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以万载县为例
前言: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在江西视察时指出,像江西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好。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走出一条以生态促发展的新路,是值得深入思索的课题……
关键字: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 项目生态化
万载县位于赣西北边陲,锦江上游、武功山脉之北、九岭山脉之南,境内西、南、北三面重峦叠嶂,茂林修竹,东部平原沃野,阡陌连绵,“三江两河十八水”网络全县,山川毓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63%,是江西省毛竹产区和江南重点林区。该县是山区县,工业污染少,生态保存完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经济自然条件,发展生态经济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要认识到“绿水青山”是 “金山银山”的基础和源泉,绝不能亦步亦趋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虽有可能获得一时的发
展,但由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必将动摇万载发展的根本。同时也要认识到 “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 “金山银山”,多少年来,万载的的生态优势藏在深闺无人识,老百姓只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这充分说明必须做好转化文章。近年来,万载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借“生态”东风,不断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课题,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项目生态化”的新路。
一、借助自然环境优势,力促生态经济化 1.生态经济发展思路
定位于该县市场经济欠发达、基础较差,但生态优势明显,生态经济潜力突出的实际,万载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培育区域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将起点放在“个性优势”上,构筑生态产业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生态工业,拓展生态旅游业,形成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看准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万载的发展思路日益明晰:第一产业,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高又无污染的机械电子业等行业,以及以生态产品为原料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天然食品加工业,做大污染可集中治理的建材等行业,逐步淘汰规模小、污染重的化工、水泥、造纸、矿产品采冼等产业;第三产业,以高标准创建
省级卫生城为契机,建生态山水园林休闲城市,让生态休闲旅游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2.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①有机农业快速推进。根据县域实际,将东南低丘平原区规划为有机稻、油、主产区,将西部低丘岗地作为牧、渔主产区,北部山地作为林、油主产区。建立了其中仙源、赤兴、三兴、白水四个有机农业基地,2007年,该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全国四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业面积达2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8万亩。有水稻、姜、毛豆、小葱等34个农产品和1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认证,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2.7个亿,出口创汇1544万美元。
②生态旅游趁势而起。通过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推动有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把科技示范园建成具有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渡假等多项功能的有机生态旅游园。着力将有机生态旅游园打造成“六地”:即生态休闲观光胜地、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有机农业技术培训地、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创业基地、有机食品加工地。目前已经形成“五区一园一村”的格局,即生态观光区、有机农业示范区、水面养殖与水上娱乐区、生态畜牧区、休闲
度假区,600亩的有机果蔬采摘园。
3.生态经济的附加值
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首先是提升了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提升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其次,在发展生态经济等生态项目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的商品角色不再是第一位,对生态资源的重点保护排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发展有机产业、开发生态旅游,通过构造山、水、田、林、路等多种生态系统,强调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经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而又良好的基础。
二、立足生态经济优势,确保经济生态化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能硬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经济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今天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明天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保护环境是为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该县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长远规划,注重生态式、循环式发展,即将“经济发展生态化”,确保优势真优、优势常优、优势更优。
1.立足长远,做好规划,保持经济发展良好硬件环境
按照全省提出的“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的总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际工作中,始终注意处理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保护为先”的三个原则,全面实施包括平原植树造林绿化和水资源保护在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出台各类政策,细化保护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的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严格的山林保护政策,保护好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并以保护为先导,以开发利用为动力和保障,通过保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合理开发造福全县群众。大力实施以“沼气进村组”、小水电等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该县在产业强县,产业富县进程中,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大原则,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新型工业,特色工业。并引入科学奖励和严格处罚并存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
2.注重服务,营造氛围,不断创新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是做好服务。2006年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目前有53个单位进驻中心,包含行政许可项目255项,收费项目217项,建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有效地节约了投资者的办事成本。该们在引进声佳电子公司时,曾经创造了一周内办好证件、实现投产的记录。这几年,该们通过
开展一系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活动,实施一大批民生工程,打击一切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倡导全县形成“诚信、和谐、平安”的社会氛围等举措,在群众中形成了“你投资,该服务”、“你发财、该发展”的共识,“万载人是最棒的,万载最大的品牌是环境”也成了外商对万载的普遍评价。二是确保稳定。该们在工业园区专门安装了红外线安全监管装置,实行公安干警全天候巡逻。在2007年安全感指数民意测评中,万载列江西省第35名、宜春市第2名。信访工作列全市第1名、全省先进。
三、立足良好软硬环境,以项目促经济发展
