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教授《思想品德》这一门课程已经一年多了,本以为思想品德课还停留在当初我的老师教授我时的那种方式,但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我根据一年多来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感悟与收获
1、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明显增强。以前,课堂上老师以讲为主,使劲向我们灌输知识点,我们却不一定领情,老师也累得要命,费力不讨好。最初的几节课,我也是按照以前老师的教学方式教授的,但是经过老教师和教研员的观摩,给我提出了很多改正的方案。教研员说,只要把课设计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探讨,效率会明显提高。我这才恍然大悟。不过,我们还是要把握好课堂得控制力,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实践证明,学生是愿意表现自己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2、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品德课上积极参与的态度最重要。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我给予及时称赞。对于讲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总是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将很好地互相合作的。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老师同学交流。和学生的交流,我有时有和朋友聊天的感觉。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样的位置,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我们还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3、坚持明理导行这一原则
明理导行是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点。
首先,我坚持搞时事演讲活动。我在每节课的开始1分钟,都要求学生进行时事演讲。时事演讲内容一般选自国内外有意义的大事,同时与每课内容有些联系。如在《珍惜生命》演讲时,学生讲了因为玩高压电而触电身亡的一则故事,增强了说服力,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困惑与不足
1、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更彻底。尽管尝试了一年的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但我自己觉得,在我的脑海里,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我作为学生这样一个角色的影响,有时候做事情总有点拖拉,做事不冲在前头,这些是个人惰性的表现,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完全摆脱这样一种思想。
2、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这也是一个难点。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比较困难
政治课是让学生明理的,而每一课的知识点又比较多,如何做到上下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在上一个情境中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有好几次都是生吧吧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接受起来有些生硬。
4、如何与学生沟通,这是一个难题。人与人需要理解,师生之间更需要沟通。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说轻了不管用,他不当回事,无所谓的样子。说重了又说伤害了自尊心,弄不好会走向极端。这就需要管理的艺术和技巧,这一点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力求提高自己,但鉴于我经验有限,一时还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但是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懂得如何去应对。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作文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捕捉生活瞬间,让作文走进心灵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学生作文 “言之无物”,毫无创新,词汇积累捉襟见肘,谴词造句能力薄弱,所以学生写作“倍感痛苦”。往往一篇老掉牙的作文题材可以从三年级写到小学毕业,那些优秀作文选就成为了孩子的救命草,不管符不符合自己、真不真实,胡乱剪辑编撰一篇敷衍了事。为什么呢?他们没有去观察周围事物,没有去抓住瞬间的创作灵感,没有积累下丰富的生活见闻和感受,也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来表述。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写作,做到言之有物呢?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捕捉生活瞬间,激发写作灵感
在新课标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表达,随着阶段的提升还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而学生恰恰苦于无题可写,无材可发挥,每天呆在教室里、呆在自己的书桌前,面对厚厚的教科书又怎么会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呢?于是,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例如校园、路上、田野等,去观察、去捕捉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当然,出发前,不能盲目
地让孩子们去写,得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穿着来推测人物的职业和身份,根据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变化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要求他们能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立即记录下来,不需要是一篇文章,一个片段即可,但要细致。有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给他们一些片段观察题,让他们有意识地去寻这些场景。例如:正在收割稻谷的农民伯伯;老师批评一个没做作业的学生;一个不认真做操的学生;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一个害怕举手的学生等等。每一个选题都立足在学生感兴趣,有可能是经历或是看见、听到的基础上。捕捉到了素材,督促他们记载下最真实的发现与感受,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理话,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说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记录生活点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这点,我的心得是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要求也简单,不在长短,但一定要真实,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喜怒哀乐。都可以点滴记录。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文字:写老师的“我的新老师原来并不可怕,其实挺幽默,除了不太英俊,其它的都是优点。”“老师今天生气了,我搞不明白,干嘛为那么小一点事情气成那样,气坏了身体还要去打针、吃药,多划不来啊!”写妈妈的:“我妈妈爱漂亮,一天到晚都喜欢照镜子,一天到晚叫我去陪她逛街,逛了又不买,那不是白逛了?”写观察日记的“老师叫我们种豆,我找了半天没找着豆,只好把一粒花生米种了下去,我想发出来的芽一定比他们的豆芽要壮得多,美死我了。”„„这些句子,都是孩子们
