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论文 以幼儿为主体 优化音乐教学——例谈优化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指导策略
以幼儿为主体优化音乐教学 ——例谈优化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指导策略 【摘要】教师对音乐教学活动的理解是实现优质活动的关键。本文以教学实例为引,帮助教师解读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通过对策略的优化解决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幼儿亲身体验、自由表现,使音乐感染、调动幼儿的情绪,主动参与活动。
【关键词】幼儿为本;音乐教学;优化;指导策略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承载着音乐活动的目标,传达着音乐活动的内容,是音乐活动的任务具体实施的中转环节。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其他年龄阶段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它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有着更高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幼儿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他们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主动地计划、调整自己的行动。它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并设计,让儿童能够体验到一种和“玩”一样的感觉,并主动参与活动之中。但是,很多教师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过于重视音乐的技巧技能,而忽视了音乐活动本身具备的趣味性。也正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更多的幼儿排斥参加音乐教学活动,使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日渐式微。如何使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取精用宏,必然要先剖析其优势及劣势。
一、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它的学习特点,因此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该要有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以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幼儿在玩转音乐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音乐技能,感受音乐之美,体验音乐活动带到的乐趣,萌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的核心是“感受和表现”,但在现阶段的音乐活动中,老师通常会把音乐教学活动的技能、技巧的习得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幼儿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想象的艺术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技能技巧的逻辑性,忽视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愿望的情趣。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幼儿对作品内容的记忆,忽略幼儿的自主感知与体验。久而久之,导致了音乐教育成为了“工匠训练”,幼儿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疾人”。
(一)教师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感受音乐本身的乐趣
《指南》中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更注重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音准、歌词、节拍等),而忽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表现,因而形成了音乐活动突出技巧训练的局面。而孩子们在反复、枯燥的练习中慢慢失去了感受音乐的机会,只能被老师安排着,按老师的意愿表现着音乐,没有自己的审美体验,没有自发表现和创造的机会,纯粹就是个“提线木偶”。
(二)教师过于重视结果,形成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
《指南》中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幼儿在活动中某个技能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枯燥的机械训练,而始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逐渐失去了兴趣。如幼儿是否学会了这首歌,是否掌握了这个舞蹈动作,是否掌握了这个打击节奏等等。如果没有达到目标,那就一遍遍反复的、不停地重复性地训练幼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单
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幼儿参加音乐活动不再是享受音乐,而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而努力。这样一来,音乐教学活动便成了“厌恶”的代名词,让幼儿望而生畏。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需要优化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定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活动的趣味性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活动趣味化,它既避免了活动小学化的倾向,又能使幼儿在充满欢乐的活动氛围中学习,做到让幼儿真正的在活动中“玩得开心,才能学得更快乐”。因而,教师需要想办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喜爱模仿,因而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来设计,但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他们渴望通过模仿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教师应该给幼儿更多亲身体验、感知、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的机
会,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趣味化,使得音乐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转音乐。
(一)环节设计的趣味性
《指南》的理念就是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应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就要以幼儿为主,从幼儿出发,激发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
1.引题时时创新
教师要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引出主题。我们知道幼儿对新奇的、不知道的或者知道一点的事物有极大的探究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点来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像有趣、新颖的教具、设悬念和课件等手段来诱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例如:大班艺术活动《有趣的皮影人》,我选择用观看皮影舞蹈《俏夕阳》的方法引出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主题。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幼儿在欣赏这个节目为老奶奶和小朋友喝彩的同时,使幼儿对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被影片中幽默、滑稽的民间艺术所吸引,从而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为后续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活动以游戏贯穿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教师运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的最佳手段。
