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课堂活动的“收”与“放” 樊亚兰
英语课堂活动的“收”与“放”
关键词:英语课堂 活动 “收”与“放”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综合课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课堂控制不好,极易造成课堂秩序的失控,会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不良影响。所以,组织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学组织意味着:学习材料和用具被有秩序的发放,教师要认真得计划教学活动,从而使之能在教师的控制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致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课堂活动的组织做到“收放自如”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正文: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是英语的起点教学,小学生初学英语时普遍感到新鲜,积极性都很高,要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持久,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把教学活动巧妙的穿插进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实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而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因此,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往往会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不良影响。教师应该适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或“收”或“放”,做到既巩固知识,又有效节约时间。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下面我对课堂英语活动的运用及其“收”与“放”作以下探讨:
一、什么时候“收”
英语课上兴趣活动很多,在组织教学时、在新课教学中、复习巩固时都会用到兴趣活动。如课前做热身活动、课内可做对话、ask and anser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欲望及强,往往是一活动起来,情绪变得高涨、兴奋。如果教师不做恰当的制止很难停下来。因为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要恰当的掌握火候,及时“鸣金收兵”。我以为以下几种情况即要做的“收”:
(一)课前为了创造英语氛围,做一下热身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要做到适可而止。有时,由于学生们刚上完另一节课程,加上课间休息,很难一下子安静下来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如果这时直接导入新课,那未免有所不妥。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在这时应用教学活动,就会使学生思维中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得到抑制,使该兴奋的区域逐渐兴奋起来。例如:有一次,当我走进教室时,发现孩子们的所思所想与英语搭不上边,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说:“Let‘s play a game.”学生们猛然听到“Let’s play a game.”立即向我投来质疑的目光,于是我因势利导的引出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但是,This game只与本节课所学内容有联系,但并不是本节课所学内容,所以它不能用太长时间,引出气氛就要停止,不能影响新学内容所需时间。
(二)通过游戏及歌曲等活动导入新课时,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耽搁很多时间。一般情况,每节课前教师都会设计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的waimming up.For example:Play a game.sing an English song and so on.但是它只能做warmming up达到目的即可,不要让学生太长时间沉浸于game or song之中,影响了新内容的教学时间及效果。
(三)有些知识内容比较简单,稍做活动即可让学生掌握,就不必浪费太多时间。例如:在教授《新标准英语》4A Unit4 Part A Let‘s learn时,需要重点教会学生认读、说单词:cool,hot,warm,cold 及读、说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____?(地名)It‘s_____(天气情况)。在学习4个单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以前他们都接触过接受掌握得比较快,所以我就用了一个快而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方法:Please read them one bye one,we’ll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孩子们快而准得读完一遍后,就随机打住,留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较难掌握的句子。
(四)有些知识难度大,学生不能一下子掌握,仅靠一次兴趣活动是完不成任务的,应该是合理的做反复练习才能完成领会,所以要掌握每次活动的时间,尤其是第一次,不宜时间太长,否则就会让孩子们在第一次活动中或在某次活动中感到厌倦、乏味,很难把知识掌握。
(五)即将下课,而当堂课的总结还没有做时,可以将正在进行的活动“收”住,先进行总结。否则,就会影响总结,不总结就不能让学生们明确当堂课的重点、难点。
二、什么时候“放”
有些时候,兴趣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无拘无束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如果做不到位,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抑制了学生激昂的情绪,而及时将活动放一放,既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又有效的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放”:
(一)课堂内容量少,以日常会话为主,可以再多设计精彩活动上下功夫。在教授三年级上学期英语时,大部分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日常对话,如:Good morning!Good morning!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and you?„„每节课的内容虽然非常少,但是对于初学英语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却非常难,我们要为他们创设情境,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师与生、生与生等形式来练习,既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又练习了口语能力。
(二)课堂时间比较充裕,而知识点比较集中。