1.把生态项目、生态型项目作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抓项目建设是强县富民的关键。一方面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努力寻求在传统产业、工业园区、城镇建设和有机农业的结合点----产业生态化、生态化。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围绕生态二字作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四大项目,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拓宽农民增收之路。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流通“三大工程”,实现资源多级利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有20多个品牌的农产品已进入
北京、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和市场,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扩大。
生态经济也包括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该县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的产业,积极引进生态电子等项目。近年来,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5%以上,税收年均递增35.5%,入区企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并坚决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鼓励、引导企业围绕提升技术水平、保护环境、保障安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促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两年来,该们共拒绝近10个高耗能或污染项目,关闭取缔了12个污染项目。
2.围绕生态引项目,形成生态经济、生态型经济产业链 在招商引资中,特别注重选商选资。积极引进高投入、低耗能、低污染的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做到宁可不要,坚决不上,防止大小一起上,好坏全收。在工业园区建设了生态电子、食品加工、橡胶化工、新型建材、高新技术五个产业功能小区,形成了“一园多区”的发展格局。同时,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有选择性地发展税收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投资强度,出台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注重发展品
牌经济,做优传统品牌,争创特色品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使全县经济由过去简单的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转变,不断提升财政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提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去年,该们实现了在国民生产总值以16%的速度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增长率达到36.8%,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大提高,达到90%,提高了6个百分点。
3.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经济,具有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与此相比,循环经济实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该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再利用”原则要求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或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也就是废品回收利用。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成为消费主流,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占总消费量的60%以上,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5%—30%。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
条件,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经阶段,逐步发展到最终阶段,即循环式经济,从而实现变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变。
第二篇:把学习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
把学习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
马玉虎
2010年10月26日15:53来源《解放军报》
胡主席深刻指出,“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和使命任务的拓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一支军队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学习,就会在世界新军事变革中“掉队”。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只有把学习优势转化为领导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能力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单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学习提升思维层次,是提升领导力的重要方面。新世纪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面对新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本领恐慌”感,自觉把学习作为提升思维层次的重要途径,有意识地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思维的开阔性、培养思维的科学性,努力在学习中深化对军队建设规律、战斗力生成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安全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从单一思维到系统思维、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从绝对思维到辩证思维、从惯性思维到超前思维的转变,切实增强领导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作为提升思维层次和思维素质之源,充分运用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哲学精华对具体事物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使之转变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要针对当今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新形势,紧跟时代、社会和军队建设发展步伐,着力改变传统、单一和狭隘的知识结构,注重兼收并蓄、固强补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改进领导方式,努力成为置身本领域、立足最前沿、勇立新潮头的能人里手。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实践性品格,把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和衡量标准,以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习的生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既要钻进去“啃”书本,做好勤奋学习这一“上篇文章”,又要跳出来做好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下篇文章”,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转化能力的基础平台,把深入实践作为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准确把握上级意图、有效贯彻执行的能力,提高推进军事变革、实现基层建设科学发展的能力,提高维护基层官兵权益、促进单位和谐稳定的能力。
当前,军队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矛盾交织,许多新的课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紧迫课题,也是提升领导力最生动最具体的实践。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军队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要求,坚持把学习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到回答和解决军队建设的现实问题上,始终围绕事关军队建设方向的重要问题、制约军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军队建设转型的紧迫问题和官兵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开展学习,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破解难题,以问题研究深化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知识的拓展、认识的升华和能力的提升。
富有创新精神,是学习型党组织不可缺少的时代品质,是领导干部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永恒价值取向。如果说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技能,信息时代的学习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当前,强调富有创新精神,就不能保守老一套陈旧思维,不能重复老一套工作内容,不能沿用老一套工作方法,而是要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蕴含的新思
