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卫同志在全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强卫同志在全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5年4月23日)
同志们:
今天,省委、省政府在南康召开全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推进现场会,目的是组织大家现场学习交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动员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推动全省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抓手,不断迈出发展升级新步伐。上午,大家参观学习了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全产业链的发展经验。下午的会上,对上台阶工业产业集群进行了集中授牌,5个地方作了典型发言。刚才,心社省长就推进全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
大家对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都感到有启示、有教育、有收获、有帮助。我也有四点感受:一是抓住关键环节。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条比较好的路子,主要是抓住了三个关键,即下力气培育和壮大家具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家具生产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经营体系与时俱进。二是注重科技创新。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能,如果不转型升级就必然成为落后产能。虽然南康家具产业是传统产业,但是他们善于运用新技术,通过设立喷涂中心、烘干中心等提升了生产方式,改变了过去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增加了效益,获得了多赢的效果。还有南康家具研究院的研究成果,马上就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给我的启示是,无论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还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实践,形成生产力。南康提出要把“南康制造”变成“南康创造”,全省产业集群都应该有这个目标、有这个气魄。三是敢于创造条件。南康家具产业同义乌小商品市场类似,都是无中生有。过去南康并没有这方面的雄厚基础,地理位置上也没有优势。但是20多年来,他们一届接着一届、一任接着一任,通过不断的努力,占据了家具产业领先位置,抓住了发展先机。我感到,发展一个产业集群需要一定条件,但最主要的是主观努力。四是始终真抓实干。我1月份来的时候,南康九大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成型,有些还在建设中。这次来,九大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基本成型,而且运行模式基本成熟。短短3个月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让我感触很深,南康的同志做到了敢想、会干、能成事。首先是敢想。一般情况下,在内陆地区设立进境木材口岸是很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南康打好苏区牌,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把这个难事办成了。其次会干,以最快的速度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用三个月时间建成了口岸平台;第一次在家具行业运用中科院纳米喷涂技术;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全国第五个、中部唯
一、全国第一个落户县区的国家级质检中心;商贸物流城也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的。这种速度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干劲,最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产业集群确实需要长时间去培育壮大,但是也要只争朝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去年3月,全省规划了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在这个基础上又选择了20个工业重点产业示范集群,同时还规划了75个农业重点产业集群,35个旅游重点产业集群,16个现代物流重点产业集群。一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省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098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13年的24.9%提高到29.8%,达到全省工业总量的近1/3。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增加到35个,接近集群总数的六成。其中,超200亿元产业集群11个,南康家具、新余钢铁2个产业集群突破600亿元。二是集聚效应显现。产业链条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延伸,相关 1 企业围绕产业链条逐步集聚。2014年,全省工业重点产业集群新增企业1779户,集聚相关企业11866户;建立各种公共服务平台239家,集聚各类服务机构517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3个。这反映出,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三是带动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裂变扩张,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力。2014年,工业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同比增长24.3%和36.3%,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分别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2.5和22.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6%和50.9%。新增就业人口7.5万人,带动社会就业105.7万人,贡献了工业园区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可见,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对江西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各地各部门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工业战线同志们苦干实干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我省工业重点产业集群还处于企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无论是产业集群总量还是单个体量都还偏小,全省没有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最低的只有20亿元;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用联系不紧密,具有核心专利的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不多;产业链条不长,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不多,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加快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这里,我就贯彻落实总书记“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提升我省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升级,讲三点意见。
第一,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是推进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动力
