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7:2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对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研究-

关于对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研究

[摘要]:县供电企业,广大农村是其非常重要的服务对象,广泛地域、条件简陋、环境复杂等情况,是县供电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克服的问题。本文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安全运营要求,全面分析县供电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着力探索一条满足新型农村建设需求、符合新型农村建设发展的农村电力发展途径。

[关键词]:新型农村;电力发展;长期持续;对策建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电力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当期存在并将长期持续的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迁,导致农村电力发展的规划设计、具体施工都跟不上新型农村发展的步伐。随着新型农村建设的热度不断提高,先前的农村电力建设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型农村建设的要求,如何快速提高农村电力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关系到新型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要以长远规划新型农村健康发展的眼光,有序推进新时期农村电力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步伐。

一、当前农村电力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低电压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群众对电网期望越来越高。由于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电网结构仍显薄弱。一些革命老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深山区等农村甚至没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一些农村地区乡镇主要靠周边乡镇的变电站通过10千伏线路远距离供电,由于位置偏僻、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等原因,存在供电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供电能力不足等情况,影响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电力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全口径变电台区数量少,配变容量普遍不高,低电压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我国山区多,多数农民居住在丘陵地带,而且往往河流众多,地形复杂,导致居民居住分散,供电半径过大。另一方面,近年来,受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各种大功率电器大量进入居民家庭,电力需求增长非常快,造成了部分供电区域出现“低电压”现象。

(三)统筹城乡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在增大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视和推进,乡镇工业、现代农业产业在快速发展。这就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电力供应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变电站普遍建设年限较早,建设标准偏低,且多年来都未进行改造升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当前,新一轮扶贫攻坚力度正在全力推进,农村地区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小城镇改造以及中心村镇发展等都亟需大量的用电。这也要求大力加强农村电力工程建设,以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供应。

二、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电力的发展壮大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

作为一项市场行为,农村电力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主要靠县级供电企业自身去筹集。要满足新时期新型农村的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电网,创建科学高效的农村电网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但这种建设意味着高额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投入,作为县级供电企业来说,巨额的资金投入是其无法独自承受的。虽然国家在支持新型农村的电力发展等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多扶持措施,但仍是杯水车薪,主要还是靠县级供电企业本身的投入。同时,由于电力的投入是一项先供电、后收费的模式,资金回笼周期长,加大了农村现代高效电力发展的欠费风险,导致其在建设初期的融资、现金流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二)农村电力的发展壮大缺乏高效的管理支撑

由于广大农户住的分散,扩散了用电点,用电半径和城市相比大得多,这样一方面加大了电网建设的材料和管理成本。同时因为用户密度低,用电量少,相同材料所能产生的效益比城市低得多。由于之前建设的农村电网在输电线等材料方面跟不上新时期高效电网建设的要求,导致低电压和线路损耗严重,增加了电网企业的运营成本。运营成本的增加和产出效益的偏低形成制约农村现代高效电力发展的恶性循环,是一道“紧箍咒”,更制约着农村电力建设的费用投入和管理难度。

(三)农村电力的发展壮大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撑

国家为支持电力市场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电力产能的突然大体量提升,导致电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无序,冲击和扰乱正常的电力供应秩序,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农村电力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农村电力的发展壮大缺乏杰出的人才支撑

由于农村电网的效益偏低,导致其在人才建设和投入方面存在制约,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引进杰出工作人员的保障。特别是在一线的农电工这一块,一般都是聘请当地农民,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年龄大、学历低、专业理论缺乏、实战经验少,严重影响新型农村电力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由于同工不同酬、地域广泛无法有效监督等,导致农电工的积极性不高、归属感不强、服务不到位、质量难提升。

(五)农村电力的发展壮大缺乏真正的安全支撑

电力路线和设备的分散化,增大了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很多农民对电网认识不够,经常在偷电上下心思,由于监管和处罚措施不到位,很多农民尝到偷电的甜头后,愈演愈烈,伴随而来的则是夺人性命的安全隐患。国家法律一边倒式的责任归咎方式,对企业惩罚大,对偷电人员处罚小,严重影响管理秩序。同时,恶劣的外部环境,加速了电线等设备风化、老化、断裂等风险,都直接影响着电网建设的安全。

