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诗歌创作

时间:2019-05-13 14:3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郭小川诗歌创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郭小川诗歌创作》。

第一篇:郭小川诗歌创作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郭小川

一、郭小川的生平

郭小川(1919—1976):郭小川是一位艺术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的时代歌手,他是以战士兼诗人的形象置身于优秀诗人行列的。在文学史上,他与贺敬之齐名,代表了我国当代政治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他原名叫郭恩大,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代在父亲的私塾读书,少年时代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120师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直接领导下当过文艺战士、政治教员、司令部机要秘书。1937年18岁入党,1941年被组织上送到延安学习,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5年回到家乡丰宁县当县长,领导了清匪反霸运动和土改斗争。从1945——文革前,他主要从事党的领导工作和文艺领导工作,当过编辑部主任、宣传处处长、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等,1962年调到《人民日报》编辑部当特约记者,直到文革开始。文革中,江青、姚文元亲自对郭小川开刀,把他打成了“修正主义分子”、“反动文人”,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和天津团泊洼干校劳动改造,身心都受到摧残。1975年9月,澄清了事实,他恢复了自由,回到了北京。1976年1月9日早晨,他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哭得起不来床,写了一首悼诗寄给了邓颖超,算作他的唁电。朱德、毛泽东先后逝世以后,他每天泪流不止,以至眼睛发了炎,写悼诗手也写肿了。1976年10月9日,他去河南安阳看眼病,听到了粉碎四人帮的重要社论,欣喜若狂,正准备回北京开始新的生活,不幸于18日凌晨,被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生命,终年57岁。1976年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了追悼会,王震等400多人参加,收到唁电、唁函、悼诗数百首。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郭小川为人胸怀坦荡、平易近人,生活朴实、为人正派,同事们都称他为“实干家”、“党和人民的好儿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与诗人”。

二、郭小川的创作道路:

郭小川写诗起步也比较早,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一些抗日救亡的诗文,参军以后,写过一些歌颂革命斗争的诗和剧本,但是一次过黄河时,都丢掉了。在延安时期写的诗都收进了诗集《平原老人》和《投入火热的斗争》。他创作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建国后,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A、建国后到56年。50年代:他和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影响很大。1955年他写出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人的相互信赖、关怀,就如一根纽带将他们连得更紧,给予他们力量去战胜物质的贫乏和感情危机,过的人生的富足。可惜,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甚至受到批判和指责。

C、60年代前期:郭小川以记者身份,走了许多地方,到过内蒙古的包钢、钢都鞍山,煤都抚顺,还去过北大荒和小兴安岭。这个阶段诗歌的主题是歌颂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定乐观精神,比较注重阐发哲理, 诗作更加贴近现实政治运动。代表作《林区三唱》(《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歌》)、《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

D、十年**期间:他在干校受审,一方面继续钻研马列主义著作,做了大量笔记,密切注视着政治风云变化;一方面仍然坚持写作,写出了《万里长江横渡》、《长江组歌》、《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两首。17年他出版了10个诗集,他去世以后,出版了《郭小川诗选》、《诗选续集》、《郭小川诗集》(上、下)。

三、郭小川的诗歌分类

郭诗有三大类:

A、直抒胸臆的政治抒情诗,如《闪耀吧,青春的火光》、《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

分析《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待续)

B、表现自己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感物咏志的生活抒情诗,如《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

分析《团泊洼的秋天》(待续)

C、叙事诗,如《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等。

四、郭诗的总体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咏的情感;行行如韵,一韵到底,有格律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和整体感,又可以形成豪放的气势。

评论家杨匡汉评价郭小川说:“在和新中国一起唱歌的行列中,郭小川是一位公认的才气横溢、思想敏锐、善于思考、不断地探索着前进的诗人。他自然难免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而有其不足和缺失。他也难免因道路之崎岖多艰而产生过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并发为矛盾重重的歌吟。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篇章体现了作为优秀的人民诗人的真诚。他那颗感应着生活脉搏、又属于自己的诗心、使诗格与人格同时生辉。”

第二篇:郭小川的《望星空》的赏析

郭小川的《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

系的政治抒情诗。表面看来,它与当时盛行的那些政治抒情诗有着一

副相似的面孔,但细细分辨,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

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在当时的时代共名观照下,郭小川强烈

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最终必须汇入滔滔沸

腾的历史洪流之中,只是这种汇入在郭小川这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它充满着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郭小川的大部分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望星空》一诗,本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写于同

