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飘出浓浓的芬芳

时间:2019-05-12 23:5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教学飘出浓浓的芬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教学飘出浓浓的芬芳》。

第一篇:让语文教学飘出浓浓的芬芳

让语文教学飘出浓浓的芬芳

靳立静

摘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飘出浓浓的芬芳?告别内容分析式教学,让生本课堂植根于每位教师心底。以生为本的教学,怎能不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让高效课堂在语言训练中落地生根,高效课堂在语言训练中落地生根了,语文教学这朵奇葩怎能不芬芳四溢?搭好读与写之间的桥梁,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由意到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芬芳自然扑鼻而来!传统的语文元素不能丢:传统的语文元素散发着古色古香,语文教学中保留着它,怎能不沁人心脾?

正文: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如今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飘出浓浓的芬芳?

一、告别内容分析式教学,让生本课堂植根于每位教师心底。

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亲历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质疑,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一开始教学内容的定位就要体现“生本”理念。

如教学《游子吟》这首诗时,首先,要关注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是中国人提及“母亲”就会想起的第一首唐诗,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早时就能流利背诵了。如果教师在定位教学内容时,还是按照古诗教学的常规做法,先请学生读正确诗句,再让学生读流利,然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或者在理解诗句时,仍然是逐字逐词逐句讲解,可以预见,这样的教学内容势必让学生兴致索然。如此教学显然是无效的。接着,要关注“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句看上去通俗易懂,实乃蕴含着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古时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针脚做得越细密,出门人归来得越早,座椅临行

要“密密缝”。知道了这一习俗后,学生才会由字面转化为画面,才会实现由语象到物象、意象、再到意境的提升,对于这两句的理解也由肤浅的字面意思上升到深刻的镜头聚焦,逐渐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情味、情韵。最后,还要明确“学生最难(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和生命的哲理是学生难理解的,将此作为教学的最难的内容来定位。以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定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拾级而上,逐渐发现文本的妙处,时时充满着惊喜。

以生为本的教学,怎能不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二、让高效课堂在语言训练中落地生根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实施预定教学目标,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训练。高效的训练具备哪些特点呢?

(一)依据文本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目标

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长点,进而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听说读写训练。其次,就是如何确定语言训练点的问题,语言训练点应该来自文本中的语言增长点,诸如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标点、精巧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有效的描述手法等等。我们必须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获得语言规律,积累言语材料。在此基础上实施语文教学的珍珠项链策略,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如记叙文《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进行教学时,抓住这个语言训练的点——精巧的局势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作者所才用的独特言语形式。他让学生想象:这段话跟我们平时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一是倒装,二是反复。接下来让学生换

位推敲——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王老师潜心钻研教材,精心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增长点,抓住这个变式句训练点,学生由此懂得了这个倒装的排比句式在文中的强调作用,这样的课堂就达到了语言形式和人文情感的水乳交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就要像王老师那样仔细推敲,找出课文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从词句、段落、标点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其中的可用资源,借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发展学生的语感。

(二)营造语言环境,智慧地落实语言训练目标

语言环境,就是教学时教师借助必要手段所创造的教材环境、资源环境及学生所构成的课堂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教材文本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能从诸多语言训练点中选择核心价值点,有机整合、有效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语言训练点由易到难地进行有序排列、有机训练,将富有创造性教学方案转化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有效的状态。贾志敏老师十分重视学生语言习得,他教的课,总是在阅读中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语言训练。他执教的《中彩那天》第1、2自然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值得我们揣摩和推崇:贾老师出示“拮据”“梦寐以求”和一辆玩具汽车,请学生按序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段话的意思。(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我家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接着,贾老师把汽车模型放到“拮据”与“梦寐以求”两个词的中间:“谁能再说说这两段的意思?”(生:虽然我们家生活很拮据,但拥有一辆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贾老师再交换“拮据”和“梦寐以求”的位置:“现在谁会说?”(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但是我们家十分拮据……)贾老师又在“拮据”后加一个“?”,示意学生继续说。(生:父亲梦寐以求得到一辆奔驰汽车。但是我们家十分拮据,这怎么可能呢?)贾老师对有关理解内容的额问题一个不提,然而,从学生的表达中看出,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二是积累、内 3

化了“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会熟练地运用,而且概括了两段话的主要内容;三是对母亲说的“活得诚实,有信用”也深刻地理解了。真是把语言训练点融合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让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高效课堂在语言训练中落地生根了,语文教学这朵奇葩怎能不芬芳四溢?

三、搭好读与写之间的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选材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训练。”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有思想,会表达,具体来说,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由言到意,理解文本语言所包含的思想;二是由意到言,也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读写结合,一线教师总是困惑于为何训练频繁却收效甚微。语文课堂,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索如何在“读”与“写”之间搭好一座桥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以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于永正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崇。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教学“饱经风霜”一词: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学生思考)

师:如果他才三十几岁,„„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会是什么样子?请你用一段话具体描写出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

生:(学生用了5分钟基本写完)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拉不了两天了。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这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体现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意象。通过读写结合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是让学生通过品析言语表象,体悟“饱经风霜”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能直白,但是必须去意会的东西。于老师在悄然无声中将读与写联系起来。这才是我们提倡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读与写之间,就这样架起了桥梁。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由意到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芬芳自然扑鼻而来!

