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材料(融入实验区打造风情区)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材料
依托坎布拉
融入实验区
打造风情区
中共尖扎县委(2010年3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州委2月26日工作会议要求,现就尖扎县落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十一五”以来,尖扎县按照州委“北依西宁、南望九寨”的旅游发展战略,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带动千家万户的主导产业来抓,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大胆改革创新,对内融入、对外承接,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由于受经济基础、发展条件、特别是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尖扎文化旅游业推进力度不大,开发步伐缓慢。对此,州委尤其是李书记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尖扎进行调研指导,在李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支持下,尖扎的文化旅游业特别是坎布拉国家公园保护开发与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景区规划得到审批实施,一批基础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尤其是坎布拉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坎布拉国家公园的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同时,州委审时度势,大手笔运作,把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到全 省层面来开发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这对推动尖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州委2月26日工作会议提出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及时组织讨论,认真分析尖扎的发展形势,明确提出依托坎布拉国家公园,积极融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力打造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打造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的基本构想
打造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的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五点: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尖扎处在青甘南线和青川线旅游辐射圈内,已融入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环西宁一小时经济圈中,处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上游旅游明珠带的关节点上,极具开发潜力。二是资源优势独特。境内名胜风景和历史遗迹为数众多,有清澈的黄河、美丽壮观的高峡平湖、奇特秀美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的古刹名寺、圣洁巍峨的申宝雪山、神秘悠远的藏传佛教后弘文化、独树一帜的“五彩神箭”文化艺术、浓郁淳朴的民俗民风、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享誉藏区的名人学者,共同构成了尖扎极富发展潜力的优势资源。三是品牌形象凸显。尖扎集桂冠美誉于一身,是中华民族射箭运动之乡、黄河走廊水利风景区、国家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五彩神箭”文化艺术之乡、户外攀冰攀岩探险活动训练场地、藏族民歌采录基地,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尖扎成功举办了两届不同级别的“五彩神箭”射箭邀请赛,承办了青海省第六届藏族拉伊大赛,对外形象和知名度迅速提升,品牌效应不断显现。四是发展前景 广阔。尖扎作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与贵德旅游综合开发区接壤,南与热贡艺术之乡相连,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旅游圈。随着中央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全省高原旅游名省战略的实施,以及坎布拉国家公园的全面开发,为打造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五是发展基础好。坎布拉国家公园的开发、阿岱至李家峡高速公路的建设,促使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同时,全县上下对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思想更加统一、思路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所有这些,为加快发展尖扎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战略
推进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快速特色和谐发展。坚持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遵循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大力度推进的工作方针,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积极依托坎布拉国家公园,主动融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力打造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使尖扎成为青藏高原运动休闲度假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旅游年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 亿元,占全县GDP的10 %,解决和带动相关就业1万人次以上。逐步实施县城北移战略,在条件成熟时,申报更名为坎布拉县,借坎布拉国家公园开发建设之势,全力打造高原旅游名县。
总体发展思路和战略:构建以黄河为主线,以旅游型小城镇建设和有机生态农业观光带为重点的发展格局,按照“突出一个目标(打造高原旅游名县),建设“两个特色经济带(黄河特色城镇经济带、有机生态农业观光带)”,打造“三个品牌(高原水城、“五彩神箭”、水上训练基地)”,挖掘“四大文化(民族宗教文化、黄河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全力突破北部,加快提升中部,重点强化南部”的发展战略。“全力突破北部”,即在全力推进坎布拉国家公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争取将坎布拉镇列入全省重点建设小城镇范围,与俄家台规划相衔接,在牛滩、直岗拉卡重点开发旅游产品加工销售、特色高品质的藏家林卡、星级宾馆、度假居住型房地产,建成集疗养、休闲、康体、娱乐、会所为一体的旅游渡假区,打造高原旅游名镇。“加快提升中部”,即依托康杨镇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穆斯林文化特色,建设集餐饮、接待、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商贸重镇,重点建设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黄河奇石一条街、民俗风情表演馆,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旅游商贸集散中心。“重点强化南部”,即突出马克唐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整合土地资源,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重点以宾馆酒店、房地产开发为主,拓展城镇空间,扩充城镇容量。同时,依托“五 彩神箭”、“国家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两大品牌,将马克唐镇打造成以民族体育文化为主的运动休闲型旅游小城镇,辐射带动相关五个乡镇的发展。围绕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和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是:
第一,全力以赴配合坎布拉国家公园开发建设
坎布拉国家公园是尖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全力配合景区开发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根据州委要求,3月底前全面完成坎布拉景区整体移交工作,确保“五一”正常运营。配合做好《坎布拉后弘文化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实施工作。同时,全力配合景区管理保护利用局推进各项开发建设工作,力争年内景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第二,加大投入,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使《尖扎县城镇体系规划》得到省政府审批,加快实施一批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改造城镇面貌,建设园林城镇,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争创省级卫生城镇。捆绑实施廉租房、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扩大城镇容量(城镇人口由目前的1.52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3.6万人),扩充城区面积(由目前的4.6平方公里,扩大至2020年的7.6平方公里)。
第三,深入挖掘,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深入挖掘、有效整合以藏传佛教后弘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马家窑遗址、恐龙古化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穆斯林风 情、藏族民俗民风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五彩神箭、古浪攀冰攀岩、高原水上训练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积极开展昂拉白塔、千户宅院、赛康寺、昂哇寺石刻千佛像、古浪仓庄园等文物古迹修缮、康杨城上古堡改造和著名藏族诗人端智加故居、嘉木洋二世故居保护开发等工作,加快“五彩神箭”射箭场、射箭馆、博物馆建设和“文化中心”、“文化大院”、“旅游名村”为重点的宣传阵地建设,设立“诗歌节”、“达顿节”、“拉伊节”、“雪顿节”等节庆活动,举办民族歌舞、民族服饰表演,扩大尖扎影响力,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积极开发唐卡、堆绣、木雕、泥塑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延长产业链。
第四,把握投资导向,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建设,选准选好项目,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要求,把强力推进风情区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落实。
(一)在建项目(共4项,累计投资6422.1万元)
1、坎布拉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投资5879.1万元,由中国农业大学编制规划并共同开发建设,分三期四年实施。年内完成一期投资2689.64万元,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和部分日光温室。
2、铁岭路人行道和绿化工程:投资229万元,由青海蓝野环境装饰工程设计公司设计,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该工程已于2009年5月开工,今年主要实施道路绿化工程,5月份全面完工。
3、县城亮化项目:项目总投资68万元,主要实施主次干道亮化、美化工程,现已基本完工。
4、古日羊麻接待中心项目:投资246万元,已于2009年3月开工,两幢491平方米实木楼,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年5月可投入运营。
(二)新建项目(6大类、26项,总投资4.62亿元)
1、景区进出道路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1.677亿元)(1)阿岱至李家峡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9.73亿元,全长31.9公里,建设期限三年,2011年12月竣工。2009年8月招投标,由青海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局开发建设,尖扎县境内涉及5.75公里,投资约1.5亿元。3月底全面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即可动工建设。
(2)马康公路整治项目:估算投资600万元,全长23公里,拟由省交通厅建管局组织实施,目前正开展前期工作,预计10月底完工。
(3)李家峡至坎布拉景区专用公路项目:估算投资300万元,全长33公里,省交通厅调查组对该公路进行了现场勘查,预计10月底完工。
(4)康杨至坎布拉公路项目:估算投资420万元,全长11公里,今年3月5日省交通厅组成调查组,会同州县政府、坎布拉景区管理局对该路段进行了现场勘查,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预计10月底完成。5月底前完成康杨桥头520米、投资330万元路段的整治工作。(5)古浪瀑布旅游专用公路项目:估算投资450万元,全长9公里,按四级砼路面标准建设,路基宽6.5米,路面宽4.5米,年内完成。
2、码头建设项目(3项,投资695.53万元)
(1)南宗沟码头项目:投资44.04万元,由北京水运科学研究院设计,青海工达建筑总承包公司建设,近期开工,5月底前完成。
(2)马克唐码头项目:投资122.84万元,建设码头及820米进港道路,由北京水运科学研究院设计,青海工达建筑总承包公司建设,近期开工,5月底完成。
(3)昂拉码头项目:投资528.65万元,由湖南省航务勘查设计研究院设计,省交通厅交通水运处建设,正在进行前期工作,6月份拟开工,年底前完成。
3、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共8项,投资1.95亿元)(1)滨河新区东路项目:投资3050.1万元,由西宁兴太公路工程咨询公司编制可研,建设路宽24米,长1059.06米,现已完成项目勘察。
(2)神箭路项目:投资3858万元,由西宁兴太公路工程咨询公司编制可研,建设路宽32米,长1004.68米,现已完成项目勘察。
(3)县城滨河路项目:投资10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路基路面、防护工程、桥涵工程、人行道、排水、路灯、绿化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委托西宁兴太公路工程咨询公司编制完成,并已逐级上报国家发改委,3月底有望得到批复。
(4)马克唐镇兴隆街改造工程:投资估算1442万元,长1.1公里,主要实施道路延伸至滨河路、地下管网、绿化、亮化项目,已委托省发改委青咨公司编制可研报告。项目拆迁摸底登记和地堪测量工作已完成,3月底可研成果可逐级上报。
(5)红十字医院康杨康复中心项目:投资3500万元,已与青海红十字医院签订意向性协议,分三年建设,重点开发文化养生康复医疗等项目,已完成征地拆迁前的调查摸底工作,即将与省红十字医院再行磋商。
