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德县农民素质现状及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与对策
永德县农民素质现状及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与对策来自:文章作者:xwdx点击: 333次 发布时间:2009-5-27 9:18:1
4“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因素又是农民素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全面完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首先就要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真正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永德是集“少、贫、边”的山区农业县,有22个少数民族,33.3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92%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20.92%;全县的生产总值中农业生产总值占三分之二。由于历史发展、地理区位等原因,永德县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辛贤、毛学峰、罗万纯《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2005.9〈中国农村经济〉〉调查结果,全国的农民素质可分为五个等级,处于最后一个等级第五等级的是西藏、贵州和云南,而在云南省内,永德的农民素质也可能是在最低一个等级中),这将是我们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抓“三子”促“三化”最终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巨大阻碍。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重点工程。为此,永德县委党校对永德县农民素质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永德县农民素质现状
在农民素质各项指标中,最关键的是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而在这二者中,基础是文化素质,因为它决定着其它一些素质,因此我们从这一中心素质出发,对永德县有代表性的两个村进行了调查,一个是城郊的忙见田村,一个是稍为边远的勐板乡后山村。
忙见田村全村总人口1958人,无一人是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高中学历16人,中专学历2人,初中学历192人,小学学历750人。从这些调查数字看,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所占比率还不到1%,而初中学历的也只占9.8%。有一技之长者共121人,其中受过一种或几种培训的共118人。
勐板后山村全村总人口2500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5人,高中学历30人,中专学历15人,初中学历200人,小学学历800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所占比率为2%,初中学历为8%。有一技之长者共15人,其中受过一种或几种培训的共20人。
我们认为这两个村的农民素质是能代表永德县的农民素质现状的。根据其它方面的调查,我们认为永德县的农民素质现状如下: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从学历教育程度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0%左右,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左右,原来占了一半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虽然经过扫盲,现在算是已脱盲,但他们运用文化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仍是值得怀疑的。从调查看,全县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远不到7年。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不高,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对科技的关注度极低,认为科技离自己很远。从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来看,通过看电视获取信息的占95%,通过书本报纸获取信息的仅占3%;而通过电视关注
农技知识的比例更小,不到1%。
(二)科技素质十分缺乏。在生产、生活的各环节各方面中,很多人往往连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掌握,基本上靠的是传统经验和日常的习惯。农民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较少。从目前看,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的“三化”现象。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老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这一方面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没有获取科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缺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忙见田村受过培训的农民只占8%,而勐板后山村远未到1%。事实上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求是强烈的,但现有农技推广和培训途径单一,数和量都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要。90%的农民希望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0%的农民希望有外出打工实用技能培训。调查中发现,农民还希望政府能举办农产品经营知识培训、法律维权知识和文化知识等等各种培训。
(三)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缺失的危机。
现在,农村社会正在边缘化,农村文化也在日渐边缘化,农村文化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乡村文化逐渐解体,乡村文化正在虚化。这里的文化是与道德相关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消逝,必然带来农村中人文素质的缺失,这种缺失很快就会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体现。原有的宗族圈子为主体的情况逐渐被以朋友为主体的圈子所取代,为人处事,逐渐以个人利益为主,不再在乎什么宗族辈分和亲戚感情,人与人之间传统美德的制约力越来越弱化,于是,我们看到日渐侵蚀的淳朴民风,集体意识、团结意识日渐淡薄,农村中的好人好事日渐减少,村民纠纷增多,农民的道德素质受到挑战。另外,相当的一部分农民民主观念淡漠,重权益、轻义务,比如在集体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方面,参加议事易,但村民大会会议做出的决定,出工出钱难。而一些地方存在某种程度的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
(四)对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甚至不予关心,维权意识淡薄。调查发现,有七成以上的农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及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知之甚少。对于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95%的农民明确表示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90%的农民不知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什么。60%的农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要诉求的是政府,只有30%的农民表示首先会去找“派出所”。此外,还有一些外出打工农民,由于法律知识欠缺,法制观念不强,在遇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显得力不从心,屡遭欺辱,身受其害。
(五)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单调和匮乏,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依然普遍存在。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85%的农民平常的唯一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还有12%的农民基本没有娱乐活动(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心思,或不具备条件)。“推筒子”、“猜字花”、“三匹”等赌博活动在一些村寨还在流行,而迷信活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六)看病就医、送孩子上学的意识还不够强。根据调查,75%的农民在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都不会去看医生做检查,胡乱吃一些草药或一些常用药,认为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只有到实在无法坚持,而且影响到了生产劳动时才会到医院就医。大多数农民现在已很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但仍然重视不够,经济上和精力上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仍然不多,送孩子上学仅以不承担过多经济负担为限,六成的父母认为孩子能读到初中就够了,所以并不过多的跟踪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农民素质难以提高的成因分析
之所以形成以上的农民素质现状,我们认为,有历史原因和人文地理因素,也有以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政策上的欠缺。
(一)农民受制于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先天不足,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恶性循环。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知识就只能任命。传统的经验和落后的习惯让他们深陷于贫穷和落后。
(二)地理区位原因。一些村落偏居一角,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代科技知识敏感度不高,主观上自身接受不主动,客观上普及条件不充分。
(三)少数民族杂居,社会文明起步较晚,文化基因多多元化,积极进取的主流文化渗透缓慢,主导作用彰显不易。
(三)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把农村分割出来,然后等于半抛弃,甚至是对农村资源进行了多取少予的掠夺。而改革开放的成果,偏远农村只能分到些“残羹冷炙”。
