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点评(精选)

时间:2019-05-13 03:1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点评(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点评(精选)》。

第一篇:《写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点评(精选)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写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习作评析

薛春梅

省级骨干教师丁玲娴熟的教学技能,朴实的教学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听完她的课后,感觉饮了一杯甘泉,令人回味无穷。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课前的猜一猜为后面的习作奠基。上课伊始,丁老师做动作让孩子们猜一猜,同学们能用准确的词语进动行描述,接着又做了连贯的动作,让孩子们说一说,最后才心理悄悄话,通过手语,启发孩子们根据人物的表情、神态以及动作猜猜老师心理想的什么。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小小的一个课前游戏,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放松了孩子们的心情,又对本节课写精彩片段做了铺垫。

2、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到细微动作的观察,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在观察精彩片段的过程中,丁老师分三步完成此项教学工作。首先让学生初看片段说大意,接着二看片段,要求观察连贯动作,最后抓细微动作。每次看的内容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每次的要求都在前一次基础上提高难度,教会学生如何细心观察画面。一边看一边抽生说看到的情景,精彩片段的习作能力就在这和谐自然的氛围中得到提升。

3、习作指导扶放结合,方法适用。孩子们初稿成型,丁老师把重心转向作文修改,体现了高段作文的特点。她出示了一段写人较为形象的语段,特意将修饰润色的句子加上不同的颜色,让孩子们先读黑色部分的字,再加上有颜色部分的字读后比较,看哪个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鉴别,孩子们总结出写好文章的方法,老师在孩子们总结的基础上给予补充,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凸显出教师为主导。引导孩子们学以致用,并试着自改、互改文章。

4、教师亲切而富有变化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显示了其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开课时老师的自我介绍,还是教学时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还是对孩子们语言表达的启发,如和风细雨,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

5、教学风格朴实,能立足教学实际,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丁老师引导孩子们设身处地想象《长江七号》片段中父亲打儿子的心理活动时,孩子们谈的感受真实,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同时,她也指出本班学生作文时的弊病,说假、大、空话,希望孩子们用我笔写我心。

6、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开课的猜动作谈话到课中的观察精彩片段的层层深入,再到范例修改的引领示范,让学生觉得原本痛苦的、毫无眉目的习作变得那样轻松而有序。

丁老师的教学给我们一线的老师,带来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礼物”。那就是如何教会学生习作,如何轻松的写出自我感受。在这里小辈想斗胆说出自己的一点疑惑。

孩子们是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来写?修改时,是否可以找一篇来集体修正,可以从出示的美文中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以致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丁老师这一堂“清水出芙蓉”的课,让我明白,原来返璞归真才是最美的!

第二篇:《红楼梦》精彩片段及点评

《红楼梦》精彩片段及点评

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把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石聿),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又号芹圃、芹溪。其祖先是清朝皇室的“包衣”人,虽然是“家奴”的地位,但却“呼吸通帝座,”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其祖父曹寅,少年时曾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后任江宁织造,受到康熙皇帝的特殊信任。康熙多次南巡“驻跸江宁”,皆由曹寅接驾。家势之显赫可想而知。曹寅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他藏书颇富,有诗集《楝亭集》行于世,还负责刊印《全唐诗》、《佩文()府》。这样的家世,对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显然有极大的影响。雍正年间,曹家在南京被抄,迁回北京,乾隆年间彻底败落。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郊健锐营一带。生活清苦,卖画度日,“举家食粥酒常赊”。其为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小序)“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终日不倦。”(裕瑞《枣窗闲笔》)他一生经厉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深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红楼梦》成书于晚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终于“书未成”,“泪尽而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初以八十回抄本流传(据脂评可知,八十回以后的文稿亦写出,但因种种原因而“迷失”未传)。乾隆五十六、五十七年(1791,1792),程伟元、高鹗两次以活版印行百二十回《红楼梦》,始有印本行于世,世称“程甲本”、“程乙本”。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且前八十回较之抄本亦多改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十余种抄本,成为《红楼梦》研究的珍贵材料。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以致形成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即所谓红学。

百万言的《红楼梦》,以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为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广泛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生活画卷,正如清人“二知道人”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然曹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红楼梦说梦》)而《红楼梦》着力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则不仅是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控诉和批判,而且表现了某些新的社会思潮和人生观念。

《红楼梦》作为一部杰作,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多方面的。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了使人物一出场就能突现个性特征,给读者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红楼梦》非常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例如第三回中,围绕林黛玉来到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出场:“只见两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贾母出场了,紧接着就写这位老祖母见到林黛玉时的哭,见到王熙凤时的笑,见到贾宝玉时的爱。这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描写,把这位老祖宗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挥洒,毫无顾忌的尊贵和崇高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了。更为精彩的是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接下去的一连串描写,使王熙凤一出场就充分表现了她机变、乖巧、善于辞令等性格特征和在贾府管家奶奶的地位,无疑给读者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把人物置于重大事件之中,矛盾焦点之上,是《红楼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例如王熙凤追逐权势、金钱,对人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以及颇有才干等等性格特征,主要就是在协理宁国府,毒设相思局,害死尤二姐等事件中塑造成功的。同样的,鸳鸯的柔中有刚的性格,主要是在抗婚事件中表现出的。

此外《红楼梦》还善于通过人物的某些奇特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例如贾宝玉的奇谈:“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蠹”,把胎里带来的那块宝玉做“劳什子”,并多次的摔砸等等,这些反常的言行,正深刻地揭示出他的叛逆性。林黛玉的“葬花”,以及由于宝玉向她表露爱情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剧烈的心理动荡,也是她的独特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她越是无比珍视“木石前盟”,就越是不能接受和容忍宝玉的“表露”,而对自身处境的深沉的感伤,则唯以葬花来自怜。

《红楼梦》是以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为情节内容的。既写较重大的事件,也写无数的日常生活小事,这正是《红楼梦》情节艺术的特点。在描写重大事件时,根据各种事件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这一重大事件,采取了密锣紧鼓,步步紧逼的手法,使这一情节产生了极强烈的戏剧性。而第七十三至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时,却又采取了一步步慢慢展开的手法,有如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两种写法各有情趣,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红楼梦》对大量生活小事的描写尤为精彩。很多平凡小事,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涵义。如第七十七回写那一包已逾百年的“手指头粗细”的人参,虽系小事,岂不正是百年旺族而日趋败落的贾府的象征吗?还有那些诸如过生日、请医生之类的日常生活,在作者笔下都显示了美学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宝钗过生日(二十二回)、凤姐过生日(四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六十三回)、贾母过生日(七十一回),都不过是吃酒看戏,但正如脂评所说:“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它标志着贾府由盛至衰的几个阶段。

《红楼梦》还往往把这些重大事件和生活小事巧妙地衔接起来,构成相映成趣的审美整体。第十七、十八回写元妃省亲,整个贾府成了“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是全书最“热闹”的文字。而到了第十九回,写的却是静悄悄的潇湘馆里宝玉为黛玉“编造”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从而表现了宝黛二人之间真挚缠绵的情意。把这三回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则既有“错采镂金”的豪华,又有“初发芙蓉”的清新,使读者得到了丰富的美学享受。