(6)300户生态移民工程:投资3038.39万元,在马克唐镇实施,委托青海农牧区域研究所完成可研,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年内完成。
(7)县城高档住宅小区项目:采取招商方式,拟投资1500万元,由青海环湖藏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今年3月份开工,工程分两年实施,今年完成基础设施和楼房主体建设。
(8)3座加油站项目:由中石化青海分公司投资2100万元,分别在马克唐镇、康杨镇、坎布拉镇修建3座加油站,力争4月份动工,力争年内完成。
4、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总投资1580万元,项目实施期为2年(2010年---2011年),完成改造面积54680平方米。包括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800户;以更换节能门窗,贴外墙保温板为主的被动式太阳能房改造50520平方米;主动式+被动式太阳能 公共浴室建设160平方米。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办法等方案已上报省财政厅、州建设局;施工设计已委托黄南州建筑设计院,4月份开工建设。
5、文化旅游项目(共6项,投资6930万元)
(1)尖扎县文化旅游大厦项目:投资1000万元,今年6月开工,年内完成投资500万元,2011年10月竣工。
(2)“五彩神箭”射箭场项目:投资830万元,年内完成项目可研设计工作,争取年内开工。
(3)黄河民族文化体育博物馆项目:投资800万元,年内完成项目可研设计工作,争取年内开工。
(4)尖扎国家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专用训练场项目:总投资300万元,计划5月开工,9月初竣工。
(5)县城三星级宾馆项目:采取招商方式,投资3500万元,由青海环湖藏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今年3月底开工,年内完成。
(6)直岗拉卡旅游产品开发项目:采取招商方式,投资500万元,由青海环湖藏族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设计开发,在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建设厂房,开发以唐卡、泥塑、木雕、酩馏等为主的藏族旅游纪念品。今年4月开工,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
6、坎布拉景区林业项目(3项,投资710.8万元):投资650.88万元,在坎布拉景区内实施退耕还林3000亩;投资14.92万元,实施封山育林5000亩;投资45万元实施沙棘基地建设2500亩。
(三)拟建项目(共22项,投资4.7亿元)
1、三镇道路整治工程:投资870万元,实施沿黄三镇道路整治项目,省银建咨询公司完成可研。
2、投资3.2亿元,完成马克唐至康杨三级油路、南宗沟码头至尼姑寺三级油路、南宗沟沟口至坎布拉林场场部三级油路等坎布拉景区对外连接路线,以及牛滩码头、直岗拉卡码头,尖扎第二黄河大桥等重点项目。
3、投资1360万元,实施昂拉千户府保护修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旅游纪念品展销中心建设、五彩神箭藏戏剧院建设、民俗风情表演馆建设项目。
4、投资2250万元,实施沿黄污水治理、垃圾填埋处理场、沿黄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5、投资7000万元,招商开发滨河新区房地产。
6、投资4280万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项。投资500万元,由李家峡金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杂果饮料加工项目;投资480万元,由尖扎县黄河红农副土特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农副土特产品包装项目;投资700万,由尖扎县满吉奶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奶酒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投资800万元,由尖扎县康杨镇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牛羊肉精细加工项目;投资1500万元,由尖扎县顺鑫渔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库区渔业精加工项目;投资300万元实施矿泉水生产项目。
第五,集中力量抓好四个规划
一是抓好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规划。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涵盖坎布拉、康杨、马克唐、昂拉、能科和当顺三镇三乡,总面积约635.9平方公里。划分为民族体育文化和生态旅游城镇综合服务区(马克唐镇)、乡村特色“藏家林卡”旅游区(直岗拉卡)、民俗风情旅游区(康杨镇)、高原户外体育运动基地和水上游乐区(古日羊麻)、历史文化及农业观光区(昂拉)5个功能区和直岗拉卡、古日羊麻、高原水上训练基地、洛多杰智合寺、昂拉千户府、德欠寺、古浪瀑布7个节点,全力打造集自然风光、藏民族文化、伊斯兰风情为一体的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规划已委托云南方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4月中旬组织专家论证,5月初上报相关部门审批,力争6月中旬通过评审。
二是抓好沿黄有机生态农业观光带规划。将委托中国农业大学编制规划,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调研,今年10月完成。观光带以沿黄三镇一乡为重点,结合文化旅游业,发展以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有机生态农业。
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帮扶形式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完成了《沿黄三镇总体规划》,其中,《马克唐镇总体规划》、《马克唐镇滨河新区控制性详规》,已通过省建设厅专家论证,目前正逐级上报有关部门审批,争取4月底审批实施;坎布拉镇作为全州重点打造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正在修改完善中,3月底征求各方意见,5月份完成修编工作。
四是抓好沿黄绿色走廊生态治理综合规划。从隆务峡口至坎 布拉镇沿黄走廊实施沿黄护堤、造林绿化、水土治理、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理项目,近期委托,10月份完成。
第六,选准载体,着力实施“七个一”工程
1、编印一本宣传画册,投资35万元,由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制作一本集尖扎历史沿革、自然风光、民俗民风、宗教活动、古物遗址等为内容的宣传画册。拍摄工作已于2009年11月启动,目前已完成民俗民风和宗教活动的拍摄工作,画册预计8月中旬制作完成。
2、制作一张光碟,撰写赞美坎布拉、“五彩神箭”、申宝雪山的词曲,邀请著名歌手演唱灌碟,宣传尖扎,8月份完成制作。
3、开通一个网站,上半年开通宣传尖扎、坎布拉的网站,实行动态信息更新。
4、举办一届邀请赛,5月底前完成2010“五彩神箭杯”国际射箭邀请赛策划方案,9月份举办赛事。
5、拍摄一部电影,以五彩神箭命名,突出尖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射箭文化,通过在全国巡演和参加各种评奖活动,旨在宣传尖扎,推广五彩神箭文化。年内完成电影剧本的编写工作,力争开拍。
6、策划一条精品线路,北承坎布拉国家公园,南接热贡艺术之乡,连接直岗拉卡、康杨穆斯林风情、高原水上训练基地、洛多杰智合寺、昂拉千户宅院、能科德钦寺、当顺古浪瀑布的旅游线路,3月份完成各景点导游词撰写、导游培训工作,5月份投入旅游接待。
7、购置一艘游艇。投资130万元,购置一艘40座游艇,贯通马克唐城区、国家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以及昂拉千户府的水上航线,领略黄河风光。
三、打造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将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主抓,县直相关部门组成的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做好风情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开发、协调等工作。
(二)明确开发实体。由尖扎县申河城镇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风情区的开发运作。
(三)落实好项目资金。一是把握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将国家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投融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大政策性贷款融资力度,弥补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年内县财政安排600万元融资担保资金,加大信用平台建设。四是深化与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辽宁省铁岭市和中国华能集团的对口帮扶工作,积极争取在重点领域的资金、科技、人才支持。
(四)项目捆绑实施。整合项目资金,捆绑实施项目,发挥综合效益。
四.恳请州委给予支持的有关事项
(一)在旅游线路设计、项目摆布、资金支持方面予以倾斜。
(二)在全州融资平台内对风情区的项目予以重点考虑。
(三)州上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时将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内的项目捆绑招商。
(四)州上相关部门在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规划编制方面给予指导。
总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落实新措施,推进尖扎文化旅游实现新跨越,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汇报材料(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
汇 报 材 料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2009年1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鄂尔多斯(汉意为“众多的宫殿”)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母亲河所环绕,南以古长城为界。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7旗1区。总人口154.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6.8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顺治六年,设伊克昭(汉语意为大庙)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这里降雨稀少,气候较为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0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半荒漠草原。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8%;此外,还有48%的土地属于干旱硬梁及丘陵沟壑区。
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全市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地储量的三分之一,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境内。煤层气储量达250亿立方米。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就产自这里。全市羊绒制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
3、世界的1/4。鄂尔多斯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此外,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也极为丰富。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着力构建“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全市先后引进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和年产60万吨合成氨、年产104万吨尿素大化肥、年产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国内最大的煤制二甲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为推动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从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从贫困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全市GDP达到115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00.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2亿元,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16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28.9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预计到年底,财政收入可达到260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鄂尔多斯市因此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十七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鄂尔多斯时,称赞鄂尔多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誉之为“鄂尔多斯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如:资源与环境压力问题、经济发展中社会分配问题、重大突出事件的应急处臵问题等,客观地摆在了广大干部群众面前,成为全市必须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市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和谐鄂尔多斯建设。下面,按照要求,我就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