(四)农村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农村不是培养不出人才,而是一旦培养出了人才,马上就会离开农村流入城市,变为“城里人”。中专以上学历的,基本上就不会回到村里了。另外,近年的劳务输出,对农村农民的好处自不必赘言,其对农村的伤害却也不小。一是外出打工的多半是青壮年,二是多为高学历者,他们即使有能力有技术,也只贡献在城市,而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在年关杀个年猪,力量上都出问题,遑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这无疑又是一次城市对农村的掠夺!
(五)农民思想源头上,“等、靠、要”思想、小富即安的思想依然存在,甚至还有贪图安逸享乐,不求上进,吃一顿是一顿的恶劣思想观念。
(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培训技能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手段,现有最主要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乡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地传授,而这种方式更多地受到村落农户及所处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的制约,还受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多寡的约束,在面上缺乏广度。
三、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与对策新型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针对永德县农民素质现状,培养新型农民,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政府各级各部门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切实转变职能,强化和突出对农村的管理、服务意识,要真正落实对农村的各项政策,引导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要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诉求。
(二)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保证师资和财力,让真正优秀教师扎根农村,保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基础教育“见效”虽然缓慢,但这是提升下一代农民素质,改变他们命运,剪断贫困恶性循环链的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
(三)要关注和审视劳动力输出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农村培养、稳定、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就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和转化,一些基本的种养技能农民并没有很好掌握。农村劳动力
加快转移对农村人口状况、产业结构、经营方式、乡村治理及城市管理等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不少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另一方面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多是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要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又要确保务农劳动力素质稳定和提高;既要逐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又要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两个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千方百计创设和优化创业环境,留住农村人才,同时吸引外出农民回乡创业,这样才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永久动力,也才能使农村真正地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
(四)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途径,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调动和协调好各涉农部门以及党校、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等各单位各部门构成有层次有组织,责任清楚,易于操作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络体系,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明确职责,凝聚合力,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加强对涉农部门尤其是农业技术部门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使广大农民在接受服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县直各涉农部门要适应永德县大力发展的各种产业,分层级制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制度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和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要构建自上而下的农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村组干部、抓科技示范户,村组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要调整职高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使其切实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职校要明确定位,发挥好职能,既要与一中在办学方向上区别开来,又要加强与一中的横向联系,在课程开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相互弥补相辅相成,在师资和学生的流动上有合理流动。
(五)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发挥各涉农部门的职能,调动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创新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国情国策、科技知识等知识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的作用,开辟针对性强的农技服务频道,宣传特色种养殖管理、技术等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知识;将放映党员电教片与科普片相结合,扩大受众面。
要利用永德县的民族歌舞团,深入乡村巡回演出,在演出内容、演出形式上,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在提升农民审美的同时,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应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民间文艺组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总之要以各种形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使农民移风易俗,自觉抛弃陈规陋习,强化农民的道德素养,提高农民的精神品位。另外,可以利用科技下乡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知识、农业技术推广、争做文明村民的活动,以各种活动方式带动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六)要落实好政策和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尽力让多数农村进出交通通畅,开会有场所,娱乐有场地。
(七)要配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成员不仅是村的管理者服务员,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榜样和领路人。一是要把好选举关,确保选出德才兼备的能人,坚决杜绝贿选等不法行为和宗族势力的干扰。二是要加强对“村官”的培训。要对他们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有关政策法规、知识技能、领导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羊带头人。
提高农民素质是个系统的工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单靠某部门的力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的建设,切实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使其自觉追求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经济、法律、道德等观念和意识。双管齐下,才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
中共永德县委党校
2009年4月26日
相关网友评论
暂时无评论
姓名
评论
发表/查看所有评论
第二篇: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
全面完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市的农民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全市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92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村,仅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民主意识薄弱以及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我市建设新农村的障碍。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结合内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情,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一、培养新型农民要从农村基层干部抓起
培养新型农民,干部是关键。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广大农民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充满了信心,更对村干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我们的村干部要克服“无想法、无规划、无措施”的“三无现象”,珍惜广大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垂范、一马当先,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头人。
