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插图的应用——以《清平乐·村居》为例
黄平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备了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且符合课文意境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将这些插图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先后多次运用了课文插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一户农家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喜爱和向往这种安宁平静的农村生活的感情。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在揭示新课,学生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后,我出示了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后答道:“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老夫妇的旁边,有一个青年人正坐在地上,专心地编织着笼子。年轻人的前面,有一个小孩,顽皮地趴在地上,手里拨弄着莲蓬,双脚自在地晃动着,非常开心的样子。小孩子的前面还有满池的荷花,都开放了,好像我们也闻到了荷花那扑鼻的清香。最远处,还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辛苦地干着农活„„”通过细心地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优美意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学生在情景中描述形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语言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体会到这首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这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草屋,家的旁边有小溪流,溪流的旁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老夫妇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表达了作者欣赏并向往这种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的感情。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象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融洽气氛中,在小组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帮助中,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三、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充分领会了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看图,并且问道:“你认为书上的这幅插图画得怎么样?”有的小组学生答:“很好。”有的小组回答:“不好。”“怎么不好?你们能提出具体的改变建议吗?”课堂中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小组内开始议论纷纷。然后,讨论好的小组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有的小组说:“插图中的溪流再画得明显点更好。”有的小组说:“这幅图中,如果能把每个人物脸上愉悦的表情画出来就更好了。”还有的小组说:“既然是农家生活,加上几只家禽,就更温馨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能小组合作,把你们小组创新后的画详细地向全班同学描述一遍吗?”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每一个小组都不甘落后,甚至出现小组代表说着,小组成员又有新的创意,按捺不住噌地站起来,接着描述新的想法的场景。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吧。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让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更易于表现出来,对插图的再开发就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会发现课本的插图也有不足之处,这点很重要,要让学生敢于去怀疑和创新。同时,在展示自己小组得意之作的同时,小组内人人参与,互助互帮,既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又巩固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意境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小学语文课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去尝试,去运用,才会有更可喜的收获。(作者单位:江苏沛县正阳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图片1:中国石
图片2:珍贵的教科书
图片3:咱家还缺啥
图片4:月光曲
图片5:一夜的工作
图片6:夜莺的歌声
图片7:雪后
图片8:小守门员
图片9:小摄影师
图片10:蟋蟀的窝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图片1:我家的猫
图片2:我的父亲李大钊
图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图片4:温暖
图片5:伟大的友谊
图片6:挑山工
图片7:司马光砸缸
图片8:十里长街送总理
图片9:森林的主人
图片10:三味书屋
图片1:让我们荡起双桨
图片2:穷人
图片3:七根火柴
图片4:奴隶英雄
图片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图片6:蜜蜂引路
图片7:马踏飞燕
图片8:骆驼和羊
图片9:卢沟桥的狮子
图片10:林海
图片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图片2:捞铁牛
图片3:狼牙山五壮士
图片4:苦柚
图片5:开国大典
图片1:倔强的小红军
图片2:金色的鱼钩
图片3:琥珀
图片4:古井
图片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片1:丰碑
图片2:凡卡
图片3:打碗碗花
图片4:翠鸟
图片5:吃墨水
图片1:草船借箭
图片2:曹冲称象
图片3:不懂就要问
图片4:忘了
图片5:忘了
第三篇: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读“清平乐、翁媪、剥莲蓬”等生词。会正确读写“醉、媚、锄、剥”4个生字。能说出“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3.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学习重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难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学习过程: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像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首描写江南风光的词。谁能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3、你能发现这课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不同吗?
4、你知道有关词的知识吗?
5、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注意“乐”的读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辛弃疾的“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
1、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3、“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念pénɡ?这里是诗词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 东、笼、蓬”。
4、练习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这首宋词有上下两段,两段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指名读。出示幻灯片中整首词,再次练习朗读。
三、了解大意、整体感知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借助书下注释,联系插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2、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2、现在我们就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有滋有味地来读一读。
四、品悟词境、合作探究交流
1、感悟景美
a.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b.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
c.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2、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a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b.“翁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吗?翁指谁?媪指谁?还从哪个词看出他们真的年老了?
c.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d.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老两口在说着什么呢?
e.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此时,你知道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了吗?
我认为作者也醉了,作者如果不是醉了,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f..请用你的朗读表现老俩口的幸福、恩爱。(生朗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a.你认为这一家五口中谁最快乐?为什么
b.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从“无赖”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c.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d.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生朗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齐读)
4、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a.三个儿子中,其他两个儿子就不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c.齐读这句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刚才我们仔细地欣赏了这幅画,哪幅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生动的语句将这幅画描绘给大家听听吗?
