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风险导向审计法在银行内审工作中的应用
论风险导向审计法在银行内审工作中的应用
审计按方式可分为账目基础审计法、制度基础审计法和风险导向审计法,三种审计方式依次继承和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法是审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国际会计界对它的理论研究日臻成熟,但应用却明显滞后。研究风险导向审计法的应用问题,对正处于迎接WTO挑战、继续深化审计体制改革时期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法的内涵及先进性
(一)内涵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理论为基础(审计风险理论认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事前对被审对象的各类审计风险和各风险构成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再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评估结果来确定合适的审计战略,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式。
(二)先进性
1、风险导向审计法以控制总体审计风险为核心思想,以全面的审计风险评估和综合控制为审计战略导向,是一种受风险驱动的先进审计思想。
首先,风险导向审计法以审计风险为首要考虑因素,更切合审计内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法律环境变化下审计主体的现实选择; 其次,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主体通过全面评估和揭示所面临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及各类风险构成要素,使其对审计风险的认知能力更强;再次,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主体的目标导向性和规 避风险能力更强,审计行为自觉受审计风险驱动,将实际检查风险控制在审计委托方和法律法规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
2、风险导向审计法以分析性测试为核心技术,以重要性原则决定审计资源配臵,是致力寻求成本与效果、风险与效率最佳结合点的先进审计技术。
风险导向审计法不仅继承了账目基础审计法和制度基础审计法下的调查、函证、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抽样审计等审计技术和方法,还运用了风险评估和分析性测试技术。首先,风险导向审计法要求从全面的审计风险理论观念来考虑审计测试,其测试结果更具有公允性;其次,风险导向审计法下的抽样技术建立于更加成熟的“重要性”审计理论之上,即以审计准则或公允的标准来判断审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以决定审计抽样样本量,使审计资源配臵更易找到风险与效率的结合点;再次,风险导向审计法下的分析性测试和风险评估方法,已逐渐应用于现场审计前期工作和非现场审计之中,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审计方法。
二、风险导向审计法在银行的应用现状与加速应用的必要性
(一)应用现状
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也不无例外地经历了由账目基础审计法向制度基础审计法的转型,近两年已出台和准备出台的审计章程和审计准则,以及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审计方式向风险导向审计法转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审计法的思想保障体系和制度技术体系尚不完备,总行以下审计机构对先进审计方式方法的应用明显滞后于总行审计理论前沿,且审计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间存在应用上的差距,等等这些,障碍了风险导向审计法的 应用与发展。
(二)趋势与意义
以积极地态度来研究和加速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法,对银行内审工作至少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解决好以风险驱动为审计战略导向问题,合理安排全行项目计划和审计资源,降低系统性审计风险;(2)有利于强化各级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建立适应内、外环境要求的审计风险管理与约束机制;(3)有利于加速审计技术的更新,进一步提高全行审计效率,降低系统审计成本;(4)有利于引进、利用国际先进审计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促进银行内审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5)有利于通过分类风险评估,为全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实现降低审计风险与降低全行经营风险二者的有机互动。
三、推广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法的策略思考
针对银行的审计工作现状,要实现审计方式向风险导向审计法的根本转型,需从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思想体系上综合推进。
(一)制度体系
1、完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补充、完善审计准则,特别是着重解决准则的实务操作问题;二是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审计主体对报告主体做出风险性承诺,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做出真实性承诺,并以审计制度和文书范本明确下来;三是实行具体审计方案批准制度。总行对审计分部、一级分行制订的具体方案的风险导向性、成本、可行性等进行审查,改“备案制”为“批准制”,同时应加强审前信息和技术指导。
2、健全审计风险监控体系。一是健全内部监督、检查、考核制度,实行审计风险内部举报、工作质量季度远程考核、年度检查考核的综 合内部监督机制,加大考评与绩效工资挂钩力度;二是以适当的形式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可在被审行范围内实行审计公示;三是建立审计风险责任管理制度,逐层成立审计风险考核领导小组,对内部质量考核、内外部审计差异评价、内外部举报中经查证属实的审计检查风险,追究审计责任人的责任,对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审计风险的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
3、继续深化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减少管理层次,解决对防范审计风险至关重要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同时应调整机构布局,适当精简队伍,提高效率,缩减成本。
(二)技术体系
1、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是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法的关键。在银行建立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是总行审计准则已提出了风险评估模式的九项基本风险因素,应进一步研究明确每项基本因素的具体评估内容、方法和权重大小,建立完整的“评估树”;二是银行的非现场审计系统解决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技术问题,只要按照“评估树”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就可以解决风险评估的审计应用软件问题。
2、颁布“重要性”审计准则。“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思想基础,它既是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程序是否适当的依据之一,又是确定抽样审计可靠水平和精确度的指标之一,还是在出具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关键事项之一,更是合理界定审计责任的证据之一。建议针对银行经营特征和历史审计经验,在审计章程提出的“重要性原则”基础上,逐步明确“重要性”判别标准,并以审计准则形式颁布。
3、加大审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高效率的审计离不开审计应用软件。结合银行实际,建议:
一、不断完善非现场审计应用系统。应根据应用中遇到的系统数据、指标定义、监测结果利用率、基本风险因素定义和风险评估体系定义等方面的问题,组织专家逐步进行修改完善;
二、借鉴英国等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研究开发内控评估、业务目标测试、内审绩效考核等审计技术应用软件和审计管理应用软件。
4、不断研究和完善专门审计技术。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审计评价体系、审计应涵盖的范围、审计内容的着力点等,应继续研究完善。
5、以技术指导和培训促进审计方式方法的快速更新。通过专门的、经常性的、分级别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培训以及审前、审中、审后和日常技术指导,可以有效缩短理论与推广应用的时间差和不同级别审计机构的应用差距,达到快速更新、适时转型的目的。
(三)思想体系
1、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风险和责任意识。再先进的审计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最终都必须依赖于审计主体――审计行为人才能达到审计目标。要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式转型,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尤为重要。