全市按照《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和《自治区科技厅关于申报“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及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编制了《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提出了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思想、原则、目标、发展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2007年3月,我市成功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此基础上,2008年4月,市人民政府召集有关部门重新修编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6月中旬,又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对我市规划进行了初审。6月底,在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下,特报请国家科技部批准,将我市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月23—26日,国家科技部二十一世纪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组一行9人考察了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和评议,专家组对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整理意见,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我市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根据专家组的整理意见我们及时完成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修改,现在报请国家科技部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一)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鄂尔多斯将以工业基地为核心,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构筑综合循环产业链,重点打造以下几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煤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煤制油产业集群;以达拉特旗经济开发区、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接地为核心,形成煤制甲醇及下游产业集群;以乌审旗纳林河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以煤为主、煤气互补的化工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棋盘井工业园、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上海庙工业园等工业基地。以基地促集群,以集群促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使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基地之间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衔接、相互推动、多次转化增值的循环产业体系,提升地区能源重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到2012年,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5%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资源综合产出率在2006年48.1元/立方米基础上提高40%左右,达到67元/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二氧化硫排放量33.02万吨;烟尘排放量25.5万吨;粉尘排放量5万吨;COD排放量2.1万吨;氨氮排放量0.31万吨。
2、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我市根据实际情况,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牧业,以多种办法推进农牧业产业发展,提高农牧业综合实力。一是重点推进农牧业发展向沿河和城郊转移,立足沿河和城郊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农牧业人口相对集中,具有发展现代农牧业、避灾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优势,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引导农牧业向水源富集区和城郊地区集中,推动农牧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沿河现代化农牧业经济带。规划到2012年在沿河集中发展区建成10万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科学规划农村牧区的发展方向。全市根据各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划分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围绕“三区”规划,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了人口转移力度。同时,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启动了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三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灌木纤维加工、饲草料加工、肉乳及特种农产品加工、沙棘系列加工等农畜林沙产品加工产业。四是推行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按照国家质量认证标准,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农牧业。
(二)资源环境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继续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2012年耕地保有量为401766.0公顷,草地面积调整到5584013.0公顷,建设用地为130500.0公顷,未利用地尚有616800.0公顷,其中滩涂、苇地面积76400.0公顷。具体措施一是对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现规划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和质量要达到规划标准,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保护牧草地。对牧草地实行保护,特别是对基本草牧场实行特殊保护,把保护草原,稳定草地面积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三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不能突破上一级规划下达指标。四是未利用土地的综合开发、改造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抓好地表水利水源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修复、更新和配套,再增加可供水量1.02亿m3,届时将使自产水资源的总开发利用量达到14.58亿m3。通过制度和体制建立“节水型”社会,使节水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为,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更小的用水增加支持更大的经济增长。我市作为资源性缺水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煤炭和能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工业布局、设计和建设中,节水应当是高起点、严要求,采用世界现代工业节水先进技术一步到位。我市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臵中的作用,用市场机制解决工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调整用水结构。现已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和自治区水利厅的要求,在黄河南岸灌区试行“水权有偿转让”,通过工业企业投资沿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将节约出来的水用于工业生产。目前,经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达电和鄂绒集团为黄河南岸灌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的试点企业,两企业拟投资1.75亿元左右用于灌区节水改造,将每年节约出来的4200万m3的水用于电厂生产。另外,我市将积极争取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部分工业用水。根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提出的水源分配方案:2010年第一期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在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8亿m3;2050年第三期调水170亿m3,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11亿m3。处在此区间的新兴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要积极争取一定的工业用水配额。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推进节能减排相结合,使我市资源得到合理、有序、高效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延长产业链,走循环经济的路子,通过产业链条,真正把资源“吃干榨尽”。同时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发展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的产业,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向基地集中。规划到2012年,将鄂尔多斯市建设成为一个超亿吨的煤炭开发基地,形成3亿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同时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率达50%,真正实现“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调节全国供需平衡的战略任务。力争在今后5年期间,经过国家和周边省区的共同努力,形成鄂尔多斯盆地累计探明储量万亿立方米以上、年产量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化工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要重点扶持500万吨煤液化项目,到2012年建成年产670万吨的煤液化基地;充分开发应用煤焦化、液化、气化、电石化和萃取等技术,到2012年形成年产捣固焦300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年产500万吨的高载能产品生产能力;盐碱硝等传统无机化工要加强矿山建设,加大技改力度,努力开发层状硅酸钠、冬青油等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焦油、人造石油、煤气、电石、腐植酸等化工产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增加市场份额,逐步形成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化工基地。依托本市丰富的石膏、石英砂、高岭土、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石膏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水晶砖、粉煤灰砖等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
继续坚持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切实加强森林草原保护。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生态恶化地区和生态建设项目区继续实行全年禁牧,牧区的其余地区实行4—6月休牧,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向划区轮牧过渡。加强对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的督查,实行问责制,对执行不力地区的责任人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同时全面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广各项适用技术,打造生态精品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要与城镇、工矿区、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相结合,加大对非公有制业主和大户植树种草的支持力度,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管理办法,活化造管机制,提高尽责率。要制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培育后备森林资源。要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之间的关系,在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鄂尔多斯市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2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2%,植被覆盖度达到75%以上,新改良草场2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农牧民人均林沙产业纯收入1300元。人造板规模达到40万立方米,加工饲料100万吨,造纸30万吨,制浆4万吨,生产饮食品等7万吨,制药及保健品0.02万吨。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措施,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干旱硬梁区以保护和恢复原生植被为主,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态移民,封禁保护,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黄河流域,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道路两侧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工矿企业及城区,坚持“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加强环城林带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建设重点是抓好以沙柳、柠条、杨柴、沙棘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在后续产业方面,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质提效,新建一批林沙加工企业。
(四)社会发展
