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出特色 创新举措 资助育人两肩挑
突出特色 创新举措 资助育人两肩挑
——西南大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介绍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教育部的新闻通气会。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综合大学,学校办学以师范教育和农业教育为特色,是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目前在校学生5万余人,其中本科学生3.8万余人。学生生源主要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四川、湖南、贵州、重庆农村和边远山区,困难学生所占比例高达31%,贫困学生突破1万余人。面对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创新措施,以学生为本、助学强能,做到了资助、育人两肩挑,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校近几年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的的主要成效、措施和特色经验。
一、主要成效
胡总书记在新年贺辞中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是重大民生工程,是高等教育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之一。近几年,国家也不断加大助学工作投入力度,资助标准和覆盖范围逐年递增,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既是教育担当,更是政治任务,充分反映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近年来,我校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积极贯彻中央精神。2011年,各类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金额累计1.5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3700多万,学费补偿、贷款代偿1300多万,国家奖助学金2300万元,免费师范生生活补助5500万元;勤工助学420万,农林类补助150多万,临时困难补助170多万,学校投入奖励和减免学费1200多万,社会资助385万,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覆盖在校70%学生。
二、主要措施
西南大学坚持求真求细,注重细节的工作要求,注重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建设,努力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是构建“1+x”立体化的资助体系。西南大学以“资助育人,助学强能”为目标,以“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为主线,建立起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免费师范生教育、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学费减免、以及菜金补助,节日慰问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1+x”立体化资助育人体系。确保从入学到毕业离校,资助工作能覆盖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学校于2007年成立了西南大学助学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工作队伍,平均年龄32岁,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学位。建立健全资助人员业务培训机制,覆盖全校31个学院,目前已举办20多场次培训会,引导各级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资助政策,举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流程等讲座;建立健全资助工作奖惩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评优评先活动,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除了积极加强专职老师队伍建设外,学校还积极培养学生干部骨干队伍,建立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学生特立服务总队等学生组织,两支学生队伍是我校资助育人工作强大的宣传助手和助推器。吸纳其成为资助工作的传播者、宣传者、实施者。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资助工作水平。结合我校地处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之远离重庆主城区,为更好的推动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提升与发展。我校积极施行“走出去”政策,学习吸收工作经验。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等建立交流和联系,与重庆晨报、花旗银行北碚信贷公司等10余企业建立联系机制。与此同时,暑假期间,组织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成立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农村基层,走访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是加强学生认定工作,以三级公示制度为平台,确保“应助受助”。学校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采取学生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复核的方式开展。同时,我校还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认定办法里增加了辅导员直接提名的权利。建立资助工作网络化、电子化,实行校、院、班三级公示制度,使资助工作的每一个流程和步骤都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合理分配资源,保证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三、工作特色与经验
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解除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后顾之忧的稳定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助推手。西南大学助学中心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在贯彻落实国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同时,积极探索资助育人途径,突出特色,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做到既助其贫困,又育其精神,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拓宽一站式“绿色通道”,畅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之路。学校组织“百名辅导员访千家”大走访活动,将“绿色通道”延伸到学生家门口;入学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成长方案,实行包括“辅导员老师对新生”、“服务队志愿者对新生”等在内的“一对一”爱心结对,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打造一支“公益队伍”,启发受助学生饮水思源,感恩奉献。学校将受奖受助学生编入以大学精神命名的 “学生特立服务总队”之中,在校内,开展“创先争优我先行”系列活动,组织捐款救助重病同学;在校外,积极参与“森林重庆”和“绿化长江大行动”活动,为重庆市各种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其先进事迹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被光明日报称为“是一支播撒大爱的队伍,又是一支自强不息的生命之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建立一所“培训学校”,提升受助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先后开办了英语四、六级、机关公文应用与写作、电脑应用技术、勤工助学岗前培训、寒暑假带薪实习等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系列培训班。作为实施“1+x混合学生资助体系计划”的具体措施,已经成为学校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实事、送温暖的一项实际行动。