四、传统的语文元素不能丢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精当了,但许多传统的语文元素却消失了,许多传统的语文学习好方法被摒弃了,语文课堂变得味不浓,气不纯。

(一)“听写”不能丢

听写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融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规律、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多方面于一体的有效训练形式。

首先,有利于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其次,“听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速写能力。其三,“听写”有利于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所以,听写不能丢!

(二)“背诵”不能丢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如果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的诵读习惯,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思想有了,内容有了,语感也有了,语法、修辞、逻辑、文法都有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批注”要常用

“批注”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传统的好方法,它是读者在读书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注的形式,即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批注,有助于讨论的充分展开,有助于学习材料的深入理解。

(四)“抄录”不可少

“抄录”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用专用积累本抄写下来,它是一种很好的搜集语言的方法。教材上有很多好的片断,如果能及时让学生抄写在自己的专用积累本上,一学期一本或两本,这样几年下来,学生积累的片断就非常可观,平时要求学生把记录的内容多读背,学生的语言就一定会丰富起来,讲话、作文也一定会大有起色。

(五)“默读”要成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我们的课堂,不必片面地追求“书声琅琅”的效果,更要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读。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默读促进思考,帮助理解。对于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若能反复默读,学生不仅能读出文字表面的内容,还会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我们的课堂只有使默读得以回归,才能实现语文课堂“动”与“静”的平衡,“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

传统的语文元素散发着古色古香,语文教学中保留着它,怎能不沁人心脾?

怎样经营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人总结了这样六句话,咱们共享:胸藏百汇任翕张------厚实积累;登高凭栏目千里------掌握课标;掀起她的盖头来-------吃透教材;千凿万磨始出山-------精心设计;一枝红杏出墙来-------培育亮点;映日荷花别样红-------形成特色。

让我们期待语文教学更加得芬芳四溢!

第二篇: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

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1

一点一滴,一花一树,一生死一轮回,皆是定数。一世一轮回,匆匆如流水般流逝。往事一去不复返,生命不可以重来,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让生命绽放出光彩,飘散出幽香。

枫叶的飘落是为了迎接冬天;桂花的调零是为了暗示春天的盎然;生命的消逝是为了绽放属于它的光彩。我们的人生因自己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如果没有奉献,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灰暗。正因为奉献,才使得小小的生命得以延续;正因为奉献才会在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最美人士;正因为奉献,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奉献,是一种品质,一种崇高的品质。社会因奉献而美好和谐。

生命如同顽强的松树,在面对没有水的绝壁也能春意盎然,懂得在最美的一瞬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赢得属于自己的目光。没有水,没有光,没有一切,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唯一的希望——生命。为了生存,松树可以在悬崖峭壁上永不凋谢,四季长青;可以让自己的根须悬在半空,可以从岩石的缝隙中寻找水源。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只为自己那渺小的生命得以存活。

生命,不仅仅只是让你得以存活,也能让你可以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如同一颗尘埃,微乎其微,但是只要人人齐心协力,那么一颗尘埃也能凝聚成一块广阔的土地。

“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这些称号不仅仅是对他们的称呼,更是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仰。他们所做的事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尊重自己。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浇灌,细心呵护,在最危险的时刻让我们挺身而出,让自己的生命在最重要的时刻绽放属于它的花朵,飘散出沁人心脾的味道。生命的光华靠自己,生命的力量是自己顽强。

生命因自己而精彩,因他人而得以绽放。生命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雨露和阳光的滋养下,悄无生息的在角落里绽放,散发出独特而悠久的芬芳。属于自己的芬芳。要懂得欣赏和观望,才会在细微之处善于发掘和欣赏。

让生命飘出幽香,让生命得以绽放,让岁月充满活力,让青春绽放光彩。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使自己的人生一路上充满幽香吧!

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2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灾难。在灾难面前,我们不能低头示弱,而是应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适时懂得“自我解救”。

外婆家附近有一条小巷子,不但经过的行人很少,而且光线又很昏暗,给人一种莫名的阴森感。但有一次我偷懒想抄近道,见天色还早应该不会发生意外。再三斟酌后我一咬牙心一横便冲了进去。一路上我走的飞快,心里暗自祈祷着。眼看快要走出小巷子了,我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

这时角落里却突然闪出了几个衣着肮脏的小混混,用一种轻视的目光将我从上到下大量了一番。我当时觉得自己的脑子轰的一下炸开了,只蹦出了两个字“抢劫”!我暗想:天哪!抢劫这么倒霉的事情也让我碰上了!一定要冷静。我的脑子里闪过了N种惨不忍睹的场面。

领头的小混混幽幽的开口了,他笑着说:“小妹妹,你怎么孤身一人在外面呢,不怕被坏人抓了?别怕有哥哥们保护你,不过这保护费起码得收一点吧!”我整个人石化了,冷冷的瞥了他们一眼,想说什么又咽回去了。那人见我这么不识相,刚才的笑里藏刀一下子转化成了恶言相告,威胁到:“你可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我一听火蹭蹭往上窜,吼道:“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哼!你们小心吃不了兜着走!”他们不屑一顾,走上前来搜书包,大到夹层小到口袋,找的可谓是热火朝天。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眼睛一亮发现不远处,有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向这里走来。我赶忙向他挥挥手,大喊了一声王叔叔我在这里呢,快过来吧!