年4 到10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17.从创作的最初萌动而言,它与

当时流行的“颂歌式”政治抒情诗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与当时沸沸

扬扬的“大跃进民歌”也有某种共同的情绪背景。诗歌的内容是:一

个夜晚,诗人站在北京街头,向星空眺望,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心

中涌起了人生短暂的联想,但是,当诗人把目光转向壮丽的天安门广

场,想到了我们“沸腾的战斗生活”,想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

概时,就感到自己“充溢了非凡了力量”,“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在诗人的理性意识中,《望星空》是以比

较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但在诗歌的具体展开中,却明显的体现了感受与理念、诗学与政治要

求之间的矛盾。

全诗共有230 多行,分为4 章,从情感的起伏和内容的展开来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

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

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在伟大的宇

宙的空间,人生不过的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洪流里,人生

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对人类的生命现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

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在这种忧郁与痛苦里,既折射出五十年代

后期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造成的严峻后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作者

对历史挫折的严肃思考和感应;同时,也寓意了在历史的挫折面前,革命者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思考。超越个人与具体的现实

事象之上的浩远的时空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慨、惆怅,给诗人一

贯明朗豪迈的诗风添加了深沉,但他所拥有的理想主义又使得这种感

慨并不流于消沉。诗的后半部分全力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灯火,她使

得“天黑了,星小了,高空显得暗淡无光”,而“当我怀着自豪的感

情,再向星空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诗人的幻想一

经回到人间,便由衷地体察出人生的壮丽,并对前半部分的诗思提出

了诘难,对人生的浩叹便转而成为对人间建设事业和战斗者人格力量的一个铺垫。作者力图在这前后的一抑一扬,欲扬先抑之间,展示一

个在当时显得较为深刻、别致的思考角度和过程:不囿于现成流行的观念,注意表述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

峻性、斗争的坚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并尝试

以一种超越局部时空限制的视界,以达到当代诗歌未曾达到的深度。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诗

人在这里触及到了个人、时代历

史潮流与超越于宇宙恒常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仰望星空时的遐思,终被广场上辉煌的灯火所淹没,个人终究会融汇于时代大潮之中,但个人与时代环境并不总是和谐的,相反常常有矛盾和冲突;不过个人一旦借助于恒常的自然景象抵达个人与历史背后的博大存在时,个人与历史都显现

出它们的有限,“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寿无疆!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时间对于你,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尽管这种超越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很快被否定,但这种在体认时代思潮对个人的超越和挟裹的同时,敏锐地感悟时代大潮和历史有限性的表述,在五十年代后期,整个诗坛都趋向于对现实不惜虚假的满足、歌颂,对个人融入历史的毫不犹疑作同样毫不犹疑的肯定的环境里,尤其显得可贵。……

不过,诗人对个人、历史和恒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敏感,并不

保证诗歌对此有完满的表现。当抒情主人公从急湍的历史时间之流中

短暂地离开,抬头向星空凝望时,他发现了一个超出个人、也超出具

体历史的博大存在,他站出了历史给予的位置,进入了人与宇宙对话的情境。但诗人并没有将此进一步引向生存图景的形而上把握和个体

生命的省思,相反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把这种超越性的思绪当作“虚无

主义”,让它在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下曝光。我们毕竟不能苛求处于那

个时代中的作者,这首诗毕竟是献给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的“颂歌”,是作者对时代潮流总体认同的一种表现,至少在理智上是如此,只是

郭小川的这一颂歌与同时代的其他颂歌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意识

和个性色彩。

于是,真实的人生感受与理念间的矛盾使《望星空》出现了反讽

的情景:前半部分循着实境与遐想展开描写,后半部分却企望以理念

进行反拨,结果,不仅反拨没有成功,反而显出主观理念的人为性;

作者在主观上企望矛盾能在“人定胜天”的主题下得以解决,但在客

观上,“星空”仿佛以它“异常的安祥”注视着大地与个人的无谓抗

争。难怪诗作发表后曾引起激烈的责难,认为此诗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与当时“大跃进”的时代精神相抵触。