生活中最真实的反应,最纯朴的表达。看到这些句子,我真的很开心,我觉得跟孩子们离得更近了。更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更能够与他们成为朋友。
三、创设情境,作文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除了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才能做到有感有发。如:开展主题班会,春游、小制作比赛、公益活动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把作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写出更有生活情趣,更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四、走进人物心灵,记录感动,放飞真情
现在我们最忌讳看到的就是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的文章。写好人好事就是让座、扶盲人过马路;写母爱就是妈妈冒雨送我去看病;写老师就是带病坚持工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写,几百字也可以写,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是实事求是,说实话,对自己负责。”写作应要求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物进行观察、感受而后记下来,这应该是最真实的、最独特的。比如,让学生观察无处不在的父爱母爱,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吃饭时,偷偷观察自己家人吃饭时的动作、表情、语言,并如实地用文字记录下来,课堂上我们一起交流分享,看谁观察得仔细。学生一听到“偷偷”两字,兴趣就来了。第二天交流的时候,他们异常兴奋,兴趣盎然地讲述着发生在自家餐桌上的故事:从爸爸夹菜给“我”吃;妈妈做好饭菜,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叫“我”吃饭;妈妈帮“我”挑鱼刺等这些细节中,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那份内疚和感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小学生作文更是他们心灵的写照,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不拘泥于具体形式,将课堂的主题还给学生,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翅膀,让学生在参与话题或趣味活动中,掌握写作文的某种真谛。让学生感到其实写作文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相信,孩
子们学会捕捉生活瞬间,学会走进心灵,一定会慢慢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生活,让自己不再害怕作文。
第三篇:在点滴中感受幸福
在点滴中感受幸福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沈菁
当上班主任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我的身份也越来越多,成了不断在班里破案的警察;因为不放心学生的劳动成果,我每天还坚持当几回清洁工;班级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关心、去处理,我成了名符其实的管家婆。工作近二十年,今年是第三次当班主任,我承认在班级管理上欠缺经验,所以当一些科任老师向我反映说学生上课不仅不会听课,而且纪律不好,作业不做的同学屡见不鲜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有点像做母亲的,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优秀,便心痛、着急、气愤。
回顾这五个多月,真正让我开怀大笑、幸福地流泪的只有一次,那是四年级拔河比赛。参赛的学生涨红着脸,咬着牙,咧着嘴,使劲地拉绳子。没有参赛的学生全部当啦啦队,加油的喊声此起彼伏,恨不得把力量全都给参赛的学生。看到学生那样卖力,我也激动地加入了拉拉队的行列。用我班学生的话说:老师,你那天喊得脸都发红了。而我自己的感受是:我喊得嗓子都哑了。那天,我确实很幸福,不仅仅是班级得了第一名,而是在那天我看到了平时那么调皮捣蛋、不听话的、甚至是不把老师的话当一回事的孩子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看到他们因为得到第一名而兴奋的高呼时,我觉得我班的孩子还是有班级荣誉感的,还是非常可爱的。说起这次比赛,一开始我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觉得班级的孩子肯定得不到名次。所以,我自作主张将班级中个子高的、体型稍强壮些的学生定为参赛者,当我把这些学生的名字报出来后。有学生提出:沈老师,我觉得某某同学不能参加这次的比赛,因为她很喜欢笑,一笑就没有力气了。还有学生又说:某某同学也不行,他扳手腕都扳不过我,力气肯定没有我大„„最后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下,确定了参加比赛的人选。那一刻,我看到了一群懂事、成熟的学生。
在竞选班干部时,一位得到非常多选票的学生说:我觉得我还是当学习委员,副班长还是让马驰成来当比较合适,因为他是男生,他是男生中成绩最好的,他在男生中很有威望,他当副班长可以带领男同学共同进步;当捣蛋鬼看到我在教室时那样卖力的做值日时;当我班成绩最差、每天都要留到五点才回家的同学,在离开教室前跟我说:“沈老师,再见。”当他成为今年开学报名唯一一个主动向我问好的同学时„„我心中不禁想:我班的孩子是有集体荣誉感的、有礼貌的。为什么我一定要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成绩优秀、认真听话呢。既然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那我何不放低标准,着眼于每一个孩子身上那一点的闪光处,那我的幸福指数是不是会很高。
第四篇:感受语文教学中的点滴
2011学年第二学期
语
文
学
科
论
文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顺峰小学 李丽华 电话:*** 25512013
感受语文教学中的点滴
摘要:我不是专门研究教育的专家,也不是出口成文的教授,我不会堆砌许多华丽的词句、自作多情的风华雪月的文字,我只是用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显浅的字词记下语文教与学中快乐的片段,体会教语文快乐、感受学语文快乐、享受喜欢语文的乐趣—— 关键词:把课堂上“活” 放飞想象 好读书 读书好 读好书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教师。说句实话在小学生教育,的确繁琐又细致的事情,所以有些老师会觉得苦恼,但我却深深的体会到当中的美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友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与学生心灵上的碰撞,让我燃起从教的积极,体会到教学的幸福与快乐。很多时候上完课下来,感觉一身都放轻松,心情舒畅,足以说明这课老师在讲台上淋漓尽致;相反,当走出教室的时候,你若有所思,这表示还有些地方要深思研读。我知道想心情舒畅,我一定要做足功课,对老师的功课比学生的还要面面俱到,所以我致力于备课,实践起来才能迎接学生的挑战。
一、把课堂上“活”
镜头
一、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每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带的学生是懂事的、有感情的的活生生的个体。我爱语文,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在语文中乐起来呢?我想我一定要让学生觉得学语文是快乐的一门科目。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和作者对话、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我还让学生实践起来,例如:在备《唱脸谱》这一课时,我知道这诗歌虽简短,但学生都处于南方,很难体会京剧的韵味,怎么办呢?后来我想学生必须亲身体会才能这脸谱唱活,于是我除了搜集唱得资料教学生唱,还让学生做脸谱。布置了下去交上了的是栩栩如生、色彩缤纷的“大花脸”我还让他们带上唱上几句,让他们乐一乐。并且,开了一个“花脸”展览会,把学生的作品在班级上展览。这让学生在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饱餐一顿,看到他们心满意足的,作为老师的我真的别无所求了。课后一个叫茂兰的学生笑着走到的身边说:“老师这节课真有意思,以后还会这样吧?”我也笑着回答:“好啊!”就这样我带着轻松的脚步走出了课室。
