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设计教案

时间:2019-05-12 23:5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学生设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学生设计教案》。

第一篇:关注学生设计教案

关注学生设计教案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正确把握。这一方面凸显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论教”的重要性,也提示教师在重教材研读,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教学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应然”之上。具体地说,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仅以自己的经验,甚至主观臆断来推测、揣摩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反复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学设计往往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生成的讨论一直是个焦点,究其实质,不少生成问题的背后都显示了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实然” 的基础上,即要建立在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一、准确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

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问自己“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武断地认为“学生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有不少教师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觉得“很烦”,为了解决这样的烦恼,教师习惯于把教学问题切细、再切细,问题空间小了,学生就“只能这样想”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满堂问”现象依然严重的主要原因。“打乒乓式”的教学让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看似热闹,却丧失了锤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机会。

因此,要解决“一听就懂,一做还是不会”的数学教学老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而准确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便成了教学设计中一个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1.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利用一张圆形纸片,折一折,创造一个角。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简单对折一次就马上举手,认为自己“已经创造了两个角”。遗憾的是,当时的执教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反馈过程中只呈现了“对折两次,产生一个角”这种正确的结果。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角的概念”缺乏思考和了解。实际上,在建立角的数学概念前,学生心目中的角就是那个“尖尖的、戳人很疼”的东西,知道了这些,教师才能敏锐地意识到角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中,“两条直直的边”是数学概念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差异所在。那么,在设计上述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同时,应该能够预设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之转化为教学资源。

其次,还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分析教材所提供的两种估算方法,还需要思考:(1)面对“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一问题,学生会主动选择估算解决吗?如果多数学生选择用竖式精算,那么怎样组织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2)学生会选择“104×49≈100×50”这一新的估算方法吗?如果多数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教师又该怎样引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上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能出现,因为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有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彰显“以生为本”的思想,也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引导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要分析“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常误认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一位学生”,或者认为“只有一个层次的学生”。显然这是错误的,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误区。首先,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几十位有着独特思维方式和思维起点的学生。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面对相同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或正确,或错误,或全面,或片面。但这种差异就是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其次,几十位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可以分层把握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分层把握学生可能呈现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结果,并将之转化为生成性材料。

如在教学《小数意义》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正方形的大小用数“1”表示,你能表示出0.1那么大小的一块吗?

在设计教学时,对学生探索可能生成的材料也觉得难以把握,于是组织了课前调查。我在从两个四年级班级中随机抽了一个小组(共23名学生),就上述学习任务进行测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水平:(1)在正方形内任意涂一块,这些学生仅知道“0.1比1小”;(2)把正方形平均分为4份、9份或别的不同份数,涂其中的1份,这些学生不但知道“0.1比1小”,还知道了“0.1是几份中的1份”,有了分数的意识;(3)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1份,这部分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0.1和1/10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三种学生的占比在不同班级中会有较大差异,需要教师根据班级整体水平和教学推进作更清晰的把握。

当然,课前问卷与访谈只是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的一种比较“隆重”的做法,经常为名师、特级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所采用。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设计时,不可能每节课都去做课前调查和学生访谈。所以,要求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更多是为了提示教师要有研究学生,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分层把握的能力。而教师已有教学经验和课堂即时观察应该是更为常用的策略。这也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全面掌握学生探索的不同成果。另外,在做课后教学反思记录时,要少写空洞的口号和定性的自我评价,而应该客观、全面地记录不同层次学生生成的典型材料,只有这样的反思才能成为一位优秀教师不断进步和成长的阶梯。

二、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对一位教师最大的考验在于,面对来自于学生的纷繁复杂的反馈信息,教师是否能合理把握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在分析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时,我们会发现,在教学展开伊始,不同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无几,但一旦学生积极介入进来后,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暴露无遗。显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后,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十分重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深入研究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合理把握教学路径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先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中,学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是把求面积算成求周长;

