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是预言家?脑残太多而已!
李白是预言家?脑残太多而已!
最近我总会在微信上看到李白能预测到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且有诗为证。经我搜索,网上各种唐风诗歌合成软件,并非李白本人。李白是诗预言家?原来只是脑残太多而已。O(∩_∩)O哈哈~李白素有“诗仙”之称,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但综观很多藏头诗均与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并不相符。
㈠《念家》之“黄泥直下无青天” 出自*王建《相和歌辞·公无渡河》。“海上云尽月苍苍“出自*王适《江上有怀》。“波涛塞川如叠坂出” 出自*王建《相和歌辞·公无渡河》。“嫖姚家宴敌吴王”出自*薛能 《子夜全诗》。“娼楼两岸临水栅出自*张籍《江南行》。“被发奔流竟何如”出自*李贺《相和歌辞·箜篌引》。“抓花百树障去路”与李隆基的《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近似,原诗是: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
㈡《赏雪杂感》之“雪浦二月江湖阔,出自《备史》。“小梅零落雪欺残”,出自唐郑谷 《右省张补阙茂枢同在谏垣连居光德新春赋咏聊以寄怀》。“如何一瑞车书日”出自罗邺 《春风》。“犹赖德全如醉者”,出自唐 刘禹锡 《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有人夺得玄珠饵”,出自吕祖《吕祖诗词歌集》。㈢《游巴蜀》之“二月春风最芳华 ”,整句读中规中矩,无押韵,不似李白的风格。史书查证他从未去过巴蜀,是后人在2014年根据世界杯战况以“2014巴西惨败”为诗头杜撰的一首藏头诗。贺知章的《咏柳 / 柳枝词》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㈣《驱鬼》预言“360必定灭腾讯”。我们的古人这门么先见之明吗?从诗中内容来看,首句倒还可以理解,作为一首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但越往下看就越不对劲了,内容空洞无物,完全不知所云。
㈤《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早已占据了各大娱乐的头条,难道真是李白预测到的吗?答案肯定是假的。鉴定结果:没有这首诗,李白根本就没有这种作品,都是网友恶搞的,若李白还活着,也会被气得胃炸,所有希望网友尊重李白。
诗仙李白是我最崇拜的诗人,对此我要鸣不平。结论:李白预言诗都是网友恶搞,并非李白创作,请勿当真。借助神器藏头诗容易生成,如《别黑李白
记得点赞》别*有幽愁暗恨生,黑*须寄在白须生。李*广少时思报国,白*苹红蓼战西风。记*得曾拈玉笛吹,得*道身陪金母宴。点*染园林尽这花。赞*侯师俭是名言。哈哈!
第二篇:那些脑残的广告
那些脑残的广告
1.拿着旺旺大礼包到处学狗叫的疯狂老外。2.书到了却死活不卖的店员郭采洁
3.啥都不懂无视技术员死活天天嚷着要省电百分之三十的成龙大哥。4.明明是个男的非说这卫生巾自由的汪东城 5..全国游荡到处往人衣服上泼油的光头郭东临 6.在家和一群拖把跳舞的精分病人海清。
7..一点眼药水都看不清是郭敬明还是珍视明的女学生。
8.蹦蹦哒哒一边说过节不收礼结果一收就是十几年的变态癖玩偶老夫妇。9.吃了大蒜就迫不及待冲入电梯的神经病男职员。
10.不但会说话而且还挑三拣四的一开始不愿意到碗里后来又要求换个大碗的傲娇巧克力豆
11.每天都有营养目标的又丑又肥的媒婆痣小孩。12.极其自恋整天怀疑有人模仿他的面的汪涵。
13.只拿一条绿箭就想交朋友组团约炮的丧心病狂五月天。
14..拿着步步高点读机认为自己已变身学霸并自信高喊“So easy”,但其实一年到头就学了两单词还让妈妈不用担心的智障少女。
15.明明巨有钱却只爱骑电动车的周杰伦。告诉妹子你就是一杯价值四块钱饮料的周杰伦 16.到处让别人嚼口香糖干活停不下来的柯震东。
17.天天在机场,地铁站,商场口抓人检测口腔说你牙齿有细菌的牙医。18.每天坚持骑驴赶集的谢娜
19.天天咬青苹果来测试牙齿不流血的杨澜
20.有了加多宝便一天到晚有恃无恐“Lets have a party!”的火锅小分队。21.因为洗洗更健康而每天变相炫耀性生活和谐的付笛生任静夫妇。22.自己每天一副主席的做派却鼓励别人上蓝翔挖掘机技术的唐国强 23.素质低下到“吃个泡面都要偷徐峥火腿肠”的王宝强。24.给队友吃士力架以达到一秒钟完美变性目的的基佬学生。25.满汉全席全都不要却对榨菜情有独钟的节俭皇阿玛张铁林。
26.拿着剃刀四处刮毛的多毛女人杨幂。拿着喇叭不分场合迅速变装招各种人才卖各种废品的Coaplay达人杨幂。
27.明明一把年纪了还跟熊孩子抢饼干而且智商居然输给一个小孩的姚明。
28.在公交车上乱摸小姑娘头发,并且只凭着头发的手感就要跟人家结婚的罗志祥 29.揣着薄荷糖空盒就能随便过机场安检的超级丹
30.因为家里凭空出现威猛先生而抱着马桶夸其香气的神经病少妇。31.那个光滑干爽的尿不湿使劲往脸上蹭的变态老妈
