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浦热能1105 王英杰 小班工作总结
2011级助理班主任工作
浦江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1105班
2011-2012年度总结
时光白驹过隙,转眼间,为期一年的2011级助理班主任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回望这一年的的助理班主任工作,有欣喜,有感动,有满足同样也有失落,有埋怨。但无论怎样,这一年的助理班主任工作都将是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段印记。凡事总要有总结,现在讲这一年的工作做一次回顾与反思,请学生工作领导老师认真审查。
回顾:
记得大一下学期,我在助理班主任的招聘的工作一开始我就递交了申请,因为我也想能像我的“小班”一样去体验一把“当学长”的感觉。后来通过老师谈话,管理能力培训及考察合格后,我在2011年9月正式上岗担任了浦江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助理班主任。第一项工作就是接待2011级新生,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念却一样对大学生活充满无限稚嫩憧憬的26名大一新生。最为艰难的就是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环境,并且在班里形成凝聚力,让浦热能1105班尽快成为一个成熟的班集体。我在接待的时候自己制作了联系卡和活动安排表,帮助同学有序进行接下来的活动。在进行入学教育后的第二天,我利用在培训班上所学,带领大家做了一次素质拓展,通过“和尚挑水”、“领袖的风采”、“大树和袋鼠”等游戏让班级里的同学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提高大家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班集体的执行能力,让“卓越圈”里的同学尽快脱颖而出,为日后选拔班委做准备。还专门邀请校大学生科协航模表演队的同学进行专场航模表演,让大家尽快喜欢是哪个大学生活。
军训期间,我多次利用课余时间下连队,关注同学军训情况,为同学们打气加油,及时了解同学的生理及心理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军训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军训结束后,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始,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浦热能1105班的班委的组建,并进行了党的知识教育,近70%的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日常中,虽然我自己班级和学生组织工作繁忙,但我依旧的尽量抽出时间,查点早晚自习,并认真管理早晚自习课堂纪律,及时帮助沟通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还与一些同学的家长保持联系,共同解决一些进入大学以后的困惑。
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浦热能1005班的考试成绩在专业三个班中名列前茅。
第二学期,根据班里一些同学的变化及具体情况,我对班级的班委进行了细微的调整,使整个班级更富凝聚力。
班级概况:
班级共26人,4名女生,22名男生。2名来自省外,贫困生4人。2011—2012上半学期13人次获得奖学金,下半学期8人次获得奖学金。
心得与收获
1.你对他人怎样,他人就会对你怎样
或许牺牲了闲暇的时光,或许让自己变得更为忙碌了,但是付出总有回报,回报的是这一年美好的回忆以及和浦热能1105班位同学的友谊。
2.信任与服从来源于能力的强大
身为学长,为懵懂的大一新生指引方向,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迈好大学第一步。以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该怎么“上大学”。人家把自己“奉为”那自身就应该为学弟学妹们负责。3.耐心
细心
用心
站在他人的角度,尽可能的为大一新生设想到他们所会遇到的问题,锻炼自己的“韧劲”,以最大的耐心为同学服务。4.付出与回报
作为小班,虽然工资不多,但是这笔钱也是对自己努力成果的肯定与回报,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评价,收获的关键是帮助他人之后的一种喜悦
王英杰 2012/11/28
第二篇:浦热能1105读书日活动计划
读书日活动计划
活动主题: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7日下午1点开始
活动组织者:张衡 谢广杰 李阳 倪鹏程
活动参与者:热能1105班自愿参与者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的意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改变人生的厚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改变人生的终点。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为了让读书成为同学们的习惯,请在这一天——请捧起你心爱的书,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享受阅读的快乐
活动流程:
1.同学们带上自己近期阅读的书,到多媒体教室
2.活动正式开始,让同学们猜某些诗句的作者及出处
3.自由演讲——关于读书给予我们的4.推荐好书
5.同学们互赠最感动自己的名人名言或书籍
活动其他事项:请各位班委积极配合,请各位同学积极参与
第三篇:专访大学生演讲俱乐部负责人王英杰
专访大学生演讲俱乐部负责人王英杰
10月中旬,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在山西师大巨人广场采访了大学生演讲俱乐部的负责人王英杰。
人物简介:
姓名:王英杰
出生年月:1992年7月
籍贯:山西省晋中
毕业中学:祁县中学
采访内容(记者为采访人,王部长为被采访人王英杰):
1、记者:部长您好,为充分锻炼记者团成员,培养采访素质、提升采访及写作能力,学生记者团想做一个有关社团负责人的人物专访,感谢您的配合并希望我们合作愉快。首先,您作为大学生演讲俱乐部的负责人,对于这个社团您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给予一个您的评价与定位吗?
王部长: 大学生演讲俱乐部成立于1998年9月,隶属于文学院、校社联山西师范大学唯一的以演讲为主题的,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生社团,至今已有13年的历史。大学生演讲俱乐部秉承着“繁荣校园文化,发掘优秀演讲人才,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自我展现、沟通交流及演讲能力”的宗旨,在“让声音越来越响亮”口号的指引下,定期举办系列活动,如“诚信 和谐 责任”
大型演讲比赛、“模拟招聘会”、“ 演讲技巧讲座”、“普通话讲座” “党团知识竞赛”“即兴演讲”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自我展现、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演讲素质,丰富了同学们的第二课堂,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大学生演讲俱乐部自成立以来就得到各方肯定。2004年获校级“优秀社团”,2008年获“第十一届社团活动月之星”,2009年获校级“先进团支部”,2009年获得校级“优秀社团”。我是第十四届负责人,在我看来社团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处于一个中上的阶层,而且它带给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2、记者:在您任职期间,您遇见过困难吗?比如当您的决定与下级意见发生冲突时,都是怎样解决的?
王部长:困难是必然的,但我心脏比较大,抗压能力强(呵呵)。像我们社团负责人都是一年换一届,今年刚好我接手,在接手后就遇见不少问题,比如举办活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还有怎样筹集举办活动所需经费等等。在社团内部,自己偶尔也会与部员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执。但这些问题我都会及时跟部下的各个部长反馈并共同商量出决策方案然后再去实施。当自己的意见跟部员们发生冲突后,我会多换位思考,尽量与他们沟通并在可行的情况下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当然,有些时候请教上一届社团负责人也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前辈的经验和我们这初生牛犊要多很多。
3、记者:您认为大学生演讲俱乐部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另外,当前您认为把大学生演讲举乐部办好最主要需要做的是什么?