二是用“邻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是用“底乘高”计算。

面对学生探究生成的材料,如何进行反馈呢?这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斟酌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馈的先后顺序十分重要。常态下,以上三种不同的方法中,直接求周长的是少数学生的错误,在教学时,可以先反馈,直接否定。而“邻边相乘”的方法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分析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主要是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负迁移。

后两种方法,先反馈错误的方法,还是先反馈正确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困惑过,走过不少弯路。通过反复实践,我们认识到,当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以对纠错”。而应先充分暴露学生错误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展示、比较、分析、争论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让学生厘清错误所在。

如何把握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有三个优先的原则,即多数学生产生错误时,错误的优先展示;后进学生的探索成果优先展示;多数学生的一致的探索结果优先。当然,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合理的推进路径。

当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可能预设教学的所有可能路径,即学习材料生成时往往会有许多“意外”。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教师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或放大,深入追问,从而改变预设教学方案;或缩小,简约处理,既可以直接肯定,激励情感,也可以明确否定,澄清思路;或搁置,不下定论,作为后续探索的起点。

三、透析学生思维障碍,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难点?不同的教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做法。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来确定难点;二是根据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确定难点;三是在学生思维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分析来确定难点。我们强调要十分重视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而确定教学难点,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可能产生的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1.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错误,分析产生错误原因

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中,学生在画钝角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时,经常出现错误,如下图所示:

教学设计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我们认识到,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高的概念的理解水平局限于定义水平。教师教学时,应将高的定义概念和表象概念建立充分的联系,使学生掌握高的概念的两个要素: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另一方面,我还发现,学生认识高的概念时,垂直是一个稳定的强刺激,而在复杂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在把握高的概念时容易产生的偏差。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提出,在学生用三角板画高前,还需要安排动手指一指高的位置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先建立高的正确概念,再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减少操作错误。

2.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错误,厘清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引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请学生比较下面三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有错误,教学环节基本形同虚设。

但如果要学生比较以下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学生的争议就会随之产生,因为这正是学生认识误区所在:周长越长的图形,面积就越大。显然,展开对这样的错误的争论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辨析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初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基于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基本落脚点。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可能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才能预设教学推进的教学路径,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教学材料。也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论文的撰写 ·初写数学论文的几个要点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说课设计 论文 ·中学数学教改新探索 论文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 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论文 ·研究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 论文 ·在动作中理解数 论文

·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走出题海误区 论文

第二篇:“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教学设计

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

——主题班会

【教学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穿梭不息。为此,我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在交通情况非常复杂的今天,交通安全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约10万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60%以上。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280多人死于车祸。其中中小学生占总人数的8%左右。这个数字向人们敲响警钟,追根溯源,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违章违纪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今天召开“关注交通、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就是向同学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让每位同学心中有交通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紧记住要遵守交通规则。【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认识常用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思

3、学习掌握一般行人交通法规。【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交通标志,掌握基本交通法规。【教具准备】

PPT教学课件、有关交通视频。【教学策略】

本节课始终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把真实的生活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围绕真实的交通案例,交通图片等开展活动,轻松有效地学习交通安全法规知识,悟出道理。再让学生把交通安全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主题。

(设计意图:酝酿学生情绪,意识到“交通事故如猛虎”,为后面活动垫基础。)

1、播放一段惨烈交通安全事故精选视频。

2、显示一组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数据。

事故如猛虎

由此导入主题并板书: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主题班会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小组活动,说实事。

学生有感而发,谈谈身边的交通安全事故案例,然后提出自己的希望。(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注意交通安全导致的严重后果。)

活动二:明辨是非。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明辨是非、阐述见解的能力。)为了确保道路通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国于1998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其中第六十三条和第六十七条明确指出了行人必须遵守的法规。播放一组行人及车辆道路交通图片,让学生明辨是非,谈看法,说观点。

活动三:播放一组图片,认识一些常见交通标志。1.说说图中有哪些交通标志?它们各自表示什么意思。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交通标志,说出来让大家长长见识。(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交通知识,有效地“导之以行”。)活动四:归纳、学习交通安全法则。

