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23: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第一篇: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 “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始终,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该贯彻这一理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并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我们高中思想政治一线教师可以尝试并熟练问题教学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这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先学习知识再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其基本程序是: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背景材料,合理地提出问题。创设的情境要与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密切相关,要与社会现实密切相联。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投身于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焕发生机。例如:我在讲“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课题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的颁布,“巢湖水污染的治理”,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等七则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对内、对外职能?上述七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一种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愉快地投入到自学之中。

2.自学教材内容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因此,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为增强自学的效果,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 要求:(1)通过阅读教材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2)能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3)能独立地提出一定水平、有操作价值的疑问。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不仅能熟悉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会产生新的质疑。

3.鼓励学生质疑

南宋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精思善问,形成师生双边心智交流。学生的自由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教师时常会遇到出人意料的问题而难以当场作答,这时切忌以“与本课无关”等借口搪塞敷衍,应本着求实的态度,经查证思考后给予圆满答复。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怯自卑的心理比较严重,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大胆提问,无论问题是对是错,都应赢得教师的微笑与赞许。

4.帮助学生解惑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分类整理,分别处理。首先,对于多数学生有兴趣的并且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可以发动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群体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有利于问题的消化与解决。比如:在讲“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多数学生会提出问题:纸币真的没有价值吗?纸币的发行量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那么发行过少会不会导致通货紧缩?对这些问题的共同讨论和解决,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其次,对于部分学生有兴趣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讨论完毕后派代表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有观点相左的情况,也可以把他们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大辩论。教师作为主持人,要引导辩论会走向高潮。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人性是否自私”问题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适宜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论它自身多么完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不恰当,同样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针对目前的教学弊端,贯彻问题教学要走出问题教学法的“问题”误区,经过实践,我觉得问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误区之一: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问题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则又太难。过分深奥的问题,同样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小孩子摘苹果一样,树上的苹果很高,孩子即使跳得再高,离目标也还是很远,那么他就可能会对苹果失去信心。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北朝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问王籍和王安石的诗那一句更好?应该说将诗歌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使教学语言变得富有诗意,充满美感,这是值得提倡的。但这个问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就显的太难了。因为这涉及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王安石的错误在于是只看到了双方的对立,没有看到双方的统一,因而是闹了大笑话,被黄廷坚戏 称为是“点金成铁”。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在学生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叫学生回答,就显得太难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连叫了五六个学生无一能答到点子上,最后只好尴尬收场,自己回答了事。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中间或结尾来处理,其结果就截然不同。也许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后面的问题又有些简单得离奇,都是诸如“什么叫矛盾、什么叫对立、什么叫统一”等在教材上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甚至都懒于回答。这节课虽然问题很多,但由于问题太浅或太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也激活不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之二:教师提问过多,又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失去了“问题教学”的应有作用,而且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读书、思考、作业以及体验、积累的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为了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使学生失去了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的状态。还以上面那节课为例,事后我统计了一下,教师前后共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减去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真正用于讲授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而“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框的内容特别抽象、深奥,学生难于理解,有时甚至一节课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问题太多,而且又要关注教学进度,不少教师往往把一长串问题同时抛给学生,很少考虑到解决不同问题的必要背景,也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时间不能保证,结果常常致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夹生的、肤 浅的。

误区之三: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也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者或说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判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现在的“问题教学”最常见的模式或套路是:教师幻灯出示、书面提出或口头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先派代表交流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一番评价或小结。这样一来,课堂表面看起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因而这些问题往往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或者所提问题的思维强度太小,没有张力;或者问题的理性色彩太强,难度太大;或者由于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和学常常油水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有人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被老师“牵了一回牛鼻子”,课堂的主人仍是教师。有人称之为“问题霸权”。