那几个小混混本来就欺软怕硬,看见我认识这个男人,吓得脸色苍白,丢下书包便落荒而逃。我呼出一口气,终于安全了。那个叔叔奇怪地问道:“小姑娘你认错人了吧!”我抱歉的冲他一笑,但心里却感触良多。

在危险关头,我们或许可以用智慧去巧妙的化解,正是勇气和智慧让我成功脱离了“魔爪”!生命的意义,在这一刻得以绽放!

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3

夏夜的星空承载着我太多的感悟,一缕缕的思绪随着时间飘向远方。

——题记

随着时间的流逝,往事渐渐消失在记忆的星空中。唯有一双温暖而有诗意的眼睛是那么的清晰的记住了那本书,日子过的越久,却越来越真实,越来越闪亮。

《浮生若茶》一书,虽短小但精辟,虽简短但意蕴深刻。细细品位,俨然想一杯苦涩的清茶,别有一番风味。这部书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表示他这种人苟且偷生,无用于社会,实在活得没有意思,释圆听后,便吩咐小和尚烧了一壶温水送过来。少顷,温水送了过来,释圆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中,用温水沏了茶,请年轻人品尝。年轻人说:“这上好名茶铁观音一点茶香也没有。”释圆有吩咐小和尚烧了一壶沸水,重拿一个茶杯,放一把茶叶进去,注入了一缕沸水,一时茶香满屋。

这时,释圆笑问年轻人,同是铁观音,为何两者迥异。年轻人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味道自然就迥异了。这个故事告诉年轻人,温馨,安逸的生活,消逝人的意志,泯灭人的才华,使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这样的人生实在平淡无奇,毫无意义;如果生命中充满挫折和坎坷,我们能一次次的克服它,战胜它生命就会在一次次撞击下,迸发出耀眼的光华。

人生路漫漫,我们的成长总会有坎坷,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迈着艰难的步伐,攀登在崎岖的山路,一往无前的行进着,而一旦登临山顶,一览匍匐脚下的高山,顿觉高山的渺小,不堪一击。“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茶生命的茶叶,机遇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沸水?不要抱怨自己今日的平凡、卑微、贫困、苦难,这些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财富,它将激发我们的豪情,激励我们的志气,激活我们的潜能,在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建功立业,就像沸水冲茶,“茶香满屋”。如果你有失意,你遇挫折,你一蹶不振,那就读读“浮生若茶”,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朋友,让我们以淡然为帆,双赢为指引,现实为桨,驶向成功的彼岸。

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4

日暮,黄昏,花香,浓郁。

啊,是桂花!我想她一定开得热烈而奔放,抬头细寻,却难觅芳踪,或许她藏在密林深处,只余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在空气中,飘散着,弥漫开来。

一开始,我一直以为桂花是绚丽夺目的,如同玫瑰一样傲然挺立着,开得妖冶,会尽情释放出自身的芬芳。但后来,我发现我竟然错了,桂花只是一种黄色的,小如米粒,很淡雅的一种花,既不像同种颜色的迎春花令人眼前一亮,也不像艳丽的玫瑰那样傲然挺立,那抹独一无二的妖冶,会令人产生距离,心生望而生畏的棘刺,更不像同时节怒放的菊花,泼泼洒洒,那般自信。

但,就是这长相极普通,无论看几眼都不会使人注意的小黄花,却散发出如此浓郁,使人感到身心愉悦,使人伫足而停为观赏它的花香。

再抬头,天空深蓝深蓝的,月光一泻千里,一阵风轻轻拂过,那抹幽香更加深厚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不时,有面条的香气传入我的鼻腔里,我顿感饥肠辘辘,寻一小而洁净的面馆,先祭了五脏庙。坐在面馆里,看到窗外行人匆匆的步伐,疲倦的面色,再看着面摊老板忙碌的身影,嘴角都带着微笑,眼神里又都充满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似乎有些困惑了。

我又想到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他活着,是为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我想,这不正是像我们这些平凡而又渺小的普通人所想的么。

我尝试着以他们的角度活着,去看待问题。

走在路上,心里有一种自卑,一种执着的信念。我闻到的桂花香,伫足欣赏了下,又转身快步走开,我还有自己的事情,想去继续求职,得到欣赏,连续五次失败也没什么,要像桂花那样即使平淡无奇也能为人奉献。

我懂得了他们为什么这么累,平淡无奇却还要活下去,原来是为了让生命飘出幽香。

是啊,像桂花一样,许多人活着,是为了让生命飘出幽香,看到这万物凋零的秋天,选择了开放,去做贡献,带来一丝新意。

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5

我走在午后细碎的阳光里,窄窄的小街,我看见那座四合院一样的住宅里有一树梨花,白的那么纯粹那么梦幻,合着老房子的气息,带着淡淡幽香,沁入我的心脾。

所有具有香味的东西都是那么美好,漫山遍野的花香,刚出炉的面包香,牛奶状的沐浴露香,奢华的香水香……庆幸的是,所有的这些香味我们都能用我们强大的嗅觉准确地感受到。在神经传递的过程中,香味弥漫了全身,然后在大脑里形成感觉。

然而,花会枯萎,面包会发霉,沐浴露会变味,香水会消散。以至于这些迷人的香味都不能永恒,转念一想,是否生命也拥有它本质的香味?