——举办一场“勤工助学招聘双选会”,激励受助学生自立自强。学校每年设置10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举办“勤工助学招聘双选会”。并以此为契机,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讲座,进行竞聘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双选会”坚持“贫困优先、尊重志愿、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既为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又培养了学生认识职场、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的一次演练。
——办好一个“资助育人文化节”,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连续5年,学校每年举办历时3个月的“资助育人文化节”。开展包括年度资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各类社会资助发放仪式,学生服务总队社会公益等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反思教育,即“我为什么获得资助”,举办“感恩无限、辩响助学”主题辩论赛,如“还助学贷款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哪个更重要、”“助学金个人信息是否该公示”、“物资资助和精神资助那个更重要”,每场辩论赛我们都会邀请重庆高校学生辩论队和学生组织来我校参加比赛或观摩,学生场场爆满,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很多同学早早就去占位置,目前已成为我校学生品牌活动,学校在辩论前对各辩论队进行指导,将精神帮扶和教育穿在整场辩论中,从而使同学们在欣赏唇枪舌剑辩论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国家政策,明白了对与错,是与非,引领学校助学育人工作向前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南大学的关心和厚爱,近年来我校助困工作得到上级部门高度肯定,在全国“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5.12关爱地震灾区儿童寄一份货卡、送一份祝福”活动中,都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励志青春、自强人生”助学文化节入选“中国教育资助工作发展报告”,教育部简报单篇报到我校助学工作“五个一”工程,同时全国资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连续两年全文报道我校新生绿色通道工作,权威媒体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和报纸都曾报道我校助学工作。
我们深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与发展,不仅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西南大学助学中心深感助学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将继续坚持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过程中创新资助,贯彻全面帮扶理念,提升资助育人效果,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谢谢大家!
第二篇:突出德育工作特色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突出德育工作特色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加强德育文化建设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升大学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南阳师范学院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宗旨,突出德育工作的人本特色、校本特色、文化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质和学校特色的个性化、高品位的文化育人品牌,极大地增强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突出人本特色,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制度文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高校德育目标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把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积极探索德育制度建设新途径,逐步构建起德育建设“1234”制度体系模式。
构建“一体化育人”德育制度体系。2006年以来,学校修订完善了《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德育领导、决策、管理和实施的一体化,德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和渠道的一体化,德育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一体化。
突出“两个重点”。在教职工中突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培育“倾情、求是、为先”的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四个抓手促提高”(抓目标引导、抓行为养成、抓实践创新、抓能力提升),营造“勤学、求真、自信”的优良学风。
实施“三育人”工程。即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院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三育人”工作条例》,规范教职工职业行为;连续举行16届“三育人”工作经验总结和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一批“三育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十佳标兵”,激励全体教职工争先进、当标兵、作贡献。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制定了《关于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二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把教职工职业道德作为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晋升、奖罚、评优的重要依据,纳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是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四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相结合,修订完善了德育目标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规章制度,形成以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蕴涵人文关怀、富有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
二、突出校本特色,精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文化
一是打造一块文化热土。充分利用南阳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南北过渡”的气候特征,努力建成融优美园林景观和高雅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花园式的现代校园。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充分挖掘环境育人资源,先后建成大学精神园(博大、厚重、睿智)、思圣(四圣)广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筑建卧龙文化长廊,在教学文化场所悬挂名家画像、名言和校训等,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展馆、美术展馆、体育馆等文化阵地,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设一批文化场馆。近年,学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围绕南阳文化特色建成了汉代雕刻艺术馆、独山玉展览馆、恐龙蛋博物馆、钱币馆、生物标本馆等展馆,定期向学生开放,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实践考察结合起来。目前,这些文化场馆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07年,在河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3名学生撰写的《南阳作家群研究》《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研究》《楚汉文化研究》等3篇论文,分别荣获“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和鼓励奖。