例如:在教授《新课标英语》4A Unit3 PartA read and write时,Teaching points: red yellow blue red white.what colour is it? It‘s____(颜色)。由于已经学习了前面的Let’ learn and Let‘s talk.同学们对这些颜色单词及句子的表面上掌握已经不成问题,但是他们并没能熟练的掌握,不过再要他们集中精力学习一节课,必须要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调动他们,不然他们会以为自己已经掌握而不耐烦。我让一名同学指着教室里带颜色的东西问What colour is it?另一名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回答:It is____(颜色)。其他同学当“检察官”。让学生们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感觉效果较好。于是我叫了多组同学起来练习。在学习写的时候,我不单独让他们看老师示范、自己写,还让他们讨论找出在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知识内容较难,学生掌握起来有难度,可将活动设计的夸张一些并放松学生情绪,延长练习时间。例如:在教授前面提到的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____?(地名)It’s____(天气)。
在学习这个句子时,我发现学生们很难学会,又由于前面的单词给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如:同学之间练习后起来说;让某学生到讲台上指着课本图片的实物投影当“weather reportman” 这时“weather reportman”问其他同学,他尽心尽力地做起了小老师。其他同学呢?似乎想给这位新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认认真真地读着、说着。这样,帮助学生消除了疲劳,闯过了思维低谷,又学到了难学的新内容、新知识。
(四)后进生也有参与愿望时,宁可耽误一些课堂时间,也要让他们充分参加进去,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获得“我也行”的自信。学生喜欢游戏,而且竞赛性的游戏,学生则更会喜欢。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同样会被有趣多样的游戏所吸引,他们同样会兴致勃勃地参加,在游戏中也能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越来越进步。
(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在需要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将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怎样“收”
在“收”时,要做到巧妙,遵循“自然而然,承上启下”的原则,不能让学生感到突兀,或仍沉浸在原来活动带来的兴奋中,而无法转到下一知识的学习。主要有以下方法对活动进行收拢:
(一)顺承活动。自让引导到下一内容,比如:为了将新的人体部位单词,提前让学生做“听音指身体部位(Point to sb‘s body position)的活动,或有教师发指令,或有学生发指令,或生与生之间互相发指令,学生通过活动稍作复习即可导入新内容,但是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要转移的自然,巧妙,在这时,师可以在发指令时说出一新单词,在学生一愣的空隙,教师趁机说道: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讲到的新的身体部位单词。
(二)变换语调,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下一环节。比如:课前为了创设英语氛围,可以让学生唱唱英语歌,做做英语游戏。当上课时,老师可以突然改变语调,将要说的话用更特别的语气提出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提出的新问题上来。
(三)抛出更好的活动主意或提高活动的难度,平息学生原有的兴奋,将思维转移到下一目标上来。比如,新学完一个对话后,让学生扮演课本上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积极参与,练习一段时间后,已经基本掌握,这时已不需要让学生继续表演,但没有参与进来的肯定非常遗憾,或埋怨老师不公平,教师应该灵活引导学生的情绪,在表扬学生的表现后作以下处理:
1.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做更有趣的活动,然后问:“谁愿意参与进来?”于是将下一部份知识内容通过游戏活动搬出来。
2.教师凝眉装作思索状,然后问学生:“老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演一下想到了一个问题,老师不知道该怎样解决,同学们能帮我吗?”学生做肯定回答后,教师将下一部分知识内容通过游戏活动搬出来。
3.告诉学生他们表演得真不错,然后说:“不过,我下面要把表演加大难度,谁来试一试?”学生肯定跃跃欲试,学生经过尝试有些力不从心,教师说。“同学们我把这个活动留到英语角上再找同学表演,同学们课下认真准备一下。”
四、怎样“放”
在“放”时,要做到适时,适宜,遵循“练习到位,自主创新”的原则,即在确实需要“放”时再及时放,更好的促进教学。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放”:
(一)围绕一个重点,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低年级每课时只安排一至两个知识点,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教师可以利用充足的课上时间在巩固上下功夫。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以将一个知识点,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轻松愉快学英语。比如:新标准英语3A<
(二)对于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为了学生能完全理解,要做到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柳暗花明之感。例如,学习新课标英语3B<
(三)启发学生将活动内容扩展或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有些内容,学生通过练习很快可以掌握,但距学以致用还有一段距离。这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改编,自导自演,作如下几种处理:
1、将学完的对话改编成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进行表演。例如:新课标英语3B<
3、将学完的歌曲或韵文进行合理改编。儿童对歌曲及韵文的感知能力很强,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改编,模仿课本韵文用所学单词进行创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要想做到课堂活动内容的“收”与“放”自如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潜心挖掘教材,精心实施是少不得的。同时,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随时随地的发挥教育机智。
英语课堂活动的“收”与“放”
新密市曲梁镇五虎庙小学
樊亚兰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文章作者:陈爱萍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4A 2009-7-19 9:33:09 近日一连听了两堂公开课,听课的地点是一所薄弱校的高中部。两节课听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在课堂教学的“收”与“放”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一 第一节是阅读指导课,执教者是一位有十年教龄的教师,选文是清冈卓行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完成了预习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后,执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赞同作者‘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吗?”