〈红楼梦〉是一座汉语言艺术宝库,充分发挥了汉语文学语言中散文、骈文、()文、白话各种语言形象的叙述、描写、议论中的功能和魅力。而语言的性格化,则尤其应该称道。〈红楼梦〉的语言性格化,已不仅指人物语言,叙述人物行动的语言也是充分性格化的,这以叙述刘姥姥行动的语言最为典型。此外,作品中大量吸取和运用民间口语,诸如成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等,都得到了恰当的使用,为全书语言的生动活泼,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林黛玉初见王熙凤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神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老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让读者和刚到贾府的林黛玉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人在贾母面前屏声敛气,独有她不苟言笑,所以,在人们还未见到她时,便知道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泼辣的个性。王熙凤出场后,作者首先对她的服饰作了精细入微的描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曹雪芹对王照凤“彩绣辉煌”的服饰的描绘,也并非泛文,有着很深的寓意。清代言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称”(李渔语)。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有淡淡几笔,如写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作者独让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浓妆艳饰,遗体锦锈,珠光宝气,过事修饰,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在贬滴。主熙凤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庸俗的审美趣味。在对王熙凤的服饰作了细腻的描写后,作者又以排偶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她风骚练辣的容貌神情,文笔简练,但却极富特征,尤其是对于王熙凤眉形目态的描写,大有深意,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便曹雪芹偏偏把王熙风的丹凤眼写成三角形,让她的柳叶眉高吊两梢。据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是慧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眉目,显然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流行观点的影响。这幅静态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它为以后塑造这位外表华丽却生性狡诈的少奶奶形象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作者写到王熙凤的言行,更进一步刻画出她的个性。她携着黛玉的手,对她的美貌大加赞美,但这赞美最后还是归于对贾母的奉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同情,她“用帕拭泪”,但当贾母不喜欢她这样时,她“忙转悲为喜”。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出自他的至性,并非由他人的意志所决定。“忙转悲为喜”五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王熙凤虚伪势利、阿谀奉承的性格。接下来写王熙凤故作姿态地对黛玉嘘寒问暖,对下人指手划脚,这一方面表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这段文字和前面的肖像描写相结合,把王熙凤的音容、笑貌、性格写得栩栩如生,淋滴尽致,使这位凤辣子出场伊始,便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阿弥陀佛!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贱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响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选自《红楼梦》第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是从《红楼梦》第十五回里节选出的一个片断,写的是王熙凤主持秦可卿的丧事,送殡到铁槛寺,料理善后,晚间寄居于离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老尼净虚与王熙凤策划,凭借贾府的势力,嗾使长安节度使云光,强行拆散民女张金哥的婚事,在第十六回,这对不婚夫妻终于走投无路,双双殉情自杀。虽只是个短短的片断,却深化了作品批判的主题,表现出作者超凡的艺术才能。整个片断都是由王熙凤和净虚的对话构成。在写人物对话时,一般人往往只注意人物语言所要表达什么内容,却较少考虑当时的情状和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变化等。曹雪芹的这段对话描写,则既注意人物说什么,又注意怎么说。他锐敏而精确地捕捉了富有内在意义的典型细节,运用朴素简练的白描手法,把人物最隐密的精神状态和理活动,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暴露出来,从而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段是由净虚交待张金哥婚事纠纷的由来,求贾府帮助。净虚企图在这件事中拉线搭桥,坐收渔利,她情有所偏袒,心有所依违。分明是张家要攀高结贵,爽约退婚,才引起守备大闹,打官司告状,她却偏说这守备家“不管青红皂白”,无理取闹。所以,出语含糊,闪烁其词,破绽百出。言为心声,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声口的具体描摹,勾魂摄魄地展露出这个江湖骗子卑污虚诈的心灵状态。但是净虚深知凤姐的贪婪,安排下一块诱饵,开口伊始,就交待张家是“大财主”,最后又点明,若肯帮忙,“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真是大有油水可捞。但凤姐毕竟心机深细,世情谙练,她既要把银子捞到手,又要不失大家身分,把架子拿足,又要把话说得冠冕堂皇。于是,出现了后面的对话。在这里,作者将人物复杂而隐密的心理活动通过对人物对话和情态的描绘曲传给读者。凤姐心里已有成算,虽知此事见不得人,也要趁机揽事敛赂,嘴上偏说不干这事,但话说得含蓄,开口一句“这事倒不大”,既隐约向对方做出要干的暗示,又大吊对方的胃口,等待移舟就岸;狡猾的净虚,心里知道她这套以退为进的把戏,表面上装着很失望,似乎“打去妄想”,脑袋里却在盘算怎么办。她深知凤姐争强好胜的性格,思忖了“半晌”,使出激将法,给风姐一个下台的梯子。其实,凤姐又何尝不知道她的计谋,只不过这正投合了她贪婪、逞能的个性,所以顺势急下,“发了兴头”,本相毕露,张口就要三千两银子。要了银子,还要为自己涂脂抹粉,声称这银子不过拿给下人,自己并不要。这段文字,表面上没有露出一点心理刻画的痕迹,骨子里,每一句话都蕴藏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显示出人物激烈的心灵交锋。净虚还是一个精通拍马艺术的高手,她接下来对凤姐的吹捧奉承,既满足了凤姐逞强好胜的性格,又表示对她“金体”的关切,“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了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作者在这短短的片断之中,生动地表现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往往把心理描写融化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而不离开情节对人物心理作细腻的静态的描摹。《红楼梦》的这段心理描写也是这样,它生动活泼,充满了行动的节奏,与作品的情节发展密切相关。这时,黛玉刚刚和宝玉一起读完《会真记》,听了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的“混帐话”。她开始意识到,爱情已经闯入了自己的心扉。但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林黛玉此时的心情却是十分复杂的,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来临,又有些朦胧不清;向往爱情和幸福,但更多的是担心爱情的幻灭而引起的愁情悲绪;不幸的身世,更使她觉得孤立无援,寂寞凄苦。她往往望月长叹,对花垂泪,精神上显得特别纤弱,有着浓重的悲观、感伤情绪。如此复杂的精神世界,也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也不容易说清楚,但曹雪芹借悠扬的笛韵,婉转的歌声,把《牡丹亭》的几句戏文送到黛玉的耳中,通过她听戏文时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采写出她和杜丽娘在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象地把这位少女渴望爱情自由但又苦于不能实现的感伤情怀表现出来。这个片断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在于它既维妙维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怀春少女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形象地说明了文艺鉴赏的整个过程。当黛玉听见梨香院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时,她只是感受到了某些音乐的美,还没有注意到戏文的内容,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牡丹亭》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缠绵的词句,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地吹进了黛玉耳里,触动了她的心事,于是“止步细听”,“领略其中的趣味”。在表现黛玉欣赏戏文同时,作者还穿插了她的心理活动。到了第三阶段,黛玉的思想感情被“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诗句激动得不能自已,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这时,以前读过的感物伤春的词句同时联想起来,而且显然也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因此“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与《牡丹亭》等作品表达的情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里,心理描写和人物外在行动描写紧密交织,事件和情景融洽无间,读者不知不觉地就被带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刘老老贻笑大观园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予,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予只叫:‚唆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老老。

刘老老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侠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老老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老老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便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老老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足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筋,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快过去了,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老老道:‚去了金的,又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要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老老道:‚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老老在贾府宴上的表演以及人们的反应。刘老老受风姐、鸳鸯的指使,等贾母说了声“请”,便大出洋相,说俏皮话,做滑稽相。这太出人意外,因此“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知道,绘画是空间艺术,它能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形态和神情,而小说则需先承后续,不能同时描绘出不同人物的形象。但是,曹雪芹在这里却发挥了注此写彼,一击多鸣的神奇技巧。打破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局限,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仿佛能在同一时间把同一空间的种种情景描绘出来。他既写出“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的一致反映,又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把握住笑时人物最富特征的神态,一句话写一个人物,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效果,使人物不同的笑态几乎在同一时间呈现出来,读者仿佛在一瞬间既看到众人哈哈大笑的全景,又看到人物不同的笑态:纤弱的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从小受着贾母娇惯的宝玉则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已明白这都是凤姐导演的,因此“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而“地下人”由于身份有别,“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背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曹雪芹这种将生活场景同时展开、相互显现的艺术本领实在是超群出众。

