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阜新市深入开展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整合资源 创新方式
全力构建阜新“大扶贫”工作新格局
——辽宁省阜新市深入开展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阜新,是全国第一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亦是辽宁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09年6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率国务院扶贫开发联合调研组赴阜新市调研,就阜新市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按照范小建主任关于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指示精神,阜新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对市直部门包乡带村扶贫进行了重新安排部署,并于2009年年底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阜新市深入开展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安排,阜新市将继续组织动员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省直驻阜单位与重点贫困乡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把各类政策、资金和技术优先向重点贫困乡村倾斜,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在巩固解决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和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逐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贫困乡村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举全市之力共同构建阜新“大扶贫”工作新格局。
一、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0年,在阜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阜新市直144家包乡带村扶贫单位共同努力,阜新市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阜新市直包乡带村扶贫单位按照构建阜新“大扶贫”工作格局的统一部署,以深入开展包乡带村扶贫工作为切入点,注重将部门发展资金、帮扶资金和捐助资金与扶贫专项资金统筹捆绑使用,重点投向扶贫开发规划村和扶贫开发项目。全市144家包乡带村扶贫单位累计帮助所包乡村协调、引进、解决资金及物资9144万元,其中解决无偿资金及物资3988万元,引进项目资金1252万元,帮助协调贷款3904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04项,培训贫困青年3.6万人,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6719人,救助贫困户1835户,资助贫困学生2347名。为2010年如期实现1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发挥行业优势,各尽其能帮助贫困乡村发展。各包乡带村扶贫单位均注重将 自身行业优势同贫困乡村资源优势相结合,为贫困乡村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市发改委帮助佛寺镇制定完成了阜新葛根苏木(佛寺)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并通过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沟通,为佛寺镇争取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节水灌溉、文化事业等6个方面的项目;市金融发展局、农业银行、农信阜新办事处等包乡单位为所包扶乡村协调和发放金融贷款3550万元;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文联、市科协等单位还结合部门优势开展了送法上门、法律咨询、文化下乡、科普惠农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加强贫困乡村软环境建设。发挥部门和行业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做好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已成为包乡带村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化基地。各包乡带村扶贫单位积极帮助贫困乡村招商引资,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并帮助贫困乡村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市工商银行通过各种渠道为冯家镇引进硅砂矿开采、花生酱厂、木材深加工、水稻深加工、红干椒深加工等投资项目6个,投资总额近2.6亿元,其中4个项目已开工,项目达产后既能够使冯家镇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还能够极大地促进冯家镇花生、水稻、红干椒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市畜牧兽医局帮助丰田乡引进了沈阳辉山奶牛养殖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将带动丰田乡和周边乡镇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四)实施“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各包乡带村扶贫成员单位在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户、捐资助学、给钱给物等“输血式”扶贫的同时,根据不同乡村、农户的不同特点,实施了不同类型的“造血式”扶贫项目。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扶持章古台镇发展樟子松育苗面积1.08万亩,产苗21亿株,产值达2亿元,使该镇人均苗木收入超过2万元;省风沙所帮助平安地镇发展花生产业,使该镇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300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市安监局、市国资委、人民银行、市烟草局等单位分别帮助所包乡村实施了养羊、葡萄种植、蔬菜大棚、烟叶种植等开发式帮扶项目。这些“开发式”扶贫项目的实施,使贫困乡村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为贫困农户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
(五)开展科技和智力扶贫,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在进行资金和物资扶贫的同时,各包乡带村扶贫单位注重加大科技和智力扶贫的力度,帮助贫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学科技、闯市场、谋致富的能力。市科技局为加速国华乡发展“一乡一品”产业基地建设,下派科技特派为该乡发展林果产业进行技术服务;市审计局聘请
省内农业专家对二道河子乡农民开展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培训,并组织部分蔬菜种植户到王府镇育苗基地和紫都台乡暖棚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市畜牧兽医局、市林业局等单位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多次深入到所包乡村举办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和经济林培育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在包乡带村扶贫单位的帮助下,贫困乡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致富能力不断增强。
二、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2010年,阜新市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关键有以下五点:
(一)领导关注,亲力亲为指导包乡带村扶贫。阜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乡带村扶贫工作,2009年年底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专门下发文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重新安排部署,责任单位由原来的90家增加到144家,确定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等10家常委单位为片区牵头单位,形成了省、市、县上下一体的定点扶贫工作机制。同时,继续实施“市级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市委常委和分管农村工作的市级领导每人确定1个乡镇为扶贫联系点。一年中,市级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各自扶贫联系点指导扶贫工作,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帮助研究扶贫思路,选择确定扶贫项目,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极大地带动了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市委书记潘利国同志亲自深入丰田乡帮助研究发展规划,协调养羊项目和修路问题,并帮助重点贫困户发展了养猪项目。