三是建立一所文化学院。2005年9月,作为河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卧龙书院作为汉文化研究中心的附属机构,先于汉文化研究中心在2005年4月15日成立。卧龙书院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谋求古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大学建制的结合,以明经读典为主要手段,达到传承文化、涵养学术和敦厚学风的目的。
四是挖掘一方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南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先后邀请二月河、周同宾等知名学者、专家来校给学生作学术报告近百场次,使青年学生在与经典对话中传承文化、涵养学术、砥砺品质。
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文化实践活动,融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其中,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文化艺术大赛中频获大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连续5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荣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总成绩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突出文化特色,全面实施大学文化育人的系统工程
2010年8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研讨会,进一步确立以“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在学校价值理念中的导向作用,在学校保持和谐稳定、提高育人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实施“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一是大学文化研发创新工程。立足南阳丰厚的人文资源,积极挖掘独具南阳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精髓,组建文化研究团队,重点开展南阳汉文化、玉文化、曲艺文化、历史名人的人格精神等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凝练南阳“四圣”文化精髓,传承南阳卧龙岗文明,挖掘整理学校各阶段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与时俱进,汲取时代先进文化精华,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倾情、求是、为先”的教风、“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并与校歌、校徽共同构成学校核心精神文化成果,打造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蕴涵强大感召力、渗透力和自我发展力的大学文化生态,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核心文化资源。
二是大学精神塑造工程。学校精心打造“博大、厚重、睿智”的南阳师院精神,倾力铸造学校之魂,着力培养南阳师院人宽阔、开放、包容的胸襟,敦厚、端正、沉稳的性情,聪慧、明智、深邃的头脑,团结拼搏、攻艰克难、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创新发展、争创一流、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和创业精神。学校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校内舆论宣传阵地,将“博大其心、厚重其行、睿智其思”的人文理念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学风考风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使其成为一面精神旗帜,引领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三是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全力实施“和谐兴校”工程,大力倡导“学校和则学校兴、学校兴则师生荣”的观念,注重和谐氛围营造和正确舆论引导,大力倡导“君子之风”,发挥“人和”优势,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暖心、凝心、舒心“三心”工程,为师生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把日常教育贯穿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3641”模式(建立公寓团总支、公寓自管会、公寓党小组等三支队伍,检查组织建设、领导深入、宿舍内务、公寓普查、突发事件、文体活动等六项指标,开展天天有检查、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总评、期末有表彰等四层评比,实现全面育人一个目标),这一模式2006年作为典型在全省高校推广。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模式,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的做法于2007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广。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建设,全力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
四是“卧龙学子”品牌工程。根植南阳文化,培养“卧龙学子”,已成为南阳师院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注重大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和潜移默化作用,注重大学精神的彰显和发扬。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南阳文化烙印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万千学子出卧龙”的可喜局面。我国首批航天员杨利伟的心理教练、被誉为航天员的“心灵魔法师”的刘芳,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入选2006年“中国百佳大学生”的郭艳滨,荣获2008“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冯美,都是“卧龙学子”的优秀代表,他们身上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实践证明,加强德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在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下,全校师生员工乐居其中、乐处其群、乐守其规、乐负其责、乐享其土、乐彰其理。校园和谐,充满活力,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第一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第一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一 木
第三篇:创新工作举措 打造特色党建
创新工作举措 打造特色党建
刘爱国
2011年以来,射阳盐场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各项工作大局,以“创新创优创一流,争先争效争贡献”为主题,以融入中心、服务发展、构建和谐、创先争优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先进性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显,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宣传思想工作效果显著
