科学技术,对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3、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一是封建的小农意识。受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传统习惯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二是愚昧的封建陋习。有些地方逢年过节就烧香求神,修坟建庙,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聚众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三是不安的仇富心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少数农民顺应市场潮流,抓住机遇,成为农村的“先富”群体,一些不善于研究市场、致富无方的农民,由于受计划经济“均富”观念影响,对先富起来的农民抱有仇视和敌对的心态。

二、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从纵向层面来看,县级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乡镇一级基本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农机、教育、劳动、扶贫、科技、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

2、认识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热,农民不热,县上急,镇(乡)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内容杂、经费紧,加上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镇(乡)村两级既无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农民则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还远远不够,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还是持怀疑、观望态度,难以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3、基层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大多数乡、村基本上没有农民培训场所,一般只是象征性的在镇(乡)、村办公地点或乡村中小学校挂个“农民培训学校”的牌子,既无专用的校舍,也无专职的师资人员,更谈不上先进的教育培训设备,就连县农广校等单位的培训场所都是租借的。受条件制约,在乡镇、村上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大都是在露天广场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有时连高音喇叭都配不上,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4、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农民培训师资有的是从高校请来的专家,有的是从县级有关单位临时抽来的在职干部,有的是从农村推选出来的“土专家”,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三、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认识重要性,加强统一领导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巧经世界金融危机考验、迎接经济发展美好朋明天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富民强国的需要。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和计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工培训的具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制定相关的配套性文件,明确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层级负责制。明确政府、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各自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的责任。成立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政策和实施计划,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关系,负责解决农民工培训服务、信息交流、登记发证、培训工作考核、评估、奖惩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2、大力宣传政策,实施激励机制。

要深入乡村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讲清务工与务农的区别,讲清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致富、自主创新致富的先进典型,让农民逐渐主动接受培训,参与培训。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经过培训取得“农函大”结业证书、农民技术员职称的农民,在农业项目贷款、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给与政策性倾斜,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可以聘任为村级农技指导员,并给与相应的资金补助,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整合师资力量,创新培训机制。

将县农广校、农技中心、畜牧水产局、农机局、就业中心、果蔬局等单位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整合,要重视发挥老科协师资力量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分为政治理论、实用法规、粮食种植、畜禽业、茶果业、水产、农机、设施农业、职业技能等若干教育培训小组,从每个小组中选拔1-2名热爱农业、关心农民,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的“内行专家”,作为各培训小组的学术带头人,输送到大专院校进行深造。以后全县的农民培训,不管由哪个部牵头组织,属于哪个教研小组的教学内容,就由哪个小组负责培训,逐步实现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授课师资的专职化。

确定培训工作目标。加强农民培训要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有文化、有专业技能、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为目标,着力抓好四大培训:一是农民的转岗、转业培训。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二是农业技术培训。包括农林牧鱼机,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三是以普及法律知识、维护农民和职工权益为主的法制观念培训;四是农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培养,使农民素质有明显提高。五是形势道德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三德三观”教育、人口与婚育新风教育、安全防护意识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采用现场讲解、放映录像、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以培育讲文明、守法规、知荣辱、树新风的新型农民。

4、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教学网络。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农民培训资金投入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新型农民培训、农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要适当要加大县级财政的投入份额。二是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激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的农民培训投资体制。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要开设专户、设立专帐、专人管理,资金封闭运行。对一些单位价值较大或数量较多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实行政府采购;对由民办培训机构承办的培训项目,应通过招、竞标制确定培训机构,培训费用由财政部门直接结算支付。另外,应加大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力度,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现象,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资金效益。

要建全乡村两级农民培训学校(教学点),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县农广校、就业中心等县级培训学校要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尽快实施网上课堂直达乡镇工程,发挥网上远程教育的灵活、开放、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县级培训学校的在农民培训中的先锋主导作用。乡(镇)农民培训学校是连接县村农民培训工作的纽带,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快建设。各乡镇要选择方便群众、具备条件的场所作为校舍,增添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人事部门要明确乡(镇)农民培训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选聘热衷于农民培训事业、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志担任校长或专职干事,配置相关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其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问题,确保培训有场所,组织由人力。以村为基本培训教学单位,在行政村设置农民培训教学点是新形势下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教育的需要,将培训班办到村里,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强,方便农民,减少误工,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等特点,是深受农民欢迎的“家门口的教育”。

5、健全各项制度,严格绩效考评。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要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农业技术培训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师讲课、学员出勤、考试考核等情况进行督查。定期对各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课程安排、培训进度、经费投入、收费标准、学员结业率、结业学员就业率、工资水平等进行调查统计,对农业技术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每年年初,县级和各乡(镇)政府、村组、培训学校层层签订农民培训目标责任书,并把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绩列入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年末按照目标责任书,统一组织督查考核,奖优罚劣,对培训工作搞得好的乡(镇)、村组、学校要进行表扬,给予奖励;对培训工作不力、完不成培训任务的,通报批评。确保农民培训工作均衡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五篇:中小学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

中小学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大众的科学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除了历史原因外,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是产生差距的原因之一。为此,国务院在2008年正式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计划”,认真探索科学传播普及工作的规律,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围绕中小学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的可行方法。

