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进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8:0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竖笛进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竖笛进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竖笛进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竖笛进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长乐市航城中学——林云珍

一、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指导思想

21世纪面临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和竞争,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国家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音乐教育同样担负着培养人的作用和使命。但摆在音乐教育者面前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学音乐却不会识谱;少数尖子生弹钢琴、拉二胡等社会上形成的考级热并没有推动和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学生不会欣赏中外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音乐文化遗产,却爱听所谓的流行音乐等,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忧虑和深思。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教委领导已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多次指示要重视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在人全面发展中地位。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和国家教委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关于增加器乐教学内容的措施,我校选用竖笛参与课堂教学,由于它携带方便、音乐优美、音高固定,简便易学适宜学生吹奏;因而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也能让老师得心应手地借助竖笛进行灵活、生动的教学。

在竖笛教学中,本人注意把竖笛教学与唱歌、视唱、听音、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坚持以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处理好竖笛教学实验与音乐常规教学的关系。通过多年来的竖笛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感受颇深。

二、竖笛教学与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半。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当学生产生这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时,

第二篇:竖笛教学反思 竖笛进课堂

竖笛教学反思

竖笛进课堂,它有助于学生掌握音值、节奏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有助于解

决学生唱歌时的音准问题。

通过十周的竖笛教学,发现一些问题并解决了问题:

1、吹出“怪音”、“尖音”。这主要是按音孔不严造成的。按严孔,要注意两点:A按孔时要用手指前端柔软的多肉处,不要用关节部位。否则就会产生“怪音”、“尖音”。B按孔的手指要自然放松。离开音孔时,距离不要太远,刚刚离开即可。

2、气息运用得不好。相差八度的两个音(6与6)往往混淆,吹成一个音。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吹法掌握得不好。我详细讲解和示范,告诉学生注意两点:A吹奏“5-4”这组音时,要用“缓吹法”。吹奏时,口腔为圆形,唇部肌肉放松,不太用力,“口风”徐缓,轻轻地吹,发出浑厚而结实的音。B吹奏“5-3”这组音时,要用“急吹法”(即:超吹法),口腔为扁狭形,唇部肌肉收缩,嘴角向两边拉,“口风”急而有力,发出清脆而明亮的音。

3、能力水平上的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能力水平上的分化。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好的方法是:A、对接受慢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迅速进步。B、对优秀的学生“加小灶”,指导他们向有难度的曲子进攻,并给他们在众多同学面前表演的机会,既锻炼了自己,又超导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C、在学生中组织“一帮一”的活动,让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

竖笛教学是音乐课器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演奏技巧,提高了整体音乐素质,而且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欢乐和美的享受。

第三篇: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自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认可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同,教师的经验和能力的不一,科学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一、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精心设计

案例:《用橡皮筋作动力》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第四单元第二课,主要研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距离和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弹力”概念,知道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的动力来源于橡皮筋的弹力,弹力的大小决定小车运动的距离,进而明白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愈多小车能运动越远”。本课共有三项活动,一是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二是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距离的关系,感知弹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三是认识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距离越远。在研究教材文本时,我认为生活中弹性、弹力现象很多,学生也司空见惯,但真正有目的去注意这种现象,并进行研究的很少。本课设计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等方法,多方位强化学生对弹力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弹力的产生和大小认识。

为此,根据这三个探究问题和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科学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目标具体,更容易操作,更利于开展有效的探究。

思考: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等功效,它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核心。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因此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细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随时反馈目标达成情况;教材虽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但不是唯一依据,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设计制订科学、高效又容易操作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大胆放手

案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在探究材料的沉浮能力这一重点时,我为学生提供一组大小、轻重不一(铜钥匙、硬币、大头针、塑料片、泡沫、积木、木制棋子等)的材料。并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桌上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进行分类――猜沉浮――汇报交流――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实验――交流研讨――小结应用。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只在两个交流研讨中进行引导,其余大多数时间是学生自主亲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不仅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指向性明确,学生很快就得出――金属材料在水中容易沉,木头材料和塑料材料容易浮,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轻重、大小无关的结论。

思考:课堂是师生最主要的活动空间与生活场所,是课程最主要的时空支撑条件和核心载体。即使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质量水平仍然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划上等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简单的“授――受”,而是必须经历一个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充分授权,就是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本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去自主地提问、探究、并寻找信息和寻求答案。充分授权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主动的发展、和谐的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拓展探究空间