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发展升级,发展升级的核心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工业升级,工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就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94个工业园区为主阵地的工业经济迅速扩张,为全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工业产业经过一段时期快速发展后,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出现增速持续减缓迹象,对工业增长起关键作用的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逐渐减弱。这意味着我省工业发展发生了趋势性变化,面临既要保持工业良好发展势头、又要不断提升发展层次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在新常态下,工业发展已进入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新阶段,不能再走过去单一化、粗放式的道路,必须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推动工业化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经济新常态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一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现在有的同志只关注第一个特征,对第二个特征关注不够。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下力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首先,发展升级要求深入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升级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包括产业升级、开放升级、创新升级、区域升级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与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升级都离不开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比如产业升级,省委反复强调,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支撑,发展升级的核心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重点是工业产业升级。全省规划了工业、农业、旅游、现代物流四个方面186个重点产业集群,其中工业重点产业集群数量占1/3,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则分别超过集群总量的2/
3、3/4,对促进全省产业升 2 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如开放升级,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所在工业园区去年开工投产投资过亿元项目663个、吸引省外投资3633.5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园区总量的63.9%、75%。可以说,开放的程度决定产业项目集聚的速度,产业项目集聚的速度又影响开放的程度。又如创新升级,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每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平均集聚相关企业184家,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力。再如区域升级,全省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有40个集中在南昌、九江、宜春、吉安和赣州等市,产业集群的分布与区域发展实力大体相当。可见,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其次,小康提速要求深入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五年决战全面同步小康”,发展是根本支撑。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壮大经济实力,才有条件更好地改善民生,才能为百姓提供更多致富机会。从我省来说,虽然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不足是一个软肋。加快发展首先就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产业集群。实践证明,工业产业集群最具爆发力和含金量,有时
一、两个大项目的上马,就可以使一个地方的经济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九江市依托九江石化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在浔阳区、彭泽县规划建设1000亿元产值石化产业园,集聚吸引了九江石化、齐鑫化工等20多家规模以上石化企业,不仅直接提升了一县一区投资环境和经济实力,也为九江工业突破1万亿元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产业集群上带一产,下促三产,产业链最长,最具拉动力,也是富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拥有7000多家企业,直接带动15个配套产业集聚,解决了30多万人员就业,成为南康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成功实践。
其三,绿色崛起要求我们深入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书记要求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去年11月,国家批准我省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绿色崛起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更要实践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屡屡出现。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生产方式问题。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重塑工业增长动力,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园区集约发展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真正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投入、最低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发展升级之要、小康提速之基、绿色崛起之需,是推进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加大力度,强化举措,以做大规模、增强实力为目标,以优化结构、集聚发展为路径,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动力,不断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第二,牢牢把握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
产业集群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企业扎堆,而是相关企业、服务机构围绕产业链条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的经济载体。它是一个立体的产业生态系统,由“点、线、面、体”四个环节构成。“点”就是龙头企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导力量;“线”就是产业链条,是连接产业集群的核心纽带;“面”就是工业园区,是承载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体”就是市场体系,是壮大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推进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牢牢把握这四个关键环节,坚 3 持“抓点、连线、扩面、健体”,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健康发展的效果。
一要“抓点”。就是做强龙头企业。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靠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的带动。这个龙头企业,不仅是看规模,关键要看带动能力,看产业影响力,看市场话语权,必须是技术、品牌、质量、管理“四提升”的领头羊。可以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小蓝经开区依托龙头企业江铃,按照“整车带动零部件、零部件促进整车”的思路,以江铃30万辆整车基地投产为引爆点,先后上马江铃股份、江铃控股等6个整车项目,集聚129个零部件项目,成为江西汽车零部件企业最齐全、最集中的区域。南昌高新区依托龙头企业洪都集团,以全系列教练机专业制造和大飞机配套为主,大力发展航空产业,K8飞机出口占全球中高级教练机市场份额的70%,并且成为C919前机身、中后机身的唯一供应商,提升了行业地位和发展起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靠引、二靠育。“引”就是招大引强,瞄准竞争力强、成长性好、辐射带动效应大的旗舰型企业,紧紧扭住不放,以真诚感动人,以发展前景吸引人,想方设法引进来,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共青城引进的汉能薄膜光伏产业,就可以带动很多下游产业发展。“育”就是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瞄准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优势企业,采取超常规的措施进行扶持,推动优势资源向其集中,促进裂变式的扩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迅速打造成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要“连线”。就是提升产业链条。这个产业链不是同类企业的简单聚合,而应是纵向上下游企业和横向关联性企业的有序链接。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以家具加工制造为引领,强化合理分工、细分市场、完善配套,形成了3000多家成品生产企业、2000多家配套工厂和1000多家辅料工厂的产业规模,带动了油漆化工、五金配件、木工机械、包装印刷等15个配套行业发展。各地要学习南康经验,围绕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哪里缺失就补哪里,哪里薄弱就加强哪里,使产业链条更完善、功能更齐备。在产业内部,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供销关系为纽带,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鼓励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网络,形成企业信息互通、创新互促、产品互补、制造协同的集群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的发展格局。在产业之间,围绕产业链关键产品、环节和项目,加强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加强省内外产业集群合作对接,催生建立一批延链、补链、壮链的大型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南康家具产业链条一开始也不是完整的,他们抓住薄弱环节,补原料供应链,补生产加工链,补物流服务链,形成九大公共服务平台,进而促使整个产业集群迅速发展。