2、好一副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图。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大家齐读一遍。
3、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再读这首词。
5、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回忆一下本课学的这三首诗词,你会发现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
七、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2、交流。
八、总结评价
评出优胜小组、发言之星、进步之星。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美丽 青青草
幸福 相媚好
快乐 卧
第四篇: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小溪边,茅檐下,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醉后亲切打趣,传来吴音软语,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都在劳动,只有小儿顽皮贪耍,卧于溪头,手剥莲蓬。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情态得以鲜明、生动地展现。此词迥然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但是,通过对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其写作特色有三:
一、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其要。
二、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
三、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目标预设】: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重点、难点】:
多层次阅读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设计理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教法、学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辅以设疑引导,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走“进”文本、走
“出”文本。
【设计思路】:
采用“体悟”和“诵读”的方法,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沉入语言,一遍一遍地与语言“亲密接触”,激活学生语言活动的主体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行进,同时根据三个维度的要求,适度拓展词人不同风格的诗词,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词人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
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齐读课题。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一个字读正确,读响亮。哪个字的读音没有把握,自己想办法解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bō(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bāo。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 “莲蓬”的“蓬”应该读轻声,再读。
6.指名朗读课文。
7.读词和读诗一样要慢一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停顿的时间要长一点。
教师有节奏和韵律的范读,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一句话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依学而教、据学而生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探探学生读词的水平,然后教师感情诵读,指导读出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接着让学生自由吟诵,让学生在初步阅读中感受美的词韵,美的词境。】
二、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茅檐、溪、青青草、大儿、中儿、小儿、翁媪)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投影,指导图文对照解读。
预设一: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的小溪。)
再读第一句。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一条小溪把人、景巧妙的连接起来了,谁来把这几个画面按顺序描述。
【设计意图:以溪为主线,扣住“溪上、溪东、溪头”,按方位顺序描述词中所表达的内容,在阅读体验中,走进宁静优美的村居,悠闲自得的田园,感受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预设二: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说一说词中的大儿、中儿、小儿。
▲ 大儿:锄豆。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的表达习惯不一样,“豆”是庄稼,那锄豆就是锄什么?
▲ 中儿:二儿子。中儿正在干什么?你会怎样夸夸这两个儿子?
▲
小儿:无赖,卧剥莲蓬。“无赖”是什么意思?(顽皮、可爱)词中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卧,是什么意思?。观察图画,说说小儿的神情、自己的体会。交流,卧指趴。
▲ 翁媪:醉、相媚好。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醉?老两口相媚好,可能会在说:“
。”(体会因田园风光美好而醉,因家庭和谐幸福而醉。)
3.播放《渔舟唱晚》,学生和乐朗诵课文。
4.试背课文,指名和乐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巧妙抽取,为学生提供刺激感官的情境图。抓住三个儿子的不同行为,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特别通过品味“无赖”一词感受小儿的天真、专注、童趣。通过品味“醉”感受词中蕴含家庭的温馨,环境的优美。根据语境帮助学生品词眼,扣文眼让学生体会古词的绝妙之美,意境的朦胧之美,词律的音韵之美。】
三、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选择画面,配乐描写词境。
2.在乐声中交流。
3.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4.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感悟:在词人感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居安思危、向往和平、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感。
5.再读课文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途径是语文实践,同时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时间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另外,通过对词人写作背景的补充阅读,体会到这首词中读不到的词情,这样就更能全面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境。】
四、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1.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词中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样也是描绘的清新淳朴的农村生活,出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教师感情朗诵,学生体会意境。
2.课后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他的慷慨悲壮的爱国诗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词人不同不同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3.作业书面:书后习题4。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既活化了教材,又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传承了民族文化,使教学目标达到最大值。】
板书设计:
青青草
清平乐·村居相媚好醉
无赖
第五篇:(精选)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案——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能用自己的话望闻问切说这首词的大意,体会想象这首词的意境。
3、通过学习这首词感觉童年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的无邪和快乐。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教法与学法 师:激趣法,引导法
生:朗读法、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先写题目村居)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吗?
大家会背这首诗吗?(会背,回答的干脆利索,我们一起背一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真棒)
现这里有个字,读音与现在不同?对„„“亡”,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用音近或音同的字,代替本来想写的字,这里“亡”通“无”,还有最后一句里有个“无赖”,这里无赖的意思,是指顽皮,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地痞无赖”)
(三组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好请三组来读一读,同学们,三组读的怎么样?)
(恩,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感觉。掌声送给三组)
三、疏理文意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疏通文意,说说这首词描会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同学们都准备好了,一组同学最积极,一组代表先说)一座小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到屋里有两个人,带着醉意说着吴方方言相互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描述的真美写了哪些事物呢?(对)
景:茅屋、小溪、青草
人:翁媪还写了哪些人,三个儿子
(下阙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二组同学不甘示弱,请二组代表说说)
生: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讨人喜欢的小儿子顽皮的在溪边剥着莲蓬。
同学们想象一下,老翁、老妇人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着收成
生:希望三个儿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