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课题研究总结(定稿)

时间:2019-05-13 03:5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课题研究总结(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课题研究总结(定稿)》。

第一篇:(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课题研究总结(定稿)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的

总结与反思

一直以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始终困扰着每位数学教师,因此我们就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作为我们年级组的小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讨。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将本阶段取得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转变了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用题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的是已经整理好的材料,因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分析数量间存在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法”作为目标,进而是模仿与记忆,“识别”类型成了学生主要的认知活动。这样的教学,没有探索,没有研究,也没有挑战性,有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模仿和操练,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重新温习了新课标。知道了 “问题解决”教学关注的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材的呈现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在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经历与体验中主动构建模型,学生掌握的不只是解题的技巧,还有的就是学会主动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唐进老师这堂课为我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了很好的诠释。

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内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小学生“问题解决”有困难,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我们思考,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的教材中,经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至少读题三遍:初读,整体感知,对信息进行编号;再读,圈出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第三遍读,理清数量关系,寻找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三)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法宝”。

新课标指出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来启迪思维,让思维在合作上得到碰撞和和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是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人云亦云的交流,没有任何意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1.化繁为简法 ① 数字化简 ② 关系化简

任何分析数量关系一定要化繁为简,在众多的数量关系中先只找相关联的两个信息。在众多的信息中先只找两个,只对这两个的信息进行思考推算出新的信息,相关联的两个从相关联的信息推算出一个新的有用的信息再与另一个信息组合再一起,一直推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2.变换形式法 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经常性让学生复述题意或采用对话、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重视把应用题中的文字叙述成的具体情境语言,既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能提高解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3.动手画图法

中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平常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习惯。让学生尝试来线段图,也可以画解题示意图,展示形象化的生活情景,变“抽象”为“直观”,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理解题意,丰富空间想象。通过对示意图各部分的分析,理顺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通过画线段或者示意图,把抽象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学生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建构数学模型。

(四)小组合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保障

“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一个思想与一个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基础不同,智商不同,思维不同,理解水平不同,所以经常会出现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现象。虽然我们提倡鼓励学生,只要方法正确,算理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鼓励,让全体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不同方法中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让其解决问题更具科学性。

(五)反思与评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后盾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在学习中,除了重视掌握具体策略外,重点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让学会学会反思、调整方法,积累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六)应用与拓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升华

三、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样式

“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通过探讨,我们小组基本达成共识,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总体如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解释、应用与拓展”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能够学会赏析来评价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尝试、质疑交流、反思评价等活动,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的不足遇到的困惑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我们的困惑:问题解决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概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较为模糊,在我们的理解中,问题解决是贯穿在数学教学中的每个领域,凡是学生不能解决的困惑都叫问题。而“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数学题型的一种。

时代是变化的,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也会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让学生在遇到困惑的时候能敏锐、快速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采用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将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觉得与同学科老师相比,还是做得不够的,但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认真工作,不断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一定玩过放大镜吧!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有怎样的关系?目前美国采用的一种新的破案技术和手段---小波分析法,它能以更快更准确的方式处理影象。大家知道这种技术应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哪些原理吗?为了将来更好的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知识。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尝试着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1、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2、给学生多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利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符号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归纳法等。三、引导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反思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应把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把眼光放到具有长远意义的能力培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郑州航空港区天骄路小学

梁育平

2021年11月8日

第三篇:2010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个人课题研究总结

马街小学陈国慧

在这一年中。我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抚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近一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认真按照县级《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参与课题的立项、申报及日常的研究,注意总结和推广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质量。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1、这一年来,我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研究,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并通过会议、座谈、讲学、调研等形式,提高自身对科研的认识。

2、加强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我认为课题研究工作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是学校的一民普通数学教师,但我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力作学生的表率,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始终是我的追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一直没有改变,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中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体现学生的自我感悟,同时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力图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自己从一个“经验型”的教师尽快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能注重第一手材料的积累,并及时加以总结。