32.拿着PC平板二合一在圆桌上群魔乱舞却居然没有被开除的办公室职员。33..撑杆跳到别人家窗口送皮炎平的热情老太婆。34 拿着一片苏菲就能使唤男生的Angelababy。
35多送一块鸡翅就觉得肯德基柜台小姐喜欢自己的臭屌丝 36在科研室扭来扭去非要技术员证明给她看衣服不掉色的小s 37跟观众说只要喝瓶果粒橙就有机会跟我约会的张根硕。
第三篇:为什么出双入对是一个脑残的好主意
为什么出双入对是一个脑残的好主意(1)Comments>>
| Tags 标签:七夕, 出双入对, 原创, 基因,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Ent 发表于 2010-08-16 17:30
18号,Ent就要飞赴米国深造了,忙着打包收拾的他在百忙里为我们七夕小专题送来了这篇貌似是砸场子的文章,单身抑或已经身许他人的朋友们都来瞧瞧,相信都会有所收获 又是一年七夕,怨念的文艺女们正在豆瓣上高喊“情侣去死”的口号,而闷骚的理工男们只能蹲在家门口眼瞅银河冥思苦想。作为一个合格的装深沉理工男,鄙人很快就由个人的不幸遭遇上升到了全社会全人类全生物界的一般性思索:出双入对到底有什么好处?或者换个学术点的说法,性这个东西为什么得以存在? 可是,乍看起来,性真的是个十分脑残的主意啊。
先来一幅漫画(from XKCD,汉化 by Ent):画外音:“孩子就是基因实验,我们只是在负责任地做实验而已!”
有个经典的笑话说,某美女向某才男(根据不同版本,这个才男可以是萧伯纳、爱因斯坦或者罗素)求婚,说“我们的孩子会有我的相貌和你的头脑,那多好!”而才男回答说,“可要是孩子遗传了我的相貌和你的头脑,那该怎么办?” 没错,性就是这么一坨大彩票,一次不可预知的诡异实验。
广义的性涵盖了所有的双方交换基因的情形,不过我们最熟悉也最常见的是基于减数分裂和配子结合的性。这种情况下,你我各提供一半基因,但是提供哪一半却几乎完全是随机的,两半混在一起之后结果更是完全无法预料。而和几乎所有其它事情一样,基因也是讲究组合的。各大足球俱乐部的顶尖高手被拆散重组成国家队,就让世界杯变得难看许多;自然选择精挑细选出来的优势组合,又为什么要甘心经受随机分裂组合这样的搅局事件呢? 举个典型的例子:果树。我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妈妈老是要到市场上去买水果,每天吃出来那么多核,自己随便种一点不就得了?怎么说咱家也算是水果之乡啊。其实,如果真的拿果核种,出来的果子几乎肯定难吃得要命,因为果核里面的基因是经过两棵树的基因大混杂之后的结果,和原来的果树已经大不相同了。看来“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实在是过虑了。可是人家李子偏偏就认准了有性生殖这个死理,如果没有人类来强行嫁接扦插压条什么的,是绝对不肯放下原则去搞无性繁殖的,哪怕无性能几乎完美地保存全部的属性。
好啦,也许你是个热爱冒险的人,喜欢投身于不可预知的未来之中,赌一把也无妨。问题就结束了吗?远远没完。幸福的萧伯纳(或者爱因斯坦和罗素)是有美女主动投怀送抱的,可是咱庸庸碌碌的人民大众,寻找另一半那叫一个痛苦啊(有本人亲身经历为证!)。更不要提寻找过程中的请客吃饭送花陪游种种开销,情诗情书邮件短信费尽脑细胞,没成的哭天喊地四处求安慰求肩膀,成了的也许某一天还要为离婚财产协议而彻底抓狂。这年头连蜘蛛求婚都要送一只捕获的昆虫当礼品呢,更别提那些虫媒花植物花了多大功夫去诱骗昆虫代为传粉(参考文章:松鼠redqueen的七夕大作《花煞》)。性这盘赌局可不是投币就能玩的老虎机,它的代价是相当的大。
Pisaura mirabilis 的求爱仪式,雄性将一只被丝裹起来的苍蝇送给雌性,不然的话自己待会很可能被吃掉。所以,那些送错了礼被抽耳光的男同胞们,知足吧……
而我们甚至还没有说到真正的深层代价:所谓减数分裂的“双倍代价”。我们知道,基因是满足“适者生存”的,而对于什么算“适”,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能往后代里传递多少份拷贝。假如我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那所有的后代必然含有我的全部基因,除非发生了及其罕见的突变事件(就当是遭雷劈了吧……)。可是有性生殖只允许我给每个后代传递一半的基因,这样我有性生两个才顶得上无性生的一个。哪一种划算?除了脑残谁都知道嘛。[注:回复中有同学提出,两个单亲妈妈各抚养一个孩子和一对配偶抚养一对孩子应该是一样的。也许理论上是……可惜,自然界里“抚养”这件事情已经是很罕见而且起源很晚了,一对配偶一起抚养更是凤毛麟角,而配偶双方付出代价完全均等的抚养,呃,你见过吗?这件事情的较为详细的论述可参见扩展阅读。] 何况,随机传一半只是理论上的,实际环境中基因哪肯乖乖听话?假如通过作弊能够让自己传入后代的概率不是随机的一半可能,而是百分之百的话……马克思爷爷说什么来着?“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后果就是整个减数分裂搞得乌烟瘴气,不得不设立一大堆繁琐的手段来确保平均分配,即便如此还是作弊事件频发:有的基因会杀掉那些不包含自己的精子,有的会让来自另一个配子的基因失活,还有的干脆像计算机病毒一样把自己复制得到处都是以求增大传下去的机会。比如人类染色体里成堆的垃圾序列,有性生殖可能就得负上不小的责任。