2、加强国际先进审计理念教育。通过适当的考察交流,寻找差距,探讨理论,并着力解决实务中的借鉴与应用问题,以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敏捷的“扬弃”手段,推进银行内审工作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社会审计中的应用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风险在政府审计中也同样存在,政府审计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借鉴风险导向的理念。然而,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在具体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风险导向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也应区别
于社会审计,在借鉴社会审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
一、政府审计对风险导向理念的借鉴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评估审计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它是在评价和分析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所审计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预先做出职业判断,风险导向审计在关注财务信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审计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人员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有针对性地控制和降低了审计风险,控制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责任。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有的责任机制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风险也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对政府审计而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更体现在能够依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地了解被审单位,找准审计要点,制定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工作。但我们要注意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存在差异。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异比较
社会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意见的风险,强调审计过程的缺陷给审计主体带来的后果。这对政府审计来说,这是不够恰当的。我认为两者至少在三点上存在很大差异:
(一)审计角色不同
在我国,政府审计扮演的角色类似内部审计而非外部审计,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社会审计的中介风险不同。
政府审计是基于政府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政府审计的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机构自身的风险。政府审计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审计活动及时发现哪些方面存在着哪些风险,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而且政府审计的工作任务是既定的,政府审计部门不可能像社会审计那样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而放弃这些业务。所以,政府审计所依赖的政府管理风险与自身的审计风险具有同一性。在面对风险时,政府审计只有在审计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报告,让主管部门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风险,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审计在应对风险方面的作用。
(二)风险后果不同
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待审计风险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因为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后果是不同的。社会审计遭遇风险后可能陷入失去业务和客户以及面临被索赔、被起诉的窘境。我国有关经济法规、民法通则、刑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对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都有相关规定。社会审计风险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罚款、赔偿、暂停和撤消业务、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甚至是破产关闭。而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临的后果主要是被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相比较而言,政府审计风险的后果较小。另外,政府审计具有强制性,被审单位对审计主体是没有选择权的,所以政府审计不存在失去客户的问题。政府审计由财政支持,对审计成本的关注度也要低于社会审计。即使产生行政诉讼或支付一定的赔偿,因为仅对审计中的失误承担责任,损失相对有限,而不会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存在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两者是有差异的。这造成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审计风险关注程度上的差异。
3.社会影响不同
社会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形象,还可能被起诉索赔。就被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企业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社会公众、广大股民而言,他们是社会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社会审计风险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但总的来看,所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而政府审计则不同。政府审计属于政府行为,一旦风险发生,造成的后果远比社会审计严重,涉及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影响范围更广。政府审计失察,侵犯的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信息的知情权,会造成政府审计监督体系的局
部失效,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
三、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被审单位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确定期望审计风险。
期望审计风险的大小其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被审单位性质类型、专业领域、所在地域以及背景环境等的种种不同,造成具体的审计环境千差万别,而大部分审计人员熟悉的是审计、会计的业务,对行政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合理科学的衡量审计风险水平。如一些熟悉财务会计的审计干部缺乏信息技术、电子通讯等方面的知识,在对电信类的国企进行审计时就显得比较困难,而懂得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对各项相关业务进行综合分析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就更加缺乏。
(二)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风险做出主观判断,因而对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审计机关被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视同为一般行政机关,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年初预算安排和罚没收入返还两个部分,在一些财政紧张的地方,基层审计机关有时连正常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政府审计机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有时审计机关为了保证占总预算经费绝大部分的预算管理资金,势必与被审单位形成某种变相的利益纽带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迁就被审单位,避重就轻,甚至互相串通,从而严重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另外,审计人员方面,受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地方行政首长对审计人员有巨大的影响力,依法审计在许多地方没有落到实处。