4、以“教研活动”活动为主线,强化课题过程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主战场,我和其他教师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管理的有力举措。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随堂听课活动。每一学期同年段教师之间,进行随堂听课,听课程序为:A课前了解听课内容和课前准备;B、听课、记录;C、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了解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一年共听课30节。通过上课、听课、讨论等环节促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2)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全年级教师听课,开课教案由教研组或课题组讨论,要上出自已参与的课题的特点,上好后进行说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发表见解,共同探讨,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二、进行比较、重视教科研的工作总结

本学期刚接手六(3)班的数学教学。该班由于种种原因进行重新分班,尖子生偏少,中下学生偏多。接班时尽然有12个同学不及格。接班时的平均分

只有73分左右位居全年级倒数第三。张财婷同学老是逃学,于是我接班后我就下决心用自己的工作热情、用关心爱护、用责任心去感化他们。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特别生,以鼓励为主,不“狂轰乱炸”的批评,对每位学困生连续几个晚上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商讨如何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想方设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懂大胆提问,力争进步。凭自己的工作经验,主动积极配合班主任如何加强管理搞好班集体工作,给了一定的建议,半个学期过去了,班级情况明显的改善了。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所教的数学成绩以82分左右的成绩位居全年级正数第三,只有4人不及格。全县排名上升也很大。

总之,本人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绩应归功于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归功于学校的教育科研氛围。但与先进同行相比,还是做得不够的,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新的教学理念,认真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余热。

第四篇:倾听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倾听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面坡中心小学胡志华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以前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故事很短,却用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作为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处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性养成的初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中,倾听,是教师容易忽视也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和有意识地将学生倾听能力的训练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形成一定的倾听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将会受益匪浅。

二、原因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更长时间去养成一个较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却总是能够发现学生在倾听能力上的薄弱和欠缺。

1)做“小动作”。不少孩子学前智力开发较早,在上学前就认识不少汉字,而低年级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所以,课堂上的知识对这些孩子没有吸引力,于是,他们会在课堂上为自己找事做:一截铅笔头或者一片纸屑、一块橡皮会让他们玩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或者东张西望,或者和别的小朋友偷偷地玩耍等,这些都是孩子没有认真倾听的表现。

(2)很努力让自己“端正”坐好。不少老师要求学生上课一定要端端正正坐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坐姿,不时对老师察言观色,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倾听的:双手平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版一动也不动。其实,这就是“假”听,因为学生如果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去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学生之所以要“假”听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

(3)啃咬手指。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有的孩子或者因为紧张情绪,或者因为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渐渐养成了“啃咬手指”的行为习惯。这既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孩子产生倾听障碍的表现。

(4)频频要求发言。在课堂上,经常见到这样的孩子,每次老师提出问题,话音还没有落,他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发言,并且不断地用语言提醒老师注意自己。这样的孩子还会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断“插嘴”,其实,这是这些孩子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给予表现自己的行为,至于老师和同学发出的信息,他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通过对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问卷调查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两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学生倾听能力习惯养成的方法实施和练习。

(一)从教师的主导性而言,分阶段有以下几个方法:

1.净化学生倾听环境

(1)、净化课桌环境

课桌环境包括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芳香扑鼻的文具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低段学生倾听的不良因素。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听课习惯。下课时,老师可预先叫学生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书本摆在指定位置、水杯放在教室后面„„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了外界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2)、净化听课环境

培养孩子静心倾听的习惯,与课堂周边环境密切相关。教室外面其他班级上体育课发出的吵闹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传出的喇叭声,窗户外面的美景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干扰。作为老师,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关起门来上课”,必要时甚至拉上窗帘,切断了与外界相通的渠道,学生的心就乖乖地收回来。

(3)、净化座位环境

一年级学生自控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同学管不住自己。因此,教师在排座位时,尽量做到“动静”结合,让爱说话的同学和沉默寡言的同学同桌,彼此互相影响,综合对方的性格。

2.创建良好的师生课堂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仅是指课堂氛围,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建议一个让学生自如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当老师在学生的心里不仅只是老师也是可以让大家信赖的朋友、伙伴,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老师的课,会主动听老师上课,主动积极地课堂发言,形成良好积极的课堂气氛。