理论武装工作全面推进。为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年初,制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学习计划和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安排、学习纪律及学习要求。一是活化学习形式。通过 “三会一课”、职工大会、班组政治学习、形势任务教育、举办专题讲座、编发辅导材料等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委中心组、基层支部、全体党员和职工群众的学习。开展了全员阅读活动,举办了7场形势任务报告会、2次法律专题讲座,组织12个支部进行交叉党课。二是丰富学习内容。重点组织学习了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创办了4期《射盐党建》;编发了12期《学习导刊》;发放了《精神的力量》、《创新的国度》等4本书籍,播放了5部电教片。三是组织专题调研。为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两级中心组成员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学习边做调查研究,主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先后以东三工区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兴阳养殖区三轮承包的形式等10多个专题,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活动,共征集各类建议320多条,形成了20多篇有价值的调研文章和130多篇心得体会,并有多篇文章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有力地促进了总体工作的顺利实施。
文化宣传工作载体丰富。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宣传事业,坚持以丰富的载体建设,凝聚力量、树立形象、唱响主旋律。一是以三情教育统一思想。围绕盐养生产、企业管理、和谐企业、精神文明等主题内容,开展了形势与任务教育,积极组织“三情”教育宣讲,为基层职工群众的学习进行专题辅导,受教2600多人次,为全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以先进典型鼓舞士气。积极开展当好主力军,给力“十二五”创先争优促发展劳动竞赛活动、安康杯竞赛,并在全场选树表彰了各类典型近百人次,制作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3期,介绍了9名党员的先进事迹,并通过优酷网进行了发布,通过典型的引领带动,在全场形成了强烈的创先争优氛围;三是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坚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教育人、鼓舞人,先后在全场张贴标语820余条,悬挂横幅68条,组织征集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50多条,拓展了司旗、司微的运用范围,制作了企业宣传画册,举办了多场不同主题的文艺演出,提高了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以媒体宣传创树形象。扩大企业对外形象的宣传力度,2011年,在银宝通讯用稿368篇,银宝信息网用稿237篇,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苏盐科技》、《江苏安全生产》、《盐阜大众报》、《东方生活报》、《镜鉴信息网》、《射阳报》等报刊用稿65篇;制作电视新闻29期,近250多条,制作安全专题、工会工作及文艺活动专题片6个,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了射阳盐场各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和好的做法,为企业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重大庆典活动异彩纷呈。开展了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召开了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大会;开展了红歌演唱会。全场各支部共有22个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颂扬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节目参赛;召开了党建工作推进会;组织了党团员先锋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场共有268人参加了12种形式的奉献活动;制作了9名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电视片;开展了“警示、敬业”教育活动;组织了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展,在参加省公司的书法、绘画、摄影等比赛中,射阳盐场有4位同志获奖,其中一人获得了特等奖;开展了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活动;举办了“庆七
一、创佳绩、颂党恩”知识竞赛,全场有18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使广大党员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激发工作的热情。
二、党的组织建设全面强化
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全面落实2011年党建目标责任的,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两级双承诺制度。各支部在工作中做到了细化目标,落实责任,量化内容。使党员“三会一课”参与率达95%以上,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落实率100%。同时,为及时传播党建信息,反映基层动态,宣传典型做法,推广先进经验,该场创办了《射盐党建》,受到基层党员的欢迎和上级党委的肯定。
突出教育阵地建设。加强了党员活动的建设,为适应结构调整对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新的要求,加强了对党员活动室的配套建设和规范管理,使活动室都达到了八有的要求。加强了党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注重抓好党员科技文化、市场经济、海淡水养殖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并组织了10多次专业知识培训活动。加强了宣传阵地建设,投入20多万元,对广播电视台进行了维修,增设了20套调频广播。并将“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义务奉献日”和“先锋工程”等活动,通过举办报告会、读书会、座谈会、讨论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依托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板报、橱窗等阵地,进行了强有力的宣传,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场党委采取各种措施,严把入口关,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做到严格培养、严格审查、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做到“六不发展”。对新入党的人员全部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培训考试制、考察制、票决制、失误追究制等。全场共有9个支部11名入党积极分子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定期对全场干部进行考察,培养“四有”干部队伍。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开展了干部作风整顿月活动。全面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坚持月总结,月考核,全场共有八个单位(科室)被评为优秀格次,共发放奖励金近2万多元,干部作风有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该场党委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射盐”活动主题,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展富民、和谐稳定、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廉洁自律等方面,紧密结合“五好三强”创建,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利用《学习导刊》、《射盐党建》、《射盐新闻》、黑板报、LED字幕、悬挂横幅等载体大力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在全场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坚持抓后进与抓先进同步、找差距与找优势并举,推进党组织联建,形成了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干群同奋进的生动局面。
拓展党务公开范围。党务公开是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制定了公开的项目与形式,明确了公开的内容和范围,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范围,全场共向党内外公开各类信息48条。
