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妹妹的对诗

时间:2019-05-13 10: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与妹妹的对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与妹妹的对诗》。

第一篇:苏轼与妹妹的对诗

苏轼与妹妹的对诗,堪称经典。兄妹二人都饱读诗书,才思敏捷。苏小妹额头高,苏轼脸长,二人因此吟诗戏谑。不仅见其诗词功力,更见心胸豁达与幽默开朗。

苏小妹笑话苏轼的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东陂先生诗曰:“未出闺阁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古代未出阁的姑娘是住在后花园的,从闺房到前面的画堂,还要经过一个院子。这可够损的,得多高的额头啊。

苏小妹很生气,立刻回应:“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大哥,你脸够长!

苏东皮也不是吃干饭的,妹妹额头不仅高,还有高颧骨深眼窝呢:“几回拭脸深无底,留却汪汪两道泉。”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别之后,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篇:苏轼诗两首

学 科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教材名称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年级

教材出版社

学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学期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这两首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充分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为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

(一)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了一下的教学方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提问法

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探究主要 合作法 教法、学

(二)学法 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圈点法

一是指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教 学 多媒体教学设施 资 源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 设计意图 时(教学内容的呈现)(学习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 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 创设情古典诗词大家已经接触许多,往往说到 在课堂之处就让学生第 境,导入古诗,古文。我们就经常说到一个词: 活跃起来,注重创设品

一 新课 课 时

贬谪,大家想一想,我们读过学过见过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见解 的诗词中有哪些与这个字有关呢?

1、听读

二、初读.

课文,整

2、学生齐读

体感知

3、自由诵读

【活动二】

1、学生注意听清词语气、节

奏和读音

2、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

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词的印象

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活动三】

1、探究问题一:被贬谪绝对不是一件

1、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通过这一段的讨论与令人高兴的事,那么,在失望、无奈之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学点拨,就回答了导入中中大家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呢?苏轼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进行所提出的问题。也突破会怎么排遣这种失意呢? 全班自由讨论,根据课下搜集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

2、教师用PPT展示苏轼生平资料,性的苏轼的生平资料进行探讨,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格特点,再补充明确:

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历对苏轼的创作心理结合放映的课件对这一段讨论进行总 进行揣摩,就体会到了

三、研读结:作为文人的苏轼,在经历了起起落苏轼“淡定”的人生态课文,品落的宦海生活后,看透人生,作为文人,度的由来。味赏析 他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内心的,精神寄托便跟源于他对道教与佛教的

认同。于是在他看来,一切得生活场景 都成为一个生命过程,一切都是很自然 的发生,不必探究其意义,正是有了这 种精神寄托,苏轼走出了抑郁,淡化了 生命的悲剧意识。只要生命个体走向内 心,何必考虑尘世琐碎之事,因为心中 已经有了一切。

味词的意境,并对知识有一个横向的联系。对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为何诗人在失意的时候往往能写出经典的诗篇?通过这一设问将诗词的欣赏引向文化心理的层面,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求学生回答正确,作为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引起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对本文有初步的了解

五、总结到:人的一生,不论处在什么朝代,学生结合本篇文章,并分组讨 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论本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对延伸,深化对传统文化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只要生我们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推所带来的心理因素的活,就会遇到风雨。李嘉诚说过:“你举组代表发言 认识。想要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 折,你想要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 遇上最强的的伤害,世界很公平,你想

六、小结要最好的,就一定会给你最痛的。能闯

过去,你就是赢家。”苏轼的被贬也是 成就了他大文豪的一生。苏轼面对苦难 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安排课后作业:周记一篇:我所熟悉的中国文人。

