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

时间:2019-05-13 05:4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

第一篇: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学年论文

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意义

摘 要:余华是现当代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中,活着所代表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其中的主人公福贵的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坚强活着的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并且去研究学习,我们在这里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深刻意义,以达到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的目的,以文学理论的视角去剖析人物内心的独白与他自身执着活着的意志。

关键词:文学理论,福贵,深刻意义

一、文学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在文艺理论中,有这么一个名词:艺术形象,艺术形象便指的是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1)根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才能与作者所写对象形成契合,在自己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对于作品独特的见解。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直观的看到在旧社会时期,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背朝黄土面朝天的一种生活,他们的生活是充满苦难的,可是他们依旧顽强的生活着。余华在书的前言部分这样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2)这样看来,他的写作是内心的一种表达,他的表达又带人们走进一种自己不为熟悉的领域,然后剖析的欣赏过作品之后,就进一步的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支撑着很多找寻不到自己的人重新的点燃圣火的欲望与信心。

艺术可以对现实提供的生活材料进行创造性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有普遍性。(3)我们耳熟能详的总有这么几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的,通常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一定的雕琢才更能显现出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形式是美的,但是内容是真实无疑的.细节是文艺作品描述作品的基本单位,也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通常所说的细节往往是指一些赋有表现力的、突出的、细小的事物。(4)往往一件事的成败都取决于细节,就像关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因此,在作品中,细节的成分都能提升整部作品或一篇文章的地位,使得作品本身又上升到了一个较之前颇为有价值的研究的地位,我们在看一部作品时,往往能够被它的细节所打动,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努力的分析人物,并把饱满人物的性格等,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的优秀耐人寻味。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福贵,他坚韧、不屈不挠、努力的过活,即使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他一样顽强的活着,他的这种意志精神都对于我们都会是一种反省反思,反思自己的人生,反省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不能称之为苦难的苦难,我们在这个任务的映照下,能够对自己找到今后的方向与自己更加有帮助。就如当今的人们,所生活的所映照下的写实,我们在我们的生活找寻着自己,找寻着自己之所以奋斗活着的不竭动力,许多人就在没有对生命有更深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学年论文的了解时就已经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近几年来自杀率在世界上比重占的相当大,这不觉的让我们深刻的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内心怎么了?

二、从余华自身来谈人物分析

余华,当代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正如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5)因此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所指的暴力又不是恶性事件的暴力手段,而是指我们生活中那种非常态的暴力,简言之,就是生活的压力与苦难,这对于我们的心灵就是承受着一种暴力。

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6)我们人的欲望有很多种,甚至推着你前行的就是你的各种欲望,并非欲望都是坏的,比如我们活着的欲望,首先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一种欲望。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无论你对生活是否满意,你首先要活着。这个在《活着》里蕴含着很深刻的意义。文中,“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7)这些都是对于初见老人时的印象,老人与牛的形象在我的心上流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的性格与他的牛一样,都是朴实的农民形象。这也为他后来的形象描写做了简单的铺垫。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8)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我们就是真实的看到了一代像富贵一样的在土地上坚韧的活着的农民形象。“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老人的形象很清晰,他所经历的正如他脸上布满的皱纹一般,可是这皱纹却是代表着阅历与那种不屈的精神。

在叙述态度上,余华追求罗伯-格里耶的“零度状态写作”,即“无我的叙述方式”。(9)也许我们不能真切的了解这种专业名词的意义,但是我们能清楚,作者就是要在忘掉自己生活经历与个人的基础上去写作品,真正的贴近所写的人物的生活。

二、福贵所启示人们的深刻意义

关于福贵人物的形象,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最后他的生活中只剩下他和他的老牛,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并且还是在同一个医院,这对于一个人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年轻的他当时气盛,败了上一辈打拼下的家产事业,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我们只有在认真的读过这部作品后,才能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文中最后的地方写道:“今天有庆,二喜他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他还小都已经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学年论文