1、建设文明生态社区。在社区大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建立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开展多种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丰富社区业余生活;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扩大我市与瑞典合作的生态小区建设面积,推广利用国外节水环保卫生洁具,增强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法制宣传活动;抓住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环节,把村民委员会建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觉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划到2012年,各旗区要建有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的行政、经济等综合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并具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生活服务、法律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功能。至2012年全市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服务系统,并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全面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至2012年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信息化建设中,至2012年,实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集电子病历、双向转诊、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的信息收集、存储与共享。至2012年90%以上社区要建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化中心和一个室外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十分钟文体活动服务圈”。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的人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一是尽快建立健全最低养老金制度,尤其是加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的新型制度框架,为每一个进城务工的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并且账户资金可以转移。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不合理支出,通过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改变社会保障的固有形态,促进社会保障走出单一的财政范畴,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局面。三是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政策体系,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实现全民医保。四是设立一个或数个地区性的社会统筹资金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投资组合。五是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的预算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增长机制。规划到2012年,解决全市20万农牧民就业问题,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95%,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定率达到80%,劳动举报案件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
3、城镇化建设。以“畅通城、文化城、生态城”为目标,集中精力打造康巴什新区——铁西区——旧城区“一城三区”的城市核心区。“十一五”期间,把东胜建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和自治区级生态环保城市、十星级文明城市。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力争达到60万人;城镇GDP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5%以上,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3%以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2平方米,人均拥有公路面积达到2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增长13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增长15个百分点;城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增长2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9.5平方米,增加2.88平方米;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全国文民城市。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局委一把手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加强了对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先后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治理整顿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文件,为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2、内引外联,加强合作。今年,市人民政府及科技局分别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签定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与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协议》、《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高技术局科技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并重点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文化旅游、国际商务、现代农牧业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06年,我市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合作实施“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该项目旨在减少贫困,通过利用创新性的科技特派员(TTF)制度,使农牧民掌握适当的技术和技能,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增加农牧民收入。项目实施两年来,培训试点农牧民72000人(其中妇女20000人),培训乡土人才20人,带动了试点旗奶山羊养殖、水产养殖、肉羊养殖、瓜果蔬菜种植、肉猪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另外,我市还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下一步,市人民政府将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在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既符合市情特点、又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针对部门、行业条块分割的现实,要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协调与决策机制;针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创新思路,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积累及投资引导机制;为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将建立规划实施监控与管理机制;此外,还要建立社会保障与安全、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4、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近年来,按照市委提出的“三个转变”(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向构筑社会资源优势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依靠优惠政策拉动向依靠自主增长转变)的工作思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市要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城镇化推进、农牧业人口转移、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素质提升、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以及基层民主推进等十大工程”,通过推进“十大工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扩大城市化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二是要围绕建设全国低碳经济试验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全市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风能,稳步发展太阳能,合理发展生物质能,大力开发利用沼气,使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商贸、教育、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全面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规范以煤炭为主的经济体系。按照市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筑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的工业格局。在煤炭产业上,要加强煤炭资源的整合,极大地提高资源回采率和集中度。重点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强化安全生产、规范管理体制和保障运输体系等方面做文章,促进全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配臵条件,鼓励发展煤炭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或以煤炭开采带动社会事业发展。今后,在矿业权设臵中,无论是已探明或尚需探明的资源,都要向煤化工、煤液化、煤电、煤层气等重点大项目配套,确保煤炭就地转化量达到50%以上或更高。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要求凡是需要配臵资源的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方面,要继续加大下游产业的研发与利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四是要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全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环评工作,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下大力气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同时,还要围绕当前的产业状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以上就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谢谢!
第三篇:大浦实验区小学生态文化校本课程
大浦实验区小学
生态文化校本课程
(低年级读本)
大浦实验区小学 何宏琳 编著
大浦实验区小学生态文化校本课程
序
言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高级形式体现,人类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要与自然界的万事发生和处理好关系,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
人类创建新的生态文明之需要,源于工业文明造成的日益加深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人类活动诱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生态灾难的教训,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如果不彻底改变征服自然的态度,不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开发自然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则不可能长期有效地阻止地球生物圈的加速退化,人类最终也会由于不适应生态环境而在地球上消失。为了整体地解决以上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创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来取代工业文明,只有当绝大多数社会都建立起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地球生物圈的健康和安全才能得到真正恢复,人类的生存也才能够得以长期持续。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应该彻底贯彻到整个生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从不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文化前提看,只有当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化,才会出现多彩多姿、百花争艳、相互补充的全球生态文化,才能够提高各国、各民族的生态文化教养,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以培育具有建设生态文明能力、具有生态文化教养的人的教育理念,来建立和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来开展长期的、全面的生态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大浦实验区小学座落在风景优美的大浦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区位优势使大浦试验区小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学生能近距离感受到大浦低碳生活、生态文明。大浦试验区小学积极进取,利用这个优势,努力打造一所生态文化特色学校。
学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关于环境的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
把生态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中。对教师进行生态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认识,构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网络与操作模式,使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