在这个短短的片断里,曹雪芹还深刻地表现了刘老老、王熙风等人的性格特征。我们知道,贾母长期生活在荣国府,精神上不免腻味,而刘老老这个“远房亲戚对于她来说正是精神上的一种“野味儿”。一向善于奉承讨好贾母的王熙风明白这一点,她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因此导演出这出滑稽戏,以取笑刘老老来取悦贾母。刘老老知道凤姐的用意,无奈出身贫寒,有求于人,因而故意装疯卖傻,尽情表演,“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但是,作者基本上没有把刘老老写成乐于供人玩弄的“女清客”,而是既写出她可笑的一面,又写出她值得同情的一面。刘老老不甘牺牲而又不得不成为风姐奉献给贾母的牺牲,这正是她的悲剧所在。因此,她的俏皮话既是供人取笑酌,又是暗含讥讽的,表现了她不安于丑角的情绪。她的言谈,既是恭维富人,也是嘲讽富人,既有穷人的自卑,又有穷人的自负。如对筷子的议论:“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对菜的议论:“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这些言谈都表现出刘老老性格、思想的两重性。

贾宝玉触景生痴情

宝玉也正要去瞧黛玉,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段描写把苏东坡“花褪残红青杏小”的词句和杜牧“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诗句加以熔化,并且重重地染上一层贾宝玉的情感的色彩,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美感。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绝不独立于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而单独存在,这段描写就正是和宝玉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的。宝玉对妇女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看法,他认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珠子,却没有光彩宝气,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种看法表明宝玉对青年女子有一种纯洁的“痴情”,以与她们长年厮守为赏心乐事。同时,宝玉又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才情,往往睹物生情,联想新奇,不为人们所理解,以“痴”著称。小说在这里根据他的性格、禀赋和才情,安排了一系列景物,以唤起他心中的意绪,情随景生,达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语)的境界。本来,“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季节,杏树花落结果,叶稠阴翠,这是正常现象,在别人的眼中只是寻常的景物,但宝玉却另有一番心思。他“望杏不舍”,“对杏叹息”,由落花结子而联想到岫烟择婿、生子、乌发如银,红颜似缟,不由得对人生发出感伤的慨叹。宝玉对雀惜花的一席话,是他预感到与众姊妹、丫环欢聚厮守的日子越来越短,因而心情沉重、忧伤而发的。这里,杏树和岫烟、雀儿和宝玉浑然一体,一枝一叶—子,一啼一叫一叹,都注满了宝玉悲叹的情思和意绪,构成了深刻显现宝玉感伤情怀的生动意境。这段描写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不仅表现了人物特有的感情,而且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加重了作品的抒情气氛,富有浓郁的诗意美。

憨湘云醉眠芍药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看。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旧——宜会亲友。‛众人笑推他说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磴上还睡出病来呢!‛

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心中反觉自悔。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湘云醉眠”是《红楼梦》里的著名篇章,向为诗家画人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史湘云是贾母史太君娘家的侄孙女,常来贾府作客。她在大观园内以其潇洒脱俗、言举豪爽、襟怀坦荡、才华横溢而自成一格。作为高门大户中的闺阁小姐,似乎应持重如宝钗,清高如黛玉,驯顺如迎春,„„可吏湘云偏是“英豪阔大宽宏量,”羡真名士之风流,厌假清高之矫作。而她的这一不同凡响的性格特征在“醉卧”一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日,正值宝玉宝琴岫烟平儿的人生日。红香圃内,筵开玳瑁,褥设芙蓉,群美聚首,吃酒行令。只见满厅内红飞翠舞,玉动珠摇。人人兴浓趣足,个个脸飞红霞。待众人尽欢起席,却不见了湘云姑娘。良久方有一丫头来报:“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丫头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湘云的去,而且提出了这段场景的“领”一醉眠;她那“笑嘻嘻”的情态,就已透露出湘云醉眠之态势的“可笑可爱”的信息,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人近前一看,果见湘云以山石为障,以石磴为床,正“香梦沉酣。”以上文可知,那红香圃内,并非无憩息之新,床褥之便,她何以偏偏藉石而眠?只因酒酣胸胆,体热脸燥,来此是为了“图凉快”。而大家闺秀大白天在园中的青石板上睡觉,这是园中其他姑娘做不出来的,非湘云莫属。因此这正是她豪爽、旷达性格的自然流露。那“梦”前的一个“香”字,则可以说写尽了从她脸上流溢出来的怡情惬意。本来,醉卧石磴、香梦沉酣就已使湘云憨态可掬了,可人本无意,南风有情,她周遭那一丛丛芍药花被轻风拂落,纷纷扬扬,偏又飞了她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连落在地下的扇子也“半被花埋。这红艳艳的芍药花瓣,为她那娇体华颜又平添了许多色彩,真令人爱煞怜煞。而“红香散乱”,一词用得妙极,芍药那鲜美欲滴之色,芳馨馥郁之味和缤纷飞扬之状仿佛就要破卷而出,迎面扑来,使人产生出亲临其境之感。湘云生就闭月羞花之貌,再让醇醪给粉脸染上红晕,加那一脸一身的花瓣,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艳丽图画。难怪那一群群蜜蜂蝴蝶将这花如人、人似花、花人合一的尤物“闹嚷嚷的围着。”最能表现闺阁才子情致和勾画湘云潇洒秀逸性格特征的,是她“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并且当其被人搀扶起来时,口内嘟嘟嚷嚷“犹作睡语说酒令”:“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这样新奇独特的举动,这样娇憨放达的情态,只能属于史湘云,而决不会有第二个。接着作者描写了湘云初醒后的一连串心理活动和态势。她“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自己,方知是醉了”,并对此而“自悔”。“慢启秋波”极尽其香梦方醒时的娇娜慷懒之态;看了众人且看了自己方知“醉”,说明她尚处于不知此时为何时,不知此地为何地的似醒非醒的状态。只有当她为“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而“自悔”时,她才算是完全清醒了。而她的“自悔”,表明即使豪爽旷达如湘云者,身上仍免不了大家闺秀所有的庄重、矜持。

《红楼梦》故事情节

1、“木石前盟”: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棵,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灌溉,修成形体,后来神瑛侍者要下凡,这绛珠仙子就打算也下凡同历尘缘。也就是“还泪”的故事。(见第一回)

2、“宝黛初会”: 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初次见到贾宝玉,先是听见丫环笑道“宝玉来了”,之后宝玉近来,林黛玉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何以眼熟至此?”,宝玉先去见了他妈,有换了衣服,贾母叫他来见过“远客”,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问黛玉读过什么书,名字是什么,有玉没有?听得黛玉说没有玉,便一时气恼,把玉摔在地上,引得大家慌乱不已。(见第三回)

3、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进荣国府想讨些钱,先找到以前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经她引见,见到了王熙凤,得了二十两银子,欢天喜地的回去了。(见第六回)

4、凤姐弄权铁槛寺:因秦可卿葬礼,凤姐和贾宝玉在铁槛寺歇息,老尼乘机求凤姐运用贾家权势帮长安府李衙内强娶张金哥。王熙凤要他出了三千两银子,后叫家丁来旺儿假托贾琏名义,修书一封,把此事办了。(见十五回)

5、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可以回家省亲。贾家花了大把银子盖了省亲别院,待元妃省亲,元妃见了亲人,游了园子,题了匾额,又命宝玉和众姐妹做了诗,黛玉帮贾宝玉作了一首,得到元妃赞赏。(见十七回)

6、共读西厢:众人接元妃命搬进大观园(也就是省亲别院)居住,贾宝玉在沁芳闸看西厢,黛玉葬花经过,宝玉深知黛玉为人,与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越看越爱,看完后还默默记诵。宝玉用西厢中词句形容黛玉,引起黛玉生气,后又和好,两人一起葬了花。(见二十三回)