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10)可见福贵已经把一切都看的很清楚了,在他的眼里,虽然他的亲人都走了,但是他们还与他一起,一起承担这些日后的辛苦伤心。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能有这样与苦难做斗争坚强的内心,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得离开,他的一个个希望就这样的破灭,这样对一个人是不是有些太残忍?如果自己是主人公,又会怎样?而我们现如今全世界的自杀率日益增长,据调查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有机构近日在线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64.86%的被调查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而8.11%曾实施自杀。40.54%“经常觉得抑郁”。“自杀率”有没那么高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会生存压力过大的今天,焦虑抑郁甚至是极端倾向都会大幅增加。(11)我们在繁荣的现代社会,比起没有吃的东西的年代,我们已经算是幸运的多了,虽然压力是比原来的大,但是也要看谁面对或者是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很少有人能像福贵这样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那种苦难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余华给自己的书这样定义:《活着》讲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千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12)

福贵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了自己活着而活着。

引用文献:

(1)《文艺理论》(2)《活着》(3)《文艺理论》(4)(5)(6)(7)(8)(9)(10)(11)(12)

第二篇:浅谈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浅谈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摘要:电影《活着》是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片名虽然题为“活着”,却以各种死亡来突出要坚强的活下去,从亲人的死诠释出主人公——福贵活着的意义。“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余华在小说中如是说。

关键词:《活着》;张艺谋;人生观

张艺谋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拍过不少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体现出他独到的见解与在电影创作方面的造诣。作为一名影视巨匠,他的作品大多数都遵循现实主义方式的发展,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描写,体现出一个民族在那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追求。而《活着》就是以福贵为形象,影射出在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之间百姓所处的生活环境,这部作品是我国大多数地主或是农民都曾经历过的缩影。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发观众深思、感悟,因此获得一致好评,也赢得了不少赞誉。

一、电影《活着》的剧情介绍

主人公福贵本是出身于地主人家的少爷,却不思进取,整日只顾赌博,是当时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其妻家珍苦口婆心的规劝福贵多次无果后,带着凤霞,拖着自己带有身孕的身子离开。而福贵也最终自家的所有家产全部输给了皮影班主龙二,父亲在为他偿还赌债后,举起拐杖说要打死儿子,却始终没能真正打到儿子,却后来自己翻到在地,撒手西去。父亲的死对这个家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使得福贵从此必须到街头做买卖,但是,这并不足以养活他与年迈多病的母亲。后来,家珍带着凤霞与儿子有庆回来找到福贵,福贵也深知必须要养家糊口,便整日出去唱皮影戏挣钱。但是,一日突如其来的刺刀让他不得已远离家乡,被带到国民党军队里当壮丁,几年后成为共产党的俘虏才得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但是,母亲却已经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几天的高烧不退变成哑巴。由于当时正值土改时期,龙二被划分为地主而遭到枪毙,而福贵成分为城镇贫农而活着。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家从此可以过上平静的日子。唯一的儿子被区长无意撞死,然而,这位区长就是福贵当年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春生。凤霞在村长的介绍下,与工人阶级组织头头万二喜结为夫妻,但是,苦难仍然没有放过福贵一家,凤霞因为大出血难产而死。在影片的最后,福贵,家珍,二喜与馒头活下来了,这对中国人提倡的亲情和家庭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电源《活着》与小说《活着》

《活着》是张艺谋根据余华小说改编而成,两者虽然不是相同的艺术手法,但是都体现出了福贵对悲剧的承受能力,使得观众更能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人生观。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但是小说与电影带给我们的确是不同的心灵感受。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创作,是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在整个故事中完全是淡然和同情充斥着小说的结构框架。在余华的笔下,这个社会显得更加麻木不仁,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是主人公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观众能够真切、直观的感受到主人公的体验,从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沉浮的人生与波涛的社会。电影始终坚持了张艺谋的现实主义手法,以主观的感受传递到每一位观众心中。

小说给读者的感触是更多的苦难与折磨,把福贵的命运描写的及其悲惨:父亲母亲先后去世、有庆抽血过度致死、家珍患病也辞世、凤霞难产而死、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外孙意外被一碗豆子撑死,福贵的亲人相继离世。小说最后进剩下福贵与家中的老牛存活于世,在电影中对原著过多的死亡做出修改,给观众是一种不再压抑和沉重的气氛。但是电影中的死亡显得意外却又巧合,有庆因为四五天没睡好觉,困得不行,家珍心疼他,都舍不得叫他起来吃饭,但是后来因为老师让去学校炼钢铁,福贵因为不想让自家孩子落后而背着有庆到学校。但是,意想不到的是有庆却被当初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开车撞死。凤霞生产时由于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老教授被批斗,医院里全是些年轻的护士,家珍不放心,便让二喜请来王教授,谁知王教授却被7个馒头给噎着,根本救不了凤霞。