穿梭在几千年前的时光中,那位布衣诗人踩着山川的泥土,看尽了世间百态,不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而奔忙,他停下来,享受着绿野之间的快乐,挥毫泼墨,或是荷锄耕种,偶然间看见几朵淡黄的菊花,它们如此淡雅,吸取了天地最纯然的香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的生命如菊般清雅淡泊,他的一生是独特而充满真意的。

再近一点的时光,那位年轻人有着金子一般的心灵,忘不了在那个下雨的傍晚,他背着老婆婆的小孙子,再累也紧咬着牙关,他踏着泥泞的道路,挽着孩子的手却从没放松,他们仅是一面之交,却胜似亲人!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虽仅仅二十几年美好的年华,却用自己有限的力量,为他人做了无数好事,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3月5日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激励着人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每当听到他的名字,我总会想到很多,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如此美丽,犹如雨后新芽的芬芳,纯粹得不含一点杂质。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生命本是一朵花,绚烂多彩,需要我们去绽放去盛开,去张扬去微笑。你是一朵梅花,那就在严寒的冬日傲然怒放,散发自己淸郁的香气;亦或是一朵牡丹,就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开自己的花,发自己的香,展现自己的富丽……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尽自己所能去做事,踏踏实实;当暴风雨来临,坦然面对,不轻易低头,终会历炼成一朵铿锵玫瑰。

即使生活给你无限的磨难,也要相信花总有开放的时候,只要还相信阳光相信雨露,你的生命终会散发出芳香。

是一朵花就要开放,生命如此美好,让我们凭借各自的不懈努力让生命飘出幽香!

让生命飘出幽香作文6

清晨,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白云漫无目的地从我眼前飘过。懒洋洋的日光沐浴着我,使我暂时告别了秋天室内的清冷,告别了现实的今天。

一阵轻快的口风琴声将我从梦中唤醒,似乎向我表达着愉悦的祝福。我与父母坐上巴士上向花地河旁的一个小公园前进。

沿途的风景都是美好的,一抹抹翠绿向我的脑后抛去,带走了烦恼,迎来了快乐,来到了小公园,刚下巴土我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幽香,空气十分清新。妈妈告诉我,这是夏天荷花的味道。

没过多久,表哥表姐也都陆续到来了,大家在这充满了乡间农庄生活气息的农家乐里一同午餐。

我很快就吃完了午餐,而大人们还在聊天。于是,我拉着表哥的手来到河边的桥上喂鱼。锦鲤在桥下边,荷叶下,水仙间钻来钻去。鱼儿是活泼的、快乐的,时而潜游至河里,时而跃出水面。因为它们没有生活的烦恼,总有人为它们喂食。

渐渐地,我又被层层叠叠的荷叶所吸引,荷叶在这小河中密集地生长着,蜻蜓偶尔停在荷叶尖上,偶尔沿着河弯弯折折的河间飞。好一副池塘美景啊!

不,这不能用美景来形容。还有知了振翅的声音,锦鲤游动的灵动、飘荡在空气中的幽香……

是啊,还有这荷花淡淡的幽香。我循着这股幽香来到了河的对岸,却仍然没有找到香味的源头。只得漫无目的地沿着河岸散步,看看有没有希望碰巧遇见。

都说想像与现实往往相反,这大概是真的吧!沿途之间,我竟未看见一朵荷花,倒是荷叶仍然十分多。

无奈下,我只得返回父母那儿去。但追寻荷花的念想却终未散去。

许是荷花也不愿继续考验我吧,没走多久便瞧见一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探出桥底,嫩绿的叶子护着荷花,露出来的一小部分花瓣似是刚吃饱,挺足了的肚子,把身子慢慢撑开,给予人一种半透明之感,清雅脱俗。

我心里想着这株荷花是多么美丽动人啊!可若不是有花香的指引我又怎能见到此等奇丽动人的景象呢?

人也是一样的。一位君子若是品格优正学识渊博,必有人会尊敬他,又何需依靠他人呢?所以,要做翩翩君子,让生命飘出幽香!

第三篇:让经典古诗文散发语文的芬芳

感受古诗文散发的芬芳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期的小学生,撒下最好的养料,我校开展了诵读古诗文的活动,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心胸与视野,丰厚他们的知识储备。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已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我对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诵读的经典古诗文的内容要精挑细选

当前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接触大量的古诗文,况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欣赏水平也还有限,所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得精挑细选。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课文中的古诗学习,适当拓展延伸。每学期开学初就列出应诵读的课外古诗文的篇目二十篇及具体内容,印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有的放矢,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二、每天固定诵读的时间,并做到持之以恒。

规定学生于早自修时间的前十分钟为诵读古诗的固定时间,坚持每周三次。老师事先进行朗读辅导,加强老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诗味儿。利用语文课前约两分钟时间进行汇报,还利用周六时间诵读给父母听,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签字。坚持天天积累,周周积累,月月展示,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被。

三、教师潜心上好教材中的古诗文,以此点燃学生诵读课外古诗文的激情。1.引导学生读出真情

古诗文教学,读是它的主旋律。老师必须让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读不是单一空白的读,要细化读,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并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那么老师的范读首先必须具有感染力。同时老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学素养,用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能感动,与诗人心灵交融。