(三)政府审计部门及其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与社会审计相比,政府审计在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方面明显显得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是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责任较轻,缺乏风险意识。《审计法》中关于“法律责任”共9条,其中有8条是写被审单位的责任,只有1条笼统地谈到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另外,审计质量的不可直观性和不可直接度量性也造成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个人收入、仕途之间缺乏明显的必然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理所当然的缺乏规避风险的主观动力,即使强行推广风险导向审计,也势必收效甚微、流于形式。
四、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要在政府审计中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是能否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决定性条件,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须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吸收的办法,打造一支符合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专业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能否拥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的审计人员,对能否有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起决定作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关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规划中指出,“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为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审计机关应当以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为方针,优化审计人员配置,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激励审计人员自主提升,从社会上吸收各类专业人才。
(二)完善审计制度以保障审计独立性
要保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经济上断绝与被审单位的联系,就必须解决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问题。对此,政府必须要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把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落到实处。一是对审计机关的经费实行垂直管理,这样不仅切断了同被审单位的经济联系,而且切断了与同级政府的经济联系,审计独立性明显增强;二是提高审计机关经费的优先级,使之得到地方财政的优先保障,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实在不能完成的,由上级财政直接拨付;三是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情况定期进行行政性抽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地方审计机关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的联系,及时反映审计工作所需经费的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必要的聘请外部人员、专家等经费。
(三)明确政府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
提高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重审计责任,然而仅仅加重责任会严重打击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主观性较强的风险导向审计而言,是得不偿失的。更好的办法是,对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让审计人员清晰的认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做到有所担当。理性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明确合理的权责范围下,审计人员自然会主动的履行审计职能,规避审计风险。权力方面,宏观上,应当加强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明确界定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范围,在审计法中对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明确规定,对政府审计的目标和内容要进行规范,同时明确规定必须进行政府审计的单位和项目,通过法律适当地加强审计权力。责任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如果出具虚假的审计信息,给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利益损害,就应该对此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对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确。只有在明确的权责范围下,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个人而言才具备其应有的意义,能够得到审计人员主动的应用。
(四)按风险级别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于战略系统观,强调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能够更准确、科学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从而可以依据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第三篇: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在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借鉴吸收西方国家风险导向审计的成功经验 ,探讨了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及具体运用问题。
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金融企业工作的权威性能否得到保障 ,而且影响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正确贯彻与执行。但与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外部审计相比 ,由于发展历程较短 ,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普遍不高。因此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已经成为各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以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 ,在判断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得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方法。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审计思路更加完善及有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着手 ,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要求审计师运用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相结合的手段 ,对财务报表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即首先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 , “自上而下” 地通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导向及严密的逻辑推理 ,逐步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及重点 ,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 ,结合重要性的判断 , “自下而上” 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2.对 “风险” 的认识