(二)牵头部门负责,率先垂范开展包乡带村扶贫。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总工会、阜新军分区、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纪检委等10家常委单位作为片区牵头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加以落实,对各项帮扶活动率先主动开展,在做好本单位扶贫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协调片区内的其他单位开展工作,多次召开片区工作汇报会,交流经验、查找不足、督促工作。市委组织部组织机关6个党支部的全体党员,深入到八家子乡的6个村体验生活,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扶贫措施;市委政法委将包乡带村扶贫作为日常工作在每月召开的工作调度会上进行重点汇报。
(三)市直部门配合,竭尽全力参与包乡带村扶贫。市直包乡带村扶贫单位将包乡带村工作放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阜新的大局中去谋划,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本单位工作总体部署。各单位均成立了由一把手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队,确定1名分管领导主抓,选派优秀干部任扶贫联络员,并把目标任务 层层分解到科室和直属单位,对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做到了年初规划扶贫内容,半年检查督促,年终总结验收,使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真正成为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卫生局改变过去仅由单一科室负责包乡工作的做法,将全系统的事业单位和所属医院全部纳入到扶贫工作中来,举卫生系统整体之力,在物资、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全力帮扶两家子乡;市林业局将所属各站、所全部纳为包乡带村扶贫责任单位,将各站、所负责人全部列为包乡带村扶贫领导小组成员。
(四)扶贫干部认真,一丝不苟落实包乡带村扶贫。市直包乡带村扶贫单位多数都选派了1-2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农村工作、务实肯干的同志任扶贫联络员,专门负责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市委组织部还专门选派10名后备干部到贫困乡村挂职扶贫。扶贫联络员和挂职干部经常深入到贫困乡村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扶贫工作,针对贫困乡村实际向本单位提出帮扶措施和建议,认真组织落实,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挂职干部和扶贫联络员不畏环境恶劣,不怕工作劳累,扎扎实实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受到了贫困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五)各级部门合作,积极配合包乡带村扶贫。各县(区)及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直单位的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均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昂的工作热情配合市直单位到贫困乡村开展扶贫工作,并如实反映各包乡带村扶贫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总结帮扶成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对市直单位的帮扶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被帮扶乡(镇)党委、政府对市直单位支援的帮扶项目、资金和物资认真进行登记造册,制定详细的分配方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使包乡带村扶贫工作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阜蒙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确定县直部门开展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并安排与市直部门相对应的县直部门帮扶同一个乡镇。
三、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帮扶工作方式。阜新市在开展包乡带村扶贫过程中,明确包乡带村扶贫工作要以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式扶贫为辅。要求各成员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帮扶工作中,要力争实现“五个转变”,即从单纯“输血式”帮扶,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重点帮扶贫困户,向定乡帮村带户转变;从单位自身帮扶,向自身帮扶与争取行业帮扶并重转变;从单纯帮钱帮物,向帮钱帮物与注重项目、科技、教育帮扶并重
转变;从单兵作战,向更加注重部门协同配合转变。
(二)整合扶贫资源,调整扶贫单位和帮扶对象。阜新市委、市政府确定全市党政机关、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省直驻阜单位共144家单位参与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确定10家常委单位为包乡带村扶贫片区牵头单位。同时,在以往包乡带村工作安排的基础上,结合扶贫单位和贫困乡村的实际,对包乡带村扶贫单位及其帮扶对象进行适当调整。一是根据贫困乡村的贫困程度和包乡带村扶贫单位的职能优势进行调整,对重点贫困乡村安排重点部门进行帮扶。二是根据省直定点扶贫单位的安排情况进行调整,市直包乡带村单位的安排尽量与省直定点扶贫单位对应。三是结合市级领导扶贫联系点安排情况进行调整,市几大机关和市级部门包乡带村扶贫对象尽量与市级领导扶贫联系点相对应。在扶贫对象选择上,凡当年有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的乡镇,包乡带村扶贫单位要对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进行重点帮扶;当年没有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的乡镇,则根据被帮扶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帮扶。
(三)成立扶贫工作队,规范扶贫工作人员选派管理。阜新市委、市政府要各包乡带村扶贫单位都要组建本单位的扶贫工作队,由单位“一把手”任队长,并选派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任副队长,确定1~2名科级干部为本单位包乡带村扶贫联络员。要求扶贫联络员要深入贫困乡村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实施扶贫项目,查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商讨解决办法,并及时向本单位领导班子反映情况,争取部门支持。包乡带村扶贫联络员任职时间一般保持在2~3年,每期包乡带村扶贫联络员的工作交接要在年底进行,春节前完成交接。新的扶贫联络员确定后,要将名单及时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通知被帮扶乡村及其所在县(区)。包乡带村扶贫联络员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一切待遇不变,各单位要对包乡带村扶贫联络员在基层发生的各种合理费用及时予以报销或补贴,对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要给予奖励,并在评优、晋职时给予优先考虑。
(四)强化检查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阜新市委、市政府责成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采取日常跟踪与年终集中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包乡带村扶贫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将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明确全市每年召开一次包乡带村扶贫总结表彰大会,对在包乡带村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命名表彰。扶贫先进集体分为扶贫先进单位和扶贫达标单位。对扶贫先进单位的表彰,不 达标的要“一票否决”。扶贫先进个人分为扶贫状元和扶贫先进个人。考核评比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包乡带村扶贫单位进行考核评比。主要考核包乡带村扶贫单位协调资金额度、为贫困乡村办实事数量、主要领导到贫困乡村调研和现场办公次数等情况。对年初无目标计划、年中无检查、年底无成效的扶贫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并实行市政府系统绩效考评评优“一票否决”。二是对扶贫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评比。获得包乡带村“扶贫状元”称号的扶贫工作人员,将享受市“五一劳动奖章”待遇。三是对被帮扶乡村及其所在县(区)进行考核评比。主要考核落实扶贫项目和实现扶贫指标的配合措施是否具体到位,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扶贫效果群众是否满意,扶贫项目是否建立了长效机制等。对工作不主动、不配合,致使扶贫项目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考核标准的县(区)、乡(镇)、村及其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五)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阜新市明确各有关单位“一把手”作为本单位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经常深入贫困乡村检查指导工作,支持扶贫工作队落实扶贫项目,帮助贫困乡村解决具体困难。各包乡带村扶贫片区牵头单位,在做好本单位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的同时,要协助所在片区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协调各扶贫单位的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并对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包乡带村扶贫单位扶贫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比,确保包乡带村扶贫工作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成效。市财政局要对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包乡带村扶贫工作日常检查验收、年终考核评比所需的工作经费,给予适当支持。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全力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为包乡带村扶贫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督促被帮扶乡村抓好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管理好帮扶款物的使用和发放。被帮扶乡(镇)要确定专职人员,负责配合包乡带村扶贫单位开展扶贫工作。