等这件事放大到个体层面的时候,问题更严重了:用某些女性主义者的话说,“我们为什么需要男人?”本来有性生殖的双方走到一起,生下的孩子每人只占一半,就已经很讨厌了,要是这时候男的撒手跑路不带孩子,那真是天大的亏本买卖。而实际上绝大部分的物种里,雄性都是采取“干了就跑”的策略,他们的存在基本上属于浪费资源。即便如此,被抛弃的单亲妈妈依然几乎总是老老实实地生一半儿子一半女儿,继续把一半的资源浪费在这群白眼狼身上……
看到这里,文艺女们应该足够解气了:出双入对是个毫无疑问的脑残主意,想出这个主意的人,啊不,是生物,应该先拖出去枪毙上五百万年再说。
可是奇怪的是,这么个脑残主意居然出人意料地超级受欢迎——是的,大部分高喊情侣去死的人最后自己也变成了情侣,但是这个问题钱钟书爷爷已经讨论过了……在生物界,绝大部分生物都至少在生命的某一阶段采取了有性生殖的方式,就算是广大的细菌也都有接合生殖来交换基因;而大部分动物和植物甚至彻底投入有性门下,完全放弃了无性生殖。考虑到有性生殖的起源要比无性晚不少,这一点着实奇特。更古怪的是,那些坚持原则不向有性生殖的淫威妥协的少数物种,却全都是新近起源的,似乎经过长年演化洗礼的那些物种全都向这个脑残主意屈服了,只有个别初生牛犊要偏向虎山行。以前我们还以为轮虫的一种,bdelloid rotifers,是长年禁欲的贞洁典范——它们存活了好几百万年,还分化出数百个不同的种,似乎也很繁荣;但现在连这个典型也垮台了。08年发现,它在晒干的时候整个基因组会碎掉,等到水回来的时候再胡乱拼起来,连带周围乱七八糟的基因片段一起吃进,甚至不在乎是同种还是异种,从而实际上达成了性的效果——这口味还真是够重啊。
一只bdelloid rotifer。看它漂亮的外形,绝想不到会是这么重口吧……
一种生物脑残还可以,全生物界一起脑残就实在说不过去了。看来“性”这个貌似脑残的主意肯定是有什么隐秘的好处的。那么,好处在哪里?
为什么出双入对是一个脑残的好主意(2)Comments>>
| Tags 标签:出双入对, 原创, 无性生殖, 费希尔 Ent 发表于 2010-08-25 11:56
在第一部分贴出之后,可敬的松鼠之友灰卡君表示,既然恋爱似乎可以还原为人脑化学层面的种种变化(去年的七夕专题就有大量相关内容),那么性的存在也许就可以直接在化学、分子和神经的角度上得到解释。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不错的,但是这只能算一个“近因解释”(Proximate explanation),而不是“终极解释”(Ultimate explanation);它能解释出我们作为个体为何会有想要出双入对的冲动,但却不能告诉我们,这种冲动倾向一开始是怎么在我们这个物种里扎根的。而演化生物学喜爱的却正是这些刨根问底的解释,所以要问终极解释,咱还是得从性的实在好处入手分析——毕竟作为一个生物学个体,过得再舒服,要是不能有效地留下后代的话,还是要被淘汰的。
第一个探究性的生物学好处的人,唉,依然是万年老妖达尔文同学……这家伙几乎把演化生物学的重大问题踩了个遍,搞得我们直到今天还不得不常常拿他老人家的名字指代演化生物学理论。在达尔文看来,性的好处在于杂种优势,或者最起码说可以防止近亲结婚的遗传病。证据?看看杯具的哈布斯堡王朝,16世纪还叱咤风云,结果几百年近亲结婚下来,到了18世纪就基本上只剩下一群疯子加白痴了(可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达尔文自己却娶了自己的表妹……)。顺便一说,达尔文的表兄弟高尔文正是近代优生学的创始者,正式研究近亲结婚危害的第一人。
哈布斯堡家族树的一部分,这里是哈布斯堡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任国王,Charles II的祖先溯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近亲结婚已经严重到了发指的地步,而查理也不负众望成了历史上心智最不健全的国王之一。要知道那时的西班牙王国不但包括本土,还包括大半的意大利、比利时以及广阔的海外殖民帝国啊。这么大的王国交给这么个白痴也是没有办法,因为他的兄弟姐妹一大半都流产掉了,好不容易有个从小体弱的兄长也在四岁时死掉了,矬子里拔高个,活下来就是胜利……什么相貌啦智力啦心理健康啦在他身上都是真真切切的浮云。
这个解释其实挺值得表扬的,因为它专注的是个体层面的当下好处,至于为什么这事值得表扬,下次再说。可惜,这解释本身没到点子上——这主要得怪达尔文没看过孟德尔的文章,不懂遗传学。(我时常想,假如达尔文看了孟德尔的文章,也许我现在已经失业了……)杂种优势的基本原理是,当两个功能类似的等位基因共存时,好的基因通常会掩盖坏的基因,而近亲结婚更容易遇上两个差不多的基因,两个好的在一起没区别,两个坏的在一起就遭殃了。然而,这其实应该是近亲交配的劣势,而算不上性的好处。实际上,只要有两套染色体,保证每个基因都有两份,那么不管你是无性还是有性,都能达成优势互补的效果。时光流逝,到了20世纪,达尔文的重要继承者,德国人魏斯曼同学(就是那个通过切老鼠尾巴来批判用进废退的家伙)看到达尔文的解释,有点不爽了。魏斯曼说,这不显而易见嘛,性能加快整个群体的进化啊!通过重组增加了整个群体的多样性,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大量宝贵素材,长此以往,有性的群体肯定要比无性的群体演化得快一些,从而占得优势。听起来多合理啊!于是这个观点迅速成为了普遍共识。