部分学生开始提出质疑,与作者的“必须失去”大唱反调,并言之凿凿地提出“没失去双臂其实更美丽动人”的观点。(这一拓展设计得不错:一方面,促使赞同作者观点的学生在反方的逼问下,“被迫”更深入地品析作者的感悟,从中找出坚持的理由;同时又不只停留在作者的认识上,还得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从记忆中调出来,加以补充,从而培养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习惯。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这显然是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开发训练,意在促进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上立刻分成两大阵营,各自陈词:一个阵营说“失去”造成的无穷想象丰富了人们的梦想,另一个阵营则说刚出土的维纳斯并没有失去双臂,又怎知当时的人们不惊艳于她的魅力?就如同大卫雕像的美感恰恰在于它保存完好„„开始还和风细雨,到后面越争越激烈,几乎要“吵”起来了。按惯例,教师此时应该出来制止这种混乱的场面,可是此时执教者依然不慌不忙面带笑容作观赏状,这显然鼓励了发言的学生,大家几乎是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可谓短兵相接,火花闪现,让听课的老师暗暗吃惊:想不到这所学校的学生竟有如此的表现力!到后来,“群雄混战”演变成了两位学生的对决,而其他学生则变成了饶有兴趣的观战者,执教者这才叫了停。(此时辩论双方经过一场拉锯战后,已开始强词夺理,所举之例频频出轨,再辩下去,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此时喊停正是时机。)
最后执教者作结:1.“美是难的”:因为美的标准很难界定。“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与保存完好的大卫雕像同样有美的特质。(巧妙地引用柏拉图的名言安抚辩论的双方,同时又不失原则。)2.大家对这两座雕像美的评判,是由不同的审美角度产生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差异性。环肥燕瘦,各有所好。(这里指的应该是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其实人们对大卫这类雕像的喜爱,更多的是诉诸于视觉。而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赞赏,则更多是仰仗思维活动,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完成,偏重于审美意识。)3.残运会上,那些运动员身体的残缺是一种病态,并不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与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无法相提并论。(明确界定,纠正学生发言中的偏差。)4.美感的产生与人的素质有关:有人面对具体可感的实体尚且无动于衷,有人却能从一花一叶中获得美的感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个小结思路非常清晰:对学生的发言先肯定,再指出错误,最后积极引导。)
第二堂是作文指导课,由一位出道不久的老师执教,课题是“记叙文如何写出出人意料的结局”。执教者先是指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出人意料的结局”。(导入时用了刚学过的课文《三块钱国币》的结尾作例子,学生印象深,加上执教者启发到位,学生很快能联系到中学课文里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因此这部分完成得比较顺利。)接着,执教者又让学生谈一谈在课外阅读时还看到过哪些出人意料的结局,此刻出现冷场,于是执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一些例子拿来展开。在分析这些例子时,执教者总结了两点:1.结局与前文的情节应该有联系;2.结局应考虑到如何突出文章的主题。(由课内到课外,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执教者希望藉此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想法是对的。
但作为薄弱校的普通班,这里的学生普遍缺乏阅读习惯,这显然已在执教者预设之中,所以事先收集的一些材料恰好用上了。)利用课内课外的实例铺垫之后,转入练习阶段。执教者要求学生为“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设计结局:
一位抱小孩的乘客上了车,尽管售票员再三提示“请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但全车乘客漠然,无人理会。请你续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学生先是沉默不语,执教者提醒可以讨论。短时间的窃窃私语后学生开始发言。此时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场面。学生为了求奇求特,花样百出,完全不顾“结局无论多么出乎意料,都必须有前文的情节作铺垫,并顾及到凸显主题的作用”这一前提。(年轻的执教者有点沉不住气,每当学生设计的结局不合预设要求,就忍不住插嘴,力图把学生引导到“正道”上来。而学生正说得兴起,加上有阵阵笑声助兴,并不理会执教者的引导,还是自顾自地说下去。于是执教者便像拉着头犟牛,不时用劲拽一拽,显得有些忙乱。陈钟樑老师对这类做法有句妙评:“不该出手时也出手。”)
二 课后评点时,我想到了预设、生成与课堂的“收”和“放”的联系。教师备课时研读文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法,这是一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课堂教学又是灵动的,不可预设的成分很多,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冷不丁就会提出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来,而且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信口开河也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引导他们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中分析问题的症结,及时找到调整的方法。