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邵阳优化工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对邵阳优化工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优化工业结构是邵阳摆脱资源依赖,增强发展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是邵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击经济风险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结构变动是紧密联系的,它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2011年,邵阳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工业经济贡献明显,邵阳经济总量突破9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66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290亿元。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对邵阳的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也要看到,与周边市州的经济相比,邵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工业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及水平仍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当前。邵阳已进入“十二五”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应抓住省市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契机,发挥自身区域、资源等优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
一、邵阳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支柱作用越来越明显。从2011年邵阳的产业结构上来说,工业支柱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11年邵阳GDP为907.23亿元,GDP总量比2010年的730.33亿元增加176.9亿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4%,总量217.61亿元,比2010年的173.71亿元增加43.9亿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总量363.08亿元,比2010年的278.02亿元增加了85.06亿元,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邵阳工业增加值占GDP34.5%,总量312.83亿元,比2010年的237.85亿元增加了74.98亿元,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2011年,邵阳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7%,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来看,邵阳的财政总收入为66.27亿元,比2010年的51.85亿元增加了14.42亿元,同比增长27.8%;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总额16.7亿元,比2010年的13.3亿元增加了3.4亿元,同比增长25.6%。
(二)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第一、高加工度工业增长快,增加值增长26.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0.9%,分别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4.1个和18.9个百分点;第二、建材、食品、机械、冶金、能源、医药化工、造纸、纺织八大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建材、食品和机械三大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54亿元、150亿元和130亿元。能源城、汽车城和美酒城初具规模;宝庆电厂一期工程竣工发电,三一湖汽产业园一期工程部分竣工投产,湘窖酒业二期工程1万吨浓香型酿酒车间正式出酒,邵阳纺机退城入园整体搬迁正在抓紧进行,九兴鞋业落户科技工业园,南山风电一期工程竣工发电,立得皮革、湘中制药、玉新药业等企业新基地基本建成。第三、制造业成为主导行业。2011年,邵阳有611个工业制造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48.5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5%,涵盖29了个行业,占制造业全部行业的81%。其中有11个行业的增加值总量超10亿元,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3.53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21.99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19.2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54亿元、金属品制造业16.76亿元、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6.31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01亿元、食品制造业12.7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17亿元、医药制造业10.62亿元和通用设备制造业10.56亿元。而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3.11亿元和12.46亿元,其比重只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1.26%和4.24%。
(三)轻重工业并驾齐驱。2011年,邵阳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煤炭、有色、黑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以及冶炼和电力等工业,轻重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重工业增加值为172.75亿元,同比增长19.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7%;轻工业增加值为121.38亿元,同比增长25.5%,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3%,比重工业占比低17.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并驾齐驱已经成为拉动邵阳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股份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邵阳工业企业从经济类型来看,股份制企业对邵阳的经济发展中助推作用非常强劲,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以私营经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经济等为主体的非公有制工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80.3亿元,占全部非公有制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9.6%,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62.2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2%。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0.65亿元,同比增长23.7%,总量占规模工业增加值68.2%;国有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12.84亿元,同比增长6.1%,总量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4%;集体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9.6%,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0.7%;股份合作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0.11亿元,同比增长25.4%,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0.04%;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8.94亿元,同比增长24.3%,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9.55亿元,同比增长21.1%,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3.6%。