一.全民科学素质是影响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纵观世界各国的兴衰历史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势态,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外乎有科学技术的水平、经济发展的实力、军事装备的程度、民族的凝聚力等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国民素质,而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成为国家的大计、人民的愿望。如何提高和怎样加速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已成为历史赋予所有公民,特别是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是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项重要目标之一。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于2006年2 月6日正式发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三个《纲要》全面明确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实施《纲要》无疑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工程。认真学习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素质纲要》),把科技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的根本需要。颁布《素质纲要》的意义重大,此《纲要》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计划”。因此,认真探索科学传播普及工作的规律,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才是至关紧要的。

二.全民科学素质现状

建国50周年的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该计划着眼于未来40~50年,立足中国国情,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的全社会作用,目标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到2049年,也就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使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达到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5次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并与国外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的基本情况如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3%,而1989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为6.9%;2003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最新统计比例上升为1.98%[7],而2000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增至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根据联合国《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1998年中国公民的中学净入学率仅为50%,而美国1998年的相应数据为90%[8],相差整整4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公民对于中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科学知识是完全陌生的。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得知,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这两个数据都显示我国公众受教育水平只有初中二年级的程度,仅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与1999年美国人均受教育12.7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相比,我国整整低了近5年。而美国在历史上的发展经验又告诉我们:20世纪上半叶,美国将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8年提高到9年用了大约40年的时间。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偏低,面临高中入学率提高和入学人口高峰的双重压力。2004年和2005年是我国高中学龄人口达到峰值的时期,教师数量不足,需要补充的教师数量可能达到120万人左右。教师素质也急待提高。2002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2.87%,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3.5%。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中,教师的合格率仅为40~60%,低于其他类课程的教师合格率。师资不足和教师合格率不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的师资力量薄弱,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科学素质的水平

我国劳动力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6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众多的劳动力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资源。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人口科学素质水平较低,仅为1%~2%。这样的现状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需要全民行动

“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其中,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包括: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将采取措施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基础设施,为 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要坚持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教育计划之中。科学的传播普及工作本质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科学教育,这应当是落实《素质纲要》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教育涉及到如何将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也涉及到中国的高、中、初级教育结构如何合理分布以及受教育的公平性等问题,都关系到如何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注意到,世界发达国家提高竞争力、建立创新体系,都把国民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放在了第一位;我国也早已明确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问题是如何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国家已明确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要加大力度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高校招录方式的改革等等,这无疑将有力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不是靠一两个部门或几个单位能够承担起来的,也不是单纯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或举办一些活动、培训班能够完成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科学教育,人人都有义务支持或参与这项工作,努力把部门和个人的有关工作纳入到各种形式的全民素质教育计划之中,抓住机遇,把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公众科普在内容和形式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中小学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世纪,中国靠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说:“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学和教育入手。”发展科学,教育是关键,加强科普教育是基础。因此,我们要在中小学认真做好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兴趣,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工作。

在中小学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应当根据青少年特点,结合中小学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因地制宜地开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科学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校门,参加适当的劳动,参观生产流程及科技展览等,使他们较好了解现代生产的状况、设施及组织管理等特点要求,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发明的悟性。

积极开展课余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劳技发明展览及成果比赛,让学生结合科技知识,尝试性地实验发明项目。把学校办成充满“科学味”的良好氛围。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普教育,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我们的科技工作就会取得长足的进展,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利用中小学这一开展科普教育的主渠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素质培养: 1)把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中小学科普系列读物,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竞赛、科技夏令营等课内外科技活 动.2)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室,提供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拓展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功能。成都市的中小学可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进行联系,请他们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基地,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考察学习和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3)要针对中小学教师科普教育能力的提高,开办培训班和设置培训课程,使相关教师掌握有关科学传播、科技文化史、科普创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指导青少年开展校内外科技活动。

4)加强中小学青少年科技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发掘和培养一批在相关学科上具有较高动手动脑能力的青少年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知识技能竞赛,为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打好基础。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但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起始阶段。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使其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得到应有的重视,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打下坚实科学基础的有用人才。只有中小学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普及落到实处,才能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2] 乔治· E.·迪波尔(George E.Deboer,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2061 项目副主任)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论坛 · 北京 2004”上的大会主题报告,2061计划:一项目标明确的科学教育改革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55页。[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下载24-苏翔-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4-苏翔-科普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关系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

    61-宋秋安 陈东云-深化农村科普工作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深化农村科普工作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宋秋安 陈东云 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

    浅谈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五篇模版]

    文章标题:浅谈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看,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指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及职业技能的提高,对政治......

    大学生素质与就业关系的思考

    大学生素质与就业关系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改革跟不上产业结构不断变革步伐等原因,但就大学生本身来说,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

    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当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睫。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

    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当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睫。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工......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浅析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浅析(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勘查分院党支部书记 张敦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世界各国企业间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焦......

    做人做事与进步关系,思维转变与素质提高

    做人做事与进步关系,思维转变与素质提高 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10月12日,首先,导师给学员作《思维转变与素质提高》的报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顿时,椭圆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