一是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广大村干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道德品行上,有民主作风,有奉献精神;二要热爱农村,树立国家观念、全局观念和为群众服务观念,要从农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出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崇高的历史使命;三是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帮助教育农民群众学法、懂法,依法维权,依法行事,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科学致富。
二、培养新型农民要抓好农村“三教”
培养新型农民,教育是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坚持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三教”统筹发展。只有“三教”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的实质性问题。
(一)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发展,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首要和重要内容。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全市上下对农村教育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全面建设小康内江的认识,为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民的硬任务来抓好。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要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信息,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师资素质;要保障农村教师的合理收入,特别应善待农村代课教师,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保护农村教师教学积极性;要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充实农村教学,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两免一补”;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要关注“留守学生”成长。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小学中有40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学生”,有的高达90,应从学习、生活、思想上关心帮助、引导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进一步落实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真正把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当地适龄儿童入学一视同仁,接受同等教育。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农民群众提高对各种思想文化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提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接受先进文化、抑制腐朽文化的能力。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德,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使之与新阶段社会主义农村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掌握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广
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持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继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多办夜校,扫除文盲,多办职业学校,扫除科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各类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数量,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能力,留下来的农村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我们在中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应当农业技术教育与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培训并举,在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的过程中,侧重对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经营管理型、市场营销型、技术中介型的新型农民,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更为流畅。同时,我们要把握培训农民工不同于培训干部,培训农民是“雪中送炭”,解决的是最具体、最实际的需要,其培训内容从高级技工技术,到一般的家政服务,学会了就不愁出路。
三、培养新型农民要解除其后顾之忧
培养新型农民,完善农村社会事业是基础。目前,我市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中,除了教育负担沉重外,主要以反映在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老无所依、社会保障程度低两方面。因此,采取“缺啥补啥”的原则,解决农民最关心、急迫的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必须加大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卫生是我市卫生的重点,也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完成内江“十一五”规划,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作为医疗卫生的重点,加大政府的投入,建立健全卫生扶贫开发机制,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建立新型合作医疗,要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医疗救助机制,设立由政府投资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资的专项基金,对农村贫困家庭和“五保户”进行医疗救助。
(二)必须更加突出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服务更为短缺。
因此,我们要实行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革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制度,优化公共服务环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相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一系列生活保障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成为了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巨大隐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社会保障脆弱甚至缺乏的问题。
各级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制;要完善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身积极投入参保,提高政府对集体和农民参保的补助比例,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使广大农民群众老有所依,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三篇: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
全面完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市的农民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全市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92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村,仅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民主意识薄弱以及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我市建设新农村的障碍。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工作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密切结合内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情,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一、培养新型农民要从农村基层干部抓起
培养新型农民,干部是关键。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广大农民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充满了信心,更对村干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我们的村干部要克服“无想法、无规划、无措施”的“三无现象”,珍惜广大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垂范、一马当先,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头人。
一是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广大村干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道德品行上,有民主作风,有奉献精神;二要热爱农村工作,树立国家观念、全局观念和为群众服务观念,要从农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出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崇高的历史使命;三是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帮助教育农民群众学法、懂法,依法维权,依法行事,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科学致富。
二、培养新型农民要抓好农村“三教”
培养新型农民,教育是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坚持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三教”统筹发展。只有“三教”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的实质性问题。