四、深入开展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帮扶工作领域。包乡带村扶贫思路和工作领域不能仅局限在资金支持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素质,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要根据不同乡村的不同贫困特点扶持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要把发展种养业、林果业、特色产业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帮助建立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要帮助贫困乡村引进技术、人才和招商引资项目,增强“造血”机能,实现可
持续发展。
(二)发挥部门优势,提高帮扶工作效果。包乡带村扶贫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不同,各具特点和优势,整体实力也大小不一。但只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在扶贫工作中一定会有用武之地。业务主管部门要发挥能够争取资金、项目的优势,优先向贫困乡村安排;党政综合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协调各种扶贫资源投向贫困乡村;科技部门和大专院校要发挥科技优势,在贫困乡村推广科技知识和农村适用技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发挥人才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干部,引进人才。
(三)多方密切配合,形成包乡带村扶贫合力。各包乡带村扶贫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以自身实际行动为表率,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帮扶单位的积极作用。继续将市级领导联系贫困乡镇与市直党政机关包乡带村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10家片区牵头单位,要主动向市委常委和分管农村工作的市级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协助市领导搞好调查研究,组织好现场办公会议,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片区单位协调会、汇报会,为贫困乡村解决几个重大问题。
(四)积极向上争取,充分发挥省定点扶贫单位的作用。省直单位定点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省委、省政府安排34家省直机关定点扶贫阜、彰两县的贫困乡镇。市直对口部门要在配合省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工作力度,争取省直单位在落实常规项目资金之外,额外增加对贫困乡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五)创新帮扶方式,实施“集团式”帮扶。在全市选择确定10重点村为“集团帮村”工作对象。以10个市委常委单位为主组建10个帮扶集团,每个帮扶集团对口帮扶1个重点村,每个重点村确定1名市委常委领导定点联系扶贫。以牵头单位为主组建扶贫工作队,负责“集团帮村”各项具体工作。形成市委常委领导挂帅、市委常委单位牵头、市直部门和各方力量帮扶、县乡(镇)干部包村的集团式帮扶格局。确保村村有人指导,项项有人帮扶,事事有人落实,为“集团帮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作
者:刘立涛
单
位: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阜新市扶贫办挂职干部)联系电话:***
第二篇:关于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扶贫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扶贫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组织民兵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是和平时期民兵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前段时间,我们就组织民兵开展扶贫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武系统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在思想认识、工作方式和组织领导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思想认识上,相当一部分同志把扶贫开发看成是地方的事,看成是单纯给钱给物,认为人武系统本身吃“皇粮”,参与扶贫开发是个负担,也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在工作方式上,往往满足于“临时性”的走访慰问,浮于表面较多,不能立足全局,长远规划,扎扎实实抓落实,致使有的帮扶对象长期未能摆脱贫困。在组织领导上,往往唱“独角戏”,忽视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发挥自身作用。尤其存在就扶贫抓扶贫、把扶贫与自身建设割裂开来的偏向,使得活动不经常,成效不明显。
据此,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使人武系统组织参加扶贫开发活动健康、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一、深化认识,切实增强人武系统参加扶贫开发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从以往实践和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应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一是从我军的优良传统看,人武系统参加扶贫开发是实践军队宗旨的具体体现。我军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根本宗旨。革命战争年代,军队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浴血奋战,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担负着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双重任务。积极参加扶贫开发,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新形势下实践我军宗旨的集中体现。二是从人武系统所担负的职能和任务看,参加扶贫开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武部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部和兵役机关,其工作对象和主体是民兵。民兵亦兵亦民,是一支发展生产力、生成战斗力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参加“三个文明”建设中,人武系统广大官兵情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困活动,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发挥了突出作用。目前,我县一些乡村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因此,人武系统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把扶贫开发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争取更大的成绩。三是从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内在要求看,人武系统参加扶贫开发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武系统组织带领民兵积极参加扶贫开发,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代背景下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实现武装工作与时俱进,赢得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参加扶贫开发,在与贫困地区群众的结识交往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又能使人武系统和民兵预备役队伍的自身建设得到有效加强,真正达到双向受益的目的。
二、正确把握“四个关系”,确保人武系统参加扶贫开发富有成效