可见,前半部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感慨与当时一片乐观的时代气氛

是很不协调的,另一方面,在前半部分对望星空的超越性表现之后,后半部分的反拨确实显得有点无力,前后的“矛盾”终究无法解决。

《望星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矛盾的文本,从这个文本中,可以折射

出时代思潮的状况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这是该诗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诗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赞美星空,否定人间,而是为了使诗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据感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欲扬先抑(对天安门广场来说)和以虚衬实(以对星空的虚写来反衬对天安门广场的实写)的艺术手法,使诗情现得波澜起伏,并以汹涌激荡的高潮作结,从而更艺术的用诗来批驳虚无主义的观点,说服人们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渗透着浓厚的宇宙意识和人类的庄严使命感,起主旋律是对人生的礼赞,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讴歌。

第三篇:五一 诗歌创作

春节物语

五一 杨忠昊

春来返寒棉衣添,丝雨滴答冷风卷。

新春吉羊福禄至,雨打春叶祥席门。

走亲访友车穿行,好友亲朋聚一堂。

晚会声声乐无消,人语碎事谈笑间。

想一首诗

五一 张新宇

想一首诗,诗里有鸟儿飞出。

想一首诗,诗里有有虫鸣,伴你浅浅入眠。

想一首诗,诗里有涌泉流出,汩汩,汩汩…

想一首诗,诗里有悠扬的琴音。

它…

一切

五一 朱晨曦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折断翅膀。

忆家乡

五一 顾欣琪

每当游子等闲时,望起明月思故乡。

故乡之中无烦事,让游子不禁怀念。

五一 马鑫蕊

听,那婴儿哭泣的声音。

是谁在睡梦中被吵醒?

听,那秋风呼呼的声音,是谁的秋叶被乱去?

听,那学生读书的声音,是谁在欣慰的微笑。

听,那寂寞脚步的声音,是谁在深夜独自哭泣。

第四篇:诗歌创作总结

诗歌创作大赛活动总结

整个活动,在紧张而忙碌中度过,但我们人文教研室教师回顾走过的艰辛,看到活动过程中良好的运作趋势,个个更加信心十足,而且一个个鲜活的经历和体验给我们每个成员,都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快慰。我们共收到13中职学生原创诗歌124篇,通过评选,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 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5名。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

1、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想,大部分的同学都曾蒙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学生虽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但对“诗歌”的认识肤浅。有的一无所知,有的只凭感觉,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冲动与盲目性,对诗歌的特点认识不足,从学生即兴创作的作品看,缺少内涵,不讲技巧。

2、我们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读背大赛、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鼓励一部分有创作天赋和对诗歌有特别爱好的孩子,率先步入“创作”天堂,以此带动和诱导更多的孩子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3、我们寓创作于鉴赏之中,寓创作于活动之中,扶放结合,仿练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创作激情高涨,而且文思如泉,大量的诗歌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用点点辛劳换来了硕果累累。

1、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学生的创作能力、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等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创作激情,已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学生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目前为止,学生尝试创作的诗歌作品获奖的有30余篇。在这些稿件中,有抒情诗,有叙事诗,有有韵诗,有无韵诗,还有的是自由体的散文诗,形式不同、内容各异。

3、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认识水平等诸方面能力大幅度提高。

语言、行为,健康、文明;个性、品格、健康向上,谈吐文雅、有修养、有品位。知识面广,观察力、想象力强,善于发现美、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独到见解。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诗歌的研究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证明,“诗文化”确实能铸造心灵,启迪心智,提升品位。

基础部

2014年5月15日

第五篇: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

一、作家自述

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酉,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摘自《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当然,我们的“情”是无产阶级之情,是人民之情。既然是“情”,就必须是从心的深处发出的,无法伪装,伪装的都没有真情实感。„„我以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音乐性不仅限于押韵。也许可以说,更重要的是“旋律”。

摘自《谈诗》,《诗刊》1977年第1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

可以说,郭小川写诗的时候不纯粹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同时也是以政论家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正因为如此,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反映到诗里就常常有一些含有精辟哲理的诗句像火花闪耀着光辉。他在50年代写的名满全国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至“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昆仑行》中的一些诗,立意构思都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很大启迪。然而,郭小川的诗又不是一般的哲理诗,不像一般哲人所发的警句,而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诗句。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有些诗形象性显得不足,有时给人以较空较泛的感觉;作者较多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而对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注意不够。后来他逐渐注意到了这点,尽量避免在诗中发议论,而是努力把诗写得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形象性。如他最后写的《秋歌》二首(《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中所写秋天的气氛、景物都极具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表现诗人的战士豪情也极为生动感人,这就和一般的政治批判完全区分了开来。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内容上、精神上,也就是由里到外、由表及里(骨子里)都是诗的。