(一)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发展,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首要和重要内容。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全市上下对农村教育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全面建设小康内江的认识,为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民的硬任务来抓好。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要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信息,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师资素质;要保障农村教师的合理收入,特别应善待农村代课教师,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保护农村教师教学积极性;要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充实农村教学,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两免一补”;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要关注“留守学生”成长。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小学中有40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学生”,有的高达90,应从学习、生活、思想上关心帮助、引导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进一步落实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真正把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当地适龄儿童入学一视同仁,接受同等教育。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农民群众提高对各种思想文化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提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接受先进文化、抑制腐朽文化的能力。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德,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使之与新阶段社会主义农村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掌握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广
第四篇:甘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甘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甘肃省作为西部农村的典型代表地区,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仍然面临观念滞后,任务繁重,机制不全和资金制约等困难。所以,要采取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丰富内容和改善社会环境等措施来培育新型农民,以促进甘肃发展。
关键词: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而西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西部地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无疑是农民,这个“农民”不是“传统”农民,而是“新型农民”。西部地区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因此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甘肃作为西部农村的典型代表地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己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之路。然而,新型农民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还存在缺乏统一的培训规划与长效的培养机制、农民参与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迫切需要结合实际对甘肃新型农民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甘肃省从业农民的现状
甘肃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常驻总人口2590.7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510.94万人,占58.32%。,农村劳动力1277.5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727.57万人。近年来,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开办农村教育改革试验班等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教育现状和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极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据统计资料表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41%。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活动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创新生产方式的能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影响产业升级;农村经营人才奇缺,经营理念、手段及方法落后,农产品经营效益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2.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部分。而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甘肃当前农村也正在普遍遭遇劳动力老龄化的尴尬。数据显示,甘肃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32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6%。同时,从绝对数量上看,我省有226万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73.8%,而这部分老年人目前成了种地的主力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3.思想观念落后
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能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来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4.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
我省农村劳动力1277.56万人,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全省9所高中及农业职业院校非农专业毕业生人数近乎是农科专业毕业生的两倍,而到乡以下就业的仅占毕业生总数的9.3%。这种职业状况导致了农民生产技术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二、甘肃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任务繁重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甘肃省的城镇化率为38.75%,位列全国第29位,低于全国13.56个百分点,低于西部12省区市5.32个百分点,居西部第9位。因此,甘肃省要对大量的农业人口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任务繁重。
2.培育观念滞后,培训起点较低
虽然相对过去,人们对于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积极的认识。但是,毋庸讳言,仍然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形式重视,实质轻视;会议讲话重视,具体问题无法落实。许多农民对于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自主学习培训意识淡薄,不太愿意在接受学习培训方面进行投入。同时,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甘肃省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相对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而言,都处于下风,这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障碍。
3.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规模小
甘肃大部分地区农民目前接受教育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仍然比较高,到高中阶段,辍学现象更为严重,这对下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另一个是商业化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还未建立。绝大部分地区现在还没有形成和建立专门培养新型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机构。由于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导致培训规模小,加之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4.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甘肃省在培训农民方面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民教育培训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要求,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但实际上,培训的费用主要来自政府,培训经费来源单一,有些地方政府感觉经费负担过重。而农民承担费用的能力比较弱,如果让农民承担费用,就会影响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主要对农民开展传统的种植、养殖科技培训较多,而对农民进行系统职业技术培训的不多。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
5.培训老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老化