调查中我们感到,扶贫开发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人武系统参加扶贫开发既有其优势和特点,也存在不足和弊端。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有所作为。具体应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扶贫”与“扶志”的关系,增强贫困群众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人武系统组织参加扶贫开发,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启发群众觉悟、激发内在活力上。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进行脱贫致富光荣和依靠自身力量勤劳致富的专题教育。尤其要注重借鉴外地扶贫开发、由穷变富、共同富裕的典型经验,采取请进来传播推广、走出去参观见学等办法,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真正从先进典型走过的实践中认识脱贫致富的重要性,激发脱贫致富的热情,增强脱贫致富的勇气。二是处理好“治穷”与“治愚”的关系,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以*镇*村为例,全村共有287户,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全村总人口的76%,文化水平低成为致贫的主因。“治穷”必先“治愚”。我们一方面要利用民兵训练基地、“青年之家”等场所举办各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次地对青年民兵进行适用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以文化知识的提高,促进观念的更新和科技素质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选派少数民兵骨干到市县的农技学校、科研单位,进行短期对口培训。以其为骨干,带动周围群众学文化、学科技,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三是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增强贫困群众靠自我、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农民群众贫困大体有两种类型,即有先天痴呆型、后天天灾人祸型。对前者,应纳入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后者,应在“输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造血”能力。要把扶贫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眼前扶贫,着眼长远开发,把功夫下在科技开发扶贫上。要帮助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对本地经济发展起牵动作用的骨干项目,培养一支能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经营机制,并充分发挥人武系统接触社会面广,信息灵敏的特点,积极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处理好“参建”与“自建”的关系,促进人武系统、民兵预备役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组织参加扶贫开发活动中,不能就活动抓活动,要有意识地对活动进行引导,以扶贫帮困为载体,把所联系的贫困户和所帮扶的贫困地区作为加强各级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课堂和基地。要将班子成员带到联系点,召开别开生面的民主生活会,对照贫困群众的艰苦生活和勤劳朴实、自强脱贫的思
想品德深刻反思,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进一步增强党委“一班人”践行“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三、采取有力措施,使人武部系统组织参加扶贫开发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从调查看,要使人武系统参加扶贫开发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在组织领导上应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纳入地方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同步运作。人武系统作为具有双重领导体制的特殊机构,既要认真贯彻上级军事机关在扶贫开发方面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又要密切联系本地区实际,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办事。同时,要建立和坚持与地方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制度,互通情况,掌握信息,反馈工作成果与经验。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包扶责任制,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近几年,我部领导和机关,层层落实包扶责任制,明确对象、明确任务、明确标准、明确时限,每年根据季节变化和生产环节,不间断地同帮扶对子取得联系,适时具体指导,重点帮助解决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并跟踪问效。实践证明,在领导干部中建立扶贫联户责任制,并以此带动民兵帮扶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这一工作有所遵循,而且能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为扶贫开发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驻军部队共同参与。要搞好沟通协调,按照地方党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针对驻军部队的实际和特点,将扶贫开发任务具体细化到每个单位;坚持与驻军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信息,查找工作不足,督促抓好落实;坚持检查评比奖惩,把扶贫开发纳入双拥共建计划,把扶贫工作成果作为衡量双拥工作水平的主要依据,定期组织检查、交流、总结、表彰,以此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第三篇:江华县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修改中)
我县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我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是湖南省的南大门。是一个林农参半的全国重点林业县之。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2年我县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后,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力度逐年加强,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群众文化素质又普遍较低,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需要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本文就当前XXX县农村扶贫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措施和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2008年,通过扶贫开发,全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开发来势看好,群众生活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一)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
1、以村党支部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各扶贫驻村工作组进队后,绝大部分按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选准选好村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村支两 委干部,切实加强驻点村的党支部建设。据调查,2008年,在我县的扶贫村中共调整村支部书记4名、支委6名,大部分村支部书记、支委因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通过教育、培养,给予了留任,村支部组成人员的巩固率达到92%。共有20个国家干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副支书或支书助理,大大增强了村党支部活力和力量。
2、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据调查,08年我县扶贫驻点村共发展党员40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65人,确定村级后备干部86名;共培训村党员干部450余人次,驻点村支书、主任参训率达100%;共建成远教站点11个,农村干部群众获取外界信息、受到相关教育培训的“平台”得到完善。
3、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得到加强。据调查,我县扶贫驻村工作组在2008年都通过采取村民依法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委会。38个驻点村中,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有15名,连任23名。同时,村妇代会、团支部、治保、民兵等其他村级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建立健全。