三、党内主题活动扎实有效
党内主题活动富有特色。场党委在全场党员中开展“创新创优创一流,争先争效争贡献”主题活动。各支部根据单位的实际,分别确定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各具特色。
动力设备公司党支部开展“做优服务创一流,做精管理创高效”党内主题活动。突出开展了创优质服务、最佳管理、一流业绩、主副双赢“四创”活动,以“六比六赛”为载体,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经理管如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施工现场、工人操作场所、重要线路地段都是他的“第一办公室”。全体员工在内外工程施工中,放弃休假日,全力奋战在一线,争分夺秒抢工期,经常起早带晚,勤奋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
建筑工程公司支部一班人在场东三工区结构调整二期工程中,迎难而上、精心策划、科学安排、责任到人、严格奖惩,专门成立了工程施工指挥部,班子成员及施工人员坚持吃住在工地,放弃假日赶工期,先后完成了140万方的土方和100多个池塘建设工程的测量、放样、验收等任务;仅用20多天完成了17个未包出的池塘的34座进、排水闸的施工任务。
兴阳党支部在“万元岗”创建中,细化目标,实行了月跟踪、季考核公布的严格考核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创业致富工作,至年底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党员3 人,年收入5 万元以上的党员3人。党员陶乃龙、唐界两同志积极响应支部号召与他人合资参股搞致富项目,年底副业收入都实现了10万元以上目标。党员组长顾成亮同志工作之余承包河道搞养殖,年收入超4万。
农工商支部党员创建5万元以上党员岗4人。书记、经理王春光,率先垂范带头搞致富,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分会主席宋建荣,兄弟合股买水车搞起水产品运输,创收近5万元;党员孙正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寻求致富途径,与人合股淡水养殖,年收入逾5万元。
达阳支部党员个个动脑筋寻出路,不但在场内搞项目,还在场外寻求发展,支部书记申盛武动脑筋上项目,在县城开了孕婴用品门市,购臵了深层搅拌桩机,在射阳县洋马镇与朋友合作,收购、加工、销售菊花、棉花、大蒜、小麦等农副产品,在盐城与友人合股,投资汽车贸易和建筑工程等项目,每年获利20万元以上。他在编写场志的同时,于2011年的11—12月份参加了中国邮政银行盐城赛区《创富先锋》大赛,经过4个轮次18个环节的比赛,在全市10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四名,不仅得到了万元的奖品,还获得中国邮政银行授信千万元个人贷款信用。
扶贫帮困活动初见成效。场党委开展了百名干部扶贫挂钩和结对帮扶活动,各支部和党员干部与帮扶对象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场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都与一个贫困户帮扶结对。全场有70余名干部与50余名贫困户及落后单元结成帮扶对子。
沙港工区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贫困党员适度扶持,党员徐东海,由于缺少资金,除现有效益池塘发包外,工区借给他3000元开发了近30亩的两个屯水站,采取立体混养的模式,养殖白米虾,花蛤、螠蛏,沙光鱼,纯收入达4.5万元。
医院党支部积极做好党员带头致富和帮贫脱困工作。邵清华创办的“渔港贸易投资有限公司”全年实现利润近三十万元,为全院党员带了好头。帮扶对象陶圣华,在射阳县城近郊栽种梨树30亩,长势喜人,秋季收果5万斤,收入3万元。职工唐修华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精修各种家用电器、电瓶车,全年收入近2万元。
四、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011年场党委修订重申了《射阳盐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射阳盐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明确了场领导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与各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9项目标,同时将责任追究的内容和考核奖惩的方法一并写入责任书,并实施责任追究。并以班子廉政建设这个龙头带动,使干部队伍廉洁意识和自律能力到得到有效提升。开展了特色廉政文化活动。该场以“六廉”活动,促进了干部廉洁从政。一是通读一套廉政书籍。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廉政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条规。“七一”期间,举办“学习党章、铭记党史”知识竞赛;二是组织观看电教片,确保党员干部参看率达95%以上;三是上廉政党课,各支部上廉政党课不少于两次。四是举办“廉政征文”竞赛评比活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撰写一篇以上的心得体会文章,并积极向《银宝通讯》、银宝盐业信息网等上级刊物投稿。五是学唱《全国廉政歌曲精选》曲目。六是开展争做“勤政廉政好干部、廉内助”活动,年内表彰了5名勤政廉政好干部、5名廉内助。
五、社会事业建设持续升温
文明创建水平有了新提高,场党委利用各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文明单位创建管理规定》、《江苏省文明单位测评标准》,并以创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不断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再上新台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实效、多办实事,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建设,培植先进文化,提高职工素质,塑造企业形象。结合企业实际,研究制定或进一步完善场内文明创建制度,把文明单位创建的内容和要求,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切实形成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运行机制。大力开展了“家庭文明——企业文明”等多层次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创建水平。在精神文明创建上,该场开展了“红红火火过大年志愿者活动”,广大志愿者在活动中做各类好事达430件次。工会工作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坚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突出维权、参与、创新职能。进一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队伍的战斗力。团青工作围绕全场中心工作,以加强共青团、青工委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青年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五四”期间,重点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读书”系列活动,组织带领全场广大团员青年以读书的形式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计生工作继续实行“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的基调,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十步工作法”。全场计划生育率100%,期内综合避孕率100%,随访服务率100%,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98%以上,信息准确率100%,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98%以上。平安创建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以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落实工作责任制为抓手,以开展系列基层平安创建为载体,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被公司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老干部工作坚持认真落实“两个待遇”,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关工委工作紧紧围绕培育新一代盐场人、加快“强企富民”步伐的目标,发挥“五老”优势,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开展“五老搞五帮”活动,使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实到基层。
第四篇:突出党性教育特色 创新党性教育方式