三要“扩面”。就是做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培育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市县已有工业园区94个,其中15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21个重点省级工业园区,集聚企业近万家,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绝大多数集中在工业园区和县域之内。要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园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统筹推进。要明确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集群,每个园区确定1—2个主导产业,实施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建立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要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强化效益导向,鼓励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建立产业集群配套基地,推动由“用地”为主向“用房”为主转变,提高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配套力。南康采取按揭模式建设标准厂房,吸引企业进入,一举多得,值得学习。要深化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园区“二次创业”,向发达地区学习,实施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推进管理标准化、服务企业化和去行政化,不断激活园区发展活力。
四要“健体”。就是健全市场体系。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推手。浙江、广东等地经验说明,促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的一大亮点就是产业与市场紧密相连,家具市场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产品销售网点6000多家,开设家具专卖店4800多家,而且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内外贸一体化、“买全球”与“卖全球”同步推进。要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着力建设专业性强、功能完备、交易活跃的特色市场,重点培育一批区域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推动“生产+销售”、“产品+市场”、“制造+流通”的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以产业建市场、以市场兴产业的良好格局。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电子商务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在产业集中度高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培育一批超百亿元规模的电商平台,促进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融合。同时,积极开辟专业性会展,培育具有产业集群特色的会展品牌。
第三,为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做“明白人”,明白主要做什么、怎么做,绝不能认为仅仅是批个地、招个商那么简单,而是要把重点放到明确定位、科学规划、加强服务、优化环境上来。
一是要完善服务平台。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思路,加强信息、技术、金融、中介、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生活配套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平台建设。南康的9大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家具产业集群加速发展。要加强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多层次担保体系,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企业上市平台,促进多元共赢的资本集聚。要加快物流平台建设,整合各方物流资源,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机制。要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提升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信息等实际问题。这次会议之后,各地以及各园区的负责同志,特别是承担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重任的同志,要召集企业家、专家学者进行讨论研究,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要提供创新支撑。创新是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把创新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创新基地,优先设立省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要加强产学研用对接,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突破关键领域、重要环节,抢占细分市场技术领域制高点。要大力推动龙头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围绕核心技术持续研发攻关,力争每个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要完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加快创建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创建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环境,为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一个地方的环境好,就会形成“洼地”效应,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如果环境差或社会风气不正,不仅外来投资者望而却步,本地投资者也会“离家出走”。要结合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收费行为,在优化环境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强法治江西建设,5 着力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把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贯穿于服务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环境,努力打造成本更低、服务更优、效能更高的江西环境品牌。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才可能见效。今天发言的5个地方,十几年如一日扭住主导产业不放松,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产业集群快速成长和发展,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效应。反观我省有的地方,由于政绩观的偏差,朝令夕改,换一任领导就换一个产业,至今也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保持发展定力,谋实事、重实干、求实效,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工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刚才,心社同志简要通报了今年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了下一步经济工作。总的来看,一季度全省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好于预期,尤其是GDP增长8.8%,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在全国经济继续下行的大环境下,我们保持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势头,值得充分肯定。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临增长动力不足、实体经济不振、财政金融风险增多等困难。全省上下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铆住重点、精准发力,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千方百计稳增长,积极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确保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同志们,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进一步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努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实现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篇:杨东平同志在统筹城乡发展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杨东平同志的讲话