(二)以“完善基础、发展产业、提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产业开发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据调查,2008年,我县投入资金65万元,着力扶持和发展富民强县产业。大路铺镇大屋地、下王村,桥头铺镇下蒋村,白芒营镇大塘背、白饭洞村,河路口镇尖山村,涛圩镇风尾村、界牌乡鸭头源村、东田镇庶姑坝等村种植优质柑桔(玫瑰香柑、纽荷尔脐橙)2500亩;林区开发种植了楠竹2000亩。扶贫贷款在支持我县产业开发中起到 2 了引导作用,扶贫项目贴息贷款150万元,重点支持兰下“六月香”瑶山雪梨基地建设;到户贴息扶贫贷款460万元,重点引导、支持我县食用菌产业开发和1000亩种桑养蚕试种推广。
2、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2008年来,已完成通达工程项目14个,计 66.1公里(其中水泥路硬化58.6 公里),维修村道125公里;新修三面光水渠25千米,河堤2.5公里,维修山塘5座,增加旱涝保收面积260亩;解决了45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1350户的用电难问题;新建学校1所、村活动中心2处。
3、扶贫培训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2008年,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县艺术职业学校为授课基地,整村推进村的贫困人口为重点培训对象,共举办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人数4100人次。相关产业的现场培训,邀请柑桔专家对2008年春种植优质柑桔(玫瑰香柑、纽荷尔脐橙)的农户定期进行技术跟踪服务现场指导,对种植村的种植户分别进行了3次600人次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组织种植大户外出现场参观180人次。全县共有809人参加了省、市、县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存在问题
(一)因灾返贫情况严峻。
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县境内林业资源遭到巨大破坏,广大林农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林业因灾直接损失达27.3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这次灾害毁林快,但恢复周期却很长,如桉树、松树、杉树至少分别需要8年、3 15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全县贫困人口由灾前的1.4万户人骤然增加到3.1万户。
(二)村级组织建设薄弱。
少数村存在“两委”班子涣散、软弱,缺乏为民办事能力;有的班子成员思想陈旧,年龄偏大,大局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安于现状,引领发展的能力较弱;有些村存在家族、宗族影响村级班子建设现象;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干部后继乏人;少数村干部存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打击报复现象等。
(三)贫困底子厚,扶贫难度大。
我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90%以上分布在高寒山区、森林过伐区、水库水淹区及石灰岩干旱区,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恶劣,脱贫难度相当大;农村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项目资金缺口巨大;要根本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尚需时日。
(四)技能培训规模太小。
我县农村还有10余万贫困人口,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这有助于他们早日脱贫。可是2008年全县累计培训群众不到5000人。这不论是与10万人的培训任务相比、与每年近2万人的劳务输出的需要相比还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都是杯水车薪!照这样的速度要想把10万贫困群众培训一遍,短期内是完成不了的。若要把所有农村人口都培训一遍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五)部分困难群众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他们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困难,懒惰思想,等、靠、要依赖思想在一定程 4 度上还存在,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六)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辖2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519个村(居)委会。至2008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还有 万,占农村总人数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步伐比较缓慢。部分已脱贫的群众由于所处村组生产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返贫率也较高。通过对已建成的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投入情况调查表明,建设一个重点村平均投入达269万元至500万元以上,而上级拨付的专项扶贫资金仅有25—30万元,加之尚未启动建设的重点村均属高寒边远的特困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要更多一些,因此资金问题非常突出。
三、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农村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联系在一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进一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拓展工作思路,努力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针对我县因灾返贫严峻情况,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1、要大力调整农林业结构。把有地方优势的产业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巩固和建好二个产业带。一是在林区要巩固好以厚朴为主的10万亩木本药材产业和建设好以楠竹为主的10万亩竹子产业带,对因灾损毁的进行全面的恢复;二是在农区建立以“六月香”雪梨、石门香柑为主的10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带。5 在国道和省道两旁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优质水果基地。
2、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林业内部结构,为农民调整结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大力扶持能人、重点大户和专业村组,充分发挥重点大户和专业村组在种、养、加、销中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化进程,逐渐形成一批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专业乡、村。
(二)针对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情况,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打好扶贫基础。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党建工作的底子较为薄弱,突出表现为村级班子“懒、散、软、老”与后继缺人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将难以发挥好。解决这个问题,应以促发展、带队伍、育后干为目标,以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措施,一方面选派优秀党员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力争通过二、三年时间,真正实现“强基固本”目标。另一方面强化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并每年择优重奖一批先进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切实增强基层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紧紧围绕建设“班子好、机制好、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2、改进乡镇服务方式。在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突破发展的过程中,乡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呢?我县大部分乡镇村落分布比较分散,边远的林区农户距乡政府最远距离达10公里以上,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为民服务的难度,因此要充 6 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一是健全服务制度。完善干部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业绩考核制等核心制度,印制和公开站所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事。二是完善服务机制。精心组织和深化“五进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四到户(技术提供到户、示范指导到户、物资扶持到户、问题解决到户)活动,力求实效。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为方便群众办事,实行乡机关站所守侯式、村两委集中办公制和干部上门服务制,前移服务窗口,深化党建工作。