余华在小说中多次描写死亡好像有些远离现实,张艺谋对死亡的把握就显得客观而理性,既渲染了福贵悲剧性的一生,也把死亡的色彩进行淡化。张艺谋对小说的改编并不阻碍观众对那一时期的反思与影片中蕴含的人生观的理解,因此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欣赏。

三、张艺谋在电影中蕴含的人生观

在影片中,皮影戏始终巧妙贯穿于电影之中。皮影的第一次出场是以赌场为背景,当时福贵都没有出场,也暗指了主人公的“人生如戏”。福贵在当晚运气不好,就到屏幕后面唱了几句,但那时却是一个十足富家子弟的形象,尽是娱乐与消遣。后来家道中落,他从龙二手中借来皮影箱,从此皮影在剧中就处于“戏中戏”的成分,反复在银幕上交相出现。皮影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想突出表现福贵就如同皮影一样受人控制,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无可奈何。皮影以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向人们揭示了那一时代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沧桑。皮影在陪伴福贵经历了大半辈子之后,却在文革时期沦为“四旧”,一心想留住皮影的福贵在最后只得将之烧毁。皮影在火盆中被无情地燃烧着,福贵心里自然惆怅,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震撼,一种伤痛。

影片中的福贵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纨绔子弟,还是街头买卖,亦或是平凡的农民,都表现得十分到位而具体。将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通过荧屏出现在观众眼前。《活着》这一部影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市井小民,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相继离开而选择死亡,而是“活着”,对生活存有希望的活着。从影片最后福贵对馒头的话就可以看出他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他相信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他仍然在希望中活着。正是由于他的希望,让他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不受痛苦的打压而顽强的活着。

四、结束语

《活着》这部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广受好评的作品,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一种坚韧的人生观,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千万不要轻易言弃。而且,从电影中,我们也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参考文献:

[1]贾燕军.从电影与小说的双重视阈解读《活着》[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6:107-108.[2]魏家文,楚亚萍.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J].毕节学院学报,2010,10:82-85.[3]李凤.电影《活着》中的生死感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353-354.

第三篇:10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定稿)

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把影视作品与名著结合起来,分析作品主题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片名虽然题为“活着”,却以各种死亡来突出要坚强的活下去,从亲人的死诠释出主人公——福贵活着的意义。“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余华在小说中如是说。

张艺谋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拍过不少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体现出他独到的见解与在电影创作方面的造诣。作为一名影视巨匠,他的作品大多数都遵循现实主义方式的发展,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描写,体现出一个民族在那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追求。而《活着》就是以福贵为形象,影射出在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之间百姓所处的生活环境,这部作品是我国大多数地主或是农民都曾经历过的缩影。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发观众深思、感悟,因此获得一致好评,也赢得了不少赞誉。

一、电影《活着》的剧情介绍

主人公福贵本是出身于地主人家的少爷,却不思进取,整日只顾赌博,是当时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其妻家珍苦口婆心的规劝福贵多次无果后,带着凤霞,拖着自己带有身孕的身子离开。而福贵也最终自家的所有家产全部输给了皮影班主龙二,父亲在为他偿还赌债后,举起拐杖说要打死儿子,却始终没能真正打到儿子,却后来自己翻到在地,撒手西去。父亲的死对这个家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使得福贵从此必须到街头做买卖,但是,这并不足以养活他与年迈多病的母亲。后来,家珍带着凤霞与儿子有庆回来找到福贵,福贵也深知必须要养家糊口,便整日出去唱皮影戏挣钱。但是,一日突如其来的刺刀让他不得已远离家乡,被带到国民党军队里当壮丁,几年后成为共产党的俘虏才得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但是,母亲却已经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几天的高烧不退变成哑巴。由于当时正值土改时期,龙二被划分为地主而遭到枪毙,而福贵成分为城镇贫农而活着。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家从此可以过上平静的日子。唯一的儿子被区长无意撞死,然而,这位区长就是福贵当年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春生。凤霞在村长的介绍下,与工人阶级组织头头万二喜结为夫妻,但是,苦难仍然没有放过福贵一家,凤霞因为大出血难产而死。在影片的最后,福贵,家珍,二喜与馒头活下来了,这对中国人提倡的亲情和家庭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电源《活着》与小说《活着》