三、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农村电力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电力发展,规划先行。要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着力适应新时期农村电网管理的特点,对农村电力发展进行中长期规划。上级电力部门及农口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力的发展,制定好五年发展规划,明确规划投资,进一步加快农村电力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电力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满足农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电力发展建设部门要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电力设施建设功能需要时,选用先进技术,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土地占用。地方政府要将农村电力发展规划纳入农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镇总体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输电、配电线路走廊及变电站、开关站站址的预留和保护工作,为电力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大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要立足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理念,认真研究农村农电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按“债随资产走”、妥善安置员工的原则基础上,共同推动县一级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上划,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要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开辟电力建设“绿色通道”,减免相关审批费用,并将电力建设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取消县供电公司代收路灯电费方式。

(三)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

要结合农村电力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农村电力建设和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大农网改造力度,使农村电力发展适应农村县经济发展需求,全力保障农村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上级对口部门要加大农村电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开工前办理变电站(开关站)土地证,完成变电站(开关站)的“三通一平”,协助落实线路路径、变电站(开关站)协议及电力项目支持性文件,并将电力工程项目纳入重点工程管理,协调解决农村电力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乡村两级组织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配合推进所属区域内的电力建设。

(四)加大农村新能源发电开发力度

要积极支持农村县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通过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力,促进生物质能、光伏、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综合利用电站的发展,并在清洁能源接入电力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要加大地方小水电资源整合力度,杜绝小水电站向外省、外地供电,规范和整治网前供电行为,共同维护电力市场和电力价格稳定。

(五)加强农村电力设施保护工作

要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和涉电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健全农村县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与供电公司的长效合作机制,强化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审批制度。电力部门要加强与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和反窃电力度,配合开展用电安全治理工作,确保电力设施安全可靠运行,努力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秩序,保障用电户的合法权益。地方电力公司与地方政府要建立联席工作制度,及时沟通信息,营造良好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四、结束语

在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电力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支撑。这就需要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统筹规划好农村电力的发展,协同推进农村电力发展各项配套政策和配套设施,切实解决农村电力供应不足、质量不高、安全系数较低等突出问题,为新型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杨秀苔.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供给优化模型[J].中国电力.2011(1)[2] 寇凌岳、王菁、刘娟.电网建设项目投资优化模型及实施策略研究[J].能源技术.2012(4)[3] 曹裕谋.农村电网线损管理措施的探讨[J].科技导向.2011(5)[4] 许新录.对边远山区农村电网线损管理的思考[J].理论与研究.2011(8)