(三)针对技能培训规模小问题,实施科教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努力提高群众素质。积极发挥县委党校、职业中专、乡镇农校、农函大的作用,加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拓展培训种类,力争为每个贫困户培养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除了技能培训还必须加强文化、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素质,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知识保障。不断加强对群众的培训增强其发展生产的能力;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就业优势。同时引进一些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进行种植示范推广。通过实施科教扶贫,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我脱贫能力。
(四)针对贫困底子厚,群众依赖思想重的总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群众是扶贫工作的受益者,也是扶贫工作的主体,群众投资建设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和效 7 果。因此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首先应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变政府的“要我干”为群众的“我要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参与选择扶贫开发的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其次,在帮扶中要着重扶项目、送科技、帮就业,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能力。要做好特困户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和帮助其在发展生产中找出路,寻找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早日发家致富。
(五)针对扶贫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扶贫投入。
1、积极向上争取。要加快XXX脱贫致富步伐,除了自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外,更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XXX的扶持力度,帮助XXX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近几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县、国扶县、湘西地区开发县这三块金牌优势,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项目的力度,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为加快XXX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
2、广泛招商引资。广泛招商引资是推动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条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把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向外推介,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XXX,为XXX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加大对XXX宣传的力度,树立XXX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坚决打击坑害、蒙骗外商的行为,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引资环境创造条件。通过招 8 商引进县外资金,加大对贫困地方的投入。
3、开展社会扶贫。组织县直单位继续驻村帮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妇联和民政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二是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以及各界人士等参与扶贫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并把他们的好做法、好典型,宣传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扶贫工作做贡献。三是要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逐渐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风气,使农村扶贫工作的道路更宽广。
4、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始终坚持群众投入为主,上级扶持为辅的原则,积极动员群众筹资投劳。同时要进一步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每年组织部分乡镇村干部到沿海或附近有影响的县、市参观学习,学习他们脱贫致富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帮助贫困农户开拓视野,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动员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动内力,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
第四篇:关于茌平县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茌平县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大创新。本文从茌平县开展精准扶贫的实际出发,分析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推进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茌平县;精准扶贫;调查;思考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茌平县深入推进扶贫工作,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的重要举措。
一、当前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茌平县结合实际,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发展产业帮扶等方面人手,精准发力,确保各项脱贫政策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茌平县根据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具体实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扶贫对象开展摸底排查,实行领导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三级联动责任制,分级负责实现帮包全覆盖,并将摸排情况建立工作台账,为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同时,按照“乡镇(办事处)总布局、部门具体帮扶、人员分配到户”的扶贫开发思路,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式帮扶。集中开展干部帮农户、党员帮党员活动,真正做到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2)产业扶贫到村到户。针对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鼓励发展各类生产加工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各乡镇根据贫困村的具体情况,采用“一村一策”的方式,确定振兴办事处的小井李村的产业扶贫项目为大和芋山药种植项目,并成立古井农业合作社突出发展200亩山药种植项目;确定韩屯镇的常庄村产业扶贫项目为种植花生和甜瓜,花生和甜瓜共计每亩利润在5000元左右。
(3)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好“扶智工程”。加大保学控辍力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中职招生重点向贫困家庭倾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平台,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专业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4)财政扶贫到村到户。坚持以民生支出为主,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为扶贫产业项目提供贷款并贴息。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外,其他涉农资金20%以上用于扶贫。县财政列支了5000万元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5万元以下的“富民农户贷”,银行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由县财政贴息支持;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人以上或带动农村贫困户10户以上的各类经营主体,在用地保障、财税政策、银行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保障扶贫到村到户。对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头龆韵螅?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
