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政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复习题
《党政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政府治理变革的主要路线 1.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
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即所有权力集中于唯一的权力机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以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种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多元治理格局开始形成,其中党组织和政府组织是最重要的治理主体。2.从集权到分权
一是中央向地方分权。二是政府向企业分权。三是国家向社会分权。3.从人治到法治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开始强调“法制”或“依法治国”(rule by law),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将民主与法制并提。
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理论工作者开始倡导“法治”或“以法治国”(rule of law)。
20世纪90年代后,法治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长远目标,其主要标志是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十五大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不久后,这一目标又被写进中国的宪法,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转变为国家的政治目标。中共十六大后,中国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使法治国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并且表明政府将在实现法治国家的道路上起表率和带头作用
4.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
政府管理既是一种管制,又是一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管制的成分正在日益减少,而服务的比重则在日益增多,直至明确提出建立服务政府。
5.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
发展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框架:共产党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及各界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制度、以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自治制度、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自治制度、以民族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自治制度。
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中国式民主的根本目标、理想状态、主要形式、重点内容和现实道路。2.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举措
首先,投入方面,一是完善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完 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转移支付补助。四是继续支持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增加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项目。
其次,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
最后,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制定岗位服务规范,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和实施细则,并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转变服务模式。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机构要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3.简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1.解决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失灵的方式---确定产权
2006年农村开始启动的“第三次土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大规模地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核心是确定产权。运用技术进步解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新加坡的精确道路收费系统和道路定价法,遏制拥挤和污染 旅游景点的门票制度 广播、电视播放节目
2.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中央政府直接经营,地方政府直接供给,公共团体供给。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形式有三种:(1)中央政府直接经营
造币厂、国防、法律、警察、公安、中央银行等,中西方有巨大差距(2)地方政府直接提供
欧洲大多数国家地方政府直接经营优效物品如保健事业、医院、街道、防火、供水、图书馆等,美国则多是私人企业给以间接经营(3)公共团体供给
公共物品社会化,如红十字会、环保组织、动物保护组织 3.私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六种形式
市场经济国家在公共物品方面的生产和经销方面有六种形式:(1)签订合同:具有规模经济性的自然垄断性物品,大部分为基础设施,还包括一些公共服务行业。
(2)授予经营权:发达国家自来水、电话、供电、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公共领域的物品供给,大多以委托私人公司经营的方式生产与经营。中国大都由国有企业经营的方式,实行许可证制度,尤其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控制严格。(3)经济资助:欧美国家途径与方法多,补助津贴、优惠赠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等。财政补贴的主要公共领域是科学技术、住宅、教育、卫生、保健、图书馆、博物馆等。
(4)政府参股:由私人供给方式包括:收益分享债券、收购股权、国有企业经营权转让、公共参与基金等,政府参股的领域主要有:桥梁、水坝、发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电讯系统、港口、飞机场等。(5)法律保护私人进入:民办医院、民办教育等“拥挤型”和“优效型”公共物品。
(6)社会服务:个人、团体、慈善事业单位、基金会等均可参与经营。
二、论述题(二选一)
1.如何把个人修养与政治学习结合起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党性素质→理想信仰能力、理论素质→思想贯通能力、文化素质→鉴往知来能力、思维素质→分析判断能力、道德素质→人格感召能力、心理素质→激励协调能力、体能素质→高效工作能力、生理素质→健康生活能力
抓住一个根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学习能力。发挥三个作用:班子的表率作用、党员的主体作用、支部的团队作用。把握四个要求: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内容层面 向书本学习
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广泛学习哲学、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向实践学习
把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作为砥励品质、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开拓创业的最好课堂和广阔舞台,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向群众学习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虚心向群众请教,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制度层面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
要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规范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果。在组织中心组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学习讨论,促使领导干部在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解决问题中增强深入学习的紧迫感。
健全和落实常态化、多样化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
要加强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中培训,科学安排岗前培 训、业务培训、晋职培训、理论培训等,并在培训对象、培训时间上做出制度性规定,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加强学习考勤、档案、通报、督查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和考核机制。
要立足党员、干部工作岗位的实际,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全面客观地了解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注重选拔那些理论素养高、学习能力强、学用结合好、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把兴趣、心思、精力放在学习上、放在干事创业上,真正做到学习和使用有机结合。方法层面
坚持运用好已有的组织学习的各种有效做法
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学习、形势政策教育、干部脱产培训轮训等。
结合新的实际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方法
充分了解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新需求,加强和改进专题讲座、报告会、专题电视片等学习教育方式,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进修班、专题研究班、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等培训方式,鼓励和支持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不断增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运用学习讲坛、读书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参观考察等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手段,特 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契机,不断丰富完善创建抓手,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班子的表率作用
重学好学
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学习中把握规律、探求真理,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
勤学苦学
要抛开功利,摈弃浮躁,发扬挤劲、钻劲、韧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学习历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更需要花大气力、下苦功夫。
广学博学
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求得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在学习问题上,必须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力争学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深一些。
党员的主体作用
带头学习提高
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带头争创佳绩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
带头服务群众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正当权益。
带头遵纪守法
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带头弘扬正气
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支部的团队作用
领导班子好
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员队伍好
党员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机制好
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工作业绩好
本单位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事迹突出。
群众反映好
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2.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你认为政府的角色如何定位?