王部长: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各自所在方面不一样而已。像大学生演讲俱乐部,我认为优势就是能够发掘优秀演讲人才,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自我展现、沟通交流及演讲能力。当前,社会缺乏交际能力强的人才,而我们社团正好能弥补这一缺失,能为大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但与此同时,我们弱势又在这里,顾名思义,大学生演讲俱乐部的范围面就只在演讲部分,其他范围很少涉及。虽说当今社会交际能力强的人才能占半边天,但是综合全面型人才更应该能撑起整片天。所以说社团是一个很矛盾的个体,我们既想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做精,又想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让文学院下属四个社团---红烛,神州,记者团,大学演讲俱乐部,四大社团联合起来举办活动,取长补短,那么我想在山西师大的影响力肯定是巨大的,而且至于我所讲到的劣势肯定能得到相应的弥补。至于当前最主要需要做的就是多举办属于自己社团的特色活动并且办好,除此之外,可以在某些层面上适度加上奖惩制度。在下学期,我们会举办一个模拟面试的活动,为学生毕业后面试做一次现场模拟。
4、记者:作为社团负责人,您认为您有什么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么?同时也以此来对未来的接班人的要求吧。
王部长:说实话,在社团里面干了两年,我觉得虽说是一个小小的社团吧,但你既然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所谓能者多劳,只有多做多反思,才能得到更多。至于对下一届接班人的要求,不说是要求吧,就说几点期待,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第一,一定要有归属感,认为社团是自己的归属地。要
不然你就算能力再高也没有用。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二,要有责任心,耐心,不能粗枝大叶,细节决定成败。第三,要有进取心,要努力争取把社团发展得更好。第四,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每个社团不能一枝独秀,要争取各社团共同合作,才能让山西师大百花齐放。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还谈及王部长生活上的一些逸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谈及友谊。他说人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没有朋友,如果没有朋友,那就形同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特别是在自己在高中阶段,很庆幸有着那样一群好朋友,一起奋斗,一起走过高中最苦的那三年。
整个采访过程轻松而愉快,衷心感谢王英杰部长的配合。期望大学生演讲俱乐部会越办越好同时也祝福王部长的大学之路越走越精彩。
第四篇:2011热能学院辅导员工作总结
2011年个人工作总结
春去秋来,一年的时间又这样过去了。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也有感动„„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特将过去这一年的工作做一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要负责热能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学生评优材料整理、协助团总支书记整理党员发展组织材料及我院的各项文体活动。在工作中我能够做到时刻牢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深入学习并遵守学院及上级单位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类文件要求,及时把握最新动态,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修养;严格遵守学院值班值宿制度;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寝室了解学生各方面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下面便将11年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个人素质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我认为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讲求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在这一年中我能够做到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并认真做好记录,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学院印发的文件及理论学习材料,并将其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及时改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除此之外,我还能够做到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力求在学习上与学生也能找到共同话题,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在这一年中我还在我院承担水电0911、水电0912、设备097、水电1014、空调1020、设备1010班《计辅设计》课程授课工作。作为一名辅导员光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还是不够的。想要与学生更好的交流,缩小彼此的距离与代沟,便需要不断掌握新的讯息及学生的爱好。我能利用自身在舞蹈方面的特长指导学生开展文艺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各项比赛和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学生日常管理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我们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将学院的要求和我院学生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项评优条件中去,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了方便联系各年级学生,保持学生工作讯息畅通,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加飞信、建立各班QQ群,利用人人网等手段确保有事情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到学生,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了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及时教育其改正,我还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和学生交流,谈学习、谈感情、谈生活„„
在日常的公寓管理中,我院采取每日早检、晚检、随时抽检的管理模式,随时配合舍务科老师的管理,对于在平日检查和大检中表现突出的寝室,我们还采用各种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效果,受到广泛的好评。虽然管理是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是在我看来,仅仅做好管理是不够的,服务学生也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辅导员,除了管理好学生,还要服务好学生。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我也谨记这一点,这也使得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排除总是单一以管为主,不论什么事情我总是以引导学生为主,突出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模式,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指导他们学习,还指导他们的生活,“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是老师亦是朋友的关系,从而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平时,只要学生给我反映的情况,无论事情大小我都把它们记下来,并想办法帮助解决,很多时候都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替他们着想,让他们从内心信任我,愿意和我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三、学生课余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这一年中我院团总支学工办举办了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而每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都凝结着我们共同努力的辛勤与汗水。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院开展了系列的活动,如举办主题团活,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举办大合唱活动,教育学生“不忘历史,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时代大学生。”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参加学院校园文化广场节。接到任务后我能第一时间组织学生确定表演形式、人数及所用音乐,并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最后由我院186人组成的表演队伍以其整齐划一的动作,响亮的口号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在运动会举行期间,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干部协助体育部做好运动员选拔、审核及训练工作,策划我院运动员入场形式,学生会各部门同心协力、各负其责保证了运动会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我院的运动员入场因其独特的形式受到大家的好评,最后在我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获得精神文明奖。
10级学生会换届后,为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我们根据现阶段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干部能力培训课程,通过讲座、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干部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整体凝聚力,收到很好效果。
为了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送上一份最真诚的祝福,我院还与天天星期舞专业舞蹈培训机构联合,举办了送老生晚会。崭新的舞蹈形式为整场晚会增添了很多色彩,使晚会效果上升了新的层次,学生热情空前高涨。
11级新生的到来给我院增添了新的血液。迎新工作中,我们克服了人员调配严重不足的困难,在团总支书记的带领下,相互配合,办保险、办饭卡、发放军训服装、办理备品及学生寝室有关事宜„„努力做到各个环节不出差错,顺利完成迎新任务。
军训期间,我坚持每天都到训练场督促学生军训,每晚检查11级新生寝室,既能让学生尽快熟悉我院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又能让自己尽快了解大一新生。
为了迎接大一新生,我院举办了以“新起点、新希望”为主题的迎新生晚会,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晚会中高潮迭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在学院“一二·九”活动中展现热能学院学生风采,我们从十一月初便开始着手准备学生节目,聘请专业舞蹈老师编排舞蹈节目,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力争做到每个动作都整齐划一。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和其良好的精神状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此外,在这一年中我们还组织了院篮球赛、台球比赛、十佳歌手大赛、班级装饰大赛等多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四、分管工作
除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外,我还负责本院学生工作有关文件存档和学生档案的管理、学生评优材料整理、协助团总支书记整理党员发展组织材料等工作。
为了更好的落实学院两级管理的有关规定,更好的完善我院学生工作各种资料的保存、整理,我将需要保留的文件分门别类的装在一起,做好登记,以备不时之需。
在学生档案管理中,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无论事情大小,我都坚持自己亲手去做的原则。从刚开始建立学生档案、填写封皮到各种登记表、报到证、成绩单的装档,可以说我们学院的每一份档案都是由我亲自整理的。
当然,在工作中我本身也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需要向其他同事学习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秉承服务学院、服务学生的态度,用我最大的热忱面对每一天的工作,面对每一个学生。
第五篇:政治学基础教案王浦勋
政治学基础教案
主讲人: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重点:掌握政治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政治的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区别于联系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但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他仅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而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是,权力政治观忽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权力政治观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和不深刻的。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2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
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政治学
重点: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政治学的产生与特点 难点: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1、按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或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包括政治哲学,政治学原理
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包括政治管理学,行政法学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做政治研究,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 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人格研究等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包括国家,政党,政治制度的研究
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参与,政治权力运行和运行机制,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
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
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以科学方法就这些假设和命题进行调查分析,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假设和命题。
6、按照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我国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政治学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学原理就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共同特征在于: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因此,政治学与伦理学合二为一;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基本特征是: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政治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马基雅维利和博丹从人出发,并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为核心取向从而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共同的特征是: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强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所谓的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其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任务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学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这些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社会公共权力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方政治学大体上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基本上是17、18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其作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其特点是:其一,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其二,方法体系多样。其三,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其特点是: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其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实证性政治研究;其四,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在于政治的实然,在现实性上,表现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合理。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政治学虽然仍然按照实证的政治学和规范的政治学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是,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首先在实证政治学和规范政治学范围内,都出现了新的范式和新的思想流派。其次,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立场多样化,呈现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反客观主义并存的状况。再次,政治分析途经呈现多样和相互融合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其一,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考察政治现象,这就使它能够客观,现实地揭示政治的本质;其二它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从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革命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
4.实践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政治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他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鸦片战争以后先后引进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但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后,在三民主义外衣下继续推行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其极权专制的政治统治。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其一,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二,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其三,政治学展开了广泛而具体的应用研究。同时,政治学的基础研究趋于深化,尤其在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相当份量的成果。特别是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现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学分析途径、经济学分析途径、心理学分析途径、政治系统分析模型、政治沟通分析模型、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等。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
第二篇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关系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第一,利益关系;第二,政治权力关系;第三,政治权利关系。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重点:掌握利益的基本概念;利益形成与本质 难点:掌握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利益的含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这是利益内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利益要求的主体实现性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利益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同时任何利益必须在社会中形成的,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是客观的。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是主观的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的活动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进行,有目标意义。另一方面,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手段意义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含义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关系是与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分不开,而正是这一矛盾的作用和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
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1.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同含义,可以说它不仅涉及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了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2.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共同利益是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的,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市场主体不可能投资或供给公共产品,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实现。3.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而这种唯一性,使得社会生活中,在特定的范围内和特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政治权力是唯一的。
4.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一经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
5.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复合性,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他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利益矛盾包含两个方向的矛盾:一方面,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二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
A.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自然的差异和社会的差异。自然的差异是指利益主体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社会的差异是指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B.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利益客体都有要求,通常有两种形式的表现:一种形式是某一利益主体对另一利益主体的既有利益的要求,这实际是一种利益剥夺;另一种形式是两个利益主体对于某种双方均未获得的利益都有利益要求,这往往表现为一种利益竞取。
横向利益矛盾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标准,在于构成矛盾关系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否具有可协调性。影响横向利益矛盾存在状态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不同占有者之间的关系。
2.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而同一利益主体包含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两部分内容,可以说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之间的矛盾,其发生有两个方面条件:一是这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主体的不同意义,二是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
A.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对于该利益主体的不同意义表现在: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的差别;局部意义和全局意义的差别;当前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差别;非根本意义和根本意义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构成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发生矛盾的客观基础。