突出党性教育特色 创新党性教育方式
加强党性教育是我们党强化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建党近90年的历程表明,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考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性教育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党性教育水平,使党经受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党性面临的考验
当前,新环境、新任务、新问题向党员干部提出了增强党性的新要求。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党性和理想信念面临着新的考验。
第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考验。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给党员干部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着党员干部。在一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中产生了“信仰危机”,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甚至推崇民主社会主义,极力主张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人权、多党制,看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才能经受住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考验。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入,使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面临着新的考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弱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政治坚定性,不能自觉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政治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搞实用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不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等。有的奉行享乐主义,热衷于吃喝玩乐,讲排场,摆阔气,甚至以权谋私,最终走向腐化堕落。这些突出的问题,虽然不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但也会对我们党的肌体产生消蚀作用。因此,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第三,长期执政的考验。长期的和平执政环境,使党面临着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考验。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应有的考验,有的政治上缺乏应有的清醒;有的忘记了党的宗旨,个人利益至上,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有的经受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堕落为犯罪分子。近年来,一些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的暴露,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历史使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国内问题和社会环境,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党性教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已成为全党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特点
党性教育,就是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党员所进行的启发、培养、改造和锻炼。新时期的党性教育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突出了目标的先进性。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标准和境界高于普通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自身的表率作用上,还体现在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影响、帮助和引导上。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必须注重充分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使之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先进分子。
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体现了内容的系统性。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不只表现在某个问题、某个方面或某个局部,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它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纪律修养、道德修养等丰富内容。其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各个方面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既不可分割,又不可替代。
三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启发了他们的自觉性。党性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启发党员自我改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树立修养的自觉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善于“慎独”和“自省”,谨慎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
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注重了实践性。党性教育需要从书本中吸取理论和知识营养,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磨炼。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五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凸显了时代性。新的历史条件对党性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的时代特征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严守纪律保持廉洁作风,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六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具有长期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员干部的党性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牢固不等于现在牢固,现在牢固不等于永远牢固。因此,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时的事,而是入党后一辈子的事。要向周恩来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要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地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
三、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方式的创新
党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性教育在党校教育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它统领党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党校教育过程始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握党性教育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打造党性教育知名品牌。