想新方法,努力从“重量轻质”的粗放、“非此即彼”的片面、“守成求安”的惰性、“循规蹈矩”的程式、“就事论事”的狭隘中解脱出来,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
单位建设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源头又在于保持经常性学习。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学习研究,经常除旧更新,才能保持思想领先、理论领先、能力领先,真正掌握领导单位建设的主动权。军事领域历来是最少保守、创新最为迅速的领域,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以“明天”的需求牵引“今天”变革的新思路,找准局部跃升的突破口,大胆跨越某些发展阶段和环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贴军队建设的新使命、军队改革的新特征、训练转变的新问题,靠学习点燃创新的智慧,靠学习培养创新的品格,靠学习支撑创新的平台,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藩篱,逾越思维定势的羁绊,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解放出来,不断以新的认识、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篇:如何将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如何将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根据中国目前国情并结合传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为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成本,但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差别表明,我国存在着一大部分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时优势并不显著,从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就不一定为劳动募集型产品。从而,如何从比较优势的陷阱中走出,成功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下面将根据波尔的钻石体系模型对中国的各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由图知:
1、在生产要素方面:我国拥有较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但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我国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从而会导致资源利用不足,进而衍生至自然资源的浪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企业通过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已经将生产力效率提升到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我国的相对优势状态。
2、在需求条件方面: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迅速增长,人民需求的多样化和大量化为企业的大量生产和创新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在一种层次上使得国外的进口日益盛行。这也要求国内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迎合大众需求。
3、在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方面:我国基本已经能够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支持促进内部的发展与协调。比如目前的代销等方式,都能反映这一点。
4、在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方面: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各企业是否能够适应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将是成功的关键点,目前国内企业企业结构日趋晚上,在国内市场竞争方面也趋向良性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现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首先,要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2、中国企业首先要保证本土市场不能丢,否则损失太大。然后再适度打出去,协调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相互关系,不能丢了国内市场而去开发国际市场。
3、需要鼓励和支持国际间人员的交流培训。在国外,大企业提供国际培训时发生的费用计入企业的运营成本,政府对这部分费用免税,因而企业也有积极性,这一点可以酌情效仿。
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以及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提升劳动力水平和素质。
5、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各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国内各企业通过联合“走出去”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实力,避免恶性竞争,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对国内相关产业有较大拉动作用的产品的海外出口扶持力度。
6、最后,要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参与,要采用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宽我国的国际贸易渠道,促进国际商务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形成。
第四篇: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三农”优势
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三农”优势
作为一家根在“三农”、面向“三农”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政治责任和使命,也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银行业务点多面广,横跨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既要面向“三农”,又要实行商业化运作。面对两线作战、双重使命的特殊情况,要不断实现服务“三农”的新跨越,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三农”的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服务“三农”的成效。
思想引领,靠政治优势服务“三农”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是把握发展方向、选择发展道路、获取发展机会的有力思想保证。农业银行成为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以后,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确保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战略高度一致,就必须紧扣服务“三农”使命,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愿不愿”服务“三农”的问题。
紧扣使命加强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把全行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三农”是国之根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股改之初,国务院就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5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农业银行要发展好,必须做到面向“三农”、商业运作。农业银行加强思想建设,首要的是把全行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思想、基本方略、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上来,统一到党和国家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定位上来,持续提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党的政治优势服务“三农”。
紧扣使命加强思想建设,关键是把服务“三农”的学习教育作为制度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农业银行自觉把服务“三农”作为各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和高管人员集中轮训、专题研修班的重要内容,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校、党课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党务人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每年分春秋两季开展高管集中轮训,选送一批领导干部赴延安、井冈山、浦东干部学院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以视频方式面向全行党员干部持续开办的“农行大讲堂”,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十大学习品牌”称号;3年来各级行党委书记作辅导报告6700多场,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4.8万人次。通过持续强化思想教育,全行上下自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服务“三农”和“三农”业务发展,针对“三农”特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评价农村金融服务,努力实现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有机统一。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精神”,同“大庆精神”一道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