这正是对一位教师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的挑战,教师的底气与功力也正体现在此。所以,课堂的“放”与“收”的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放”,要有预谋:“放”的口子开得多大,教师要凭着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衡量一下。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审时度势的洞察力,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活与机智。何时“收”?时机的拿捏要恰到好处:早了,会中断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学生在思考时出现的问题无法暴露出来;迟了,会跑题太远,背离教学主轴,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收”?一是对教学主旨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师的指点要到位;二是要考虑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评点应留有余地,能给学生台阶下。
从第一堂课来看,执教者在“收”与“放”的环节上是处理得比较到位的。拓展时定向比较清楚,是围绕“必须失去双臂”这一作者的感悟展开的。学生在争执时也有“出轨”迹象,比如联系到张海迪,讲到身残志不残,还谈到《边城》大结局的残缺也很美;但执教者并没有立即制止,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尽管后来有的老师认为此处是败笔,但我以为关键要看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这所学校收的几乎是市区最低录取线的学生,要让他们开口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所幸执教者事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精美的雕像图片,为学生“反驳”作者提供了物证。当学生兴奋起来时,他们的积极性若不被好好保护,很快就会转为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执教者在学生发言后总结时,显然也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此时学生已经冷静下来,听声入耳,效果显然比在争执时老师跳出来指正好得多。
而第二位执教者在“写结局”的训练中由于没有重申两点要求,结果“放”得太开,“收”又显得急了些。这一环节本该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反应通常会慢半拍,一旦兴奋起来又往往收不住。最好利用“慢半拍”的空档,教师再次强调两点要求(板书提示亦可)。这两点要求可使“口”不致开得太大,学生也不会跑得太远;万万不能等学生兴奋起来,正急于把自己的构思结果表述出来时,教师才出来纠正。当时的课堂情形是:有些偏题的例子虽然一再被指正,后来发言的学生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出现这种局面时,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基础差的学生不是没有表现欲,只是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和不知如何表现,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感觉”了,就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倾诉,即使是错误的东西也应让他们暴露得充分些。此时教师若急于纠正,一则会出现上面的情形,就是学生不理会老师说什么;二则可能被老师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地批评一通后,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或者干脆不出声。所以这时执教者要沉得住气,等他们讲完后,再顺势肯定他们的设想够新、够奇,的确出人意料,转而再问:司机起身让座,合理吗?市长上了车,全体乘客都齐刷刷地让座,这样的结局是想表现什么主题?此刻学生已说得差不多了,正想听老师的评点,执教者若能把握这个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会比中途强行纠正的效果好很多。
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并不代表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都要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再纠正,教师可根据学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福建厦门市禾山中学;361000)
第三篇:班级管理的收与放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
提起班级管理,是心酸的历程,也是饱满的丰盈,工作十年,只有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这两年是一种疼痛的蜕变,也是一种幸福的倘佯。
09年,我被迫成为一个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只是看身边班主任的经验来管理我的班级。
第一月里,当别的班级已经调整好,进入正常的学习秩序时,我的班级还是一盘散杀,焦头烂额的处理学生的问题,今天打架,明天逃学,今天上网,明天捣乱。那一段我迷茫无助差点放弃。
我向老教师请教,他们告诉我工作要认真,要严厉,要看守。说实话,我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让我严厉,还有些困难,但为了能够让这样的一个乱班好起来,必须有招就用。
我“严守死打”每天早上六点到校,在班级后面准备一张办公桌,除了吃住外,我每天守着他们,这回学生所有的情况尽收眼底。上课不认真听课者罚站,上课捣乱者请家长,班级的秩序真的有些好转。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现象由显性变成隐性,班级的好转只是表面,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吸烟打架,他们会在我不在的时候或是去厕所,涣散的班风依然没变,当你在班,鸦雀无声,当你离开时,骂人、吵架如市场。逐渐发现这种严守为我和学生建起了一道防线,捣乱破坏现象逐渐变成隐秘的,当我调查,他们如串联好了,都说“不知道”。每天弄的我筋疲力尽,孤军作战的力量日趋单薄。在生死挣扎中煎熬。每天,我都苦恼,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班级。