误区之四:唯“标准答案”是从,无视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政治课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学习本是具有 主观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一味遵崇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僵化。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课题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师在讲完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价值规律能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重新配置” 后,出示了一道讨论题:东北某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发展“银狐”饲养业。一开始由于养殖户比较少,产品供不应求,一到收购季节,皮贩子就上门高价收购,获利丰厚。结果,本地和邻县的其他农户也纷纷扩大养殖,短短二年时间,就由奇货可居变成亏本甩卖也无人问津,不少养殖户纷纷宰杀银狐。农户王二家召开家庭会议,商量究竟是杀还是养?如果你是王二的家庭成员,你主张怎么办?并说明理由。应该说这不失为是一道富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好题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主张杀,有的学生主张继续养。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主张不仅不杀,而且应该乘机将皮质好的银狐大量低价收购。因为,一方面由于农户大量宰杀,市场将很快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低价收购,形成垄断效应,就拥有了定价的主动权。”多么富有创造性和经营头脑的天才设想,下面的老师无不啧啧称赞。但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老师对这个学生说:“此时银狐已严重供过于求,宰杀还来不及,你还异想天开要低价收购。”原来“标准答案”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当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应该停产或转产。”呜呼!一个多么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就这样被扼杀了!学习应该有“标准答案”,但一味遵崇“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 走向思维僵化。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误区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所提问题应该难易适中,是学生感兴趣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力求难易适度。例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难易度适中的问题链,采取逐层递进的办法,一步步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目标前进。第一步以讲故事的形式(古希腊借债人与债主的对话:古希腊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赖帐不还,却说万物在变,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借钱时的我了。债主一气之下,把他痛打了一顿,也说万物在变,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引出静止的话题;第二步设置问题引申出静止的两层含义(“张三坐在教室里听课,他的空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张三从生到死一直在发生变化,但能不能变成李四?”);第三步再设置问题阐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既然张三的空间位置相对于教室没有变,既然张三从生到死始终是张三,而不会变成李四,为什么又说张三是处于相对静止而不是绝对静止状态呢?”);接着让大家谈谈对毛主席“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的理解,概括出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是绝对运动和相当静止结合的结论;最后分组辨认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用)。由于这 些问题即有趣又难易适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上一节课,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据调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同时考虑到学生情况和教材问题的仅是少数。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要给学生有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就有个设问适度问题。有的老师一节课设问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个,有时多达几十个。学生几乎没有思考讨论问题的时间,更不要说提出创造性的见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增强,普遍存在怕错心理。尽管老师在台上努力发问,台下学生却鸦鹊无声,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对问题来不及思考,无法回答,不敢回答。所以,课堂设问的次数要适度,做到少而精,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如在复习高二哲学关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课时,没有采取枯燥简单的大量设问,也没有采用题海式的训练,而是选用高一语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作为背景材料而设计了三个问题:(1)邹忌的分析和建议是“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2):邹忌是怎样想到和提出建议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一是通过调查。邹忌在与徐公比美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妻、妾、客”等的意见,并亲自进行了比较和观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又弗如远甚。窥镜而自视,自以为不如”(掌握了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通过思考。“暮寝而思之”(发挥思考作用),“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 美我者,畏我也;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去伪存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及彼)。(3)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大的价值什么?“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理性认识回实践)。说明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邹忌的建议被齐王所采纳,用于齐王的治国实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一篇同学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文章,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既加深了对认识两次飞跃原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3、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年教授也有一句名言“学问学问,关键在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价值。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⑴从问题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⑵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⑶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⑷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定的开放性。正如前面所述的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考察课程改革所听的那个课例所示,最好的问题是发现型和创造型的问题,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科素质教育,对广大师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这一中心,自主学习。学生不仅从教学的客体变为主体,同时也感到学习政治有趣有用,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作用。”

2.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问题”教学法为学生学习基本理论提供了一个从感知到理解运用的良好氛围和依托。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势,对基础知识会学得更扎实,掌握得更加牢固。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哲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什么,学到多少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 学生来说,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终身受益的“点金术”。实施“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利于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

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使用此方法,会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问题”教学法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它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悟出道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并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绝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的课程,而同样是一门具有许多学问、揭示许多奥秘的课程,从而产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这种兴趣使学生内化为对政治课持久的情感上的喜爱,使政治课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真正发挥了德育功能。

当然,“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尝试,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我坚信,只要我们能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与改革,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将是永恒的!

第二篇: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

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中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摘要: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门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一、引言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门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1]

二、从课例看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

(一)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从学习品质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他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

1、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课例1中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各自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这正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同的人在生物学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课例1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先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这是既尊重了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3、学习过程自我调控

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自主学习,比如课例1的教学,实验方法不是课本说了算,也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自己说了算,获得了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

4、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一节课结束前学生对本节课的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比如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生物的快乐,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这种体验对于逐渐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也从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的学习。合作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应该具有的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三)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2]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习者明确任务后,就需要寻求相关的资料来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阶段教师要向学习者介绍可能与任务完成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道出了科学创新必须有强烈的探究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化基本上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 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过程。[3] 这个课例的设计中,教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按照“纲要”和”课标”的要求迅速转变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大力强化探究性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这和案例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本案例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上,运用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以问题为中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引导、指导和诱导作用,使学生始终以小科学家的身份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自主的进行探究,这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最大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学习中学生和教师信息资源,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相互作用,交流互动时学生便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状态。[4]