7、黛玉葬花:芒种时节,大观园中众姐妹祭花神,黛玉想起之前那天晚上去看宝玉时,晴雯没开门,一时感怀身世,于是有了千古传世的葬花之举,今天恰逢饯花之期,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不觉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宝玉寻找黛玉,听到了《葬花吟》,一时痴了。(见二十七回)

8、宝玉挨打:忠顺王府遣人来见贾政说宝玉私藏了忠顺王爷的戏子蒋玉涵,引得贾政大怒,又赶上贾环向贾政告状说宝玉逼死了王夫人的丫环金钏,贾政气急,于是打了宝玉。(见三十三回)

9、建海棠诗社:贾政出远门,探春起了兴要建诗社,赶上贾芸送了两盆海棠花来,于是取名“海棠社”,各人都取一个别号,李纨主持,拈了“盆,魂,痕,昏”四字,门字韵,一炷香时间。众人对宝钗黛玉的诗谁更好难以决断,宝玉排末。(见三十七回)

10、香菱学诗:薛蟠被柳湘莲打了后远游做生意,香菱搬进大观园与宝钗同住,宝钗不肯教她作诗,她便求了黛玉。黛玉拿了一些自己勾划过的好的诗集给她看,给她讲作诗的道理,鼓励她讲读诗的心得,并叫她做了诗来给她看。做了两首都不满意,后天天想着作诗,于梦中得了一首,得到黛玉赞赏,正式邀请她进诗社。: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见第四十八回)这是我认为书中最体现黛玉之乐于助人的情节。

11、探春理家:王熙凤小月,身子病弱,交与探春、宝钗、李纨三人理家,比凤姐在时还厉害。赶上赵姨娘兄弟死了,探春公私分明,不为亲人多给银子,引得赵姨娘大怒。之后裁度众人月例,把园子包给众仆妇,引得众人交口称赞,探春的理家理念得到了具体实施。(见五十五、五十六回)

12、抄检大观园:**起因于晴雯叫宝玉装病,说被园内黑影吓着了,贾母动怒,后傻大姐无意中捡了绣春囊,邢夫人得到后交给了王夫人,王夫人质问凤姐,后经王善宝家的挑唆,起了抄检的念头,并把晴雯赶出了大观园。夜里抄检园子,导致司棋被赶,入画无辜受累,尤氏和惜春大动口角。大观园顿生没落之感。(见七十三、七十四回)

13、迎春误嫁:迎春之父贾赦贪图钱财,不顾贾政劝说,把迎春嫁给恶霸孙绍祖,迎春受尽孙绍祖欺凌打骂,苦不堪言,后病死。(见八十回)

14、紫娟试玉:紫娟为了黛玉,对宝玉假说黛玉要回南边家去,引得宝玉发了痴症,水米不进。贾母伤心,命紫娟照顾宝玉,后紫娟尽心劝解,宝玉方好。(见五十七回)

15、钗黛调包:贾母要给宝玉娶亲,袭人知道宝玉心里喜欢的是黛玉,担心宝玉不能答应,坏了大事,凤姐设了调包计,和宝玉说娶的是黛玉,宝玉高兴不已。又说服薛姨妈和宝钗答应此计,并严命众人不得走漏消息,但被傻大姐无意中说漏了嘴,黛玉得知后,病情加重,焚诗稿香帕,最终香消玉陨。(见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回)

16、黛玉之死:贾母要给宝玉娶亲,袭人知道宝玉心里喜欢的是黛玉,担心宝玉不能答应,坏了大事,凤姐设了调包计,和宝玉说娶的是黛玉,宝玉高兴不已。又说服薛姨妈和宝钗答应此计,并严命众人不得走漏消息,但被傻大姐无意中说漏了嘴,黛玉得知后,病情加重,焚诗稿香帕,最终香消玉陨。(见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回)

17、查抄贾府:西平郡王带锦衣军突然查抄贾府,得到北静王爷出面力保,但仍免不了拘拿了贾赦贾政,抄检了贾府资产,后又返还。(见一零五回)

18、凤姐托孤:贾母病逝,王熙凤主持葬礼遭到众人嫌弃,心下郁闷,病重,刘姥姥来探望,凤姐托刘姥姥照顾巧姐,刘姥姥答应。后来凤姐病逝,贾环和邢夫人的兄弟王仁设计要把巧姐嫁与别人得钱,凭儿和王夫人等让巧姐出逃,后遇到刘姥姥,幸免于难。(见一一八回)

19、宝玉出家:贾家恢复官职后,已大不如前,宝玉萌发出家之念,后宝玉和贾兰参加会试,宝玉得中第七名。出了考场之后,宝玉没有回家,就此出家了。后贾政在路上遇到宝玉,已是出家之人了。(见一一九、一二零回)

第三篇:描述一个教学片段

描述一个教学片段(200字左右),然后写出对这个教学片断的思考(不少300字)。

《变色龙》教学片断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教学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一、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

师:下面找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1、文中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2、出现了哪些人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生1:语言描写。

2、警官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巡警,厨师,群众。

二、结合对话揣摩个性

师:刚才我们有六位学生参加了人物角色的朗读,请说一说:其中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 生3:警官奥楚蔑洛夫。

师:奥警官处理的是一起什么案件? 生:“狗咬人”案件。

师:你觉得此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善变。

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想一想奥楚蔑洛夫一共变化了几次?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生:奥楚蔑洛夫一共变化了五次。变化的原因是小狗的主人是谁。生:对小狗一会儿说是疯狗、野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说是名贵的狗、娇贵的狗、不赖、怪伶俐的。

师:同是一条狗,三次说野狗,三次说名贵的狗,对赫留金也一会儿褒,一会儿贬,反复再三,变化无常,这种变来变去的作风叫什么?(生思考,举手)生:见风使舵。

师:从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案件的处理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见风使舵、变化无常,所以作者契诃夫又将他戏称为------生:(齐)变色龙。

师:你认为这个命题有什么巧妙之处?

生:变色龙原是爬行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肤色会随四周物体颜色改变而改变,而本文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所作所为也像变色龙一样,随环境、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师:知道这种动物为什么会变色吗?

生: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外敌伤害。

师:说得很好,那么,警官奥楚蔑洛夫呢?他的变色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生:……(沉默)

下面我们对人物的性格作进一步的探索,也许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以“变”思“不变”揭露本质

师: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四、挖掘细节,领悟主旨

师:文中倒数第三段写到:“……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问:这群人在笑什么?

生:我认为人们在笑赫留金找错了人,找这种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怎么伸冤呢?

生:我觉得人们在笑赫留金开始想得到赔偿,结果赔偿落空,反遭辱骂。

生:人们在笑将军哥哥家的狗都比赫留金强。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深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沙皇俄国统治的社会里,穷人还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黑暗。生:腐朽。生:反动。

师生共同小结(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五、想象虚写,拓展思维

师: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把后来发生的事情写出来,要求:

1、内容上与原文衔接,不另编故事;

2、人物的性格、品质符合原文。

3、续写内容主题与原文保持一致;

4、语言力求生动流畅。(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写完后交流。)

思考:《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在本课教学中,我大力提倡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力争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在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考虑到语言描写这一突出特色,我决定以学生比较喜爱的分角色朗读打开突破口。课堂上,学生的模仿、感悟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我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人物内心,让学生透过“变色”的外衣,看到了人物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内在本质。在教学中,我这样启发学生:动物界的“变色龙”变色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身,那么生活中的“变色龙”呢?他的变色又是出于什么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同学们主动研读课文,以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方式,不仅对19世纪沙皇俄国的反动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揭开了谜底:“变色龙”作为沙皇统治者的走狗,必须对上摇尾乞怜,对下大施淫威,才能迎合主子,保护自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分析,还是小说主旨的挖掘,我都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大胆创新。