因此学校编撰了此《生态文化校本教材》,从小树立孩子们的生态文化意识,提高孩子们的生态文化素养。
本人能力有限,错误、纰漏在所难免,敬请领导、老师、家长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
美丽的大浦 第一课
欢迎您来大浦作客 第二课
浦西湖的传说 第二章
环境教育
第一课
地球----人类的母亲
第二课
故事一则《竞选环保小卫士》 第三课
生态主题教育中队会
第四课
做文明的小公民 第三章 生态实践 玫瑰花盆栽技术
第一章
美丽的大浦 第一课 欢迎您来大浦作客
我是大浦试验区小学一年级学生,我叫彤彤。别看我年纪小,我可是小导游呢!您来大浦游玩我一定为您免费导游,向您详细介绍大浦的低碳生活,环保理念;高科技农业;新农村建设。参观自然灾害展示馆,体验“海啸”的惊险与刺激。请走进大浦----
大浦试验区概况
大浦试验区位于南陵县许镇镇境内,紧邻205国道,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涉及3个村33个村民小组,1810户,总人口6900余人。
试验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村企共建、政策创新、产业推动”的模式,由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下属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投资建设。
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大浦试验区以创新为动力,勇于探索,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进行自主品牌的创新。通过将一产的传统农业向二产和三产延伸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低碳、循环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工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品牌、生态旅游品牌、农村综合改革品牌和新农村建设品牌,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土地集约化、发展持续化的发展目标。
大浦试验区建设模式最大的亮点是企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作为大浦试验区投资和建设主体的安徽鲁班集团,是南陵本土成长起来的综合型企业,产业范围涉及一产、二产业、三产等多个领域,连续多年跻身安徽省民营企业二十强行列。鲁班集团的全面介入,为大浦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管理上的保障,保证了试验区持续健康发展。
大浦试验区建设总投资约40亿元,目前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了集科学普及、休闲体验、灾难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主题公园、现代农业组培中心、驯化中心、自动化育秧育苗生产中心、大浦无公害豆芽菜自动化生产工厂、3D影院、农博园、农耕园、科技示范园、特色果蔬园、名优苗圃、周年化优质食用菌、生态龟鳖养殖、4000亩标准化良田、科普植物园等。
通过不断建设,大浦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继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等。
大浦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大浦试验区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为试验区注入无限活力,也辐射带动了全县乃至周边现代农业的发展。
改善农业基础。大浦试验区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通过农、林、水等措施多管齐下,改善试验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项目,将区内耕地、道路、沟渠等按科学方案布置,对部分滩涂地进行土地整理、复耕,新增耕地2050亩。
现代农业发展。大浦试验区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到2014年8月,建成了万亩水稻种植高标准良田、3000亩高效健康水产养殖区、15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2100亩有机果蔬生产和示范基地、300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优质稻米、健康水产、高效园艺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技术中心、组培中心、驯化中心、农业自动化育秧育苗生产中心、中国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主题公园等一大批现代农业设施相继建成,通过农业技术研发和组装集成,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成为了皖江地区现代农业的技术辐射源和示范样板。
大浦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浦试验区以现代农业为载体,打造现代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通过旅游业来拓展农业生产。依托大浦现有的优势,大力发展少污染、低能耗的观光、休闲、服务和现代农业物流,带动农民致富。观光农业园、中国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主题公园、农博园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陆续建成并成功运营,实现了试验区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发展的目标,走出了一条融科技、循环、低碳、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依托大浦试验区而建立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浦乡村世界,以高科技农业观光、海啸文化体验、传统文化展示、生态美食为特色,拥有中国唯一以海啸为主题的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主题公园、中国大浦现代农业博览园、最美生态餐厅等十多个景点,让游客在体验海啸的同时,还能漫步田园、观光特色农业、品尝生态美食、感受传统农艺文化,是皖江区域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大浦乡村世界景区主要分三期建设,一期已建成科普植物园、都市农园、农业文化广场、生态美食园、接待中心综合楼、葡萄广场、农博园、农耕园、科技示范园、普天童乐等;园区二期项目建设涵括中国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体验主题公园、北岛五星级酒店、高级会议中心、生态水疗馆;三期将以两湖(浦西湖、池湖)半岛为腹地,建成万国乡村休闲风情园、养生居住区、农情游乐及儿童智育培训体验中心、水上休闲游乐区、国际乡村休闲度假区,以及环湖景观带等休闲体验游览项目。未来建设成熟的大浦乡村世界,还将成为现代农业孵化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安全农副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基地、绿色食品工业园,以及新型农民社区。
思考与实践:
学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大浦。
第二课
浦西湖的传说
大浦是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而境内的浦西湖则像一面大镜子滋养并照耀着这里勤劳善良的人民,一代一代不懈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演
绎了许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浦西湖风光旖旎,湖水清澈,湖鱼种类繁多,荷菱茂密,岸上阡陌纵横,杨柳依依。
明朝末年,浦西湖畔有个汪姓大户,雇了十几个长工,长工中有个名叫南生的青年。南生十八九岁,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田里地里,样样在行,农忙时节,一个人能抵得上两个人。
大户家有一女,名叫水莲。水莲年方十六,亭亭玉立。看到南生身材高大,勤快朴实,水莲心里渐生欢喜。雨天,南生在侧屋四舂米、搓绳、打草鞋,水莲见四周无人,就来到南生身旁,与他悄悄说话。
南生起初很不自在,如芒在背。虽然对水莲充满好感,但想想自己与水莲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心里真得是一点也不敢有什么梦想。然而天久日长,情与爱的火花,终于渐渐在这对青年男女之间自然而然地绽放了。
大户知道了女儿与南生时常接触的事,非常恼怒。大户欣赏南生,只在于南生会做事,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千金配与南生。大户骂了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话,对水莲更是严加看管了。
水莲对南生的爱情,并没因父亲及其家人的百般阻挠而熄灭,相反,具有叛逆意识的水莲对南生的爱更加深挚。她想方设法,在丫环的帮助下,与南生偷偷约会,互诉衷肠,誓言要将爱情进行到底。
这一年,浦西湖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望。传统的端午龙舟赛拉开了序幕。湖畔人山人海。水莲挤在人群中,她要看着头扎红巾、手执桡子的南生,为他祝福鼓劲。
一声发令锣声,五条龙船似离弦之箭。岸上欢呼此落彼起。突然,湖上狂风大作,波浪滔天。一阵巨浪把南生后面的四条龙船全部打翻。南生看见,立马跳起湖中,奋力救人。
在南生的求助下,落水的船手们一个个得救了,而南生却因体力严重透支,在巨浪中挣扎了几次,再也没有回到岸边。
岸上观众见此惨景,一片惊呼。但湖面太宽,风高浪急,谁也不敢再贸然涉水救人。挤在岸边的水莲,哭天抢地,挤出人群,纵身入湖,喊着,南生啊,等等我,我来救你„„
为纪念这对情人,浦西湖的老百姓,每年都要在五月端午时节,来到湖边对天遥祭,祝愿他们在天化为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
思考与实践:把这则故事讲给远方亲友听。
第二章 环境教育
第一课 地球----人类的母亲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她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让我们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快乐生活。可如今,她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我们人类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灭亡!
何年何月开始,两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开始上升,陆地面积在逐渐缩小,地球温度在升高!
何年何月开始,我们头顶的臭氧层开始稀薄,紫外线开始肆无忌惮的直射脸庞,女娲后代要补天!
何年何月开始,脚下的土地开始退化,沙漠侵蚀绿洲,树木被滥伐,森林面积在减少,沙尘暴次数在增多!
何年何月开始,多少物种濒临灭绝,多少物种可能灭绝,多少物种已经灭绝!我们人类正走向孤独!
何年何月开始,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池,水资源在枯竭!不要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
我们的母亲,她已经伤痕累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
让我们随手关灯,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让我们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洁净城市空气;
让我们珍惜每一张纸,因为那就是珍惜森林和河流;
让我们家家都用节能灯,支持绿色照明;人人栽下一棵树,美化我们的家园;
让我们随时关上水龙头,做到一水多用,为节约淡水资源尽一点心;
„„
朋友们,让我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绿色环保小卫士吧!相信只要人人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那么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将会再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思考与实践:怎样保护好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第二课
故事一则《竞选环保小卫士》
竞选环保小卫士
森林王国的空气新鲜,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甜润,鱼儿在自由自在地嬉戏,鸟儿在树上放声歌唱。
今天是个好日子,是动物竟选环保小卫士的日子。小动物们心里已经有人选了。最后啄木鸟和猫头鹰的票数多,可是不能让两个都当环保小卫士呀,小动物又给啄木鸟和猫头鹰重新投票,可是票数都一样,于是,啄木鸟和猫头鹰开始竟选演讲了。
猫头鹰说:“如果没有我,老鼠就越来越多,把粮食全吃光,如果老鼠多的话,也容易发生瘟疫,这样小动物就会病死或饿死。”小兔子等爬行动物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啄木鸟听了猫头鹰的话说:哼!就这么点功劳,算得了什么,我的功劳比你大!如果不是我治好大树爷爷的病,大树爷爷就被虫咬死,没有树鸟儿就无家可归,这片森林也会变得炎热起来,下大雨也容易水灾,这样小动物就会白白的淹死。”鸟儿们觉得很有道理。它们的争吵声再次在竟选台响起。山羊爷爷在一旁默默听着大家的争论声。
到了关键时刻,山羊爷爷终于出声了,山羊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如果这两者之间缺了一者,我们的森林就不安宁,所以谁也少不了谁,应该由猫头鹰和啄木鸟并列当环保小卫士,这样能公平竟争,又能让森林变得更完美,大家觉得这个观点好吗?”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好!”
从此森林王国有了这两个环保小卫士,森林王国就变得更加美丽!
思考与实践:为什么说山羊爷爷的话好?
第三课
生态主题教育中队会
大浦试验区小学二(2)班生态主题中队会同学发言的内容摘要:
何聪:不挑食、不偏食,营养均衡不得病,不去医院看病,不用 吃药、不用打针就是对环境的最大保护:因为我们吃的药、打 针用的东西都是要消耗自然资源、制造医疗垃圾的!朱平平:首先自己要做到不随手乱丢垃圾,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 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王子祥: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
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要爱护花草 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周绿: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 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 处乱黏。最好用包装纸包好后丢尽垃圾箱内。
强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要注意节约用水,不用的时候一 定要随手关掉。尤其是最好不玩水枪。
许春燕:每天的作业,最好白天写完。既保护了环境,又保护了自
己的视力:因为太阳光线最利于人的眼睛。(对于正在正身体 的小孩而言,早睡早起身体好)
俞水秀:尤其平时要注意节约用电,不看电视、不用电脑等电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关机。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注意:必须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不知道开关或如何关机的时候,让家人帮忙,小心触电!)
思考与实践:你还有哪些生态环保的金点子?