2.引导学生领悟文本

古诗文的丰富意象决定了它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这很大程度上得依赖情景的创设。然而合理有效的情景的创设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有又是一根软肋,我们创设情景的时候不能过于注重外在的花哨,而与文本本体的意境隔着一层皮。要尽力与文本浑然一体,让学生置身其间,才能与课堂的意境浑然一体。如:王崧舟老师教的《长相思》中情景的创设为我们的古诗教学以理性的启迪。他让学生耳畔环绕着丝竹民乐《琵琶语》,眼睛看着静态却与文本亲和的故园,在加上王老师深情委婉的陈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德性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于是学生发挥想象,有乡村乐居图,有月下思念,更有妻儿在春天嬉戏的情景„„由于老师创设的情景与文本非常贴近,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是多么深切啊!

3.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与诗人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桥梁,来连接作品中诗人心灵与学生的心灵。这是诵读教学产生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如我也尝试过《长相思》的教学:我在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诵前都得重视营造或渲染氛围,学生读起来就会很投入。为了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老师可以这样深情地说:“故园的画面多美好啊!但是此时这些画面都破碎了,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亲人的团聚,没有郊外的踏青,这里只有„„接着学生读《长相思》。老师再引诵: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这样使学生就能进入作者身心分离的世界,再读《长相思》,效果就不同了。老师唯有时时处处营造情景,学生才能用真情去读好每一句诗。这就是教师借助诵读架起了作品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

4.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诵读 正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相异会有不同理解,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依据诵读教学所提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高低快慢轻重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学生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创作品。这样诵读会由于学生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演绎而显得精彩纷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把现代的朗诵自然地转换成古典的吟诵,甚至可以把诗歌的朗诵转化为歌唱。如我在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曾作过这样的尝试,带领学生把《游园不值》填进《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中,让学生自然地唱起来,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诵读,因为不同的诵读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④诵读比赛 :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5.走近诗人,充分挖掘背景材料

在上古诗文以前,老师得和学生共同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诵读,有助于理解诗的内涵。如教古诗〈〈泊船瓜洲〉〉,我就颇有这方面的体会。通过全面的背景资料的了解,我认为与其说这首诗是思乡诗,不如说是恋乡诗更为确切。资料表明,王安石在政治舞台多年经历风霜雨雪,他一心想变法革新,改革时局,虽得到宋神宗的赏识,可屡遭顽固派的极力反对,无法推行新政,宰相职务被罢免几次。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1076年),从家乡出发赴京路途中,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虽然再次入相,给了他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机会,但他毕竟是一位历尽沧桑的政治家,对前途不抱有幻想,反而有丝丝忧愁。此时此刻,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业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故乡;万一事业受阻,这撒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基于此,引领学生抓诗中重点词,体会到诗人虽然归心似箭,但还是觉得归期难卜,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孤寂与忧愤;感悟到诗人想早日脱离官场返回故居的愿望,诗人的心一直是向着家的,对家乡非常思恋,非常热爱。当时,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中,王安石的恋乡情怀深深地润泽了学生的心田。因此,充分挖掘背景资料有助于对诗的意境、诗境、诗情的深刻理解。对老师,对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提高,而且在心灵上更是一种提升。

总之,课内古诗文的教学,对学生有着导向作用。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诵读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还能愉悦学生的心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从而达到趣味盎然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已积累的古诗文,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从中真正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如组织班级“经典诗文擂台赛”、“经典诗文朗诵会”,组织学生自编经典诗文“手抄报”、开展“诗配画”活动等。还组织了“解读唐诗70首”、“古诗词表演"组织“古诗抄写书法赛等活动,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极大地丰富了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形式,坚持做到每月有活动。还可将古诗文有机地渗透于各课教学之中。如:将学过的古诗引入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毅力教育、尊老教育等;引入语文教学的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也可用于课的结尾„„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诗意飞扬。如上阅读课文《庐山云雾》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庐山自古以来以它的秀丽而闻名遐迩,有多少文人墨客对它赞叹不已,有李白、苏轼等,你知道多少赞美庐山的古诗呢?当学生回忆起来,纷纷作答时,老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文的魅力之中。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第四篇:让历史课飘出浓浓的历史饭香来

让历史课飘出浓浓的历史饭香来

作者:杨合云

有人说,在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中,语文和英语是工具性的学科,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学科,理化生是为人类服务的学科,地理政治是增长见识的学科,而历史除了增长见识这个功能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塑造人类灵魂。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那么这着实给了我们历史的美感。

历史教师要讲历史,无论什么内容,到了历史教师那里只能历史地看,用历史的方法、视野去看去说。只有这样的历史才称其为历史,历史课才能成为独一无二有历史特色的学科。

历史课就是历史课,必修三借助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学艺术作品的展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让我们从侧面,多角度更全面、更深刻的展现不同时期中外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也就是课标中说到的“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里面虽有些优秀的思想、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是他们过多的是一个“引子”,不是“药方”,所以讲述时不可能像文学可那样文采十足、强调文学技巧与修饰,那样历史就失去了理性;也不可能像欣赏课那样富有情感,着重学生主观感受的培养,那样历史就失去了厚重;也不不可能像俗话说“文史不分家”的哲学课(不管怎样也还是分开了不是),那样思辨味十足,重点展现博大宽泛的原理、理论,那样历史就失去了时代性。怎样才能把历史课上成 “历史课”。我认为要想使历史课飘出历史的味道,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的“课魂”、“主心骨”,目标要清晰明了。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的依据,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对历史老师有一定的约束力。是否真正领会课标的要求,应该是一堂优质课的重要标准。因此,历史老师应该在认真解读和依据课标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整合和讲授。