B.当不合理的分割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时,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会发生。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构成了纵向利益矛盾的主观基础。
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当特定社会的共同利益需要社会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予以实现时,当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发生矛盾,当该群体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其他社会群体利益实现之间发生矛盾,并且当这种利益实现和利益矛盾需要由特定的社会范围中形成的合法强制性权威力量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结成特定的政治关系。可见,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特定途径。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了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对于政治权力来说,共同利益是人们结成特定政治力量的内部基础,政治权力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权威性力量。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外部条件,政治权力是处理利益矛盾的权威性凭籍和权威性手段。对于政治权利来说,共同利益是该群体成员要求政治权利的基础。利益的横向矛盾决定了特定的群体成员必须要求以特定的权利保证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利益的纵向矛盾使特定社会群体需要以政治权利方式规定其单个成员的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3.利益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特性。在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特性为政治权力特性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同时,共同利益的这些特性也为政治权利的特性奠定了基础。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则影响和决定着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实现程度和方式。
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利益关系的构成内容,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即以政治权力及其权威性强制方式来实现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矛盾,政治权力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职能,实际是政治权力这两方面职能的具体化、现实化和分解化。同时也规定了政治权利的基本功能是社会成员主张社会共同利益。而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则使政治权利的重要功能是主张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共同权威规则。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同社会阶级、集团、政党、个人从事政治参与活动,也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社会政治来获得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并使之落实为政治利益的有利分配。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建立其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同时,国家的政策、方针、法规、条令,政党的政纲、政纪和政治活动以及政治社团的政治要求、政治措施,都是为各自代表的特定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个人、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利益运动是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政治权力
重点:掌握政治权力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政治权力类型与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力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含义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形成,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动员和凝聚有效政治资源的能动过程,也是政治权力主体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的过程。1.客观构成要素,使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A.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特定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强弱和是否能够转化为政治权力并且维持其有效运行,不仅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权,而且取决于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和经营状况,取决于其在社会和经济过程中运行的实际效应。
B.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对于社会财富的价值来说,任何财富本身都代表了一定的力量,社会财富的累积意味着力量的扩大;对于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来说,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C.暴力,暴力本身是一种力量,并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受特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制约,并以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占有为自身存在基础
此外,它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形势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2.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A.能力素质,智力和体力的总和。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她也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主观能动的基础
B.身份资格,附着于政治权力主体之上并对政治权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C.理论与策略,D.政治组织,主要是作为群体的政治权力主体力量的主观构成要素,对于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政治权力主体来说,组织是一种可资凭借和利用的政治资源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与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共同凝结了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1.主体利益性
从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基础看,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首先是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体现。
从政治权力作为强制约束方式来看,一方面,政治权力不过是其主体利益以强制约束方式予以实现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权力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居于强制约束地位,其主体利益会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2.强制约束性
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首先导因于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也产生于其实现利益的强制约束方式。3.专属排他性
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是由共同利益的单一性决定的,而共同利益的这种单一性,使得实现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力必然是唯一的,唯一意味着专属,专属意味着排他。正是这种唯一性,提供了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基础。
政治权力实现特定利益和要求的强制约束方式,进一步为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4.扩张延展性
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首先导源于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的独立性,同时,政治权力由于具有共同利益实质意义或形式意义上的强制支配地位。为了维护这种支配地位及其效用的维护和强化的要求,会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尽可能积聚力量,扩展自己的权力地位,增强自己的权力能力,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
政治权力的基本职能是实现共同利益和协调规范利益矛盾。由于这些职能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政治权力具有多重职能性。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社会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3.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社会公共权力,就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因此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特点:1普遍性,他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2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内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存在。
二、政治权力关系(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关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权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在两者关系方面,执政党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是领导关系,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关系是执掌关系。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相互协调的关系。一般不存在对抗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两者关系也可能走向对抗。为使地方权力的两重性和由此引起的中央与地方的两重关系得到和谐实现,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两者的权力配置或分割
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就政治权力作用的基本特点来看,主要体现为:
1.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现实中,政治权力总是对特定政治权力客体发生作用,以实现其特定目标,特定政治权力客体规定了政治权力作用的特定指向。政治权力作用方向可能直接体现政治权力主体的目的,也可能间接体现这一目的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一般来说,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政治权力作用成本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3.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在价值意义上,政治权力即可能按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形成符合公共之善的作用,也可能按特殊的权力执掌者的特殊利益,形成破坏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共价值的恶的作用 4.政治权力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理性和慎重。
5.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政治权力由于受着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关系和其他力量的相应的互动制约,政治权力的作用不可能完全体现为作用过程和作用后果的单一意志性,在实际政治生活和社会过程中,他常常会呈现出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合力作用。
政治权力作用方式选择,主要是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性质、状态、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就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来看,主要有:
1.指令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为,指令方式通常发生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权力关系中;他的基础是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和受支配;指令方式是政治权力制约性的直接体现
2.压力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和心理氛围,以次使权力客体意识到自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政治后果,从而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进而达到政治权力主体对于政治权力客体的既定要求和目的。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具有不同程度冲突性甚至对抗性的利益之间。
3.规约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政治和社会规范或规则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政治权力的规约方式通常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政治关系中,而政治和社会规范或规则本身就是共同利益的构成内容。
4.说服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说服方式的运用基础是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之间具有特定意义的共同利益。5.奖酬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行奖酬,以激励或奖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奖酬方式主要作用于非对抗的权力关系中。是一种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6.处罚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根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是规约方式的一种补充,处罚方式以惩罚为特征,是一种消极方式,但由于他具有毖后行,也不失积极意义。7.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暴力方式一般存在于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中,当非根本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矛盾激化而呈现对抗状态时,暴力方式也可能出现。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政治权力主体成员为了实现自己利益而凝结成为特定的强制性力量,通过这种力量他们一方面维护自己利益赖以形成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他们获得特定的社会资源,来直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政治权力是社会成员获得法定政治权利的政治前提,政治权力又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最后,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从一个方面显示着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和水平。
从社会生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且在利益意义上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一是通过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保护和破坏来间接实现,二是通过政治权力直接组织或破坏社会生产直接实现;再次,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影响力;最后,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政治权利
重点:掌握政治权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的内容与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含义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政治权利就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
二、政治权利的特性
政治权利的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而单个的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集中的政治权力对于分散的社会成员的权力确认,成为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而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特性和政治权力的特性经过这一矛盾运动过程,转化形成政治权利 的其他特性:
1.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是指政治权利属于相对共同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政治权利,而且政治权利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相对共同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权利实现。
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也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政治权力对于政治权利主体主张共同利益的资格的确认,实际是确认各单个政治权利主体对于这种同一个共同利益的主张资格。2.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范性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导源于政治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在政治权利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转化为作为相对个体的政治权利主体的行为原因
政治权利主体的规范性,也是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政治资格上的转化,政治权利的规范性是政治权力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在作为相对个体的政治权利主体资格上的还原。3.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自主性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法定范围内自由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资格,因而它具有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特点 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是由该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单一性转化而来的。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也是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资格上的转化。4.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统一性。
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始于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共同利益的独立性赋予政治权利主体以法定范围内的自由,构成了政治权利中的权利方面;共同利益的相对性赋予政治权利主体以相应的政治责任,构成了政治权利的义务方面。
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也是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在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结果。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对应的政治权利的扩张延展性,并形成了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限制,这些限制形成了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对称性,同时形成了政治权利主体具有权利义务统一性。5.政治权利具有自由价值性
政治权利的特定基本价值,是政治权利主体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政治生活的自由,政治权利内涵的这一基本价值,是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共同利益而形成的。
政治权利的自由价值性,也是政治权力多重职能性在政治权利资格上的转化体现,当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特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法定政治资格时,也就把自己的特定职能转化为了政治权利的法定要求和资格主张。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融合的。
奴隶社会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第一次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其政治权利同政治义务相分离。
封建社会政治权利由于封建社会中拥有财产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和僧侣紧密相关,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农民享有某些政治权利,但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在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不平等,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公共权力归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所有,使得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公平性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集会自由等。(2)诉愿权。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和诉讼权利。(3)参政权。大体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自由等。(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政权的集中体现
(3)监督权和罢免权。前者是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后者是公民按照法定程序对于不合格的人民代表有罢免权利。
(4)诉愿权。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实现、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政治权利是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因此,它总是体现着这种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因而最大限度地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提供政治可能。政治权利又是政治权利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的资格,因此,政治权利又为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提供了政治可能。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由于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它以法定的形式规定着政治权力执掌者和社会政治成员政治活动准则,因而有利于保障政治生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意志有序地进行。由于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具有政治公平和正义的象征或实际意义,因此可以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矛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而政治权利是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在其实施过程中,可以平衡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消除利益矛盾。
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政治权利一方面分配着社会成员的法定政治自由,另一方面分配着社会共同利益。为了主张自己认定的公共利益和谋求享有这些利益,政治权利的拥有者必然要在权利的法定范围之内进行积极的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权利的确定会为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和积极的条件。
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权利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意味着社会政治权利的政治义务的明确规定和有效实现,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政治向着制度化、法治化、责任化的方向发展。政治权利的规定和实现,还意味着社会成员实现其利益的可能。而社会成员谋求实现其利益的行动,则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篇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他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