第四课
做文明的小公民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是多么好啊!可是,在我们身边仍有不少不文明的现象:有的应走天桥和地下通道,却为了节省时间而横穿马路,造成了一次次血淋淋的场景,有的在公共场所吐口谈、乱扔果皮,也因此给我们的生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有的人不爱护公物,在石狮子上写着让人厌恶的话语,使石狮子美丽的身躯变成了一个阴惨惨的影子;有的汽车的排气严重超标,放出滚滚浓烟,却毫不在乎;还有对“小草在睡觉”“别踩我,我怕疼”的警告置若罔闻,为了少走几步路,而去踩草坪,这样值得吗?就这样让成批的蚂蚁没了窝,蚯蚓没了家,为的就是踩出一条小路,正像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自古以来,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贵州有是需家思想的发源地,有着林城形象的贵州,更应该成为文明礼貌的师范区。贵州有黄果树、龙宫、香纸沟等名胜古迹,这些优美的景色吸引着一批批外地游客,但可惜的是,很多游客来了后都说:贵州的自然风光很美,但是不文明的行为却使她失了景,煞了色。当外地亲戚告诉我这些时,我心中林城小主人的自豪感一扫而光了。
我真想说:“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蓝天更美丽,为了我们的大地充满绿意,为了我们呼吸空气更加清新,让我们的林城更加名副其实,摒弃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吧!从我做起,从点滴做,为我们的城市增加光彩。到那时,我会自豪的说:“我是文明的小公民!”
思考与实践:你怎样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第三章
生态实践
玫瑰花的盆栽技术
家庭花盆养玫瑰花,主要要注意防介壳虫和越冬修剪,其他方面同其它花卉。盆栽玫瑰花,主要虫害有青虫和介壳虫,青虫好治,介壳虫一旦发作,较难治理,会导致整株染虫,并导致病害,因此对介壳虫的防治是家养玫瑰花的重点。防治介壳虫,要把玫瑰花放在通风良好,光照好的地方,并剪去玫瑰花多的枝条,保留几个主枝,使内部通风。盆土保持湿润,但不要积水。当发现玫瑰枝条上有白色斑点时,及时用竹片刮除,如果较严重,直接剪掉整个枝条甚至全部枝条,并结合喷洒杀介壳虫的药。玫瑰花不怕修剪,下面还要介绍玫瑰花的修剪。要玫瑰花长得好、开花多,修剪是很重要的,一般越冬时,要齐地面10公分左右剪去全部枝条,使顺利越冬。开春后,萌发出新芽,选留2-3个新芽,其余的用手掰掉,当新芽长到约10-15公分时,将顶部用手摘掉,几天以后,每个枝条又会长出2-3个新芽,这样整株玫瑰的株型就完整紧凑,水肥就可以集中供给几个枝条,开的花就大,数量也可以按你的意愿。开完后,可以将开过花的花枝剪去,不久又会长出新的花枝。如果要花大,就少保留花枝,并去掉一些多的花蕾,如果要花多,就多打几次顶。玫瑰花开花消耗营养较大,因此孕蕾前和开花后,都要及时给玫瑰花施肥。
思考与实践:在家长的指导下养殖一盆玫瑰花。
第四篇:奋力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精选)
奋力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钱远坤
2010年第8期 ——生态建设
神农架林区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生物资源十分富集。作为长江三峡库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神农架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践行绿色责任,推进生态建设,加快经济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立足生态保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神农架林区始终把保护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树立全新保护观念。充分认识神农架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在全区强力推进“三全”保护,促进保护工作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一是全面保护。建立全地域的生态资源保护格局,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对国有林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集体山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旅游景区景点和公路沿线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形成“远山设站、近山设所、站所结合、不留空挡、全面保护”的全面监督网络。二是全员保护。探索建立保护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农户、进景点的“六进”机制,严格实行区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五长”生态保护责任制。三是全程保护。把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实施全流程控制管理。——推行科学管护模式。一是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大力宣传并认真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火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与法制意识。开展“神农架一号行动”、“神农架二号行动”、“天然林保护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二是推行科学保护,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在资源管护中运用3S技术,实行日常巡护与科研监测相结合;优化资源保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承包制,实行责任承包管护;加强科技培训工作,选送人员赴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培训;编印重点保护物种科普读物及自然保护区知识读本,提高干部职工对重要保护生物物种的辨识能力,实现传统静态保护向科学动态保护的转变。三是强化防火措施,不断完善预防机制。成立林区防火指挥部,加强防火工作宏观调控;建立森林防火领导包片联系督查制,在重点森林防火期对基层防火工作进行指导、督查;进一步完善通讯设备和《森林火灾扑救预案》,落实防火责任制。四是健全监测网络,不断加强监测能力。编制野生动物疫源疫情防控监测实施方案,在重点区域设置监测点,坚持日常监测,确保无重大疫源疫情发生。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一是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倡导创办泛神农架环境保护联谊会,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积极搭建生态文明建设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湿地保护,再现湿地原生态风貌;启动国家地质公园三期项目建设;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路沿线景观带设计与建设。二是积极探索生态补偿试点。率先启动省级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探索实施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机制,出台《神农架林区陆生野生动物致人伤害和财产损失救助暂行办法》;积极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研究,目前《神农架林区生态补偿课题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评审。三是全力维护生态安全。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强化环境监管,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之内。加强疫源疫情监测,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确保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和林地征占用管理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大力推进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加大南水北调、三峡库区、大九湖等重点水源区、水域的保护、监测,保证神农架南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沿渡河流域、堵河流域等四大水系大部分河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理念,全力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和“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致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实行信息集中研究、项目集中申报、资金集中投放、效益集中发挥,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组建湖北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搭建投融资平台。按照“震撼性提升神农顶、大手笔打造神农坛、高品位开放官门山、拓展性改造天生桥、原生态修复大九湖”的思路,推进以木鱼为轴心的片区景区建设;按照“策划燕天垭、犀牛洞等红坪景区、彰显长寿村、扩展滑雪场、规范老君山”的思路,推进以“武神公路”为轴线的专项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旅游名镇名村和星级旅游农庄,引导旅游农庄向卫生、安全、舒适、简洁的快捷旅馆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紧紧围绕“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快蔬菜、茶叶、药材、干果、烟叶、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实行一片区域、一个行业协会、一个加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展场乡联合,推动林下产业做大做强。三是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严格环境评审准入标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兴发集团、神农磷业为龙头,以阳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实施各种资源“捆绑招商”,坚持“大矿带大厂、大厂带大矿”、“一矿带一业、一电带一业”的厂矿配套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神农架林区是一个集自然保护区、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和国家级贫困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我们在推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努力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断探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巩固生态保护成果。通过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有效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天保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探索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初步构建了生态经济产业体系。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深入开展以“六改五通”(即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厨、改道场和通水、通电、通路、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引导林农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增加林农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坚持生态保护与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大力宣传“绿色就是财富,保护就是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群众树立生态道德观念,使全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整合乡镇、林场资源,充分发挥林场山场资源丰富和林业职工整体联动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探索出促使林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经营模式。四是坚持生态保护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观光林业,不断提升林业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旅游产品的能力。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近年来,我们在保护与发展上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首家发布《绿色责任蓝皮书》,全面承担绿色责任;首次倡导全自然山系的保护;首次实现人与金丝猴的零距离接触。神农架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4张亮丽名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十大民族文化旅游区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为“人一辈子不能不去的地方”,被《环球游报》及海外驻华使节和驻华媒体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同时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生态旅游品牌,为把神农架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科学发展之路。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坚持“绿色就是财富、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集中精力抓保护,奋力拼搏求发展,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得到进一步优化,干部职工和林农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成功实现了由粗放型、一般性、静态保护向科学保护、重点保护、动态保护转变,由不平衡、单一发展向协调、科学发展转变,由片面追求只注重物质财富的传统GDP,向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神农架林区实际的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为基准,以产业政策、项目推进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等三大政策为引导,以生态全面保护、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之路。
健全工作体系,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神农架林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努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践行绿色责任,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制度、政策、科技等保障机制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护林防火工作,有效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坚决防止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巩固和发展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果,继续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不断提高节能减排、防污治污能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确保生态安全。
——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根据生态功能区要求和产业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具有生态与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的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的环保型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低碳经济,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和“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步伐,以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林下产业、绿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发掘绿色文化,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重点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和普及生态法律法规知识,营造和建立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公众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感,使人们在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唤醒绿色激情、绿色愉悦、绿色思考,达到热爱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形成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风尚。
——创建绿色家园,构建生态保障体系。按照“规划城乡联结、产业城乡联动、服务城乡联通、保障城乡联体”的原则和要求,优化城镇管理和服务,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在农村大力实施“六改五通”工程,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同时,重点实施人口与资源控制、健康与安保、文化与体育、就业与社保等民生工程,提高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和健康发展的保障能力。
——彰显绿色财富,构建生态价值体系。按照“保护有报酬、损失有补偿、发展有机会、运行有保障”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实现绿色财富和金色财富互换。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神农架”生态品牌优势,不断放大、提升神农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价值等多重价值,从而不断提高神农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