2、要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特别要明确历史学科的情感教学目标。

新课改注重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和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关心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提高,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我认为要突出历史学科的情感教学目标。从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事实上被划分为两个基本领域,即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智能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历史教学思想教育的功能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为史而史”。只有饱含丰富的历史情感,抓住关键词,构建合理科学的历史结构,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文学化的语言,但是一定要有度。虽说文史不分家,但是,毕竟还是分开了,这就说明两者还有不同,两者还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历史语言的文学性的度!千万不能喧宾夺主,一味的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忽略了历史语言本身的厚重性。更不能为了纠正原来历史课堂的刻板,而片面的追求语言的所谓文学化色彩,而矫枉过正。讲必修三时更是如此。

用自己的历史性,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约束”学生。以历史学科语言落实导入、提问、材料解析等技巧,有步骤的阐述历史背景、差异、过程等,利于给学生清楚的分辨,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是在历史的课堂,避免历史课的走位。

4、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处理好影视、史料与历史课堂的关系。影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过多的影视反而会让历史失去了真正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也许一段简短的材料,只要问题设计得当就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真正熬出历史的味道。在平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材料的选择以及解读。解读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从材料中感悟历史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注意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乡土历史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实现有效教学。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的味道”是品出来的,我们要教给学生品的方法。历史的美,美在思辨,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是受益终身的,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时说过一句很白的话:“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要依据及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水平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让历史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使其简单的成为科技史,文学史,思想史,要深层发掘历史课的价值,让历史课飘出浓浓的历史饭香来

历史是一种“过去”,历史是一种“记忆”,历史是一种“财富”。“过去”其实很难再现,“记忆”总有个人色彩。回望历史,需要是以辨认和思索为工具,让我们获取心灵的“财富”,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可以改变课堂,创造人文性的历史教学,让课堂成为启蒙的阵地。

在多彩的历史海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杨合云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它是诗歌,它是电视节目,它是衣食住行,它无处不在。但为什么历史故事、历史剧让学生激情活跃,而历史课却昏昏然若睡之状态呢?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呢?既然历史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生活才是学生最熟悉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这种素材,让学生生活在多彩的历史海洋中。让多彩的历史课堂燃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无限热情!以下是我教学实践中一点体会::

案例一:联系现实、设置新情境导入新课 材料: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

1、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

2、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导入新课。

进行这样的导入也是基于对学情的调查,因为大部分孩子是农村的,而且对于今天的土地制度他们大体是有所了解的。

案例二: 穿越时空隧道融入历史、感悟历史

在讲述古代的商业的时候,在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创设了一下情景:

假如你是一个商人,现在通过时光隧道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为什么?你会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商业活动?

学生:宋代-------原因:《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宋代的商业非常繁荣,我有从商的氛围和环境;宋代从事商业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也不要担心城管的追赶,挣钱又多又舒心;宋代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也就是今天的门市房,“吃饺子下楼买醋就可以了”,为我做生意提供了方便。等等。

这样的设计课上一用,学生兴致盎然。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了一些历史事实和结论,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案例三:联系电视节目中激活历史课堂

在处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时总感觉教学手段单一,内容处理浅藏辄止,最常用的清楚,剩下的似乎就是学生熟读背诵了。老师讲的了无兴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处理简单无效,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了。那么怎样才能把手工业的教学变成鲜活的历史,让学生记忆深刻呢?《鉴宝》《青花瓷》现给了我某些启发。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那些差异;,利用出土文物,历史价值等相关资料还有“青铜时代”、“中国冶铁业发展概况”,“越窑”“钧窑”“龙泉窑”等相关知识,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鲜活的历史,把学生的眼球牢牢吸引在课堂上。讲到陶瓷这一框题时利用一下周杰伦和《青花瓷》,来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告诉我们的孩子们成功来之不易,只有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好高骛远,躺在床上空想是没有用的。

案例四:巧设问题化枯燥为生动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教师出示下列材料,供学生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教师设问:(1)材料一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答:现象是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设问:(2)根据材料二,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 生答: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注意所提的问题也需有相当的深度,这些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直观的感受上,而是能够上升到抽象的认识,加深了对事件本身的理解。

化蛹成蝶成就美,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诗歌、材料中,它们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对手都是回忆,看不出什么结局,自始至终全是你„„”,耳边响起了许茹芸的歌,深有感触!我想我们真的不能选择作为独角戏的导演,课堂的主宰者,也不是真理的发布者。我们要做的是用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感召人格,更是用智慧来点燃智慧,让教学有血有肉,更加鲜活,师生共谱流光溢彩的华美乐章。

燕窝吃多了也发腻

作者:杨合云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象力,能在已学的知识和没有学生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种多样的虚拟情境教学,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历史课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如以下两例:

例一:峡山中学的于老师对必修二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是这样设计的:

带领学生来一次穿越时空,时间:19世纪末,地点:上海。

问题一: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街上的人们穿戴和现在不一样,我们会看到他们穿什么衣服?穿着什么样的鞋子?头发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走着走着,碰到了一个报童,我们可以从他手里买到哪些报纸和刊物呢?买到后我们继续走,走到了一家电影院门口,大大的海报上写着要播映的电影,我们能看到哪些影片呢?