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仍然住在危旧土坯房且无经济能力改建的特困户,想方设法筹集改建资金,努力实现应改尽改,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二、现阶段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思想认识有待统一。目前,全县对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的宣传引导还不够广泛深入,利用各类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宣传扶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少数帮扶单位和基层干部对现行精准扶贫政策理解不深,对上级要求我县贫困人口实行规模控制、有序退出、按期脱贫和在一定时间内摘帽不摘政策领悟不透,对县里出台的《农业产业扶贫实施办法》等扶贫政策了解不够透彻,运用扶贫政策不够充分,对精准扶贫到底怎么扶等问题缺乏有效思考和实际举措。
(2)部分贫困户脱贫发展意识差,脱贫动力不足。由于农村多数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脱贫主动性不强,不少贫困户对如何发展产业、如何脱贫致富仍然茫然无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诸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扶,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只等“输血”,不愿“造血”,导致脱贫动力不足。
(3)部分贫困村产业扶贫统筹差,扶贫效果不够理想。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突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此外,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不相匹配,导致扶贫资源多倾向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使得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
(4)上下级联动配合不够,扶贫攻坚合力有待加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有的部门、镇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还不足、重视不够、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对扶贫攻坚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缺乏有力的扶贫措施;个别驻村干部工作不够深入,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行动迟缓,敷衍塞责,上下配合不够密切,合力合拍不够到位,上下各级联动配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推进茌平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精准识别到位。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政策和《山东省扶贫开发条例》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更加重视扶贫工作,依法抓好扶贫,促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三是建议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研究吃透上级扶贫政策,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准确掌握贫困现状,加快制定贫困户动态管理办法,使扶贫对象进退有章可循,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
(2)因村因户制宜,完善扶贫发展规划。围绕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对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摸因底归类、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到村到户。一是建议要选准扶贫对象,有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能的可作为精准扶贫对象,丧失劳动力无“造血”功能的,可通过低保补助、健康扶贫等其他形式实现社保兜底脱贫,不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同时做好乡村两级公示,避免个别村干部亲属凭关系列入精准扶贫对象。二是建议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分类,因村、因户制宜研究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因人实施。三是建议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有效衔接,对因智、因病、因残的特困户或“五保户”以及无发展潜力的对象,纳入惠民政策予以保障。
(3)加大产业扶贫,缓解贫困户的资金压力。产业发展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一是建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精准脱贫。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机制,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入股参与“保底分红”,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致富。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村?A斜,尤其是确保乡镇、办事处要拿出本级财政收入的可用财力大部分用于精准扶贫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议注重激发群众自我脱贫意识,鼓励实施多元项目发展脱贫,县、镇可以筹集一定的资金,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4)坚持考核导向,严格落实扶贫责任。要坚持考核导向,进一步加大对扶贫攻坚工作的督查督办及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考核问责机制,通过督查考核,层层传导压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更加务求实效,责任落实更加到位,相关部门协作更加紧密,积极主动当好精准扶贫的排头兵、桥头堡,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确保今年真正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的扶贫攻坚任务。为此,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各镇和县直部门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适当提高扶贫开发在年终考核分值上的比重,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切实发挥好各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指导、协助各村搞好精准扶贫。二是建议县扶贫办加强对各镇扶贫工作的指导和扶贫专干的培训、考核,确保扶贫专干能够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专事专干,指导各村开展好扶贫工作。三是建议由监察局牵头,发改、财政、审计以及“两办”督查室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的监督工作组,加强对扶贫工作督查和扶贫资金监管,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尽快见实效。
第五篇: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部分地区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几种创新性、探索性模式,提出了优化金融扶贫模式、搞好金融扶贫工作、构建扶贫长效机制的政策措施。关键词:金融扶贫;融资模式;信贷;资金
一、当前扶贫投入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和改进金融扶贫工作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看,政策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制约,影响了金融扶贫政策效能的发挥。
(一)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可持续性差
目前贫困地区多数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多为“温饱财政”,地方政府无更多可支配资金,有的甚至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工作运转。扶贫资金投放数量上。主要依靠“跑部进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资金获取与实际需求上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资金投放形式上。往往为一次性投入。目标性差,针对性差,难以对贫困地区项目和贫困户需求形成稳定支持,可持续性差。
(二)资金管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效益低下
目前,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分散于扶贫、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缺乏规范、统一管理。资金投向上,主要以解决困难群众农业生产、出行、饮水、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等为主,“输血性”强。投入方式上,多以“撒芝麻盐”方式。分指标,定