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移民搬迁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工作。省、市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今年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我到志丹工作以来,已召开过四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但我县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度依然缓慢,特别是这三项重点工作进度比较慢。为了查找进度缓慢的真正原因,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现场观摩会。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利用一天半的时间,现场观摩了各乡镇(管理区)的进展情况,我们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好,谁的差,相信大家都有了清晰的认识。目前,重点镇建设做的最好的是永宁镇,社区建设做的最好的是金丁镇胡兴庄社区,侯市管理区虽然和别的乡镇模式不一样,但这项工作推进的很扎实。刚才,5个工作落后的乡镇作了表态发言,落后的原因在政策方面、在县委和县政府部门配合方面不存在问题,主要是落后乡镇的领导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进虎、步亮、凤山三位副县长和燕书记分别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如何落实好现场会的精神,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是硬任务。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扶贫移民-1-
搬迁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省长工程。省、市、县对这三项工作都非常重视,在全省扶贫移民搬迁会议上,有三位省长专门出席指导,赵正永省长强调他将紧盯移民搬迁不放松。在黄陵召开的重点镇建设现场会上,工作进展较好的作了经验交流,工作较差的作了表态发言,子长县杨家园子镇作了表态发言。现在,全市重点镇建设实行“一月一点评,一月一通报”。保障性住房建设省上也专门召开了会议,对各县区要求十分严格。从省、市、县对三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要求来看,这三项工作确实是硬任务。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确保三项工作顺利完成的要求上来,任何人不得有其他想法,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是硬要求。如何要求三项工作,我讲六点意见。一是搬迁户要落实。为什么把搬迁户要落实提到第一点?我们看了自建房能建起来的,可以说是落实的好的。单元房即使能站起来,但搬迁户没落实,以后不仅修不起来,将来还可能给政府带来麻烦和包袱。现在,一些乡镇的单元房建设迟迟没开工的根本原因就是搬迁户没落实。为什么一些乡镇能落实,而一些乡镇不能落实,这说明工作发动不充分,乡镇领导没有足够重视,没做大量工作,没深入动员宣传。要做好
这项工作,就要尽快落实搬迁对象。昨晚,我和徐县长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今年移民搬迁的标准问题、考核问题,如果各乡镇只是把房屋建起来,但没有落实搬迁户,还将视为今年任务没完成。二是产业配套要落实。观摩之后,真正让人心里踏实的社区是金丁镇胡兴庄,只有这里可能是让老百姓住得稳的搬迁点。如果产业配套没跟上,让老百姓来干什么,如何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即使老百姓搬过来,也住不稳。所以,我们要按照扶贫工作的思路,结合各乡镇的实际,尽快落实移民搬迁户的产业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年考核的重要内容。如果人搬进来,但产业配套没完成,也视为今年任务没完成。三是开工时限要落实。无论是单元房还是自建房,开工时间都要落实,省、市对我们10个没开工的县区的要求是9月15日前开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明确要求没开工的乡镇要在9月10日前开工。在这次现场会召开之前,各乡镇报的全是开工,可我们现场看后,很多还没开工,有的撒上白灰线就说是开工。现在已经9月了,10月底就不能施工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的任务能不能完成?一些乡镇现在还没招标,为什么有的招标了有的还没有,要多从自身找原因,9月10日前开工的时限要求不变,有关部门要跟踪落实。四是调查摸底责任要落实。省上对我县“十二五”移民搬迁下达的任务是3.2万人,按照刚才徐
县长讲的政策,究竟能落实多少?上次会议已经研究决定,关于中低收入户调查摸底由陈县长负责,关于移民搬迁户调查摸底由徐县长负责,凡是乡镇报的意见,乡镇书记必须签字,否则县老区办不予接收,不能指使文书、副职随便报送,要严格报送责任。9月20日前,县老区办要将调查摸底情况报送徐县长同意后,送我和白书记审定。五是补助资金要落实。要严格执行中省市补助资金标准,对于县上的补助政策,昨晚我们已研究确定,自建房主体建起来的补助60%,单元房按照3:3:4的比例补助。按照这一标准,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由徐县长审核后,县财政局负责兑付。如果是单元房,老百姓没合同没交押金,即使建起来,县上也不予兑付。六是推进措施要落实。自建房的问题不大,胡兴庄、永宁、侯市的问题不大,老百姓自己修起来的,一是把老百姓落实了,二是老百姓自己拿钱了,所以问题不大。现在张渠、杏河、双河、旦
八、顺宁的单元房还没落实,单元房户型、结构、标准都没给老百姓说清楚,要和老百姓就户型、结构等问题进行座谈和征求意见,老百姓签字同意后,即使以后出现问题,也受法律保护。因此,在整个移民搬迁推进的过程中,乡镇书记都要认真研究,如果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不深入,以后肯定出问题,希望大家在各个环节上都能考虑的细一些,不能大而化之,不把这项工作当回事。
三是硬考核。县委、县政府将这三项工作纳入了今年的目标考核内容,涉及的乡镇如果完成不好,不但影响县上的目标考核,而且还影响乡镇部门的工作。今天会议之后,各有关乡镇要倒排时间表、倒排工期,由县住建局、县老区办牵头,相关部门单位配合,对扶贫移民搬迁、重点镇建设以及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每十天检查一次,每十天排名一次,排名出来后,在政府政务公开栏上公示、在《志丹通讯》上公布、在电视上曝光,接受社会的监督,对排名后三位的,建议县纪委、县监察局严格实行“三问”。如果这三项工作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现在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影响全年的工作。我们不能因为这三项工作,影响我县的目标考核和对外形象。
希望大家能真正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好,把这次会议提出的任务落实好,真正在思想上、认识上、工作措施上得到贯彻落实,确保我县今年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第四篇:李丽同志在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李丽同志在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2月3日)
同志们:
新春佳节刚过,市委、市政府就召开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十二五”及今年的工业经济工作,充分体现了对工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市委、市政府对今年工业经济工作抓早、抓好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马书记专门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会前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和《酒泉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康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2011年工业经济工作回顾