问题三:因为还不到放电影的时间,我们只好继续往前走,看到一所教堂里正在举办一场婚礼,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场婚礼呢?新娘新郎什么样的装扮? 问题四:走的有点累,也有点饿了,想快点找个地方吃饭,可是又不想走着去,我们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可以吃到什么样的饭菜呢?

通过这次穿越,学生看到了中西合璧,看到了叛逆和自由,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大上海。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 最后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理解。

例二:费县实验中学杨 老师在《新航路的开辟》是这么设计的:

问题1: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具备了怎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远洋航行呢?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先由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五方面的条件,说明当时西欧人已具备了远洋航行的可能性。尤其要突出:中国罗盘针在欧洲海船上的广泛应用,对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问题2:同学们再来想一想,假如你们是当时的西欧各阶层人士,你们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组员扮演西欧君主、贵族、商人等各阶层角色,分别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先由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大字部分“一切为了香料”,并进行总结归纳。

我认为虚拟情境教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历史“只有在认识者的心灵重演它并且在这样做之中认识它的时候,才能被人认识。”所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模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他们在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放飞了想象,将潜力转化为创造力。通过运用这样的情境模拟,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历史,喜欢历史,从而更好的学习历史。在历史课改的今天,如果教师多用、滥用乃至当成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势必丑态百出,事倍功半。天天吃燕窝难道不发腻吗?馒头、咸菜也不错!何况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虚拟情境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操作不当,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教学材料设计的过多、过滥,则浪费时间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有部分差生哗众取宠,表演缺乏深意;角色扮演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平平。就像为了战争而搞军事演习,军事演习终归是演习,可以模拟战争,但永远不等于战争,战争是瞬息万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模拟不了的。

教师不必每节课都去刻意创造虚拟情景,教无定法,历史学科教学资源丰富,音像资料、乡土历史、文化长廊、考古发掘、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当地名人、文化遗产等等。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历史本身就是一幕人生与社会的宏观大剧,在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天下风流人物,有发人深思的历史事件,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

这节课,你反思了么?

作者:杨合云

我们经常说:“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思则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常三省吾身”等等,来说明教学反思的重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内省和剖析,是从自身的经历中学习,从而完善自我,实现 自我的提高。经常思考的人,一定会少犯错误;经常思考的老师,一定是优秀的老师。所以,每上一节课,我们都要反躬自问,这节课,你反思了么?

那么,我们反思什么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得,望不吝赐教。

一、有一说一——写得与失

备课无止境,上课有不可预约的美丽。一节课下来,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思维的碰撞,产生万紫千红的智慧花朵。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是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课堂精彩纷出。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你的面面俱到而使课堂索然寡味而收效甚微,或者因为一个环节的处理不当而走了弯路。等等,这都是不可预设的美丽,我们老师应该把这些跳跃的音符收集起来,作为巨人的一个肩膀,成为以后教育教学的一盏灯。

二、及时反馈——写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是实时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因此课堂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质量作辩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把握。如一些公开课效果不好,老师往往会说“这些学生基础真差”“这些学生不会配合老师”,其实笔者认为,这里需要老师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学生以及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兴奋点、盲点、最近发展区;教课过程中是老师一厢情愿的想当然还是真的“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太程序化了而超越了学生的天空。

三、综合分析——写教与学 教学反思应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与上课形成互补,相得益彰。一节课过去了,教师应该从教与学两个 来综合分析。如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应用如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没有得到发挥,提问的质和量如何,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么样,学生的学习是否出现困难,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达到课堂预设。等等。教师应在课后对课堂进行反思,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那些知识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区域,等等。教师应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发掘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简明扼要——抓住特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的做法,就算一节成功的课。记得同事孟凡奇老师在讲《商业与城市》时,有这么一段设计给了很大启示:

“单县历史悠久,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单县古称“单父”,为帝舜师单卷所居。春秋时为鲁国单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改单父邑为单父县。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唐末置辉州,宋置单州,明初改称单县。单县历史上曾5次为国,4次为州,1次为府,2次置军,3次置专署,终以县至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结合课本22页知识,合理推断一下唐代和宋代单县城中市的差异(提示:从开闭时间、市的地点、城市的功能,市的布局等方面来考虑)?”