(五)中小工业企业增势强劲。2011年,全市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749家,其中大型企业4家、中型企业79家、小型企业666家,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0.5%、10.5%和88.9%。2011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2 %;全市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0.6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7.2%,而小型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9.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1.6%,目前,邵阳市工业生产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更要发挥大型企业的各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型企业尽快地发展壮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六大高耗能行业仍占较高比重。2011年,全市以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等为主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9.5%,其工业增加值分别为0.88亿元、12.17亿元、17.54亿元、6.59亿元、9.06亿元和11.01亿元。
(二)所有制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仍不尽合理。近年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飞跃。同时,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少工业企业股权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对资本市场的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同时,大型工业企业数量少,目前只有湖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汽车)、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邵东县环兴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恒天九五邵阳纺机四家,其增加值总量比重也相对较低,四家大型企业的增加值只有22.7亿元,只占全市的9.1%,中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26.43亿元,占全市的90.9%。
(三)工业行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档次低。全市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现代新型工业所占比重很小,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6.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只有1.7%,在开发的新产品中也缺少高质量、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精尖产品。二是资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重大。邵阳市是资源大市,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的资源消耗型工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有的县(市、区)的企业主要依赖资源生存,这种“掠夺”性的工业,严重影响了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工业发展的外向度低。邵阳市工业不仅实际利用外资少,而且产品的出口规模也很小。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46.4亿元,只占销售产值的4.6%,工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资,产品也主要销往内地市场。五是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偏多。邵阳市有冶金企业28户、造纸企业多达45户、化工企业26户,这些企业一般能耗高,污染大,给邵阳市的环境带来了不利因素。
(四)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在邵阳所有规模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少,只占全省147家大型企业的2.7%;中型企业79户占全省1379家中型企业的5.7%。目前,邵阳过10亿企业少,还没有过20亿的企业,大多数都是5亿以下的企业。截止2011年,邵阳规模工业增加值虽然达到了294.13亿元,但总量只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8122.76亿元的3.6%,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略高于永州、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远低于其他兄弟市州。所以,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难以形成以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导致竞争力不强,在当今市场上难以与外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对抗。
三、对策和建议
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应当立足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一)要建立推进优化工业结构升级的工作机制。政府应该要切实加强对优化工业结构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优化工业结构的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分年度提出具体目标、落实工作措施,切实把工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要制订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矛盾较多,牵动面广,涉及到现有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很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订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将机械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竹木加工、纺织服装工业、造纸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针对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重点,设置必要的专项规划并制定综合配套的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及产业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做好各类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加快市县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邵阳支柱工业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要组织制定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重点推进一批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扶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引导消费,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强化工业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改特别要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存量。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提高技改的科技含量,引导和支持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依据中央、省市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导向政策,结合邵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实际,深入调研,超前谋划,开展项目包装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市项目库,努力争取上级更多资金扶持。