例如:小班音乐活动《小手爬》。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整个教学活动要是请幼儿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学唱会让幼儿产生对音乐的“疲倦”感。因此,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我选择让游戏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在第一环节,我先请个别幼儿演示小手爬的样子,再邀请全体幼儿在自己身体上爬,最后请幼儿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爬到指定的地方。第二环节,边做动作边朗诵歌词然后范唱歌曲,然后请幼儿边做动作边听教师朗诵歌词和范唱歌曲。最后是合着伴奏音乐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游戏。在游戏时,我用手去他们身上爬一爬,所以当我邀请幼儿们找一个伙伴爬一爬时,很多的幼儿都往我身上爬,非常兴奋。这样一来幼儿就在在玩玩、听听、唱唱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二)环节开展的系统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感兴趣。”因而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先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将活动内容分重、难点分解并寓于其中就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这样的环节开展更易于幼儿接受。
1.分析教学内容,难点前置
教师可以将活动中带有主要地位的歌曲或韵律动作先分解出来,作为歌唱活动或韵律活动的材料单独使用,使儿童能够掌握。在一些歌唱活动中,都会出现一些较为难解决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将占主要地位的某一部分进行
分解,即难点前置,有效地融入游戏元素,使活动的难点有效地进行解决,使活动开展的更具有效性和有趣性。
例如:大班艺术活动《do re mi》,可以通过以手位动作,从而使幼儿感知do re mi三个音是越来越高的。以此类推,同时学唱歌曲难点。这一方式,使幼儿在与教师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分割教学内容,环节前置
教师可以将音乐游戏中的游戏部分抽取出来,让幼儿用模仿的方法或创造的方法学会玩这个游戏。音乐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都有游戏及其方法,这些游戏对于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将游戏部分抽取出来,让幼儿用模仿的方法或创造的方法学会玩这个游戏。熟悉游戏后再进行活动,那么便会事半功倍,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大班艺术活动《小熊找家》这个活动中,结合幼儿活动前已经会玩抢椅子这个游戏的经验基础,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小熊找家》的规则与玩法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为下一环节小熊找家做好铺垫。
3.分解教学内容,易化学习方法
教师用容易让儿童易学、易理解的方法演示游戏的玩法,然后教师再组织儿童倾听,熟悉游戏的音乐,教儿童学习游戏中的歌曲、表演动作。最后教师用边示范,边讲解,边带领幼儿游戏的方法帮助儿童了解和熟悉游戏的玩法。
例如,在大班艺术活动《有趣的皮影人》中,教师通过再次引导幼儿再次观看皮影戏,使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影片
中皮影人老奶奶和小朋友所变现的动作。因为只有让幼儿清晰的了解、感知游戏的玩法——具体操作,才能使幼儿掌握活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的开展活动的下一环节。然后教师再通过对个别幼儿动作的解析,使幼儿进一步的了解了音乐的什么地方开始摆造型。同时,也使幼儿进一步的了解、熟悉了音乐。像类似这样的律动活动,在活动的开展中,让幼儿合着节拍表现动作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个别幼儿动作的解析以此来达到活动的目的。其次教师带领着幼儿随音乐表现皮影人摆造型,这一环节不仅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了游戏的玩法,音乐的节拍。同时,鼓励了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的创编皮影人的动作,使活动得到了更好的效果。最后教师讲解、示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幼儿随着教师的意愿进行机械的模仿尝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大胆的尝试创编,使活动真正地起到幼儿爱学、乐学的目的。
4.提供教学用具,生成活动内容
在儿童已掌握歌曲或韵律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向儿童提供游戏中的其他音乐材料和游戏的玩法,通过反复玩游戏的方法,或是通过幼儿自主创编游戏,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例如,在大班艺术活动《do re mi》中,教师在幼儿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后,还利用一些辅助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地游戏。这不仅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了活动的内容,还使活动的开展更具有效性。例如:三棵不同高度的大树(最矮的表示do,中间的表示re,最高的表示mi),以此类推,作为活动的主要线索,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边唱边进行游戏。同时,在二次游戏时,通过互换角色,来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参与的兴趣,同时也掌握了歌曲,体验活动《do re mi》带来的快乐。
又或是教师向儿童提供音乐,让儿童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想出如何将游戏过程与音乐的各个部分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歌曲的本身的故事引出了音乐。
例如,大班的歌唱活动《小熊找家》,它通过音乐的不同变化,使幼儿感受小熊是在森林中玩耍,同时在音乐结束后倾听独白中问:谁是小熊?使幼儿意识到音乐一停即是抢椅子的环节,抢不到椅子的幼儿为小熊,小熊找不到自己的家迷路了。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使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效地、自主的将抢椅子的游戏与小熊找家的音乐进行了结合。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因此在后面的环节中,幼儿会很快地融入角色进行了游戏,并能跟着音乐的变化更换自己的动作。同时,在游戏中,能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真正的在活动中体验了游戏的快乐。最后在活动结束时,通过再次完整地游戏一次,使幼儿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而整个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传授的形式,而是引导幼儿在玩(歌曲内容游戏)的过程中,感受了音乐的不同风格,同时大胆的表现了音乐。在活动的结束部分,为幼儿设置一个“小舞台”,让幼儿上台表演。这锻炼幼儿的胆量,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使幼儿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幼教研究人员认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能够倾听音乐,理解音乐,运用音乐,创造音乐。也就是说,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应是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幼儿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感受其所具有的魅力和内涵,在于强调幼儿自身的参与性和幼儿最真实的感受与反应。让幼儿在听听、讲讲、动动的过程来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这时教师要做就是让幼儿感受到音乐活动的娱乐性,使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无意”的娱乐,让幼儿娱乐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欣赏音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许卓娅《学期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王秀萍《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5]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作 者:古东昕