三、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理念的关系

综上我们介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例如探究学习既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他主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自主的探究学习还是较少的,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探究学习既可能是个体探究,也可能是合作探究,由此可见真正有效地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适当的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需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第三篇:——高中政治教学中新课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中新课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随着新课标教学的推广,新课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逐渐被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得以实施,给高中政治课注入了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新课标 实践 实施情况 反思

一、新课标教学的基本理念

按照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教学应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标,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能力[1]。也就是说,新课标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结果,还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传统模式的教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忽略了让学生思考体验,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知识的内容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便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给学生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方法。总之,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不只是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促进产生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

二、新课标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从2001年9月新课标投入试验以来,新课程已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所接受,正按照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许多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利用假期分别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为课改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多数政治课教师都能接受和感悟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各学校也改正过去考纲指导教学的传统方式,大部分政治课教师能够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领会新课标精神,按照新课标中规定的模块、课时、内容目标进行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基本上不存在了,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过去的政治课基本是讲授式的,现在大多数政治教师都能够采取举案例、提

[2]问题等教学方式,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有很多教师把活动引入了政治课教学,增加了政治课的趣味性,如在课堂上设计演讲、辩论赛等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外,部分教师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符合教学内容的课件,做到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辅助了政治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教学的推广,新课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逐渐被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得以实施,给高中政治课注入了活力[3]。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与反思。

(一)先行的理念与滞后的行动之间存在矛盾

广大的政治学教师虽然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因为这种培训是采取集中的、被动的、短期的、报告式的、大密度的灌输,所以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教师则因为习惯了轻车熟路的那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表现出抵触的情绪,致使新课改难以落实在具体操作层面。

(二)学生自主性发挥得不够好

目前政治课堂在尽力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模式的丰富生动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但是,目前主要是借助于多媒体生动呈现知识,借助小组讨论,借助于课堂上教师提问题等方式。学生确实在活动,但总有一种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发挥得还是不够好。

(三)高考方案不够明确

高考是悬在高中学校和师生头上的一把剑。对高考的顾虑,极大地束缚了教师们进行新课标教学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大家都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走得太远,惟恐“邯郸学步”,新课程实验没做好,又搞砸了高考。因此,有的教师一方面按新课标的要求上课,一方面又另外补充传统的内容。学了新教材,又去做传统的习题,穿着新鞋走老路,甚至还走了弯路,累了老师苦了学生,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初衷。

(四)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开放式的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的情况随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4]。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往往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步骤操作,而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临时调整教学,灵活性较差。有时学生提出非常好的问题在课堂中没有得到教师适时的鼓励、点拨和画龙点睛式的提升。

四、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标教学的反思

造成上文所述的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因素较多,主要归结为两大因素: 首先,是对新课标理论学习不够。由于学习不够,教师们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行为尽管有所转变但还处于浅层次上,或者抵触新课标教学;其次,是受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大,实施过程障碍多。所以文章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新课标教学进行反思。

(一)深入开展新课标理论学习,切实培训实干型新课标教学教师

新课标的要求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使教师们真正的领会、接受新课标的理念,并积极、正确的实施,才能真正收到新课标的预期效果。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还要适当发挥黑板粉笔的作用;在追求新意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还要记得彰显和深化主题,而不能简单的为取悦学生,哗众取宠而设计;不要舍近求远地在放着现成的课本资源不用,而拼命引入大量的课外资源等。

(二)兼顾升学的目标要求

因为高中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备战高考,面对升学压力,高考科目较多,学生的课业量也很大,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知识学习尽量在课上完成。这就对课堂的时效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合理安排时间,严把时间关,尽量多给学生留出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时间;强调回归课本,摆正升学目标的位置来安排知识点的传授;兼顾学生所学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让新课标得到更多教师、家长的认可,从而得以更好地实施开展。

五、总结

总之,政治学新课标教学的实施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携手共进,认真解读新课标的理念,并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修正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努力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投入到新课标实验当中去。参考文献

[1]张国秀.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09(16):56—58.[2]赵琨,贾林祥.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23—25.[3]范兰云.怎样在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J].才智.2009(01):38—39.[4]刘兆俊,赵存霞.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44—45.

