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时间:2019-05-13 03:2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第一篇: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http://www.xiexiebang.com

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大多数人学习国画,是出于一种爱好,也是一种对于文化的鉴赏,上海国画课程在学习国画的同时更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最具有其特色的。国画的欣赏程度是最高的,学国画也是需要用最长时间的。历史上的很多人喜欢即景抒情,也喜欢托物言志。国画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国画中蕴藏的文化也是深不可测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

上海国画培训的刘伟老师和我们说过,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那些有成就的画家至最值得敬佩的,通过学习和了解上海国画课程,我也感受了一把国画的文化,了解了国画的相关历史。好的国画艺术家是能够通过作品传达自己心情的,是能够将自己的情况跨越时空到当今的。所有的文化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才是最值得纪念的文化。文章来源:上海儒鸿书院

第二篇:上海国画学习笔墨无痕心中留

www.xiexiebang.com

上海国画学习笔墨无痕心中留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墨无痕。这四个字乍然浮现在脑海的时候,似乎觉得绝了。确实是国画造诣的深层次境界。似画而非画,追求极致的写意。在意象当中凸显意境。上海国画学习,偏居一隅的小小世界中把心中的无限万千投入到画中。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画有着多种风貌,自古以来,中国的绘画,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风格各异。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不趋附社会一般审美要求,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

国画的精妙在于作画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铺纸,备墨和笔。很多人可能提到国画创作时只记得要寄予感情,要注重笔法技艺,这是好的想法,但是也不应该忽略,好的作品从一开始的准备就决定了成败。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有意趣的享受呢。当你挥笔撒墨全神贯注的投入进去之后,你的眼中心中只有你的画,你的笔,再无其他。国画学习,忘我,心无旁骛是第一步。

追溯瞻仰古人的画作,总结他们成功的源头,在于艺术上敢于突破陈旧成法的藩篱,注意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绘画中的线,是文人借助书法的巧夺天工,溶入绘画里的一种技巧,但不是中国绘画的全部。上海国画学习,要从画中脱离,等到什么时候不再是完全写实,不再为了想画什么而能画出什么时惊喜那就是从心境上又步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说来说去是很玄乎的东西,实际上在国画学习的过程当中,每当你有了新的体会和灵感,你就会对上述的境界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和感悟。作画不可急功近利,凡事都是同理。上海国画学习让学习者了解这门国粹,并且深深为之折服。我们希望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欣赏这门国艺,让它传遍世界,艺术没有国界,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发扬国学,就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笔墨无痕,心中却有沟壑。其中有道有禅,有哲理。让后世的人们能够了解到现在的我们,让画成为永恒的传承。

相关阅读:儒鸿书院

第三篇: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主要内容: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它以其独特的富有深刻文学哲理的绘画理论,特殊的工具材料、系统精湛的技能技巧、综合的品评等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怎样利用美术课教好中国画,就成为小学阶段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

主题词:中国画、传统文化、创新、笔墨游戏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它以其独特的富有深刻文学哲理的绘画理论,特殊的工具材料、系统精湛的技能技巧、综合的品评等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中国画作为中国一个具的强烈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在中西方文化融合渗透的今天,正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方式发展变化着,为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为此,中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地开展国画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国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随着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普及,天真稚拙的儿童也大胆地闯进了这水墨淋漓的黑白天地。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应从观察入手,培养想象力,提高创造力,重点放在美的感受力、审美能力培养上,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上,进而发展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规律、掌握特点、循序渐进,根据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性,以及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把握好对象,从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过程。

中国画是指用工笔、写意、勾勒等基本技法形式以及钩、皴、点、染、浓、淡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一种绘画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儿童国画教学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智力特点,选择教材教法,让儿童学习用一些他们能够接受和容易掌握的国画表现技法,进行创造表现的活动。但在现在的中国画课堂教学中,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中国画太难学,索性与中国画绝缘。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爱上中国画,就成为现在美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小学阶段美术课教学,必须区别于成人化教学,而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国画教学,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几点探索:

一、在玩儿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在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国画课时,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模式机械地要求学生临摹,学生易产生厌烦。在第一次上国画课《笔墨游戏》的时候,我巧妙地利用了“玩儿”,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儿笔、玩儿墨、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我给孩子们准备了盘子,让孩子把墨和颜料自由的洒在盘子上,再把水滴上面,自然形成纹理,再让孩子把宣纸拓在上面,结果学生们随心所欲,画的是千奇百怪,我为他们的画取名为-美丽的梦,因为梦是虚无飘渺的,形态怪异的,他们的画也是如此,对我起的名字他们很满意。