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一)基于物品特性和提供机制的政府角色分类
1.物品的分类:个人物品、自然垄断物品、公有资源、集体物品
物品的特性是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
2.物品的不同参与主体及物品提供的不同制度安排(1)物品的不同参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安排者(2)物品提供的不同制度安排
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间协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自由市场、志愿服务、自我服务 3.政府的角色:生产者、提供者、安排者
(二)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一般模式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基本角色。
所谓的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公共物品的最显著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对一件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排斥他人对它的同时消费,国防、治安、公共教育、公共交通是公共物品的几个例子(制度安排、法规、政策等也可以视为无形的公共物品)。
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私人产品是谁享用谁付费,而公共产品则有很大不同,所有的使用者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收益。这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决定的。如国防、警察、安全、行政性产品与服务、公园、道路等公共产品,市场通常是不适合提供或不宜提供。2.宏经济的调控者
依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来减缓经济周期波动,抑制通货膨胀。
通过政府指导性经济计划来解决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
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
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个人的效应函数或企业的成本函数不仅依存于其自身所能控制的变量,而且依赖于其他人所能控制的变量,这种依存关系又不受市场交易的影响。
政府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性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消极外部性的产出。
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都力图通过再分配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解决公平以及社会经济战略发展问题。
政府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各阶层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加以调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稳定协调发展。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政府来建立和健全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法规和制度,并监督其实施,以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创造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
对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来说,政府还必须承担起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速市场体系发育的一定职能。
二、中国政府的角色分析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政府职能
1.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2.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3.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
4.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5.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6.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形成收入与财产公平分配机制。
7.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8.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实现政府自身的革命。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缺陷 1.政府生产角色的越位 2.政府提供角色的缺位 3.政府安排角色的错误
三、转型期我国政府角色合理定位的思考(一)政府放弃不必要的生产职能 1.委托授权2.政府撤资3.政府淡出
(二)规范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
1.公平竞争秩序
2.健全、公平的公法和私法体系
3.公正的仲裁制度
案例:“渎职获罪仍任原职”背后的制度漏洞
2008年,山东德州乐陵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的一二把手因环境事故,被以环境监管失职罪公诉,后法院作出有罪判决,但免除两人刑事处罚。至今,张国双、董艳霞一直留任原职。在法院已作出有罪判决,失职罪名成立的情况下,两位公职人员仍然能够“留任原职”,继续行使“环境监察”之职,这显然不合理,也不公平。可是,在现有制度下,又不得不承认,如此不公平不合理之事,却又并不违法。在这里,一个关键性事实就在于,张国双、董艳霞两人属于“事业编制”身份,而非行政编制身份的国家公务员。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并不适用于此二人。至于事业编制的人员违法犯罪之后,所在单位应该如何给予处分,目前我国却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
要根本避免上述事业编制人员“获罪仍任原职”的现象发生,一方面要尽快完备针对事业人员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也要从源头上推进整个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为过度膨胀臃肿的事业机构消肿,在严格厘清“政事”、“事企”之间界限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行政的归 行政、事业的归事业、企业的归企业”。
(三)提高管理能力
1.提高合同管理能力。2.促进竞争。
3.建立规制框架,进行合理规制。4.提高降低或分担风险的能力。5.提高融资能力。
四、政府改革目标的确立与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一)由控制型政府向调节型政府转变。
(二)由封闭型政府向开放型政府转变。
(三)由对上负责型政府向对上对下负责统一型政府转变。
(四)由无限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五)由专制型政府向民主型政府转变。
(六)由高成本型政府向高效率型政府转变
五、转型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 1.更新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2.调整组织结构,再造管理流程
3.强化关键的管理职能,落实政府的社会目标
4.推动“多中心主体”治理,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