如果你今天去问学生物但是不是演化生物学方向的人,十个还是有九个会给你类似的宽泛回答,比如“极大地增强了后代的多样性,极大地提高了优势基因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所以生存几率显著提高”,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性从长远角度来看确实增加了整个群体的多样性,可是短期内对于行有性生殖的个体自己却没有什么好处:个体希望自己的所有后代的总存活和繁殖力越大越好,可是性组合出来的后代基因组是随机的,产生好组合和把原来的好组合打乱的可能性都有,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很难说后代的总生存几率如何。所以魏斯曼非常谨慎地只讨论群体层面,而回避开个体;接下来的几个人也是如此。在当时看来,这条路并没有任何问题。
魏斯曼虽然提出了性带来的多样性会加速演化,可是他没有仔细分析过到底怎么个加速法。也许在他看来这是显而易见不用解释的,但是很多看上去显然的东西实际上不那么显然。比方说,还是这个重组的问题:你提供了好组合作为素材的同时也在把好组合打乱,利弊权衡究竟结果怎样?何况性毕竟只能重组产生新组合,而真正的新基因还是得靠突变嘛。因此20世纪三十年代,伟大的遗传学家费希尔——也是数量遗传学的重要大师——藉助数学手段引入了突变的问题,发现考虑到突变之后,性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性的洗牌虽然看似混乱,却能快速地把所有好的新突变都集中到一起;而无性生殖则要慢得多。
什么道理呢?费希尔说,设想一下一个全是无性生殖的种群里,出现了两个优秀的新突变A和B。这两个突变会同时发生在一个个体身上吗?这种事情像挨雷劈一样,一个人两次的概率太小了,更大的可能是发生在甲和乙两个不同的个体上。这时,整个种群就遭遇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窘境:如果你是甲的后代,那就只拥有A突变,是乙的后代就只有B。要想让新突变扩展到整个群体从而固定下来,那只有双方对拼直到一方被淘汰。想同时拥有A和B?对不起,那只有等甲的子子孙孙中再运气好碰上一个B突变,或者反过来。可是,假如这是一个有性生殖的群体,那只需甲和乙一交配(或者起码是它们的子女交配),一两代的时间就能产生同时拥有A和B的个体;这多快呀。哪怕这个强力AB组合今后还要时不时地拆散几次,那也比无性生殖里A统一之后苦苦等待B再次出山要强嘛。魏斯曼的理论还有点稀里糊涂,而这个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
此图改自Barton等的教材《Evolution》。这幅图中,横向代表时间轴,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基因型在种群中的分布。无性生殖时,虽然种群里A和B都出现了,但是A无法和B相遇,不同的好突变只能各自为战,要想双剑合璧只能等A统一之后再突变,所需时间完全没个准。相反,有性生殖中“合体”却是轻而易举,只需在红圆圈那里一下子就完成了。在费希尔的鼓舞下,一位叫赫尔曼·穆勒的遗传学家开始考虑那些坏的新突变(毕竟坏突变总是要比好突变多得多……这算墨菲原理吗?),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穆勒棘轮”学说(好吧我知道其实只是在俺们行内著名……)。穆勒因为拿X射线摧残果蝇而获得1946年的诺贝尔奖,在长年的摧残中他深切体会到坏的新突变是多么常见又多么可怕。而糟糕的是,无性生殖对于这些新生的坏基因还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 许多坏突变刚出现时作用实在太小,遇上不完全均一的环境时,自然选择几乎无法将它们清除——好比说虽然你智商比他高一点,可偏偏他是富二代,这就没办法了; 坏基因出现的频率问题(这是后来的一位生物学家康德拉索夫补充的)。假如一个群体的突变率实在太高,以至于每一代都至少带上一个坏突变,那自然选择就根本没有办法把它们完全清除了——总不能把每个人都杀掉吧。自然界中各个群体的突变率还存在争议,但是对于很多长寿的群体,坏突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无性生殖陷入了一个死局。除非哪个个体撞大运,遇上一次“回复突变”把这个坏突变纠正过来(这种事情的概率就像一个人被雷劈了两次,还都劈在同一个地方),不然一段时间之后,群体中所有的个体都会挂上一个小小的坏突变。在此基础上,就像是传话游戏里错上加错一样,继续产生新的坏突变——两个坏突变比起一个差不了太多,而三个又比两个差不了太多,因此自然选择依然是有劲使不上。如此往复,整个群体的素质就稳步逐年下降,像一枚棘轮一样,一次一个齿、一往无前地堕落下去,最后彻底玩儿完。