二、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在讲《中国画——青蛙》一课时,我先从画点入手,告诉孩子怎样利用笔的不同部位画出墨色不同的点,这样孩子就不觉得很难。一笔点画好之后,再学点的组合,三笔点组成一只青蛙。在告诉孩子三笔的位置不同,青蛙的动态就不同,让孩子自己尝试这画出青蛙的不同动态。这样循序渐进,孩子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然后我再通过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孩子了解怎样组合画面。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生搬硬套中国画传统方法中的笔墨方法及墨色的变化,而是通过了解点的不同画法及组合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墨色的变化,小青蛙的组合,虽然都是画的青蛙,但每一幅作品都有着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临摹老师的作品。我还通过画青蛙的笔法,给孩子拓展到小鱼,小鸡„„举一反三,使中国画知识融会贯通,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

一提到中国画,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毛笔、宣纸等中国画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中国画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画工具也不再拘泥于只有毛笔了。如板刷、纸团、抹布、牛奶„„都成为中国画的新型工具。当我把这些工具放到孩子们的眼前时,孩子们顿时眼睛都挣得大大的,不停的追问我:“老师,这些东西都能画画吗?”我信心十足的告诉孩子:“这都是画画的工具,让我们来一起尝试一下吧!”孩子们一下子都来了兴趣。我用板刷沾着牛奶和颜色,画出一朵朵色彩艳丽花儿。用纸团,抹布沾着浓浓的墨色,皴点在宣纸上,再用清水平涂在墨色上,告诉他们这奇妙的效果叫“淡破浓”的画法,让孩子自己尝试用这些工具练习,总结出中国画的绘画方法还有“浓破淡”、“积墨法”等等。当孩子们用这些工具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中国画作品时,我顿时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了创作之后的成就感。孩子们不再畏惧中国画,那些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孩子,那些经常不带工具的孩子也有了画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纷纷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通过利用这些工具,让孩子了解了中国画不仅只限于用毛笔来画,还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课后,我给孩子留了作业,让他们回去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代替毛笔成为作画的工具。通过不同的绘画工具的练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改变了学生对中国陈旧的观念,是孩子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新的认识。

四、欣赏大师的作品,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要想学好中国好,离不开对中国画大师作品的欣赏,因此,我在教孩子画 中国画的同时,还带孩子走进了了解大师作品的海洋,让孩子领略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吴冠中笔下的江南风光,用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表现诗一般的意境。他的作品中墨线和彩点的交织,飞舞跳动,构成节奏、韵律和诗意。黄永玉的画主题突出,构图饱满、画面结构紧凑,线条粗放,色彩强烈,用笔大胆,装饰性强,用大块的颜色和墨把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画大家齐白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画虫一丝不苟,极为精细。画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

通过欣赏不同画家的作品,使孩子了解要学好中国画,不仅要学习中国画的笔墨知识,还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现代绘画的特点,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让孩子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五、名家进校园,画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把画家请进学生课堂,为孩子们学好中国画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著名中 国画家刘存惠老师一生致力于中国画教学研究工作,在我校开设有中国画特色教学工作室。我们充分利用工作室学习时间,把刘老师请进课堂,亲自指导孩子们绘画。在于画家的交流中,孩子们更深刻体会到中国画带来的乐趣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为孩子学好中国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画教学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其绘画精神,大胆创新,把西方油画的元素结合到中国画教学之中,使孩子爱学,乐学,不再为学习中国画苦恼。使我校的中国画教学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开拓了孩子的视野,提高了孩子的审美意识,对中国画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四篇:融西方文化常识于英语教学中

融西方文化常识于英语教学中

摘要: 在基础英语教育阶段,只有融入文化教学,才能把语言教学落到实处。针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意识薄弱的特点,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充分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农村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文化常识的传授时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文化常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阐述融西方文化常识于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融入; 西方文化常识; 农村初中生; 英语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的试行,英语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初中英语教学改革也进入了重要时期。目前的外研版新标准英语课程,强调英语学习内容中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东西方文化教育的结合逐步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但是,如何把相关文化知识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怎样加强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预期的语言目标,这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再者,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一系列原因对西方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效果。