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他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过程
第一章政治统治
重点:掌握政治统治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政治统治的作用于方式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
一、政治统治的定义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特点: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主体地位是政治权力制约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同一性,表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只有在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实现,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使得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同一性,则要求政治权力使得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选择服从行为,通过这种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建构,解决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制约关系中的内在矛盾。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因此,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政治秩序既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的结果,又是解决这种矛盾的要求。政治秩序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同一性的保证。因此,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矛盾性和同一性的交互作用,会形成特定社会范围和结构的秩序。而发现、确认和维护这种秩序,以利于政治权力的有效运行,则是政治统治行为的实际政治功能。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价值,他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同理,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其次,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还取决于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2.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利益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3.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要有效的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除了运用政治权力进行政治强制和控制之外,还必须运用这种权力承担起社会职能,因此,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职能基础是对于共同利益要求的实现。4.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在建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时,除了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以外,还需要建构社会成员的服从心理。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同和同意。这种认同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二、政治统治的类型 以往的政治统治类型包括:
1.按照政治统治支配性因素划分为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2.按照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对政治统治进行划分为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法理型政治统治。传统型政治统治是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法理型政治统治是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应该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社会政治统治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
对于政治统治类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可以做如下理解: 1.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
2.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统治的方式
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建构、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主要有:
1.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强治方式主要采取强力压迫,权利剥夺,分化瓦解和行为强制等方式。强治方式是政治统治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政治权力的直接运用。
2.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法治的实际运行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照和维护法律的秩序,来实现和维护统治秩序。
3.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在实施这一方式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体体现为多方面公共事务,因此,绩治方式要求政治权力主体全面承担这些职能,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共职能具有特定的目标性,绩治方式还常常要求政治权力有效的按照这些目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
4.理治方式。即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是发生和作用于社会成员理性思维层次的活动,是对于特定政治统治合理性的阐述和论证,是以思想秩序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统治秩序的途径。
5.德治方式。即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权力以道德伦理建构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确立特定社会的公共伦理,同时,必须使其政治统治在价值和规范意义上具有与公共伦理的高度吻合性,以此确立政治统治的道德合法性和正当性。
6.心治方式。即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对于政治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政治统治能否建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政治统治有效程度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成员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是政治权力主体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规范转化成为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的过程。
二、政治统治的作用
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持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政治权力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能否作为权力存在和运行;对于社会政治关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既有的政治关系能否存在;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社会成员实现利益的既有政治方式和途径能否存在。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对于各种各样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力量和人员实行防治、打击、排斥、惩罚和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在特定国家外部,政治权力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保证国家安全;在特定国家内部,政治权力打击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保证公共安全。
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政治统治是在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中,因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作用而发生的,也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政治统治行为必须把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力量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其允许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和限度内,从而使得政治权力能够发挥制约关系意义上的作用,这就使得既有的政治关系得以维持和存续。
4.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在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是通过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来实现的,政治权力的效力也是通过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来体现的,而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则是通过政治统治的过程来确立和强化的。因此,政治统治是保证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作用有效性的前提,政治统治行为为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
5.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就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来看,在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意义上,政治统治也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资格的确认和保障行为。一方面,政治统治确认特定的社会成员法定资格,排斥特定成员的这种资格;另一方面,政治统治保障其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未确认的政治权利则不予保障,对于已确认的社会成员违反政治权力的意志和规则的行为予以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以保障其他社会成员权利。
6.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政治统治的社会意义在于为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而政治管理正是需要这种社会和政治秩序和稳定状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造就的,所以,政治统治以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建构和维护,以政治稳定的维护和巩固,为政治权力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正常履行政治管理职能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章政治管理
重点:掌握政治管理的基本概念、职能 难点:掌握政治管理的作用于防守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含义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通过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的特征。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社会活动来看,任何管理都是通过特定的组织进行的。管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的贯彻,对于管理对象及其行为的规制,都是以组织的形式实施的。因此,作为特定类型管理的政治管理,具有特定的组织性。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
政治管理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和承担公共目标和公共职能,其凭借实施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会转而形成政治管理的政治和社会公共责任,由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责任性。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
对于社会生活和发展来说,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及其成员来说,管理也意味着服务。政治管理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特点。
5.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政治管理以有效实现共同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的实现方式,有效规制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效率的要求。同时,政治管理以各种方式协调各方面社会利益矛盾,按照特定社会的公平要求,实现对于社会的管理,来实现公平的价值。第二节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
一、政治管理的职能
政治管理的职能,即政治权力在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所承担的任务。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政治管理是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的基本机制,因此,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是政治管理的基本任务。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包含几个职能: a.确定社会共同利益
从社会政治过程来看,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确定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主动确定;二是被动确定。由于社会共同利益包含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中,所以,确定社会共同利益不仅意味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内容或者含义的确定,而且意味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与其他利益边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确定。b.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根据所确定的社会共同利益,以政治权力的力量予以实现,是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核心环节。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是公共资源的组织和配置,关键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求政治权力体系的统一行为,需要遵循平衡原则。c.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维护社会共同利益,是实现和分配共同利益的重要条件,因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首先和集中体现为对于公共财产的维护,也体现为对于社会公共组织的维护,还体现在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规则的维护方面,还转化体现为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要求的维护。d.分配社会共同利益
分配社会共同利益,即把已经实现的社会共同利益分配给社会成员,使得社会成员享受到社会共同利益的过程,围绕这一过程形成的社会对于政治管理的规定性,成为政治管理分配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是按照公共性原则进行的,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职能特征,通常需要设置必要的分配原则和制度。e.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创造和提供条件,是政治管理发展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在发展社会共同利益方面,政治管理者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的要求,提高共同利益的质量和效益,构成了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共同利益的发展职能。2.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根据社会利益关系状况,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政治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包括: a.把握利益矛盾
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社会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进行利益矛盾协调和规制的基础,因此,也是政治管理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职能中的基本方面。确定社会利益关系中的这些矛盾属于纵向的利益矛盾还是横向利益矛盾,是属于何种层次和何种范围的利益矛盾,是在政治管理中把握利益矛盾的首要职能。b.分析利益矛盾
在政治管理活动中,深入准确地分析利益矛盾是认识和把握利益矛盾职能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切实解决利益矛盾的前提,因此,分析社会利益矛盾,成为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分析社会利益矛盾,需要分析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需要分析矛盾的程度和状态,需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分析矛盾的转化条件。c.解决利益矛盾
在把握和分析社会利益矛盾的基础上来解决利益矛盾,是政治管理协调经济利益矛盾职能的落实环节。一方面,社会利益矛盾通常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解决的,所以,解决社会利益矛盾,需要把握和利用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利益矛盾,政治管理者可以运用政治权力的力量,创造解决矛盾的特定条件,以使矛盾得以解决。
二、政治管理的类型
划分政治管理类型,可以综合政治活动和管理活动两个方面,按照政治管理的基本要素进行划分: 1.按照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管理,包括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
这种对政治管理类型的划分,主要在于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不同,由于政治管理本质利益目标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政治管理在其社会背景下所实现的共同利益的含义不同,利益矛盾的控制和协调也不同。
2.按照政治管理的功能,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
立法管理一方面是政治权力对于其自身活动及其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于立法和授权立法活动的管理。行政管理包括对于行政权力自身的管理和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
司法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自身活动的管理。就其具体内容,一是法院的组织和人事管理,一是诉讼的运行管理。
3.按照政治管理的不同对象,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
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要求、规范和引导。
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包括对于政府组织的管理、对于政党的管理和对于政治社会团体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包括对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内容。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对社会单元的管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对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管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管理。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管理方式是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分析和把握政治管理的方式,可以从政治管理的政治方式和管理行为方式入手: 1.关于政治管理的政治行为方式分析
人们的社会和政治行为方式由经济活动方式和人们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决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方式和人们经济利益实现方式,主要是自然经济的活动方式和市场经济活动方式,为此可以把政治管理的政治方式确定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在自然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管理方式,特点是: a.政治管理具有父权管理特色。b.政治管理具有高度集权性。
c.政治管理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d.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人治特点。e.政治管理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
在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管理方式,其特点是: a.政治管理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
b.政治管理是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c.政治管理以市场经济理性为基本依据。d.政治管理以法治方式进行。e.政治管理以多种手段进行。2.关于政治管理的管理行为方式分析
从管理行为的过程方式来看,政治管理的方式包括: a.政治规划
政治规划是政治权力在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就其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而进行计划和部署的行为。政治规划是政治管理行为的首要行为。政治规划的特点是:预见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b.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本质上讲,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行为实施过程的起点。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c.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政治组织行为的特点是: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政治组织本质上是把政治权力结构化规则化的过程。d.政治指挥
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的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也是政治管理转化为现实社会后果的过程。政治指挥的基本特点是: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e.政治监督
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政治监督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政治监督行为的特点是: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二、政治管理的作用
政治管理作为政治权力主体的重要政治行为,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政治管理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管理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制约关系作用下,围绕政治权力主体的地位和利益,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政治统治建立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管理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那么,政治管理则是政治统治得以实施的必要基础。因此,政治管理强化着特定政治权力的统治。政治管理提高和强化政治权力的力量;强化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成为建立政治统治和强化政治权威的直接方式;强化着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第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政治权力是权威性的利益实现机制,这是社会和社会利益关系对于政治权力的规定性。如果说政治权力的统治行为为这种社会规定性创造了政治条件,那么,政治管理则是这种社会规定性的实现行为。首先,政治管理是实现、维护、发展和分配社会共同利益的机制。其次,政治管理是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机制。政治管理实际上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也是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机制。