更加全面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模式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认识仅是从会计的视角予以分析 ,因而大都只分析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控制财务报表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 “固有风险” 的认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 ,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 ,并成为控制财务报表风险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3.运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建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即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 + 检查
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首要审计程序 ,用来确定整个审计工作的起点及导向 ,并为发现重大错报提供线索及方向。新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运用过程是: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
(2)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3)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确定 “总体应对措施”。
(4)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设计和实施 “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降低检查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
4.审计重心前移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测试为中心 ,对原有的风险评估并不到位 ,不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测试程序 ,并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真正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5.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
传统的审计程序标准化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对症下药、不能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 ,或者由于客户的财务人员具有审计经验或相关知识 ,审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这种缺陷 ,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 ,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采用出其不意的非常规审计程序等。
6.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 ,分析性复核主要运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以分析为中心 ,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 ,并且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同时 ,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复核。
二、银行内部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 ,已经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得到充分重视 ,并率先在注册会计师协会得到实施。在我国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处于初步认识和探索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银行所肩负的职责日益艰巨 ,同时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刀切式的审计方式已经不再适合 ,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实施因风险而异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一)传统审计方法的内在缺陷是直接原因
目前 ,国外银行的内部审计方法主要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来规避和化解审计风险 ,而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模式 ,仍停留在遵照上级审计部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上 ,审计目的还局限于 “查错防弊”。银行内部审计一般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采用详细审计 ,不但耗时耗力 ,而且反映问题过于琐碎;抽样审计由于是凭借主观判断进行的抽样 ,审计者稍有不慎 ,便会漏掉一些关键的线索和问题 ,加上工作底稿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 ,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 ,达不到审计的真正目的。
近些年银行系统发生的几起内部串通舞弊案件 ,正说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尚不完备。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假设审计师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 ,就可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 ,因此审计师只需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当被审计单位出现集体舞弊时 ,内部控制就处于失灵状态 ,这时若审计师如果仍只关注内部控制 ,就很难发现上下串通导致的重大错报。这就要求银行内审人员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把审计视野扩展到内部控制之外 ,以防止内部人员的串通舞弊。
(二)基层银行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内在动因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施前 ,并不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在审计过程中 ,也不能把审计资源集中到风险最高的领域 ,仅仅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业务记录进行事后检查 ,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更加关注被审计单位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未来发展战略 ,并注重与管理决策层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内部审计报告更容易被接受。这样 ,就将内部控制策略和风险评估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揭示和遏制 ,内审工作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程序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实行风险导向审计 ,也应遵循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程序 ,即确定固有风险、评估控制风险和确定检查风险。
1.确定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 ,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评估银行业务管理的固有风险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特点 ,收集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论和以往内部审计结果 ,确定易发生风险与舞弊的业务环节 ,为下一步审计提供风险导向。
(2)了解法律法规变化对有关业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为内控测试提供方向。
(3)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包括管理人员的诚信和能力等因素。目前 ,银行系统主要业务部门的固有风险因素表现在:
(1)货币信贷:政府干预再贷款的程度、监管信息共享程度、信贷登记信息完整程度和再贷款担保程度等。
(2)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制度的透明度、内外部监督力度和目标分配合理性等。
(3)国库业务:政府部门干预程度、银行领导重视程度、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经收处和代理支库收纳和报解及时性等。
(4)科技管理: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工作态度、对系统维护及网络安全监测的及时性等。
(5)货币经营: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查库的有效性等。