To没拆过机械小玩意的同学:棘轮是这个样子的。可以看到,b轮能够逆时针旋转,但是想要顺时针就会被a给卡住。穆勒用这个来比喻基因突变的积累只能往坏却不能变好的趋势。
万幸的是,这种事情好像还没有发生过,穆勒认为这就要拜“性”所赐了。性不但能把不同个体中好用的那部分基因聚集在一起传下去,还能把差的基因也聚集在一起然后用自然选择的力量一脚踢飞。借用梅纳德·史密斯大师的比喻,这就像是一家汽车厂开始偷工减料,每辆汽车都装一个次品零件,顾客单纯比较的话很难看出区别;可是现在一个游手好闲的机械工闯进来,把所有的汽车都拆开混在一起又重新组装起来,现在有的汽车所有零件都完好,而有的汽车则浑身次品,立刻就被消费者发现并举报掉了。如此下来这些次品零件就可以成功地被清除掉,同时永远保证市面上有一批完好无损的汽车。当然,买到废品汽车的人自己是倒了霉(自然界里可没有消协),但是整个消费者群体还是得了益处的嘛。
有费希尔和穆勒两位牛人的贡献,正反两面都讲清楚了,性的问题可以结案了吧!基本上到了1950年,大部分人都认为性的存在已经得到了近乎完整的解释,可偏偏费希尔本人对这个群体角度不怎么舒服。费希尔和达尔文一样,是相信自然选择主要作用在个体身上的,他是很不情愿地承认了这个例外。没想到,就是这个“例外”却参与了60年代演化生物学界的一次大革命,也就是群体选择如何被个体选择推倒的故事——事实证明生物全都是短视到极点的,虽然如果有白给的群体利益时并不会放过,但绝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回忆一下本文第一部分,这牺牲可是大大的有啊)去寻求整体的好处。(关于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的故事详情,可参见《羚羊与蜜蜂》一文。)这一下,以上全部的论证就有些摇摇欲坠了……至于这些论证是如何被拯救的,抱歉啦,请看下集~ 为什么出双入对是一个脑残的好主意(3)Comments>>
| Tags 标签:乔治·威廉姆斯, 出双入对, 原创, 群体选择 Ent 发表于 2010-09-02 14:44
上回讲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虽然发现了性有许多好处,但是这些好处全都被整个群体夺走了,个体不但摊不上什么份,还要蒙受本系列第一篇里提到的种种损失。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没脑子的动植物个体真的个个那么大公无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因此许多人认为,这里发生的是所谓的“群体选择”:那些不肯做出牺牲去承担性的代价的群体都因为穆勒棘轮之类的原因挂掉了,只有敢于维持性的群体才存活下来。看来伟大的爱情自我牺牲从而战胜死亡的故事还不光是好莱坞电影的桥段呀。而且这样一来,“为什么古老的物种几乎都是具有有性繁殖能力的”这个难题也解决了——那些拒绝性的群体早晚都得挂,只是有几个新近起源的群体还没来得及被淘汰而已。
[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爱情、牺牲与死亡……这种桥段真的是一抓一大把。不知道我们喜爱这种段落和我们的演化历史有没有关系,哈哈。] 问题是,这么美好的故事是真的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故事的全貌吗?也许我们会发现,王子之所以愿意为公主而牺牲,是因为他有厌世倾向并且保了一份巨额人身意外险。群体选择理论上当然是可以存在的,可是它真的能压制住基因的自私本性吗?
一位叫乔治·威廉姆斯的演化生物学家在60年代中叶大声回答道:不行。群体选择本身固然可以存在,但是当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相矛盾时,永远是个体优先。其实这正是达尔文和费希尔当年所倾向但没有坚持的立场,只可惜他们那时都没有充分利用数学工具来探讨这个问题。威廉姆斯(和他之后的好几位大师)证明,群体选择的致命缺陷是它太慢了,而完全没有先见之明的自然选择恰是“快鱼吃慢鱼”的最好例证。一般而言,一个群体从产生到消亡,全过程最快也通常要几十代,而个体的适应度差异却是一代见分晓。就算你是一个利他的、和谐的群体,只要有一个自私者混了进去(不管是迁徙还是突变),那么这个自私者就会迅速获得大量利益——在性这个问题上,起码是两倍利益——从而在群体内部扩散开来,让整体彻底腐化堕落;而这时不同群体间的斗争还看不出结果呢。这个故事的详情,请参见《羚羊与蜜蜂》一文~(我是不是上次说过了?那就再推荐一遍~)达尔文埋下的炸弹被费希尔点燃引线,终于在60年代爆炸了。
[复习一下:两性方式生殖的最大问题就是所谓“双倍代价”了:同样是一次生两个,效率却差得远。] 因此,威廉姆斯在1966年严肃指出,不管性给整个群体带来多少好处,它要想存在,必须同时也给选择有性生殖的个体带来好处——换言之,我选了有性生殖的话,必须能给我留下更多的后代;而且这个好处最起码要抵消那个可恶的减数分裂双倍代价。可是单看性本身的话,实在想不出从哪里能找到双倍的好处。一共就那么多基因在洗牌,难道不是有一副好牌就有一副坏牌吗?