2011年,是市场环境多变、困难矛盾较多的一年。面对宏观政策趋紧、通胀压力加大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积极应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工作,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在各级各相关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新成绩,整体呈现出规模迅速壮大、效益大幅提升、结构明显优化、后劲持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主导作用更加显现。全市工业增加值达210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亿元,利税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76.2%;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41.9%;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58.4%,同比提高53.8个百分点,电力、冶金等支柱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均超过7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是新兴产业优势增强,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以新能源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初步构建。风电二期首批300万千瓦项目启动建设,43兆瓦光电项目并网发电,新增光电装机200兆瓦,累计达到243兆瓦。风机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千瓦,光伏产品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新能源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4.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4.5%。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先后与24家央企签约合作项目46个。新续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281项,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91项,完成投资320亿元,同比增长21%。投资规模较大的硅材料加工、水泥、石材、焦化、铝型材加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四是园区聚集功能增强,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合理布局建设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着力改造提升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一区多园”的工业园区格局初步形成,聚集生产要素、吸引投资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园区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完成增加值155亿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不均衡。除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外,大部分传统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工业发展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二是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多数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对高新技术吸纳承载能力不强。三是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县市区工业“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矿产品加工等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缺少能够显著壮大工业力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一些企业管理意识淡薄,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五是发展环境有待提升。项目建设手续办理周期过长、程序繁琐,影响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及整体进度;个别职能部门服务工业发展的意
识不强,协调解决企业所遇重大问题的主动性不够;电力较为富裕与工业用电价格较高的矛盾比较突出,尚未形成电价“洼地”。六是项目运行不够规范。“三同时”等制度执行不严格,环评、安评不到位的问题在项目引进、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业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必须发挥第二产业的主力军作用。今年是做强第二产业、推进工业强市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市三次党代会、人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为重点,突出一个主题,大力发展六大重点产业,着力抓好五个关键环节,切实强化四项保障措施,确保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6亿元,其中能源产业投资511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57亿元,增长2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1亿元,增长21%;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各项指标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之内。突出一个主题:就是好中求快、转型跨越、增量提质、安全发展。
大力发展六大重点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继续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引领工业发展的龙头,加大项目的报批和争取力度。今年重点抓好风电二期工程,确保首批300万千瓦建成并网发电,争取后续500万千瓦项目核准批复并部分开工建设,力争年内新增装机500万千瓦;完成5兆瓦风机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启动风电基地三期项目规划工作。加快建设以敦煌七里镇、金塔红柳洼、肃州东洞滩为重点的光电产业园,启动600兆瓦光伏发电和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金塔红柳洼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力争年内新增光电装机1000兆瓦。加快调峰电源项目建设,争取840万千瓦调峰电源项目纳入国家火电项目正式建设规划,鸣沙窝电厂2×60万千瓦和常乐电厂2×100万千瓦项目获国家相关部委核准并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金塔电厂、玉门电厂和国电电力酒泉热电厂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水电开发和生物质能项目建设,完成党河、疏勒河流域续建的5座水电站建设,争取瓜州生物质热电项目和金塔生物质并网直燃发电项目核准并开工建设。全市电力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年内各类发电量合计达到180亿千瓦时。着力破解电力输出瓶颈,提高已建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输送能力,尽快开工建设敦煌-鱼卡-格尔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争取年内建成;加快酒泉-株洲±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调查摸清市内供电、用电企业情况及电价承受能力,抓紧研究提出风电就地消纳方案,积极向上争取直供电价政策,引进有消纳能力的合作投资者,早日建设直供专网,解决电力就地消纳问题。二是装备制造产业。要积极引进培育风电核心部件、光伏光热发电装备、储能设备、电网及发电装备元器件等装备制造项目,尽快形成生产规模,推进新能源装备成套化、高端化、数字化和本地化。重点抓好浙江正泰晶硅切片、京城控股风力发电机制造、亚洲新能源风光设备制造、广东明阳风机总装等新建项目的跟踪落实和全力推进,协调支持东气、华锐、中材、东鼎实业等企业达产达标,并进行扩能续建。加快发展与新能源装备制造相配套的特种玻璃纤维材料、特种塑料等产业,积极引进多晶硅铸锭、单晶硅拉棒、超白太阳浮法玻璃等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加大对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大禹节水、奥凯种机、东方铝业及石油开采、农机等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年内,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5亿元,增长30%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提高2个百分点。
三是先进高载能产业。紧紧抓住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与央企和东部地区的大项目、大产业对接,引进和培育冶金、焦化、硅材料、煤化工、钒氮合金等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先进高载能产业,走电冶一体化路子。鼓励高载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培育产业集群。重点
抓好瓜州高纯硅材料、电解锰、硅锰合金,肃北博伦矿业五氧化二钒提取、玉门焦化、金塔硅铁合金、敦煌镁合金等生产项目建设。年内,力争开工建设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先进高载能项目15个;当年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高载能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高载能产业消纳电力超过20亿千瓦时。