第二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

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自产生以来,先后走过20世纪70年代的辉煌、20年代的衰退和80年代的重建失败,如今又进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与普及阶段。纵观其兴衰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其制度体系设计的合理程度与功能完善程度是决定其适用性与可持续性的关键。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区域不平衡性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分化以及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医疗费用的急剧上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医疗的供求,还直接影响着新形势下农村医疗保障的制度构架和持续性发展问题。因此,如何看待新形势下的农村医保问题、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仅仅是一个试点、总结和推广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进入了老龄化时期,65岁以上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已超过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21世纪中国老龄化有加剧的趋势。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三级医疗网络濒临解体,乡镇卫生院1/3基本瘫痪,1/3仅能维持生计,1/3能够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分明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甚大,国家对城乡间医疗保障制度的安排也不合理,而城乡居民面对的是统一的药品定价和医疗服务费用,造成了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研究表明,医疗消费在中国农村有着奢侈品的性质,农民对医疗存在着潜在需求,但是受到目前收入水平的制约,医疗需求的满足尚处于从属的地位(卫龙宝,2005)。有以问卷形式对中国内地六省310个村庄进行了直接入户方式的调查访问,结果显示,有79.7%的调查对象反映,他们所在村庄存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岳书铭,2005)。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中国农村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户数占了很大的比例,该比例在1998年和2003年分别为21.61%和33.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4)。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不同地区,疾病导致了20%~70%的贫困。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合作医疗制度能够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公平性,这一点已经得到研究证实。合作医疗能为大多数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自费看病相比,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花费相同成本的条件下能享受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10个贫困县进行的调查,合作医疗覆盖的低收入人群比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同等收入人群有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他们的经济负担(个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也相对低。这表明合作医疗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资金筹集方面的公平性,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另外,以历史的观点考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演进,发现合作医疗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执行层有历史经验可循,在制度探索方面可以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根据国办发[2003]3号文件《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规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保大病即在农民患大病的时候给予医疗费用保障,防止农民因看不起病而陷入贫困,有利于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合理分配。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民众更加关注医疗合作制度对大病的保障程度。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的制度更能提高社会的综合绩效和社会整体福利,同时也是农民当前所需要的。关于保大病还是保小病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所争议,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下面分析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有悖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构建简单评价社会总体福利效益的模型:建立三维坐标体系,分别以X轴表示参合的居民人数,Y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Z轴表示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社会用于医疗保障的全部资金;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Q(社会总体福利效益);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轴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轴所构成的二维平面中,把从消费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的一个额外的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定义为边际效用,假设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0时,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0;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确定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Z=Yb,其中(0b,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A/B)b,社会总体福利效益为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上的积分,Q1(社会总体福利效益)=AbB1-b。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a×B,其中a为患大病或住院的参合居民人数与全体参合居民人数的比值(0<a<1),则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A/(a×B),根据Y(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医疗费用)与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Z=Yb,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A/(a×B))b,社会总体福利效益为Z(社会平均单位参合人员福利效益)在X(参合的居民人数)轴上的积分,Q2(社会总体福利效益)=a1-bAbB1-b。比较Q1与Q2的大小,由于0<a<1,0<b<1,所以0<a1-b<1,可得Q1>Q2。结论为实行保小病不保大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比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医疗保障模式更能够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效益。

定位于保大病的机制,造成高成本、低效益、收益面过小、制度缺乏可持续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设立了严格的起付线,只有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治疗费用才能纳入补偿范围。而1993年和1998年两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住院率只有3%左右(刘军民,2005)。这么低的受益面显然无法激励农民积极参加,而且这种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人们获取以预防、初级保健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自愿参加的条件下,即使参加以后也会有人不断退出,最后造成制度无法持续。而保小病有利于刺激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同时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保小病可以有效防止许多农村居民因无钱医治小病而拖延成了大病。

所以,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农民

收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医疗制度安排,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模式,确保把农村居民中无力支付合作医疗费用的低收入者纳入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当中。

四、筹资措施

从2006年开始,国家提高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的补助标准由目前每人每年从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10元,这样政府给每位农民补助提高到40元,而农民缴费标准不变。然而,即使政府给每位农民补助提高到40元,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的费用支出,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医疗保健支出96.61元,其中发达地区120~270元,经济欠发达地区100~119元,经济贫困地区60~99元(王向东,2004)。农村医疗费用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目前民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村医疗保障费用的筹措成为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瓶颈。从历史上看,中国农业对工业贡献的主要受益者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市,表现为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以及城市扩张的用地。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市理应成为反哺成本的首要承担者。自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国有企业后,农民对原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积累贡献被淡化,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呼吁保护工人权益的同时也淡化了全民中所包含的农民成分。由于国家具有强制力和财政资源的支配权力,所以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行为主体的工业反哺农业行为的政府反哺,应当是工业反哺农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反哺。有学者研究了政府反哺实现机制和社会化反哺实现机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应当视为农业对工业的早期投资所形成的历史投资的一种“期权收益”和工商业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给农业的生态建设基金(朱四海,2005)。农业应当获得对工业的历史投资所形成的期权收益以及农民应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利润分红,同时农业应当为提供生态产出而获得工商业提供的生态投入及生态建设的基金。