5.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改进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 6.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监测体系,创造一个“有预见性”的政府
备注:以上简答题及论述题请同学们按照考试时间及卷面篇幅自行掌握答题内容的多少。
第二篇:婚姻继承法前沿问题研究
案例一:延续后代权应是牛育权之外的一种亲属权
原告孙文涛,男、59岁,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某乡村民。
被告赵翠,女,26岁,四川省成都市金午区某乡镇企职工,系原告的儿媳。
原告之子孙策车祸死亡。孙某的妻子赵翠还年轻,考虑到再婚,坚决要将己领了计划生育证怀孕的胎儿堕掉。而孙策的父尽只孙某一个独生子。孙文涛夫妇均已年老丧失生育能力,希望阻止儿媳堕胎,愿意在孙子女出生后,独自承但孙子女的抚养义务,以延续家庭的生活或在将来生活不能自理时能有一个依靠。儿媳赵翠在咨询其他律师后,却以妇女有不生育的自由、坚持堕胎。无奈,孙某的父母准备起诉。问:老人的愿望能否找到法律上的支持其。
法院处理: 法院不受理:法院工作人员给孙文涛大妇的解答是,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夫妻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与义务。赵翠依法自愿实行计划生育,他人不得干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夫司法解释,法院还有义务保障计划生育的实施,特别防止公婆干预儿媳的计划生育行为。其次,《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妇女有依法不生育的自由权。赵翠的这种权利任何人也不得剥夺,不但公婆无权,就是丈大也无权干涉。如果法院受理原告的请求,则是违法的。另外,即使原告胜诉,法院也不可能强制执行判决,强制阻止赵翠堕胎。所以,法院不应受理他们的诉讼请求。
争议:
律师:赵翠有不生育的权利 我方:赵翠与亡夫已经达成协议,领取了准生证,已经行使了生育权,放弃了不生育权,实质上是毁约行为。
评析:
处理该案的法律依据应该是死者父母的延续后代权。权利的主体是孙文涛夫妇。后代死亡.其生育权消失,并个必然引起其他亲属的延续后代权的消灭。
细分析该案,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达到育龄的公民除了有依照计划生育规定通过自己的生育行为延续后代的权利外,肯定还有通过其后代或其他人的生育行为,延续后代之后代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完全包含在一舱的公民生育权的范畴内。所以,笔者把它称之为亲属之间的延续后代权。
二者的关系:当亲属所具有的这种延续后代的权利与死者的生存配偶的生育自由权发生矛盾时,由于它必须以牺牲死者的生存配偶的生育自由权为实现的必要前提条件(惟一途径),我们主张,在已有符合计划生育的夫妻协议(合同利益)的特殊情况下,死者父母的这种延续后代权应优先于死者的生存配偶的生育自由权。理由是基因遗传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受到一定的、合法限制的自由权应在其后。当然,如果无此条件存在,生育权应该是与这种延续后代权同质、同等重要的,加上妇女在生育方面的其他利益负载其中,儿媳的生育自由权应该是优先于公婆的延续后代权的。
除了本案历次现出来的延续后代权的类型外,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发生人工生育辅助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延续后代权的问题。比如,对冷藏人类精卵的利用,以及它在法律上的支配权,就不仅仅是一个生育权的问题,而是个延续后代的权利问题,即延续后代的权利中,还包括亲属遗传因子支配权的问题。如果法律规定死者的父母有利用死者生前保留众人类精卵库的遗传因子延续历代的权利.本案的冲突或许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解决,而不必牺牲赵翠的生育白由权。
司法实践中也时常出现故意侵害他人延续历代权或叫基因遗传权的事情,俗称让某人“断子绝孙”的行为。例如,四川省双流县小和镇就曾发生一对夫妇为了报复其村支书,故
意诱骗该村支书3岁的独生孙子说服放有致人终身不育化学药品的饮料。据报道,河北省某地也曾发生一起报复公司董事长,阉割其独生孙子的案件。这此案件的加害人的直接目的并非仅仅足为了伤害直接受害人,而足为了侵害间接受害人延续后代的权利。
案例二:侮辱死者侵害的是其亲属的权利
原告陈秀琴,女.天津市人,系受害人的母亲。
第一被告魏锡林,男,天津市一作家。
第二被台天津市《今晚报》社。
被告魏锡林在其所著,并在《今晚报》社发表的《荷花女》一文中,使用大津市已故的著名艺人吉文贞的真实姓名和艺名,称原告陈秀琴为陈氏。该书详细描写了吉文贞从17岁到19岁病逝的两年间,先后同许某某等3人恋爱,并3次接受对方聘礼,其中于某某已婚,台文贞却愿意作于某某的妾。小说还描写了古文贞先后到当时的天津帮会头头、恶霸袁某某和刘某某家中唱堂会并被袁、刘进行人身侮辱。小说最后影射古文贞系患了性病,由于打错针致死。另外,《荷花女》一文还描写了原告陈秀琴曾经同意古文贞作于某某的妾,还接受了于某某家的巨额聘礼。上述这些内容,经法院查证,确属被告魏锡林虚构。《荷花女》一文发表后,消息传到了原告耳中、原告阅读了该书部分内容,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以致严重失眠、血压升高、心口痛、头行、饮食受到严重影响,被迫住院治疗,造成医药费等实际损失404.58元。
法院处理: 评析:
侵害了死者的名誉权根据民事主体制度的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自出生时开始,此亡时终止。自然人在死亡后,其民事权利即告终止,因此不可能再继续享有民亨权利。名誉权作为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人身权利,当享有权利的主体即公民死亡之后,即因主体消灭而丧失。在法律上,不可能有无主体的权利,也不可能使死者成为主体,死者既然不是权利主体,也就不可能继续享有名誉权。
人死亡后,其名誉并不会消灭,人在其死后,其生前的形象也将长时期地存在于后世人们的意识之中,人们在较长时期内仍能够继续做出评价,对死者名誉的保护会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死者的名誉好坏,往往影响到对其近亲属的评价;其近亲属也会因而产生荣誉感或压抑感等感受。与其说对死者的名誉保护,不如说是对死者的近亲属的利益或人身权的民法保 护。属或近亲属相互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荣共荣、—辱共辱的利益和感情夫系。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才是真正的亲属情感。这种社会关系产生于亲属关系的本质,即前述的亲属亲情关系。
案例三:无生育能力的表兄妹能否结婚
生活中出现了几起要求结婚的案例。在修改婚姻法的大讨论中,已有很多学者和当事人对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中的表兄弟姐妹之间绝对禁止结婚的现行做法,表示了强烈反对。
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提出:“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表兄弟姐妹毫无疑问应当禁止结婚,仅此规定过于死板苛刻,不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婚姻自由的权利,甚至造成棒打鸳鸯的后果。既然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已经能够使表兄弟姐妹避免劣生的结局,我们便不必再为他们结婚会违反优生法则担优。过去的立法禁止表兄弟姐妹通婚也,是基于优生方面的考虑,而非伦理观念使然。
争议:
赞成者如是说:
其一,现行的《婚姻法》禁止姑表亲结婚,主要是从优生的角度考虑。无生育能力的表兄妹,根本没有再生育的念头,能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照应已是最大的幸事。针对这样的情况,禁婚的立法基础也就不存在。
其二,我和表哥的结合绝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可以想见残缺不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及成长带来多么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稳定也绝对不是好事。