第三篇:写给妹妹的诗

写给妹妹

妹妹

我在依然温暖的南国 思念着飘雪的故乡 也思念着妹妹

绚丽的紫荆 嫣红的木棉 都被我装进口袋

做成一张贺卡 寄给你 我和妹妹分享春天

你说雪花是残缺的

被风吹的四海漂泊 像哥哥一样 我说雪花是美的

它的摇曳是在为你的歌声伴舞 恰若远方的哥哥

无论多遥远的距离

总能听到妹妹的歌

妹妹

我们一起度过略带苦涩的童年 后来你去了远方 哥哥少不更事

不能理解远行的意义 但身边少了一枚银玲

妹妹

我们一起度过欢快的雨季 后来哥哥去了远方 多年未见 恍如隔世

妹妹

褪去了青涩与稚嫩 亭亭玉立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妹妹

你陪我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 无数的泪水和悲伤

是妹妹和我分享

妹妹 桃眼叶眉 一笑倾城

是我们家的宝贝 那年妹妹恋爱了

遇到了那个宠爱她终生的男人

我那永远温暖别人的妹妹也有了温暖的怀抱

思念是一支悠长的歌 思念是一首遥远的诗 思念是一壶浑浊的老酒

思念是我心底对妹妹深深的爱

妹妹

从你呱呱坠地

哥哥已经准备好为你锒铛入狱

2017-12-12

孙建华写于南粤寓所

第四篇: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苏轼

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与绘画

刘澜

13设计学

1305404006一、一首《虢国夫人夜游图》道尽唐朝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生动的写实效果对当时的绘画起到引导作用,张萱是工笔画人物样式的确立者之一,从画面中就能看出其绘画的精妙之处,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匠心独运,游春而不画春,并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摘要

表现画的主题。此绘画风格对当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关键词

作者、唐朝统治,绘画风格、美学思想

三、正文

虢国夫人夜游图

苏轼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美人亲自驾着皇帝的宝马玉花骢,风度翩翩的样子好像受惊的飞燕踏着飞龙。金鞭在手,将道路霸占,与公主争道,公主受惊下马,宝钗坠地,是什么人先进入到宫殿之中。此时宫中正作“羯鼓催花”之戏,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羯鼓争催,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乘车缓缓而行,惊尘不动,素妆淡雅。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是放慢了。到如今,虢国夫人美丽的容颜谁又能看得见,只有看完这幅画才知道她的美貌,剩下的只是斑斑点点的泪痕。在人间,俯仰之间就是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变化,物是人非的悲哀,将这种彷徨与无奈演绎得如此形象。雷塘路掩埋着过去吴公的尸骨。当年曾笑陈叔宝、张丽华奢侈淫逸的生活,却不知道韩擒虎就在门外等着。“金鞭争道宝钗落”表现虢国夫人的狂傲,为了早先到达宫殿,与公主争道。后面两句都有表现虢国夫人骄奢的心态,别出心裁的出场,更显其平时养尊处优的生活。而笔锋一转“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昔日美丽的倩影如今却只能在画中捕风捉影。“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张丽华是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陈宠爱张丽华,经常让张丽华坐在其大腿上,一起批阅奏章,最后都还不知道韩擒虎就在门外,兵临城下,陈国灭亡。此句意在说,唐玄宗、杨贵妃正在重蹈覆辙,荒淫享乐者的下场,千古不变的就是国家的灭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值得深思的。

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苏轼。我们从小读着他的诗长大,所以大家对他还是很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多才多艺的大诗人对书画的论述,东坡先生在中国书画理论、美术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诗与画的结合是伴随着书与画的结合出现的,书法了得的人,会画画又有才情作诗,所以他们把诗画结合在一起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古代绘画史王维是创始者,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苏轼非常赞同并且积极倡导诗画的结合,后来也有人评论了苏轼:“以诗为有声画,以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声,二者同体也。”这样的评论对苏轼也是极高的赞赏。苏才子现在仅存的一幅画作就是《枯木怪石图》,米芾在《画史》中说: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一枝枯木,以虬屈生长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无穷的活力,气势雄强。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又怪又丑,还有旋转之势。此图表现了东坡先生的哲学观点,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怪石中的枯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像苏轼不屈的精神。