第三,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政治管理实现的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利主张的共同利益,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具有性质、内容和形式的共同性。因此,政治管理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落实为社会政治结果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作为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对于共同利益及其实现的主张,是通过政治管理得到落实和实现的。从形式上来看,共同利益的实现过程和发展过程,是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借助政治管理的形式不断落实为社会结果的过程 第三,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进行的积极保证。社会成员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是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和正常发展的必然前提,而政治管理实现和发展社会利益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因此,只有政治权力有效地实现政治管理职能,才能使社会生活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政治管理因而成为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和有序运行发展的保证。因此,政治管理是在社会利益实现、社会关系规范和社会行为规制的意义上,积极保证着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发展。
第四,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凭借着政治权力的强大力量和政治权威的条件,政治管理在社会发展和利益实现目标意义上,牵动和指引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政治管理以政治规划和政治指挥,规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和规范不同利益,使得社会成员得到利益和需求的满足,从而产生新的需求,这就使得社会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政治参与
重点:掌握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特征与类型 难点:掌握正政治参与的条件、途径、方式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如下: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涉及社会政治生活所有内容和过程 3.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5.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非马克思主义根据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行为形态对于政治参与进行类型划分,以此把政治参与划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
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这样的分类并没有深入到政治参与的性质和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同民主政治形态的划分来区分政治参与的类型,具有本质的意义。
按照这一标准,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种历史类型: A.资本主义政治参与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制度有关,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制度是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一些表面平等、自由的原则运用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公民政治参与的表层设施和机制,对于资本的利益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来说这种公民参与有其积极作用:
1.它可以以政治权利表面的平等、自由掩盖政治权力和实际政治利益实现及分配的不平等,从而掩盖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
2.它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晴雨表,为资产阶级及时调整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3.它可以以政治参与作为工具,平息和裁决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和角逐,从而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统治 4.它可以利用政治参与来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给人民群众以发泄不满的机会
但实际上,因为在资本主义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财富是间接地但也是更可靠的运用它的权力的,所以,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政治舞台的政治工具而已。
B.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制度,它是在反对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建立的,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各项活动的主体,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参与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的活动。同时社会主义统治从本质上讲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这就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享受充分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他们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参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2.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选举活动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在各种政治参与行为中,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最有效手段。3.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这种组织可能专门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但其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参与组织本身就构成了政治参与活动。由于政治集团组织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两大类,因此,政治结社相应的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 4.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这些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5.政治接触。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
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来访的形式同政府接触。6.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个方面:其一,经过长期政治浩劫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其二,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其三,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其四,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故有些公民认为参与政治与否无所谓,故不参加政治。政治冷漠也会影响政府决策,使政府容易产生专断的决策,故应当注意他的负效应。
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政治参与本质上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因此,民主政治是政治参与所赖以存在的政治条件。在民主政治中,政治参与行为与政治管理行为联系在一起。就是说,在民主政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管理是与多数人对管理过程的参与相结合的。
人们在管理社会政治事务方面这种既能又不能的局面,是由民主政治的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基本因素:
1.经济发展。一国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一般呈正相关。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从而也与人们利益的能否实现相关,也与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相关。构成社会地位的各种因素在共同发挥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的同时,各自又在发挥着自身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3.政治心理。政治参与行为离不开它的心理因素驱动力,同时,驱使人们参与政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4.政治机制。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必然要受到政治自身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对政治参与有重大影响作用。但仅就政治运行机制来说,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有选举制度、政党、监督制度等。
5.社会机会。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要受到经济、制度、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由这些条件和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所造成的社会机会的影响。社会机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上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一、政治参与的作用
就其政治作用来说,其主要体现在:
1.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其心理条件。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政治统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
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公民对于政治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于政治管理主体的制约。
4.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包含着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提高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政治体制的宽容精神。
5.政治参与影响着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
就其社会作用来说,其主要体现在:
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们表达利益要求的过程,他可以使得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以符合公民的愿望和需求的方式加以制定
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带有支持性的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和自治。政治参与通过为社会流动争取机会如教育、谋职、迁居等来对社会流动发生作用。政治参与还影响到社会自治。公民通过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直接作用于社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自治制度的发展。
4.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作为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从横断面看,因为影响政治参与变量的众多,政治参与的变化趋向极为复杂,很难简单加以确定。另一方面,精英治国论和技术统治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流行,又使许多人陷入反民主和反参与的思潮当中。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政治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政治参与,才能看清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内容,本质上是与政治统治相联系的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已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就政治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就政治参与模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
就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第四篇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政治组织,他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二是政治制度,他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第一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
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他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分开来。2.管理劳动说。
管理劳动说虽然指出了特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他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3.国家契约说。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4.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他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国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按照这一标准分类,有以下基本类型: 1.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主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的。2.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因此,他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3.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的工具。4.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第二节国家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1.君主政体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职。
2.共和政体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职期限。
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他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1.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基本特点是: a.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b.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c.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d.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e.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f.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
2.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联邦制国家特点:其一,国家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行使政治权力;其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其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其四,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政府拥有外交权,但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能力 邦联制国家特点:其一,各成员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彼此隶属和制约关系,而且只是在某些方面采取程度不同的一致性同;其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邦联一般不设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第三,邦联设有邦联成员国的协商机关,其成员主要有各成员国的政府首脑担任,其主要职能是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务;其四,邦联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第三节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国家机构具有的特性: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特定职能性。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他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在社会发展史上,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二、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可以由专门国家最高代表者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最高权力者担任。
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有: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大赦、戒严、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中,它一般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立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按照立法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立法机关和一院制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具体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3.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他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机关一般由国家行政首脑如总理、首相、总统等等和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行政公务人员组成。
行政机关职能一般有: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关通过的各项决策、议案、提案;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工作;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管理,任免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处理对外事务。4.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起公诉的机关,他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司法机关一般按不同职能有三部分组成:侦察,诉讼和审判。
侦察是破案机关准确、迅速的查明情况,并获得证据和查缉犯罪人的活动,由司法行动机关担任,如公安机关。
诉讼是一般有检察部门担任,职能是弄清案情,确定是否构成犯罪,并代表国家起诉。审判一般有法院担任。第二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的含义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阶级性,因此,要区分本质上不同类型的政党,必须以政党的阶级利益基础作为基本标准。区分政党的阶级利益标准包括:其一,政党的指导思想体现着哪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其二,政党的纲领、方针、政策代表者哪个阶级的要求;其三,政党的实际活动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按照区分政党的阶级利益标准,可以首先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1.资产阶级政党是以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志为宗旨的政党,资产阶级的政党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派别利益斗争为产生前提。
产生方式包括:其一,从议会中的不同政派,经过政治活动逐渐发展成独立政党;其二,在议会外形成政党。
共同特点包括:其一,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其二,由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分子组成;其三,以选举和议会斗争作为主要政治活动;其四,组织体系大多比较松散,选举活动之外少有全党统一的政治活动。2.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者和先锋队组织,他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特点包括:其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其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四,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五,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三、政党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集中化,政治化,深刻化,明确化,从而有效的凝聚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政党实现阶级利益不能只靠自身的力量,必须最大限度的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途径包括一是动员和组织本阶级的政治力量,二是争取其他阶级成员。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在现代国家,任何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以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职能。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政党为本阶级培养和准备着政治骨干分子,并通过他们率领本阶级来实现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完成阶级的历史使命。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当代,政党不仅仅是国内政治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第二节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包括: 1.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3.不同的国家政体。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4.不同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
1.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的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而随时改变政党制度。2.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3.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的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又称为政党政治,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通常把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1.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资产阶级两党不仅代表了不同的资本集团,而且常常以其政策上的差异代表着统治人民的两手办法,人们在两大政党之间做出的选择不过是选择资产阶级不同统治手段,而并不能触动资本统治的本质
2.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采取多党制的国家阶级结构和政治力量结构比较复杂。与此同时,多党制的产生和作用,与实行多党制的国家的选举制度也有紧密联系
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分为两个类型:其一,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优势,因此,执政党或者是偶然在选举中获得相对多数的政党,或者是联合获得选举多数的几个政党的联盟;其二,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压倒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第二,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第三,政党不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不断发生新的分化。
3.一党制。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这种一党制的一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包括: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这种地位由以下因素决定: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结构。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特点。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以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为组织力量,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并执掌国家权力。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的主要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各种社会团体的领导来协调解决;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单独执掌国家政权,并有自己的党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是1989年以前的苏联。