3.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作为小学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能力是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朗读对学生有着很深的影响。一次抑扬顿挫的课文范读,不仅会吸引学生的倾听专注程度,还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朗读目标。因此,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养成的因素之一,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语言能力,说得精彩、生动,才能抓住学生的耳朵。

4.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和情趣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特点结合起来。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并且鼓励学生多讲多说,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努力倾听别人的朗读,指出优缺点,同时也对自己有所提高。

5.教师的榜样示范。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插嘴,除了有自身生活环境的因素外,另一方面便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不论是否正确都不应该去打断学生的发言,可以等学生回答完了再作评判。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可以用这样最直接的行为告诉学生,当有同学在说话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应该随意插话,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而习惯于插嘴的学生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记住或者是重复先前学生说的话。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提醒学生尊重别人,给别人发言的权利,以正确的行为去引

导学生正确的习惯。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时,一定要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绝对没有效果的。也就是不论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要有意识的训练。真正做到持之以恒。

6.教学中的有意提示。

这种提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觉学生有不专注听讲的行为的时候,以不停止课堂教学环节为前提的一种隐性暗示,让被暗示的学生能及时将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当中包括⑴眼神暗示,这种暗示是很多老师的会在课堂上用到的,在某一个学生出现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行为时,老师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提醒学生;⑵手势提示,手势提示学生重新专注于课堂听讲,比眼神暗示更为巧妙。比如老师可以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或者是检查课堂练习的时候有意地走到开小差的学生面前摸摸学生的头,让学生不好意思再继续下去。⑶不定时检查,让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毫无征兆地起身读课文或者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转述先前学生的话,都是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而又不会打乱课堂节奏。

(二)从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而言,有以下几个方法:

1.教给方法,善于倾听。

学生的倾听姿势需指导。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我们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利处多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互为补充。

2.细化要求,针对练习。

虽然经过老师强调,但是还是会出现学生有意识地倾听但是仍然不能达到倾听目的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倾听之前,老师可以将倾听的要求和目的细化,从简到难,逐步提高。比如,“小熊在一个温暖的春天,离开它的城堡,到山的对面去找妈妈了。”这样一句话,在朗读第一遍之前,可以提问:小熊是在什么时候离开的?学生听后可以回答。朗读第二遍之前,可以提问:小熊到哪里去?学生听了朗读后再回答。朗读第三遍之前,可以提问,小熊去干什么?学生听了第三遍之后可以回答。而随着这样有针对性的倾听练习的增加,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数量,由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变成寻找两个甚至多个问题的答案。

3.运用评价策略,激发学生倾听主观能动性。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适当、真诚地评价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新课标》的理念是,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应该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主体性。在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的过程里,可以不仅让学生听,还让学生对听到的内容通过自我的感知而给出一定评价。比如,在语文

课堂上,进行朗读比赛,这样的场合,评判的权利可以完全给学生,让学生去倾听朗读,请学生评价朗读者的优劣,从而让学生逐渐专注于课堂上倾听老师,倾听同学。

4.“听”与“说”结合。

倾听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有行为的基础,只有认真倾听到老师的话才能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那么检验学生是否有认真倾听,是否在有效倾听,可以通过先听后说的方法来练习学生的课堂倾听能力。可以是毫无预知地请学生起来重复先前同学的话,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老师某句话中的某个关键点,可以是简单重复一个听到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语。当然课堂上多一些小组合作的学习,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有交流倾听思考的发言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主动性的学习中,真正将自己听后所得的思考及时和同伴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来。像有的孩子比较胆怯,还不能适应在班级中表述自己的观点,小范围的小组学习中比较容易尝试。总之,通过有意识地练习,让学生从被动倾听转为主动倾听,逐渐养成倾听习惯。

5.“听”与“写”结合。

同样,“写”也是“听”的检验手段之一,最常用的就是平时老师经常在做的听写词语。当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写出简单词语的时候,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难度,可以将听写的内容从一个词变成一句话,可以从单一的听写,到寻找听到的内容中的关键点。通过练习,逐步提高的倾听能力和思维内化。

