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要变革:新课堂建设论纲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课堂要变革:新课堂建设论纲
当前,我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被视为决定素质教育之成败、新课改之成败和学校教育之成败的“最后的领域”,如果没有课堂的变革,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模式,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流于空谈和形式,而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自从夸美纽斯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课堂就成为学生系统传承人类文化和习得公民社会规范的一种基本场所。其间,尽管世界各国屡屡进行各种教育改革,使得学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甚至几度出现取消学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潮乃至教育模式(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五七道路”),但就目前来看,对于一种教育系统来说,无论其被要求承担的职能多么“重要”,所构建的制度多么“合理”,所确立的目标多么“和谐”,所编制的课程多么“科学”,最终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关”。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也就在实际上成了几乎所有学校的工作重心,并因此而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活动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的认识活动”范围,因而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课堂便成为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教师命令支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绝对服从的课堂文化,从而使人们对课堂生活失却了完整的认识与理解,课堂也失却了教师和学生终极价值的依托,失却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观照。课堂也因此失去了其核心性质,课堂生活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
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堂建设就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专家甚至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可以想像,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新课堂建设,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改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1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
新课堂建设,在教育思想上必须努力实现5大转变。①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思想转变到以知能并重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教育思想,实现从强调学生知识吸收向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转变;②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思想,实现从强调学科课程深度、难度、区别向加强基础、加强渗透的转变;③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思想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思想,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④从重视发展共性、统一尺度要求的教育思想转变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思想;⑤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堂建设,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努力实现四大转变。首先,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新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拓展知识面,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应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在新课堂中,知识内容呈现着无限的开放性与丰富性。科目界限将被淡化,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被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学生获得了选择的充分自由,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其次,学习方式必须从受动走向自主。新课堂中的学习者将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大大提高学习与研究能力。新课堂是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中,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进而达到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还将越来越多地参与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将不再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 2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信息,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交流。
再次,课程资源必须从贫乏走向丰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仅仅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纸质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型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新课堂建设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在这方面有效的策略仍然是依照学科教学任务,组织人力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知识素材、学法指导、疑难解答等等。若教学资源库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通过恰当链接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但应当承认目前真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依然很匮乏,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成为人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障碍。
最后,人格养成必须从冷漠走向关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存在的弊端也明显地凸现出来,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普遍不强。甚至出现两个极端:或固守旧学、漠视新知,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或神化科技、忽视人文,淡化悲悯情怀的养成。改进和加强德育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而我们认为,新课堂建设,可以为学生的人格养成提供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新课堂建设能全方位地研制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使关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的所有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它是虚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学习者在虚拟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获得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另一方面,新课堂建设,又能超越信息技术的虚拟限定,开发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 3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决,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在虚拟的学习生活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过程中,确乎存在一个现实的危险或陷阱,这就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可能引发学习者满足于虚拟生活世界,对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冷漠、闭锁。因此,我们在研制多媒体网络课程中,必须认识并强化虚拟的正面影响,使之更能培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的强烈意向,更能激发学习者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真实生活加以亲身体验的兴趣。
新课堂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努力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①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②调控能力。注意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调控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课上对目标达成度有检测手段,在没有达到预设目标时有补救措施。③教学机智。教师能敏捷快速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灵活利用课堂生成出来的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新课堂建设,必须构建新课堂模式。新课堂模式的构建必须在师生关系重建、学习方式变革、生活情境营造和理想课堂创生等诸方面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索,才能大力提升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教育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①必须实现从“象牙塔型教学”向“生活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情感文化”,创建情境课堂;②必须实现从“灌输型教学”向“探究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信息文化”,创建虚拟课堂;③必须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质疑文化”,创建“问题课堂”;④必须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对话文化”,创建“互动课堂”;⑤必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团队文化”,创建“有效课堂”。情境课堂、虚拟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等新课堂模式的构建,必须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重塑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为关键,以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