夯实基础,靠组织优势服务“三农”
党组织多、党员多是农业银行最大的组织优势,也是提高农业银行服务“三农”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所在。只有抓住班子带好队伍、抓住基层打好基础,充分调动农业银行2.5万个基层党组织、31万名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和凝聚全行2.3万个网点、50万名员工的力量,靠党的组织优势服务“三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不能”服
务好“三农”的问题。
围绕提高领导力,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锻造成服务“三农”的坚强核心。确立面向“三农”的定位之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建设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清正廉洁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确保服务“三农”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减弱。一是把服务“三农”作为评选“四好班子”的重要标准,在全行确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抓服务‘三农’是失职、抓不好服务‘三农’是不称职”的政策导向。二是自觉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牢牢把握面向“三农”方向的组织制度优势,作为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组织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业务经营决策符合中央关于“三农”方针政策的要求,确保服务“三农”和“三农”业务发展决策科学、符合国情行情。三是持续强化反腐倡廉建设,突出加强党内民主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确保党员干部在服务“三农”中自觉做到清正廉洁。
围绕提高凝聚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服务“三农”的坚强堡垒。党的基层组织位于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最前沿,是凝聚党员力量、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攻坚克难、服务“三农”的战斗堡垒。农业银行围绕扩面、强基、创先,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一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到网点,与机构设置同规划、同建立、同运转、同考核,努力消除基层党组织空白网点。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和整改提高,选优培强党支部书记,构建支部书记“两岗双责一肩挑,党建经营双承包”工作机制,并努力打造学习型、实干型、服务型党组织。三是以“服务‘三农’新突破”为主题,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危难关头,当地支行成立“党员突击队”,在36小时内建起“帐篷银行”,成为当地第一家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玉树分行党委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围绕提高战斗力,把党员队伍打造成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服务“三农”的旗帜。农业银行围绕提高战斗力,加快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服务“三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坚持重点在经营一线、业务骨干和高学历群体中发展党员,广泛开展“双培养”活动,着力改善党员结构。出台教育培训规划,依托党校和网上党课学习系统,广泛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二是搭建“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党员发挥作用平台,广泛开展争创岗位一流业绩、争创示范窗口单位、争创优质服务品牌的“三争创”活动,开展比技能、比服务、比业绩、比合规、党员承诺“四比一承诺”活动,不断激发党员活力,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涌现一大批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真抓实干,靠优良作风服务“三农”
作风事关农业银行的形象,事关服务“三农”的成效。相对于城市金融,服务“三农”任务重、环境差、条件苦。只有将扎实过硬的作风贯穿于服务“三农”的全过程,自觉以优良的党风带行风,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执行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服务成效“好不好”的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到基层了解农民最真实的需求。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应坚持走群众路线,主动深入农村了解“三农”、熟悉“三农”,问计于农民、问需于农民,把农民最真实的需求作为制定政策、服务“三农”的出发点。农业银行各级行党委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把联系点建在服务“三农”第一线,总分行班子成员共建立1096个县支行联系点,县支行班子成员建立8160个联系村,主动下田间、入农户,察民情、知民意,当面听取基层员工和农户的意见、建议;组成调查小分队,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两年来,走访1亿多农户,召开18160次座谈会,发放近3000万份调查问卷。通过深入调查,绘制了详细的“三农”金融生态图谱。
牢记党的宗旨,推行农民最需要的普惠金融服务。宗旨意识强弱直接决定作风是否优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服务“三农”上,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忧农民之所忧。农业银行自觉强化宗旨意识,率先推行普惠金融服务,面向广大农民推广惠农卡,为广大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支付结算、新农保和新农合代理、财政补贴发放等服务。到今年6月末,已发放惠农卡
1.1亿张,惠及3.5亿农民;农户贷款余额达到3757亿元,利率比其他金融机构低10%—30%,每年为农民节省利息支出10亿元以上。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农行+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民收入。全国125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率达到58.2%。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让最广大农民满意。确保服务“三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之风,自觉把最广大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服务“三农”工作的标准,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农业银行注重在满足农民最迫切的金融需求上下功夫,着力在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网点、网络、科技和产品优势,以“惠农卡+电子渠道”为载体,推出了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惠农通”工程,让农民身不出村能取款、足不出户能缴费,享受到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比如,山东分行依托网点和“惠农通”服务站,建设服务“三农”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助推全省71073个行政村实现100%基础金融设施全覆盖。西藏分行广大党员克服交通困难,骑马深入牧区,为全区42万农牧户中的38万户提供了小额贷款,被藏族同胞称为“马背银行”。
第五篇: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加强社会管理的优势