其三,绝不会因法律做出豁免性规定而使类似情况结婚的人数大为增多。可以预想,一对姑表亲在双方离异又有孩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感情支撑,即使法律允许,他们也很难走到一起。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后姑表亲会越来越少。
第四,婚姻法做出豁免性的规定,不是立法的倒退,恰恰是人性化、亲近大众的表现。国外尚有豁免性的规定,在我国尚存大量事实姑表亲结婚的情况下,做出已有子女的姑表亲可以结婚的规定.是基于历史、基于现实、砧近大众的体现。
反对者: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节育手术是可以复通的。国外有关豁免主要是针对老年无生育力的表兄妹。
众所局知,中国人还是非常重视传宗接代的,年纪轻的表兄弟姐妹一时为了达到结婚的目的,可能做绝育手术要求结婚,结婚后两人孤单生活久了就会有强烈的生育子女的愿望。如果表兄弟姐妹间结婚后要求做生育复通术,法律很难阻止他们。末生育过的,依法都应准许其生育,没有任何切实可行的办法预防其劣生。事实上,法律上允许或要求一对夫妻在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终身不生台.不可能,也不人道,更不利于家庭幸福长久。社会也要为以后这对老年无子女的夫妇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法律明确禁止了表兄弟姐妹之间结婚,就能抑制他们之间产生结婚的念头,而自觉地寻觅无亲属关系的入作恋爱对象。
法律禁止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人会偷吃禁果。由此,我们主张借鉴外国法的规定,在表兄弟姐妹间完全丧失生育能力的情况下,无法恢复生育能力之时,考虑伦理井不禁止这种婚姻.给他们特殊豁免是可以的。因此,已做绝育手术的表兄弟姐妹要求结婚得予准许
案例四:解除婚约不能索赔精神损害费
申诉人赵洁,女,1966年生,四川省简阳市贾家区农民。被申诉人赵力,男,1962年生,四川省某财经学校教师。
申诉人与被申诉人原为同乡中学同学,家境都十分贫寒。两人同时参加高考,都没有考中。两人决定第二年复习再考。事实上当时申诉人的考分比被中诉人高,但是,为厂使被申诉人专心应考,两人协商被中诉人先复考。为了照顾被申诉人的生活,两人在县城附近找了申诉人的亲戚的住房借住。当时两人已同居。
第二年,被申诉人如愿考上了四川省某财经学校。为了被申诉人能够不因经济困难而读不成书,申诉人放弃了继续参加高考的机会.在县城打工,学习裁剪衣服,挣钱供养被申诉人读了三年大专。被申诉人后来又考上了研究生。在此期间,被申诉人与就读的财经学校某领导的女儿关系暖昧。
因8年同居,三次人工流产,导致申诉人丧失生育能力:被申诉人便绝情地劝申诉人与之断绝同居关系。女方无奈,四处请求法院和各级政府以及妇联组织保护。但所有的回答几乎完全一致.依法她得不到任何赔偿,法院也不可能受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卜,她选择了一个晴朗的早上,到某政府机关楼上跳楼自杀。
据接待过赵沽的一位妇联信访人员说,男方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全部由女方做服装生意提供费用,8年至少有几万元。理应由法院受理作为财产纠纷处理。所以.她当时告诉赵洁到法院告赵力还债。据法院接待的同志讲,赵洁写的诉状是要请求赵力赔偿青春赔偿费,财产费用是一种自愿赠与,并且赵洁讲她曾写过信不让赵力还钱,依法也不能要求退还,法
律没有青春赔偿费之说和当事人也无法提供其他证据证明她所受的其他伤害,所以当时依法拒绝受理。看过赵洁申诉状的其他法官认为.赵洁能提供的医疗费单据,确实微乎其微,并且依法还要双方共问负担。
法院处理:不受理 评析: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案例。我们认为,即使从保护妇女利益出发,也应该由法院受理。我国目前确实没有青春赔偿费一类的规定。当然,所谓的论年限的“青春赔偿费”不能支持,应当说双方都为婚约耗费了青春,很难说谁损失更大,谁更府该得到赔偿。
但是她可就她几次做人工流产的手术费用、营养费、误工费.以及她为赵力读书汇有的生活费,用损害赔偿方面民法的规定和关于债务清偿的法律规定作依据,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也应该受理。依照法理,赵洁儿次人流手术的费用,至少两人分担。婚约期间未明确是赠与,给予对方的财物,实质上是借给对方的,应该作为债务在解除婚约时返还。
我们认为,将来立法可以吸取外国的一些先进入法的规定。婚约纠纷不应该一概不受理,我们认为.婚姻以爱情为基础,那么就必然在婚前有一定的恋爱期。对恋爱期的重大纠纷不处卸,往往容易酿造出恶性案件。各地图恋爱婚姻引起自杀或杀人的例子很多。有些当事人为了对方阿耽误丁自己的前程,牺牲了个人的利益、身心和名誉,解除婚约使其受到极大伤害,却得不到任何补偿,而对有过错的一方只是道德谴责,在规范社会生活方面很无力。一些当事人为了寻求自我保护挺酣走险,以致酿成自杀或他杀。几十元钱的人工流产手术费我们可以为之找到法律保护,而当事人的几年、甚至几年的青春和前途,我们却无任何法律保护措施。这不能不说是法律的悲哀。由此,我们主张用立法或司法解释规定,婚约不得强制履行;对婚约期间的相互赠与财产,如果是具有人格象征或纪念意义的,或者附有结婚条件的重大财产,在解除婚约时原则—卜可以请求返还;因一方过错导致对方人身、名誉、精神、职业、经济收人遭受重大损害的,过错方在解除婚约时应适当予以赔偿。
我们主张.今后我国法律应当对婚约关系有适当的调整。我们不能放纵非婚同居现象蔓延。但是,我们也不能对有关纠纷置之木理,对有些人借此侵害妇女合法权银的行为放任自流,仅以一句法律不保护婚约一推了之。
案例五:婚内赔偿
原击张文情,女,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进出口公司的退休职工。
被告杨庶,男,系原告的丈夫.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进出口公司的退休职工。
51岁的张女士和丈夫杨森均是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的退休职工。1993年,退休后的杨森到武汉做汽车配件牛意,1999年张女士也来到武汉。
张女士到武汉后,听到一些风台风语,丈夫和其雇请的一名员工关系暖昧。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家发现了丈夫与其雇工的合影照片及雇工的人流病历记录及化验报告单,张女士因此多次与丈夫发牛争吵,杨森则说妻子有精神病。
2000午5月15日上午,张女士被关进丁武汉市精神病医院,出行自由被限制。在张女士娘家人的帮助下,3天后,她才得以出院。
于是.她向武汉市汉阳区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被告的行为侵犯其名誉权,要求丈夫赔礼道歉,向时向丈夫提出婚内索赔精神损失费5万元。2000年8月30口,汉阳区法院审理了此案。
法庭上,被告杨森辩称,妻子与白已发生多次争吵后,行为变得异常.白己在多次咨询市精神病院的医生后,医生建议住院观察,才将妻子绑到了医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好心。
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委托湖北省人民医院进行了精神医学司法鉴定,对张女士作的精神病司法鉴定结论显示;张女士没有任何精神疾病,共言行属正常反应。
这个案件给法官摆出一道难题,张女土和丈夫结婚都几十年了,对财产没有任何约定,技现行《婚姻法》规定,婚内家庭财产夫妻双方共同拥有,婚内赔偿又如何赔法? 法院处理:200l午1月5日.汉阳区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苦干问题的解答》作出一审判决:张女十的丈夫杨森侵犯妻子名誉权成立,除赔礼道歉外,还应赔偿张女士精神抚慰金5000元。
评析: 可能性:(1)立法依据:夫妻一体主义——夫妻别体主义;(2)《民法通则》第106条、第U9条、第120条规定了当公民由于过错侵害公民的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婚内赔偿的难点:
婚内赔偿在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中会遇到两个难题,如果不能得以妥善处理,会导致该制度不能施行。第一,如果夫妻间达不成协议,这在婚姻存续期间获得的收入是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如果仍为共同财产,那么如何实现对加害者的惩罚和对受侵害舌的补偿?如果对方对财产进行了约定.实行的分别财产制,那么,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赔偿金从个人财产中支付。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婚姻都没有采用约定财产制,并且对于结婚时间较久的大妻.他们的婚前财产或是转化了或是消耗了,如同本案的情形,在共同财产外.没有个人财产,这样就使赔偿难以施行。因为如果以共同财产赔偿,那么岂不是受害者用自己的钱赔偿白己的损失? 美国:所有州才都实行了已婚妇女财产法,该法允许妇女对其丈大侵害其财产的行为提起诉讼。而直到现在,案例六:案例:
原告:洪馨,女,1964年生,成都市莱区人。
被告:李未.男,1958年生,香港菜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长住四川省成都市某区。原、被告于1998年5月l口举行婚礼登记结婚。在婚礼上,从香港赶到成都的被告父亲多喝了几杯酒,在从成都路上,遭遇车祸死亡。办理被告父亲的丧事时,被告仍与酒楼小姐在客房做不道德的亲近动作、被原告发现。双人为此争吵打架。结婚同居生活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原告提出离婚。
原告委托的律师在调查中发现被告的父亲留有大量房地产遗产,还有——个在港企业共计合人民币亿元以亡。而此者无遗嘱,只有被告和被告的姐姐两个法定继承人。原告的代理律师在离婚诉状中明确提出被告继承的遗产加上婚礼所得,自己分得夫妻共同财产:5000万。
法院处理:
法院受理后,曾做两人的调解和好工作,但原告坚持离婚.被告同意。争议:
法庭经过中期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3日发布的《关予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苦干具体意见》第2条的规定,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被告比得父亲遗产5000万元应属于夫妻共有,被告义有过错,应当照顾无过错方;女方提出的请求一点也不过分,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至今尚未得到父亲的任何遗产,如果原告逼急了,法院明确表态
支持原告的主张,被告依法放弃继承,原告任何财产也得不到。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第8条规定:“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具体处理时应考虑财产来源、数量等情况合理分割”,也不应该支持原告的全部请求。
法院认定被告现在经营的公司属于被告婚前个人财产,继承财产也属于夫妻共有财产,但要考虑财产来源,可以由双方协商分割。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告自愿只分50万儿。
评析:
法律条文:婚后一方继承受赠财产为共同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指明归—方的财产除外。
不合理:违反所有权取得的理论,违背民法的等价有偿原则和公平原则,实际上是侵害了另一方的财产所有权。这往往会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给一些入借婚姻敛财的可乘之机。将婚后—方继承受赠财产划定为夫妻共有,则违背了个人继承的权利原则,容易纵容夫妻之间为获得夫妻另一方所继承的高额遗产而结婚,或者因此而使虐待公婆或岳父母的人,照样可以因配偶另一方继承遗产后共同所有.间接获得公婆或岳父母的遗产开
合理:我国妇女实际出嫁多年之后,依照继承法中“有扶养条件,而对被继承人未尽扶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的规定,妇女很难继承到父母的财产;如果丈夫继承的遗产;再不给女方一半,妇女事实上就无继承权。
目前.除俄罗斯等少数目家外,大多数的方发达国家都将婚后夫妻个人继承、受赠的财产一概法定为夫妻个人所有。例如,法国法定夫妻共间财厂制中就是把个人继承、受昭财产列为个人财产的,但它同时有分享制作平短。所谓分享制是指除上述个人财产外.如婚姻解 体.各方有权就对方个人婚后所得个人财产的增值平分一半。
以前,由于我国公民个人财产和家庭财产普遍根少,所以人们对大妻财产制和继承制度很少关心。当今,公民家庭私有财产的种类和数量已翻厂几番,法律再像以前那样粗放性地对待此类问。
(一)短期婚姻内继承巨额遗产归属个人的合理性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笔者认为,科学地划定夫妻婚后继承财产的归属,必须考虑双方结婚时间的长短。
首先,从反面分析.不分结婚时间长短,因短暂婚姻而使夫妻一方继承受赠的房屋或大中型私营企业一概共有,不但对被继承人和赠与入不公、并且确实可能影响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和我国今后私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考虑家庭成员的贡献,仅凭短短的婚姻身份关系、就将被继承人几十年奋斗的成果遗留给非近亲属的儿媳或女婿,会极大地挫伤其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件的。
走访调查:80%以上的女士认为婚后一方继承和受赠财产应归夫妻共有。而男士只有30%赞同,53%的反对。走访一百位私营企业主,几乎都反对将夫妻个人继承财产视为夫妻共有的。他认为,刚结婚就继承了父辈几代入奋斗经营的企业,依法就要给女方一半,即使爱得可以为对方夫死.他也不敢把祖辈几代人的心血,拱手白送给女方一半。当我们询问他,如夫妻结婚10多年,双方又有了子女,是否愿意将企业分割给女方一十时,他表示愿给女方几十万元,但各分一半,他仍觉得不合理。况且,因离婚分割企业,必然缩小企业规模,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这是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企业的大忌的”。这位企业家的想法,在有巨产的人土中根有代表性。作为面向未来市场经济的亲属法应子充分考虑。目前,婚姻法修正案的这一缺陷已露端倪。
问题的另一面:
一概将“方婚后继承、受赠与财产全部划定为大麦个人财产”,对结婚多年的妇女的合法继承利益的伤害。在我们对妇女出嫁后对父母尽扶养义务的多少及其继承父母遗产的情况
调查后发现,通常情况下,妇女出嫁多年,由于体力上不能或经济上很少对自己的父毋尽 赡养义务,依照《继承法》第13条第4款的规定.她们通常(占71%)将不能或少分得父母的主要遗产。
例如:四川省简阳巾法院近几年内的妇女要求继承案件,出嫁多年的中老年妇女均未继承到自己父母亲的房屋等重大遗产。
结婚时房子常由男方先建成。女方的嫁妆都是可消耗物。(消耗了是不补偿的)。原来8年的规定是有积极意义的。或者以后要考虑对女进行补偿。
老年再婚,农村青年离婚后再婚困难。
“遗嘱或蹭与合同中指明归—‘方的财产除外“的规定的不敷使用。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同时也不符合年轻力壮是就立遗嘱的习惯。
(二)消耗性遗产共有与大中型私营企业继承不宜共有
最高人民法院原来“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有双力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变通到婚后夫妻一方继承、受赠所得的财产归属方面。其理由如下:
第一,夫妻一方继承、受赠的一般消耗物和生活用品,不管被继承人、赠与人是否指明为夫妻某方个人财产,应不限条件、不管结婚时间长短,应一概共有。这些财产在夫妻共同生活中,客观上不可能分清。并且法律也应表明不鼓励婚姻生活中斤斤计较。
第二.夫妻一方继承、受赠的价值重大的生活资料,如汽车等,划定为夫妻共有财产,应限定在结婚4年后。夫妻一方个人继承、受赠的房屋、其他不动产、重大财产和一般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大妻共有财产的,应限定在结婚8年后。
第三.夫妻一方继承、受蹭的特别重大的生产资料和私人企业,无论结婚时间长短,一概不能作为夫妻共有财产对待,也不可适用转化制。但结婚多年,应给另一方一定的补偿。对继承受赠所得的遗产是夫妻曾参与共向经营管理过的家庭企业.应给对方更多的补偿。这丰要是考虑,无论如何,婚姻身份不能作为谋取经济巨额财富的机会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否则,市场经济机制就会因此发生动摇。
案例七:生育权
原告胡某,男,1957年生,武汉市策区某中学教师。被告张某,女,1960年生,武汉市果区外资企业职员
原告和被告购人是大学同学,双方于1997年结婚。结婚后多年来一直未生育子女,原告怀疑自己的生育能力。后来,经—权威医学院鉴定原告的土育能力绝对没有问题。然而,让妻子做一下检查,结果张某告诉原告,婚后张某总是悄悄采取避孕措施,不愿生孩子。蒙在鼓甲的胡果终于不再怀疑是自己的生育能力问题,但对妻子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当即吵了架。
张某一白认为,女的应该终身不要孩子,其原因有三:一是孩子对老年牛活有保障的人来说,是终身累赘?二是怕生孩子后体形、容貌变丑;二是对她在外资企业内的竞争不利。为生孩子一事.胡某与张某常引发家庭纠纷。周围人的议论和年事已高的父毋的催促,使胡某一怒之下提出离婚,其妻不问意。2001年7月,丈大将妻子告上法庭,认为主剥夺了白己的生育权,坚决要求离婚。被告完全承认上述事实。
问题:男子有没有生育权?
