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特性来确定作文教学的侧重点
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特性来确定作
文教学的侧重点
马豫星
作文,究竟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呢?
日常认识里,人们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回答这个问题。既然内容决定形式,那么,“写什么”的内容自然要比“怎么写”的形式更重要了。一篇作文,如果连“写什么”都不清楚,如何能运思下笔呢?又由于“写什么”源自学生个人体验,是作文的源泉,所以,众多作文教学都共同地把“体验”置为训练的第一要义,甚至作文之前要求学生真实地走进现实生活去观察和体验。
其实,这看似合理的日常认识中含有不甚精细的思量。如果没有厘清作文的特性,就生硬地借助“内容与形式”范畴来判定“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偏颇之态难免露现。
明晰作文特性,是判定“写什么”与“怎么写”何者居先的前提。
“角色理论”是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中的“角色”全称为“社会角色”,是社会学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以之解析社会成员在现实社会里的一系列活动是否合乎社会的要求与规范。“如果给‘社会角色’下一个最一般的定义,那么可以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美国的戴维·波普诺的解释就简洁些:“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2】这两个关于“社会角色”的定义里的“行为期望”或“行为期待”以及“行为模式”,是每一生命个体在某个社会活动领域里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表现的行为风貌就是他(她)在这个活动区域扮演的角色形象。
由于每个人不可能只活动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区域或层面里,因此他(她)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到与“听”、“说”、“读”并列的“写”,此种活动也有不同的区域,而言语主体,即“写”活动的主体,出现角色不清或者角色混乱的局面也在所难免了。
那么,“写”包含哪些不同的区域或层面呢?言语主体扮演的角色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请看下面的论述。
首先,笔者把“写”同“听”、“说”、“读”三类活动相比较,把“写”解释为:以书面的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人的表达活动,其活动结果命名为“文本”;然后根据此活动中主体的意识状态,将“写”分成有意识、有目的、自觉性的“写”和无意识、无目的、不自觉的“写”(例如信手涂鸦等等)两类;最后,把前者作为本文论述的内容,又得出三种形态的“写”。
具体解析如下:
“写作”,属于言语主体的社会语文活动层面。主体陷于灌木丛般的社会,羁绊甚多,扮演的是现实社会人的角色,其活动产品称为“作品”。
“习作”,属于言语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层面。主体独居一方天地,自我修炼,处于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扮演的是自学者的角色。“习作”作为动词时,也可称为“练笔”,指活动过程;作为名词时,指活动的产品。
“作文”,属于语文教学情境下的“写”活动,特指“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果”,这种“写”活动是在集体性的教与学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弥盖下进行的。
站在语文教学的立场,下面就对比着谈谈“作文”的特点。
第一,从活动的区域来看。
“写作”是现实生活世界里的书面语活动,现实地进行着,具有实战性;无论是文学性的还是应用性的,都将适当承担此活动的结果,负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习作”,却是言语主体在自我领地内的学习“写”的活动,私密性强。
“作文”呢?它运行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下班级授课制之内,语文的“听”、“说”、“读”等等知识,其他课程的内容和其他学生的活动必然会对“作文”产生影响。这是制约于“教授之网”和“学习之网”里的“学”,是科学世界的活动,具有模拟性和虚拟性,——并不是为了直接满足现实社会里的交往,也不是为了某种直接的现实目的(包括升学、应聘等等过程中的“写作”活动之类),也就没有必要过于追究此时的活动在现实社会里的后果。
第二,从言语主体扮演的角色来看。
“作文”主体是学校教育体制内的学生,各类学科知识都对其发挥影响,语文教育里的其他知识(譬如阅读里学习的知识)更是此角色活动里不可缺少的元素。“写作”则不然,主体是社会人,把社会元素纳入角色扮演,遵循社会规范,“社会之网”牵制着个体的活动;有时甚至出现集体性的“写”活动,个体只是“写”集体之中的一分子。相形之下,“习作”活动里的角色扮演却“自由”得很,自我主宰,既无教授之网的束缚,也没有社会之网的牵绊,随兴而动,任意而发,随情绪且行且止,任意飘荡。
第三,从活动状态来看。
学习“写”应该是“涩勒之旅”【3】,以言语形式的掌握为焦点,讲求言语技巧的训练。“习作”的进程由“自我”决定;“作文”是一个由语文教师全面监控的进程,——否则,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无法实现,也就不是“语文教学”了。
“写作”却是“圆熟之途”,扬长又避短,用娴熟的言语技巧来完成的交流活动,并且还把当下现实存在的读者状况作为影响写作的重要元素。
当然,读者意识在学习“写”时也不能忽视,但不过是一种设想的“读者”,随学习“写”的训练要求而变化。
第四,从活动的目的来看。
“写作”直指社会交往、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直接满足现实生活。“习作”和“作文”有共同之处,都以提高言语能力为旨归。差异呢?“习作”自始至终由自我调控,有时纯粹是宣泄某种情感而已。“作文”目的通常是由教师来订立的,指导学生来共同达成,并且对完成状况施行评价;即使所谓的“自主作文”,其实也有一定目的,或显或隐罢了。
至此,笔者来回答篇首的问题了:在“作文”活动区域内,“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作文”是学习‘写’的过程,不是社会性活动的“写作”,也不是个体性活动的“习作”。“作文”受制于语文课程,服从语文课程言语教育的特征,以提高言语能力为主旨,——也就是说,把“怎么写”放在“作文”活动的首位,教会学生通过“作文”活动用言语来承载思想意识和外界事物,学习各种言语表达方式和技巧。
在社会性的“写作”里,直接目的是用言语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言语仅是表达和交流的载体。人们关注于言语承载的内容,阅读者也往往陷入“得意忘言”的境域。因此,“写什么”才是焦点,“怎么写”自然服务于“写什么”了,以“写什么”来定“怎么写”。许多考场中的“写”,其实也是社会性“写作”的特殊样式,因为它不是学习“写”的过程;如果考生能够在确定“写作”内容方面独出心裁,另辟蹊径,显示了睿智哲思与文化底蕴,取得的功效经常会胜过“写作”形式上的精雕细刻,“苦心经营”。
“习作”却是极度个体化的“写”活动,“写什么”和“怎么写”孰居主导,全由“习作”者自己定夺。侧重宣泄情感者,“写”的内容自然是统帅,像私人日记;偏好增强言语技巧者,“为文造情”的出现也无可厚非,——那是私人的空间。
第二,“作文” 是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下的“教”与“学”双边活动,是集体性的言语实践活动。所以,活动过程如何组织和效果怎样评测,也是“作文”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毋需多论,相距甚远的“作文”内容,表现方式和表现技巧的难易亦存高低,因而效果的评测就难以树立同一个尺度;并且,“教学面”也大为缩小,——教师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针对四、五十甚至六十以上学生的不同“作文”内容来提供周全细致地“怎么写”的辅导。
所以,通过一系列教学事件,预设某个共同的“作文”内容或区域(无论出自老师还是学生),触动并激发学生的思绪与情感,只是为了使“作文”教与学的双边行进过程更通畅罢了,——这仅是“作文”活动实质展开的必要准备而已。而指导与学习“怎么写”才是教学进程中的大事,才属于真正的“作文”教学进程。这样,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才能够充分展示。
何况,有时“作文”教学进行的是单项或局部训练;此刻,更是把“怎么写”置于首位,“写什么”反而难见其全貌和深度。