当前我省培训老师,懂教育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教育,教学能力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品种不断涌现,新兴的工种、行业不断产生,许多教师对新的技术知识要么现学现卖,要么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培训教师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已成为农民培训的主要问题。
6.培训时间过短,教学形式不够灵活
目前全省开展农民培训,主要以课时计算,15~30天的短期培训不多,2个月以上的培训是少之又少。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习到过硬的劳动技能很困难。同时,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有70%,现场指导不足30%,而农民更喜欢通过现场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跟技术员学习等培训方式。和农民多元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明显跟不上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7.培训资源缺乏整合
同一个区域内,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普遍,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分散,农民培训“一刀切”情况严重,政府部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使得本来有限的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培训深入发展的瓶颈。
三、甘肃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
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主攻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特别是着力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2.强化政府主导,巩固公益性地位
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财政部门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培训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要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投资比例,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个人投资等积极投入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3.改革培训内容
首先要紧密围绕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种植技术的比重,逐步实现科学的种养结构。其次是分类指导,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从业人员,如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等,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有关农业政策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技能和能力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4.创新培训方式
要注意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采取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家授课,增加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5.整合培训资源
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主体的建立和创新是达到培训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省许多地方,农民培训呈多口管理、机构散乱和重复培训的现象。许多部门都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如农业、民政、教育、科协和部分院校等都从各自的工作和业务出发,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但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没有沟通,经费分散,培训重复,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有必要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管理职责,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完善培训机制,协调经费使用,提高培训效率。既要立足和利用现有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教育培训机构,还要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管理培训机构,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逐步建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的新型农民培育体制和机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应不断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充实教师队伍,重点选拔全日制本科学历的青年人作为学历教育的兼职教师,重点选拔既有自己的生产和经营项目,又有熟练的技术知识或技能,在农民心目中是“能人”和“土专家”,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和说服力的农民技术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开展系统的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甘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智奇,齐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12,(15).[2]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兴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3]单剑峰.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探讨[J].人民论坛,2012,(23).[4]李华峰.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浅析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4,(11).作者简介:张芸(1982-),女,籍贯:甘肃会宁,公共管理硕士,中共白银市委党校信息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李荣(1978-),男,籍贯:甘肃平凉,中共白银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统战理论研究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社会学。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和对策研究”(14YB136)的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始终是实现这一进程的主体。本研究是以湖南省桂东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现状为例,立足现实,发现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培训现状;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周莉(1982-),女,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沈维凤(1955-),男,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企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34-03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始终是实现这一进程的主体。针对目前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大量农民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现状,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6年9月,农业部、财政部正式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本研究是以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现状为例,立足现实,积极探索能促进新型农民培训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的现状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郴州市东部,现辖3镇、15乡、一个国营林场、155个行政村(居)委会,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因为地处山区,资源相对丰富,有玲珑茶、黄菌、花豆、草食牲畜、楠竹等多种特产,但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较低。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2.5亿元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湖南有26个县,860个村进入农业部的项目笼子,其中桂东县就安排了32个村。目前,该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已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
(一)围绕一村一品,开展培训布局
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素质提高有机结合。
根据本县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实际情况,把茶叶、金桔、甜玉米、花豆、反季节蔬菜、梨、水稻、养猪、草山养牛等9大产业作为今年新型农民培训的主导产业,其中经济作物占59.4%,粮食作物占15.6%,养殖业占25%。
同时依据“五有一集中”的原则,选好培训示范村。即按照“有产业特色、有发展潜力、有积极性、有强有力村(支)两委班子、有办学场所的村,各个培训村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了沿106线及泉江流域7个乡(镇),32个村为新型农民培训示范村,其中红桥等9个村培训种植茶叶,焦原等7个村培训养猪,径口等5个村培训种植水稻,另外培训种植花豆、甜玉米、金秋梨、金桔、反季节蔬菜的各2个村,培训肉牛饲养的就是秋里1个村。围绕一村一品,开展培训工作,重在长远的区域布局规划,有利于减少小农的分散经营局面,鼓励农民逐步扩大种养规模,促进桂东农业朝集约化、产业化趋势发展。
(二)组织有序,管理规范