(6)外汇管理:政府干预程度、外汇审批(核)业务信息的真实性、业务人员政策熟悉程度和外汇监管信息共享程度等。
(7)安全保卫:保卫人员的政治背景及责任心、保卫人员的保密意识和监控设施的先进程度等。
(8)支付结算:支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金融机构结算业务的熟练程度等。
2.评估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而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目前 ,各银行主要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设计风险因素表现在:
(1)货币信贷:审批权限、程序管理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情况的检查等。
(2)财务会计:预算指标分配及管理、费用支出的审批与使用、固定资产的入账与实物管理和基建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等。
(3)国库业务:预算退拨款分级审批制度与审批权限、退库及更正业务办理的合规性。
(4)科技管理:系统维护及网络安全管理、电子设备采购招标管理和电子化设备管理等。
(5)货币经营:审批权限与程序的合规性、岗位设置科学合理性。
(6)外汇管理:重要外汇审批(核)业务岗位设置的合规性、审批制度及权限的执行情况等。
(7)安全保卫:守库、出入库区、监控、押运、枪弹管理的合规性等。
(8)支付结算:各操作岗位设置是否相互制约并持证上岗 ,不同级别的操作人员的口令设置是否有权限差别 ,重大会计事项是否登记备案并经有权人员审批等。
评估控制风险的程序为:
(1)确定控制执行的风险水平。控制执行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被审计单位业务的主要类别、各类主要业务的发生过程、重要的会计凭证、账簿记录以及会计报表项目、重大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等。
(2)确定监督反馈机制的风险水平。监督反馈机制是银行内部防线 ,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控制风险的水平,监督反馈机制越完善有效则风险水平越低。
(3)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测试一般包括: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阅读以前的审计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绘制内控流程图等。
2)进行符合性测试。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 ,进行符合性测试。在符合性测试时选择若干控制点 ,常采取 “穿行测试” 等方法。执行控制测试后 ,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确定对其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 ,从而确定控制风险水平,以进一步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抽样比例和审计所需要的时间等。
3.确定检查风险
银行实务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而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差错的可能性。
在确定检查风险时 ,内审人员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后 ,对审计风险水平做出预期估计 ,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内审人员应当根据银行各项业务运行风险的评估结果来确定检查风险 ,确定不同业务审计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据此采取不同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内审检查。在审计中应对检查进行管理和控制 ,使实际检查风险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审计人员要将检查风险实际水平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比较 ,以保证对检查风险的控制。确定计划检查风险后 ,应对审计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把有限的审计资源向高风险点倾斜;调整和完善审计计划 ,当审计过程中事项的重要性发生变化或测试结果显示与早期预期不符 ,则需要完善审计计划 ,调整各事项分配的人员和时间;进行实质性测试 ,确定合理的抽样方法与样本规模 ,控制检查风险。然后 ,科学评价审计结果 ,注意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例外因素的分析和审计差异的汇总 ,以降低审计总体风险水平。
(二)银行内部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金融领域还仅是一种尝试 ,为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 ,各银行应强调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等。
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业务的迅速拓展 ,使各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要顺应环境的变化 ,就必须正视风险。对各银行而言 ,需要界定风险范围、理顺风险责任、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 ,积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将风险控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当然 ,风险导向的理念首先应该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得到树立和贯彻 ,但是要更大程度地降低银行风险 ,还要求银行各级领导和员工都应懂得风险预知 ,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 ,提高全体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只有这样 ,才能使风险导向审计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促使各银行更好地履行职能。
2.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培养内部审计人员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道德情操 ,使内部审计人员能自我约束与提高。
(2)加大基层内部审计人员内审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培训力度。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拥有较高的审计技能 ,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3)增强与国家各级审计部门、各级内部审计协会、高等审计院校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实行 “请进来、走出去” 的战略。
3.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已广泛运用在各银行的各项业务中。为积极应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大力推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审计:
(1)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 ,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借助软件工具迅速、客观和公正地完成审计工作。
(2)加强与业务管理部门的联系 ,积极争取在其业务软件上设置审计接口 ,便于审计人员对相关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条件成熟后可将内部审计部门的电脑与业务部门的电脑联网 ,内部审计部门可适时开展对相关业务的检查与监督 ,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3)探索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逐步实现各银行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级被监督对象之间非现场监管资料收集和报送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苏永玲.论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与创新[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刘菁婉.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适用性[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1).[3 ]阎静.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2).[4 ]裴绍军等.对基层人民银行实行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考[J ].金融参考 ,2006 ,(1).[5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 ].会计研究 ,2004 ,(2).[6 ]尹毅飞.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11).