新课堂建设必须实施有效教学。目前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实施新课程和新课堂建设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否则,4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新课堂模式,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免失败和广遭垢病的命运。因此,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教学准备、实施与评价的一整套策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教学难度,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实施有效分层教学,切实加强学法指导。依据教材的内容,做到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多提供活动的机会与时间。尽可能压缩教师的权威活动时间(这是指教师独自讲述或占用的时间),把课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保证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整个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双基培养出发,注意四个方面:①速度与效率。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②记忆与理解。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③严谨与直观。在直观确认基础上保持严谨;④重复与变试。通过变式的重复获得技能。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同步和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堂中的各种“教”的活动既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同时也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教师要全面激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五种状态,即:①参与状态。一是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二是是否参与教,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激活学生、开发学生潜能的。②交往状态。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合作学习。不能让有些学生游离在学习小组之外充当观众。③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少,是否有价值,探究解决问题是否积极主动,具有独创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 5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力。④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理想的课堂是会爆出笑声而又戛然而止,有激烈的讨论又能马上转为冷静专注的聆听。⑤生成状态。课堂是否生成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学生对学习能否体验到成功,是否得到道德教育,学会做人。
新课堂建设,必须高度关注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但课堂管理是我国教学论研究领域中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在传统型课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理念,维持课堂纪律、控制课堂秩序成了管理的基本任务。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形成了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命令支配式管理模式、单向输出式交流方式和学生绝对服从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管理观念和模式缺乏对课堂生活完整的认识与理解,失却了对教师和学生人格精神的依托和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观照,课堂管理也就失去了其核心的生长功能和动力来源,课堂生活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教师也因耗费过多时间在学生行为的控制上而常常变得灰心和没有成就感。目前在普通高中,这种以维持和控制为指向的传统型课堂管理模式还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在课堂的实施,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新人的塑造。因此,研究课堂管理,应该成为新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关注课堂管理,其实就是要关注新课改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要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塑造,就是关注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确化。通过总结与分析各国多样的课堂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反思我国课堂管理的现实状况;通过对新课堂管理的研究,建构新型的课堂管理模式,促进课堂管理的变革,推动新课程在课堂的实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对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探讨,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尊严、智慧,肯定自我,弘扬个性,崇尚进取,倡导民主与和谐,为学生身心潜能获得充分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与可能。具体地说,要重点研究7种课堂管理行为:①学习共同体。建构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集体,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②课程表设计。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课程安排力求妥善,班级各项教学活动安排力求科学;③适切期望。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定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易懂易记;④认知示范。教师以认知示范的方式教导学习策略,提问精要创意,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使学生习得一套有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师生共同成长;⑤即时练习。6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充分练习应用;⑥合作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协同合作学习,精熟与理解学习目标;⑦评量考查。把正式非正式的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的情况,当作教学活动中一个不断进行的、统整的部分。
新课堂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新课堂文化建设。我们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践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文化总是被我们善意地忽略或遗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课堂文化也缺乏研究的兴趣和深度。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上,是一种课堂外的文化,他们证明学校文化魅力的场所基本是在课堂之外,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制度,课堂中则很少有学校文化的存在。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仍是封闭、集权、授受的。而事实上,学生学校生活的80%以上时间在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体验和文化陶冶的基本形式,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聚焦课堂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和新课堂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课堂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哲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原理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结合各学科新课程实际以及中学生发展实际,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将审美带入课堂”、“将情感带入课堂”、“将创造带入课堂”、“将研究带入课堂”、“将活动带入课堂”等新课堂文化模式六大基本操作原则在各学科新课堂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积极构建课堂的“审美文化”、课堂的“情感文化”、课堂的“信息文化”、课堂的“质疑文化”、课堂的“对话文化”、课堂的“团队文化”,最终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充满主机的新课堂文化。
第二篇:课堂变革
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革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总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教无定法,各有各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五、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所以,我每天安排一名值日生到讲台上作值日报告,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胆量;要求学生每天根据老师当天所给的话题写一篇小日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把班上分为高、中、低三个组,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参加小组进行课后辅导学习。
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激情。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当然,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我们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写作教学来说吧,以往我总是罗列的说了一堆要求后就让学生去写,学生没兴趣也写不出来,最后常常应付的交一些抄袭来的作文给老师看。为此我开始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呢?通过摸索与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他们会很感兴趣,而且亲生经历了事情,他们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对学校进行一个小调查:数一数学校有多少棵树?多少垃圾桶?出现在校园里的最多的垃圾有什么?让学生在校园里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我又结合美术课,让学生分小组制作一个环保警示牌,让学生在玩中动手动脑。当我让学生写作文时学生就有材料可写了。
七、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推广普通话,抓好普通话训练是我校的一贯主张,对老师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也要求学生在学校要说普通话;但是农村学生大多都讲方言,有的不会讲普通话,有的不好意思讲,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教学时要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也要用普通话。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如果老师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害怕学生不会说不敢说吗?不仅如此学校时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抓好普通话训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必将推进农村小学语文课改工作。
第三篇:Pad引领课堂变革
Pad引领课堂变革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呈现已经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园小学教育集团推进Pad实验项目,在多学科中进行探索。