不足:

1、教师课堂不够灵活,语言不够生动,启发力度不够。

2、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结尾有点仓促。

3、要注意增加激励性评价。只有有了竞争意识、赏识教育,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学生自己能做好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也不去重复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第四篇:《红楼梦》精彩片段及点评 (3000字)

红楼梦

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把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石聿),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又号芹圃、芹溪。其祖先是清朝皇室的“包衣”人,虽然是“家奴”的地位,但却“呼吸通帝座,”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其祖父曹寅,少年时曾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后任江宁织造,受到康熙皇帝的特殊信任。康熙多次南巡“驻跸江宁”,皆由曹寅接驾。家势之显赫可想而知。曹寅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他藏书颇富,有诗集《楝亭集》行于世,还负责刊印《全唐诗》、《佩文()府》。这样的家世,对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显然有极大的影响。雍正年间,曹家在南京被抄,迁回北京,乾隆年间彻底败落。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郊健锐营一带。生活清苦,卖画度日,“举家食粥酒常赊”。其为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小序)“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终日不倦。”(裕瑞《枣窗闲笔》)他一生经厉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深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红楼梦》成书于晚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终于“书未成”,“泪尽而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初以八十回抄本流传(据脂评可知,八十回以后的文稿亦写出,但因种种原因而“迷失”未传)。乾隆五十六、五十七年(1791,1792),程伟元、高鹗两次以活版印行百二十回《红楼梦》,始有印本行于世,世称“程甲本”、“程乙本”。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且前八十回较之抄本亦多改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十余种抄本,成为《红楼梦》研究的珍贵材料。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以致形成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即所谓红学。

百万言的《红楼梦》,以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为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广泛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生活画卷,正如清人“二知道人”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然曹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红楼梦说梦》)而《红楼梦》着力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则不仅是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控诉和批判,而且表现了某些新的社会思潮和人生观念。

《红楼梦》作为一部杰作,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多方面的。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了使人物一出场就能突现个性特征,给读者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红楼梦》非常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例如第三回中,围绕林黛玉来到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出场:“只见两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贾母出场了,紧接着就写这位老祖母见到林黛玉时的哭,见到王熙凤时的笑,见到贾宝玉时的爱。这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描写,把这位老祖宗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挥洒,毫无顾忌的尊贵和崇高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了。更为精彩的是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接下去的一连串描写,使王熙凤一出场就充分表现了她机变、乖巧、善于辞令等性格特征和在贾府管家奶奶的地位,无疑给读者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把人物置于重大事件之中,矛盾焦点之上,是《红楼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的艺术手法之

一。例如王熙凤追逐权势、金钱,对人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以及颇有才干等等性格特征,主要就是在协理宁国府,毒设相思局,害死尤二姐等事件中塑造成功的。同样的,鸳鸯的柔中有刚的性格,主要是在抗婚事件中表现出的。

此外《红楼梦》还善于通过人物的某些奇特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例如贾宝玉的奇谈:“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蠹”,把胎里带来的那块宝玉做“劳什子”,并多次的摔砸等等,这些反常的言行,正深刻地揭示出他的叛逆性。林黛玉的“葬花”,以及由于宝玉向她表露爱情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剧烈的心理动荡,也是她的独特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她越是无比珍视“木石前盟”,就越是不能接受和容忍宝玉的“表露”,而对自身处境的深沉的感伤,则唯以葬花来自怜。

《红楼梦》是以一个家族的日常生活为情节内容的。既写较重大的事件,也写无数的日常生活小事,这正是《红楼梦》情节艺术的特点。在描写重大事件时,根据各种事件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这一重大事件,采取了密锣紧鼓,步步紧逼的手法,使这一情节产生了极强烈的戏剧性。而第七十三至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时,却又采取了一步步慢慢展开的手法,有如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两种写法各有情趣,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红楼梦》对大量生活小事的描写尤为精彩。很多平凡小事,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涵义。如第七十七回写那一包已逾百年的“手指头粗细”的人参,虽系小事,岂不正是百年旺族而日趋败落的贾府的象征吗?还有那些诸如过生日、请医生之类的日常生活,在作者笔下都显示了美学情趣和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宝钗过生日(二十二回)、凤姐过生日(四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六十三回)、贾母过生日(七十一回),都不过是吃酒看戏,但正如脂评所说:“起用宝

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它标志着贾府由盛至衰的几个阶段。

《红楼梦》还往往把这些重大事件和生活小事巧妙地衔接起来,构成相映成趣的审美整体。第十七、十八回写元妃省亲,整个贾府

成了“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是全书最“热闹”的文字。而到了第十九回,写的却是静悄悄的潇湘馆里宝玉为黛玉“编造”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从而表现了宝黛二人之间真挚缠绵的情意。把这三回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则既有“错采镂金”的豪华,又有“初发芙蓉”的清新,使读者得到了丰富的美学享受。

〈红楼梦〉是一座汉语言艺术宝库,充分发挥了汉语文学语言中散文、骈文、()文、白话各种语言形象的叙述、描写、议论中的功能和魅力。而语言的性格化,则尤其应该称道。〈红楼梦〉的语言性格化,已不仅指人物语言,叙述人物行动的语言也是充分性格化的,这以叙述刘姥姥行动的语言最为典型。此外,作品中大量吸取和运用民间口语,诸如成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等,都得到了恰当的使用,为全书语言的生动活泼,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林黛玉初见王熙凤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神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

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老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它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让读者和刚到贾府的林黛玉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人在贾母面前屏声敛气,独有她不苟言笑,所以,在人们还未见到她时,便知道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泼辣的个性。王熙凤出场后,作者首先对她的服饰作了精细入微的描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因此,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曹雪芹对王照凤“彩绣辉煌”的服饰的描绘,也并非泛文,有着很深的寓意。清代言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称”(李渔语)。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有淡淡几笔,如写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作者独让王熙凤着极奢极丽之服,浓妆艳饰,遗体锦锈,珠光宝气,过事修饰,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在贬滴。主熙凤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庸俗的审美趣味。在对王熙凤的服饰作了细腻的描写后,作者又以排偶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她风骚练辣的容貌神情,文笔简练,但却极富特征,尤其是对于王熙凤眉形目态的描写,大有深意,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便曹雪芹偏偏把王熙风的丹凤眼写成三角形,让她的柳叶眉高吊两梢。据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是慧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眉目,显然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

流行观点的影响。这幅静态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它为以后塑造这位外表华丽却生性狡诈的少奶奶形象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作者写到王熙凤的言行,更进一步刻画出她的个性。她携着黛玉的手,对她的美貌大加赞美,但这赞美最后还是归于对贾母的奉承:“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同情,她“用帕拭泪”,但当贾母不喜欢她这样时,她“忙转悲为喜”。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出自他的至性,并非由他人的意志所决定。“忙转悲为喜”五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王熙凤虚伪势利、阿谀奉承的性格。接下来写王熙凤故作姿态地对黛玉嘘寒问暖,对下人指手划脚,这一方面表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这段文字和前面的肖像描写相结合,把王熙凤的音容、笑貌、性格写得栩栩如生,淋滴尽致,使这位凤辣子出场伊始,便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阿弥陀佛!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