第五篇:汇报材料(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解读
汇 报 材 料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2009年 1月 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鄂尔多斯(汉意为 “ 众多的宫殿 ” 市地处内蒙古自治 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母亲河所环绕,南以古 长城为界。全市总面积 8.7万平方公里,辖 7旗 1区。总 人口 154.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 16.8万人。是一个 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鄂尔多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天顺年间, 蒙古族 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顺治六年,设伊克 昭(汉语意为大庙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 盟,设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这里降雨 稀少,气候较为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200毫米左右,属 典型的半荒漠草原。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约占 全市总面积的 48%;此外,还有 48%的土地属于干旱硬梁及 丘陵沟壑区。
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全市拥有各类矿藏 50多种,其中 煤炭预测总储量 7630亿吨,已探明储量 1676亿吨,占全 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 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 地储量的三分之一,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 —— 苏里
格气田位于境内。煤层气储量达 250亿立方米。有 “ 纤维宝 石 ” 和 “ 软黄金 ” 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就产自这里。全市 羊绒制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 1/
3、世界的 1/4。鄂尔多斯已 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此外,天然碱、食 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也极为丰富。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走工 业强市之路, 着力构建 “ 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 ” 四大产业。全市先后引进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国内第 一条煤间接液化和年产 60万吨合成氨、年产 104万吨尿素 大化肥、年产 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国内最大的煤制二 甲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为推动鄂尔多 斯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经济的 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从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 为主、从贫困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全 市 GDP 达到 1150.9亿元, 财政总收入完成 200.8亿元。今 年前三季度,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20.2亿元, 预计到年 底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 16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 228.9亿元(不含基金收入 ,预计到年底,财政收入可达到 260亿元(不含基金收入。鄂尔多斯市因此走出了一条符 合地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十七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 视察鄂尔多斯时,称赞鄂尔多斯是 “ 一颗璀璨的明珠 ” ,誉 之为 “ 鄂尔多斯模式 ”。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矛盾也随 之产生。如:资源与环境压力问题、经济发展中社会分配 问题、重大突出事件的应急处臵问题等,客观地摆在了广 大干部群众面前,成为全市必须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为 此,我市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全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 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和谐鄂尔多斯建设。下面,按照 要求,我就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向各位领 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鄂尔多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
全市按照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内蒙 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南》和《自治区科技厅关于申 报 “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 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 及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编制了《鄂尔多斯市可 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 , 提出了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 略思想、原则、目标、发展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2007年 3月,我市成功地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自治区级可持续 发展实验区。在此基础上, 2008年 4月,市人民政府召集 有关部门重新修编了《鄂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 , 6月中旬, 又邀请自治区有关专家对我市规划进行了初审。6月底,在自治区科技厅推荐下,特报请国家科技部批准, 将我市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月 23— 26日, 国 家科技部二十一世纪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组一行 9人考察了我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和 评议,专家组对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整 理意见,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推荐我市参加
国家可持续发展 实验区的评选。根据专家组的整理意见我们及时完成了《鄂 尔多斯市可持发展实验区规划》修改,现在报请国家科技 部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评选。
二、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一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鄂尔多斯将以工业基地为核心, 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 构筑综合循环产业链,重点打造以下几个循环经济产业基 地:以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煤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煤 制油产业集群;以达拉特旗经济开发区、准格尔旗大路煤 化工接地为核心,形成煤制甲醇及下游产业集群;以乌审 旗纳林河化工项目区为核心,形成以煤为主、煤气互补的 化工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棋盘井工业园、蒙西高新技 术工业园、上海庙工业园等工业基地。以基地促集群,以 集群促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使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基 地之间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衔接、相互推动、多次转化增 值的循环产业体系,提升地区能源重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 力。
到 2012年, 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 “十五” 末降低 25%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 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
利用率达到 90%以上;水资源综合产出率在 2006年 48.1元 /立方米基础上提高 40%左右, 达到 67元 /立方米;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达到 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二 氧化硫排放量 33.02万吨;烟尘排放量 25.5万吨;粉尘排 放量 5万吨;COD 排放量 2.1万吨;氨氮排放量 0.31万吨。
2、收缩转移, 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我市根据实际情 况,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牧业,以多种办法推进农牧业产 业发展,提高农牧业综合实力。一是重点推进农牧业发展 向沿河和城郊转移,立足沿河和城郊地区立地条件较好, 农牧业人口相对集中, 具有发展现代农牧业、避灾农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优势, 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 引导农牧业向水源富集区和城郊地区集中,推动农牧业向 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沿河现代化农牧业经 济带。规划到 2012年在沿
河集中发展区建成 10万公顷现 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科学规划农村牧区的发展方向。全 市根据各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划分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 发区和优先开发区,围绕 “ 三区 ” 规划,结合新农村新牧区 建设, 加大了人口转移力度。同时, 在全区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启动了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 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三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灌 木纤维加工、饲草料加工、肉乳及特种农产品加工、沙棘 系列加工等农畜林沙产品加工产业。四是推行清洁生产, 开发绿色产品,按照国家质量认证标准,严格控制产品的 生产过程,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 产品的最终处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按照无公害绿色产 品的质量要求,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规模化舍饲圈养、节 水灌溉等农牧业。
(二资源环境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继续贯彻“十分珍惜、合 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 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 2012年耕地保有量为 401766.0公顷, 草地面积调整到 5584013.0公顷,建设用地为 130500.0公顷,未利用地尚有 616800.0公顷,其中滩涂、苇地面积 76400.0公顷。具体措施一是 对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 规定期限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现规划期内耕 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和质量 要达到规划标准,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 件和生态环境。二是保护牧草地。对牧草地实行保护,特 别是对基本草牧场实行特殊保护,把保护草原,稳定草地 面积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三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 用地规划指标不能突破上一级规划下达指标。四是未利用 土地的综合开发、改造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 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 前提,以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抓好地表水利水源工程 建设,同时进一步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充分发挥它们 的综合效益,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修复、更新和配套,再增 加可供水量 1.02亿 m 3,届时将使自产水资源的总开发利 用量达到 14.58亿 m
3。通过制度和体制建立“节水型”社 会,使节水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为,提高用水效 率和效益,以更小的用水增加支持更大的经济增长。我市 作为资源性缺水和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煤炭和能源为 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工业布局、设计和建设中,节水应 当是高起点、严要求,采用世界现代工业节水先进技术一 步到位。我市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臵中的作用,用市场机制解决工业 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调整用水结构。现已按照黄河水 利委员会和自治区水利厅的要求, 在黄河南岸灌区试行 “水 权有偿转让” ,通过工业企业投资沿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将节约出来的水用于工业生产。目前,经黄河水利委员会 批准,达电和鄂绒集团为黄河南岸灌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 的试点企业, 两企业拟投资 1.75亿元左右用于灌区节水改 造,将每年节约出来的 4200万 m 3的水用于电厂生产。另 外,我市将积极争取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部分工 业用水。根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提出的水 源分配方案:2010年第一期调入黄河的 40亿 m3水, 在兰
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 8亿 m 3;2050年第三期调水 170亿 m 3,兰州-河口镇区间安排工业用水 11亿 m 3。处在 此区间的新兴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 要积极争取一定的工 业用水配额。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相结 合,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相结合,开发资源与推进节能减 排相结合,使我市资源得到合理、有序、高效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延长产业链,走 循环经济的路子, 通过产业链条, 真正把资源 “吃干榨尽”。同时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发 展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的产业,实现 产业向园区集中, 工业向基地集中。规划到 2012年, 将鄂 尔多斯市建设成为一个超亿吨的煤炭开发基地,形成 3亿 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同时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率达 50%,真 正实现“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调节全国供需平衡的战略任务。力争在今后 5年期间,经过国家和周边 省区的共同努力,形成鄂尔多斯盆地累计探明储量万亿立 方米以上、年产量在 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化工矿产资源,大力发展 煤化工产业。煤化工要重点扶持 500万吨煤液化项
目,到 2012年建成年产 670万吨的煤液化基地;充分开发应用煤 焦化、液化、气化、电石化和萃取等技术,到 2012年形成 年产捣固焦 300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年产 500万吨的高载能
产品生产能力;盐碱硝等传统无机化工要加强矿山建设, 加大技改力度, 努力开发层状硅酸钠、冬青油等下游产品,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焦油、人造石油、煤气、电石、腐植酸等化工产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增 加市场份额,逐步形成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相辅相成,共 同发展的化工基地。依托本市丰富的石膏、石英砂、高岭 土、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无机非金 属材料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石膏制品、建筑陶瓷、玻璃纤维、水晶砖、粉煤灰砖等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 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