一、农村初中生英语文化意识薄弱的原因

1.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对生产力和社会方式的关系精湛见解。农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意识淡薄,根本上来说就是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在文化需求上并不如城市般有那样的多元化、深层次、多角度,他们需要更多的是如何促进经济上的富裕、生活上的满足以及空闲时刻通俗易懂、简单有趣的娱乐活动。

2.农村的部分英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文化功底薄弱。大部分的农村英语教师整天忙于课程的教授以及作业的批改,尤其作为班主任的英语教师更加把大

部分精力用于调皮学生的管理上,根本无心顾暇于文化的摄入,教了多年的书,可脑子里的文化素养仍旧是以前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多年的“教学磨砺”后也所剩无几。根本跟不上快步向前的教学改革步伐。

3.农村信息闭塞。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变得频繁,如圣诞节、万圣节、足球运动、肯德基麦当劳饮食文化等传入中国并流传开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背景差异正在逐渐被缩小,但这仅仅是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尤其是大城市的学生。在农村,许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相关的节假日,到目前为止,笔者的学生听说过圣诞节,但不知道圣诞节是个什么节日,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圣诞节意味着什么等等诸多因素,在农村孩子们的心中只有模糊的概念。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应用新标准英语的失败,因为它强调把生活融入学习,而事实上农村学生没有这种生活体验。

4.难以营造一个语言氛围。经验表明,整节课纯英语教学在农村初中很少见,那么农村初中的西方文化氛围更是难以营造,让学生体验西方文化的活动不多。

学习语言,需要不断的聆听、揣摩、学习、练习。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熏陶、学习、体验和使用过程,仅仅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那要求学生能做到流畅的听、说、读、写是不现实的。

二、如何把西方文化常识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

(一)充分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

由于上级加大了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施。“物尽其用。”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的使用,使原本单一的讲解变得图文并茂,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声情并茂、寓教于乐。

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原版片,让学生更深切真实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例如在外研版新标准教材八年级下册Module6 Entertainment中学的内容是关于一部叫做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的电影评论,老师单纯的讲解授课,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因为这部西方电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太远,甚至根本没听说过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在给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索性安排在当日的晚自修时安排看这部电影,后来发现学生对电影里面的有些人物非常感兴趣,比如他们认为主演Jack的演员演的太精彩了,简直出神入化,是一位英雄,进而对该节课也来了兴趣。后来再回头上这节评论课时也表现的异常活跃,似乎亲身经历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上课的效果。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查阅资料。例如在七年级下册Module8 My past life Unit1的Activity1中出现三个名人,袁隆平大家都知道,Bill Gates部分学生也听说过, 至于Stephen Hawking无人知晓。当看到对比尔盖茨的描述中有这么一句话:He was born in Seattle ,USA.看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我知道学生们肯定对Seattle没概念,不知道在美国的什么位置,甚至没听说过这个地方。这时班里的捣蛋鬼叫了一声“老师,百度一下”。大家也都满怀希望得看着我,与其浪费大家的表情不如遂了大家的心愿。于是我适时打开教室中电脑的百度页面立即搜索到美国地图,指出Seattle在美国的所在的位置,这时孩子在认真追随我搜索的同时感到一片释然。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受到上网查阅资料带来的方便,可谓一举两得。

(一)农村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文化导入的目的在于消除英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文化知识又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习俗、礼仪等多个方面。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英语教师不断的学习,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机会来补充在文化意识方面的缺失,相关课程可以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在对比中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学习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有利于英语教师系统、全面地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任重道远,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灯。

(二)将文化常识的传授时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

长期以来,学生往往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他们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这就是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高、英语产出自觉性不强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以便提高文化素质,能够准确的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例如:在七年级下册Module5的练习中出现了一篇有关Solomon的阅读理解,在分析题目时我告诉学生