(设计意图:有效了解学生的活动反馈情况)交通安全“五不准”、“五不坐”、“交通安全儿歌”。活动五:交通安全知识抢答。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学习交通法规的反馈情况。)1.行人在没有人行道的路上行走,应该:()A.靠路边行走

B.随意走

2.通过人行横道时,红色信号灯亮了,这时应该:()A. 抢跑过马路

B. 等候绿灯亮后再走 3.汽车的转向灯左边闪烁时,汽车向:()A.左转

B.右转

4.行人可以搭乘电动自行车、人力货运三轮车、轻便摩托车吗?A.能

B.不能

5.乘坐轿车时从哪边下车最安全?())

(A.左边

B.右边

6.如果看到有汽车撞人后要逃跑了,你应该立即:()A.记下车牌号

B.告诉老师或家长

C.不需要做任何事 7.乘坐公共电汽车时,下面的行为哪个安全?()

A.在车厢内随意站立

B.行车时扶好扶手

C.将手或身体置于车窗外

8.在有人行道的路上,你应该:()

A.走人行道

B.走非机动车道

C.随心所欲,哪儿没车走哪儿

9.汽车车尾白灯闪烁时,表示汽车:()A.前进

B.倒车

10.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未满多少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A.8岁

B.12岁

C.14岁 11. 我国的道路通行原则是:()A.右侧通行原则 B.左侧通行原则 C.中间通行原则 12.乘坐小汽车要系安全带,下面哪个说法正确:()A.前排乘车人可以不系安全带 B.司机和前排乘车人必须系安全带

13.经过一个有信号灯的铁路道口时,应该:()A.直接从铁路上穿过去。B.看看左右没火车就快速走过去。C.在准许通过的信号灯亮时通过。A.左看 B.右看

三、课堂延伸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1、把交通安全知识带回家。

2、制作交通宣传标志。

四、欣赏交通安全儿歌。

(设计意图:课末友善用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有所倦怠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今天我们召开“关注交通、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就是向同学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希望每位同学心中有交通安全意识,时时刻刻紧记住要遵守交通规则。

“关注交通

关爱学生 ——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单 位:始兴县顿岗中心小学 班 级:五年级 设计者:华锦兰 时 间:2012-3 6

第三篇:爱岗敬业关注学生

爱岗敬业关注学生

张丽霞是黄旗堡安泰小学的一位普普通通通的老师,剩余1973年,本科学历。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她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成绩显著,深受学生爱戴。

第四篇:关注学生 关注生成

关注学生 关注生成

阳春四月,帝都洛阳刚刚送走游览牡丹花会与世界邮展的宾客。熙夏五月,又匆匆迎来参加全国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的贵客。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六千多名老师汇聚洛阳,聆听教育精英精彩的课堂教学,感受教学改革的成就,享受课堂教育之大餐,品味课堂教育之百味,吸取课堂教育之精华。

大会安排了两个授课点同时进行,时间三天,分别有32位老师做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取之处,精华之处。与会老师们认真倾听着每一节课,尽管大会安排得很紧张,很累,老师们都能坚持到底,并认真做好记录。

经过不断教学实验,做课老师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许多共同之处,与以往的观摩课相比,课堂中少了许多浮华,更多的洗净铅华后的质朴。质朴中展露出浓浓的数学味,听到生动之处,如同一阵清风扑面而来,将听课的我们深深牵引。正像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评课所说,这次老师们带来的课非常朴实、真实,体现了浓厚的数学课堂的味道,使数学课堂回归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路途。

一、最少的环节

如:来自北京的于萍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一课,在讲完基本的例题之后,于老师并没有甘于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小数的加减法,大家好像已经会了。其实任何一种计算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研究小数的加减法,就要研究各种不同的情况。以往学习的计算都是老师来出各种情况的题,同学们来做。今天咱们来改一改,请你想想小数加减法会有哪些不同的情况,每人来编一道小数加减法的题,并且自己试着做一做,看谁编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搜集不同的情况展示交流。捕捉学生生成的“新情况”)