镜头
二、从这以后,我的语文课不再是口头上的说教,我还又很多“标新立异”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又例如:在“龙“这单元其中要欣赏书法,我就觉得欣赏只是太表面了,只有让学生动手感受才是最真实的。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写书法,就一“龙”字,学生听了目瞪口呆,有的说:老师我不会啊;有的说:我读到五年级一个大字也没写过;其中一个说:老师你在为难我们,你也写一个啊!站在教坛上的我真是一想不到学生们会不愿意。为了实行我只有加入这行列,我说:“老师其实想大家来感受书法不简单,好我和大家一起写。”学生们才安静下来!
说就轻松,回到家以后我就动手做作业了,一副书法家的架势,结果发现我抬起笔的时候,手拼命的斗,写出来的不是“龙”而是一条条的“八足”墨水散开了。后了花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才写好了,但不知怎的,还是觉得像一条“虫”。想到明天肯定丢死了!!一大早学生的作业收上来了,我的口是“O”字形的!学生简直成了书法家,把我的一比我的只有往“垃圾桶”。但我也要献丑啊,这下我对学生说:“这下证明了一句话’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下你让我叫一声‘老师’指点我这‘孺子’吧”学生们都哈哈的笑。后来,我还把好的贴堂。同时,在学生的周记中有完全体会到我写书法的感受,其中一个学生写着:老师让我感受到书法的难,但也让我知道了写书法就要放开杂念,专注当中,放胆挥笔,做人不也一样吗?老师谢谢您!我爱语文!这时,我心中好像在“放烟花”冲击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就是因为实践,使我看到学生们作文的真情实感。
二、放飞想象
意境美,不只是意会,还可以用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富有立体感的话生生的画面,更现实深刻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等。如:《东施效颦》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要求: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可由于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所以可能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的时候,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出示从网上搜索的资料如动画演绎。在讲故事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身体语言,西施怎样捧;东施又是啥样的;其里人又有什么反应等。都能给学生的加深理解,也只有领悟了才可以声情并藐。
三、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
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较聪明,知识面较广阔,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看书自我增值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不断地刷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
如最近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说来看这本书冲动的原因有二:
一、看古装片《康熙王朝》,觉得人物、时代背景一知半解,到底孝庄皇后的身份,康熙的建事等等,很多个不解,很想寻根问底,所以想自己能穿越时空了解当时五千年的文明史;
二、是因为自己师一名语文教师,传授知识时我必须有这方面的认知和了解,才可以滔滔不绝。记得自己读书时,历史是最差的,往往时代年份和人物一塌糊涂,所以只有恶补。于是我这本书,追随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的巨大变化 „„
《上下五千年》是将一个个历史场景串联起来,带我们一步步走进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本书不仅使我能够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还可以领会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还让我懂得了一个个道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也不能轻易地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不能一说好人,就什么都好;一提坏人,就坏到底。本书里的每则历史故事,只反映事件或人物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断,不能凭它来对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全面的评价。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将相,文人,比如:唐朝,书本会提到有关的帝皇(李世民、武则天、安禄山)、大臣(颜真卿、郭子仪)、文人雅士(李白、杜甫、白居易)分别对他们有一章节讲解,所以看完后你会觉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历史人物更是走进了一步。第244章,徐霞客远游探险讲述了徐霞客的德一生传奇故事,在五年级语文有一课《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要求学生查找他的其他故事,胜好我看了关于他的这一章节,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上下五千年》让我在看古装片的时候,对其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这故事的现实历史依据等。同时它对我的教学提高了一个台阶,在上课之前,如果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候我可以先打开某时代的章节进行了解,老师不再一知半解,含糊不清,不懂装懂了对学生传授。
这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片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课堂上活,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主要原因;其次要放飞学生的想象,学生是最有创意的,老师要加以引导;同时,语文教师还要不断自我增值,才能不与社会、不与学生脱节的老师,让能让学生敬佩自己的语文老师。
第五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主题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乌苏市第五小学
巴音其米格
摘要:如果把阅读比作精神大餐,那么小语教材就是这道大餐中的“母乳”,而与教材配套的两套读本,则是最贴近“母乳”的“婴儿配方乳粉”。
关键词:主题阅读 一主两翼 单元教学
自2010年4月我校引进深圳市黄田小学“主题阅读”课题以来我们采用“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我校的语文教研,语文教学活动有了明显的改变。“一主两翼”中的 “一主”即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体,“两翼”,一翼是指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另一翼是与之配套的《主题式·经典诵读》,前者侧重自主朗读,后者侧重积淀吟诵。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如果把阅读比作精神大餐,那么小语教材就是这道大餐中的“母乳”,而与教材配套的两套读本,则是最贴近“母乳”的“婴儿配方乳粉”。教学中我们以单元主题为主线采用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用14课时完成人教版教材中的4篇课文,《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8篇文章《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10首经典诗歌等22篇文章的教学,是传统教学效率的5倍。教学时,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正像特级教师陆恕所说:主题和课文,好比“藤”与“瓜”的关系,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一篇篇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取法自然,道在其中矣!作为一名“主题阅读”教学实验教师我经历了初步实验过程中的艰辛,更是尝到了“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的甜头。