三是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通过鼓励企业开展认证和品牌建设等工作,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对外招商、资产重组、股份转让等形式,建立和完善法人结构体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把邵阳的工业做强、产品做大、结构调优,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要突出特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色是区域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要求,着力培育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区域、特色集群、特色品牌,加快构建具有邵阳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要培育特色区域。要加快形成全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抢抓机遇,发挥科教人才密集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上实现优势优先发展。要依托区位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加工贸易。要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以农、林、矿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和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二要培育特色集群。要按照优势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要求,重点扶持有色、装备制造、锻铸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建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要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以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和品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专业化配套生产,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提升产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水平与规模效益水平。三要培育特色品牌。要坚持以品牌强市为目标,把加强品牌创建、培育特色名牌放在优先位置,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动作方式,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邵阳名牌、湖南品牌向中国名牌跃升。
第二篇:当前调整工业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工业结构转型。
(二)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坚持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外向带动、突出重点原则,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
(三)把形成支柱产业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以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以骨干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择优扶持优势产业。
(四)把发展规模经济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组建、完善企业集团,增强技术开发功能、市场开拓功能、资本营运功能和国际经营功能。
(五)把培育高新技术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发展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战略产品,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六)把减债增资、减员增效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关键,推进企业兼并、破产,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减人增效机制。
内容:从江苏南通的实际看,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结构调整上,以结构调整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不仅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是调整工业结构的最好时机
其一,从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当前,南通市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短缺、成本增加、工资增加以及负担加重的沉重压力;现行的产业结构是轻纺型,企业结构是中小型,产品结构是加工型,管理方式是粗放型。由此可见,一般性的结构调整已跟不上市场竞争的需要,一般性的转换经营机制已跟不上改革开放的需要,一般性的内部挖潜改造已跟不上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必须实施战略性改组改造。
其二,从市场的发展层次来看,市场机制的形成,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按照经济规律,大凡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得以充分暴露,企业出现两极分化。这说明,市场的力量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客观动力。
其三,从世界工业发展国家发展进程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美元之间是工业结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阶段。年,该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美元,按照这一规律,南通工业正处于结构转型阶段。
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现阶段对工业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改造是深层次调整,必须着眼于整个地区和行业的全局。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存量资产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整体优势和竞争实力。为此,该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握条原则,抓住个升级,实现个目标。
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发挥优势原则。依托区位、港口、航运、淡水等比较优势,发展电力、船舶、冶金、石化、材料工业,实现重大项目基础上的结构重型化。依靠科技原则。发展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结构高级化。外向带动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多层次需要,大力引进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工业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对应度,实现外向带动基础上的结构合理化。突出重点原则。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的大行业、大企业,形成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实现在企业集团基础上的结构支柱化。
着重围绕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的要求,实现个基本目标。即,支柱产业的主导产品形成明显优势,主导产品的年增长率为非主导产品的倍,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左右;工业资产得到明显优化,优质资产扩张,劣质资产重组、转移、淘汰,工业资产增值率逐年递增个百分点,负债率逐年下降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技术贡献份额得到明显提高,达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递增个百分点以上;市场化经营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能生能死的竞争局面;企业减员增效机制基本形成,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再就业环境。
形成支柱产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支柱产业是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支柱产业应当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内容。“八五”以来,该市的机械及汽车配套业、小企业,区别不同情况,或者对其兼并、租赁、拍卖,或者引导他们投靠国际大公司、国内大集团或者挂钩大院、大所,或者为大企业配套,向“专、精、活”的方向发展。
抓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对结构调整中的下岗职工实行培训、再就业,拓宽分流渠道,建立减员增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当前调整工业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工业结构转型。