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贱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响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既如此,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老尼道:“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选自《红楼梦》第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是从《红楼梦》第十五回里节选出的一个片断,写的是王熙凤主持秦可卿的丧事,送殡到铁槛寺,料理善后,晚间寄居于离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老尼净虚与王熙凤策划,凭借贾府的势力,嗾使长安节度使云光,强行拆散民女张金哥的婚事,在第十六回,这对不婚夫妻终于走投无路,双双殉情自杀。虽只是个短短的片断,却深化了作品批判的主题,表现出作者超凡的艺术才能。整个片断都是由王熙凤和净虚的对话构成。在写人物对话时,一般人往往只注意人物语言所要表达什么内容,却较少考虑当时的情状和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变化等。曹雪芹的这段对话描写,则既注意人物说什么,又注意怎么说。他锐敏而精确地捕捉了富有内在意义的典型细节,运用朴素简练的白描手法,把人物最隐密的精神状态和理活动,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暴露出来,从而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段是由净虚交待张金哥婚事纠纷的由来,求贾府帮助。净虚企图在这件事中拉线搭桥,坐收渔利,她情有所偏袒,心有所依违。分明是张家要攀高结贵,爽约退婚,才引起守备大闹,打官司告状,她却偏说这守备家“不管青红皂白”,无理取闹。所以,出语含糊,闪烁其词,破绽百出。言为心声,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声口的具体描摹,勾魂摄魄地展露出这个江湖骗子卑污虚诈的心灵状态。但是净虚深知凤姐的贪婪,安排下一块诱饵,开口伊始,就交待张家是“大财主”,最后又点明,若肯帮忙,“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真是大有油水可捞。但凤姐毕竟心机深细,世情谙练,她既要把银子捞到手,又要不失大家身分,把架子拿足,又要把话说得冠冕堂皇。于是,出现了后面的对话。在这里,作者将人物复杂而隐密的心理活动通过对人物对话和情态的描绘曲传给读者。凤姐心里已有成算,虽知此事见不得人,也要趁机揽事敛赂,嘴上偏说不干这事,但话说得含蓄,开口一句“这事倒不大”,既隐约向对方做出要干的暗示,又大吊对方的胃口,等待移舟就岸;狡猾的净虚,心里知道她这套以退为进的把戏,表面上装着很失望,似乎“打去妄想”,脑袋里却在盘算怎么办。她深知凤姐争强好胜的性格,思忖了“半晌”,使出激将法,给风姐一个下台的梯子。其实,凤姐又何尝不知道她的计

谋,只不过这正投合了她贪婪、逞能的个性,所以顺势急下,“发了兴头”,本相毕露,张口就要三千两银子。要了银子,还要为自己涂脂抹粉,声称这银子不过拿给下人,自己并不要。这段文字,表面上没有露出一点心理刻画的痕迹,骨子里,每一句话都蕴藏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显示出人物激烈的心灵交锋。净虚还是一个精通拍马艺术的高手,她接下来对凤姐的吹捧奉承,既满足了凤姐逞强好胜的性格,又表示对她“金体”的关切,“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了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

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作者在这短短的片断之中,生动地表现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往往把心理描写融化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而不离开情节对人物心理作细腻的静态的描摹。《红楼梦》的这段心理描写也是这样,它生动活泼,充满了行动的节奏,与作品的情节发展密切相

关。这时,黛玉刚刚和宝玉一起读完《会真记》,听了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的“混帐话”。她开始意识到,爱情已经闯入了自己的心扉。但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林黛玉此时的心情却是十分复杂的,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来临,又有些朦胧不清;向往爱情和幸福,但更多的是担心爱情的幻灭而引起的愁情悲绪;不幸的身世,更使她觉得孤立无援,寂寞凄苦。她往往望月长叹,对花垂泪,精神上显得特别纤弱,有着浓重的悲观、感伤情绪。如此复杂的精神世界,也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也不容易说清楚,但曹雪芹借悠扬的笛韵,婉转的歌声,把《牡丹亭》的几句戏文送到黛玉的耳中,通过她听戏文时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采写出她和杜丽娘在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象地把这位少女渴望爱情自由但又苦于不能实现的感伤情怀表现出来。这个片断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在于它既维妙维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怀春少女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形象地说明了文艺鉴赏的整个过程。当黛玉听见梨香院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时,她只是感受到了某些音乐的美,还没有注意到戏文的内容,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牡丹亭》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缠绵的词句,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地吹进了黛玉耳里,触动了她的心事,于是“止步细听”,“领略其中的趣味”。在表现黛玉欣赏戏文同时,作者还穿插了她的心理活动。到了第三阶段,黛玉的思想感情被“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诗句激动得不能自已,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这时,以前读过的感物伤春的词句同时联想起来,而且显然也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因此“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与《牡丹亭》等作品表达

的情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里,心理描写和人物外在行动描写紧密交织,事件和情景融洽无间,读者不知不觉地就被带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刘老老贻笑大观园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予,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予只叫:“唆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老老。

刘老老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侠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老老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刘老老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便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老老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足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筋,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快过去了,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老老道:“去了金的,又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要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老老道:“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老老在贾府宴上的表演以及人们的反应。刘老老受风姐、鸳鸯的指使,等贾母说了声“请”,便大出洋相,说俏皮话,做滑稽相。这太出人意外,因此“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知道,绘画是空间艺术,它能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形态和神情,而小说则需先承后续,不能同时描绘出不同人物的形象。但是,曹雪芹在这里却发挥了注此写彼,一击多鸣的神奇技巧。打破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局限,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仿佛能在同一时间把同一空间的种种情景描绘出来。他既写出“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的一致反映,又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把握住笑时人物最富特征的神态,一句话写一个人物,造成电影蒙太奇的效果,使人物不同的笑态几乎在同一时间呈现出来,读者仿佛在一瞬间既看到众人哈哈大笑的全景,又看到人物不同的笑态:纤弱的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从小受着贾母娇惯的宝玉则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已明白这都是凤姐导演的,因此“笑的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而“地下人”由于身份有别,“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背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曹雪芹这种将生活场景同时展开、相互显现的艺术本领实在是超群出众。

在这个短短的片断里,曹雪芹还深刻地表现了刘老老、王熙风等人的性格特征。我们知道,贾母长期生活在荣国府,精神上不免腻味,而刘老老这个“远房亲戚对于她来说正是精神上的一种“野味儿”。一向善于奉承讨好贾母的王熙风明白这一点,她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因此导

演出这出滑稽戏,以取笑刘老老来取悦贾母。刘老老知道凤姐的用意,无奈出身贫寒,有求于人,因而故意装疯卖傻,尽情表演,“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但是,作者基本上没有把刘老老写成乐于供人玩弄的“女清客”,而是既写出她可笑的一面,又写出她值得同情的一面。刘老老不甘牺牲而又不得不成为风姐奉献给贾母的牺牲,这正是她的悲剧所在。因此,她的俏皮话既是供人取笑酌,又是暗含讥讽的,表现了她不安于丑角的情绪。她的言谈,既是恭维富人,也是嘲讽富人,既有穷人的自卑,又有穷人的自负。如对筷子的议论:“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对菜的议论:“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这些言谈都表现出刘老老性格、思想的两重性。

贾宝玉触景生痴情

宝玉也正要去瞧黛玉,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二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

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段描写把苏东坡“花褪残红青杏小”的词句和杜牧“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诗句加以熔化,并且重重地染上一层贾宝玉的情感的色彩,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美感。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绝不独立于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而单独存在,这段描写就正是和宝玉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的。宝玉对妇女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看法,他认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珠子,却没有光彩宝气,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种看法表明宝玉对青年女子有一种纯洁的“痴情”,以与她们长年厮守为赏心乐事。同时,宝玉又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才情,往往睹物生情,联想新奇,不为人们所理解,以“痴”著称。小说在这里根据他的性格、禀赋和才情,安排了一系列景物,以唤起他心中的意绪,情随景生,达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语)的境界。本来,“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季节,杏树花落结果,叶稠阴翠,这是正常现象,在别人的眼中只是寻常的景物,但宝玉却另有一番心思。他“望杏不舍”,“对杏叹息”,由落花结子而联想到岫烟择婿、生子、乌发如银,红颜似缟,不由得对人生发出感伤的慨叹。宝玉对雀惜花的一席话,是他预感到与众姊妹、丫环欢聚厮守的日子越来越短,因而心情沉重、忧伤而发的。这里,杏树和岫烟、雀儿和宝玉浑然一体,一枝一叶—子,一啼一叫一叹,都注满了宝玉悲叹的情思和意绪,构成了深刻显现宝玉感伤情怀的生动意境。这段描写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不仅表现了人物特有的感情,而且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加重了作品的抒情气氛,富有浓郁的诗意美。

憨湘云醉眠芍药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看。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

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冽„„醉扶旧——宜会亲友。”众人笑推他说

道:“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磴上还睡出病来呢!”