Solomon中文翻作所罗门大帝,这时有个男生觉得很兴奋,嚷嚷着“老师我知道所罗门大帝”。当我邀请他给同学们介绍一下Solomon时,他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就觉得这个名字耳熟,具体我也说不上„„”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给同学们介绍这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实孩子们都有好奇心,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我们老师在讲解枯燥的习题中何不穿插些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三)把文化常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中可以出英文黑板报,张贴英文海报、英文名言警句或者激励语,教室内留有“英语角”,方便粘贴英语国家名人的,并且顺带英文介绍或者外国某国的风俗介绍等 ;每学期可举行一次英语节活动,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或者组织“英语角”口语交流活动等 ;遇到重要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学校可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这几年,本人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记得在八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中,学校在开学初要求班主任自己布置教室。如果用几张对联式的写有中文字样的卡纸往墙上一贴,似乎不能突出英语老师的特色。于是我决定,用具有西方文化风韵,西方文化特色的英文来装扮我的教室。说干就干。在教室前黑板上方贴上复印店制作的Times New Roman字体的几个英文字“One Class, One Family”(一个班级,一个家)。在教室两边的墙上分别挂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和美国演员卓别林的画像,并且分别在两张画像下面附有该名人的名言。如富兰克林下面的英语文字是:Never leave that until tomorrow , which you can do today.---Benjamin Franklin , American president(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B.);卓别林下面的英语文字是: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Charles Chaplin(你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关键。---美国演员卓别林)。在教室前门进门处的墙上附了“English Corner”的字样,并且在该栏目下贴着一些西方各个节日的图片并附有相关的英文介绍,并且该介绍都是本班同学手抄的,让中国本土的同学也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在我们的精心布置下,整个教室焕然一新,而且具有浓郁的英语氛围,使学生有了置身其中,不由自主就想用

语言和文化的唇齿相依关系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而且课堂中穿插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农村中学的条件虽没有城市中学那么优越,但我们也要尽全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使学生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种像使用母语一样熟练、自然、自如应用英语的境界,为培养和造就一流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国家骨干英语教师远程教育培训,2012.[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J],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4]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M],国外外语教学,2009(2).[5]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1995.

第五篇:融经典诵读于音乐教学中

融经典诵读于音乐教学中

平果县第一小学 唐凤兰

【内容摘要】“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经典应用到音乐课堂,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还可以让学生逐渐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乐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课上,恰当介入经典就能形象地表现音乐,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身心健康 兴趣 感受能力 难度 情感

【正文】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倡导诵读传统经典,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而音乐则是人类共有的语言,真正走进心灵的是音乐,这是无可否认的。我们通常认为:音乐代表的是文化,但是也不尽然,音乐更多地代表着精神和情感,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动。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丰富儿童的文化积累,提高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效果,研究音乐与经典诵读如何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典融入音乐教学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吟诵歌唱唐诗宋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经典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而且更能从中体会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教学实践证明,把唐诗宋词谱以优美的旋律,让儿童歌唱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和延长对古诗词的记忆,让儿童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喜爱读诗和唱诗,令学习效率大增,而且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1、语言文字记忆在左脑,音乐记忆在右脑。我们每天左脑接受的新的语言文字信息量太大,这些干扰促成了语言文字记忆信息的迅速遗忘;而我们每天接受的新的音乐信息却很少,所以,右脑中的音乐记忆不易遗忘。

2、独特的右脑潜能开发功能,使孩子们的记忆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经典融入音乐教学具有独特的右脑潜能开发功能。现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体制,使孩子们得到训练、开发更多的是左脑,他们很少获得训练、开发右脑的机会。但是,右脑的记忆能力与运转速度要远远超过左脑:左脑记忆是通过语言词汇一个一个地处理信息,速度相当慢。而右脑记忆则是通过将看到、听到的事物图形化处理后全方位地记忆,速度快得多。

3、孩子们将变得更加聪明、睿智,并且更富有创造力 :这些短小精悍的百首唐诗,虽每首只有几十个字,但人文容量却是巨大的。这些内容被广泛储存在大脑的各个神经元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孩子们在唐诗演唱过程中,不仅联系左、右脑的胼胝体中的连合纤维得到了锻炼与活化,而且联系大脑皮层中各个神经元间的大量突触也得到了锻炼与活化。

二、利用音乐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情感,以情激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美动听的音乐总是能激起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情绪。在诵读经典诗文时,如果能选择符合作品主题的恰当的音乐,让学生在悠悠的乐曲声中投入地诵读,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诵读氛围,增加学生诵读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更加深切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经典音乐作品是情感传播的途径,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黄河大合唱》中那悲壮浓郁又鼓舞人心的爱国情,《白毛女》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女情,《静夜思》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还有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命运》;宁静柔和的音乐作品《贝多芬》;欢娱优美的音乐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委婉细腻的音乐作品《鳟鱼》等。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作品的情感因素,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每天不同内容的诵读,都有不同的音乐与之相配,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更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这样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呢?