诗与画的结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独立的画,可以观赏,具体而真实,便于领略,但是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只能表达一瞬间固定的画面,一刻的感受,而诗是不会受这样的限制的。所以诗画的结合,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绘画。从诗中领会到绘画的真谛,这成了很多人对绘画的切入点。而这幅《虢国夫人夜游图》则是唐朝宫廷画家张萱的杰作,长期生活在宫廷之中,对宫中生活十分了解,善画人物,还以点簇笔法表现亭台、花鸟、树木。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评价他:“尝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仕女,名冠一时。”这幅具有写实意义的图画题材与杜甫的《丽人行》的史诗交相辉映,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的嚣张跋扈,杨氏一家世倾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此画创作背景是开元天宝年间,早年唐玄宗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后来宠爱杨玉环,不理朝政,并封杨贵妃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由此唐朝开始走向衰败,“安史之乱”加剧唐朝衰落,最后杨贵妃及三姐虢国夫人赐死与马嵬坡下,一代佳人至此香消玉殒。

这首诗是东坡先生在汴京任职的时候看到张萱的图,油然而生写下来的。苏轼虽然画作比较少,但是对书画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其中有许多名句。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讲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生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谩狂,小姑当年嫁彭郞。”《长江绝岛图》可谓是李思训的得意之作,搭配上苏轼的小诗,正是恰到好处,干柴烈火完美地演绎。苏轼的美学思想与他狂放不羁的气势还是有点接近的,虽然有点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都比较注重观赏时的感受,偏重于主观感受,这样的感情引导了题画诗写意性的产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诗从肺腑出”必当是苏轼当时看此画有所感悟才写下来的。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坎坷多难,总是郁郁不得志,一贬再贬,压抑在心中多少悲怨只能在诗词中得以展现,当然豪放的他只在触景生情时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有着超然物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许多诗中都表达想要归隐的心态,《题王维画》:“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山绝涧开重帷。”王维画中的自然风光却是苏轼的心声,这种主观情感的体现表明他的决心。他提倡“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推崇重感情,重在自我表现的文人画。与杜甫在“诗画本一律”的观点上达成一致。写实也是杜甫的诗歌的精髓,杜甫也有许多题画诗,《画鹰》中:“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一出,肃杀之气全然跃然纸上,借鹰言志表现其不平凡的志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不禁让我们折服于他高贵的品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又表现其豪放的风格。

《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对盛唐文化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工笔画样式的一个代表作,真实地展现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态,是历史的再现。揭露当时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续丽人行》杨贵妃当时到处游览,百姓不得抬头“只许腰支背后看”,让人联想到“君不见孟光举案与齐眉,何曾背面伤春啼。”诗随情迁,诗中有画,自然流露的感情,更显苏轼悲愤的心情。

结论

唐朝写实的绘画艺术对后来的写实风格的画作起到引导作用,工笔画人物的细致描述展现了唐朝风采。苏轼的题画诗对绘画艺术进行概括,其扩大的胸怀,自然感情的流露,将绘画的意象毫无余地地展现出来。开阔旷达的胸怀,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随性自然成为他写诗作画的出发点。水墨空灵的境界,他的灵魂与之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苏轼与书画文献集》李福顺编著、荣宝齐出版社,2008年版

2、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3、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

第五篇:诗的意境—浅析李白与苏轼诗之豪放意境之不同

诗的意境

——浅析李白与苏轼诗之豪放意境之不同

作者:陈晓霞

自古至今,诗一直是文人雅士推崇及追求的,先秦时就已经告诉我们“诗者,志之所知也”。人们很早就借用诗来表达自己感情和想法,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抱负。欣赏者通过诗的背景及诗的意境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或人生理想。一首好的诗是通过它的意境体现出来的,诗人的人生抱负也是通过意境来体现出来。因此,一首诗的意境很重要。那么,何为诗的意境呢?