《活着》是张艺谋根据余华小说改编而成,两者虽然不是相同的艺术手法,但是都体现出了福贵对悲剧的承受能力,使得观众更能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人生观。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但是小说与电影带给我们的确是不同的心灵感受。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创作,是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在整个故事中完全是淡然和同情充斥着小说的结构框架。在余华的笔下,这个社会显得更加麻木不仁,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是主人公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观众能够真切、直观的感受到主人公的体验,从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沉浮的人生与波涛的社会。电影始终坚持了张艺谋的现实主义手法,以主观的感受传递到每一位观众心中。

小说给读者的感触是更多的苦难与折磨,把福贵的命运描写的及其悲惨:父亲母亲先后去世、有庆抽血过度致死、家珍患病也辞世、凤霞难产而死、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外孙意外被一碗豆子撑死,福贵的亲人相继离世。小说最后进剩下福贵与家中的老牛存活于世,在电影中对原著过多的死亡做出修改,给观众是一种不再压抑和沉重的气氛。但是电影中的死亡显得意外却又巧合,有庆因为四五天没睡好觉,困得不行,家珍心疼他,都舍不得叫他起来吃饭,但是后来因为老师让去学校炼钢铁,福贵因为不想让自家孩子落后而背着有庆到学校。但是,意想不到的是有庆却被当初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开车撞死。凤霞生产时由于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老教授被批斗,医院里全是些年轻的护士,家珍不放心,便让二喜请来王教授,谁知王教授却被7个馒头给噎着,根本救不了凤霞。

余华在小说中多次描写死亡好像有些远离现实,张艺谋对死亡的把握就显得客观而理性,既渲染了福贵悲剧性的一生,也把死亡的色彩进行淡化。张艺谋对小说的改编并不阻碍观众对那一时期的反思与影片中蕴含的人生观的理解,因此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欣赏。

三、张艺谋在电影中蕴含的人生观

在影片中,皮影戏始终巧妙贯穿于电影之中。皮影的第一次出场是以赌场为背景,当时福贵都没有出场,也暗指了主人公的“人生如戏”。福贵在当晚运气不好,就到屏幕后面唱了几句,但那时却是一个十足富家子弟的形象,尽是娱乐与消遣。后来家道中落,他从龙二手中借来皮影箱,从此皮影在剧中就处于“戏中戏”的成分,反复在银幕上交相出现。皮影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想突出表现福贵就如同皮影一样受人控制,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无可奈何。皮影以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向人们揭示了那一时代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沧桑。皮影在陪伴福贵经历了大半辈子之后,却在文革时期沦为“四旧”,一心想留住皮影的福贵在最后只得将之烧毁。皮影在火盆中被无情地燃烧着,福贵心里自然惆怅,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震撼,一种伤痛。

影片中的福贵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纨绔子弟,还是街头买卖,亦或是平凡的农民,都表现得十分到位而具体。将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通过荧屏出现在观众眼前。《活着》这一部影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市井小民,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相继离开而选择死亡,而是“活着”,对生活存有希望的活着。从影片最后福贵对馒头的话就可以看出他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他相信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他仍然在希望中活着。正是由于他的希望,让他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不受痛苦的打压而顽强的活着。

四、结束语

《活着》这部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广受好评的作品,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一种坚韧的人生观,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千万不要轻易言弃。而且,从电影中,我们也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第四篇:浅谈道教所蕴含的含义

浅谈道教中蕴含的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3011209119

电话:***姓名:杨娜

文摘:本文对道教的本质与其蕴含的生命智慧 进行了阐述,并将其蕴含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揭示了道教在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道教 智慧现代生活 和谐修身养性

正文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拥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道教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宗教,有着其独特的内涵与信仰。很多人认为道教的辉煌只属于过去,它的存在对现在的生活影响并不深远甚至与现在的生活毫不相关。然而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这种生活智慧对于现代人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美好的人生,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故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人类的生活也有著意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它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得道成仙。以此信念为核心。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它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法家等诸家思想,沿著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路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道教不仅追求逍遥出尘的仙真世界,同时饱含“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济世情怀,更为关怀现实人生的此岸世界。“重生贵生”的道教始终充溢着积极的生命意志和幸福的生活情调。然而在今天压力巨大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尊严受到无情的侵犯。面对当下时代的生存困惑,道教的生命智慧散发出独特魅力。我认为道教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可分为以下几点:

(1)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

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帮助他人,以我之学识去教导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为大众服务等等。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

(2)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和谐有序,个人才会有美好的人生。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呢?道教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切,“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娟,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度人经》)。道教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的描述是“齐

同慈爱,异骨成亲”(《度人经》),即所有的人,不分亲疏,都互相仁慈友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像血亲那样亲密。如果每个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宁。

(3)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

顺应自然,即审时度势,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性,不强作妄为。每一个人,从领导者到普通老百姓,只有当他的行为顺应时势,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是蛮干和盲动,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会失败。道教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从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中总结出来的,不管在什么时代,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

推崇俭朴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是道教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踏人了消费的误区,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人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为此债台高筑;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劫,或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崇俭抑奢的古训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发扬道教的崇俭抑奢思想,在消费活动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5)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

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过着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的享受人生。道教引导人们放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强求,来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为个人的不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道教的这种思想能够引导人们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无法避免的挫折和磨难,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确立健康的人格。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可凭借它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6)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

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抱朴守真意味着诚实不欺,敢讲真话,不媚上,不谄下,不弄虚作假;意味着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意味着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可见,抱朴守真是人的多种美德的汇合处。只有抱朴守真,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各种人为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7)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之道。社会上持续不衰的气功热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道教有完整系统的养生思想,有各种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值得现代人认真挖掘。道教基于形神统一的生命观,提出性命双修的养生原则。性指心性,命指身体。性命双修就是既要通过身体锻炼优化人的生理功能,又要通过心性修养净化人的灵魂。这跟西方养生学只注重饮食卫生和身体锻炼是完全不同的。道教的养生学是整个人生修养方法,借这个方法去达到“天人合一”、“道我一体”的人生最高境界。道教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对于现代人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道教的命功涵盖了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气功的绝大部分功法。道教的性功即心理控制方法,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逐渐增加。如能学习借鉴道教的心理控制方法,可以缓解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8)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 道教的生命智慧既要“忘身”又要“游心”,既要修性又要修命。通过性命双重向度的生命修持,渐次“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是时,身形得以升华、心灵实现超越、生命得到和谐统一,从而脱去凡蜕,达至仙真。

总之,面向二十一世纪,道教作为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更加重视现实人间,更能凸显出对现代生活的切实关怀。张继禹道长积极弘扬“生活道教”的理念,论及“健康生命”有言,“得道成真或说成仙得道作为健康生活、升华生活的最高目标,其要在于性命双修”。道教“性命双修”的生命智慧不但要追求强壮体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对现代人摆脱身心焦灼的困境大有裨益。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掘和发扬“性命双修”的道教智慧,既强健体质,又培养爱心和意志、调整心态、开阔心胸,进而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道家常云,“尊道贵德,和谐共生”。对于“和谐”的领悟,通常而言都是对平衡、规范、秩序的人伦关系和自然社会环境的描述,其实也应该意识到“和谐”也是生命在身心关系上协调统一的玄妙状态。个人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个人的健康生存也难以提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个体生命在身体和心灵的和谐能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性命双修”的根本就在于,让人将身体和心灵倾注在当下生命的和谐建设之中。

面对眼前的滚滚红尘,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创造幸福人生,或许这才是当下意义上的神仙境界。

参考文献:《道教史》,作者:许地山,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

《中国道教史》第四卷,作者:卿希泰,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文学评论2011年11月刊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唐康佳(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 要:《活着》这部作品余华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关注底层农民生存境遇的笔调,表现了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作品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人生百态。

关键词:活着

现实

生活

人生

哲学

余华在《活着》中,已不局限于人们的生存环境现实变迁,以及政治话语所辐射的权威意识形态,而只关注人的生存本身,即支撑人的存在的所有支点,这些支点不只是颓废的、无望的带着世纪末情调的绝望的呐喊与战栗,还拥有浓郁的心灵际遇方式方法,是人类超越万物以后所独具的本性,它不能只用道义、良知、真理等概念解释,而需用心灵用生命本身来注解[1]。这既是作者为其寻找的生存方式,同时“活着”二字也再次唤醒我们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一、对“活着”的再度审视。