第三,学生的体验的确很重要的,它是“写”的源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所以,语文课程丝毫不能放弃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写”的素材。但是,语文课程中的“作文”只是“写”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学习“写”的一种过程,是在课程体系之中完成的。因此,学生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学生素质高低的整体体现)应该由各门课程共同来提增,——这是课程体系整体的职责,而非语文课程一家的“独任”。如果“作文”教学花大量时间增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了“怎么写”的指导,课堂教学就将出现李海林老师说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
最后,来谈谈内容和形式吧。应该承认,根据内容和形式这一对范畴,来判别“写什么”与“怎么写”孰更重要,无可厚非。但是,请注意,不同的视域中,“内容”与“形式”的具体所指是动态变化的,在这个区域被认作“内容”的东西,换在另个区间就成为“形式”了。语文课程的“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写”活动,“写什么”(表现的内容)是为“怎么写”(表现的形式和技巧)服务的;也就是说,“写什么”反而成为“作文”活动凭借的某种手段,“怎么写”转化为“作文”活动实际的关注点,成了“作文”活动的实质内容了,——这与社会性的“写作”迥然不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采用让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去书写同一个内容,以提高“写”的言语水平。
注释及参考:
【1】《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139页 郑杭生 主编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第2版
【2】《社会学(第十版)》97页 「美」戴维·波普诺 著 李强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
【3】曾写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明人张岱,在《绍兴琴派》一文中,述其从师习琴,半年得二十余曲,可谓稔熟也。然而他坚持“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由生而熟,本是习艺常规;“练熟还生”,那就是非同寻常的体验了。因为一旦琴艺娴熟,极易“自我蒙蔽”而驾轻就熟。轻车熟路,自无履险之虞,然亦无探险之乐、猎“奇”之趣,而且极容易走向“油滑”,沿“熟路”顺坡滑下,于艺术断无长进。„„成功之道,惟有艺术上再次出现生涩之感,即所谓“以涩勒出之”。“涩勒”„„含滞涩、磨蹭、缓慢、生僻之意。比之“油滑”、“熟腻”,看似“愚钝”,实则如嚼橄榄,涩中有甘;如登山路,滞中有进。----《弦外说琴》 徐康 《书屋》(湖南)2002年第4期
【4】《语文教育学》第111页 余应源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7月 第1版
【5】《人的活动结构》第4页 「保」л·尼科洛夫 著 张凡琪 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 7月第一版
该文的修改稿曾以《返归“作文”的本真——“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标题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上
作者邮箱:mayx27@hotmail.com
作者邮箱: mayx27@hotmail.com 本文转自:爱学啦高中学习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班级授课制与一对一个性教学的比较
班级授课制与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比较
一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概述
(一)产生的背景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十七世纪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先进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社会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能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受到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启发,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当时人才奇缺的现状。
(二)概念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模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的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教学内容相同且具有连续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满足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需求。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在全国范围为内推行,直到现在仍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那么班级授课制能够延续至今,说明其还是有存在的合理内核。
(三)优越性
⒈班级授课制有着严格的制度,可以保证教学正常开展,并且能达到一定质量。
⒉它以“课”为单元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作息时间和课程表安排比较合理。⒊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⒌有利于发挥集体教学的作用。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合作观念、平等观念、团队精神和纪律性。
(四)局限性
1.难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重模仿、轻创新,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方法。
2.缺乏灵活性。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当前我国在校人数较多,班级人数较多,在大中城市里每位老师每节课平均都要面对60-80名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很难兼顾,在这种班级授课制环境下,为了强化管理,大部分时间老师讲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和张扬,每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不一样,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一样,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只是重知识、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接受、轻批判,重知识、轻品德。
正因为它班级授课制有以上的优越性,它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才能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怀疑、非难甚至猛烈抨击而仍然站得住脚;也正是因为班级授课制有以上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它提出批评并寻求新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出现了家教、补习班、一对一辅导等课后辅导形式。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进行的授课辅导,从这个角度看一对一辅导与中国传统的家教是一个范畴。但当传统家教融合个性化教育理念并由公司运作产业化之后,形成的一对一辅导模式便与传统家教及补习班产生了巨大差别,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二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基本概述