男子若有生育权,与女子的不生育权如何协调? 评析:
生育权是基于自然人的亲子关系文化而产生的、受到规范性文化制约的民事权利。现代文明社会尽管已经抛弃了过去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持有的“本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但不可否认,现代人仍有“亲子情结”。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现象:不孕夫妇为了拥柯亲子,或倾其所有人工受精,或抱养他人孩子,或求仙拜佛以至寻找民间偏方等
我们认为,生育权是特定主体基于血缘遗传的自然需求和亲子关系文化的需求而产生的身份权,其本质上是一种最基本的亲属权。作为亲属基本权利的生育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首先.生育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在我国目前.至少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主体的特定性主要是指已婚夫妇,向例如,强奸犯不能对受害者提出生育权的要求,其次,我们认为,生育权的内容主要在于夫妻双方平等的生育决定权,即丈大对妻子拥有请求对方保持婚内生育的权利。妻子对丈夫也享有同样的权利。生育决定权出大妻双方平等字有,充分实现了男女之间的人格平等。只有生育权建立在夫妻平等的基础之上.才使自然人享有真正的生育权成为可能。
第三,生育权需要夫妻双方的协作 第四,生育权是绝对权
男子生育意愿要通过女性主体才能实现。女性个仅在照顾、抚育子女方履行更多的义务,而且怀孕、牛育和哺乳更无法由男人替代而由女性独白承担艰辛和风险。因此,将生育权决定权限权于女性,既是对生育主体妇女的人文关怀和特殊保护,也是法律公正的体现。
比如,本案中,妻子的两方面的理由与丈夫的生育权相比,法律应该保护的自然是丈夫的生育权。
案例八:死刑犯的生育权
丈夫被处以死刑,妻子希望通过人工受精为其生育子女,以安慰丈夫的年迈父孕,法院以法律没有规定拒绝了妻子的申请。此案引友了死刑犯有无生育权的争论,也推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在生育权这一个领域作更深一步的探索。2001年8月8口,浙江青年妇女郑雪梨向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中请,请求人工授精为死囚丈夫怀孩子。
郑的丈夫叫罗锋,供职于一家公司。5月29日,罗因琐事与公司王某发生争执,由于一时良失理智,罗用榔头将王打死。8月7日.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罗死刑。一审判决第二天,罗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罗的妻子郑雪梨则向法院提出入工受精请求。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即以此做法无先例为出,拒绝接受罗妻的申请。
11月12日郑雪梨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提出书面申请,要为死囚丈夫人工受精怀小孩,法官告知,现行法律没有相关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其他法律中尚无关于生育权只体的司法解释,此外,死刑犯实行人工授精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后果。因此,要待他们讨论并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之后再行答复。但2002年1月18日上午,罗锋被执行死刑,郑雪梨的请求落空。
评析:
此案在国内属受例,没有具体的法律可以依循,国外对此亦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是法院不应以没有法律规定来作为摆脱审判责任的依据。任何国家的民事立法都不可能穷尽现实生活,对任何纠纷都预先规定解决的办法,而法院的职能是解决纠纷,当有法律可依时.适用法律,无法可依时,应当依据习惯或是法理来最终达到公正解决纠纷的日的。
应当说,死刑犯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指的是已经被宣告死刑但尚未执行的在押犯。在本案中,严格地说在郑写梨提出人工受精的请求时,罗锋还不是一个死刑犯。因为在一审判决作出之后的十天内,罗锋提出了上诉,而在二审尚未作出判决之前,罗锋仍属于未决犯,按按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原则,在终审判决生效之前他都还不是罪犯,只是被在押丧失人身自由的刑事被告人。而对他采取的因押是强制措施不具有处罚性质,此时他的生命权为核心的人身权利还没有被剥夺,他的生育权在不影响案件的审
理和对其追诉时自然庆予保障。而当他的生命权被剥夺广后,他的生育权白然应当随之消失,没有再予以保护的必要。
现代法制社会的—个原则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允许的;并且西方在刑事诉讼中通行的“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也表现为在追诉犯罪人的过程中,在和法律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充分保障犯人的权利,而这本身也符合我国法制建设的趋势。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工授精又不妨碍罗锋被监禁被执行死刑,为什么不能允许呢?
基于男女平等原则,女性死刑犯是否享有生育权?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下级法院在收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对罪犯执行死刑时,如发现罪犯正在怀孕,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内最高人氏法院依法改判。因为女性和男性在生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向,女性行使生育权是要以自己的身体为载体的,生育自由和人身白由是密不dJ分的。如果被判处死刑的女性罪犯请求生育权,并且要求以自己作为母体受孕,则有逃避法律制裁之嫌。在法律尊严和滥用生育权的价值取舍上,当然应当倾向于维护前者,但如果是单纯捐献卵子,则是允许的。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试题及答案
考试中心
本答案为自己学习所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指定考试
《创新社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考试
考试题目:共21题 | 考试时间:20分钟 | 1.【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下列选项中诚信最差的行业是()。【2 分】 A.B.C.D.普通公务员 经纪人 记者 警察
2.【单选题】 城市化、农村流守儿童等研究主题属于()研究阶段。【2 分】 A.B.C.D.80年代初期 90年代 2000年以后 2010年以来
3.【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难道我们没有FaceBook吗?”的口号产生在哪个国家()。【2 分】 A.B.C.D.突尼斯 埃及 以色列 巴基斯坦
4.【单选题】 与“外来人口”相对应的概念是()【2 分】 A.B.C.D.户籍人口 本地人口 当地人口 常住人口
5.【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2010年城镇居民对哪项社会问题的解决最没有信心()。【2 分】 A.B.C.贫富分化 腐败 社会治安 考试题目:共21题 | 考试时间:20分钟 | D.应对灾难
6.【单选题】 “富者有礼高贵,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告诉我们要()【2 分】 A.B.C.D.修身养性 遵守礼道 注重修养 心态调整
7.【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7.5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地点是()。【2 分】 A.B.C.D.湖南 北京 洛阳 乌鲁木齐
8.【单选题】 “修身乃治国之本。”是()的名言。【2 分】 A.B.C.D.季羡林 费孝通 毛泽东 孙中山
9.【判断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2 分】 A.B.对 错
10.【判断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人口聚集的地方比人口稀少的地方不容易起冲突。【2 分】 A.B.对 错
11.【判断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理性平和、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2 分】 A.B.对 错 考试题目:共21题 | 考试时间:20分钟 | 12.【判断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中国人在信任问题上具有内在规范力量。【2 分】 A.B.对 错
13.【判断题】 流动人口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定性的、田野式研究。【2 分】 A.B.对 错
14.【多选题】 本课程内容介绍的三个解释冲突的理论包括()。【3 分】 A.B.C.D.E.生物特性理论 个人特征理论 社会心理理论 社会过程理论 民族冲突理论
15.【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我们要如何实现心态自控?()【3 分】 A.B.C.D.E.要把思维沉静下来,要降低欲望 要学会关爱自己 要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珍惜身边的人 要学会换位思考
16.【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迁移的基本态势包括()【3 分】 A.B.C.D.E.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下降 沿海开放地区的流动人口聚集将弱化 中部中心城市将成为新的聚集点 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将不断减少
17.【多选题】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调查,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影响尊严感的四大因素是()【3 分】 A.B.C.D.工作情况 收入情况
城市生活融入情况 公民权利的实现 考试题目:共21题 | 考试时间:20分钟 | E.与亲人朋友的关系
18.【多选题】 人心的表现形式包括()【3 分】 A.B.C.D.E.通过语言表现 通过行为表现 通过心里表现 通过意会表现 通过直觉表现
19.【多选题】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包括()【3 分】 A.B.C.D.E.心智教育缺失 主观社会问题严重 自我主义泛滥 共同体缺失 以上都是正确的
20.【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主要冲突形式为()。【3 分】 A.B.C.D.E.企业欠薪 征地 环境污染 政府执法 民族冲突
21.【多选题】 人心是一种秩序体现在()【3 分】 A.B.C.D.E.交卷 人心是一种心理秩序 人心是一种生活秩序 人心是一种社会秩序 人心是一种民族秩序 人心是一种世界秩序
第四篇: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杨建华 姜方炳 尹鸽 发布时间: 2009-02-22 08:00 光明日报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和谐社会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研究历来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也逐步形成。社会变迁及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会不会导致社会不同群体的对立和冲突,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
一般社会学的理论从古典学者那里开始,一直研究有限的几个基本问题: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持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变迁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成员如何为其生存和人类再生产获取资源?社会变迁理论就试图研究并确定社会的内部与外部变迁,社会变迁的实体、动力、规律、单元、层面,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基本前提、一般形式、实际过程、具体途径等。社会变迁理论还试图研究、确定社会变迁的维度,如速度、深度、方向和可控制性,以及能够改变原有制度的外部和内部的变革力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联。近几年,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多的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国家和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增长收益的分享、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等。一些中青年学者还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如从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角度、非常规行动视域、社会化小生产理论框架建构等研究分析了社会变迁及中国现代化问题。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的特有机制
对这一论题的探讨,相关研究在理论取向和解释逻辑上呈现出基于不同学术范式背景的差异。学者李强引入国家政策变量分析它对分层机制的作用,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有三个层次,依次是“基调理论”、“大的政策原则”、落实具体的政策。李路路认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由“决定性”转向“交易性”。孙立平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尤其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断裂”,同时,他还认为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形成成为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过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他学者则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规模、速度和流动机制等方面,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阶层分化机制并非如此简单。