四是石化产业。以“百年油田”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玉门油田“中国石油摇篮”的影响,抢抓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机遇,支持和帮助玉门油田争取炼化扩容和石油储备库项目。积极和玉门油田、青海油田对接洽谈,争取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协作发展化工产业,着重培育煤化工、新型化工产品、高分子材料等上下游项目,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形成多头并举的石化产业发展格局。年内,力促百万吨焦化、百万吨煤制气、4000吨聚苯硫醚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原油开采能力、综合炼化能力分别保持在50万吨、200万吨以上。
五是矿产品开发转化产业。按照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大勘查开发力度,摸清矿产资源底数,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开展以石棉、煤炭、黄金、钒、花岗岩、石膏等矿种为重点的资源整合工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鼓励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推进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做大做强矿业企业,重点抓好肃北县南金山金矿技术改造和狼娃山铁矿改扩建项目、敦煌五氧化二钒生产项目以及相关县市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和石材加工项目,力争年内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金属采选生产能力达到308万吨,非金属矿产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矿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增长20%以上。
六是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种子、棉花、啤酒原料、果蔬、草畜乳、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快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开发和培育自主品牌,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积极谋划和新上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年内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2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
着力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着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作为工业工作的“牛鼻子”牢牢抓在手上。今年,争取全市当年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240个以上,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40个,亿元以上项目7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一要抓好与央企合作项目落地工作。去年,省政府在北京举办了与央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涉及我市46项,部分项目落实较好,还有一些项目跟踪推进不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促开工、促进度、促达产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工作方案,倒排时间表,确定专人,盯紧落实。对目前尚未开工和进度慢的项目,要逐一研究,积极协调,争取尽快落地,确保今年项目开工率达到50%以上,“十二五”末基本落实。二要抓好在建项目工作。具体做到“三个到位”:政策到位,切实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和承诺,不能失信于投资者;服务到位,要设身处地为投资者着想,千方百计为在建项目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协作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杜绝各种干扰和破坏企业建设的行为,促进在建项目缩短工期,尽快建成投产;管理到位,加强在建项目管理,严格遵守项目审批建设程序和相关规章制度,提高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三要抓好项目引进开发。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年”、“政策落实年”活动,发挥资源优势,组织精干力量,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和开发新项目,扩大工业总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及早谋划,尽快准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进行外出招商。二是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园区建设十分重视,继去年下发《关于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最近又研究制定了《酒泉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快园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环境支撑。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与发展,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相应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创新和管理,合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科学规划布局园区。要遵循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
业聚集、服务集成的原则,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产品优势等出发,科学编制完善工业园区产业、用地、招商等规划,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园区规划体系。二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按照高水平、高标准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园区水、电、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硬件标准和水平,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市管三个园区建设中,酒泉工业园区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完善提高;循环经济产业园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要尽快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全力保障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按照园林式园区、花园式工厂的标准,搞好园区生活服务、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今年,全市各级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资力争达到2.3亿元。三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园区在项目审批、技术研发、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园区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推进“飞地建园”,尽快研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与发达地区对接,广泛建立对外经济协作关系,努力打造创新型园区、特色型园区、效益型园区。
三是着力支持企业发展。把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放到重要位置,集中各方面力量,调集各类生产要素,及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加快发展,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研究地方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快速成长。鼓励和支持奥凯种机、巨龙集团等一批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开展上市融资前期工作。深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