单 位: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邮 箱:gudongxin@163.com 地 址:山东省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邮 编:277500 联系电话:***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滕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古东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价值,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合作探究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对优化音乐教学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能丰富音乐课程的资源、拓展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音乐教学长期停留在欣赏阶段,即使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想把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到创作范畴,拓展教学内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不会使用乐器演奏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把他们创作的作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毕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音乐创作工具就可直接进行创作并演奏,这就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
音乐课程资源,不仅限于教材、教参,还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和活动资源等。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这些资源,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智慧、经验和方法,多方位、多角度、有目的的整合音乐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在备课时制作成电教课件,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音乐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学习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情感悟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受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手段一成不变,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枯燥单一的状态,这不符合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原则。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表现形式,教师就可轻而易举地把音乐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艺术教育。由于电教媒体声形并茂,视听结合,产生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深化音乐教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虽然可以根据歌词等内容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通过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设计制作课件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片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启迪学生想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信息技术能让音乐教学充满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深层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进行音乐创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在了解音乐作品整体结构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展现了优美的形象效果,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极大地优化了音乐教学。
第三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三官小学:贺辉华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被推广应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近年来发展的现代教学技术其多功能的系统,使用简捷方便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本人在欣赏教学中尝试采用多媒体技术,感到教学的空间扩阔了,教学的思路灵活了。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优化了音乐教学,效果显著。
(一)利用多媒体录像剪接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作品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欣赏音乐有必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听觉的咀嚼能给人以一种空间思维的扩展想象,对音乐背景了解能给人一种实地状况的追忆,进而触动情感。在音乐的流动中运用全身的器官参与运动,在音乐旋律中抓住节奏的运动与旋律的跳动,来感受音乐旋律的表现力和美感。”然而很多经典的作品由于时代久远,很难引起现代观念强烈的学生的共鸣。例如,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此歌曲是千百年来川江的船夫在不断与川江水搏战而产生的,歌曲节奏变化明显,随着劳动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曲调相应地时而抒情悠扬,时而紧张激烈的变化,表现了劳动人民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精神,还有高度的智慧。由于本地的公路交通相当发达,学生的生活环境优越、生活经验少,他们难以想象川江的船夫是怎样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的,想象不到体会便不够深入,加上这首曲子又是用地方方言唱的,学生听不懂会影响欣赏的兴趣和效果。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技术,我让同学们亲眼见到、真实感受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与创造。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同学们看到矗立在江边的布满深深纤痕的巨石时,他们了解到它是千百年来船夫与川江进行了无数次的战斗而形成的痕迹时,有谁不为这奇迹而惊叹?当同学们看到水流湍急的险滩、川江船夫与惊涛骇浪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搏战的真实情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轰然的震动:原来蜀道真的那么难行!生活那么艰辛!劳动人民的力量这么伟大!这样同学们通过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思想深深地受到教育,对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理解明白了,对歌曲的欣赏兴趣骤增,同学们边听着《川江船夫号子》边联想着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境,感受着那股无畏无惧的无穷力量!有的同学不禁配合着歌曲的节拍和情绪作划船的动作,此刻他们的全部身心正欣然体验着与艰难险阻奋力作战的激情。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把有关的音乐知识、音响资料、音乐背景资料等统畴安排互为贯穿,节省了板书、换磁带、倒带、搜索等时间,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大增加。由于教师备课内容相应增加,准备更充分、构思更加精密,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的优点,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教师的创作激情实现成功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为教师实现教学理想提供了自由的天空,激发了教师高度的创作热情。多媒体功