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加强社会管理的优势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3日 09:19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杨光胜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加强社会管理中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社会管理贯穿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始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统筹力量、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构建全覆盖的组织网络,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不好,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关键要看党组织强不强,党组织书记怎么样。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给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一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基层党组织书记是领导班子的“主心骨”,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是群众工作的“领头雁”,更是加强社会管理最有效的力量。在村级党组织换届中,我们严格按照“两票制”推荐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在市直机关党组织换届中,对党组织书记实行“公推直选”,扩大了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参与面,提高了民主化水平。通过换届,一大批年纪轻、有文化,善做群众工作,懂得社会管理的骨干进入到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中。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的原则,根据区域集聚、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和党员流向的变化,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中建立党组织。全市共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187个,在各类协会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104个,在商会中成立党支部16个,在非公企业中建立了党组织160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党的影响全覆盖,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开展流动党员大排查,深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先后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流动党支部”64个,“流动党小组”15个,并进行“设岗定责”,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流动党员基础信息库,提高流动党员纳管率。积极探索选举优秀流动党员进入当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信息交流、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我们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各级党组织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力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增强社会管理功能。一是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投资5000万元,对全市366个村级活动室进行改扩建。筹资近3000万元,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将计划生育、民政、社保等服务职能下放,并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解难帮困、心理疏导、项目推介、事务代理等服务,形成了融党务、村务、服务、商务、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二是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党员工作岗位和个人特点,相继组建了一批数量适当、有一定专业技能、相对稳定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健全完善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三是完善党内关爱关怀机制。建立了村干部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为所有村主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出台了《广水市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办法(试行)》,每年拿出160多万元资金发放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1000多名离任村干部后顾之忧。采取党组织和党员捐助、社会捐赠等途径,建立党员关爱资金,为生活困难群众提供帮助,为有志创业的群众提供支持。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共谋发展思路、共办为民实事、共强基层党建,整体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三、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必须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基础。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保障生产生活安全,是各级党组织应尽职责。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的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建立健全了基层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了重大问题民主讨论、重大决策咨询论证、重大事项沟通酝酿等制度。完善了党员议事会制度,拓宽了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社会事务的渠道。进一步深化了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完善了党代表“一岗双责”联系服务机制。健全了党代表参与重要会议、干部推荐、民主评议的制度。全面推行“两会”决策、“逢四说事,为民办事”、村务、党务公开等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民主自治新路,发挥民情舆论的自我调节功能。二是完善矛盾排查机制。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联系点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以“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为契机,把开展活动与信访隐患排查相结合,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民情信息“拉网式”排查,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摸清可能发生越级访、集体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并逐一登记造册,逐一落实包保责任,逐一制定解决问题方案,逐一制定稳控措施。三是建立矛盾联动调处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依托各级党组织,建立政法、综治、信访等部门共同参与、协调一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群众来访联接、矛盾纠纷联调、突发事件联动、社会治安联防等新模式,实现维稳工作无缝连接。建立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信函答复制”等信访工作机制,实行谁接待、谁受理,谁主管、谁负责,全市信访办结率达到96%,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领导干部肩负着社会管理的重要的职责,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新理念,就必须增强服务能力,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不竭动力。一是提升执政素质。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契机,强化党章教育、忠诚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管好社会事务的责任意识、科学发展的战略意识,做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按规律、按民意、按效益办事的自觉性,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良好素质。二是提高服务本领。围绕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将《社会管理学》课程纳入教学内容。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大轮训活动,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新党员的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增强抓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本领。依托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延伸致富能人、种养大户、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训,激励其争当“民意调研员、综治联络员、纪检监察员、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把社会管理工作延伸到基层。三是完善教育机制。采用党建网站、手机报、论坛等手段,开展社会管理知识宣教活动,引导党员增强发展意识、稳定意识和平安意识,以党员示范带动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建立了村(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库,把一批有文化、有本事、有能力、有才干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改善了党员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壮大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力度,从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中选派专职党建指导员,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党建指导员队伍,孵化一批党务人才。
(作者:中共广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