3、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特征与社会功能
社会阶层结构的中间部分即中间阶层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关于中间阶层的社会学研究几乎都是围绕中间阶层的理论界定、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存在与发展及其构成特征等问题展开的。学者李培林、张翼以收入、职业和教育作为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中产阶级规模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比较了“客观中产”和“认同中产”在社会态度一致性上的差异。但这个所谓中产阶级,学界目前认为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阶级”。一些学者认为分层研究在对当前中国的现实进行解释时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例如,学者冯仕政就从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种范式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的问题。
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是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中国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构,目前还处于翻译引进与研究并重阶段。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在费孝通先生倡导的“文化
自觉”思想的引导下,有关建构本土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愈益明显。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坐标里如何挖掘、总结“中国经验”,推进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学研究涉及的重要论题。
1、社会学理论上“中国经验”的挖掘与总结
在学界,“中国经验”最初只是一些文化学者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提出来的。真正把“中国经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则是社会学者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的结果。李培林教授先后发表的《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现代性与中国经验》等多篇重要论文,对这个概念的理论特性做了明确界定,对其历史内涵也做了系统阐释,并且通过分析中国经验与东亚现代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了中国经验的特殊性与世界现代化规律的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他社会学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特定领域出发,注重挖掘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知识元素。
2、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倡导
本土性是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术科学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场世界性的运动。所谓本土性的价值取向,其实质就是要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通过这种研究,能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中国的社会现实,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预测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并能检验、修改、补充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丰富国际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中国社会学者大都坚持认为,从西方导入的社会学要在中国生根、发展,必须要将中国社会文化特征和民族性容纳到社会学里,必须创立与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相吻合的社会学,必须以服务于中国社会及中国社会大众为根本目的。这种价值取向保证了从西方导入的社会学在服务于社会需要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它通过对社会现实迫切问题的思考或解决,结合到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并围绕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和实际需要而向前推进。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反思与推进
社会学在中国属于舶来品,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现阶段中国社会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还是通过译介的方式从西方引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往往落入西方理论的窠臼,比附现象较为普遍。但综观近几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方法论研究的前沿已经推进到社会学研究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社会事实”的认知问题、在认识论层面如何正确把握社会学研究实质的问题,以及方法论立场反思等领域。这种推进实际上是通过对目前社会学研究普遍采用的一些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反思来实现的。归纳起来,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上存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目前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普遍采用的问卷调查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这实际上是对自然科学及其研究范式的仿效,忽略了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之间的本质差异,因此具有局限性。我们在具体开展这种研究的过程中,确实不能把社会现象研究化约为自然现象研究。第二,深度访谈也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越来越多地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在收集研究资料的同时展开对访谈对象的言语及其在访谈语境中有意无意地表露的行为的真实意义进行理解的过程。为此,研究者需要暂时搁置自己的知识与立场,通过交谈进入被访者的日常生活;同时还要随时保持反思性的观察力,以便能够发现并追问与被访谈者相关的问题与事件的真相。第三,我们的社会学研究往往是用西方的理论尺度裁剪中国的具体经验事实,这容易使研究陷入情景误置的陷阱,跳出陷阱的途径之一是寻找适合探索转型逻辑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和谐社会研究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我国社会学界对和谐社会研究便给予了极大关注,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进行了认真探讨,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社会学者陈光金、吴忠民、周全德等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学围绕着和谐社会的界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和谐社会研究的生长点等论题,展开了广泛研究。
1、对和谐社会内涵及特征的理论界定
学者们认为,社会学界主要是从其内涵和特征两种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理论界定。在内涵界定方面,如今社会学界已达成共识,即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人自身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其中人自身关系的和谐是其他两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在特征方面,学者们有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社会结构合理、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正有序、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完善、生活方式文明化、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等多种提法。从精神实质上看,所有这些提法与中央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相吻合的。
2、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必要性来说,学者们认为,我国社会达到初步小康水平后已进入一个矛盾凸显的高风险期,如何防止拉美陷阱及杜绝苏东危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可能性而论,陆学艺强调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政府与公共社会的沟通与协调逐步加强,民主、富强、公正、和谐、自由等价值理念已逐步被融入社会决策主流,和谐社会将逐步从一个理论上的蓝图演变为生活中的现实。
3、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略
社会学界普遍认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社会制度改革与社会政策创新的滞后、社会失范和社会价值迷失这三者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对此,李强、陆学艺、周晓虹等学者主张以构造合理社会结构、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创新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作为手段,去化解和消除那些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负面因素。具体地讲,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调节好收入分配、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升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的能力和机会,等等。
4、和谐社会研究的生长点
学者们认为,由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战略任务和一个历史过程,所以可以肯定,和谐社会研究将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成为一门“显学”。就目前来看,和谐社会研究的重要生长点包括这样一些方面:社会整合机制研究,社会公正研究,社会管理研究,社会阶层研究,社会流动研究,劳资关系研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社会组织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政策研究,民意表达机制研究,社会基本价值观研究,等等。
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
1、社会组织研究
社会组织是相对于国家政权组织与市场经济组织而言的,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利益表达的组织化形式,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发育成长的重要依托;对其进行恰当的社会定位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诞生了各类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理论和实务研究异常活跃。相关学者除了继续探讨社会组织的性质、作用等问题之外,还针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定位和功能展开具体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是对国家社会管理的参与,起着在国家与公民之间传承社会政策、反映公民意见和需要的传导机制作用,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各种专业协会,一直是社会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
2、社会政策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应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社会政策“摆脱了被动应付矛盾和问题的阶段,步入了在矛盾凸显的发展阶段而能引致和谐的佳境”,创造了在矛盾凸显中引致和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目前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包括应用社会政策研究与社会政策理论研究两大领域。
应用社会政策研究是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应用社会政策研究关注面更为开阔,分析视角也渐趋多维化。传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向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等多领域拓展;政策过程、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与经济发展等都成为社会政策分析的重要视角。另外,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社会事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也是近两年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中,核心问题是这些领域是否应当市场化,应当如何理解近年来这些领域出现的种种弊端。目前学界还未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但总体说来,中国社会事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应当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确保社会公平与分配正义。