能使教师的教学信息渠道大增,很多不同渠道找到的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剪辑成为课堂上有用的教学资源,这样教师的教学空间大增,教学思路被激活,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会体会到自己就是一位设计师、导演、监制。教师用艺术的触角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去选材,利用多媒体手段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进行教学设计,设想相应的教学效果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例如,颂歌是赞颂党、国家、领导人、祖国河山或美好事物的歌曲。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相当快,变化相当大,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的颂歌表达人民热爱党、国家、领导人的感情。然而,此类歌曲由于时代或色彩的原因,同学们大都不喜欢听。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精心设计了一节《颂歌》专题音乐欣赏课,收到理想的效果。1、挑选富有代表性的歌曲。便于颂歌知识的讲解,所选歌曲具有不同演唱形式、不同的体裁形式、不同的创作时期。《祖国颂》、《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分别是我国建国初期、发展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流行颂歌,极具代表性。2、精心制作音乐背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歌曲情感,了解我国颂歌的创作发展历程,每首颂歌都选取了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开国大典》、《建国初期特写》、《知识分子回国支援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的盛况》、《1979年开设经济特区的盛况》。3、精心制作课件。把歌曲、音乐背景、音乐知识制成课件,把有关的音乐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恰当穿插渗透在歌曲欣赏之间。4、发挥多媒体的音画功能。让历史事实感动学生,让音乐情感触动学生,使学生激情万丈、感受深刻。欣赏《歌唱祖国》、《祖国颂》前,当同学们看到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能够感觉到同学们因激动而心跳加速,因气氛庄严神圣而屏息呼吸。播放《建国初期特写》、《知识分子回国支援建设》等历史片段,看到全国上下以高度热情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壮观场面并取得喜人成果时同学们的心感动了。欣赏《歌唱祖国》、《祖国颂》时同学们都激情高涨,歌曲炽热深情的爱国情怀使学用产生了共鸣。此时,把颂歌的音乐知识引入,让学生讨论学习,事半功倍。接着欣赏《春天的故事》时,同学们看到改革开放带来了勃勃生机,社会面貌轰然巨变,现代化城市跃现眼前时,心情无比激动,此刻他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理解了歌中对邓小平同志的真情赞颂。下课了,原来的设想是让同学们听着《走进新时代》步出教室的,结果,同学们留在课室不愿离开,或者是优美的歌声使他们不愿离去,但我觉得,歌曲唱出了他们此刻的心情: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他们对建设未来的祖国充满着信心!他们要从歌声中体验这种幸福!
(四)多媒体手段在音乐教学各方面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极大地优化音乐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的各领域都可采用。如在器乐欣赏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各种的乐器及选听、复听其中的乐器片断,利用多媒体清晰的图视及良好的音响效果,使用简捷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又如有些舞曲的欣赏,可以让同学们先观看一些舞蹈片断,然后再欣赏舞曲,同学们对音乐便会增强想象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这样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又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还有利用多媒体进行唱歌教学、歌谱教学,把要教的曲目扫描上去用大屏幕打出来,让同学们都看着屏幕歌唱,这样便于老师指挥,有时候遇到唱不好的地方可马上指出来,统一纠正。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经验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特别制作,引起学生的注意,还有把歌曲制作成卡拉,让同学们跟着音乐伴奏学唱歌。这样很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在其他方面如乐器教学、音乐创作教学、还有就是音乐知识教学等也效果明显。
第四篇:运用智能理论 优化音乐教学
运用智能理论 优化音乐教学
【摘要】加德纳提出的“音乐智能”对我们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论述了运用该理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关键词】音乐教学,智能理论,运用,方法
加德纳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①音乐的感知能力,即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②音乐的创作能力,即音乐创作的意识、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成分;③音乐的反思能力,即从自己或其他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方法、目的、难点和达到的效果。这三种音乐能力,不仅为确定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音乐教育效果的评价构建了理论与操作框架。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的方法。
1.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人对音乐的感觉就是通过听觉通道,对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产生感觉。然而,音乐是上述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显然,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
1.1 借助其它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华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1.2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即加德纳所说的,要教会学生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月夜》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欣赏中国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和外国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并体验它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各自特点,而后在课上概述出中西方音乐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差异,使学生由原来对音乐的一般感知而深入到了对相关音乐文化的思索与鉴赏。2.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
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了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我曾在欣赏乐曲《梁祝》后,在师生共同吟唱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音乐创作并表演小品《梁祝新传》,学生对此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创作热情。他们用方言填词演唱主题音乐,并用电子琴融进爵士元素进行伴奏;在人物形象与内容表现上,又以卡通动物造型,拟人化的演绎现代梁祝的“草桥结拜”。纯真活泼而不失审美趣味,富浓郁民族情韵的表演,不仅体现出学生极具睿智的艺术创意,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的兴趣。此外,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音乐教材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乐于思索、敢于批判创新的创造性精神。3.音乐反思能力的培养
加德纳在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时,曾提出过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呢,还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形式?”从心理学上讲,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它包括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调节与监控;从音乐智能来讲,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就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评价,即反省自己是否理解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的效果等。