农业为工商业提供生态产出,工商业为农业提供生态投入,生态消费者支付生态生产成本,这就是工业化背景下分摊生态责任的基本逻辑、基本思路。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的进程造成的。工业对农业有负的外在性。工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自然资源耗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种种后果。农业在承受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恶果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补偿。单纯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而言,农业对工业具有正的外在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不仅在从事生产实际的农业产品的工作,而且改善了农村和城镇居民共同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农村居民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并不能阻止城镇居民享受,因而农民无法向城镇居民收取应该得到的生态建设资金,城镇居民无偿地享受了由农村居民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所以应该由国家强制执行这一操作,以实现工商业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的生态建设基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保障制度进程的推进筹集到所缺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总成本,有效解决外在性导致的无效率。当工业对农业存在负的外在性时,工业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行业边际生产成本,差额就是边际外部成本。工业为了实现行业利润最大化需要行业平均价格等于行业边际生产成本,而有效的生产应该是行业平均价格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外在性造成了社会生产的无效率,增加了社会总成本。同

样道理,农业对工业的正的外在性也会造成社会生产的无效率,增加社会总成本。所以发展农业必须从过去单纯注重其经济意义向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并重的方向转变,工商业必须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生态建设基金。社会化反哺机制是对政府反哺机制的补充。社会化反哺就是发挥政府以外制度力量的作用,培育多元化的非政府反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非政府反哺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反哺需求,实现反哺目标,并对政府反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总结

在中国公共卫生投入与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总体不足的背景下,相对匮乏的公共卫生投入在中国城乡之间分配又严重缺乏公平性。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公共卫生投入严重偏向于城镇,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恶劣,疾病不仅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农村居民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形势紧迫。本文从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公平性、农村居民的意愿和中国农村医保制度的演进这三个方面证实了在中国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了我国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存在的缺陷,提出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安排,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在资金筹措方面,结合社会反哺和国际资本等辅助筹资方式,以财政补贴和由农业对工业的早期投资所形成的历史投资的一种“期权收益”和工商业为获取对农业生态产出的消费而支付给农业的生态建设基金而组成的政府反哺为主;在制度选择方面,通过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的非政府机构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管理资金。

第三篇:吉林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吉林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几年,在农村戏称“治病”三部曲——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即使得了大病,因看病有的债台高筑,有的倾家荡产,更有的无力支付高额的治疗费用而不治等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农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在勾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我国提出了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对这一新政策产生了极大兴趣,同时也有一些疑问,我带着这些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省试点县的3个乡镇医院,5所村卫生室和46个农民家庭。报告如下:

一,新型合作医疗的优势

(一).新型合作医疗让农民享受公共财政的实惠

被调查的46户农民全部知道合作医疗制,8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自愿参加合作医疗,对合作医疗制度满意的新近75%,被调查者单位和个人一致认为:这一保障制度的建立满足了“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目标的需要;摆脱了当前农村“因病返贫”的因境。实现了健康体魄,创造幸福生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特别是我通过近半月的调查,耳闻目睹,深切感受到合作医疗温暖了农民的心田。不愧为新时代的民心工程。其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重视农村医疗事业,关心农民身体健康。国家替农民掏钱看病这一层面。它在更高一个层面释放出这样的理念——让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普通百姓在政府增长中直接受益。(二)新型合作医疗提高了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养痈成疾,小病拖成大病是以往农村常见现象,如今,医疗合作使这种现象悄然发生了改变。新型合作医疗门诊补偿模式基本上扭转了农民一些不科学的就医习惯,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离乡,大病不出县”这样的有层次,有秩序的就医流向。充分发挥了农村卫生资源的效用。并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起付线下调,降低了农民看病门槛,小病不再拖,有病快治,农民医疗消费和健康观发生了新变化,医疗卫生需求开始上升。农民就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明显增加。有实例可发揭示这一现象,被访的一姓王村民,患慢性支气管炎并上呼吸道感染,在农村这样的病大多是能拖则拖,现在有了合作医疗做后盾,及时到镇卫生院就诊,花钱不多就医好了病。还报销了近300元的医药费。有一组数据楞以证实这一结果,今年1——5月,新安县合作医疗己使11万农民获得门诊补助,补助金额达561万元。“参合”农民总受益达27%。可以推测,全年将有更多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