案例:《保护鸡蛋》

为延续和拓展教学内容在我布置了两个问题:养鸡场如何把鸡蛋运出去卖?我们知道陶瓷制品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碰碎。现在工厂有一批陶瓷工艺品需要运到北京,供货商想减小碰撞对陶瓷的影响,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还有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四种生活中保护易碎或易碰坏物体的方法。

其实,在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如:天气单元,养蚕,昆虫的观察等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都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后续的探究。

思考: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及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增强他们应用科学的意识。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有效性的实现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明确科学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亲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提高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提高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逐步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的精神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人际交往、规章制度等行为准则。“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底蕴和永恒动力,是最好的培养师生德行的隐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师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于提高师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拓宽他们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

有人说:“校园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还应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产生熏陶、渗透的影响,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每座墙都能说话——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是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的布局,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运动场、室内体育及运动器材、图书馆中丰富的藏书、先进的图书资料阅读工具、广播站及广播器材等齐全的设备设施都可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校园的每寸土地,每一面墙都成为育人的阵地。

校园物质文化是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沉淀,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与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应该注意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在无声地“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润物细无声——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客观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启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种潜在的美育熏陶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育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发挥,并在各种活动中挖掘学生个性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客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优良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一种协调的行为规范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如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校园文化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如今,校园内的很多规章制度均挂于教室的墙上,学校的校训校风布置在醒目的位置上,立意深远的名人名言张贴于教室的墙上和走廊里,时常激励着学生。校园的宣传栏、阅读栏和标语等都显示校园文化的个性,可以直接展示校园文化的交流。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一种基础、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与做学问的功底。因此在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学校应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若因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重智轻德,造成教育的缺失,往往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学生终生难以弥补。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律精神,正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帮助学生认准自己的定位。即要有一个做人的基调,基调上不去,内驱力就爆发不出来。人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对自己作低调要求,这就抑制了潜能的发挥。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可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第二,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教育是人自我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才能的显露与成器,有早有迟,因而要确信人人有才,又人无全才,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提供其发展的各种条件。中学是潜在人才的聚散地,要对潜在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创设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环境。如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我校科技艺术节开展的十项小人才比赛,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自荐演说、“创新素质实践行”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就可使学生不同特长和才华得以施展,荣获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金奖的撒贝宁不就是从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的吗?

第三,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素质教育的内涵已揭示出教育的着眼点已投向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呼唤,而自我意识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心理活动,是学习创新的动力之一。也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以学生志趣为主,可自愿参加、自行选择、自己创作,一般不定名额、不必选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而在自我意识培养与发展中,自律精神的培养也自在其中。所谓自律,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适应社会规范,自觉以组织纪律、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使之为今后立足社会生存竞争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如各种文化活动即或是娱乐游戏活动都有它各自的游戏规则,这规则是学生乐于遵守的,不是强制的,比如球赛和趣味体育大比拼活动中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规则,棋赛中的棋艺、棋德都可给学生多方面的启示和教益,这些活动因寓教于乐即或是内含有极其严肃的教育因素也对学生有着乐于接受的亲和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味外,还要重视“人”的塑造。它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批判的取舍,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校园精神。铸塑校园精神,简括地说,就是学校的生命活力,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虽不具有表层物质环境文化和中介层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由于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故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致由它透视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置身于一座具有优良传统并享有巨大社会声誉的学校,总会感到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感奋。如到北大清华就使人由然而升这种感觉。清华大学在百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承传升华,演绎为今天体现时代精神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成为清华学子在国家各个岗位上取得良好声誉的坚实基础,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由这种清华文化环境不断孕育积淀形成了清华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技能上,更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人文素质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人才质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质。素质教育说到底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如何做人是基础的基础。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里没有评述她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共建,促进人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的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建设中力求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包括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就会牢固的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而正确的精神支柱的构筑,对于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精神催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而文化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文化底蕴是否厚实充足造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下文野之分。

文化底蕴是蕴藏于千姿百态的文化载体现象深处的思想精义,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在文化发展史上,经过千锤百炼而凝聚升华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定的人文意识又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底蕴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和领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修养的过程,即治学修身同时并举。