还偏偏就不是!威廉姆斯懂得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直到今天还常常被人们忽略:基因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因本身,有时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周围的环境——一副打升级的好牌不见得适合打斗地主,一个某种环境下优势的基因换了环境不见得还是优势。因此,性让子女变得和父母不同,这个举措好处就凸显出来了:如果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或者群体正在向新的环境迁移,那么变化一下就十分划算了。这就好比射箭的时候可以尽管往靶心射,因为射箭的计分方式是不变的;而买彩票时却最好别全买同一注号码,因为每次的中奖号码都不一样。环境变化时,多样性的好处也大大增加了。
这个观点极好地解释了那些无性和有性相间的生物。你是否还记得初中的生物课说,水螅在平常行无性的出芽生殖,秋天环境较恶劣时则行有性生殖?这就是个很好的实例。可惜,当威廉姆斯说出“环境”二字时,他的脑海里想到的全是物理化学环境:温度,光照,海拔,矿物质,等等;因此遇到纯粹有性生殖的生物——比如所有的哺乳动物、鸟类、大部分高等植物——就有点尴尬了。环境变得再快,也不至于需要每一代都有性繁殖吧。何况,按照这个说法,是不是应该理化条件波动越大的地方——比如高山和河口——有性生殖就该越繁盛呢?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故事还是没完。-时间到了1973年,性的故事里出现一段新旋律。一位叫做范·瓦伦的演化生物学家跳出来说:你们难道忘了达尔文祖师爷的遗训吗?《物种起源》里面写过,过度繁殖导致的生存斗争是演化的主要力量,换言之生物之间的搏斗才是演化的重点。那么,我们谈论“环境”二字时,怎么能忽视了周围其他生物组成的“活”环境呢?而且这个演化动力是永远长存的:你在演化,周围的生物也在演化,形成一场无止无休的赛跑。因此我要郑重提出“红色皇后”假说,以纪念伟大的数学家兼童话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因为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里,红色皇后(她是一枚国际象棋的皇后,而不是扑克牌的Q)对爱丽丝说过,“你只有拼尽全力去跑,才能留在原地”。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是卡罗尔的爱丽丝系列的第二部。第一本书里大半是围绕扑克牌展开的,而第二本则是围绕国际象棋。书里,红皇后拉着小兵爱丽丝在一个巨大的棋盘上跑呀跑,却老是跑不到对面去。其实这个道理咱中国人早就说过了,不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可惜咱虽然哲学底子很足,要转化为科学还是差些火候。另外,松鼠redqueen同学的ID就是从这里来的~] 但这个旋律和性有什么关系呢?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由另一位大师比尔·汉密尔顿完成的,而他的着手点居然是最讨人厌的寄生生物。生物学界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寄生生物杀死宿主的话自己也会死掉,两败俱伤,那么最佳策略应该是二者互惠互利才对;那为什么现实中传染病对人的危害那么大呢?是因为初来乍到还不适应,需要时间而已。这个想法是挺美好的,可惜忽略了一点:寄生生物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宿主体内很可能有几种几十种不同物种的寄生生物,分属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克隆,我们能指望它们为了长远利益团结起来和宿主和睦共处吗?抱歉,基本没戏。原因和上面一样,群体选择打不过个体选择,自私自利的寄生生物更可能拼命掠夺宿主的资源,而非小心翼翼加以保护——保护的后果往往是被别人掠夺走了。这和经济学上的公共草坪悲剧如出一辙。结果是,寄生生物不但精巧得让人叹为观止,还成功得令人出乎意料——有人估计寄生生物的总物种数是自由生活生物的四倍以上,而我们死于寄生生物的可能性也比死于捕食、挨饿或者严寒的机会要大。当然,这么大的负担一压,寄主的日子也许就不那么“自由”了。而汉密尔顿正是意识到这巨大的压力之下的文章。
[寄生虫常伴我们左右,而且似乎通常是比我们演化得要快……呃。(disclaimer: 此图演化序列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另外,上面说的寄生虫演化只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而非全部的可能;真实情况还要复杂。具体详情,等我慢慢填坑吧-_-b] 寄生生物的演化是非常快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每一代都很短。细菌快的可以20分钟复制一次,肠道寄生虫也不过几星期到几个月;如此速度之下,很快就能适应寄主的身体条件。假如全部的寄主的基因组成都是一样的——比如几乎所有的现代农业生产——那么寄生生物就是一劳永逸了,一旦适应就能横扫整个群体;历史上著名的爱尔兰土豆大饥荒就是发生了这种事情。相反,如果一个寄主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很高,又有性在不断生成新的多样性,寄生生物就得大吃苦头:常常会有某一些个体能抵挡这种寄生生物,存活下去。等到寄生生物学会了适应这种个体,又会有新的抗性个体产生,双方于是长年共存下去,像红色皇后说的那样,永远在跑,却哪儿也去不成。