第四篇:情景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丹凤县商镇中学

屈书永

摘要: 情境教学法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改理念而备广泛使用,教学情境设置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设置问题为带有针对性,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大的思维空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情境与知识,情境教学与高考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效率

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相比传统的教学法因其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改理念而备广泛使用。现就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选择情景教学的理由何在

1、遵循认知规律: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被动到主动,由单向到双向,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情景教学采用情景切入,问题提出,知识生成的方式,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学生便于接受。

2、体现新课程理念:情境教学法以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与问题设计,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 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得目标,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3、符合新教材编写规律:现行高中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的名称均为《XX生活》,而内容编排则采用情境——问题——结论的编写思路。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处理教材、驾驭课堂。

4、适应高考命题的特点:情境——问题设计的命题思想。现在的高考更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在平时就培养学生这一能力。

5、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的要求。情境教学法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政治素养,真正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实现政治学科功能的最大化。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情境应如何创设

1、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唯一性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须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例

如我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一内容的导入部分教学中,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人的一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在人生的特定时期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就拿你们这一年龄段的同学来说吧,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当前都有哪些事需要解决。”在此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问:“事真多,那么你们想想,那个问题最重要?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由于这一情景能与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相联系,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通过思考人生明白如何做人,很轻松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为带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这样的一段问题材料:(1):汽油和汽车互为什么关系?(2)鸡

蛋和猪肉是什么关系?(3)汽油价格上涨对汽车需求有什么影响?鸡蛋价格上涨对猪肉需求有什么影响?学生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问题的启发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由于为学生留出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亦更为深刻。如果在情境中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在《正确行使权利》这一教学内容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某村正在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有两个候选人。在选民中,有人说谁给我钱我投谁票,有的说谁真心为民我投谁票。请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回答,由于从情境本身是看不出明确答案来的,因此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再让学生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则问题 的答案已不难得出,教学目的很容易达到。

4、创设教学情境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例如《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对当前国际关系的看法,并说说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原因? 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获得知识的多少还在其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5、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整合教材情境:变化条件,调整顺序,增删情节,细化问题。在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中有大量的情景材料,但这些情景

往往存在偏、旧、难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不能拘泥于教材。(2)创设更具有时代性的新情境: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社会开放,学生拥有巨大的信息量,只有创设富有时代特色的鲜活情景,才能调动学生,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同时也应注意高考的情景材料的时代性往往也很强。在2013年如城镇化,美丽中国,中国梦,建成小康社会,自由迁徙,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节俭办事,文化繁荣等等。(3)在练习检测中,要优选问题情境,充实到教学中来。高效课堂是近年教育战线热议的话题,其实对政治学科来说情景教学与高效课堂二者是相通的。在练习与检测环节,应选择哪些带有情景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4)创设情境要与学科史结合起来,既反映出情境的时代性,又要反映出知识的历史继承性,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过程贯穿学习性。政治学科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古老学科,在教学情景的创设是要注意这一学科厚重的历史渊源,注意学科的固有特质,避免范生活化取向。(5)创设情境与多学科知识结合,培养学科综合意识。在内容上可以采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历史、地理、科学等。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典型案例、图表、艺术赏析、传统文化、历史史实呈现等等。一彰显这一学科广博的文化内涵,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6)情

境与知识是可逆的。理论联系实践是是政治教学的根本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情境教学与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能够从情景中领悟到知识,又能够应用知识理性看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将政治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情境教学法在实施中的困难及其思考

1.教师自身创造力的限制,不能在每一堂课都能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要用好情境教学法,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高,要求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够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材料数据库,使材料永保鲜活力。

2.如何在理论传授与情景分析间进行平衡,这也是一个难题。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情景创设到问题提出到结论得出全部大包大办,造成换汤不换药,和传统意义上的一讲到底无异;二是过分的相信学生把一切都交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教学的目标很难实现。教师要把理论传授与情景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老师抛出情景(材料或问题),学生进行研读,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老师进行评价、诱导、补充、归纳。

3、怎样确保情景材料的典型性。情景材料的典型性是成功实施情景教学的必要条件,在创设与选择情景材料时要

避免泛泛而谈的随意性,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多与同课头教师研究,选择哪些最具典型性的情景材料。我认为典型性的情景材料应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具有代表性;二是与学生联系密切,为学生所熟知;三是与所要得出的观点有直接联系。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对改变政治课在学生中不太受欢迎的局面,更好的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但在现实的操作中有一系列困难,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教学水平,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把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以实现情境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大参考》(沪)2009年6A期。

2、《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第07期。

3、《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五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课题组负责人:张国章

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使用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与新课程接触的过程中,广大老师感受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新理念气息,感受到了它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给了不少教师带来深深地困惑。

一、教材自身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应对方法。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

新教材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编者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中会发现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如:最初的设计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展开、应试教育对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的冲击。农村中学现行的物质条件对教材内容展示的制约等等。