“活着”二字看似简单而又平凡,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引发了更多地读者对生活的思考。读完《活着》这部作品我曾不此一次的这样问过自己;我们为何活着,怎样才能度过有价值而又短暂的一生?怎样认识自我,让我们回到起点重新审视这个最原始的人生哲学。在作品中的福贵他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存方式。他面对一件件接踵而至的事情,这便是汇聚成他一生苦难经历的源泉。面对这些苦难他没有反抗甚至连一丝埋怨也没有,有的只是传统的应对方式,即 “忍耐”、“宽恕” 等退一步说的思想。“活着”它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方式,还是“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呢”?我想就“活着”一词作者给予了我们更为权威的解释,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解释太过于原始。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越是原始的才是最权威、最重要的解释[2]。《活着》这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苦难经历的描述并让福贵一次次的侥幸的存活下来。其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坚强的走出生命的禁圈以其特有的韧性让生命一次又一次得以绽放。

二、深刻的哲学思想----有希望或理想的生活永远是 乐此不疲的幸福。

《活着》中的福贵老人他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妻亡子韵的悲惨遭遇。我想在人的一生中最至命的打击也莫过于此。但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福贵老人选择的仍然是坚强的活着。他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那时的他吃喝玩乐无所不好。最终由于他的顽劣赌博在抗战后便将家中所有的家产全部输光。这便是他生活悲剧开始的转捩点。父亲也因此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念,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母亲也从此一病不起,为了进城寻医给母亲治病在去的途中又不幸地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他结识了老全、春生。他们互相帮助、照顾。最终,他又侥幸的从死人堆里爬出,从饥饿的隧道穿过历经艰辛的福贵他终于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3]。一直等到解放后他才回到了家中。病重的母亲在他走了两个月后就已经病故了。女儿凤霞终因没钱治病也成了哑巴。在闹饥荒的年代里,为了能让儿子有庆念得起书他不得已又曾将女儿送给别人。可是在学校念书的有庆在一次为救县长夫人对他抽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找到了对象,本以为嫁给县城的搬运工二喜后,女儿能够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可好景不长,一年后女儿又因难产而死去。四年后,凤霞的丈夫二喜在工地上又被水泥板夹死了。可怜的苦根从此便成了一个孤儿,父母亲的相继死去,县城里的家已成了砖瓦不全的家。苦根便随他剩下的唯一亲人福贵一起来到乡下。一转眼三年的时间很快又过去了,眼看苦根也一天天长大也能帮着干点活了,福贵的脸上也因此呈现一丝丝笑容。不料,一天在田地里苦根突然觉得头晕,福贵便把他送回家中,并摘来半锅新鲜的豆子,回去给苦根煮熟了,里面放上盐放在床头的凳子上。饿坏了的苦根一看有豆子吃就笑了,这一吃可坏了苦根一直不停的吃最后由于过量给撑死了,收工回来的福贵一看就傻了眼。这可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啊!在这世上自己已孑然一身没了亲人。在苦根死后的第二年,福贵为自己尽可能的使孤独感不再那么浓,便决心买一头牛回来给自己做伴。他认为牛也算半个人,它能替自己干活,闲下来心里闷了还可以和它说说话。一点希望、一点要求就是生活的曙光[4]!