引入一段家乡史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通过这一些探索对处理商业的特点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受益匪浅。

我觉得,在教学 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的记在反思中,久而久之,有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五、捕捉灵感——写遐想 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备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而随机生成,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一些开放性的提问能打开学生想象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迁移知识,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也许某些细小的碎片正是我们课堂上不可多得的智慧花朵。

六、教后反思——写建议

有些时候,我们在上完一节课后,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总感觉美中不足,如果这里这样处理就好了,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点舍去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 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一节课的得与失,学案编制的得与失,活动环节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对本节课是否有新的增长点或者遗漏点等等。这些也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在这里我不再赘述。以上是我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我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

第五篇:让生命弥漫芬芳

让生命弥漫芬芳

————摘自三年前我的一篇日记

休了一周的事假,我回到学校,又将走进魂牵梦萦的班级。不知道为什么,走在通向教室的走廊上,竟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之感:“我的学生们在这些日子里有什么变化呢?想我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的脚步欲快还慢——再给我一点时间吧,好让我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近了,近了,怎么没听到那熟悉而动听的琅琅书声,代之而起的是张楚同学的大嗓门:“不要吵了,好好自习。”我连忙走进教室,还没踏上讲台,同学们在一愣的瞬间马上欢呼起来:“老师回来了!老师回来了!”张楚紧紧拉着我的手,义愤填膺地说:“老师,王华跟刘强吵架,害得大家都不能早读了。”还没等我做出反应,惠林也站起来说:“老师,管龙上星期五没做值日就回去了。”紧接着,你一言,我一语,“告状”之声不绝于耳,金星、璐璐、小林„„都上了黑名单。没完成作业、顶撞任课老师、捉弄小同学„„各种各样的“罪状”都有。一时间,我觉得胸中有一小簇火苗在往上蹿,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变成怒火中烧之势,但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回来上课的第一天,要有良好的开端,息怒,息怒!”

但是怎么处理这些事呢?怎么开始这一堂课呢?脑海中回想一句话:“能够在有爱、有期许、有鞭策与帮助的教室中

开始人生旅程的孩子,今后的路一定能够走得更好。”我踏上讲台,微笑着说:“这一节课是老师与你们久别重逢的第一节课。我想先听听你们在老师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有了哪些进步,做了哪些好事可以夸别人,也可以赞自己,让我高兴高兴好吗?短暂的寂静之后,雅雅先说了:“老师,第四周的星期日,宝玲、嘉玲和我出了黑板报,主题是‘学习雷锋’。王老师说我们的黑板报很好。”我颔首微笑,带头鼓掌。张家全也发言了:“老师,轩怡买了两本书放到图书角,一本是《唐诗三百首》,一本是《歇后语大全》。都很好看,我很喜欢,中午常常借来看。”我高兴地说:“你是一个热爱集体的同学,你是一个

好学的同学,都是好样的。”掌声再次响起来。就这样,又是你一言,我一语,耳边回荡着不绝的夸赞之语,心中涨满了喜悦。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就连刚刚上过黑名单的几位同学也受到了表扬。此时,他们可爱的脸上流露出些许惭愧,些许腼腆,更多的是自律的决心。

终于又有我说话的机会了,我说:“同学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后半句是大半班的学生跟我同时说出来的)?何况你们还是小小少年,难免偶尔会调皮莽撞。但每个人都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老师相信从现在起,能够天天听到咱们班更多的好人好事,是吗?”“是!”坚定、响亮、快乐的应答声和着热烈的掌声响遍了班级的每一个角落。

过后,我对此进行反思:为什么学生刚一见我就是“小报告”不断呢?其实跟我以前的处理方式有关。以前我是有“报告”必严肃处理,总要把“受举报者”叫来,将他的错误上纲上线,再反复教育。结果,“打小报告者”乐在心头,认为这样做很引起老师的重视,“报”得更勤了;“受举报者”怨在心头,从此想着一“报”还一“报”。班级中缺少一种宽容、互爱、轻松的气氛。我呢?两个字:累!烦!现在我明白了:学生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你对学生的无心之过小题大做,爱挑学生的毛病,那么他也就学会了吹毛求疵;你对学生的偶尔犯错表现得宽容大度,让他感受到充满爱心的鞭策和帮助,他就学会了自律自约,学会了欣赏别人。

我不由想起《教师博览》上的一句话:“宽容是生命的一种香味。”那么就让生命弥漫芬芳,我将在无比芬芳中开始新的教育跋涉。

寺儿卜中学 郑爱伟

下载让语文教学飘出浓浓的芬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教学飘出浓浓的芬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让梦想芬芳

    读书,让梦想芬芳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俊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

    “让”出爱心

    “让”出爱心 那是我所见过最感人,最伟大的“让”! 公交车上―― “咔嚓”,车门打开了,上来一对年轻的夫妇。那少妇不知为何,头发散乱,口齿模糊不清。她的丈夫扶着她坐在窗边,她低......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将这些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

    施爱育出芬芳(共五篇)

    一片冰心铸师魂 ——申报县级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从教十多年来,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以一个......

    让科普小品上出“语文味”

    让科普小品上出“语文味” 《绿色蝈蝈》教学案例与反思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尖岭初中韦燕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踏进教室):同学们,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

    让生命之花芬芳绽放

    让生命之花芬芳绽放 有太多逝去的美丽被我们匆忙的脚步所错过,有太多容易消散的脉脉温情被我们烦躁的思想所拒绝,亦有太多生命中的感动被我们冰冷的眼神所忽略。 在生活中,一......

    让亲情一路芬芳](优秀范文5篇)

    感恩亲情,共同成长 让亲情一路芬芳 亲情,是一杯热茶,温暖着我们的身心;亲情,是一棵大树,替我们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句警示,鼓励着我们向前进;亲情,更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应走的人生。在我们......

    让生命在芬芳中前行

    让生命在芬芳中前行“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国旗下的讲话老师们,同学们: 在胡锦涛书记“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引领下,省委省府市委市府2006年度、2007年度学校工作意见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