一、“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孩子们的阅读量
记得两年前我在一次研讨课上讲四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是抓住文章的人物情感变我通过采用《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再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深深地觉得语文课不能“挖地三尺”,不能“刨根问底”,不能老师唱主角,我们应该做到“三多三少”。即“少做题,多读书;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读书”。这样以来就能解决我们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最困扰的两个问题,那
化来体会人物品质,体会小钱身患绝症奄奄一息,在生命边缘苦苦挣扎;台湾青年在摇摇欲坠的环境中为杭州的小钱捐献骨髓,而李博士在地震面前沉着冷静,救死扶伤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这节课上我讲了本课的第二课时。
两年后当我再次讲四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样是一篇课文,同样是那些人物,不同的是今天我在讲《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采用了“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课堂上我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主,还让学生阅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难忘的八个字》《买上帝》两篇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老师,天堂里我还要做你的学生》、《爱心》两首经典的诗,在一节课40分钟里以教材为主,以《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为两翼,一节课上学生在同主题下阅读五篇文章,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章扩展为文化。
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再是以前那样一个单元学四篇文章,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中逐步入境入情,而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同主题的22篇课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五倍以上,在课堂上学生只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去阅读不同的文章,读一篇,两篇,三篇,读每一篇文章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每读一篇文章孩子都会有极大的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影响力。这样的课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有表现,课后有回味,是最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成长的。这样的课堂对孩子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就是:一,课外阅读难以落实,阅读量不够,效果不佳。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切实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二,解决了学生自学时间难以保证,自学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是课外阅读的方法在课内指导,有效的减少了许多提问和繁琐的讲解。学生从“多读书”向“会读书”发展,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与课外”。只要解决了这两大难题,我们还害怕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习作能力不好吗?
二、“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改变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偏重分析课文的内容。教师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自己感觉讲得很精采,很到位。到头来才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没什么提高。整个课堂都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下来老师忙于追问,学生忙于回答,导致课堂上“读”不到位,朗读练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 “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教学模式中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我们在备课时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整合成一个大单元,认真备课,找准每一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同点或不同点;精心设计单元中心问题,以这一个问题统领整个单元教学。这样就可以让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给读让位,课堂走出了“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课堂上孩子有了读书的时间,没有了种种“枷锁”,孩子们尽情畅游在书海中,每读一篇文章都获得读书的乐趣,课堂成了孩子们公平竞争,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们真正获得了学习的乐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则为学生学习而服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总之,“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不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整合三套教材三个单元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整体施教。对教师来说不是“教教材”,而是“整合教材”;对学生来说不是“读教材”,而是在“学文化”。学生有主题地阅读,有主题地积淀,在阅读中打开思路,积累情感,在主题阅读实践中慢慢完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转变。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的一个精神世界。一篇篇感人的文章,一首首精美的诗歌感动着学生,感动着老师。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孩子的体验连接着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因文而感,因感生情,使课堂充满生机力,充满感激,充满创造。主题阅读把丽歌和绝唱都融化在孩子们的心上,孩子们的心里绽放着五彩缤纷的花朵。
参考文献《主题阅读三人行》第45页,第48页第53页
作者:刘宪华 于永正 陆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