三、经典音乐配乐诵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绝对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而是给予学生音乐的启蒙教育的,那么,音乐家由谁来培育?学生音乐学习的归宿在哪?我们是满足于学生的唱唱跳跳,调节学习气氛,还是立足于让学生生成艺术的品位,成就艺术的深厚积淀?当学生都会哼《大长今》《披着羊皮的狼》,而不知《将军令》《流水》为何物时,可以说,音乐教学正在失去它的作用,已经被学生所抛弃。音乐理应带给学生古典的气质与艺术的情怀,给予学生最真实的天真和自由,给予学生幸福人生的积淀。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欣赏经典作品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欣赏经典作品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经典作品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四、音乐可以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诵读效果。

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相关工作部署,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开展中华经典语文诵读活动”,此举标志着全国各地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迈出新的步伐,掀起新的高潮,推向新的高度。音乐可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理论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例如,在传统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多次分声部指导演唱,学生在演唱中则往往只顾及单个声部而忽略整体和声感,各声部喊唱,或低声部跟唱高声部旋律。教师可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二声部合唱的效果来突破这一难点。根据音色不同,也可以模仿经典作品选取不同动物来表现不同的演唱效果,高声部选用清脆的小鸟叫声,低声部则用低沉的老牛叫声,让学生通过对小鸟的歌声和老牛的叫声来理解高、低声部所代表的不同音乐形象。从而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形象地感知高、低声部的特点,并对合唱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对于欣赏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由不同音乐要素构成的歌曲的特点,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情绪以及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优秀音乐作品的渲染,学生将逐渐感受经典诗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鉴赏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例如,诵读《百家姓》,是比较难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的,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配上优美的音乐,把诵读内容变成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就能大大提高诵读的效果。还可以把《百家姓》里的一些内容改编成一个故事、一个小品、一段相声、一段快板等等,如此开放的诵读形式,如此有趣的诵读活动,如此丰富的诵读内容,当然会增加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增强诵读活动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诵读的效果。

五、倾听经典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用心倾听,没有比倾听更好的方式了,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比如在欣赏《鳟鱼》时,我说:“我们都渴望自由,望着天空飞翔的鸟儿,看着水中游动的鱼儿,我们好羡慕啊!那么鱼儿真的无忧无虑吗?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音乐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当我以悲痛、低沉、哀婉、缓慢的语调和着音乐引导着学生倾听时,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鳟鱼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思想性很强,有强烈的爱国情《示儿》、《满江红》,有深厚的友情《赠汪伦》、《送元三史安西》,有浓浓的亲情《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充满哲理的《登鹳鹊楼》、《小池》,有深刻道理的《长歌行》、《锄禾》等等,在诵读这些经典诗文时,教师如能播放相关的曲子,让音乐引领学生进入优美的境界中,学生就能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就会深切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音乐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还能启迪人的心智,在诵读活动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激发学生情感,用音乐陶冶学生性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真正与文本对话,与经典对话,与圣贤对话,以达到培养学生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的目的。

总之,经典音乐作品以潺潺细流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进而达到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目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音乐教师以敬业的姿态,积极投入到“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中,努力探索,充分利用音乐的优势,辅助诵读活动,丰富诵读活动,发展诵读活动,与经典诵读活动有机结合,使经典诵读更加有趣,就一定能提高诵读活动的效果。

下载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写作融于阅读中(合集5篇)

    把作文教学融于阅读中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地位,它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现今的作文教学状态令人担忧,教师懒于教,学生不愿写,教师疲于批改,,学生进步甚微等现象比比皆是。......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教育中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 [日期:2013-09-24] 来源: 作者:王晓虹 [字体:大 中 小] 一直都存在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缺失,生命行为失范的现象。......

    融孝文化教育于语文课堂中(小编推荐)

    融“孝文化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摘要】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从自己的所任教学科入手,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孝文化教育”,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又在课堂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精选5篇)

    数学论文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卧龙区谢庄乡中心学校 王 蕾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模式 健全评价......

    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作者: 何丽莉 (小学语文四川广元小学语文五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 / 101 发表日期: 2010-12-18 19:53:22 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逐步......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电教课中(精选合集)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电教课中 _美术论文 西安小学王鸿芳 低年级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

    将情感交流渗透于英语教学中论文(最终定稿)

    情感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感染和动力作用。教师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教学双方的......

    融音乐教育于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融音乐教育于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数学比较抽象、枯燥、严谨,显示着法则的严密和逻辑;而音乐则比较丰富、有趣、活泼,充满着激情及想象。然而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