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典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特点是:其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存在着八个政党;其二,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其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 第三章政治社团 第一节政治社团的含义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政治社团的形成是社会政治关系的要求,也是政治参与行为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
一、具体。
政治社团以特定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形成基础,这种特定的利益有两种形成途径和方式:第一,他是在社会成员形形色色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政治社团是社会政治体系中的组织和制度实体,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政治社团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有所不同。而且政治社团的内部组织结构严密程度,还因不同的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不同。政治社团的成员构成一般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3.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
政治社团的重要活动特征之一在于它以政府的政策、方针、法规,甚至判决作为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参与和影响这些政策、方针、法规乃至判决的制定,修订和实施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政治社团的这种群众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政治社团的成员构成具有群众性;第二,政治社团服务于特定的群众利益;第三,政治社团的目标、方针、活动方式及内部组织构成,均由该社团的群众自己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决定;第四,政治社团与特定的群众有着直接和广泛的联系。第二节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所谓技术分类主要是根据政治社团外在的特定特征作为标准来划分政治社团,方法如下: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维护和追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维护和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维护、追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以本社团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的维护和促进为目标,并以特定的政治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一般通过政治活动来实现或促进与全体社会成员相关的公共利益。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这种划分是从政治社团成员角度对于政治社团利益的划分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是指从事政治活动以保护、增进其成员利益时不依赖于其他政治组织的意志,完全独立于其他政治组织之外。
依附性政治社团或是某一政党的集体成员,或者在组织上接受该政党的领导,其代表的利益从属于起所属的政党的利益,其政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政党的意志。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采用的方式通常被称为政治组合主义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合法性政治社团是指在国家法律承认其存在和从事活动的前提下,以合法性方式进行活动的政治社团。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的组织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于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补充。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第二,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他影响立法过程,议员,行政首脑和法官的任命,影响政党的活动。第三,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第四,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的性质。压力集团是资产阶级统治手法的变换,归根到底是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之间既形成了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也存在着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为了实现不同的利益,人民组织起不同的政治社团进入政治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形成和运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背景,决定了他完全真实的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着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既是群众性政治团体,又具有国家政权体系组成部分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成为政治管理的准主体。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学习政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第三节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
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方式和社会主义的作用方式。1.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
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正常方式中还可以分为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直接表达方式是指同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人直接交往,具体方式有:一是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活动人员直接对参与决策的人进行游说;二是为政府公共决策人员提供信息和情报;三是举行与政府官员、议员沟通人际关系的社交活动;四是直接支持政府官员及议员的竞选活动
间接表达方式是指政治社团利用本组织的会员、舆论工具或其他社团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一是各级政治社团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二是参加中央及地方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三是参加中央及地方政府与青年、妇女、工人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四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作用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社团的规模、发展前途以及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其成员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指出了政治社团为了促进本组织成员的自身利益或实现某种主张,必须形成自己的理由。
政治社团的沟通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政治官员,为议员或人民代表,为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要动员本社团成员,要使议员或政府官员等政府决策者信服其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能提供的情报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非常具体的目标。政治社团的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和促进特定的社会成员的特定利益要求
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政治社团的活动养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并且学习和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 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他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实现了其权益要求,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他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的更迭产生了影响; 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
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资本主义国家各阶级、各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其表现在: 一是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是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 三是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第五篇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他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文化是作为一种观念形式而存在的,他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因此,特定政治文化的性质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得以传习,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一章政治心理
重点:掌握政治心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 难点:掌握政治心理的类型与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心理的含义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性格。
二、政治心理的特点
政治心理是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心理反映,政治心理的特点首先是由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即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属性,从改变上决定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属性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政治心理作为政治感性认识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第一,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第二,政治心理是对于政治的表象的感觉和感知;第三,政治心理是非理性的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是尚未经过抽象和思考而上升到自觉程度或状态的精神现象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作为特定的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显示着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对于自己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可能和要求的关心。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对其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意义。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
由于政治心理的认知特性,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直观的政治现象的感知,因此,他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表象的感觉和感受,而并不反映深层次的政治联系和规律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就其存在和表现形式来看,政治心理具有潜在性。政治心理是潜在的、深层次的、较为隐蔽而难以把握的政治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的心理积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经验沉淀,也是特定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第二节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
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实中,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呈现差别性的特点,政治心理的差别性,根本上是不同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不同造成的。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客观的社会政治环境与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政治心理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基础。1.客观基础
政治心理的客观基础是指外在于社会成员并且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政治心理的客观基础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汇集为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作为政治心理的客观基础,有其自身的结构,从他与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归纳包含以下:
第一,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
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就是影响社会成员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成员所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之总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内容和水平的发展,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便随之改变。第二,政治心理的社会关系环境
共同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利益要求会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政治心理;不同或对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是人们的政治心理差异、矛盾乃至相互对立的原因。同时,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尤其具有决定意义。
第三,政治心理的政治制度环境
政治制度作为政治心理的制度环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政治制度是政治心理的重要产生根源;其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其三,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心理变化。
第四,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
思想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系统自觉和理性思维的结果。
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所处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文化熏陶,会造就不同的政治人格,产生不同的政治态度。2.主观基础
不同的政治主体在相同的外在环境刺激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表明社会成员的主观条件也是政治心理的基础,是产生不同的政治心理的原因。政治心理的主观基础就是指社会成员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社会成员已经形成的心态和心理背景。包括社会成员的自然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个性倾向结构。这些结构是导致政治心理差异的重要因素。在这些结构中,个体气质和心理背景是构成社会成员个性特征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1.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的形成,必须要有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三个要件。按心理发展的不同过程,政治认知过程又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过程。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基础意义。
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政治情感由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两个心理层次构成。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一种自发的过程,是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的动力来源和感情基础。
3.政治动机。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他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的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和直接原因。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的。政治动机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动机决定了人们政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政治态度的特点包括:其一,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其二他是综合性心理要素。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毕经环节,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第三节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心理的类型
根据政治心理主体,即政治心理的承担者的不同来划分政治心理的类型,可以分为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
1.个体政治心理。
个体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个体状态下具有的政治心理活动及其状态,它是个人对其所处的政治关系和所有的社会政治经验的心理反映,也是个人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产物。
个体政治心理又可分为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与一般人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来自于其个性心理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其政治角色的客观要求。普通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是与政治领袖相对的普通个体的政治心理,依据他们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可分为冷漠型政治心理和热情参与型政治心理 2.群体政治心理。
群体政治心理是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即群体政治心理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群体政治心理以个体政治心理为基础,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在群体政治心理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群体,又可划分出政党政治心理、大众政治心理、阶层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和集团政治心理。
阶级政治心理是指构成阶级的成员对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以及作为阶级这一群体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等的共同反映,是阶级政治活动的产物。阶级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着阶级的心理状况。阶级的生活条件、阶级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经验、生活方式以及阶级的其他活动的主观和客观的特征构成阶级政治心理形成的基础。阶级政治心理具有如下特征:共同的政治认知;共同的政治情感;共同的利益需求意识和动机。阶级政治心理要素的共同性决定了阶级成员共同的政治态度。
民族政治心理是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性格、感情和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并反映本民族文化和意识的心理特征。民族政治心理的基本内容是民族政治精神、民族政治感情和民族政治意识。民族政治心理作为民族风貌的体现、具有自识性、向心性和内聚性,民族政治心理的特点构成了特定民族政治性格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方面
集团政治心理是集团对于政治关系、对于自己通过政治途径实现集团利益、对于政治生活诸方面的心理感知和感受。集团的政治心理常常与集团政治领袖的心理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领导风格造成不同的集团心里气氛,从而影响整个集团的政治心理。
二、政治心理的作用
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政治心理和政治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心理来源于社会政治生活;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一经形成,就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能动的作用。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心理是政治关系的感知性反映,体现着社会政治的民意,影响着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其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心理感觉和感知,因此,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关系;其次,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基础;再次,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的重要精神前提。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府政策等政治现象的态度和看法,从而极大的影响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容、方向和方式,即在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中,人们的参与或不参与行为,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一般社会政治形势会通过社会成员的政治情绪、政治态度、政治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政治心理现象构成了特定社会的政治气氛、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通过他们的变化,可以触摸到政治形势的脉搏,把握社会政治的发展趋势。所以,社会政治心理应当成为政策制定和调试的基本依据。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政治发展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和发展,它本质上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造成的,而社会政治心理倾向则是这种矛盾运动的心理基础。政治心理对于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任何政治发展都需要顺应社会政治心理的潮流,顺应民心,因此,政治心理对于政治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具有制约和规定作用;任何政治发展的结果形成和巩固,都需要政治心理的支持和支撑,这就是说,社会政治发展形成的政治关系和政治形态,仍然需要社会政治心理的支持和向心作用。
第二章政治思想
重点:掌握政治思想的基本概念、结构与类型 难点:掌握政治思想的发展与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思想的含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除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外,还有如下特性: 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第一,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第二,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三,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政治思想的利益性特点来源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并且政治思想反映了利益关系的状况 第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具有不同主张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或者会寻找不同的政治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
第二,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第三,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政治思想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现象和精神现象,也是特定的政治现象。因此,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认识,而不是对于一般社会现象的认识。
政治思想的认知特性决定了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对于深层的政治现象的思考和认识,因此,他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深刻层次的政治联系的逻辑思考。4.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思想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一种来源于并反映着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有其独立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