这种文化底蕴在人身上并不表现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中。文化底蕴也不象具体的文化功用那样显现和容易为人把握,而需要人们去发掘、领悟和积累。这里有个如何传播和吸收的问题。比如科学文化作为种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一种社会建制。在每门学科教育中,学校常常只从“授业”的层面上来传授,而作为一种文化对应的三个方面还有:依托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上的科学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的美感及鉴赏力;与科学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的科学伦理准则等。科学这些“传道”部分,这些有的学者称之为“科学精神气质”的东西,这些真正的构成人的素养根基的东西却未被学生所领悟和把握。尤其是高中生,近期升学目标将他们求知天地,被迫局限在狭窄的升学需要和学业训练之中,因此缺乏“多维营养”,造成人文底蕴的欠缺;这又决非“文化快餐”就能凑效的,人文底蕴的挖掘与培养,除了主渠道的德育渗透贯穿在学科教育全过程之中外,还需要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并用这种教育去唤起学生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强烈愿望,务必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涵育熏陶中,使文化底蕴积淀到人的身上,使他们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养。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校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开辟新的文化的阵地,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既与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以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从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不低估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校园文化和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与升华。

第五篇:生态课堂实践与思考

构建我校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流村中心北流小学

一、“生态课堂”的认识 前言:

2015年8月30日,学校围绕:“生态育人”办学特色开启了理念为“建教育生态筑绿色梦想”的创建生态课堂教学活动之旅。我校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现与同事分享,也期待着大家对此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尽快修缮、我也期待着听到大家的做法。

上学期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听专家同行讲科研讲经验进课堂,提升研究能力;和名师同行同上课,学习生态课堂”。在上一学期,除了听专家讲座外,每一名任课教师还走进延庆四小听课,交流课堂教学艺术并在12月份进行了师徒晒课、三校晒课。第二学期围绕生态课堂,围绕培养健康、自信、乐学的追梦少年,围绕平等、尊重、互助、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围绕三分钟演讲我们开始了大胆探索。借此契机,我想谈谈个人对于“生态课堂”的一些粗浅认识,与老师们探讨、交流,希望能引发大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艰难的莫过于“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之后,广大一线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课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2016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指出:优化教与学方式努力构建生态课堂。1生态课堂要体现快乐。2生态课堂要体现平等。3生态课堂要体现尊重。4生态课堂要体现宽容。5生态课堂要体现批判性思维。读懂儿童,努力构建生态课堂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方向与目标重点。我的理解是:“生本”是起点;“生长”是过程;“生机”是目标。首先,“生态课堂”应该根植于“生本”。

“以生为本”、“尊重学情”要求我们不仅要挂在嘴边、写在文中,更要真能做到“蹲下来”倾听学生心声。

生态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本课堂”。农民在播种之前,必须先全面了解土壤、气候、种子等各方面的条件,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丰收。同样,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也应该以一种平等者的姿态走近学生,充分地、真正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困惑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尊重学情”的,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其次,“生态课堂”应该着眼于“生长”。

余文森教授曾经把“有效教学”归纳为三个要素:速度(减少时间的“成本”,即轻负)、收益(增进成果的“收获”,即高效)、安全(强化学习的体验,即长效)。尤其是最后一个要素“长效”,实质上与“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是一致的。所有事物的“生长”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态课堂”也是一样,它致力于师生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可以“长效”,我们应该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体验的强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小学阶段学好各门课程,还可以把这些方法、能力和素养带到高中、大学,甚至带到工作、生活中去,受用一辈子。

与学生同步发展的,还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所谓“教学相长”,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评价„„我们一定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所成就。

最后,“生态课堂”还应该以“生机”为终极目标。

所有的教育,都是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还应该成为学生的价值引领牌、精神导向标,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们在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为了更能让一线教师的理解我将上海师范大学郑杰教授整理出的把握“生态型课堂”的主要元素介绍给老师们:

1、生态里有无数个物种。意为:进入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性:性别差异、家庭环境差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智力差异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陈晓聪

2、生态里找不到一个花盆。

意为:“花盆”是束缚学生发展的障碍,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科”,要有“大视野”。

3、生态里,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组织的。

意为:最适合的教学是最好的,低效源于适得其反。老师要从“行为理论”的五个方面:“暗示、提示、明示、强化、惩戒”,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4、生态里物竞天择。