一是挖掘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党性教育创新。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我们省委党校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圣地这一宝贵资源,挖掘延安时期革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新模式,把系统讲解、重点点评、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突出用活的延安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训干部,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受训干部通过延安这个特殊情景的体验感悟,最终使党性修养得到增强。
延安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实事求是。我们通过实事求是地解剖历史、解剖现实,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一方面让学员了解党在延安时期的辉煌功绩,另一方面客观辩证地分析我们今天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给学员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现场教学之前,我们专门了解学员的工作性质、人员构成,这样在分析解剖现实问题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充分的说服力,从而使学员更好地领会延安精神的精髓,运用延安精神去破解发展中的矛盾,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坚持分类分级别培训,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性教育体系。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中的不同群体提出不同要求。对中高级干部,要求应更高、更严,强调研究性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对一般干部的要求,应该是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党性锻炼,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对思想理论部门的干部,其理性思维、理论功底、传播能力的要求应比别的部门的干部更高一些;对普通党员的要求,重点应该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整个理论武装工作中,不同的对象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方式的设计、学习教材的编写上,也应当有所不同。
我们从学员工作和思想实际出发,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以坚定信仰为中心,以提升能力为目的,以互动学习为途径,紧紧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运用案例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抓好学员自学、讨论、学员论坛、社会调研和成果转化五个环节,创新培训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是借鉴现代培训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新。创新培训方法,借鉴先进的培训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推行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双向交流等形式的教学,创造条件增强学员与教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完善以互联网技术和党政信息平台为主的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省的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确保开展干部培训工作的经常化、组织化和网络化,全面提升理论武装工作的技术水平。学员工委安排专人搜集整理“百家讲坛”、“三秦大讲堂”的精彩专题,制作成mp3和mp4格式,提供给主体班次的学员,使学员随时都能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深受学员好评。
四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党性修养熔炉功能。加强忠诚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和反腐教育,努力提高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教学方针,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变成马克思主义生动实践的过程,成为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开展现场模拟、体验式教学,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强化学员管理,加强课程考核、组织纪律考核、党性分析考核和小组支部鉴定,健全完善党校教育考核的评估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加强革命纪念基地、反腐倡廉基地、拓展训练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努力加强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师资建设和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第五篇:突出“特色分类”,创新农村党员管理机制
突出“特色分类”
创新农村党员管理机制
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要积极探索农村党员管理模式,结合党员个人特点特长,对农村党员实行“特色分类”管理,进一步增强党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农村党员应对市场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注重分类,整合资源。依据农村党员的从事行业、地点、年龄等情况,以村党组织为单位将农村党员分为村组干部党员、技术型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和老年文体党员四类,在每类党员中设置党小组。村党组织结合党员个人意愿,将党员编入党小组,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通过分类建组,使同一类别的党员都有了共同的话题,有效地促进了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能力,重在帮教。针对四种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进行分类帮教。对村组党员干部帮“智”,采取外出参观、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中培训,为其提高为民服务和经济发展能力;对技术型党员帮“扶”,采取观看电教片、实用技术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组织学习政治理论和实用技术,为其提供技术和信息等;对外出流动党员帮“教”,采取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定期联系等方式,对其进行思想帮“教”;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党员帮“健”。组成文体性党员,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棋艺大赛”“大秧歌”等文体活动。同 1
时,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党员的优势,进行互相帮教,达到信息、技术、项目等资源共享的效果。
创新载体,发挥作用。根据特色党小组的自身特点,创新载体,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活动,如在村组干部党员中开展“双向培养”等活动,重视把发展农村党员与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紧密结合,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后备干部。在一般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职”活动,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活动等,发挥各类党员帮带服务作用。实行党员分类管理以来,全区农村党员活力进一步激发,党组织堡垒作用不断增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