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心中反觉自悔。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湘云醉眠”是《红楼梦》里的著名篇章,向为诗家画人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史湘云是贾母史太君娘家的侄孙女,常来贾府作客。她在大观园内以其潇洒脱俗、言举豪爽、襟怀坦荡、才华横溢而自成一格。作为高门大户中的闺阁小姐,似乎应持重如宝钗,清高如黛玉,驯顺如迎春,„„可吏湘云偏是“英豪阔大宽宏量,”羡真名士之风流,厌假清高之矫作。而她的这一不同凡响的性格特征在“醉卧”一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一日,正值宝玉宝琴岫烟平儿的人生日。红香圃内,筵开玳瑁,褥设芙蓉,群美聚首,吃酒行令。只见满厅内红飞翠舞,玉动珠摇。人人兴浓趣足,个个脸飞红霞。待众人尽欢起席,却不见了湘云姑娘。良久方有一丫头来报:“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丫头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湘云的去,而且提出了这段场景的“领”一醉眠;她那“笑嘻嘻”的情态,就已透露出湘云醉眠之态势的“可笑可爱”的信息,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众人近前一看,果见湘云以山石为障,以石磴为床,正“香梦沉酣。”以上文可知,那红香圃内,并非无憩息之新,床褥之便,她何以偏偏藉石而眠?只因酒酣胸胆,体热脸燥,来此是为了“图凉快”。而大家闺秀大白天在园中的青石板上睡觉,这是园中其他姑娘做不出来的,非湘云莫属。因此这正是她豪爽、旷达性格的自然流露。那“梦”前的一个“香”字,则可以说写尽了从她脸上流溢出来的怡情惬意。本来,醉卧石磴、香梦沉酣就已使湘云憨态可掬了,可人本无意,南风有情,她周遭那一丛丛芍药花被轻风拂落,纷纷扬扬,偏又飞了她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连落在地下的扇子也“半被花埋。这红艳艳的芍药花瓣,为她那娇体华颜又平添了许多色彩,真令人爱煞怜煞。而“红香散乱”,一词用得妙极,芍药那鲜美欲滴之色,芳馨馥郁之味和缤纷飞扬之状仿佛就要破卷而出,迎面扑来,使人产生出亲临其境之感。湘云生就闭月羞花之貌,再让醇醪给粉脸染上红晕,加那一脸一身的花瓣,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艳丽图画。难怪那一群群蜜蜂蝴蝶将这花如人、人似花、花人合一的尤物“闹嚷嚷的围着。”最能表现闺阁才子情致和勾画湘云潇洒秀逸性格特征的,是她“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并且当其被人搀扶起来时,口内嘟嘟嚷嚷“犹作睡语说酒令”:“泉香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中,这样新奇独特的举动,这样娇憨放达的情态,只能属于史湘云,而决不会有第二个。接着作者描写了湘云初醒后的一连串心理活动和态势。她“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自己,方知是醉了”,并对此而“自悔”。“慢启秋波”极尽其香梦方醒时的娇娜慷懒之态;看了众人且看了自己方知“醉”,说明她尚处于不知此时为何时,不知此地为何地的似醒非醒的状态。只有当她为“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而“自悔”时,她才算是完全清醒了。而她的“自悔”,表明即使豪爽旷达如湘云者,身上仍免不了大家闺秀所有的庄重、矜持。

第五篇:散文片段点评六则

散文片段点评六则

『学生原稿一』

亲人,这是最爱我们而又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从小时候端着碗追着你满大街跑,到以后可能仍乐此不疲地缝制过时的红色塑底棉布鞋,都是最爱你的亲人曾为你做过或将为你做的事。你的神思应该回到过去,或者想到遥远的未来了吧!不要流连太久,快召它回来,想想现在吧!你的父亲正在家休息,他很累,想小眯一会儿,于是坐躺在椅子上,闭上了眼,双手交叉地放在胸前,疲倦的面容呈现在阳光中,面带微笑。突然他眉头一皱,想起了什么,轻轻抱怨一声后立即起身搬回椅子,开始忙碌……不要再傻呆呆地坐着不动了,拉住他让他歇会儿,倒杯水,帮他分担一些事情吧!

抑或是身边的陌生人,当他与你擦肩而过时,不需要你过多的言语或动作,露出你的微笑足矣。

――后林枫《生命中最珍贵的》

『教师点评』

这段文字写得很动情,但从较高要求看,语言表达上可完善之处却也不少。比如“从小时候端着碗追着你满大街跑”一句,表意并不完整,可在“满大街跑”后补上“哄你吃饭”;比如“你的神思应该回到过去,或者想到遥远的未来了吧”中的“想”,考虑与“神思”及“未来”搭配,可把“想”改作“飘”,这样处理,也与下句的“想想现在吧”避免了用词重复;比如“你的父亲正在家休息”,这本是想象中预设的情景,建议改成“你的父亲可能正在家休息”;而“闭上了眼”“疲倦的面容呈现在阳光中”和“露出你的微笑足矣”,宜分别改为“缓缓闭上了眼”“疲倦的面容浸润在阳光中”“一丝浅浅的微笑足矣”,如此一来,形象更为生动、真切。

另外,是否在“拉住他让他歇会儿,倒杯水”后补三个字――“捶捶背”?

『学生原稿二』

当那一只只黑洞般的烟囱十分“慷慨”地倾吐着黑烟时,当那一台台隆隆的机器异常凶猛地奔向茂密的树林时,我不知道那些脆弱的生命,能否躲过致命的一击?

又是一阵风吹过,弥漫着尘埃与尾气,夹杂着淡淡的腥味。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那餐桌上被敲得粉碎的猴的头骨,那高原上被剥了皮的成片的藏羚羊的尸体……当人的掠夺与其他生命联系到一起,竟会产生如此令人战栗的结果!是的,终有一天,我们将再也听不到自然生灵美丽的歌唱。

――崔昱晨《没有候鸟的天空》

『教师点评』

“有文采”,这是《初中语文考试大纲》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文采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是凭直觉就可以感知的。例如我们读名家的文章,常有词清句丽、出语如连珠之感,这就是“有文采”的表现。但文采并非名家所专有,我们的习作里也往往会有――老师批改时常在某些语句下加圈或画线表示赞赏,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要让语言有文采,进而为全篇争辉添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总的来说,上面两段文字写得还是不错的,但仍可提升。这里试略做点拨:1.“当那一只只黑洞般的烟囱十分‘慷慨’地倾吐着黑烟时,当那一台台隆隆的机器异常凶猛地奔向茂密的树林时”,可改成“当那一只只黑洞般的烟囱十分‘慷慨’地倾吐内心的郁积时,当那一台台隆隆的机器挥舞着利爪奔向茂密的树林时”。这么一改,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到位了。2.“我不知道那些脆弱的生命,能否躲过致命的一击”,其中“致命的一击”与前面的“一只只”“一台台”不相匹配,可改成“我不知道那些脆弱的生命,能否躲过那致命的一击,又一击”。这样改动,巧于反复,力度顿生。3.“当人的掠夺与其他生命联系到一起”,建议改为“当人的掠夺与其他生命的脆弱联系到一起”。

此外,在“那高原上被剥了皮的成片的藏羚羊的尸体”之后,可补入一个分句,如“那集市上被拎着腿叫卖的青蛙”,以构成相对齐整的排比句,从而增强行文的气韵。

『学生原稿三』

看到过笼中困兽的眼睛吗?那种哀伤至极却又充满了对自然世界渴望的眼神,透过冰冷的牢笼,铺洒,蔓延,连绵无尽,在不经意间,竟透射出了绵亘于人类社会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思索――如何摆脱压抑人类个性的牢笼,重获灵魂的自由?