(一)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知识及经济发展对专业化人才提出了针对性越来越强的要求,人们对学习、教育、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根据每个人拥有的不同能力,对人才进行个性化的专业教育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的,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统一化和集中式的班级式学校教育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一对一辅导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经由个性化定制的方案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教辅,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知识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量身订制的一对一辅导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3随着中国父母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家教行业必定会更加规模化、产业化,竞争也必定会更加激烈,市场潜力广阔。
4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与传统家教、补习班无论是在师资、针对性、督导性、科学性、系统性,还是在教学环境、价格、便利性、教学效果上都有很大差别。传统家教的师资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少数是在校教师,一般都是在学生家里或教师家里进行辅导,特点是价格比较便宜、而且很方便,但是由于老师本身知识结构尚不完善且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教学质量、辅导效果方面往往差强人意。补习班的师资相对要好些,都是在补习辅导机构以小班形式进行授课,价格也相对便宜,但是在针对性、督导性、学习环境、便捷性等方面也有相当的劣势;而现代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则专门是为弥补前两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满足广大学生及家长多方面需求而产生的。
(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概念
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对班级授课制所存在的系统缺陷进行有效补足,是真正的充分、公平的优质教育。它由专门的个性化教育辅导机构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测试、分析、研究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策略,并由每个学生所配备的教学团队加以实施执行,通过全方位、策略性地辅导,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种切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稳固提升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理、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经验等展开教育和培训,使孩子树立自信,完善人格、学会为人处事。
(三)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优越性
1.能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同样的教案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人的个性、气质、才能、动力、兴趣是完全相同的,说一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特点,要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区别的任务和要求。每个学生身上那个都隐藏着“世界第一”的潜质,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实事求是的诊断他的学习需求、目标、动力、现有水平、强项与不足。
2.能更好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健康心理。一对一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无障碍的交流,许多学生不愿意和家长及学校老师说的心里话,都可以跟一对一老师畅所欲言。面对现在社会独生子女的孤独、脆弱,高容量、快节奏的学习压力下的烦躁,以及考试压力带来的紧张与失落,要调节学生的考试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流露,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更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不愉快,在人生上给孩子以帮助和引导,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3.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同样的分数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含金量不同,或者同样的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一样,老师要根据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情况、试题难度、学生的天资禀赋的不同来评价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并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学习内容。
三 班级授课制与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区别与联系
(一)班级授课制与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联系
1.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是对班级授课制缺陷性的有效补足,有针对性的使用优秀的教师团队通过一系列科学测评系统对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各方面因素做以准确分析,找出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实施个性化辅导方案。
2.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短期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长期目标都是为祖国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3.班级授课制有时也注重差异教学、个别化教学,只是因为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是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化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与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区别 1教学对象不同。班级授课制是一个老师对很多学生,而一对一是一个老师为一个学生授课,N个老师为一个学生服务。咨询师、学习管理师的全程跟踪服务、监督指导,并且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反馈。2教学方式不同。一对一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差异性,既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也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老师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一切,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3备课不同,教师角色需要调整。一对一的教学对象为单个学生,教师的教学主体是一个具体的人,所以教师的备课要有绝对的针对性,包括备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甚至生活习惯,家庭环境,与人沟通的方式,及他的好恶等等,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的学习方案和辅导计划,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这就让老师彻底从学校教育的至上地位转到了服务层面,所以教师对于自己角色的转换需要尽快调整和适应。班级授课制则是对全班同学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4学习效果不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采取一线老师授课,学习管理师及家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班级授课制老师精力和时间有限,与家长的沟通较少,且家长大多寄希望于老师。