三)新型合作医疗,减轻了农民因病至贫的压力

过去,农民有句口头禅: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改革前。说的是农民因缺乏医疗保障,因病至贫的现象。合作医疗执行后,65%的被调查者以为该制度可减轻农民因病致贫的压力。

以上是我此次调查得出有关合作医疗对农民,对农村医疗资源利用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认的,它使农民就医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给无保障并被疾病因扰的农民带来了希望。但不少农民还存在有困惑:

四)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困惑

1、对合作医疗认识不到位,持观望态度。首先是农民缺少健康意识他们以为生死由命,非人力可以挽回,持有这种观点的5%,有的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生病,只原意给体弱的家人投保,而参加合作医疗以家为单位,全家都保才行,这促使他们放弃了参保的打算。这种占10%。还有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只留下老人,孩子的家庭,不愿参加,这样回答的占70%。其实是对政府不信任,过去许多向农民要我的“好事情”,如

信用社股金分红等都打了水漂,不了了之,农民伤了心。现在合作医疗又要钱了,农民心有余悸,坐视观望这种人占15%,更有人担心,农民交上去的我会被挪用或落入贪官腰包。部分农民反映,特别是对合作医疗中的“补偿起付线”和各类医院分段补助比例搞不清楚。

2、补助标准低,患者负担仍较重。被调查的46个农民中,有80%的农提出提高补助比例的要求,19个享受过合作医疗补助制度的农民有95%的人指出,患病住院补助率较低,在外县医院住院更低的问题。如一徐隆农民,在县医院住院,总费用1000元,实际补助70元。此外,住院才给补助,但有农民总有慢性病,一直在年历病吃药,花钱不少,但是不能补助或补助很少,因此对合作医疗产生怀疑。

3、目录内药品范围窄,部分药品价格提高。46个被调查农民近一半农民首先担心药价上涨,同时诊疗费用又高,因此部分农民误认为合作医疗是卫生部门搞行业垄断,赚取粗浅民利润,起不到实行合作医疗保护农民利益的初衷。

4、对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在调查中40个农民普遍认为当前乡村一级医疗卫生水平落后,设施简陋,无法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离乡”的要求。

以上所论述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4大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参保率低,所能获得的政府补贴就少,而筹集资金有限,能提供给农民的补偿就少,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参保意愿,增加了筹资难度,提高筹资成本,加重了财政负担,而财政困难又降低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资力度,最终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首先,可考虑采用非货币筹资的方式解决部分经济确实困难地区农民的筹资问题。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市场化程度较低,虽然资源丰富,农民的货币收入却很低。对于这些地区,若完全实施货币化的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往往难以缴纳个人筹资部分。因此,可考虑以实物换保障的方式。如允许农民以部分承包地换取医疗保障,由政府促进社会融资,对置换出的土地进行重新整合和再开发,用所获得的收入支付合作基金。

第二,调整筹资顺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集体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政府的补助成了合作医疗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现行的筹资顺序下由于中央财政对合作医疗的补贴是以参保人数为依据的,这样就出现了上面谈到的越是贫困的地区,农民参保越少,获得的补助就越少的政府补助累退效应。对于这种显失公平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筹资顺序的方法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也即是先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有农村居民数按规定给予补助,中央政府再相应注入补助金。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部分地方的政府因不愿把财政资源用于合作医疗的投入,打着“自愿”的幌子,对合作医疗推广不力;另一方面,也让参保农民获得更多资助,而没有参保的农民也会因“如果不参加,国家给我的好处就被别人占去了,等于自己吃亏了”这种心理的引导而更加积极地参加合作医疗。

第三,实行一定程度的强制,降低筹资成本。在自愿情况下要保持高参保率,政府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宣传成本,并且在保险领域,自愿也必然导致“逆向选择”(由于篇幅所限,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可考虑实行一定程度的强制。如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必须至少缴纳一人的参保费,各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参保的人数。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合作医疗基金,提高保障能力,减少“逆向选择”。同时,对于一些思想顽固的农民,通过强制参保,让他们亲身感受合作医疗的好处,比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更具说服力。只要合作医疗做得好,真正起到了为农民防御疾病风险的作用,相信农民最终也会接受这种强制。第四,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真正实现对农民的帮助还要依靠基层医疗单位提供的服务。对于农民来说,就医首要考虑的是就近、便宜,因此村卫生室和