总之,性所创造的多样性能够抵挡寄生虫,而这个好处可不像那些虚无缥缈的“加快群体演化从而增加群体适应程度”什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很可能足以抵消双倍代价。而由于越是个头大、身体复杂的生物越容易遭寄生虫的殃(水螅那么一丁点,估计有寄生也没有太多油水可赚),因此大部分高等动植物是纯粹采用有性生殖也不足为奇了。虽然“红色皇后”现在还是一个假说,还在接受各种实验的验证(比如这个帖子:鸭子、蜗牛与寄生虫的故事,翻译在七楼),但是我个人对它还是很有信心的。
这样一来,考虑到理化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变迁,性在短期上也有了优势,它的长期优势也就能毫无顾虑地发挥出来了。既舍己救人流芳百世,又拿了巨额人身意外保险金,这买卖可是划算得很哪。————————
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为啥说性是个“脑残的好主意”了吧。从认识到性其实伴有极其巨大的代价(第一篇),到发现性在群体层面上的利益(第二篇),最后找到性对个体本身的利益并发现二者是统一的(第三篇),这套系统实在太让科学家纠结了。我相信,没有哪个工程师会想出这么一套复杂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面对新突变、理化环境、寄生虫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会就事论事,各个击破。可是,在伟大的自然选择手里,“性”这么一个方案,貌似复杂低效,却能短期长期兼顾,还让世界变得如此五彩缤纷,着实神奇。反过来说,研究“性”问题的这段历史,却也恰恰像性本身那样,充满了不同思想的交融、碰撞、好成分的留存和坏成分的抛弃,最后给出精彩的解答。要不然为什么大家都说,Science is Sexy呢。
第四篇:快乐脑残营策划书
企业认知协会【快乐脑残营】活动策划书(简本)
当今大学生活无聊之极,为了增强大学生活趣味,丰富大学生内容,提高同学们大脑反应能力。由企业认知协会宣传部联合人力资源部强势打造了‘快乐脑残营’趣味活动。
活动内容:
1:猜猜猜,主要是是谜语,脑经急转弯等题目(其内容必须保密),由主持人出题,最先举手答对的可获得小礼品,最先答错的接受惩罚(惩罚内容有:唱歌、跳舞、笑话、鬼脸、小故事)
猜猜题目预设10题。
2:吹气球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4人(一人倒水,一人吹气球,两人气球夹水杯到达终点,注意:水不能低于杯子容量的三分之二---否则判为失败),宣传部和人力资源部分别派出一支队伍进行比赛。胜利队伍可获得礼品。
3:部门才艺PK赛,两个部门分别派出选手进行才艺展示,凡是参赛选手均有礼品相送,其比赛内容(唱歌,跳舞,特技,小品,笑话)最后上根据部门节目上场次数判定胜利一方,胜利一方参赛队员均可获得QQ钻。
活动经费预算:
1,瓜子8元*5斤=40元
第五篇:什么是全脑教育
中瀚教育培训学校
——领航中国全脑教育
中瀚教育 学校介绍
北京市丰台区中瀚教育培训学校致力于6-16岁学生全脑潜能教育;4-6岁全脑学前教育。中瀚教育培训学校校位于丰台区方庄芳城园一区,南二环辅路,交通便利,车位充足。设有四个明亮的教室,崭新的多媒体设备,宽敞的接待大厅和演示厅。中瀚教育的的创始人之一杨老师(全脑教育协会特聘专家)从事全脑教育8年,曾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进行全脑潜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完善的全脑潜能开发课程,所到之处广受学生、家长好评。八年的积累,八年的成果,现在贡献给您,相信一定会让您的孩子受益。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发掘和运用孩子天生的能力。我们正是通过对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学习力、创造力!全脑潜能课程包括全脑快速记忆和课外课程辅导(全脑英语、全脑数学、全脑语文)。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仅会让学生从能力上呈现惊人的变化,学生存在的一些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不丰富、对学习不感兴趣等问题也会得到改善。我们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辅导,让全脑能力更充分地应用到各科学习过程中,让整个教学过程针对性更强,让教与学更有效果。全脑潜能教育不仅是一种能力教育,还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所以在我们的全脑潜能教育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力稳步提升,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更加积极、健康。
我们可以做到:
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学习力、创造力!
2、提高阅读速度,记忆水平,写作表达能力!
3、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爱读书、对学习不感兴趣等问题!
4、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辅导,让教与学更有效果!