(二)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

教材的编者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并展开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

应对方法:学习过程中遇到陌生知识或是在课本后面要讲到的内容,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这一知识即可,学完后再回头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体现知识的逻辑性。

(三)课本知识浅尝辄止。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淡化知识内容,浅尝辄止,不知是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还是深度到此为止。反观其他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难度绝非课本的深度,因此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新课标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负担降低课本难度,一方面高考评价难度又高于课本多个档次,让教学难以把握。

应对方法:根据教师教学经验,对重要内容、常考知识可以从多角度延伸,也可以结合一些材料或试题来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但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任何内容都做扩展,更不能把旧课标的知识简单的照搬照抄。

二、课改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素质发展、品格形成等方面大都比较相似,存在求同存异的特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素质得不到开发、个人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目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为适应新课程新课改,以便从根本上推动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才能有谈实施新课改的余地。为什么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改变呢?这主要是:

1、一些教师对新课改内容理解不深。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了,但对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握不准,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出现这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为应付高考、提高升学率,怕影响升学率,无暇实施新课改,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二是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让人固步自封,自以为传统教学很合适,不注意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标准”。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对待问题就硬性规定“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这就是标准答案”,所以有些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甚至是有创造性地按自己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格式化。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严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一些教师不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

课堂教学传授了新知识新观点,其实它们的外延内涵有很多的,要达到深刻掌握、举一反三的目的,就要实行研究性的学习,把课堂新知识新观点外延,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习惯将学生置于凝惑之中,更不适应把没有结论的问题留在学生中,不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二)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是以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中以传授为主解放出来。课前,吃透教材备好课,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己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旧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难于驾驭课堂。

目前,教师仍然受到以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影响,把时间集中于完成指标和任务上,对于教学方式方法很少去研究、尝试。教师机械地教学,学生机械地学习,对新课改的教学方式难于驾驭。

2、习惯依赖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目前,仍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深入去研究教材,习惯依赖教材,死板照条地使用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简单。课程改革之初笔者感到茫然,但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新的教科书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如何利用这个资源,要靠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

(三)解决办法

1、建立起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新观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注重了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课本中“探究共享”一些实际“镜头”等小栏目,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起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新观念。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坚决改变“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不良倾向。

3、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要求学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与学生应当建立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标准高了,严了,因此,为了做好教与学的工作,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业余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坚持终身业余学习,掌握课本内、外的政治学习前沿知识,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而且要认真学习《考纲》,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学习课程理论,课改信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2)学校为教师提供脱产学习的机会。

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积极送教师参加市、区政治课脱产学习培训班,坚持高标准、多层次、突出实用性的办学原则。通过典型引路、榜样作用、整体推进的思路,参与教改兄弟学校、同行经验交流会,学习他们的长处。

三、课改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式不对和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具体体现在:①习惯于教师灌输,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学习方法与方式单一化,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的不良习惯;②不注意知识的建构,知识面窄;③不善于思考问题;④缺乏探究精神。

(二)解决办法

1、转变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死记硬背学会的、大量做题练会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会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等方法。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平时作业、考试卷上的质量都能看得出来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新课改下的要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只有在新课改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才会有优秀的成绩表现,因此,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其宗旨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学习就是要思考,思考就是从疑问中去找答案、找结果。名言说“教学生会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一是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联想、辨证思维、推理、讨论等政治教学活动。二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找疑点。

(2)培养合作性学习习惯。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3)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在课程改革中,要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习惯,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发学生心理上渴求知识、探求知识,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对一些问题加以探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探究气氛也浓厚起来了。如比我在教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一二节课没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其主要观点,为了让学习更好地掌握其理论,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研究,学习完后,写一篇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研究性论文,用此来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

以上是我在近一学期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新课标在四川省才刚刚实施,对每一位老师都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自身再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总之,我们要以改革者的姿态和勇气来面对新课标的教学,努力摸索创新,广泛借鉴学习,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课改,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载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初探(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期待是梦境掠过的思念,乍寒还暖;期待是清风抚摸的瞬间,扰人心田;期待是泪水滴落的刹那,丝丝恼人;期待是阴霾里的笑靥,扣人心弦; 期待是擦肩的邂逅,美妙难言;期待是春风和雨的温暖,缕......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陈薇儿 摘要:新一轮的课改实验,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的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切实的体会文本,加深......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中迷失了方向,而且其思维被禁锢在了单纯的知识层面上,大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华亭一中物理组 连自强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波利亚教与学的“主动学习原则”认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模式的政治课堂探究性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章丘中学张有红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和训练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的人格。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