(二)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坚持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外向带动、突出重点原则,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
(三)把形成支柱产业作为
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以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以骨干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择优扶持优势产业。
(四)把发展规模经济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组建、完善企业集团,增强技术开发功能、市场开拓功能、资本营运功能和国际经营功能。
(五)把培育高新技术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发展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战略产品,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六)把减债增资、减员增效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关键,推进企业兼并、破产,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减人增效机制。
内容:从江苏南通的实际看,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结构调整上,以结构调整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不仅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是调整工业结构的最好时机
其一,从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当前,南通市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短缺、成本增加、工资增加以及负担加重的沉重压力;现行的产业结构是轻纺型,企业结构是中小型,产品结构是加工型,管理方式是粗放型。由此可见,一般性的结构调整已跟不上市场竞争的需要,一般性的转换经营机制已跟不上改革开放的需要,一般性的内部挖潜改造已跟不上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必须实施战略性改组改造。
其二,从市场的发展层次来看,市场机制的形成,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按照经济规律,大凡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得以充分暴露,企业出现两极分化。这说明,市场的力量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客观动力。
其三,从世界工业发展国家发展进程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美元之间是工业结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阶段。年,该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美元,按照这一规律,南通工业正处于结构转型阶段。
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现阶段对工业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改造是深层次调整,必须着眼于整个地区和行业的全局。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存量资产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整体优势和竞争实力。为此,该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握条原则,抓住个升级,实现个目标。
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发挥优势原则。依托区位、港口、航运、淡水等比较优势,发展电力、船舶、冶金、石化、材料工业,实现重大项目基础上的结构重型化。依靠科技原则。发展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结构高级化。外向带动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多层次需要,大力引进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工业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对应度,实现外向带动基础上的结构合理化。突出重点原则。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的大行业、大企业,形成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实现在企业集团基础上的结构支柱化。
着重围绕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的要求,实现个基本目标。即,支柱产业的主导产品形成明显优势,主导产品的年增长率为非主导产品的倍,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左右;工业资产得到明显优化,优质资产扩张,劣质资产重组、转移、淘汰,工业资产增值率逐年递增个百分点,负债率逐年下降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技术贡献份额得到明显提高,达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递增个百分点以上;市场化经营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能生能死的竞争局面;企业减员增效机制基本形成,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再就业环境。
形成支柱产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支柱产业是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支柱产业应当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内容。“八五”以来,该市的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信息及电子元器件、精细化工及制药、高档纺织及服装、新材料、船舶工业六个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综合实力的产业,并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覆盖面广的优
第四篇:点思考对优化区人大代表结构的几
对优化区人大代表结构的几点思考
认真选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各级人大换届选举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选出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人大代表,对于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影响。每次人大换届选举都会遇到如何优化代表结构问题,这是直接选举中一个情况比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对浦东新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调研中的粗浅认识,试述优化代表结构问题。
分析代表构成现状 充分认识优化代表结构的重要性
人大代表结构,是指构成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的群体结构。在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决定了民主的广泛性,这是人大代表的产生土壤和法律保障。一方面,是享受民主权利的主体极其广泛,依法享有政治权利的选民约占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的99%;另一方面,公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因此,人大代表的构成必须从宏观上考虑,工人、农民、妇女、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等方面都应占据一定的比例,代表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全体选民在广泛性的基础上,考虑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选举产生出结构比例合理,并充分体现本阶层、本系统各自特点的人大代表。在此基础上,把人大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先进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综观历届人大代表的结构,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是中共党员代表比例偏高、领导干部代表偏多,这也是影响代表结构优化的“顽症”。以浦东新区一届人大代表结构为例,存在“二多一少”,即代表中中共党员偏多,占代表总数的72%;各级干部偏多,占代表总数的46%,而体现浦东特点的代表较少,如陆家嘴等四个开发区的区人大代表仅有22名,占代表总名额的5.8%。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定位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区,金融界代表也只有4名。造成代表结构不够合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认识上的差距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认识到代表结构涉及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性质,涉及到人大整体功能发挥的大问题。决不能以单纯军事观点来看待换届选举任务,以为只要把代表选举产生出来,符合法律程序就是“大功告成”,而是应该从宪法所明确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出发,从代表法所规定的代表权利和义