四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对于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1)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更应注意学习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学术前沿问题,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2)教师应更加注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际交往学、语言学及所授学科的教学论等。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理论知道教育教学实践,按教育规律办事,增强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盲目性。(3)学习说话的艺术。注意表扬、批评、提问、说服学生的技巧,讲课时也应注意语言的规范、简洁、生动、清晰、流利。
2.教师调用、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一般情况下,学校的课堂容量较小,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而一对一就要两个小时。如何使学生在两个小时里学到在学校不一样的知识,而又能巩固原有的知识,并且要提高解题能力,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整合,尽可能让学生完全消化。而且课堂容量要大,要让学生吃饱,感觉有很大的收获。
3.教师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但是对于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来说备好课不一定就能上好课。我们的教育对象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学生临时调课,或者学生要求讲解的内容与老师备课的内容不同是很正常的,学生甚至会问一些老师根本没有想过或未涉足的领域或知识,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的薄弱环节有时不一样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学习习惯、以及记忆规律、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来具体分析进行教学。
4.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偶然的细微表现中观察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动态,注意从学生的言行举动中观察他的性格、爱好、优点,能够迅速、准确、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尤其是能够从所谓的“问题学生”身上发现优点,去鼓励他,去挖掘他的潜力,针对每一位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
5.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一对一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要与学生沟通,做学生可以信任的朋友,与他交心,有针对性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指导、疏通、开导,学会尊重、爱护、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应该在学生迷惘(不论什么原因)时,随时对他的行动和思想加以指导,让他明白你是他的“良师和益友”。
6.教师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渲染、熏陶着学生。所以老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以高尚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
7教师还应树立服务意识。首先我们是一名公司员工,时刻应以公司利益为重,其次我们还是一名教师,要教书育人。我们要认真、细致、有耐心、有爱心、有宽容心、有信心的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严把教学质量关,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家长满意,让学生舒心,就是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就是为公司和企业树立了品牌。
最后我们老师、学管及家长应该做到随时交流、及时反馈,增强合力,共同努力,全面推进。
第三篇:从文体角度来教学
从文体角度来教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课文大多是一般记叙文,有时也少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议论文这种文体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为人民服务》作者是毛泽东,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可能本文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有关议论文的课文。如何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本课教学我想重点让学生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结合本文来理解这些特点尤为重要。本文的论点:为人民服务。论证过程: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第1自然段);然后结合当时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第2自然段);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第3自然段);三是搞好团结,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第4、5自然段)。什么是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本文中有关李鼎铭先生是出“精兵简政”就是举例论证。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有关司马迁“人固有一死„„”一个段落,要树立革命的生死观一段就是道理论证。
第四篇:音乐教学从“趣”中来
音乐教学从“趣”中来
—————— 音乐教学反思
“趣味灵活、丰富多彩”一直是我们音乐艺术教学的特色。反思教学,自己往往会不留神陷入一沉不变、“老师教,学生学”、照书教唱、单一传统的老套式(特别是六年级音乐课),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了,甚至是不愿坐、听不进去,课堂纪律和效果都不好!音乐艺术课注重的是寓教于乐,“活教、活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那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怎样去激发和巩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还需从“趣”中入手。
1.言谈“幽默”,激发兴趣