如上图所示,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是以农业局作为主要的管理部门,根据主导产业,确定了32个培训示范村,通过公开招标,确定3个培训基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培训种植经济作物;县农科所负责培训种植粮食作物;县职业教育中心负责养殖业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培训基地为主体,以村为单位共同组织对40户农民的专业培训。为加强责任,项目管理办公室与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与培训教师、班主任都分别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使项目实施规范有序,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桂东县重点建立了招标制、合同制、公示制、学员凭议制、台帐管理制和淘汰制等六大管理机制。有序的组织程序,明确的权责分工,科学的管理机制,大大促进了桂东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民培训的效率。
(三)坚持以农民为中心,让培训贴近农民
桂东全县总人口18.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5.03万人,面对数量庞大、文化基础差的农民群体,要组织培育新型农民,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易的工作。桂东县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根据教育活动的规律,反复研究农民、了解农民,让培训活动坚持“以农民的需要为标准”。从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看,主要是专业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从培训的地点上来看,以前是选取农民进城、进学校接受培训,而现在是让专家、教师直接走进各村、走进农民生产的现场。从培训的时间上来看,主要是根据主导产业的生产季节来安排,不同产业不同村的培训时间不同。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是采取集中培训15天和现场指导15次相结合的方式,方式更加灵活。从培训的教材的选取上来看,大多是采用由培训机构自己编写的“土教材”,简单明了,农民认为更是真正适合本地实际。从培训教师的考核上来看,明确规定培训学员的满意率与教师的工资直接挂钩。正是因为桂东的新型农民培训坚持以农民为中心,让培训贴近了农民,所以很多农民对于新型农民培训有了新的认识,部分农民的实用技术有了提高,扩大了种养规模。
二、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潜在需求强烈,但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民对现行的培训工作还是基本满意,也深感自己掌握的生产实用技术相对简单、传统,对于很多的新技术、新品种也缺乏了解,亟待需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培训的潜在需求很大。但实际中表现出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不强。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参与培训的对象相当一部分为妇女、老人。以焦原村为例,在该村组织的40个养猪农户中,有34个为女性,占总人数的85%;仅有6人为男性,占总人数的15%。因为妇女、老人的思想相对保守,精力有限,缺乏创新和敢试的信心,所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差。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8%。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仅为11%。文化底子薄,科技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培训的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民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农民培训投入不足,缺乏有效保障
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投入不足的表现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桂东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非常有限,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中央财政,每个村1万元,专款专用,明显缺乏除政府财政以外的多元投资体制。二是人均投入低于省定标准,新型农民培训是每个村1万元,1个村组织40个专业农民参与培训,平均下来是每人250元的培训经费,而湖南省规定农民培训经费标准是每人400元。三是农民培训资金的使用范围有限,根据桂东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参训学员,每人每天补助10元,再加上教师工资、资料(含课本)、车旅、班主任补助等基本相关费用,可见新型农民培训资金比较紧张。故对于学员提出的多请些外面的专家、种养能手来讲课,组织学员代表走出去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培训机构深感条件有限,投入不足。
(三)培训资源利用有限,培训的后续服务不明显
桂东县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共32个村,每个村40个人,每个村即1个班,主要教师是3人,其中能够提供和解决实用技术的教师是1-2人,有些村为相同产业,培训教师也相同。所以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是学员在培训后争先恐后的围堵着一位专家急切地提出自己的实际问题,甚至邀请老师到家中实地查看,搞得专家晕头转向;另一方面,培训机构也反映既能讲好课又会动手操作、推广实用技术的教师数量并不多,目前在该县能够起到技术推广和良好示范作用的农民也屈指可数。受到教师数量、培训资源有限的影响,目前农民接受培训后的后续服务不明显。很多农民担心培训结束后,使用了新的实用技术,在以后的发展和成熟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技术更新等问题怎么解决。虽然培训文件上提到了培训的后续服务即农民遇到问题可以找培训教师,可以向培训基地反映,也可以通过新建的“农信通”信息交流平台反映,但因为有关部门对此宣传不够,所以实际中很多农民对此并不是十分清楚,使用很少。
三、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之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村示范户太少的现状,各县(乡、村)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实用技能的方针和政策;二是认真介绍和学习各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做法及成功经验,讨论和研究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三是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四是鼓励先富的农民积极自传其提高职业技能和掌握致富本领的经历,促使其他农民形成科技致富的思想意识。
(二)多方参与,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投资体制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充分的资金投入是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要解决桂东新型农民培训投入不足的难题,第一,要扩宽融资渠道,除了中央财政投入以外,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拿一点,另外还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单位积极投入到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还可以调动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农民培训给予关心和帮助。第二,实施必要的信贷支持。针对当前新型农民培训资金有限,培训机构普遍实力较弱,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等现实问题,可以考虑协调银行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培训机构完善培训设施、提高培训师资力量。第三,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和县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但农民培训的资金靠的是中央财政,靠的是有关领导嘴磨脚跑。从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要保证农民培训资金的稳定性,就需要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明确规定,使培训经费筹措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
(三)整合资源,完善培训后续服务机制
仅从新型农民培训这一个项目,从桂东一个县出发,实施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师、信息、设施等资源是有限的。但放眼开来,整个社会在农民培训这个方面的资源却是比较丰富的。所以要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整合资源,资源丰富了,才能加强培训的后续服务。从横向上看,桂东县有农业局、劳动保障局、扶贫办、教育局、发改办、团委、妇联、畜牧局等多个部门组织农民培训工作,应该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从纵向上看,从中央到省级再到各市州,凡进入了农业部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笼子的,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实现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教材、信息技术等方面资源的共用,至少在湖南省内建立这么一个网络中心还是可行的。对于已经建立好的政府部门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的“农信通”信息渠道更要充分利用,要鼓励农民学会利用这个平台去解决技术上的困难,完善培训的后续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农业部.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EB/OL].2003-07)[2007-06-03],http://www.省略/ConsHtml/5/6/3/63645.html.[2]农业部.农业部与财政部共同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EB/OL].(2006-09)[2007-06-04]],http://www.省略/news/200609/50706.htm.[3]农科教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EB/OL].(2006-08)[2007-06-04]],http://www.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09.[4]邓明,陈翠云,白培生.桂东提高农民素质强村富民[N].湖南日报.2006-02-06第B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