规模,到村到户到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带动力不强。
(三)金融支持定位不准,主动性差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往往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出于收益和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不愿涉足扶贫领域,工作主动性不强。政策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开始更多地涉足于大项目、大企业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不愿发放比较收益低下的农林牧渔和种养加工项目,有的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对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积极。贫困农户融资渠道日益变窄,融资困难。
(四)环境建设基础不牢,作用不够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上出台了诸多措施,但总体看相关的工作措施多是务虚的多、务实的少,难以在贫困地区、贫苦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畅通、有效的沟通桥梁与纽带。一些地区社会信用环境仍然较差,群众信用意识差,金融债权维护难,逃废银行债务情况时有发生,削弱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部分贫困地区信用中介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担保机构多为政府组建,资本金不足,担保作用发挥不够。贫困地区在金融扶贫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少,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支持。
二、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创新性、探索性模式分析
近年来,各地在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解决融资担保难题、发挥政策合力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如。邢台辖区巨鹿县推出的“三级担保”扶贫信贷模式、临城县“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扶贫信贷模式、广宗县“以扶贫资金作抵押”扶贫信贷模式等,在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互利共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巨鹿县“三级担保”信贷扶贫模式
内容:担保方式上,实行贫困农户五户联保+“贫困村诚信联谊会”担保+公职人员担保三级担保。特点:一是实行三级递进担保。最大限度消除信贷资金风险。二是担保规模容易扩大,担保能力不断增强。三是不涉及经营管理问题,便于运作。四是实施政府扶贫贴息,放大扶贫效果,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五是有利于农村社会信用建设,改善干群关系。效果:截至2010年末。该县已有2000多名公职人员参加了“公职人员担保组织”,担保额度达5000多万元,已在34个贫困村全面建立了贫困村诚信联谊会,人会会员达6000多人。金融机构累计向贫困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00多万元,新建蔬菜大棚5000多亩,年增收5000多万元。人均增收6500元。
(二)临城县“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信贷扶贫模式
内容:实行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模式。模式:产业化龙头公司运用其产业化基地与农户签订订单并为农户生产提供贷款担保,政府利用扶贫资金为企业作风险保障,以龙头带农户利用银行贷款致富。成效:几年来,该县农联社采用该信贷模式,共计为辖区相
关产业化龙头企业投放贷款4000多万元。
(三)广宗县“以扶贫资金作抵押”信贷扶贫模式
模式: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为银行抵押,利用银行资金,结合扶贫项目安排,推进整村扶贫开发。2009年,该县将上级下拨的36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银行小额贷款抵押,按照1:3的比例发放到户小额贷款1095万元,并吸引民间资金4000万元参与产业化扶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成效:据统计。利用此模式。该县已支持蔬菜示范基地20个,发展蔬菜大棚5000多个以及18个生猪养殖基地、12个肉牛养殖基地和15个养鸭专业村。经估算,受益村镇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人均收入近1000元。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扶贫管理机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建议国家制定出台《扶贫工作管理条例》,内容包括:一是制定扶贫投入增长计划,保持适度增长,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功能,积极吸引金融、保险以及社会各类资金投入。二是改进扶贫投入管理机制,实行扶贫投入额度管理,变一次投入为额度控制、循环投入、周转使用,最大化扩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用,提高扶贫投入可持续性。三是明确扶贫工作主管部门,整合分散于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政策扶贫资金资源,强化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发挥规模和整体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明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等部门扶贫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金融服务组织
一是可参照目前三家政策性银行模式,建立专业化政策性扶贫金融机构,在省级及贫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结合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与扶贫项目安排,针对性开展扶贫连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专业化扶贫水平。二是在依托现有农行、农村信用社等“三农”银行机构的同时,优先在省级及贫困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贫困地区资金供给渠道。三是稳步规范发展贫困地区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加强管理,明确服务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市场定位,约束其资金投向、大额资金投放规模和比例等,提高专业化扶贫效果。
(三)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打造特色化金融产品
一是搜集整理各地创新金融扶贫信贷产品、担保模式和专业化服务措施推广、应用和实施效果情况。认真总结归纳,择优开展试点推广工作。二是积极拓展贫困农村群众的融资担保方式,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尝试开办或推广土地承包权质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林权牧场承包权抵押、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尝试企业债、集合票据、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业务,拓展融资渠道。三是在认真总结归纳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区别于专项扶贫信贷资金,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商业化运作模式,制定出台《扶贫贷款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专业化金融扶贫商业信贷模式,明确贷款期限、对象、用途、担保机制、管理模式等,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办业务,主动工作。
(四)强化信用担保机制建设,搭建有效中介平台
一是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整合扶贫资源的基础上,可尝试以专项扶贫资金为资本金的形式,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区别于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组建贫困地区扶贫信用担保机构,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为贫困地区企业、农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受偿服务。资本金不足时,可由地方政府纳入预算,每年增加一部分,解决贫困地区担保难问题。二是借鉴巨鹿县“三级信贷担保模式”,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贫困县(市)公职人员担保基金,担保基金来源除地方财政投入外,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自愿以本人定额工资收入纳入基金,约定期限,到期抽出,期间产生的利息留存基金。公职人员轮流参与,保持基金在一定的额度,可在不明显增加贫困地区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为贫困企业和农户融资提供稳定的担保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