乡、镇卫生院应是他们最多选择的地方。抽样调查也显示:次均门诊费用,村卫生室最低,县医院最高;2周就诊率,村卫生室最高,县医院最低。因此,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设施,培养一批医务水平相对较高的医护人员是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要求。但是,仅依靠非常有限的合作医疗基金来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各项激励措施。四.结尾

通过这次调研,我以新型合作医疗为主要切入点,较为深入地了解了现行农村的一些基本情况。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和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他在实施的开始阶段并不是顺利的,一定会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这需要在推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我相信它在我们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将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事业改革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将为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提要:本综述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且均为2005年至2012年期间发表的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文章。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但是其义务教育并不理想。本综述旨在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具体情况,发现农村开展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困难,找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难;对策

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带来私人收益,而且还能产生社会效益,有助于实现公平和效率双重目标,特别是初等教育投资的社会和私人回报率皆大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资金方面,其中包括资金的匮乏和资金的管理。由于资金的不足,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校舍改、建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师的福利低,不利于优秀教师的引进。

二、师资方面,其中包括师资质量和师资数量。由于农村的环境比较艰苦,教师严重缺乏,而且多半留下来的老师的知识、教学能力方面也是存在不足的。

三、国民对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国民,尤其在农村并不重视教育,更看重眼前的利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免除学杂费。

二、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财政方面应对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有分担的责任,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三、加强领导,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并将一个地区的教育状况纳入政绩考核。

四、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远程教育工程,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效益和质量,在一些地区学生分布的很散,不利于其中教学。

五、推动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六、国家应制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免费培训政策和计划,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七、大学生支教。

结束语:从我做起!

参考文献

长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查 2027/YC-(2006)01-0075-04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策略(甘肃 兰州 730030)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蚌埠党校学报)

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条件(湖南 岳阳 414000)加快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新重庆》)

................

第五篇: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沈丘县电子商务协会

二〇一七年

《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一直是农村电商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扩内需、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好”

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村电商有着良好的发展108个县,近1900个乡镇,47000多个村,6000万,县域经济总量超过2.4万亿元,农特色农产品3000多种,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23个“中国名牌”,有59家国家农业重点龙头

企业。同时,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通信网络交换枢纽,联网用户总数达5600多万户,位居全国第5位。电商企业超过20万家,农村网店突破3万家,农村电商就业人员达7000多人,农产品全面“触网”,部分县域网店年销售额超1亿元,截至2015年10月底,首批7个国家级示范县电商交易额突破66亿元。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已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物流快递网络,基本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顺达、中通、汇通等快递品牌乡镇网点覆盖率均达50%以上。在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发展农村电商、省委省政府提前布局谋划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农村电商已站上“互联网+”的风口。

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二难”

2.1专业人才难寻

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来说,目前电商人才的匮乏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方面是在农村电商的直接参与者层面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远滞建设河南的焦点,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加速器,本文通过分析河南发展农村电商的良好基础、两项难题以及三点不足,借鉴国内外农村电子商务的经验,提出发展我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四点思路和五项对策。基础:全省农村人口近村电商发展空间大、潜力大。河南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茶叶、芝麻、花生等产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品牌中有后于城市,工作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与城市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培训体系不完善,人才吸引力偏弱,人才培训周期长导致农村难以吸引到亟需的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既懂农业经营,又懂互联网应用的人才,更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推动与规范农村电商发展的地方政府层面,缺乏懂电商的官员和管理人员。

2.2高效服务难觅

电子商务高效运转,离不开快递、仓储、培训、运营、园区等电子商务服务协同支持。现阶段,我省农村电商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电子商务服务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地区的快递企业数量足够,但服务费用高、服务效率低(比如送货慢),包括设计装修、摄影、代运营、培训、金融等在内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也依然不够完善,这就制约了农村电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随着企业和消费者应用电子商务的规模快速增长,个性化、多样化的服