所谓诗的意境,是指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一种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它的发展经过了先秦时的“意象论”、魏晋时的主情理论等,及一直到王国维的“意境论”,其中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深邃悠远的意韵美三个方面。其中情景交融还包括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式三种方式。大体比较广泛的意境的分类,将意境分为两类,既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形式。豪放派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简练精致的文字,激荡豪迈的情感,悲壮宏大的气势,在其中读者似乎都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心情,和读者有种心理上的契合。

意境中的豪放派是指它有悲壮宏大的意境美。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题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志向高远,力拔山河;就客体而言,具有较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壮美及崇高。但追其豪放派的渊源,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主要以苏轼、欧阳修、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发豪放之先声。奠基阶段:北宋词人苏轼提倡写壮词,奠基阶段由此开始,当时只有少数的是人学写苏词。顶峰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转,豪放词派得以迅速发展。第四阶段为延续发展阶段。北宋豪放派的代表也是豪放派中最据代表的人是苏轼,苏东坡。但在北宋之前,唐代时,虽然李白的诗歌被称为是浪漫主义的诗歌,但其中就已经包含豪放的要素,李白的诗歌中尽显着浪漫的豪放,他的浪漫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而苏轼的词虽然被很多人称为豪放,但在后期的创作中,豪放中有隐隐藏着一种哀痛和人生的无奈及惆怅。因此这两位大诗词家的豪放各不同。

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这种前不见个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浪漫来自于他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李白的想象可以使他“神游九天梦境”气势更是有如海雨天风,李白抒发感情的方式异常热烈奔放,但同时他的豪放里有着自然清新的元素,“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沧海云海间。”字句毫无华丽,毫无雕琢,浑然天成,朴素的字句融合在文章里,构成了动人的意境。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澎湃的激情,又可以领略到宏达美丽的景象。李白在浪漫中透出豪放。例如《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点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的题目似乎已经交代了有关“难”的程度,但在整篇的诗中,是人并没有告诉读者路有多么的难,开篇就“斗酒十千”彰显了是人豪迈的气质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是人在最久的兴头上拔剑四顾,才知道行路难,自问道:“多歧路,今安在?”,但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就告诉了读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心中的豪迈的气势尽显其中,全诗在用字上“十千”、“万钱”、“沧海”等字眼也已经彰显了是人的风格,诗的通篇没有提及到路有多么的难,只是告诉了读者长风破浪会有时,浪漫中显着豪放不羁的性格。再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雅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想想独特但又没有脱离实际,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又不失豪迈的气势,全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三拖得气质,不与权贵争斗。这首诗的意境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开篇就将读者带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是一种虚写。再后来,又回到现实中,其实是借以表达诗人不愿和这个社会同流合污,过自己洒脱中的生活,是人营造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豪放的意境,其中诗的最后几句更能体现出了诗人的思想,诗人通过这种诗的意境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见,诗的意境极其重要。但李白的时始终始终浪漫主义的豪放派,浪漫中透露着豪放,豪放中体现着是诗人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弄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自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整首诗豪气奔放,诗人的感情激荡,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绪悲愤而作狂放,语言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但在李白诗中的始终似乎没有那种豪放的悲。相比之下,北宋词人苏轼的诗虽然豪放,但在豪放中透着一种悲惋,虽然一直以来苏轼被大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但没有看到在苏轼后期的诗作中豪放激荡的字词下掩盖着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奈。