第一,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第二,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第三,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传承。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政治思想的结构就是政治思想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内容结构、思维结构和水平结构。1.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第一,对人的研究。包括其一,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其二,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研究;其三,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政治思想对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首先,揭示了人产生的历史过程;其次,指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最后,揭示了人及其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二,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包括:其一,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地讨论;其二,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安排的研究;其三,对政治权利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其四,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第三,对政治发展的探讨。包括:其一,对政治变迁也即政治变化、政治变革的动因的研究;第二,对政治理想也即政治发展目标的探讨;第三,对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2.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第一,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理性思维,是以对各种政治现象的事实判断和描述为基础的;政治思想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是客观的外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第二,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就是运用因果观念揭示现实政治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联系。政治思想就是要揭示各种政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解开因果链条之谜。
第三,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就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的外在的政治现象作出的评判。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是政治思维的最后和最高阶段,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可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迥然不同,也能为人们指明了方向,从而为政治思想的确定和政治行为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3.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第一,单一性的政治理论。单一性的政治结论是指对某一个别的政治现象或政治行为进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单一性的政治理论表现为单个的政治命题,他是政治思想的最低层次,是更高水平的思想活动的素材。第二,专门性的政治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是对某一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所形成的专门理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反映政治思想的中级水平,为人们提供专门性政治知识和观点。
第三,综合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就是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所形成的政治理论,又称为一般性政治理论。他代表了政治思想的最高水平,而那些创造和阐发这一理论的人则被称为政治思想家。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1.依政治思想演进的发展历史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2.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可划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是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性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与逻辑,其方法主要是哲学思辨式的。政治哲学具有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性的特点。政治哲学的主题包括: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理想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
政治科学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他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他的内容包括对政治生活的事实性判断和描述,对某种政治现象的因果性分析,对政治概念和命题与政治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政治科学符合客观性,精确性,系统性,普遍性,可验证性的特点。3.依据政治思想所反映和所维护的利益要求划分,可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资阶级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政治思想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政治意识,从本质上说,来源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是客观的政治环境与主观意识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说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政治思想的变化。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社会。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历史表明;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2.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政治思想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利益的产生和发展,政治思想正是这种利益要求发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反映。同时政治思想不但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而且以其精致的形式,论证了其从属的利益主体的政治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它又服务于这一利益主体。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政治思想以特定政治力量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它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论证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心灵,从而维护着既有政治秩序。而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往往是对现有政治统治秩序的否定性论证。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思想为人们提供政治认识的必要知识和政治分析的方法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地理性的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的作用。
第三章政治社会化
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媒介与影响 难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性表现在: 第一,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第二,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第三,人们的政治认识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一种,他与其他类型社会化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政治性体现在其动因、内容和后果等方面。
政治社会化的动因,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是为了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
政治社会化的后果,是社会成员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本身是人们政治认识发生和发展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又是多种过程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他是人们的政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形成和调整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长期过程。
从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共同体来看,政治社会化就是现有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共同体将自己的政治信仰、准则、价值等,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政治共同体的每个成员。
从人类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文化传习和变迁的过程。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就特定的政治社会化发展阶段而言,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个人的主观政治认识和社会的客观政治文化和政治现实。政治社会化就是这两个方面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从政治社会化若干发展阶段的衔接来看,政治社会化某种发展阶段会与其他阶段发生相互作用。5.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递作用。
4.大众传播工具。他不仅是提供信息的工具,而且是改变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这些组织即是社会构成的要素,也是社会化的手段,通过这些组织,人们可以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
6.政治实践。他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另一方面,政治实践又是检验和修正人们所获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唯一标准。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正是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驱使下,人们才进入政治社会化过程。同时利益还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2.政治权力因素。
政治权力从两个方面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第一,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影响着政治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第二,政治权力本身所推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于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3.政治权利因素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这种政治资格的法定内容、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会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另一方面,政治权利赋予社会成员政治活动和实践的可能空间,也对于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其次,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对于政治社会化也具有深刻影响。5.社会文化因素。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社会文化对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其一,任何社会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会影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其二,社会文化发展特定阶段上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信念和社会行为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程度;其三,在政治共同体成员之间,社会文化水平分布是不平衡的 6.政治事件。
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政治事件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政治事件也会加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事件还会深化政治社会化的进程。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通过多种媒介得以进行的,这些媒介的作用方式对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呈正相关。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一、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包括: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训练,政治实践。
政治模仿是社会成员接受他人的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模仿他人的政治行为方式和政治态度。
政治教育是人们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它具有广泛的作用范围,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政治知识和价值规范一般都是通过政治教育获得的,它可以通过反复作用而有效的灌输特定政治价值和信念。政治训练是人们为了承担有特殊政治要求的政治职位或政治任务,必须掌握该职位所要求的价值标准规范、规则和技能,为此,人们必须经过特定政治专业训练。
政治实践是人们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是直接政治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
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包括: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
人际转移是指人们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些人的看法、情感、态度转移到政治人物身上。价值转移是人们把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社会价值、期望等转用于政治生活的过程。
规则转移是人们把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规则、规范等移用于政治生活,就形成了间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规则转移。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政治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这个成长和发展有两个方面构成:一种是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进入、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
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正是通过这种灌输、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政治社会化维持和延续既有政治文化主要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来完成,在某些情况下,同代人之间的人际传递也是维持既有政治文化的方式。同时政治社会化过程又是通过一定的政治实践来完成的。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实现的。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第六篇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政治发展实质是在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在特定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运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是代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政治发展采取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革和移易。政治变革则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政治的演进和完善。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第一章政治革命
重点:掌握政治革命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政治革命的类型、目标、方式、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革命的含义
一、革命与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
1.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政治革命表明社会利益关系不可能维持,革命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与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呈现水火不容的激烈对抗状态,从而促使政治革命发生。2.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从政治革命的过程来看,政治革命中政治力量的对抗性体现为各政治力量的角逐行为 3.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通过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革命力量向着政治权力的转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内容,所以,政治权力的变易成为政治革命的标志。4.政治革命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政治革命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考察历次政治革命,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政治革命的强大的社会动力。政治革命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他与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的根本不同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短促而急剧的变革。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政治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发展速度都是超常的。政治革命这一特征也决定了他与相对较长而缓慢的社会革命不同。第二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
一、政治革命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是决定社会政治革命必然趋势的一般根据。据此政治革命分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按照革命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1.奴隶革命。
奴隶革命是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革命最早的表现形式。奴隶起义是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统
治的暴力行动,他震动了奴隶主的统治基础。
但是奴隶阶级本身不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因而,奴隶革命不是被奴隶主阶级镇压,就是和奴隶主阶级同归于尽。2.农民革命。
农民革命是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统治的暴力行动。农民革命无论在数量、规模和组织的程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奴隶革命的水平。但是农民革命具有极大的自发性,表现:
其一,农民革命自发的要求和夺取土地,反对封建剥削,但却不能自觉地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作为革命的目标。
其二,农民革命反对某个皇帝,但却不反对整个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摆脱不了皇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三,农民革命反对地主压迫,没有认识到在封建政治经济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阶级特性,没有把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来反对。
农民革命的这些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是陷于失败,就是在革命中或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所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3.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和旧的封建上层建筑产生的矛盾在政治生活领域得到反映的结果。资本主义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已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发生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只不过是为了保证和促进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其二,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来发动人民群众,并利用他们的力量夺取革命的胜利;但另一方面又时时压制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其最根本的是:在消灭封建主义剥削关系之后,由代之以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推翻封建国家的压迫统治后,由代之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统治。19世纪末,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资产阶级革命注入了新的内容。在许多国家,无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甚至成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4.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和最彻底的革命,其任务和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革命,这种不同表现在:
其一,它不是以一种剥削压迫关系代替另一种剥削压迫关系,而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关系,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其二,他是在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没有具备或几乎没有具备时开始发生的,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他还要剥夺剥夺者、完成对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完成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革命任务。
其三,它不是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益的革命,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因而是绝大多数人参加的革命。
其四,它不是把现成的国家机器据为己有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而是通过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二、政治革命的方略 政治革命的方略,是政治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总称。
政治革命的战略是革命力量根据社会利益状况和政治力量对比情况,确定的政治革命的目标、任务、方针和途径
政治策略是政治革命力量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革命形式和组织形式等,他是为了实现政治革命的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策略是手段问题。政治革命的战略与策略既是有区别的,又是一致的。区别在于:
1.从内容上看,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革命指导规律,策略是研究局部性的革命指导规律。2.从时间上看,政治革命的战略运用于相对长的革命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则是比较短。
3.从作用方式看,政治革命的战略比较稳定,在一定目标阶段内较少变化,策略比较灵活,因形势变化不断变化。
4.从目的方面来看,政治革命的战略一般反映长远利益,而策略则主要反映眼前利益。一致在于:
战略和策略相联系的一方面是战略和策略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政治革命战略任务,在另一范围内就可能成为策略任务,反之亦然;另一方面的表现是,策略是政治革命战略的一部分,他服从于政治革命战略,并为达到政治革命的战略目标服务。而政治革命的战略任务又必须通过策略来一步步实现。从实际斗争过程来看,为了实现政治革命的战略性任务,政治革命的策略常常表现为某种政治妥协。制定正确的政治革命战略和策略的要求是:
1.切实分析政治革命斗争的客观实际,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征,弄清国内国际各种政治实力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正确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个国家来讲,要考虑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等多方面的国情,考虑其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等,也就是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可行性。
3.根据政治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对应的革命斗争形式,适时地调配革命力量,并要抓住政治革命斗争的关键环节,正确把握时机,灵活机动的采取各种革命斗争方法和斗争手段,从而保证战略策略的适应性
4.对国内外历史和现实重大的政治斗争经验与教训进行科学的总结,尤其是注意及时总结自身政治斗争的成败得失,以实践检验真理,修正错误,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完善性。
第三节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革命的方式
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的和平过渡。1.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就是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暴力革命的方式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得到运用,是与政治革命的本质、暴力本身的特性和统治阶级的本性分不开的。从政治革命的本质来说,他是对立阶级利益对抗的总爆发,是对立阶级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从暴力本身的特性来看,暴力是政治力量构成要素中最有组织、最为直接、最具机动性、最具威慑力和最便于应用的力量。从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本性来说,任何阶级和集团,都不会轻易和主动地放弃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经济特权。暴力革命的主要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2.非暴力革命
非暴力革命是指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不得不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性的新旧交替。非暴力革命的前提条件在于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大大不利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和集团对维持自己的统治感到彻底绝望。
非暴力革命包含着政治革命力量进行政治革命斗争的一系列非暴力手段,主要包括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等。
综上所述,暴力革命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方式,是最有力和最彻底的手段,也是非暴力革命方式得以运用的基础。非暴力革命方式以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为前提,以暴力革命为后盾。
二、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政治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是政治斗争的动因,利益实现则是政治革命力量的目的。在绝对意义上,政治革命的结果必然是一方利益的实现和另一方利益的让与。实际上,政治革命过程中,利益实现不可能完全按照一方的意愿发展,妥协常常在所难免,所不同的只是政治妥协的程度。因此,在革命过程中,各方的力量对比及运用战略策略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利益的实现状况和程度。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政治革命造成利益关系的质变,首先是利益的社会内容的变化,政治革命使得经济和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从而使得利益的内容发生质变;其次,政治革命造成利益主体的变化,各利益主体在政治革命过程中分化组合,形成新的利益主体。政治革命的标志和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的变易,经过政治革命和政治权力的变易,政治权力关系随之变化。政治革命也造成了政治权利关系的根本变化。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政治革命往往发生在政治体系需要更新换代之时。旧的政治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实行政治体系的彻底更新,才能为社会和政治发展开辟道路。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政治体系,塑造特定的政治文化。在政治革命过程中,原有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思想、政治道德习俗和规范都已成为不合时宜的东西而得到改造和革新,新的政治文化得到倡导和确立,因此,政治革命具有变革政治文化的作用。
5.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政治革命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火车头的作用,在政治革命以后,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以政治革命摧毁阻碍社会发展的政治统治,进而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造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摧毁原有的社会制度,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并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艺术事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章政治改革
重点:掌握政治改革的基本概念、特征、条件 难点:掌握政治改革的方式与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改革的含义
一、政治改革的定义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政治改革的发生原因是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性。一方面,利益关系中的纵向矛盾和横向矛盾,都会反映到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层面,从而要求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另一方面,政治改革通常只发生在社会利益关系的利益矛盾处于可协调和可调整范围之内。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社会利益关系中利益矛盾的协调解决,在政治生活中,必然要求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构成了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政治改革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是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的。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改革的内容与方式、深度与广度、进程和步骤,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政治领导层对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利益矛盾的认识、进行改革的意向以及推动改革的能力。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政治变革
政治改革是由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地有意识的推进的政治变革的活动,整个变革的进程一般都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进程。
政治改革是量变的过程。政治改革是政治领导集团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的尝试,它需要在不断的实验和调适的过程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改革者总是在不危及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完成改革的任务。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有计划的调试,这种调试基本上是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的。从根本上排斥大规模的政治暴力。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政治改革是对现有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进行调整和革新的复杂过程。政治改革目标对于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1.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政治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是否能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否能够提高政治权力体系的效能和作用,是否能够维护政治统治的利益要求。确定合理的政治改革目标必须以社会政治发展的客观现实状况为依据。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政治改革的目标应该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二是政治改革目标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3.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是指政治改革的目标必须与作为过程的政治改革相吻合。具体来说,首先,政治改革的目标必须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考虑,确定其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并由此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其次,在改革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状况,不断修改和调整其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二、政治改革的方式
政治改革是较为平缓、较具建设性意义的政治发展形式,它往往要两面作战,既反对保守者又反对激进者。政治改革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政治改革的方式与政治革命的方式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首先,从根本上说,政治改革采用自上而下的渐进的而不是突飞猛进的变化。
其次,政治改革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而政治革命往往采取促进矛盾发展的方式。最后,政治改革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然后逐步向政治体系变革转化的方式。推行改革计划、实现改革目标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方式”。
成功的改革者通常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为了实现其目标,他们往往把改革的内容一个个分解,将改革的进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和时期,一旦时机成熟,便尽可能迅速的解决问题。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政治改革的条件
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他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具备主客观两方面条件。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从宏观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第一,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首先,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政治资源的根本性要素,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政治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其次,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的得以巩固的保障。最后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第二,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第三,社会条件。
政治改革的社会条件就是指改革必须具备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改革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活动,需要一种和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既是政治改革的条件,也是政治改革的结果。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政治改革是一种难度更大的政治变革。他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下列主观条件。
第一,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政治改革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需要有大批的改革理论家和实践者。这些改革者需要一定的素质。第二,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政治改革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务纷繁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各种措施的相互配合。所以,政治改革推行之前,改革者必须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计划。第三,政治改革需要选择和把握有利时机
政治改革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就绪后,需要选择和把握适当的时机来推开改革。所谓选择和把握适当的时机,就是指在主客观条件具备之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行改革;在主客观条件还未成熟时,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改革的有利时机。
第四,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政治改革需要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改革者必须把政治改革和本阶级广大成员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从切身的利益出发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力量。
二、政治改革的作用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政治改革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改革成为了无产阶级用以调整政治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利益要求并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
其次,政治改革也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政治改革重要的作用在于适应社会利益和利益矛盾的要求,完善或改进社会政治,从而保持现有政治秩序,保障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
第三,政治改革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第三章政治民主
重点:掌握政治民主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型;区分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难点:掌握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及作用 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内容: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含义
一、政治民主的定义
民主就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作为其前提。
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是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政治管理要以社会政治统治为前提,民主也必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定和存在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则是以阶级的政治统治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前提。政治统治对于政治民主的前提意义,决定了政治民主的社会性质、基本构成和政治作用。
2.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以来,同一性质的政治权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形式和政治规则,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相同性质的社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引起的。
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政治民主之所以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根本原因在于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中的运用。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核心原则。
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同时,它可以在政治生活中自由地行使和实现自己的公民权利,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精神和行为自由的决定自己的事务。政治民主还集中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民主政治是以政治成员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意志一致为基础的。民主政治一般视多数同意为全体政治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多数决定 多数决定的规则还意味着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间接民主又称为代议民主,是由人民选举出特定的公职人员实现社会政治管理的方式。代议民主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人民的利益要求通过代议制政府得到实现,而防止公职人员背离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直接民主即由社会全体政治成员直接管理或决定社会公共事务,包括全民表决、全民讨论、群众自治等 6.政治民主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条件。民主政治中的法治又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原始社会民主。
民主最初是随着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的民主制是原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形式,原始社会成员在公共事务中的平等权利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形成的只是民主的简单规则与机构。2.奴隶社会的民主。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奴隶社会民主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主具有奴隶主阶级性
第二,民主制的实行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第三,民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 第四,民主已经具有法制特征 3.封建社会的民主。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主体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仅在西欧某些城市共和国内实行了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他是由封建社会中某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关系造成的
第二,他是由豪门贵族、行会主和银行家这些封建统治阶级中的特殊阶层控制和支配的民主制 第三,他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的某些局部、特殊地区,因此,并不代表封建社会政治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资本主义的民主原则以抽象人性论、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为核心内容,资本主义民主制和民主权利规定是其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民主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经济基础、阶级内容和社会政治作:
就其历史地位来看,资本主义民主对于封建专制政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资本主义民主以议会制代替了封建君主制;以公民政治上的平等权利代替了等级制;以公民的自由权利代替了封建人身依附;以分权制代替了集权制;以法治代替了人治。
就其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金钱政治。
就其阶级本质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能保证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乃至社会权利的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虽然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可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形态,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实的完全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断完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在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 第三节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关系和政治统治是政治民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性质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性建设,包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性建设,要求社会保持稳定和相对均衡
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性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民主价值内涵的公民文化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就政治制度建设和完善来说,政治权力主体在确立了政治民主的根本制度之后,需要完善和改进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其完善和改进的原则,是有利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反映其利益要求,实现其政治权利,并且提高国家机关工作效率,加强社会和政治监督
就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来说,应该明确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大法,一切组织和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现依法治国。
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
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主要可以从四方面入手:第一,提高社会教育水平;第二,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与法治的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教育;第三,对公民进行特定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第四,使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具有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有效性。
二、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对于原始社会来说,原始民主是其社会管理的必然形式。奴隶社会的民主则是工商奴隶主实现其利益要求的必然形式。封建社会的民主是为少数封建工商贵族和银行主的利益服务的。
1.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对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就是为其利益服务的,它是调节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矛盾的最好政治形式,它也是缓和和掩盖阶级矛盾的有利政治形式。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无法实现其根本利益要求的骗局,但在客观上它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2.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社会主义民主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社会主义民主确定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地位,极大的巩固和强化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阶级基础,从而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性质和统治力量。
(2)社会主义民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从而既体现人民政治的本质,又实现人民内部的团结和社会的政治稳定发展。
(3)社会主义民主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民主促使人民参加政治决策,协调各方关系,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消除重大社会矛盾和冲突隐患方面有巨大的作用。(4)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5)社会主义民主是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社会主义民主贯彻人民主权的原则,并建立人民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制度,最大限度的防止专制和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