摘自张恩和:《郭小川评传·结语》,《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在一九五五年以前,他的诗,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显著的尝试和摸索的痕迹;在思想内容上,那种天真无邪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那种时时有着机智闪光的豪言壮语,常常盖过了诗人对于现实斗争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体验;而在艺术形式上,也时常反映出某种不成熟的标记:借鉴多于独创。这种情况,从他写出了象《向困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样一些在广大青年读者中得到热烈反映的作品以后,就有了一个显著的改变。我们不妨说,以这个时期的一些成功的作品为标志,诗人从思想、生活到技巧的探索和实践,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摘自冯牧:《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代序)》,《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正是在举国欢腾的日子,劳动人民热烈庆祝我们革命事业的光辉成就,„„而郭小川同志却写出了这样极端荒谬的诗句;这是政治性的错误,令人不能容忍的。„„不错,《望星空》的后两章正是力图扭转这种极端错误、极端虚无主义的思想。可是,你既然在前面两章着力渲染了所谓“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的观点,紧接着,你来歌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长安街的灯光和桥梁,这如何能够扭转“浮生若梦”的印象呢?„„所以,这首诗里的主导的东西,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东西;它腐蚀了诗人自己的头脑,又在读者中间散发了腐蚀性的影响。

摘自华夫:《评郭小川的〈望星空〉》,《文艺报》1959年第23期。

《望星空》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这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诗人的世界观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脱离了斗争,于是既非崇高的理想主义,也非彻底的、积极的现实主义,因此唱出了一片悲观、低沉、泄气的调子。„„这和我们大跃进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向地球宣战、征服宇宙的战斗的乐观主义,是多么相悖呵!

摘自萧三:《谈〈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

兴起于此而意归于彼,这是《望星空》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从这种一抑一扬,欲抑先扬的描写中,我们和诗人共同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思考过程,感受了思想的波浪起伏,从一个直觉的、缥渺的境界,升华到一个充满理想的憧憬和光明的追求的境界。

摘自马立诚:《重评〈望星空〉》,《星星》1980年第5期。

这首诗并非没有缺憾,主要是前半部作为烘托的份量略嫌重了一些,但这仅属艺术布局上的不足。然而,《望星空》的殊绩,正在于建立了作为战斗者的“我”,面对浩瀚时空所生发的关于人生、关于宇宙的思绪范型,且以充分的独标真愫的方式展开抒情。“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闪光”,这是对人类生命的共感现象的诗的揭橥;当诗人从幻想回到人间,他由衷地体察并十倍地歌颂人生的壮丽,认定那无限的宇宙“由于人的生存,而有了无穷的希望”,从而将读者的心灵引入器宇轩昂的崇高境界。诗人对时空的自我意识,诗人的追求欲和向上心,有着超俗的强烈和自觉。

摘自杨匡汉:《方位的设立》,《文艺报》1985年8月3日。

《望星空》是一个整体,然而是一个处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被扭曲了的整体。„„面对着当时的理想与实践相对峙的巨大峡谷,面对着当时的这一部分现实与那一部分现实相分裂的巨大断层,他在那儿大声疾呼:离我们面前不远,就有一条康庄大道!„„他决心要用他的诗去批驳悲观的和无所作为的观点,他用诗争辩着:我们的世界应该是美好的,比星空更美好,如果眼前还不够美好,将来也一定会变得美好。我以为,这才是被某些批评家撕成了碎片的《望星空》的主题。