四是着力抓好节能减排。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以酒泉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抢抓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的机遇,积极争取和落实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资金,抓紧对接已列入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项目,积极谋划和申报其它具备条件的项目,通过项目配置和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发展。加快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一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年内解决同福化工历史遗留铬渣解毒处置问题。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全面推进产业循环高效发展,减轻和化解环境压力。
五是着力抓好工业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严责任、建机制、夯基础、强督查,力促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完善法规和制度体系,严格实行目标控制管理,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强化专项整治,坚决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切实抓好46个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整改。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加强安全培训教育,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促进工业生产安全有序发展。
切实强化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规划保障。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加快编制“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预见性、指导性和科学性。加大规划落实和执行力度,按照细化分解任务,确保工业经济始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强化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许多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最近,市上又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支持工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地发布政策信息,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细则和具体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达到预期效应。
三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结合各产业发展情况,加强重点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协调,关注
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求情况,保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合理处置闲置土地,促进园区用地、废弃工矿用地、低效用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加大工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长效机制,强化金融保障能力,规范和壮大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是强化运行调度保障。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化,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制度,建立重点企业信息直报制度,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建立经济运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业发展推进汇报会,并适时组织现场观摩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新能源等重点建设项目,各县(市、区)要实行领导包挂、现场集体办公等措施,采取月汇报、季督查、半年通报、年终考核等办法,积极开展企业竞赛评比活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市发改、工信、能源、统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搞好月调度、季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同志们,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主力在工业,关键在行动。今年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担负的任务异常繁重。希望大家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完成既定的各项任务目标,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李兴旺同志在陕西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精选)
李兴旺同志在陕西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陕教通报(第9期)
日期:2015-05-07 来源:教师工作处 浏览次数:256
按:2015年4月28日上午,陕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西安召开,省教育厅厅长李兴旺出席并讲话,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主持会议。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和西京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京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的代表分别介绍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经验。西北大学等50所高校作书面交流。省属高校主管教师工作的校领导、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等170余人参加会议。现将李兴旺同志的讲话予以印发,请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今天,我们把各高校分管教师工作的校领导和教师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请来,利用一个上午时间,在实地考察陕科大和西京学院的教师发展中心之后,召开个现场会,通过实地观摩和现场交流等方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推进我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刚才,6所高校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既有经验做法的总结,也有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各具特色、各有亮点,很有借鉴意义。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而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以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标志,我们国家开启了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之路;2011 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引导高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2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的总体部署,2013年,我省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全覆盖”“实体化”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目标。去年,我们又出台了《陕西省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评估办法》,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这一系列的制度、举措和要求,不仅表明教师发展中心已经成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抓手,而且也将成为满足高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和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目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已经在高校扎根。但如何理解教师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教师发展工作在高校一直开展着,而且有很多部门都在做、都在抓,似乎呈现出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但事实上,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原有的任何一个与教师发展相关的职能部门,均难以单独承担起组织开展教师发展的相关任务,以往功能分散的、非专业化的、甚至有