四、课题研究的课堂反馈

本课题研究,从课题的确定,到计划,再到实施,在将近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对于小学一年级倾听习惯的养成练习对课堂效率的正面作用。

1、课堂纪律的转变

在经过阶段性地倾听习惯养成的练习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已有明显提高,从一开始的会被老师注意到而被动倾听转为习惯性地主动倾听。如此一来,整个课堂更为连贯,教学节奏就更为完整。也正是因为学生能初读地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课堂效率和作业效率上都能有所进步。

2、学生课堂表现的转变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倾听习惯养成的练习后,因为倾听的专注程度的提高,使得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相比较之前有所提高,在课堂上的表现,除了在课堂纪律上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也改善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比较,之前一些怕举手和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专注的课堂倾听,使得对教学内容良好掌握而愿意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同时,学生在评价同学之间的发言时,也能说得比较清晰,有条理。

3、学生作业有效性的转变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是检验学生当天的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那么,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的时候,自然就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认真听讲。经过对课题研究前后学生的作业对比,包括正确率,书写端正程度,很多同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课堂上强调的内容基本上都能完整地在作业上体现出来。而这些在作业本上反映出来有进步的学生,在课题研究后期在课堂上也都有明显的转变,都能够更为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

五、小结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我们自然要善待它。让孩子善于利用自己的双耳,也该有我们教育者的一份责任吧。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会倾听。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因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前瞻性——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将是一种财富。相信,学会倾听的孩子会更有智慧,更有修养。

第五篇:初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总结

《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课题七年级阶段性总结

《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课题本学期为七年级阶段性小结,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即准确感知阅读材料的研究、探询多种阅读方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的研究;英语阅读评价体系的研究。

一、本学期研究成果

1、准确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

a.初步感知短文,思考教师所布置的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b.根据标题,猜测短文内容。

c.找出文中一些关键词和句型,理清短文脉络: 学生能抓句子中的关键词,领会句子大意,以及分意群理解,明确全句大意等。即搞清楚: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d.根据上下文猜词解意。

检测效果: 呈现5-10个是非题或选择题,在限定时间内检测学生粗读效果。

2、培养多种阅读方式的能力。

a.限时细读:

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呈现理解性问题(一般5小题)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综合、归纳、总结,以便把握短文 的实质和内容的各个细节,然后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

b.倡导合作式阅读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课题组精心设计各项任务,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c.复述短文: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复述短文激活学生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能力模块,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言语表达能力。

d.开放性设问。

运用发散性思维,围绕教师布置的话题,在短文的基础上得以启发,开阔视野,发挥想象,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交际活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的能力

a.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b.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c.培养学生阅读中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训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4、学生及时反馈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具体方法有:

a.完成课后练习,口头汇报。

b.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c.复述并表演所学故事。d.变换人称重编范文。

5、英语阅读评价体系的完善

a.自评:在评价表的自评栏,目的在于引导孩子着重从这几方面去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改进。

b.小组互评:鼓励学生团结互助、取长补短。

c、教师评价:每个阶段,老师结合各小组评价和阶段测试的结果进行汇总。

二、问题与反思:

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总结出了阅读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1、学生在阅读英语短文时,已学会从标题、上下文、关键词句等大胆预测文章意义,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有所提高;

2、在合作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在小组发言中总是有些被动,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这种现象在高年级教学中相当突出,如果从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加以训练,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学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3、适合初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材料少,课外补充材料贫乏;教师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在引导和讲解阅读材料的方式方法上进行研究。

下载(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课题研究总结(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课题研究总结(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界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

    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课题研究总结

    《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经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在《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围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服务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的数学解......

    利用画图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画图策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新课改后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中也大量运用了情境图、图标等来设......

    行为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本学期,在“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一学期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实际,制定有效计划 学生学习习惯的......

    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研究进度: 针对课题研究,在完成了开题报告后,我们就展开了第一阶段的研究。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已经 完成。第三阶段关于学生英......

    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 研究进度: 针对课题研究,在完成了开题报告后,我们就展开了第一阶段的研究。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已经完成。第三阶段关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