在三年级的《童年》这个单元里,有一首平稳优美的上海地区民间童谣——《摇呀摇》,它具有摇篮曲的特点。开始我先没有告诉学生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情绪、力度、速度去演唱歌曲,只是问了一句“什么是摇篮曲”。学生回答是哄婴儿入睡的歌曲,看来他们都知道“摇篮曲”的意思了。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演唱,完后,我没让学生唱第二遍,而是微笑着问他们:“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这样唱小宝宝睡得着吗”?同学们齐声笑着回答:“睡不着”。我紧接着就说:“像你们这样唱,宝宝会从摇篮里坐起来,甚至是哭这说:“我不睡了,我不睡了”。我还形象地表演了婴儿那一连串的动作,学生听着,都捂着小嘴笑了起来,而歌曲的演唱要求却包含在了这一张张笑脸之中了,果然再唱时学生的表演大有进步。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我深刻的意识到,对于学生应该不能直接了当的对他们说“你们唱得很难听”等之类的批评语或大声训斥学生,而是需要利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与巧妙的教学手段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就是“幽默”。
2.变换教学形式,(如音乐表演),提升兴趣 音乐课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科学课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特别是中低段的孩子。他们喜欢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穿插着“演奏、表演、按节奏编曲,曲调创编接龙,即兴舞蹈” 等环节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塞内维尔的《童年的回忆》一曲时,我没有用光碟和课件,而是利用班上的“小小钢琴家”来为我们演奏。聆听着优美的旋律,回忆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抱以热烈的掌声。顺着这股热流,我们开始了逐段的赏析,学生们也展开了评论,进行了交流。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还根据歌曲的意境师生一起编创了舞蹈和动作。许多同学们都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表演欲望,纷纷到台上表现一番,尽管有的同学创编的动作有些欠妥,我们都给予了鼓励,并在钢琴的演奏中进行了表演,连一些平时不敢表现自己、胆小内向的孩子都得到了鼓励,也加入了创编的队伍,师生一起构筑了一个发挥创造性成果的舞台。
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我们需要一套有效地、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思想和目光吸引过来,并不断地加以渗透和提升,做到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像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集体舞蹈、组合等,都是学生们展现自己的一种方式。3.音画结合,拓展兴趣
我们的学校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设备,所以,我利用电教媒体、音乐软件等,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欣赏、穿插提问,用鲜艳生动活泼的课件配合音响效果激发兴趣。这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音乐修养。在欣赏一部作品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往往是吃力的、不够的,此时,我就采用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即化抽象为形象,动静交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森林的歌声》一课,我就根据歌曲内容自制了课件。视频上播放的是一处神秘的森林。然后配合已选好的音乐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到着神秘的森林来。学生根据画面和音乐,在老师的提问中说出此曲表现的内容。首先出现的是神秘的森林,听到了动物“叽叽喳喳”的叫声。然后我就问:“听一听,这里有什么动物?”同学们便答到:“青蛙、飞鼠、蝈蝈、蛐蛐„„”,同学们还学它们的叫声。然后我再通过课件、图片,让学生们认识动物的样子,学生们很容易就模仿出了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还根据旋律自编了小牛、小羊、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模仿动物的行走、它们的特征、模样,真是一场“森林音乐会”。
当然,光靠课堂还远远不够,课下交流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师生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巩固、延伸和拓展。像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等,一般都是通过布置课后的家庭作业这种方式,来延续课堂的效果,巩固新知识,并从中得到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而我们的音乐教学,包括钢琴、电子琴、吉他等等,只有多多地开展如:读谱知识讲座、节奏训练、识谱要决、集体项目(舞蹈队、合唱队、器乐合奏队)、个人项目(独唱、独奏)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特长。在轻松没有压力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们自由参加活动获得知识,成为艺术小天使。
第五篇:宁夏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班级授课制模拟试题
宁夏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班级授课制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是。A:违反有关规定招收高价生的
B:违反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 C:侮辱、殴打学校教师,造成人员伤亡的 D:侵犯学校校舍、场地和财产的
2、我们背单词时,容易记住前面和后面的单词,中间的易忘记,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3、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__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4、”闻一知十”属于学习中的现象。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创造性
5、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做__。A.道德 B.品德 C.人格 D.个性
6、近代西方首倡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7、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著名的。A:生活教育 B:蜡块说 C:白板说
D:儿童中心论
8、()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A:观察 B:案卷分析 C:情感评价 D:测验
9、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A.生产性 B.科学性 C.民主性 D.商品性
10、以下几种游戏中,____属于创造性游戏。____ A:智力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角色游戏
11、”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A.教学科目 B.社会改造 C.经验获得 D.预期学习效果
1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____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3、以下诗句没有体现中秋节的意象的是。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4、在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学习水平最高的是()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6、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____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