有几日,我看班级很稳定,欣喜严守的成功,相继有几个同学不想念,家长反映说班级暗地结帮成伙欺负同学,要钱打人,我听后简直要背过气去,这不是黑社会小地痞行为吗?任课老师也反应上课时,画猪头,向老师宣战。要崩溃了,全班同学联合起来和我作战。
必须反思自己,严守让我和学生建立了防线,我和学生成了对立军。一个班级不应该这样,他应该是和谐,温馨的,团结的,向心力,凝聚的,而班主任的自身建设和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比较重要。
我抛弃了一个多月的“严守死打”,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少给压力,多给魅力。”我专研家庭教育和心理学,先让自己有魅力,有影响力。我寻找到问题学生的症结所在,并让自己从内心深处去接受他们,并学会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慢慢的放手,一定是慢的,因为这样的班级缓慢的渗透润泽,才可以奏效。他们慢慢的接受了我,不喜欢学习,我们就不谈学习,提美好的未来,提心中的向往,逐渐沟通融洽了,我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座美丽的芳草地,由于外部的教育环境等因素,让这块阳光地带慢慢封闭了,我要开启他们,顺着他们的向往,我和学生商量为班级定班名、班旗、班徽、班歌,让他们有了向心力,然后班级同学每组六人,分成五组。为自己的组起名、组号、组徽等,我偷偷把以前成帮结派的分开,男女搭配,优劣搭配。这样有了竞争力和凝聚力。
当我和学生找到关系的和谐点,让师生关系平衡,日趋融合,我就为班级找一个管理的模式来完成班级的建设。我翻阅了大量中外班级管理资料。“自主管理”“分层管理”“制度管理”“量化管理”都是值得我借鉴和传承的资源。我为班级管理寻找科学的管理模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我可以把四种方法结合起来,按照本班学生实际,我做教、扶、放。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三层次建立班级管理模式。
因为这是一个问题班级,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都已形成,我要做到“教”,学生是“自我教育”,教学生什么?教学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活动,挖掘所有资源,用意念渗透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唤醒“好孩子”意识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并努力替换以前的习惯,初中生他非常注重同伴间的评价,所以利用班级集体评价来约束他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2年来,我用相机拍下了他们改变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通过不断播放自己的影像,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
第二阶段,教师“扶”学生“自我管理”一个班级管理,必须有法,必须有制度。我扶持了一批班干部,培训他们如何管理班级,民主为班级制定班级制度,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班级是他们,应该还给他们,他们针对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惩罚制度,细到课上课下,全到寝室,班级的卫生和纪律。惩罚的方式先由自我反思,自我说明,自我惩罚,视情节轻重由集体商讨惩罚方式,而我帮扶学生完善管理,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有一次班级超迟到,因为他腿有些缺陷,站立不直,班委会用“站军姿”来惩罚他,而超认为同学们取笑他,我正面教育超,要承认错误,对自己的缺陷要面对,更要改正,然后教育其他同学和班委会要尊重同学,关心他,帮助他,每当超站姿不好时,每位同学都会善意的提醒他。
第三阶段,教师“放”学生“自我发展”。当制度逐
第四篇:“放”与“收”的教学智慧
“放”与“聚”的教学智慧
———听师傅《琵琶行》的教学有感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清楚、明白。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得到很好的实践。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不能做到很好的“放与聚”。特别是公开课,往往为了避免学生答错,或怕学生答题出现偏离而无法控制课堂,一般都会把问题设计得“窄”而“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控制在老师预设的范围内,学生回答的答案也在老师可控的范围内了。从而使老师的教学过程顺畅的进行下去。表面看上去这样的课好像还很可以,老师问,学生答,而且学生们都答了。好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然而仔细思考就明白这样的课堂实际是老师“绑架”了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思维的翅膀,更不给学生思维飞翔的空间和时间。长此下去,学生就不会长思维的翅膀,永远不会飞翔了。成了应试教育下悲哀的牺牲品。在这过程中老师自然而然的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抛之脑后了。
怎么做到“放”,放到什么程度,是我们老师常常很纠结的问题,或者干脆就“不放”。然而,周老不同,她敢放,也放得开,不仅放得开,还能恰到好处的做到“聚”。
说“放” 周老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你读《琵琶行》读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得限制,是从修辞、用词、结构、情感等等的角度呢还是什么,都没有限制)