意为:追求卓越才有未来。教师要利用积极的暗示,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5、生态里都是共生的、群聚的。

意为:合作学习,应该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的实践研究重点

6、生态是有节律的。

一个学期的节律:学生第一次低潮期,一般在开学后的第六周,期末考试之后的第六周,出现第二次低潮期,这种节律被称之为“第六周现象”依据学生施教。

一堂课也有节律,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人的节律也各有不同,教师要有所掌握和了解。

7、生态环境很优美。

校长从“课堂学习环境的十个研究”,告诉教师要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8、生态似乎是张无形的手,无处不在,却无处在。

校长从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期,引导老师要消除“职业倦怠期”,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做“生命化和智慧型老师”。

今后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我校的教学研究目标为和教师一起在学习分享中共同打造“生态型课堂”,营造期待中的“理想型课堂”。

二、生态课堂的实践

一、大胆实践,找准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在明确了生态课堂的内涵之后,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召开本校研讨会,梳理了桎梏教学发展的无效问题,调整思路.从一个途径着手构建生态课堂.面对问题沉住气找方法。

(一)改革备课,突出教研,重新建构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强化备课要求,课堂设计要在以下几点下功夫:(1)课前学生要研究什么.(2)课堂小组如何交流.(3)在学生探究中如何点拔学生思维.4)哪些地方需要教师讲,怎样讲.(5)练习的设计上要分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如何设置.倡导教研组集体备课,用心研读和揣摩教材,立足于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准确定位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教学内容以关键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找准课堂的切人点.要树立大的课程观,着力于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渗透.同时要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唯有”水涨”才能”船高”.(二)典型引领,分层递进。加大生态课堂构建的引领力度,任何发展应该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基础上来进行, 不能拿着我们先进的教学方式强加给所有老师.根据学校现状,我们采取”典型引领,分层递进”的方式,促使老师不断研究实践.先锋引领“周福军引领”李萌老师接力,除加强学生语言表达和学习常规培训外,在1-6年级的班级中,自主申报了3 个班级作为课改”典型班级”,充分尊重了教师的自主发展.选派校干和骨干教师参加学校每星期研讨,利用新鲜的理念跟老师们共享,出示“生本实验课”,典型班级的老师们更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形成了不断实践,不断超越的课改氛围.聘请了市区教研室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开放式六步法教育理论讲座”, 更深层次的改变了固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有力的推动了生态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为构建生态课堂比较出色的几位教师录制了教学片断,展示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碰撞的精彩, 将这些视频在各个班级巡回播放.给教师,特别是其他学生以启迪.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就会以最快的方式方法去模仿,甚至是超越.

(三)过关检查,注重评价,加大生态课堂的普及力度我们组成了”生态课堂评价小组”,采取”听,查, 访,看,结”的方式,首先对于典型班级的课堂进行了诊断.”听”--进课堂听课,听教师调控课堂是否大气;”查”--查教师教案,作业布置及批阅.”访”--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看”--一看学生课堂表现等学习状况:”结”--及时评课反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课堂是否过关,定位评选校级教学能手的必要指标.(四)优化合作,提高效能,建构生态课堂的组织形式我们在不同的年级均针对学生的各项学习习惯做了一定培养,在生态课堂理念的支持下,我们又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在培养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技术的掌握。分组时用进行教师培训。汇报时用轮流说的方式进行训练学生交流时用三步采访法进行指导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萍老师为我们进行课堂诊断时说:

(五)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寻求构建生态课堂的社会支持我们有效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分别由学校和老师分层对家长宣讲了”构建生态课堂”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广角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课前小研究”要予以指导,要给孩子搭建在家尝试当小老师的平台,提升孩子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和整体水平.家长也给予我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很多学生在这样新型的学习方式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感受到自己探求知识所获得的远比教师的讲授要深刻的多.我们还开展了“课改问卷调查”,家长同志们非常赞同我们的课堂改革,有的还将辅导孩子好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全校家长.教学改革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中逐渐走向成熟.

二、借力研究构建模式。构建生态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六步法” 在以上多途径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构建出符合本校特色的绿色课堂”六步教学法”,即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呈现—小组组探究--全班展示--教师提升--拓展应用.