务考虑,从优化代表结构的要求,积极引导选民把素质较高、符合条件的人选为代表。这是检验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坚持与时俱进 积极调整新一届区人大代表结构
为了加强党对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中央及各级地方党委都发出“红头文件”,有针对性地对每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提出要求。其中,对代表素质、代表结构的要求,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新变化,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此,各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并在新一届的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行为中得到了印证。八十年代中期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一部份这一英明论断,各级人大代表中知识分子比例有了较大增长。1992年颁布并实施代表法后,按照代表执行职务的能力要求,1993年、1998年的换届选举后,各级人大代表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基本上消除了文盲代表的现象。媒体披露的全国人大代表带笔记本电脑出席会议的镜头,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代表素质、代表结构也在与时俱进。
这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换届选举,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人民政治生活和地方政权建设的一件大事。搞好这次换届选举,关键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因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去思考、设计、规划新一届的人大代表结构。对浦东新区而言,以“三个代表”要求去最终形成优化的代表结构,既有利于我们拓宽思路,也是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需要。
首先,新一届的代表结构要能体现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浦东开发12年来,一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实体纷纷入驻这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热土,并不断壮大。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123家中外金融机构和7个国家级要素市场,外高桥保税区引进了2000多家贸易公司和6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物流分拨中心,金桥出口加工区落户了421家中外资企业,张江高科技园区中的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这四大开发区已涌现出众多符合代表条件的优秀人物。同时,浦东的民营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也不乏杰出人物。他们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之一。
其次,新一届的代表结构要能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随着东方明珠电视塔、东方电视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科技馆等市级标志性文化项目在浦东的建成,东方书城等出版印刷产业在浦东的快速发展,陈逸飞、孔祥东、陆星儿等一批文化名人来浦东创业,以及社区文化日益丰富多彩,浦东的“文气”正在提升。与此同时,浦东孕育出一批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才俊。
第三,新一届的代表结构要能反映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浦东开发的征途上,浦东新区无论在街道、镇,还是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为浦东改革开放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从以往换届选举的实践来看,对代表构成的方方面面不能考虑过细,需要照顾的方面不能过多,因此,我们在设计新一届代表结构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认真落实有关党派结构的政策。历次人大换届时,中共中央或市委文件都规定,中共党员代表所占比例不要超过代表总数的65%,而在直接选举,即区县或乡镇的人大换届选举中,其选举结果往往是中共党员代表超过这一比例。究其原因是代表中党政干部偏多,致使代表中中共党员比例偏高。对此,1986年中央发文规定,除党政主要负责人仍应提名为代表候选人外,党政各部门的负责人大多数可以不提名为代表候选人。1989年中央又发文通知,“建议每县安排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当本级人大代表,一般以三至五人为宜。”中央三令五申发文,关键在于各地应认真贯彻执行。否则,党派结构政策的落实将是一句空话。这是本次区县人大换届选举中要认真研究并积极贯彻的重点问题。二是执行好连任代表要有适当比例的政策。从人大多年实践看,连任代表以占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为妥,以利于人大工作连续、有效地运作。
严格依法办事 努力优化代表结构
如何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所设计的结构优化的代表候选人方案得以落实,这是必须从操作层面去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调查,做到条块结合,积极物色一批素质较高的代表候选人。市委关于区县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文件指出:直接选举工作以块为主,各系统密切配合。我以为,这里所讲的“条”和“块”,不仅对全市而言,而且针对区县的情况。因此,在以街道、镇的块为主,调查并掌握代表资源时,各条线也要协作配合,将本系统的代表资源主动推荐到有关街道、镇,由有关选区在选民认可的基础上,以选民10人以上联名形式提名推荐。然而,街道、镇在各选区提出的代表初步候选人,涉及到单位职工的,要注意听取该单位所属系统组织的意见,以防止将个别素质较差的人选为代表。
其次,要把握好15%和85%的关系。以往,各街道、镇总是将组织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即占代表名额的15%那一块)作为选举中的重点,化较大的精力去完成。而对占代表名额85%需选民10人以上联合提名的那一块,只求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选举,对代表结构优化问题考虑较少,或者说,在新形势下如何选举产生素质高、结构好的代表,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办法。我认为,一是街道、镇在下达代表的名额中,要将组织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与选民十人以上联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整合形成结构优化的代表候选人方案。一个区的人大代表其结构合理、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街道、镇选举产生出结构好的代表。因此,选举前,各街道、镇要认真开展调研,对代表资源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本街道(或镇)如何优化代表结构有个预案。二是要充分利用单位系统的代表资源。如浦东新区教育、卫生等单位系统,相对来说存在着代表资源的“三多”,即名人多(名校长、名院长不少)、专家多、民主党派多。要按照单位与社区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将这些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组成混合选区,以有利于将素质较高的“三多”人物选为代表。三是要从技术层面多考虑“三选二”、“四选三”的方法。虽然从总体上讲,中共代表候选人比民主党派代表候选人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只要在操作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是能够将素质较好的民主党派人士选为代表,以达到代表结构优化的目的。如希望在某选区产生民主党派的代表时,要尽可能地采用被实践证明选举成功率较高的“三选二”、“四选三”方法,并在此选区内安排至少有两名民主党派人士为正式候选人,必将使民主党派当选代表的比例上升。这种操作方法,对确保妇女比例同样有效。