“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要朴素阅读文本,注重学生最原生态的思考和发现,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不受别人的思维干扰的阅读习惯。你读《琵琶行》读到了什么?把学生“放回到整篇《琵琶行》的阅读中,任学生去驰骋,给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和飞翔的时间、空间。”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先后有9个同学回答问题,有的同学从“用词”的角度回答,有的同学从“结构的角度”回答,有的同学从“情感的角度”回答,等等,每一位同学的回答,周老都很快的捕捉到学生回答问题时闪出的“亮光”,并适时的给予点播,鼓励同学们要用语文人的语言表达,使整个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例如:一个同学回答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侧面写出琵琶女弹奏得好,好似大家心里只剩下江中一轮秋月。周老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这位同学表达的“大家心里只剩下江中一轮秋月”,这句表达得很有语文味。周老把“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恰到好处的做到“放”。不禁让我想起钱梦龙老师上学期给我们做讲座时提到的:“要让学生去文本中摸爬滚打”,学生才会思维。周老这样“放”的问题设计,就实践了钱老的这一理念。
说“聚”
在同学们都回答得差不多后,周老把它们“聚”起来了,聚成了“妙手”和“心曲”两个话题。完成了由诗的感知到写作技巧的过渡。
在妙手和心曲两个话题中,又扣住了“妙”字发问,妙手“妙”在哪? 一个“妙”字即是琵琶女弹奏得“妙”,也是白居易写得“妙”,两人为什么都那么“妙”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放”能放开,“聚”得拢。尽管放与聚之间不是那么顺畅,但是也就因为这样,才真正的给我们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弯下腰来,慢慢的,稳稳的,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第五篇:“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什么是“放'?放就是“松'。但“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松'暗“紧',形散神聚。之所以“放',除了让班主任“走出庐山',为进一步反思和讨论工作腾出时间外。
更重要的是,“放'可以给同学自由的心理空间,使同学心灵得到伸展,思想得到解放;可以让同学暴露问题,以便班主任及早发觉,因势利导;还可以培育干部的工作力量和同学的公民意识。
给同学自由的心理空间,使同学心灵得到伸展,思想得到解放
我在工作中发觉,班主任一刻也不“放'的班级,同学思维不够活跃。尽管班上同学的平均水平不错,但往往缺乏共性鲜亮、成果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这和同学长期的心理压抑有关。假如班主任适当给同学“放一放假',将有利于同学共性的张扬和制造力量的培育。
让同学暴露问题,以便及早发觉,因势利导
假如班主任时时到处都在同学身边,同学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把自己的问题包裹起来,但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久而久之就会消失更大的问题,造成“一发而不行整理'的后果。所以,班主任有意“放一放',让同学把问题尽早暴露出来,解决起来也简单得多。
培育干部工作力量
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同学自我管理的乐观性,特殊是“放'的时候,给同学干部更多的独立管理班级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大胆主动的工作。这对于提高他们处理事务的力量很有好处,有利于干部的成长。
培育同学公民意识
斯宾塞在《训练论》中指出:“记住你的训练目的应当是培育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同学总归要脱离学校,脱离老师,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老师不行能管究竟,更多更长的人生路得他们自己走。
所以,在学校期间,班主任不要把同学时刻监督起来,要有意识地加强同学的公民训练,让同学懂得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有在校是一个自觉的同学,进入社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公民。
什么是“收'?“收'就是“严'。我认为,“收'要抓好几个重点。
一学期的重点
开学初。经过寒暑假,同学的思想行为有所放松,到校心思还没有完全集中起来,班主任要做好收心工作,使同学尽快走上正常的轨道。要关心同学制订好学期目标。这段时间要督紧一点。
期中期末考试前后。这段时间班主任要指导好同学的复习总结,组织好学习方法的沟通,开展好同学的心理疏导和心灵安抚。
三学年的重点
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要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同学的状况。要提出要求,规范同学行为。要多与同学沟通沟通,增进师生情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段,班主任要抓紧抓细抓严,切不行粗枝大叶。
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同学不良行为有所抬头,不良心情有所滋长。这个阶段是毛病多发期,心理危急期,也是同学两极分化期。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同学思想变化动态,要准时发觉和解决问题。多开展点有益于促进同学身体、心理的活动,转移或释放同学的不良心情。
第三学年的最终学期。进入毕业阶段,同学的自觉意识增加,但心理压力也增大。(班级管理
.banzhuren.cn)班主任要多关怀同学疾苦,关心同学方案总结,指导同学劳逸结合,缓解同学考试焦虑,引导同学以良好的心态走进考场。
假如说“放'是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那么“收'就是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假如说“放'是让同学暴露问题,那么“收'就是要班主任集中解决问题。
“收、放'要有尺度。放要放得开,但不要放得太松,放得太开。收要收得拢,但不要收得太紧,收得太死。
重点抓好几个时段,其余时段不防偷偷懒,解放同学,也解放自己。适当放一放,“放'也是一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