继续坚持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切实加强森林 草原保护。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生态恶化地区和生 态建设项目区继续实行全年禁牧,牧区的其余地区实行 4— 6月休牧,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向划区轮牧过渡。加强对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工作的督查,实行问责制, 对执行不力地区的责任人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同时全面 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 工程,积极推广各项适用技术,打造生态精品工程。重点 生态建设工程要与城镇、工矿区、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相 结合,加大对非公有制业主和大户植树种草的支持力度, 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管理办法,活化造管机制,提高尽责 率。要制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
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 业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培育后备森 林资源。要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之间的关 系,在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确保森林资源不受 损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加快林 业发展的决定》和《鄂尔多斯市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贯彻 〈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 实施意见》。规划到 2012年,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 3000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 27.2%,植被
覆盖度达到 75%以上,新改 良草场 2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000平方公里,林 沙产业增加值达到 30亿元,农牧民人均林沙产业纯收入 1300元。人造板规模达到 40万立方米,加工饲料 100万 吨,造纸 30万吨,制浆 4万吨,生产饮食品等 7万吨,制 药及保健品 0.02万吨。毛乌素沙地以建设“生态经济园” 为主,实施全面治理;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措 施,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干旱硬梁区以保护和恢复原 生植被为主,建设保护型生态经济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生 态移民,封禁保护,进行综合治理;无定河、黄河流域, 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护岸林、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道 路两侧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工矿企业及城区,坚持“一矿 一企治理一山一沟, 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 , 加强环城林 带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建设重点是抓好以沙柳、柠条、杨柴、沙棘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在后续产业方面, 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质提效, 新建一批林沙加工企业。
(四社会发展
1、建设文明生态社区。在社区大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建立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开展多种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丰富社区业余生活;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扩大我市与瑞典合作的生态小区建 设面积, 推广利用国外节水环保卫生洁具, 增强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法制宣传活动;抓住民主 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环节,把村民 委员会建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觉执行党 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基层群众自 治组织。规划到 2012年,各旗区要建有建筑面积 2500平方米以上的行政、经济等综合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并具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生活 服务、法律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功能。至 2012年全市 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服务系统,并实现区、街道、社 区三级联网。全面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至 2012年全市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 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纳 入信息化建设中, 至 2012年, 实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 基础,集电子病历、双向转诊、全科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的信息收集、存储与共享。至 2012年 90%以上社区要建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
化中心和一个室外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十分钟文体 活动服务圈”。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 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 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 多的人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的劳动 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一是尽快建立健全 最低养老金制度,尤其是加快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 动和转移的新型制度框架,为每一个进城务工的人员建立 社会保障账户,并且账户资金可以转移。二是调整财政支 出结构, 控制不合理支出, 通过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改变社会保障的固有形态,促进社会保障走出单一的财政 范畴,逐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局 面。三是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政策体系,启动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实现全民医保。四是设立一个或 数个地区性的社会统筹资金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养老 保险基金投资监管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投资组合。五是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的预算体系,建 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的合理增长机制。规划到 2012年, 解决全市 20万农牧民就业问题, 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劳
动合同签定率达到 95%,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 签定率达到 80%,劳动举报案件结案率保持在 95%以上。
3、城镇化建设。以“畅通城、文化城、生态城”为目 标,集中精力打造康巴什新区——铁西区——旧城区“一 城三区”的城市核心区。“十一五”期间,把东胜建成一座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全国卫生城市 和自治区级生态环保城市、十星级文明城市。到 2012年,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70%以上,年均增长 3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力争达到 60万人;城镇 GDP 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95%以上,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 23%以 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 32平方米, 人均拥有 公路面积达到 2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 98%以上,增 长 13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到 85%以上,增长 15个百 分点;城区绿化率达到 35%以上,增长 23个百分点;人
均公共绿地 9.5平方米,增加 2.88平方米;基本社会保障 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建成全国文民城市。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全面实施, 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 有关局委一把手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领导 小组,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启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
究解决,加强了对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先后制定 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 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 意见》、《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治理整顿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文件,为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保障。同时,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支持可持续 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可持 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2、内引外联,加强合作。今年,市人民政府及科技局 分别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 京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 TAFE 学院等国 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签定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清 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与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开发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协议》、《鄂尔多斯 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高技术局科技合作协议》、《鄂尔多斯市 人民政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 议,并重点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 备制造、生物工程、文化旅游、国际商务、现代农牧业等 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06年,我市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合 作实施 “ 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 ” 项目。该 项目旨在减少贫困,通过利用创新性的科技特派员(TTF 制度,使农牧民掌握适当的技术和技能,提高农牧业生产效
率,增加农牧民收入。项目实施两年来,培训试点农牧民 72000人(其中妇女 20000人 ,培训乡土人才 20人,带动 了试点旗奶山羊养殖、水产养殖、肉羊养殖、瓜果蔬菜种植、肉猪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另外,我市还与日本、美国、加 拿大、意大利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 作关系。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下一步,市人民政府将根 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在可持续 发展机制建设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既符合市情特点、又适 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针对部门、行业条块分割 的现实,要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协调与决策机制;针对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创新思路,建立 适应市场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积累及投资引导机制;为 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将建立规 划实施监控与管理机制;此外, 还要建立社会保障与安全、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 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4、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近年来, 按照市委提出的 “ 三 个转变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向构筑社会资源优势转变、城 乡二元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依靠优惠政策拉动向依 靠自主增长转变的工作思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重 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 统筹发展。全市要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为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城镇化推进、农牧业人口转移、现代农牧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 系建设、素质提升、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以及基层民主推 进等十大工程”,通过推进“十大工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 结构,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扩大城市化率,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进程。二是要围绕建设全国低碳经济试验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全市要积极发展可再生 能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 风能,稳步发展太阳能,合理发展生物质能,大力开发利 用沼气,使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逐步 提高。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商贸、教育、现代 物流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全面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 调、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规范以煤炭为主的经济体系。按照市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筑大煤炭、大煤 电、大化工、大循环的工业格局。在煤炭产业上,要加强 煤炭资源的整合,极大地提高资源回采率和集中度。
重点 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强化安全生产、规范管理体制和保障运输体系等方面做文 章,促进全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规范煤炭资 源配置条件,鼓励发展煤炭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或以煤 炭开采带动社会事业发展。今后,在矿业权设置中,无论
是已探明或尚需探明的资源,都要向煤化工、煤液化、煤 电、煤层气等重点大项目配套,确保煤炭就地转化量达到 50%以上或更高。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要 求凡是需要配置资源的企业,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数额的资 金用于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方 面,要继续加大下游产业的研发与利用,努力实现产业升 级、产业延伸,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四是要认真贯彻环境 保护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 然相和谐。全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环评工作,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下大力气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同时,还要围绕当前的产业 状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上就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如有不妥之 处,望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