苏轼的词有“纯粹的豪放”到“豪放中见悲”,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词中悲的成分加深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许多人仅仅打着看做是一种自嘲的说法,但是其实这是苏轼对人生及创作道路的回顾后做出的深刻的认识和总结,来表达他内心的的悲痛。这些创作凝聚了苏轼更多的无奈地叹息,但又不失其豪放达观人生态度,将人生的痛楚转化为没的快感,诗人用其娴熟的技巧将及更多乐观的成分掩盖了那份悲凉。苏轼的早期的豪放派的代表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出猎时写的,词中抒发了诗人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一个“狂”字贯穿全文,接下去的四句又写了出列的宏大场面,变现了出猎者豪迈的气概,这里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全诗的场面宏大,志向高远,力拔山河,从诗的意境中表现出了诗人豪放激荡的性格,从事的意境中可透露出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在“乌台诗案”后,诗人的诗句没有了那种早期诗的洒脱不羁,似乎诗中总是透露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例如《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被好多文人雅士定为豪放派的诗,尤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被看做是豪放之举,然而没有深入了解词人写词的深刻意义。表面看似豪放不羁,但仔细品味诗的已经,会不觉得发现,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无奈和叹息,别人笑我痴,是因为我真的痴吗?只是用这种痴的状态来掩盖我的无奈而已。试想,一个孤苦的老头在雨中蹒跚,竹杖真能轻胜马吗?只是自我的一种安慰罢了。诗的意境中透显着一种悲叹,诗人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再例如另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诗作于东坡黄州被贬的第三年,全诗的风格清旷而飘逸,但其中透着悲,“家童鼻声已雷鸣”、“倚杖听江声”起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一位遗世独立的老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脱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词人喟然长叹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突起的深然喟叹,直抒胸臆又满含哲理,既包含哲理又一任性情,表达的是一种无法解脱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

因此。读苏轼后期的诗作总能从中感受到另一种情感,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伤,豪放洒脱中略带悲凉,只是自我安慰到用一种潇洒的性格来掩饰心中的感伤,诗的整个意境虽然在字面上仍然是豪放不羁的,但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感情的变化和抒发,这种豪放派的诗虽然在题材上是一种飘逸洒脱,豪放不羁的形式,但在其中都包含着诗人们的志向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通过时的意境比较了李白的诗和苏轼的词,李白的诗以浪漫为主,浪漫中带着洒脱,洒脱中带着豪放,是李白真性情的写照,读李白的诗从中能感受到李白是一个个性鲜明、豪放不羁的诗人,诗的意境中透露着自己满腔热血和抱负,怀才不遇时也能一杯酒下肚而那些怅然若失早已烟消云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和霸气,种种豪放只能在李白的笔下写出来,别的诗人的没有李白的这种才情。苏轼的诗在后期豪放中略带悲,与自己人生遭遇有关,但仍旧是那种洒脱。

诗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书法是人的志向,彰显诗人的个性,欣赏者往往通过诗的意境来揣摩诗人的个性及他们的远大抱负,所以说,诗的意境对诗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抒发着诗人的远大理想抱负,人生态度,一首诗是一个诗人灵魂的体现,诗以言志,正是这种表达。李白和苏轼的诗的豪放的不同也正是从这种独有的意境中得到的,就是一首诗的灵魂之所在。较之二者之间诗的意境的比较,喜欢李白诗的那种洒脱不羁,但更喜欢苏轼诗豪放中呆的人生的思考和哲理。

下载苏轼与妹妹的对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与妹妹的对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写的题画诗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内容摘要:苏轼的题画......

    苏轼与黄州

    苏轼与黄州 一 序言 中国的 黄州,那里牵连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其实,黄州算不上繁华,甚至说的上萧条,颓败;因......

    苏轼与端午

    苏轼与端午 一、端午与屈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

    与苏轼相遇

    与苏轼相遇 2030的一天我接到上级指示,奉命前往北宋去采访苏轼。 来到北宋刚好是八月中秋,没走多远便望见有一位长须老人在皎皎的月光下吟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当我......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朱德才(一)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

    写给妹妹的几首诗(5篇可选)

    NO.88686 写给妹妹的几首诗 ( 2003-5-21 23:24 ) 妹妹,你说你要睡觉了。你睡吧。不许做梦,不许哭泣。把你的手轻轻握起来,等到天亮的时候,看见掌中的睡莲缓缓盛开……5月17日深......

    苏轼与儒释道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