传统文化课程:游戏化、常态化学习激发兴趣。我们应用Pad进行校本资源整合,使用成语玩命猜、德育启蒙、诗词大会等软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看图猜成语”比赛中,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1对1“PK”,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也让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改善教学。
语文课程:图文结合,多角度应用文字。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多元化的资料,低年级为看图绘本,中高年级为童话、成语故事、国学经典等,学生打开Pad就像打开了阅读的大门。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Pad的应用也有所不同――低年级更侧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画,中高年级则侧重听、说、读、写作。
数学:微视频应用玩转翻转课堂。Pad不仅支撑了课堂上的学习,也成为课下学习的新方式。教师将课程内容制成微课,发送课程二维码,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学生就可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预学习,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发现走进课堂,在课堂进行二次深化学习。教师则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前测,对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美术:发挥想象,手绘多彩世界。相对于传统教学,Pad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Pad上的画图工具十分强大,借助手绘板等画图软件,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在网络上,学生的作品可以长久保存,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体会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英语:听说结合,视听新体验。学生可以应用存储在Pad中的电子书资源,跟着句子进行朗读,并观看课文的动画视频,使纸质资源“活”起来。同时,可以边读边录制自己的发音,反复听,矫正自己的发音。电子教材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也能自主听读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
旅行课程:在路上,看见成长的自己。我??开设了家本旅行课程,学生应用Pad地图等搜索目的地,设置自己的行动方案,选择出行方式,并应用手绘板等软件规划自己的旅行线路,记录自己的收支花费和旅行见闻。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编辑 _ 于萍
第四篇:论翻转课堂
浅析微课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 在互联网普及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微课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本文就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了解如何使用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借鉴微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提升教育质量、扩大教育机会”。能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得到应用,会大大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效率。
微信、微博等等带微的时髦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现在我们教育中也出现了个微课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师专教授的培训和通读微课教程书籍,让我对微课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就微课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的对接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有各种定义,我通过网络搜索后结合我的认识浅析微课的内涵。“微课”是 2012 年以来国内兴起的一种网络视频短课形式,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的定义就是:以 10-20 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其次关于微课与传统资料的区别
“微课”与传统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有较大区别的,不要简单认为是传统的教学片段而武断的认为没有什么应用价值,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即是传承又有创新,最关键的是它符合现代人的短平快的节奏,也符合学生的注意力较短的特点而有针对性设计的。
关于设计微课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微课不是局部而是完整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系统教学过程的设计,微课必须要有创意,微课必须短小精悍,微课必须包涵学生学习活动在内的互动教学过程。我们一般容易对微课产生误解,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课堂实录片断,以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其实不然,用沧州师专教授的话来说,微课不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应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制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PPT,可以用手机录象,也可以用各种录屏软件录制。建议“微课”的录制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段“微视频”需要与学习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
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意,没有创新的微课完全失去了微课的意义。微课要突出“微”以“微”见长,其长度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的系统。因此,有关“微课程”的评价标准,需要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思考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
如何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
教师上报的微课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刚刚开始学习微课程制作的时候,往往把微课设计成了小课件,没有掌握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这反映了大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势。因此,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微课程设计制作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于微课的研究与学习,我总结出关于微课程设计制作中的几点建议:
1.一个微课有针对性设计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但要完整科学合理。2.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3.教学内容,科学正确,逻辑清晰;
4.配合字幕提示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关键字出现就好,其他的字幕不要过多影响学生思维。
5.作品规范、结构完整、制作技术及语言规范; 6.选题设计,简明合理; 7.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8.教学效果,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
9.认识到微课程只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配合。
10.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11.教学步骤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简单、容易就放过。
12.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的图像美化和视频的特技使用要适度、颜色搭配合理、字体大小合适、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突出主题;讲解课程时,保证学生能够看清每一步操作;画面要简洁,不该出现的学生或者老师画面一定要清除;录制的视频后期要保证音频无噪音,视频无跳动。[1]徐海龙.浅谈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引发的危机与对策[J].地理教育,2015(2):10一11.[2]唐塘颖,金子兴.墓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微课初探—对一堂微课视频的反思〔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37一39.[3〕王文涛.翻转课堂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学理教学参考,2014(12);10一12.[4]鲍文艳.例谈地理“微课”的制作与实施[J].地理教学,2013(22);55,59一61.[s」戴申卫.翻转课堂与高中地理教学微视频制作[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6一8.[6]戴志龙.微课资源“拇指化”开发的设计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s(4);33-35.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课堂变革方案
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提高中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程改理念及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 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结合万州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我校实际,制定一套信息技术教学思路。
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用艺术性、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目标,勾画出操作的大致步骤。3.学生按照自学中自己总结的大致步骤操作,遇到问题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小辅导员辅导或老师的巡视指导来解决。4.教师简单总结学生操作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以避免操作中问题的重复。
5.学生复习操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6.教师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练习。
7.课堂总结,首先学生自己总结,然后老师做补充,得出结论。
我认为这种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乐学。
四、实施步骤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习电脑知识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教师要充分 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把接触过电脑和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平分在一组,让他们互相带动。
(三)合理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的力量,自行讨论解决。通过问题的一一解决,使学生体验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本位的、第一性的。学生是有思维、有感情、主动发展的个体,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例如:传统的“边讲边练”、“先讲后练”等教学模式。不管是“边讲边练”,还是“先讲后练”,强调的都是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者,它完全扼杀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需要思维,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去做。所以教师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