从蛮荒到文明,从愚昧到智慧,人类在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自己设下了层层藩篱,套上了重重禁锢――从对神明先知的恐惧和崇拜,到纷错复杂、不得触动的纲常法规;从严密而不可逾越的等级划定,到看似稳定实则超重的人际负荷。被压抑的个性在灵魂的深处呐喊。人们的眼睛里,于是常流露出对自由的深深渴望。

然而,这牢笼毕竟不是一两头困兽就可以冲破的。嵇康纵然一生高洁风雅、放荡不羁,最终仍殒身于威严的皇权之下;阮籍纵能在穷途放声痛哭,然而身在尘世,依旧只能借酒精的力量暂时释放个性。他们都不屑于礼教的羁绊,具有冲破藩篱的勇气,渴望有翠竹一般的傲骨,但残酷的现实却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推回原处,甚至推向深渊。纵然冠戴着“竹林七贤”的美名,他们同样有着太多的无奈。

――吴芳《困兽的眼睛》

『教师点评』

《困兽的眼睛》是就话题“感悟个性”写下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巧妙地由一个特写镜头引出论题,接下来的论述视野开阔、思考深入,且表达具有文采。如能在“句式灵活”(所谓“句式灵活”,指作文时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效果)上再下点儿功夫,则行文将更为精彩。比如“于是常流露出对自由的深深渴望”,可改成“又何尝没有流露出对自由的深深渴望”;“他们同样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改成“他们又何尝不是有着太多的无奈呢”,让陈述句与疑问句有机结合,表达效果会更自然。

『学生原稿四』

我是一张书签。

我一生阅书无数,那是因为主人每看见喜欢的书总爱把我放进去,做个记号。因此,我的停留,对于那些书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被人欣赏的幸福,价值得到肯定的幸福。

年复一年,我的主人始终怀着热切的心沉醉其中,读得如痴如醉。而这于我,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我与书们亲密接触,徜徉在书海里,享受着属于我自己的幸福。

我是一滴长跑运动员的汗水。

红白相间的跑道上,随着一声枪响,他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风在他的耳边呼啸,我从他的额头渗出,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我能感觉到他的内心在沸腾,那是一股灼热的力量,是对长跑的热爱与坚持。

途中,他稍稍落后了。我从滚烫变得冰冷。我窥见了他的恐惧与担忧,我为他担心着。但他不愿放弃,攥紧了拳头,奋力向前冲……终于,他赶上去了,因为他的执着与拼搏。

又一次,我滚烫如火。我知道,这是胜利的欢呼。他的内心在呐喊:“我胜利了!我成功了!”

此刻,我见证了他的成功……

――闵奕春《幸福的N种感觉》

『教师点评』

作者能巧妙地变换视角,娴熟地采用拟人手法,选取书签、汗水等“物”为视角,从而发现、感悟“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这一主题,读来耳目一新。在节选的两块内容中,写得较好的是“我是一滴长跑运动员的汗水”这一部分,可谓有声有色,现场感很强。如果把“此刻,我见证了他的成功……”改作“此刻,我幸福地流淌着,见证了他的成功……”则更佳。“我是一张书签”部分,则过于简略了,可删去“读得如痴如醉”,然后补入一段文字:

“从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将到三国鼎立的沙场群英,从悲愤的呐喊到娴静的心灵踱步;雷雨之夜,围城之中;霜冷长河,浮生小记;忆起童年飘在空中的浮云,聆听呼啸山庄里灵魂的呼唤;敲起巴黎圣母院的大钟,目睹简?爱正走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多情的诗人在一旁歌颂着美好的爱情,璀璨的星星与荡漾的春水交相辉映……对他而言,读书的乐趣不仅在求知,更重要的在于感受那一刻心灵的悸动,让清新的空气溢满自己的胸膛,荡涤自己的灵魂。”

借诗化的文句具体展示“我的主人”“读得如痴如醉”,句式灵动自如,自然容易获得好评。

『学生原稿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鼓励我们努力追求生命的高度。

追求需要目标。当你站在平地上,眼前是无数的遮挡物,如果把视野所及的地方作为你追求的目标,那么你只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相反,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爬到顶峰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世界正被你踩在脚下,所有的一切都渺小了,这份无法言表的喜悦与豪迈,已将所有辛苦一扫而空,人生价值也将得以实现。

因此,追求需要目标,需要“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沈艳《读诗词名句随想》

『教师点评』

可将“它鼓励我们努力追求生命的高度”,改为“它激励我们不懈地追求生命的高度”。

可合理运用类比论证,在“追求需要目标”之前补入一段文字:“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如同在草原上奔驰的羚羊般,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去寻求煦暖的朝阳、鲜嫩的水草和清新的空气。羚羊的生命在于奔跑,那么人的生命就在于追求。追求是一个人上升的不竭动力。”用“草原上奔驰的羚羊”与“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相比较。

『学生原稿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充满了哲理的绝妙诗句。正是陆游的这首诗、这名句,教会了我用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

人生总是充满挫折与失败,当遭遇它们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失望,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奇迹必然出现。在“山重水复”的逆境中,勇敢乐观地前进,不放过任何透着希望的光线,那么,前面一定会是一片“柳暗花明”的灿烂景象。

是的,只有乐观的人生才能看到转机的发生,让乐观成为人生导航的明灯。

――沈艳《读诗词名句随想》

『教师点评』

可把“不放过任何透着希望的光线”,修改为“不放过任何透着光线的希望”。

可引用名言,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人生总是充满挫折与失败”之前补入一段文字:“记得绿箭口香糖的老板曾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破产过两次,但我从未因此而失眠过一秒。’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啊!在金钱与名誉的重压之下,能够如此泰然处之,我想,你一定是领悟到了‘柳暗花明’的哲理。”

下载《写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点评(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点评(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仿写片段

    ——练习二的仿写 春天给冬天写信,铺开大地生机勃勃的信笺,用温暖的春光,写下五彩的问候。长出的嫩芽,是问候开出的花朵。——姜可 春天给冬天写信,铺开大地五彩缤纷的信笺,用红......

    写人片段

    写人片段(外貌描写) 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时......

    片段续写

    《穷人》片段续写 姓名评价 请运用《穷人》一课所学的环境描写和任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情感表达的写作方法完成续写。并学着用上“„„”来表达人物的矛盾心理......

    第三单元作文:观察一个场景,写一个片段(精选五篇)

    第七单元 观察一个场景,写一个片段 【习作要求】 在学校里,在上学路上、在市场、商店或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意义或有意思的场景。请从中选一个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个片断......

    描述一个精彩片段.doc教学设计

    描述一个精彩片段教学目标 1.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2.学抓住主要情节和主要事件写出电影或电视剧中的精彩的部分教学重点 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

    一个苹果片段教学[推荐阅读]

    一个苹果 教学目标: 1.读读议议,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战友间的深情厚谊。 2.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培养其根本的创新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

    学写活动片段(精选五篇)

    学写活动片段教学设计 南城药山小学郑丽娜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点面结合,写一个活动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人物的动作、......

    写动物片段教学范文

    写动物的特点的片段描写 锦湖第三小学 胡彩霞 教学目标:1、能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某种动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2、了解反语,试着用反语的手法说说,感受对动物的喜欢。教学重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