17、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A:热爱幼儿,尊重幼儿 B:与家长、同事团结协作 C: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D:为人师表,做好榜样
18、讲授法不包括()A:讲解 B:讲述 C:辅导 D:讲演
19、教师常用的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方法是__。A.讲授 B.谈话 C.讨论 D.说服
20、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是。A:教师、学生、学校 B:教师、学生、环境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学生、领导 E:重视个别差异
21、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22、ひとが たくさん あつまっています。なにか じこが__ ようです。A.ある B.あって C.あった D.あったの
23、成就动机理论中那些力求成功者成功的概率是__ A.20% B.50% C.80% D.100%
24、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____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5、在下列教学方法中,属于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是()。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情境教学法
26、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__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环境 D.教学策略
27、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国家课程 D:校本课程
28、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____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中国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2、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是指()。
A.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定势作用 B.儿童有主观能动性
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统一的 D.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大
3、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__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能力 C.元认知控制 D.元认知计划
4、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称为__。A.依从 B.服从 C.屈从 D.从众
5、班级管理的特点有()A:目的的教育性 B:内容的广泛性 C:对象的不成熟性 D:对象的不稳定性
6、我国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性文件是__。A.《教师资格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E.《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7、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是()。A.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B.意识到的动机 C.内部动机 D.外部动机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____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
9、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____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0、根据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将课外活动分为。A:科技活动、学科活动、体育活动 B:个人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 C:参观、访问和调查 D:报告、讲座和集会
1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____ A:游戏与学习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12、班主任的培养途径有__ A.开展全面培训 B.实施上岗培训 C.进行专项培训 D.校本模式培训 E.情感素质培训
13、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所建立的学习理论,是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并着眼于使所有的学习都达到一定的目标.被称为____ A:结构课程理论 B:教育与发展理论 C:从做中学理论 D:掌握学习理论
14、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__。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 C.义务感 D.责任感 E.事业感
15、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称之为__ A.学校机构 B.学校体制 C.学校文化 D.学校制度
1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般经历几个阶段。A:认知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E: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17、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____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18、试验法的主要特点是__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19、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指。A:形成问题的表征 B:解题成果的评价 C:知识技能的调用 D:知识的准备
2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合作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E:后道德阶段
21、保持时间在2分钟之内、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__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22、以下不属于PQ4R阅读策略的是____ A:预览 B:反思 C:背诵 D:回忆
23、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____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24、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在外加动机系统中,对识记的作用日益增强的因素是__ A.精神表扬 B.物质奖励 C.成人提示 D.同伴比赛
25、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____ A:系统性 B:预见性 C:结构性 D:实效性
26、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__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环境 D.教学策略
27、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国家课程 D:校本课程
28、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____ A:算法式 B:推理式 C:启发式 D:演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