三、作品与现实的契合—— “忍耐” 与 “活着” 的人生哲学。

从福贵老人一生苦难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就像是一个不幸的人类精灵中最不幸者。他既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与护佑,更物世人的同情与帮助。然而面对这样坎坷、苦难的人生,他没有失望更没有绝望,他仍然在努力的活着。尽管人世间的一切仿佛都抛弃了他就连最至亲的亲人都走了,但他仍想坚强的存活下去。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一生苦难的经历,他业才深刻地领悟到“活着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要求与信念”。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深刻地知道唯有健康的活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不然。人的一生简而观之总觉得人活着应该要遵守生老病死的规律。但事实上人生活了一辈子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的。比如,有的人是死于生老病死的,而有的人是死于意外。正如作品中父亲的死、有庆的死、二喜的死以及苦根的死等这些就属于第二种,即在意外中死去,而只有福贵母亲的死是属于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可见我们人的一生中充满了无数的变数[5]。例如,就像作品中福贵老人他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是人生中的坎坷,所以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坦荡荡的,这就决定了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的变数。在抗战后,福贵由于好赌在赌场上把全部的家产都输给了龙二,但这对他来说却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解放后,龙二被划成了地主也因此蹲入大牢,最后也落得被枪毙的下场。用龙二的话说:“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再如,在一次进城为重病在床的母亲寻医时却不幸被国民党抓了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在饿殍遍野的战场上他却又再一次奇迹般的生还。和他一起的战壕朋友春生也侥幸的存活了下来。后来春生当上了本地的县长,春生在战场上没有死,但却在一场革命中忍受不了种种打击而自杀了。为此,福贵意味深长地说:“人若要想死了便谁也救不了了”。在第一次的人生变数中“龙二因含有地主成分被枪毙时,福贵还自我解嘲地说:‘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今天被枪毙掉的就是我了’”。福贵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有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自己的替死鬼。为此,他说:“我家的祖坟算是埋对地方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人生命运的不可预知性。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从死里逃生的他对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并且作者余华也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那就是两个字“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

面对这样的人生遭遇主人公福贵既没有血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甚至没半点埋怨的语言。有的只是福贵在这种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宽阔的忍耐。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尽管所以的亲人都去了另一个世界,生活的路程上遍地荆棘,孤苦伶仃的他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存活下来。我想倘若换成一般的常人结果就决不会这么乐观了。福贵尽管生活在有骄阳而无一丝温暖的天空下,可他依然坚韧的活着,这一韧性就是来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思想,也来源于他几经波折的人生经历的磨练。深刻的认识到 “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一切都才会有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这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面对苦难生活应该勇敢的去面对、迎接和挑战,因为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洗礼和磨练我们的生命力才会更富有韧性。在今后的人生中才会更好的活着。

《活着》是一部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境遇,表现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经历,它让我们知道什么叫活着,“活着就是为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活着也许它超越了时空,它含着宇宙所有的有机生命。人要一代代活下去,生生不息。这其中不仅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活着”的力量。同时,我们自身也清楚地知道“惟有活着”一切都才有了希望。“活着”它能让我们去认真的学习、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活着”它就像一束曙光笼罩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在它的护卫下永远绽放。

注释: [1]罗鸣灶:《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第 104 页 [2]林喜敬:《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M],陕西,陕西师 范大学,2008,第 24 页 [3]徐林正:《先锋余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 72 页

[4]谢有顺:《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8,第 85 页 [5]董素青:《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第 36 页 参考文献: [1] 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罗鸣灶:《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 [3]林喜敬:《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M],陕西,陕西师 范大学,2008 [4] 徐林正:《先锋余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谢有顺:《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8 [6]董素青:《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下载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浅析活着所蕴含的人生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6个英文字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6个英文字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A--Acknowledging(感激) 感激上源予你的一切。 B--Belief(信念) 做每一件事要有坚定的信念。 C--Confidence(信心) 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D--Dreaming......

    动物故事所蕴含的管理意义

    动物故事所蕴含的管理意义 按照一般的道理,动物的行为完全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由于动物没有意识活动,物对刺激的反应是被动的。那么,动物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同样被动的反......

    《游山西村》所蕴含的哲理-设计(精选合集)

    《游山西村》微课设计 过山中心小学 李 华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将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欣赏积累古诗名句......

    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082 08011224 王泽川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上所选的课文,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有着千丝......

    《活着以值得庆祝》读书笔记

    我从曾经的舍友那借来过一本书,名字叫《活着以值得庆祝》书名已经提出了作者的观点。书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着!这句话,是从作者的妈妈口中说出......

    浅谈《肥皂》中的人物关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浅谈《肥皂》中的人物关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摘要:小说《肥皂》中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没有简单的二元对立,不是以往小说中的“封建”与“被封建”的关系。它涉及了传统......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 ¥¥¥ 摘要: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渊源造就了无数文学瑰宝,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红楼虽然只说是一梦,但是却总让我们百味咀嚼,欲罢不能。时过境迁,历史......

    以督导的视角看课堂教学

    以督导的视角看课堂教学 (11月9日在全校教学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督导处 杨佩贤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未接触正题之前,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教学督导组的情况。一是因为今天我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