根据元认知理论及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我在音乐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反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在“进行曲”类音乐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音乐的拓展学习,在注意聆听和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进行曲的同时,关注各类进行曲的特点并予以分类。更为主要的是,要学生谈学习的心得体会。一位同学在所写的心得中,首先描述了进行曲创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表演性进行曲”和“实用性进行曲”,又对每类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概述了各类进行曲的特点。最后,他写到:“我突然发现鉴赏音乐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有着相当的文化蕴涵于其中。以前我一味追求流行音乐的潮流,现在开始才对音乐的本质有所注重和认识。”显然,在思索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反思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第五篇:优化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审美教学的策略及实践
优化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审美教学的策略及实践反思
论文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四、审美教学艺术的优化策略
(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3、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
4、声势活动感知音乐
5、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五、实践反思
摘要:常态课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归属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常态课。可是上好每节常态课谈何容易。几十年的教学传统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新课程带来的正确理念并不一定能真的被老师吸收,也就是说表现在他的教学行为上。有很多好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被僵化地应用于课堂上最终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也有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关键词
审美教学艺术
常态课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也在消化、吸收。审美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了。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线教师对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的常态课堂上呢?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很多教师并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表现在他平时的教学行为上。音乐常态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形式化的常态课堂
作为在新课标中高频率出现的“情感”、“体验”等字眼,经常被音乐教师作为“圣经”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中,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实施。围绕着“情感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课中,有一大部分课,有着“华丽”的形式,但显空泛的教学的内容;有着“蜻蜓点水般的大量信息”但又似不伦不类的综合课。这样的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课堂气氛,放松了课堂教学的纪律,忽略了知识技能传授的重要性,看上去闹闹哄哄,可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参加无效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徒有新课程的形式而已。
2、知识传授过重的常态课堂
过度重视知识体系的习得,教给学生的是概括再概括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注重音乐内在美感的陶冶;也有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过度的、推理式的目标设计,使得教学过程几乎变成了一个逻辑过程,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和谐的交往关系完全被抽离出来。
3、程式化的常态课堂
教师还是没有从几十年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课堂不具备教材分析和挖掘和兴趣养成,每堂课都照抄同一个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具有非语义性、概念模糊性的特性。因此通向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并不时自然敞开的,它需要打开大门的人和有效的引导方法。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个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
常态课是教学改革的归宿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课,这样的课堂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逐步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才是审美教学呢?
二、概念界定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审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注入审美精神,审美与“双基”教学结合,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应以“情” 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的构建上。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系统最具有知识化的形态。审美理念具备能动的精神意义且能把这种意义浸渗于人的审美实践。人类审美发展史上对审美理念的追求涵盖了审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于一半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一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2、体验式学习音乐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音乐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3、有效课堂
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4、建构主义理念
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启示是: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从“做”中进行学习;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如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音乐知识。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目标主要表现为:
1、丰富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的课堂。
2、提高课堂的效率,改变低效课堂。
3、探索审美教学艺术,提升课堂教学境界。
如何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是当前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最为关注的。
四、优化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实践策略