务需求快速涌现,对电子商务服务商提出更多更新的挑战。

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不”

3.1需求契合不高

目前,我省农村电商的着力点多放在铺设直营店和加盟店、产品单链条传输,以及教农民用互联网购物方面,虽然各大农村电商都大体提出了农村电商服务的四大领域,代收费、代买、代卖、创业与金融服务等,但实际上,由于渠道太多代收费不温不火;而代卖又遭遇农产品电商的诸多现实困难,一时难以突破;创业与金融服务则是有了站点,变成平台用户之后的事情;于是唯一当下见效的只是代买服务,也就是工业品、消费品下行,2015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逆差中国河南排名第5,河南农村电商整体表现为向农村卖得多,而当地政府与农民则更关注的是农产品上行问题,如何卖出去和如何买进来,中间的意愿差距不小。3.2整体统筹不够

农村电商线长面广,商务部门一家也不可能把活干完,也难以有效统筹各个部门的资源项目,于是出现各个部门纷纷上马的情形,“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化。同时,由于农村电商被视为最后的蓝海,淘宝、京东、苏宁、云书网及地方电商企业纷纷“跑马圈地”,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各个电商“水火不容”的迹象,让人忧心。如果农村电商企业形成规模化,住宿、饮食、娱乐等周边条件肯定都会发展起来。所以农村电商最大的突破口是形成规模、整体统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企业聚集靠拢。3.3政府经验不足

现阶段,我省农村电商存在政府重视但经验不足的现象,急于推进却找不好切入点,对电商的概念、内涵、目的等不甚明了,个别地方出现了大跃进、形象工程的迹象,最常见的就是三大冲动:有盲目建平台的冲动,一投入就上千万,为电商而电商,有线上,无线下,有互联网、无农业,或者有些不会运营,没有流量,成为网络空壳;有盲目建园区的冲动,脱离农业实际,有产业、无农业,依然模仿传统的工业园区套路,变个名字,换个招牌,想拉动土地升值、地产开发、物业运营等配套产业,结果配套服务缺乏,往往门可罗雀;有招商引资的冲动,想尽快找到一两个大电商装点门面,而真正的主力军——青年电商创业者很难得到扶持,没有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长久的发展基础不稳。

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四点思路”

4.1夯实基础: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启蒙阶段,考虑如何打消企业及创业者的顾虑,紧张和畏惧;在发展阶段,政府考虑的是如何提供一个更好的支撑体系,如何提供更完善的配套和服务,让电子商务在县域内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规范它,如何让大家在更公平的起点上来实现竞争。现阶段,我省农村电商务的发展处于起步后的发展阶段,政府更多的是应该在交通、宽带、物流、仓储等方面,建设坚实的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贸易流通、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支撑体系。4.2电商换市:带动传统产业改革升级

电商换市,带动传统产业改革升级,首先,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截至2016年8月我省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已达21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承担着探索农村电商发展的重任,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涉农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第二,推动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促进农资、农副产品交易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培训农村网商经纪人,推动我省农村流通市场和流通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第三,促进特色支柱产业改革创新引领。重点选择农特产品、乡村旅游、农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农副产品、农村文化、旅游业“连网触电”,支持建设集高优农业、生态农业、休闲体验为核心的大型特色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4.3产业聚集: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双重价值

河南有4.7万个行政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各不相同,发展路径不能靠同一个模式,既要因地制宜,更应突出创新发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而是要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综合利用农村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等,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搭建以农村地方特色产品(包括农产品、各种地方特色产品)和服务为主导、上下游相关产品与服务构成的全产业链,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相关资源要素在农村地区的集聚,达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农村人口在本地的就地转移的新型城镇化,最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有效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带动农业高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4.4融合升级:培育农村电商发展新业态

农村电商的发展,跟其他所有工作一样,都应该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来引领。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提出将推动电商下乡,和鼓励电子商务等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业态,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在工业品、农资产品销售中采用020等新模式,实现工业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融合互生;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打造农村电子商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