A、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如:3.45+2.13,5.46—2.18; B、位数不同的小数加法,如:3.4+2.43,3.48—2.1; C、计算结果小数末位有0,如:2.45+2.15,6.45+2.55; D、整数加减小数,如:3+4.84,3-1.18。其实,计算课上设计学生出题的环节,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要求学生的题目编出新的情况。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情况:有退位减末尾需要补0、有进位加„„依据这一个个的“新情况”,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解决的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计算结果简写等多个知识点。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孩子上台讲,小组大家讲,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自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自主意识,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既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最少的教具

来自山西省的付晓波老师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在揭示分数的意义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拿奶糖”的游戏: 师:老师的口袋里就有分数,我这有9颗奶糖。说对了,糖果拿走。说错了,糖果留下知识带走。

1、拿走9块奶糖的三分之一;

2、拿走剩下的(6块)三分之一;(正向巩固分数的意义)(比较)

师:同样是三分之一,为什么拿的块数却不同?(强调单位“1”不同)

3、再拿走剩余(4块)的二分之一;(比较)

师:为什么一次是三分之一,一次是二分之一,却都是两块糖?(单位一不同,平均分的分数也不同。)

4、还剩2块奶糖,如果让你拿,你准备拿走多少?用分数表示。(二分之二,也就是整体一)

„„

几颗小小的奶糖,反复变换条件使用,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分数的乘除法意义做好铺垫。

我常常追问自己,什么是简洁高效的数学课?数学课让学生体验了过程,基本目标完不成怎么办?现在我明白了,课堂的设计不在多,而在少而精。一个老师如果能拿最少的教具,讲解最多的知识;用最少的环节,丰富学生最多的体验;关注这些,你就会花最少的时间,收获最多的感悟!

最后一天下午,大会邀请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对这次参赛的32节课进行点评。针对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吴老师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1、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合理适度可行。要读懂教材,整体把握、深刻理解编写意图。更重要的是要读懂知识背后的东西,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关注学生、关注生成。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课堂的生成是教学的亮点。没有预设的课不是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教师要宽容的接纳生成、理智的认识生成、机智的筛选生成、有效的运用生成。

吴老师特别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的数据应科学可靠,渗透数学方法要适时,把握好程度。不要为了追求高度而整加难度,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联想自己的教学过程,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到底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吴老师给老师们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老师,为此我们将会努力做到。

第五篇:关注学生的“学”

关注学生的“学”

——2012“国培”总结 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

张冬连

2012年11月18日,我怀着满心的激动与欣喜,来到了盼望已久的上海师范大学参加“国培”。时间飞逝,一转眼,10天的培训已顺利结束,即将踏上归途。在10天的学习中,我享受了一套套丰富的精神大餐,陶醉于众多专家教授的讲座和名师的精彩课堂,感动于梅子涵、吴念阳老师讲述的一个个启迪智慧、荡涤心灵的故事,享受着班主任陆老师的关心和各位同学的热心帮助。总而言之,此次上海之行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盘点自己的收获,现小结如下:

一、听专家讲座悟精髓:关注学生的“学”。

在为期10天的学习中,我零距离聆听了崔峦、吴忠豪、唐懋龙、沈大安、吴念阳、吴立岗、梅子涵、于漪8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专家们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地为我们讲授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他们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屋建瓴的眼界征服了每位聆听的学员。他们的一系列观点,带给我强烈的震撼,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使我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听着听着,我疑惑了,专家各有见解,到底该听谁的呢?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忽然眼前一亮,我明白了:原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学”。如:“国培”首席专家吴忠豪教授指出: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要关注儿童的语言发展,重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要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强化学生语文实践,细化指导过程,从教过到学会„„这些观点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不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吗?沈大安老师在给我们讲《多向度的阅读教学设计》时,列举了几个经典课例,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些大师对教材的独到设计让我拍手叫绝,瞠目结舌。他们像神奇的魔术师,总能出乎我们的意料,把难教的课文变得易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直不可思议。如:《盘古开天地》一课,老师抓住盘古的动作“抡”“劈”,引导体会用词的准确和盘古的献身精神,接着抓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进行语言训练。《乡下人家》一课,沈老师先抓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接着抓第五自然段引导针对“高谈阔论”质疑解疑。整篇课文的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旨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简直妙不可言。老师花这么多心思去设计教学,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他的讲课主旨,不也是要关注学生的“学”吗?作家梅子涵、吴念阳老师的讲座主旨是关注儿童阅读,不也是关注学生的“学”吗?