第四篇:浅谈目标导向工作法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目标导向工作法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财务工作纷繁复杂,每到月初月末似乎更是如此,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方法——目标导向工作法。
目标导向工作法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目标管理”的概念发展而来,旨在帮助员工确立以目标为导向,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工作方法。
提到目标导向工作法,就离不开制定目标时需要的SMART原则:
S - Specific
这里指的是在工作前一定要确定工作后想要实现的具体目标。M - Measurable
指目标的可度量性,制定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度量的.A - Attainable
指目标的可实现性,一个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说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R - Result-based
指目标应该是结果导向型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结果,而不是为了行动。T - Time-based
指目标是有时效性的,即一个目标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才有意义。
SMART原则可以总结为在运用目标导向法时,目标的确定要具体、可衡量、可达到、可证明和可观察、并有截止日期。目标的具体性就是要财务人员每天在处理日常发生的财务活动如制证、记账外,还要确立当月某一方面工作的进度,如税务报表的填制。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我们需要时不时的停下看看自己是否偏离了目标,距离目标达成还有多远,因此目标必须是可度量的。这样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保证按时达成目标。可实现性则是我们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动力的保证,要让自己去够跳起来能够摸到的苹果。目标定得过高,在正常工作时间不可能完成,那么工作中一定会因为缺乏动力和决心而半途而废,制定的工作目标也不再有意义。“R”则告诉我们制定目标时要以结果为目的,不必考虑行动中出现的偏差得失。最后,目标导向下我们计划必须要有时效,我们不能为了实现目标而没有时间的限制,那么这样的目标同样也失去了意义。
目标导向法旨在培养一种工作习惯,在工作前就明确在一定时间要完成什么工作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于每天忙于处理各种琐碎细致工作的财务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论“忆苦思甜”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论“忆苦思甜”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佚名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摘 要】“忆苦思甜”曾经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这种方法受到冷落,很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进行宣传和使用。本文拟以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为契机,对我们党的“忆苦思甜”这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及其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进行反思,并谈谈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创新应用这一方法,以更好地发挥这一方法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忆苦思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用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早就在中国绝迹的‘忆苦思甜’饭,目前却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里大行其道,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
[ 1 ]
。这篇文章多少有点让笔者感到惊讶,并感慨于“忆苦思甜”曾经作为我们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本文笔者拟以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为契机,反思我们党的“忆苦思甜”这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及其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并谈谈如何在新的时期正确创新应用这一方法,以更好地发挥这一方法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忆苦思甜”方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
“忆苦思甜”作为我们党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是指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种培养人们正确的国情观、历史观、发展观、生活观、价值观等的一种今昔比较教育方法和感受体验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萌芽于我党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但正式起源于我们党1947年冬至1948年夏在军队中开展的以“诉苦三查”(“诉苦”是指诉地主阶级给予劳动人民的剥削之苦,诉国民党反动派给予士兵群众的压迫之苦;“三查”是指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核心的新式整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诉苦”由一开始专门针对“解放战士”开展的教育方法,后来被发展成为我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诉苦”本身就带来“忆苦思甜”的特点,通过“诉苦”所有战士都知道,他们几乎都出身贫寒,在家里受尽地主老财的欺负折磨,而且解放战士大部分都是被国民党抓丁抓过去的,都挨过国民党军官的耳光和皮靴,重的还挨过鞭 子,但在共产党的部队,不仅没挨过打,还经常受干部的照顾。经过诉苦和一对比,效果就出来了,解放战士的战斗积极性就上来了。
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后来的“诉苦”已不是简单的停留于“诉苦”,而是帮助战士挖苦根,使所有战士都认识到“总苦根是蒋介石”,只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劳动人民才能彻底翻身。用“诉苦”的方法教育部队,是我党我军的一大创造。一位美国学者把它称之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过的政治手段”。他认为,“这样的集体诉苦比指挥员或是政委的任何说话都更有感染力,这样的教育是绝对不可以低估的,更是任何人也模仿不到的,倘若蒋介石也让他的士兵起来诉苦,士兵恐怕会起来反抗他们的长官”
[ 2 ]
。经过“诉苦三查”这场大规模的整军运动,使人民解放军提高了军政素质,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从此,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就经常借用这种带有忆苦思甜特点的“诉苦”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作战动员,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党的“八大”,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入朝志愿军的军事动员、提高企业职工的阶级觉悟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党在全国继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忆苦思甜活动,以加强全国人民的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刚刚经历解放,新旧社会对比强烈,人们确确实实感受到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甜”;其次,我们党在那时的威信很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很高,组织活动总体而言很能得到群众拥护;再次,人们受理想主义的教育,对未来充满激情与想象,因而“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能够使人们朝着理想的目标更加努力。
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至1976年“文革”结束,由于我们党的“左倾”思想的影响和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八大”通过的正确路线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错误的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左倾”理论,并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忆苦思甜成为我们党激发阶级仇恨、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上世纪60年代初军队中开展了以“两忆三查”(忆阶级苦、民族苦,查立场、斗志、工作)为内容的忆苦思甜,取得了一定成效,培养了一批军队中的典型人物。但到文革当中,在严重“左倾”思想下开展的“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以“忆旧社会之苦,思新社会之甜”为内容的忆苦思甜风。