摘自公刘:《理当为〈望星空〉恢复名誉》,《安徽文学》1979年第9期。

(《望星空》)折射了当时相当深刻的社会心理内容。在大的失误和挫折面前,人(革命者)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思索、把握和追求,达到了当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望星空》的批判者们无法理解,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未必就是颓废、悲观、虚无。恰恰相反,有时深藏的正是对人生的执着和强烈求索,以及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刊》第25辑,第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作为诗人,郭小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对他所亲历的现实生活以及特定的时代精神的独特把握,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还在于他具有更大的超越性。在那个思想和艺术都推行标准化的特殊时代,郭小川保持了诗人最可贵的独立精神。在统一的意志和理念受到推崇的年代里,进行独立的思考并通过独特的艺术予以表达的创造性劳动,其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后人难以想象的。郭小川在那个年代里,堪称是一位艰难坚持的强者。

摘自谢冕:《郭小川的意义》,《文论报》2000年4月1日。

郭小川是一位独特的诗人。„„这一独特性不只是说郭小川以自己的天才创造了他的诗歌时代,比同时代的诗人显示了他更杰出的艺术才能,同时也包含了有过辉煌阅历的天才诗人内心曾产生过的精神痛苦和试图偏离中心、实现突围的欲望和努力。这一点作为郭小川的独特性恰恰是那一时代许多诗人所不具备的。„„郭小川作为诗人的一生经历了沉重的思想矛盾和情感矛盾,在他艺术最敏感的年代曾有过短暂的“突围”意识,但由于郭小川个人的思想、艺术背景以及时代的原因,他最终未能摆脱这二重重负,他渴望的“新颖而独特的东西”最终仍然不属于他。

摘自孟繁华:《“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 创作道路再评价》,《人文杂志》1996年第5 期。

三、作品简析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写于1956年,是组诗《致青年公民》(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把家乡建设成天堂》、《在社会主义高潮中》、《人民万岁》、《让生活更美好吧》、《闪耀吧,青春的火光》)中的一首。这首诗以与青年读者当时的心理、情绪合拍的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论辩性、鼓动性,以磅礴的气势、饱满的激情、睿智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成为鼓舞青年投入火热斗争的号角和战鼓。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以及反映生活的独特角度、独特方式、独特的抒情个性、语言形式,融合成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是热血和激情铸成的利剑,给人以战斗人生的美,真诚热烈的美,博大精深的美。诗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我们讨厌/那种看风转舵的船手,他心中没有方向盘/只懂得/跟在人家的屁股后,/不,我们宁愿做个萤火虫/永远永远/朝着光明的去处走,/即使在前进的途中/焚身葬骨/也唱着高歌不回头”,这光灿灿的诗句,恰好成了诗人光辉一生的写照。

《望星空》完成于1959年,时值人民大会堂落成、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就时代背景而言,这一诗篇的写作与当时“颂歌式”政治抒情、与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气氛不无关系。但在更深层面上,又隐隐透露着诗人对5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某种忧虑和思考。全诗共4章,前两章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在伟大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对人类的生命现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这种忧郁与痛苦,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大跃进”所造成的严峻后果的背景,也寓意了在历史的挫折面前,革命者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思考。诗篇的后两章由对时空的浩叹转为对人间建设事业和战斗者人格力量的歌颂。诗人着力渲染人民大会堂的灯火,用辉煌的灯火映照使“天黑了,/星小了,/高空显得暗淡无光”,寓意“人定胜天”的时代

/再向星空瞭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等诗行,表达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信念。这一诗篇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前两章的忧患、痛苦与浩叹仅仅是后两章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表现战斗者人格力量的一个铺垫。这种手法的写作在强调思想鲜明、表现通俗的文艺时代风尚中可说是别具一格,也可以说是特别“出格”。而就思想取向而言,这一作品与建国以来流行的“颂歌式”的政治抒情也无两样,但诗人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入手思考社会与人生、现实与历史诸问题,透露独特而复杂的自我情感,这与当时流行的高度统一的政治抒情方式,与强调“大我”的时代“大合唱”也有所不同。所以,《望星空》发表之后很快受到诘难也是历史的必然。而作为独特的文本,这一诗篇留下的则是具有战士与诗人双重性格的郭小川在政治理想与艺术追求、时代精神与个人体验之间的两难选择的历史印记。