二、观名师课堂生感想:关注学生的“学”

“国培”研修学习期间,我们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薛法根的课堂教学。于老师教学《乌鸦喝水》本来设计了写字指导的环节,但当他知道上海一师附小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不同,到目前只学了写基本笔画,没接触写字时,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把写字指导改为讲故事练习,改得真妙。而在这篇课文的生字教学中,于老师抓住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进行指导,只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所以,他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子”,采用动作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叼”,其它两个生字“鸦、瓶”由于学生认识,因此于老师不教,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讲故事上,这就是关注学生的“学”的重要体现啊。薛老师教学《雾凇》,一开始让学生听写“水汽、雾气、霜花、雾凇”四个词,并让其说说对四个词语的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水汽、雾气、霜花、雾凇”四个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巧妙地借四个词语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这个方法很有实效。接着,薛老师让学生做“()的雾凇”填词练习,要求填三个不同的词,这是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进行把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的训练。然后,薛老师继续抓住这四个词语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进行表达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两位老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关注学情,重视以学定教的精彩课堂。听着他们的课,我感慨万千,于老师和薛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啊!

三、听辩课评课明主旨:关注学生的“学”

为了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上海师大的组织者绞尽脑汁,让我们的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听讲座,又有学员和名师同课异构的实践活动,还有同伴互助式的专题行动研究。在专题研讨活动中,我们听取了徐家良、徐鹄老师分别对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指导性意见。他们提出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就是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学。尤其是11月27日上午的辩课活动,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听到了我最仰慕的和蔼可亲的吴忠豪、唐懋龙教授的点评。吴教授对《雾凇》的教学建议再一次震撼了我,真不愧为首席专家呀。针对老师们提出的语文教学要追求“简约、大气、灵动”的说法,吴教授提出要在前面加一个词:实效。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简约是教师的追求,实效才是学生的需要啊!”唐懋龙老师提出评课不能从老师教的角度来看,而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课。他直截了当地说,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11月27日的专题研讨活动,更坚信了我“关注学生的学”的理念。虽然“国培”已经结束,但我们的新课改研修学习才刚开始。今后,我将朝着“关注学生的学”的方向往前走。

下载关注学生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学生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注学生就是关注未来

    关注学生就是关注未来 前一段时间去一所中学听课,是一节语文试卷讲评课。讲到阅读题时,老师让三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足有六七分钟的时间,其他同学无事可做,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趴......

    第三节 关注癌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周期的紊乱导致癌变 2.了解我国的癌症防治 3.关注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细胞癌变的过程;癌细胞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计与关注学生的发展

    而设计”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

    关注你我他教案

    《 你、我、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的相貌,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具有独特的肖像特征,并敢于在观察的前提下表现具体的人物形象。 2.简单体验、了......

    用爱关注学生

    闲暇时,喜欢翻看李振村老师的博客。在“村长”的博客里不仅能欣赏到幽默透着深刻的文字,还能分享亦庄小学有趣且能予我启发的小故事,如二年级学生石卓然的数学公开课,每周推选并......

    观后感】关注学生出行[精选合集]

    《关注学生出行》观后感人 的生命只有一次,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生命更为重要。上周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泉州市教育局最新上线的交通安全警示片——《关注学生出行》。我学到了......

    关注课堂 关注教师 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 关注教师 关注学生 全面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 南岸区教委 (2009年12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教育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我谨代表......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范文大全]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干驿小学鄢俊霞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作文教学心得。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就地取材。有的小学生总觉得写作文难,写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