社会政策理论研究聚焦于社会政策范式与社会政策性质解释两个方面。关于社会政策的范式,资产建设成为主要的思考方向。关于这一点学界总体说来有两种观点:一是应将社会政策看成一种社会投资行为,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精髓;二是中国需要借鉴国际上资产建设型社会政策理论,以公共援助促进人们尤其是农民及其组织和社区形成并扩大其资产。关于社会政策性质的理论阐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取向:或者从文化和阶层视角进行社会性探讨,或者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进行功能性研究,等等。这些探讨丰富和拓宽了社会政策的理论思考和理论研究的方向。
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并把一系列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把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其中“一位”,这对中国的社会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目前学界对社会建设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1、社会建设的理论思想
学界在对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内容、原则与目的探讨上,普遍认为社会建设是从社会所处的现实发展阶段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其主体由政府、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及公民构成,其原则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其目标是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其内容包含了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建构、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区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9个方面。
2、社会建设的实践进程
社会建设实践包括多个方面,其中,近年来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发展获得了难得的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中央政府先后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举措不仅对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引起了中国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学界对与新时期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传统、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及城乡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三大关系上,即城乡关系、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社会质量虽然与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的研究紧密相关,甚至只是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研究的一个方面,但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界关于社会质量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学者有所涉足。但是,从研究成果和学界的关注度来说,2004年以前有关社会质量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低迷状态,有所涉及的也大都是经济学界的学者。但是,从2004年开始,社会质量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社会质量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第五篇:刑法前沿犯罪研究
刑法前沿犯罪研究
——不良传媒对犯罪的影响——经济法1001班安燕龙3102102015 摘要:不良传媒对犯罪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人受电视剧,电影,和动画片的影响,按照里面的故事情节进行行凶杀人,处理尸体消灭证据,等等,给社会安全和犯罪防治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关键词不良传媒社会安全犯罪防治净化环境
我们重点说以下不良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特点
我们学马克思学了这么多年自然知道社会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顺乎历史潮流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不良传媒,对社会进步起着阻碍作用。有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则会诱发犯罪。
不良传媒会改变青少年长期受社会化教育、培养而初步形成的良好社会化倾向,而认同反社会行为,以致走上犯罪。有一学者把社会变化比作青少年的一所特殊学校,认为吸收社会文化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良传媒以反社会规范为主要内容,与正面的社会教育背道而驰,而且以大肆鼓吹和美化反社会行为而取悦青少年,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不良传媒的刺激和感染,不仅会淡化青少年受社会化教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还会使他们已初步形成的原有良好品德、兴趣与需求结构发生变异,认同不良传媒所渲染的内容,价值取向出现错位,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社会主导文化与不良传媒的不同影响主要有:在人生观上,主导文化提倡先进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生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和对社会有益的人,不良传媒则是大肆宣传无政府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主张“人生在世,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在集体观上,社会主导文化倡导以社会群体为中心,宣传守纪律、爱集体、讲文明和遵守社会分工,按社会需要自我设计社会角色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不良传媒则渲染以个人为中心,宣扬无政府主义自由观和我行我素的绝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消费观上,社会主导文化鼓励正常的生活消费,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良传媒则炫耀尽情挥霍,尽情享受,主张“金钱至上”、“金钱万能”和“超前
消费”的生活观。1
上述所及不良传媒的侵蚀和毒化势必会影响世界观尚未定型、思想单纯、识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使他们原有的社会价值取向与良好社会化趋势发生变化。有效的文化隔离带,净化青少年文化市场和环境,让不良传媒远离青少年,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遏制青少年犯罪上升趋势,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首先,在心理上进行矫正。有的青少年因为喜欢看武侠小说或暴力电影而离家出走,这表明,青少年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不卫生的问题。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对其成才具有很大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行为总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把那些与犯罪行为有联系的社会心理和不良传媒等因素消弱或排除掉,就可以减少或控制犯罪行为。同时,要积极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奠定增强和适应新形势的信心,产生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起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认识正确、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爽朗、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有用人才。
其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一是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校园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淡薄,因不知法、不懂法而犯法的现象有增无减。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交给青少年,提高和增强法制观念,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工作。二是着力提高青少年素质。要高举伟大旗帜、唱想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就是赋予青少年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中,要不断净化社会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步发展。发挥经济基础的作用,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适应新社会的思想意识作为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内驱动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四是确实地把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改进教育学方法,开设适应不同年龄段、重点内容不同的法制课,把学生遵纪守法情况列入学校考评内容。2
第三、净化文化娱乐场所的环境,消除各种不健康的“污染源”。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多是在游戏机房、舞厅网吧里结交的朋友,而被害人也常常是到这些场所娱乐的青少年。高消费和“身边就能作案”等原因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那些向未成年出售、出租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内容的实物、音像制品或电子出版物及利用通讯设施、计算机网络等向未成年人提供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信息的违法行为,违者要处以罚款,1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4版赵秉志:《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并没收非法所得。中小学附近禁止开办营业性歌舞厅、网吧以及电子游戏场所等。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特别刊业管理和控制,彻底清除对青少年的污染源。
第四,少管所要以“转化思想,矫正恶习,增加知识,培养技能”为目的,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犯率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积极探索教育改造工作的新路子、新方向。努力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矫治,全面提高少管人员的履行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对一时失足的青少年要及时挽救,拉回到人生的正道上来。
下面我们简单地说下网络色情传播对犯罪的影响。
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但网络犯罪与网络技术同步发展,在网络上传播淫秽物品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毒瘤之一。
有人认为“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上载淫秽物品、下载淫秽物品和建立展示淫秽物品的超链接点” 我认为这种提法欠妥。上载淫秽物品应当区分情况,如果是上载到自己的个人网页或博客,而并不向他人传播,仅供自己“欣赏”,这种情况不应当认定为触犯本罪。1同样道理,如果下载淫秽物品也是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单纯的浏览,并不刻录成光盘向其他人传播的,也不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而且下载后制作成其他淫秽物品传播,也不应当属于网络传播。我认为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向互联网上传淫秽物品、在线发送淫秽物品和建立淫秽物品的超链接
传统的传播淫秽物品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由行为人在管理疏松的公共场所买卖、展示和放映。而且仅仅局限于一定人群、地域,传播范围狭小,效率较低。而国际互联网连接世界各地,用户数以亿计。在计算机上传播淫秽物品,其恶劣影响的范围已经不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阶层,传播者只需要建立一个网站或发送淫秽信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淫秽物品传播至世界每一个角落,并且可以综合图、文、音、像等所有传媒形式,最大程度地对受害者进行腐蚀,其恶劣影响的力度远远大于传统方式,因而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2
防治以网络为主体的不良信息传播已经刻不容缓。网络就是最大的不良媒体聚集地,他们无节操不底线的践踏着法律与道德。唐旭:《当前刑法问题研究》,载《西南法学》, 2011年第1期余军生:《我国的刑事犯罪现状》,载《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