1974年11月,郭小川从湖北转到天津郊区静海县团泊洼“五·七”干校劳动,写下了两首战歌:《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写景开头,着意描绘团泊洼秋天的美丽和宁静。首先,用比喻把“秋风”和“秋光”具体化了,写出了秋风的“动势”,又写出了秋光的“光彩”。想得很美,写得很奇。接着,用4节诗,把秋景中的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蝉声、蛙声、大雁、野鸭的形、神、声、态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最后,以“秋天的团泊洼呵,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呵,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两个比喻兼拟人的手法,把团泊洼秋天的静态之美,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引起人们丰富的美的联想,与对团泊洼秋天景色的深深爱恋。第二部分以充满豪情的笔,抒发生活在团泊洼的人们心中的声音,重在写团泊洼社会生活的“不宁静”,描写了团泊洼内藏的战斗的伟力,革命的怒火。第三部分淋漓尽致地抒发一个革命战士心底的声音,以格言警句般的诗句表白战士特有的性格、抱负、胆识和爱情。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写出团泊洼的静中寓动。全诗借景抒怀,由表及里,在沉思默察中激荡着战士诗人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

四、重要研究论著目录

1、张永健、王芝:《郭小川贺敬之诗歌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恩和:《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杨匡汉、杨匡满:《战士与诗人郭小川》,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4、易征:《时代精神和艺术创造——试论郭小川诗的特色》,《收获》1964年3期。

5、冯牧:《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郭小川诗选〉代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6、贺敬之:《战士的心永远跳动——〈郭小川诗选〉英译本序》,《光明日报》1979年6月17日。

7、丁永淮:《郭小川诗歌的哲理特色》,《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

8、唐文斌:《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两面旗帜——谈郭小川和贺敬之诗歌的风格》,《河北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

9、洪子诚:《论郭小川五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10、任愫:《天风海山,气象万千——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文学评论》1981年第2期。

11、黄子平:《郭小川诗歌中的时空意识》,《文学评论丛刊》第2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华夫:《评郭小川的〈望星空〉》,《文艺报》1959年第3期。

13、肖三:《谈〈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郭小川:《不值一驳》,《文艺报》1960年第7期。

15、公刘:《理当为〈望星空〉恢复名誉——纪念〈望星空〉发表二十周年》,《安徽文学》1979年第9期。

16、阮可章:《诗和人生哲理——从郭小川同志的〈望星空〉谈起》,《文汇报》1980年4月28日。

17、左辉:《革命战士的性格、抱负和胆识——读郭小川同志的遗作〈团泊洼的秋天〉》,《诗刊》1977年第3期。

(谢雪花)

五、名师导评

郭小川缘于诗歌创作政治理想的鼓动,1955-1956年间,他“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楼梯式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闪烁吧,青春的火光》等,这些诗建基于政治现实策略,召唤年轻一代为社会主义事业而赴汤蹈火,奉献青春生命。在《投入火热的斗争》中他召唤“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并向他们宣谕:“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在《向困难进军》中他又鼓动“青年公民”:“让我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不仅用言词/而且用行动/说明我们是真正的公民!/在我们的祖国中/困难减一分/幸福就增长几寸,/困难的背后/伟大的社会主义世界/正向我们飞奔。”字里行间贯穿着一条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基线:必须向社会主义大建设中形形色色阻挡前进的势力作斗争。这些诗是刚获得解放的一代中国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豪迈的民族气概集中的体现。这些诗歌对年轻一代人政治理想的鼓动作用是大的,发生的社会影响也很大。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写作在1957-1959年间进入了革命人生讴歌阶段。这是郭小川一生创作中最复杂也最值得珍视的时期。抒情长诗《致大海》和叙事长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都是围绕革命人生这个政治命题展开的。《致大海》坦陈了个我为融入群我境界而经历的内心搏斗,却也隐现出对革命人生中自我价值的肯定。“大海”是革命群体的象征,个人有限的生命只有投入“大海”——革命群体无限的历史潮流中去,才能获得与历史相融的灿烂的人生:“我要像海燕那样/吸取你身上的乳汁/去哺养那比海更深广的苍穹;/我要像朝霞那样/去你的怀抱中沐浴;/而又以自己的血液/把海水染得通红。”这是投身革命群体、融入时代洪流的战士的心态、襟怀十分真挚的讴歌。所以《致大海》是在一定程度上散发出个性主义气息的浪漫文本。《白雪的赞歌》和《深深的山谷》则表现了个我为追求群我理想而经受的革命考验,却也透现着对战斗生涯中人性意绪的肯定。尤其是《白雪的赞歌》,通过对战争年代爱情生活的描写,展示了革命者的情感世界、精神操守:革命者的感情生活“不仅要像雪那样洁白/而且要像雪那样丰富又多彩”!“我们只能用我们的战斗生活,/为这多彩的白雪高唱赞歌”„„这是投身革命理想经受灵魂严酷考验的战士人格、情操的颂唱。所以这样的叙事诗是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现实主义文本。唯其如此,这首诗在1957年底发表后很快就受到批评。《将军三部曲》塑造了一位富有人性光辉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形象,《三部曲》之一的《月下》更是动人地表现了阶级大搏斗前夕我军一位高级将领以心灵深处的宇宙感应观照大动荡、大分化、大抗争的社会现象,从而使他从更高的认识意义上去把握这场战争必胜——这一信念的灵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三部曲》是抹着一层新浪漫色泽的。由此可见这第二阶段革命人生的讴歌之作体现着郭小川具有一种整合三大创作诗潮的特色,而这尤其显示在抒情长诗《望星空》中。就这首诗的外在现象而言,是对建国十年伟大成就的热情赞美,郭小川的抒情逻辑的前提是人及其创造性存在在宇宙时空中是既渺小又短暂的,接着他以人民大会堂灿烂的灯火——作为共和国十年伟大成就的象征册的新生祖国,正以扭转乾坤之势面向未来、征服宇宙。在政治权威话语遥控中的《望星空》,既显出了对现实社会风貌的客观描绘,也显出了对宇宙生态的灵性感悟,更显出了新生民族革命人生的浪漫豪情。全诗到第四节进入抒情高潮:“我和我的同志一样,/决不会在红灯绿酒之前,/神魂飘荡。/我们要在地球与星空之间/修建一条走廊,/把大地上的楼台殿阁,/移往辽阔的天堂。/我们要在无限的高空,/架起一座桥梁,/把人间的山珍海味/送往迢遥的上苍。”这是对革命人生最美的讴歌,而《望星空》也成了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因为它大大拓展了这一诗歌品种的抒情视野。