“文革”当中的“忆苦思甜”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开诉苦大会”,请苦大仇深者上台控诉旧社会的地主、资本家和外国侵略者,以激起群众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比仇恨及对幸福的新社会的无比热爱;二是“访贫问苦”,主要是学校,让学生几个人一组,随意走访某个乡村的某户人家,去请那些老人回忆解放前的苦;三是“吃忆苦餐”,让群众记住当年苦,莫忘今日甜。尽 管形式多样,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忆苦思甜”过于政治化、形式化和泛滥成灾,而日趋成为政治的御用工具。甚至有时候,由于组织过程中的不严密性和走过场,使得忆苦思甜活动出现组织者预想不到的负面结果。比如有些地方在忆苦思甜大会上就出现了把三年自然灾害之苦与旧社会的阶级之苦相提并论,甚至说旧社会之苦不如三年自然灾害之苦的情况。这样的“忆苦思甜”大大削弱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文革”结束以后,“忆苦思甜”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应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革”当中教育者对于“忆苦思甜”方法不恰当的应用造成人们对这一方法的反感。但是,到了上世纪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走向富裕,然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趋空虚,不少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却感受不到幸福,于是有些人缺乏理想信仰和精神动力,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也有些人在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忘记了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迷恋于糜烂的生活方式,造成挥霍浪费等。2000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当前,很有必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在发展较快地区的干部群众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简称“双思”)的教育活动。“双思”从本质上讲就是“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形势下的创新应用。
二、“忆苦思甜”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分析
有人说,新时期应用“忆苦思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合时宜,“忆苦思甜”的方法已经过时。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大有继续继承、创新之必要。这种继承、创新既来自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需要,而且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努力使“忆苦思甜”的方法向着科学性、有效性方向发展,并继续在实践中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忆苦思甜”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尽管这六十年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总体而言,成绩是主要的,特别是我们党不断总结前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与进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立、实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形成了科学、可行、能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体系,使得我们的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界感叹,甚至引起世界反华、排华分子的严重不安。妖魔化中国的“中国威胁论”的反华言论,在应该引起我们警觉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所带来的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然而,不少人在享受幸福生活 的同时,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不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各种苦难生活,缺乏理想信念,不懂得勤俭节约,生活腐化;还有不少人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历史与现实,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知道如何珍惜现实创造未来从而使未来更美好;更有甚者,总是对现实生活横加指责,只看到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看不到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优点与成绩,恶意抵毁党和政府的形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世界反华、排华分子的走狗。
如何对这些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方法还是“忆苦思甜”的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一,“忆苦思甜”本身就涉及到历史和现实两个纬度,搞得好,既能使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苦难的历史,又能使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由此给我国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第二,“忆苦思甜”能够让我们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们知道在由“苦”到“甜”的转变过程中需要人们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和作什么样的努力,以及人们怎样端正人生态度和作什么样的努力才能防止由“甜”再转变到“苦”,从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
(二)“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其理论基础而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和教育心理学中的“比较教育论”。
1、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经指出:“工人阶级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 3 ]这就是说,工人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灌输,为知识所指导。列宁于1902年发表的《怎么办》,系统全面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指出:“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4 ]。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较早就提出了普遍深入地开展政治动员,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和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5 ]“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而且把“灌输论”作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教育者通过科学组织“忆苦思甜”的各种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受教育者的认同感,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式的灌输,大大提高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灌输效果。
2、教育心理学中的“比较教育论”。心理学认为,比较、鉴别以及类比方法是人们的思维推理过程中具有最强认知能力的方法[ 6 ],因此比较教育论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很强的优势。比较教育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横比法、纵比法、类比法。“忆苦思甜”的方法总体而言属于比较 教育论中的纵比法的范畴。纵比法在实践中的运用通常表现在:由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回忆过去,对比现实,从中得出有益结论,从而提高认识。忆苦思甜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很大的潜力,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个人经历和成长经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回忆与对比,对于帮助个人人格的树立、提高思想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忆苦思甜”的方法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取得实效,必须事先对“忆苦思甜”活动可能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内在可比性的因素、举行“忆苦思甜”活动的目的与意义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三、“忆苦思甜”方法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有人说,现在“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在实践中非常难搞,这自然是个现实问题。但难搞不等于不好搞,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文革中“忆苦思甜”的方法之所以后来在实践越来越收效甚微,就是因为:一方面,对于“忆苦思甜”的目的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只注重将这种方法作为增强对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国家的情感认同的手段,没有看到这种方法对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忆苦思甜”的方式、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将“忆苦思甜”过于形式化,甚至由手段变目的,缺乏理论的渗透、概括和凝练。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该如何创新应用“忆苦思甜”这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呢?