第三,积极引导选民选出结构优化的代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做好引导选民的工作,使选民把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和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相结合。依法办事是党的治国方略的具体内容,依法办事和按政策办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选举中,关于选民联合提名、协商确定代表正式候选人、差额选举原则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代表结构、代表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策来规定。因此,选民既要坚持依法办事,又要认真执行有关政策,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诚然,选举不能搞“指选”、“派选”,但在选举过程中要坚持向选民宣传代表基本素质和条件,讲清优化代表结构的重要意义。特别要精心组织好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这一关键环节。在初步代表候选人产生后,要进一步发扬民主,做好深入、细致的酝酿和协商工作,注意引导选民将优秀的党外人士、妇女等人物确定为正式代表候选人,经过差额选举,努力选出能符合结构优化的代表。例如,2002年浦东新区金桥镇人大换届选举中,镇选举委员会通过有效的宣传发动,让广大选民了解优化代表结构的重要性,在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过程中,以保证代表素质为前提,提出了“五让”做法,即党员让非党、干部让群众、男同志让女同志、文化低的让文化高的、年龄大的让年龄小的,从而选举产生了结构优化的镇人大代表。这也充分说明,积极宣传,善于引导,取得了广大选民的理解和支持,就能够达到优化代表结构的目标。
第五篇: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的素质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我国党员数量已经达到8260万,其中农村党员2483万,农村党员数量庞大,但是普遍存在着“老、旧、弱”等现象,所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不断的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党员人数分布不合理。现在党员是多了,但又不是各行各业各领域普遍都多,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农村而是相对很少,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人口6.8万人,其中共有党员1644名,仅占人口的2.4%。党员队伍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现阶段党员不但人数规模过大,而且结构还不合理,是个倒金字塔型的,越到高层,党员数量越多;越到基层一线,党员越少。尤其是在一些“非公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两新组织”,党员力量却十分薄弱。但是在党政部门和机关,党员又遍地都是,极个别部门甚至达到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党员,已经没有“先锋队”和“大部队”之分了,没有党员和群众之分了,失去了党员作为先锋模范的意义,而在农村一线,由于党员占比例较少,难以带动群众,引起规模效应。
二是党员人员结构老化。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年轻党员、能人党员严重缺乏,党组织建设相对弱化,部分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党组织功能发挥较弱,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党员1644名,其中35岁及以下的党员298名,仅占党员总数的18.13%,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83名,占党员总数的23.30%,其中还包括常年在外工作的大学生党员,党员结构老化明显,学历水平偏低,而农村老党员普遍存在接受新事物过程慢,创新能力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而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基层党组织无法吸收这部分优秀人才,这就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感觉到后继无人,从而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员较为分散,导致党员的教育管理较为松散,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战斗力和说服力,很多仅仅注重空洞的理论教育,不符合农村实际。二是对年老党员、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以及大学生党员管理力度不够,管理办法基本没有。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进退机制,一是有的农村支部书记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路子”搞关门主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积极分子想入党被拒之门外。二是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重选择、轻培养、重吸收、轻教育,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三是“出口”关没有“疏通”,大部分基层党组织重吸收,轻处理。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好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对一些明显违法违纪的党员不及时处理,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何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拓展党员发展渠道、改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的有效手段就是将优秀青年纳入到组织视野,进行重点联系、引导和培养,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以生产第一线骨干为对象,把视线瞄准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个体经营者以及各类企业中的生产骨干和乡土人才身上,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盲目追求数量也不忽视新党员质量。在各行各业中为党吸收人才,补充血液。
二是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党员的文化素质。各基层党组织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以电教学习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用技术教育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对年终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基层党组织的奖惩挂钩,通过科学的培训,使他们既“挣票子”(挣钱致富),又“富脑子”(思想进步),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三是建立科学的进退机制,给变质的党员、不合格党员、不发挥作用党员形成一种压力。毛泽东曾说过:“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专题
会议上强调,要强化党员管理,建立规模适度的党员队伍,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这是具有远见的战略举措。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要有一套科学的设计,特别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不把这些人推向党的对立面,而是积极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再次入党。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东寿光市综合运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登记等手段,建立起以“
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两年一登记”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体系;湖南隆回县在建立不合格农村党员“出口”机制过程中,科学区分情形,建立起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的处置不合格农村党员的科学评价体系等,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具有双重目的,既是教育和警示退党党员,更是教育和警示在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