(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从感性出发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第一步。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会化重金去现场听音乐会,因为现场的音乐感受在音响里是找不到的,反过来也可以说,只有听过现场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这句话也许有些偏颇,但我们都应该有被动人的演唱、演奏感动甚至激动的时候。学生也一样,成功的范唱、范奏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也有很好的效果。尽可能回避了传统欣赏教学中从概念出发,讲时代背景等一套作法;从感性入手,高质量地呈现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1、教师自身动情地呈现优质范唱、范奏。
2、好的学生范唱、范奏,起到榜样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呈现优质音响
(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在感知一个特定的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越丰富。音乐感知心理和音乐教学心理研究更是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多通道协调活动的感知活动。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运用多通道教学呢?如:教师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多媒体来创设音乐的意境,让学生感受音乐视觉美;教师自身动情的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听觉美;教师根据音乐内容设计表演,让学生感受动作美;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聆听体验,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除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随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外,重视各种手段的参与,发挥综合教育功能,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感受美,表现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结合图示,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符号化的音乐活动也是培养美感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用许卓娅设计的欣赏教学图谱,对进行美感训练。
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可以让学生把握节奏,体味音乐韵律,可以让学生表现意境,感悟音乐风格,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音乐的内涵,更是学生个性充分体现的过程。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小学生的感触是相当灵敏的,譬如,他(她)们能在老师弹奏一段枯燥的视唱旋律中非常陶醉以至手舞足蹈。他(她)们能随着录像里小朋友的动作而翩翩起舞„„ 其实,往深里说低年级的艺术(音乐)课更接近表演课。每一节课开始的律动就大有文章可做,它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的氛围,更是一种音乐的准备活动,笔者在进行新歌教学之前,如果歌曲比较难于学会,我会在律动中播放歌曲旋律,让他(她)们感知旋律走向,和声进行以及歌曲情绪并随着音乐律动,在听赏中行进。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更弹性的感知歌曲,更感性
通过律动还可以培养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感知音乐要素的敏感性,为学生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作品的曲 式结构或基本节奏型,就需要教师分析作品的结构,划分出音乐的段落或乐句,据此精心地设计律动。作品的结构以音乐的段落为单位。小学阶段的二段体、三段体作品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律动体现音乐作品中的对比、变化、重复、再现等结构变化。相同的动作体现相同(或相似)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
音乐的变化,这些都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音乐欣赏需要深入体验,其实在学唱歌曲之前,进行丰富的音乐节拍体验,能使歌唱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3、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打击乐都有浓厚的兴趣。教材中的很多歌曲也都有打击乐的节奏谱,学生在用打击乐伴奏时都是争先恐后的。但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打击乐器数量不够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另外,在音乐课堂上进行节奏乐器的演奏,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学生对节奏的感觉,对节奏的掌握,都直接影响着节奏乐器演奏的成败。学生演奏打击乐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为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耐心。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伴奏曲谱。有的教师在实施这方面的练习时,不一定能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演奏的实际效果。他们或许会想当然随便找一些节奏,让学生敲击一下,或者就照搬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节奏,让学生演奏。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费了半天劲,学生做不到,或者是因为节奏的不合适,对音乐的表现起不到良好的烘托作用。其次,教师要对打击乐伴奏进行研究,要寻找规律和感觉。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打击节奏乐的演奏和伴奏有所思考,有所实践,有所研究。在上课之前自己动手敲一敲,和学生合作敲一敲,琢磨一下,找一找感觉,都是十分必要的。有的简单易学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不好的节奏,有的看起来复杂的演奏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4、声势活动感知音乐
声势活动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动一点脑筋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在声势训练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学生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如:将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各种发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的节奏训练,通过这些立体化、多层次的节奏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并积极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肢体的协调性。
立体节奏训练: 利用A.右手;B.左手;C.右脚;D.左脚各部位的协调合作,靠个人独立完成的训练,其趣味性强,具有挑战性,学生在训练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克服身体的不协调并掌握它,在加强节奏感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又极好地训练了身体的协调性。