然而,郭小川因《望星空》一诗立即遭到更严厉的批评。这使郭小川不能不产生短期的迷惘,搁笔一年后方写了一批反映工业战线生活的诗,却并不怎么有特色。但他“投入火热的斗争”的政治激情并没有丧失,所以当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提出后,他一向怀有“向困难进军”的斗争哲学这次以更激越、锐利的阶级斗争意绪体现出来,这使他重又走上那条阐释政治命题、避开个性、人性、宇宙人生抒情的路子,且比第一阶段更看重政治命题的诗性阐释,从而又开始了他张扬阶级斗争意识的政治抒情诗创作——直到1976年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就在1962年,他以《甘蔗林——青纱帐》一诗,向自己也向他的同时代人发出“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的号召,拉开了新诗战歌时代的序幕。

(骆寒超 执笔)

下载郭小川诗歌创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郭小川诗歌创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武则天的诗歌创作

    目 录 摘 要„„„„„„„„„„„„„„„„„„„„„„„„„„„„„2 Abstract„„„„„„„„„„„„„„„„„„„„„„„„„„„„„2 前 言„„„„„„„„......

    浅析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浅析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摘要: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了唐朝,呈现出一派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无论庶族贵族,......

    闻捷及其诗歌创作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闻捷及其诗歌创作 一、诗人生平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1923年出生在江苏一个铁路职工家庭,读过小学,1937年流亡武汉,参加了抗日......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诗歌创作

    指导教师 宋斌 李晓军 电 三.1 陈安迪 夜晚的屋里开着灯, 我在玩电脑, 妈妈在熨衣服, 爸爸在看电视。 灯要用电, 电脑要用电, 熨斗也要用电, 电视更要用电。 电是机器的生命, 电是我......

    小学生儿童诗歌创作

    森林会歌唱 三年级陈苏华 瞧! 春天里, 每一只小鸟,都热爱歌唱! 小鸟的歌,从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流成弯弯的溪流; 小鸟的歌,在枝头的叶子上汇合,结成晶莹的露珠; 小鸟的歌,在大地的衣服上......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摘要: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带着他们的诗进入了唐代的第二次高潮。白......

    诗歌创作中的心理现象

    诗歌创作中的心理现象 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尤其是创作过程中诗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欣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诗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包括直觉、灵感、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