4.5河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五项策略”

4.5.1社会共建。多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电商人才从培训转向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改变,必须有一个电商生态来支撑,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实施电商人才的“蒲公英计划”:第一,走出去:学习全国优秀农村电商发

展经验,参加县长研修班,组织各种形式的网商圈子,推动自组织、自学习,参加各类电商发展论坛交流活动、融入圈子;第二,请进来:聘请优秀专家担任顾问、协助农村电商发展规划,定期邀请优秀奖是到本地授课;第三,坚持本地化:成立本地化电商培训机构,依托淘宝大学,结合本地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本地化电商人才培训机构,实行院校培训+企业自主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本地教学+实习、网络课程+自学等多种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4.5.2政府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政府从构建电子商务诚信、安全、技术等配套体系出发,到创新人才培训、金融、质检等服务体系,到完善网络、交通、仓储、物流等支撑体系全力支持:通过构建县域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的三级配送网络,整合企业资源,减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从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一批跨区域农产品流通网络骨干市场,促进农产品交易信息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统筹规划、上下一体,逐步建设覆盖我省乡村,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

4.5.3大众创新。发挥创业主体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一批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抱着创业造福家乡的愿望回归农村,形成一波“新知识青年下乡”的热潮,这是在新的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加速向农村领域扩散的天然体现。百佳县、遂昌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电子商务发展与当地服务商、网商规模、活跃度和创新力密切相关,因此,我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创业主体作用,鼓励农户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微商等众创空间发展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通过创业贷款、税费减免、创业培训,跟踪帮扶等措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越的环境,建立创业前有准备、创业中有支持、小企业能做大的创业体系,打造健康良好的创业生态链,充分发挥创业主体作用。

4.5.4试点先行。推进农村综合应用服务。大力引导和支持农村供销社、合作社提供在线购物、移动支付、网购代收等便民服务,不断挖掘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体验互动的O2O平台和消费品个性化定制C2B、C2F等电子商务模式;试点“聚土地”的项目,将土地流转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农村土地通过招拍挂的形式以转让、出租、作价入股、抵押等形式进行“流转”;加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引进,探索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从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着手,为农民提供包括消费金融、众筹、信贷、物流保险等新型电商金融产品和服务;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体系,创新农村精准扶贫模式;以信息化改造和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提升农村服务业水平为目标,开展镇乡村各级综合服务电子商务建设,整合服务业资源,推动农村智能社区、智能家居、智能养老、智能医疗建设。4.5.5融合升级。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生态。河南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结合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借助郑州市建设“国际商都”及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历史机遇,学习曹县、义务等地区的成功经验,鼓励、培育、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内外贸电子商务产业链,扩大本土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克服了农村电商发展的同质化,实现产品升级和市场升级。同时,要整合教育、工商、税务、质监、产品、安全等服务体系,提供面向政府、企业及农户多层面的信息发布、产销对接、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信用管理等综合服务,盘活快递、仓储、运营服务、营销推广、视觉设计、人才培训等本地电子商务圈,打造集生产、经营、消费为一体的集聚、协同、共享、共赢的“大数据、大整合、大服务”农村综合生态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下载关于对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新型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发展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

    对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 08行专08207041022陈国炎近年来实施的农村新型医疗保险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举措,国家把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作为全乡中心工作来抓,全面......

    贵安新区“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研究

    摘 要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实人口情况、科学预见未来人口的基础上......

    后奥运时期我国羽毛球市场的发展研究

    后奥运时期我国羽毛球市场发展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dminton market in the post Olympics period 摘要:为了正确指导我国羽毛球市场在后奥运时期的发展......

    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推荐]

    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深刻变化。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破除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的......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通过研究“十二五”计划期间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情况,总结了河北省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指出其在发展新型城......

    城镇化论文:莱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最终五篇)

    城镇化论文:莱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新型城镇化就是推进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和乡镇化的集合。农村或乡村地区以及小乡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农业生产的部分过程被现代机器所取代,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富余劳动......

    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2(五篇模版)

    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摘要 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改革。2007年的农村新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