5、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表演参与音乐感受是较高的一种形式,因为它的要求是听音乐表演,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表演表达音乐的意境,或者动作与音乐作品不协调、没有合音乐的节拍,这样的表演不能带给人美感,也没能使表演者进入音乐情境,从审美的角度看,都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必须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防止走过场。(1)形象的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即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配合音乐所做出的动作,动作间不需要有严格的内在联系,是通过形象的模仿来表达作品内容的。如欣赏圣——桑《天鹅》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天鹅雍容华贵的姿态,有的学生扇动着手臂,忽上忽下,展示着天鹅飞翔的资态;有的学生时不时伸长脖子,展示着天鹅那美丽的脖子及高傲的神态,还有两个学生结合在一起,在模仿翩翩起舞的的天鹅„„尽管这些即兴性动作都极为简单,但却极形象地表现了作品内容,并为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表演提供了机会,锻炼了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引发了想像与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2)生动的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就是要借助于身体的某些器官或肢体做出表达各种情绪的动作,它能增强动作的表现力,渲染作品的感召力。如果缺少了表情,动作自然变得生硬、不明了,表现也就缺乏了准确性,使人不易接受与理解,也就很难达到表演的最终目的。仅仅依靠面部的变化,便能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如眉毛和嘴巴的上下变化,就能表现出“袁”与“乐”两种情绪,如一个简单的握拳姿势,便可加强愤怒的程度。在欣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时,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鸭子,随着打击乐声摇头摆尾,进进退退,眼睛圆睁,眉毛倒立,嘴巴交替着张合,把两只拌嘴的鸭子表演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得大家忍俊不住的爆发出一陈陈掌声与笑声,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非常兴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情境表演
有些音乐作品带有故事情节,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就是一个角色,特别是音乐童话。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并听辨识别音乐形象,而适时表演,不但对乐曲加深了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情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同学们尝试着扮演其中的两个主角:小白兔和小乌龟,并配以对白和欢乐的集体舞。经过这样的表演,每一位同学都说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总结出用善于变化的单簧管表现了轻快活泼的小兔子,用低沉的大管表现了缓慢低沉的乌龟。极为逼真的音乐形象,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愿望,课也在轻松自如中轻而易举地完成教学任务。
(4)引导学生学跳民族舞
我国的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特色的舞蹈,可说是璀璨瑰丽,但因其有一定难度,又没有环境氛围,学生能学到民族舞的机会较少,造成学生对我国极为优秀的民族知之甚少,能跳出几个动作,更是为数不多。课堂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对了解民族舞的兴趣。如在向学生讲解民歌时,尽可能找来一些民族的舞蹈图象资料,来刺激吸引其视觉,进而使他们产生想象的欲望,然后对大家熟悉的民族舞抓其特点与风格进行教跳。如:汉族的秧歌、十字步、甩绸子、舞扇子等;蒙古族的抖肩、弓箭步、骑马等动作;维吾尔族的动脖子、转手腕等;傣族的孔雀指、“三道弯”基本体态等等。通过学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民族舞跳法,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民族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了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唱歌中,还是在欣赏课中,都曾有人成功地加入了舞蹈,就是在视唱教学中,也进行初步尝试,使得原本较难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变化音,在舞蹈的带动下,变得有趣,易唱了。(5)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舞蹈
自古以来音舞就密不可分,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或音乐作品,掌握一些基本的蹈动作后,便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大胆编织舞蹈,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掌握程度。在此舞姿是否优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于尝试,敢从“想像”中走出来,将想象到的用舞蹈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亲身的感受。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由于它不像民族舞具有某种固定的特色,一开始同学们都感觉无从下手,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任何乐曲的想象都无固定的答案,打消顾虑,开阔了思路,有的学生跳起了华尔兹,还有的同学做出了溜冰的动作,其中有一位同学舞蹈创意极为新颖,他竟和着乐曲跳起了非常时尚的太空舞,仿佛是舞在空旷的太空,又仿佛是信步在多瑙河上,一下子拉近了古典音乐与我们的距离,赢得大家一致好评。就此以后这位同学的舞蹈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每次舞蹈表演都十分出色,充分发挥培养了其特长,提高了创编舞蹈的能力。
五、实践反思
(一)音乐教育在经历了80年代以前的极端政治化和80年代以后的专业化倾向之后,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而不能重蹈覆辙变成唯“美”主义。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在强调“审美”的同时,不能排除它的教化功能,要做到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和谐统一。
(二)提高教师审美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还是要借助于一线教师,教师能否遵循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性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新的教学评价策略以及习惯新的课程发展方式等,是新课程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所在。所以提高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非常重要,教师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包括
1、音乐教师自身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的提高。一位高素质的教师,进行优质范唱、奏,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内在魅力,是学生感受音乐美得最为直接的途径也是不竭的源泉。
2、向“专业化”教师变迁包括教师的行为变化: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和教师的心理变化:情绪、信念、动机、态度的改变。
(三)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推动机制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好的外部条件。有些音乐实践活动需要专业的引导,如声势训练一个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但一般教师对此都只是肤浅的认识,要想系统地为音乐教学服务,还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实践培训。所以想要更好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还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和支持新课程改革。
音乐审美教学能让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地感受音乐的美,获得音乐审美的能力。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音乐审美教学法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更新。只要我们努力按审美规律去探索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推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 郑莉 金亚文 《音乐审美教育》 廖家骅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2008.8 《中国音乐教育》2008.11
袁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