些流于形式的培训机制,已经很难适应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系统化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国家才提出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作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业执行和服务机构,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有序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咨询服务的合力和长效机制,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与支持。
总的来看,通过一年多的大力推动,全省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绝大多数院校已初步建成相应的实体化机构并投入运行。但建设的进展还不平衡,一些中心运行机制不畅,在资源整合、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没有全面发挥应有效用。希望大家站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内涵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发展中心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快建设进度,为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与常态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面落实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责职能
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发展,要以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教师发展中心六大基本职能,积极开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促进活动。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中心,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牵头制定并落实好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为不同学科教师发展制定分类指导方案,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提供发展咨询与建议,整合校园外各种资源进行业务指导,使教师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引入评估机制,通过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潜力、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的考核、检查和评估,提出个性化改进方案,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二是建立资源平台,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极强的工作。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不仅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目前,各级各校在教师培训上做的工作不少,作为教师发展中心,重点是要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便捷高效的平台,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要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注重用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建立教师发展网络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专题讲座、示范视频、优秀案例等教学素材,并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为教师获得更多资源、提高教学技能,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创造便利条件。
资源的整合、平台的搭建,不仅要注重校内,更要放眼校外、加强交流,构建全省教师发展共同体。省教育厅将积极为高校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校际之间自主交流,并在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争取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成我省的又一张高教名片。
另外,关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开展什么样的培训,都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师德为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育有德之人,必须先有有德之师。总书记去年教师节前夕在北师大发表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教师发展中心要将学习贯彻总
书记讲话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融入日常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建立长效机制。二要细化培训内容。要面向学校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针对不同需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帮助各类教师掌握专业技能,领会教学艺术,满足岗位需求。三要突出案例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师参与和经验交流,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专项研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着力点。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推动发展。作为专门负责教师发展的机构,一定要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实际,把研究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要职责,围绕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组织开展教师教学、专业和个人发展专项调研、专题研究,探寻教师发展规律,提出对策建议,以科学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内涵发展。
当然,教师发展中心作为一个新事物,各校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学习先进、打破陈规,不断开拓新业务、实施新举措,积极开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促进活动。各项工作措施不但要科学,更要得当,要以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和需要为准则,避免摊派式、例行公事式的工作,真正使教师发展活动变为主导需要,通过有组织、有针对性、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措施,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胜任角色,使他们的职业生涯得到全面、良好、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责职能才能真正体现。
三、加强对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学校统筹管理教师队伍的学术性服务机构,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各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
一要健全机构。单独或依托教学、师资管理部门设置教师发展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确保场地、人员、经费、任务落实到位。
二要理顺职能。教师发展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要理顺中心与职能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要创新机制。要加强教师发展运行机制和研究方式创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考核与激励制度,推进和规范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健康持续发展。省上将在各校建设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专业和区域布局,择优确定一批省级示范中心,引领和带动全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教师作为办学的首要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启动了“人文英才”“名师引领”等计划及首届教师微课比赛等活动,这次我们专门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目的就是要通过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这些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从根本上为建设高教强省奠定坚实基础,贡献更大力量!
陕西省教育厅 201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