(一)课前研究。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课件,准备课上运用.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学时要思考看懂了什么,可以设计问题考大家,谁提出的问题深刻谁学得好.(二)问题呈现。

通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可以重点在学生中梳理出关键的问题,呈现出来.(三)小组探究。

针对前一环节呈现的问题,小组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要参与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进程并给与必要的帮助指导.(四)全班展示。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研究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各小组要自己主持讲解,组内互相补充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辩论,共同完善,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卡干结构(五)教师提升.针对重难点的地方,教师还要注意提升,起到课堂画龙点睛的作用.(六)拓展应用.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我总出的”六步教学法”不是想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新.关键要启发 群体异见,关注个体创见,真真正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三、生态课堂实践中的收获

1明确了一个认识,找到了一个定位。我是谁,在课堂改革的急剧变化之中我要做什么?成年人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从概念开始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大堆问题且都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会使课改信心受阻,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所以我们要一起研究编组技术、合作结构技术、班级管理技术、小组评价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本地生态育人教育,与魅力流村文化与当地学生完美结合,是我们的生态课堂模式本土化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大团队理念。咨询人员陆淑芳谷天虎王晓燊

2整理出一套材料。1合作学习的99个小贴士。例如:小组合作时怎么做不要做什么?尊重师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存档评价是指教育系列化。2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使用手册外出小组化。卡甘合作中心卡甘合作中心电子书籍。一套专家:郑杰、王钰成、卡甘。3一套技术分组技术。交流技术汇报技术。4小组合作学习实用箱。实用技术指导手册、分组牌、抽签筒、白板8块、签字笔红黑、8支彩笔、红绿灯、扑克牌2副。

3拟定了一个名师计划。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一点思考,愿意在实践中借签到更多的经验在课堂改革中让我们学校有名课程名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名学生。

四、生态课堂中的困惑

1、教师缺乏体验性合作培训。

2、学生训练时间很难把握。3、12年级也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此时不宜迟,越早越好,而且勤习多练才能更持久。

4、立人字课与生态课堂关系的把握。怎样整合系统设计整体安排。

14名教师。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文|郑杰(著名学校管理咨询专家、教师培训专家、自由教育者)

学校为什么要成为名校,原因之一是因为学校必须有目标,才能充满活力。而对我们这样一所普通学校来说,成为名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我们校以“薄弱”著称,将来我们要以“优质”闻名。成为名校代表了学校的志气和尊严。

学校凭什么出名?我想以下四种对象有助于学校成为名校:1.名校长,2.名课程(或名项目),3.名教师,4.名学生。我考察了一些中国名校,一部分名校是因为校名的历史性贡献,一部分是靠着培养出的人才。对我们学校来说,在现阶段,也许在我这个校长已经出了一点名之后,要寄希望于“名课程”和“名教师”为学校出名了。名课程与名师其实是高度相关的,教师致力于课程改进与新课程开发取得成果而成为名师,名师打造了学校的高质量特色,充分反映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成为名课程。名师与名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是名师呢?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其他活动的空间求得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了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质量标准付出了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低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凤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内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了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时都向你请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成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了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能体现学校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就可以靠这门课成为名师,你可以靠这门课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学校里的课程专家现在成了紧缺人才。

教师的成长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一是新手型,二是成熟型,三是专家型。一所名校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专家型教师,我希望我们老师中间能更多出一些名师。如果你是一位名师,我这个校长不仅决心为你提供令你满意的服务,即使让我对你打躬作揖我都会十分乐意。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有些宣传我们不必太当真,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佐证。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悬梁刺股”像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下载竖笛进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竖笛进课堂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内容提要: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

    提高学校教学效益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大全]

    提高学校教学效益的思考与实践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 刘大华 效益是指效果和收益,教学效益就是指教学的效果和收益。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或收益的多少应当坚持以学论教即看学生......

    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

    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高丽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

    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龙红梅 【文章摘要】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近年来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通知,把振兴京......

    廉政文化进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廉政文化进企业的实践与思考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也......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对于每个老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妙招,绝招。或幽默,或大气,或温婉,虽然是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们都在营造一个扎实、有效......

    提升市民素质的实践与思考

    提升市民素质的实践与思考一 素质的定义和渊源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修改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摘要:近年来,高中物理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错误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