5、培养孩子更加积极、健康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宗旨是: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孩子潜在能力,提升想象力、增强学习力、培养创造力,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世界全脑教育的背景及发展
全脑教育起源于美国,之后迅速风靡欧洲、亚洲日本、韩国等地。
全脑教育又称全脑开发或全脑智力开发,是对人脑左右脑同时进行开发和训练,通过全面启动右脑而建立左右脑的第二次协同,可以将智力正常的人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智力水平在短时间内提升几倍甚至几十倍。
全脑理论来自于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研究,他通过“割裂脑”试验证明了,人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直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提出了大脑不对称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左脑和右脑分工不同,它们既可以统一合作,又可以各行其道。人类大脑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更有着无法想象的强大功能。在美国
1989年,美国率先推出了全国性的脑科学计划,把1990年至200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计划。并制定了以开发右脑为目的的“零点工程”,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应刮起一场“右脑风暴”。
在欧洲
美国“脑的十年”计划推出后,国际脑研究组织和许多国家的相应学术组织纷纷响应,推动“脑的十年”计划成为世界性的行动。两年后的1991年,欧洲出台了 “欧洲脑的十年”计划。而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开展了“脑的十年”运动。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予以扶持。
在日本
1996年,日本开始启动为期二十年的“脑科学计划时代”,2003年1月,启动了“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项目,逐步构造理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到今天,脑教育在日本呈现出“全民普及”的态势。
我国全脑教育发展状况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同时也是中国全脑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重要理论是进行全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过,“素质教育要开发右脑,开发右脑的作用比开发左脑的作用还要大,现在再不进行素质教育,就到了一种极为危险的地步……”
虽然有理论基础,有政策支持,但就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全脑教育整体水平仍比较低。
首先,过度强调0-6岁右脑开发,而忽视了学龄期孩子的全脑教育。
0到6岁孩子的右脑处于开启状态,他们自身有很强的言语学习、绝对音感、快速处理信息、直观图像等能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种语言,一种乐器,这一时期我们不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去开发孩子的潜能,而是引导他们运用各种能力;但随着年龄增长,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孩子左脑常规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右脑的图像思维能力被忽视或者压制,越发不能显现。6岁以后的孩子右脑能力渐渐被抑制,就像一扇智慧的大门被上了锁,尤其是三年级以后,随着课业负担加重,孩子们在学习上显现出的问题逐渐增多,可真正能帮助学生解决切实问题的方式却寥寥无几。
其次,将全脑教育等同于记忆方法的学习,并非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全脑开发。
很多机构,为了加深加快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往往会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例如:谐音记忆法、数字编码记忆法、定桩记忆法等,有的老师把学生要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把知识归纳总结绘成思维导图,英语老师把英文字母固定成一个汉语词语,然后把英文单词字母编成一句便于记忆的话,例如把字母a定位小蝌蚪,字母s定位为美女,那么as就成了小蝌蚪后面跟着一个美女。
这些记忆方法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是有益的,但同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某一记忆方法只适合记忆某一类知识。例如数字编码记忆法用来记词语、圆周率效果不错,但用来记课文,做数学题就不行,这犹如用邓亚萍的打乒乓球的方法来打篮球是不行的。有些内容记不住时,老师教你一个记忆方法,虽然很快记住了,但你的记忆力并没有提高。这就好比一块巨石你搬不动,别人告诉你一个搬动它的方法,虽然暂时搬动了,但你的体力没增加一样。
而真正的全脑开发,是一种能力教育,能够真正提高你的记忆力,让你读一遍或看一眼就能记得住,并且长久不忘。这就是像提高你的体力来搬动巨石一样,体力强了,搬什么都轻松。全脑开发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哪一个学科都很轻松,这就是全脑得到开发的学生多个学科考试成绩同时提高的原因。
“全脑教育”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得到了“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扶持,由国家、政府指导推动,成立了中国全脑项目办公室,致力于在全国推广全脑教育。中瀚教育作为中国全脑项目办公室的合作单位,立志传承最先进的教学理念,秉承最优秀的课程体系,提供最专业的全脑教育服务,并做到始终如一。
现代社会信息唾手可得,记忆力还很重要吗?
这个问题可以援引《人民日报》2007年8月23日教育论坛的报道解释:
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力图使学生学得活泼、轻松,学得愉快、不费力。可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 学生有个误解,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反对“死记硬背”,以为只要学会在需要用知识时能查到它们就行了,不必花很大力气去记忆很多知识,计算机、手机的广泛应用客观上也助长了这种误解。因此,记忆力的培养被很多人忽视了。这种误解很有害。
其实,记忆力是极为重要的素质,而且是其他所有素质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毫无例外都是通过记忆获得的。说某人很有学问,实际上就是因为他记住了很多东西。说某人很聪明,是因为他记住的东西很多,而且能用记住的东西去解决很多问题。说某人“笨”,“什么都不懂”,并不是他脑子有毛病,而是因为他记住的东西太少,或不会运用记住的东西。因此,记忆力的强弱是人的智力开发程度的主要标志。
人的创造力,业绩,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记忆力。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无一例外具有极强的记忆力。他们“博闻强记”,首先是因为“强记”有超越常人的记忆力,然后才会有“博闻”。记忆力的强弱也是决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要是“忘性”很大,老是丢三落四的,生活是不会顺畅的。对于正在培育各方面素质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在培养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记忆力的强弱又是决定他们学业优劣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非常重视对他们的记忆力的培养;学生也要努力培育自己的记忆力。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计算机等是有用的,但千万不要成为它的奴隶。对它的依赖程度越高,人的智力就越低。记忆力的培养涉及思维科学,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左右脑全脑开发”等,并已在个别学校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记忆力的培养值得引起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的重视。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2011),其中对背诵部分的权重明显增加。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培根(英)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谢切诺夫(俄)
如果您认可了记忆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提高记忆力就势在必行了!
中瀚教育 校园位置
北京市丰台区中瀚教育培训学校坐落于北京南二环方庄地区,玉蜓桥和左安门之间。交通方便、车位充足。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教学中心(室)4个,展示场地1个,教学设备先进。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乘车路线:
地铁5号线,蒲黄榆站B口出,乘坐685、特12 至方庄环岛,沿芳古路(方庄环岛北侧)向北步行至二环,再向东行100米;
乘741、51、434、599、986、37、25、12路至方庄环岛,沿芳古路(方庄环岛北侧)向北步行至二环,再向东行100米;
乘741、684、37、特3、352、12路至左安门外下车,向北步行至二环,再向西步行300米;即到日月天地大厦B座706。驾车路线: 二环向东方向过玉蜓桥,方庄出口辅路直行即到日月天地大厦B座706;
二环东向西方向至左安门桥环岛向南,第一个红绿灯右转直行至下一个十字路口右转到二环辅路向东100米即到日月天地大厦B座706;
三环东西方向至东铁营桥向北行驶,至二环辅路右转100米即到日月天地大厦B座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