(一)认真把握“忆苦思甜”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并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
一个成功的“忆苦思甜”教育活动,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增强教育对象对活动的目的、意义本身的理解;第二,要通过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让教育对象对过去艰苦的生活有一个直观的体验;第三,要通过国情教育,提高教育对象对现实成就的认同感;第四,要通过理念信念教育,让教育对象对未来生活有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理想追求。这四个方面的环节,每一个都很重要,特别是第二个环节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教育对象,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旧社会的“苦”没有太多的概念,即使对改革开放前的艰苦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概念,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因而如果没有对历史的深刻直观的了解,要使“忆苦思甜”活动得到年轻一代的接受是很困难的。而上世纪五十年代,“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之所以比较有效,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尚有较多的人曾亲历资本家、地主的剥削和压榨,忆苦能唤起他们对以往亲身经历的苦难回忆和与现状的比较,从而容易产生对现实的认同,从而对教育对象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把握“忆苦思甜”的质和量,并与教育对象进行有效沟通
为保证“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能得到教育对象的喜欢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首先应把握好“忆苦思甜”的量,其次要把握好“忆苦思甜”的质。“量”就是指“忆苦思甜”活动的频率,把握好量也就是要控制好“忆苦思甜”活动的频率。如果“忆苦思甜”活动过于频繁势必会淡化人们对该活动的兴趣,弱化活动的效果。“质”就是指“忆苦思甜”本身的内容,当然对于内容,表面上可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在理解上的分歧,但实质上所谓的分歧还是在于沟通不够,造成教育对象不能正确理解所致。例如[ 7 ],有一个父亲觉得女儿实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想到列宁所说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教诲,让他十分忧虑。他想起小时候父母对他们进行的忆苦思甜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就找来了电影《白毛女》,叫女儿看,边看边点评。爸爸说:“黄世仁多可恶啊!讨债逼死了杨白劳!”女儿却说:“欠债还钱,这不很正常吗?”爸爸愣了!被女儿顶得无以对答。看到喜儿被黄世仁欺侮了,逃进了深山,爸爸说:“王世仁真该干刀万剐。”女儿却说:“我看喜儿特傻!能傍上黄世仁这么个大款,不也挺好的吗!”爸爸的肺都要气炸了。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问题还是出在沟通不够。这个女儿显然没有理解那个债是怎么形成的,当一个人实在没有钱还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出于人道原则给予宽限或减免;傍大款是不是生活就能过得幸福等。只有有效沟通才能使“忆苦思甜”教育更加深入有效。
(三)新时期采用“忆苦思甜”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这方面,我们既可以借鉴美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也可以继承以往我们在忆苦思甜教育方法的好的做法。美国也有思想政治教育,但在美国,并没有进行大量的唯政治性的说教式教育,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文化当中,通过电影、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等载体来进行,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我国以前的忆苦思甜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继承,如通过电影、歌曲、图片等形式艺术地进行宣传教育。借鉴美国经验和我国以住的好的做法,新时期采用“忆苦思甜”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助于电影、电视,以纪实、写实的手法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试图改变痛苦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第二,借助于免费的图片展览,组织教育对象进行参观,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果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以直观形象的对比唤起教育对象对现在生活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第三,开发和建设好红色旅游基地,并尽可能的免费开放,这样既可以让教育对象有能力去旅游、并通过红色旅游感受当时革命战争时期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所承受的巨大困难和无私奉献精神;第四,建立网络“忆苦思甜”的网站,将历史教育、现阶段的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表现出来,让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思考、学会珍惜、学会追求;第五,适度进行体验式的实践教育活动,让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生活的艰苦,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1] 陈云珍.美国的“忆苦思甜”教育[J].家长,2008,(Z2):29-30.
[2] 新华社.红色记忆:新式整军运动[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hownew.asp?ID=4988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607. [4]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
[6] 埃克林.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77. [7] 修竹.当家长还需要学习吗?[J].少年儿童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