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芭蕾与中国古典舞在基训教学中的结合
浅析芭蕾与中国古典舞在基训教学中的结合在舞蹈艺术专业教学中。不论是培养编导专业的学生。还是培养教育专业的学生。基训课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系统的基训课必须在老师的统一规范及限制下,有步骤地根据一定的程式,遵循由易到难、从简至繁的规律。采用符合训练要求的教学方法。进行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韧性。控制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能力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训练。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雅技巧的需要。为将来可以承担各种舞蹈角色做准备。
一、用芭蕾与中国古典舞相结合的方法效果
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两大体系的训练方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科学训练价值。都有着严格规范的程式化动怍训练体系。两者之间虽然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二者在训练中相辅相承,取其优点进行糅合,把两个舞种有价值的训练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并适时进行调整。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芭蕾训练的特点。芭蕾的训练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肌肉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走向、承受力、关节得到解放,使体态达到舒展。它不仅表现在严谨的动作结构和严密的训练程序上,还将人体运动生理和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为舞蹈演员提供丰富的表现意识和表现手段。芭蕾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开”“绷”“直”上。“开”“绷”“直”是芭蕾训练的难点。但它却解决了学生脚背的“绷”、膝盖的“直”、胯关节的“开”的问题。即解决了学生形体的挺拔、舒展、修长的问题,这就为以后完成那些变化剧烈、跨度大、难度高的动作打下了基础。芭蕾在运用脊椎的屈伸中。一般以直立为主。并常常以直立形成固定轴,因而,人体的后背直立能力和旋转的垂直感觉非常突出,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的身体重心和直立感。另外,芭蕾的线条清晰、简单明了。舞姿舒展优美。对培养学生的美感有很大的益处。
(二)中国古典舞的特点。中国古典舞以其浓郁的风格韵味和特有的律动方式,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美学特征。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身法、身韵,帮助学生寻求内在气质与外部动作的共同点。力争将舞蹈中精美舞姿集于一体。巧妙结合。使基训课既丰富多彩又严格统一。中国古典舞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借鉴、吸收了杂技、武术、芭蕾内容,经过老一辈舞蹈家长期研究、实践、创新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训练体系。它具有的民族特殊的审美心理、情趣、特征的表现力,是芭蕾所难以比拟的。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主要以腰为轴心。在训练俯、仰、拧、倾等动作线条,园、曲、含、腆等基本动作韵律,突发有力,并能在多维空间完成跳、转、翻、滚等技巧。节奏上强调轻柔、动静、收放、缓急的鲜明对比。点线结合的特点,达到“神形统一、内外结合”的独特风格。能使舞者肢体的各部位得到最大范围的解放。因此,采用大量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通过地面、把杆、中间。采用压、搬、耗、控、踢、甩、涮等不同方法,使学生从肩、背、腰、膝等各个关节及整个躯干得到训练。可使学生在软开度、素质能力上得到发展。其次。在能力训练方面。在芭蕾训练基础上,增加对学生的腹背肌练习以及弹跳方面的练习,使学生的整个肢体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增强了肢体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节奏、意念的训练是芭蕾与中国古典舞的共同目标
(一)节奏
节奏在音乐理论中可谓旋律的骨架。也可以说是旋律的灵魂,是音乐中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或休止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结构。舞蹈中的节奏是指舞蹈动作进行时占有的时间,即动作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流动的动作过程之中。基训课堂里教师常用拍子捕捉动作,或者说用拍子计算动作的进程。可节奏和节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奏包含节拍所有的因素,是节拍进行中顺序性、规律性的总和。通常在单一动作的学习中,学生是以节拍来记忆动作的。一般是强拍动,弱拍静,如果将单一动作组合起来。让时间与空间在肢体的变化进程中得以流淌,就成了有规律、有组织、有节奏性质的训练体系。节奏性质的训练体系是指动作中快慢、强弱、动静等的有机组成。由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作变化或动作延伸。学生在训练时不仅在身体机能方面得到了增强。而且在适应动作变化和驾驭节奏方面也有了提高。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其实也是一种外在形态动作和内在心理变化的统一。因而动作就不会僵硬和不富表现力了。
(二)意念
意念其实是一种意识行为。在心理学中是指心理活动,在人的动作行为中起支配主导的作用。舞蹈训练中。这种意识是要求学生做动作时精神保持高度的集中和统一。有人曾提出“意随气行。形随意动”的观点,“意”就是意念、内在精神,“气”是气息。“形”是我们的形体动作。“意”、“气”、“形”三者是独立存在的。但在舞蹈中这三者必须互相依托,结为一体,“气”与“意”结合。通过“气”、“意”来引导人的形体动作。在上述观点基础上。又提出“心身并练”的说法。“心”是意念,在意念的引导下去完成动作或舞蹈,才能达到舞者解放身体、舒展身心的目的,做到动作时松而不懈。力而不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在舞蹈学习中我们应遵循这种规律。把它贯穿到所有的舞蹈课堂中。其中基训就是这个规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训练环节。
《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乐舞之妙,在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若非变态。则舞不神”。这句话意味着动作上的张和弛、虚和实、阴和阳的辩证关系,概括地说是形体动作上节奏的变化。再加上舞者心随神游的情感及意念,舞蹈就更加显得光彩夺目和意味深长了。把节奏和意念的训练放人基训课堂中。可使学生的舞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是舞蹈基训的一个教学创新。
总之,芭蕾舞训练要求开、绷、直、立,动作简洁大方,指尖、脚尖要求无限延伸。出手投足讲究正,做动作时提着气。重心随动作主力脚快速移动。一般保持较高的位置。中国舞训练多讲究柔软、气息、韵味,更多一些小发。如脚就有正脚,撇脚,绷脚,腰就有胸腰,中腰,板腰等,重心按舞蹈要求可高可低。在舞蹈基训课的教学中。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西方芭蕾基训的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西方芭蕾基训的训练功能和训练价值各有千秋。本文从中西方古典舞的身姿体态、技术技巧、表演内涵、音乐的运用等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的异同。
【关键字】古典舞基训;芭蕾基训
舞蹈是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不论是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还是现代舞,都需要舞者具有良好的身体基础活动能力,因此基本功训练课程是学习舞蹈的必修课,适用于任何舞种的教学。
芭蕾基训因遵循了人体解剖学原理与人体运动法则,一直被公认为最科学的训练方法。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是脱胎于戏曲舞蹈,在汲取西方芭蕾基训的养分中遵循中国传统的发展脉络逐渐确立起来的一套有着极具民族性的训练方法。其成形相对较晚,在时代的变迁与自身的发展中,它赋予了基训法新的气韵与新的品格。下面笔者就从身姿体态、技巧原理、表演内涵、音乐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对上述两种基训体系进行比较。
一、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在身姿体态上的比较分析
在身姿体态的要求上,芭蕾基训要求身姿刚健挺拔,训练中,后背保持直立,两肩与胯对齐,脖子微微上仰,给人一种昂扬高贵的气质。中国古典舞基训吸收了芭蕾基训中对平衡感的训练,同时提炼了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比芭蕾基训多了身韵方面的训练,在身姿体态上采用符合东方人人体结构与中国人对“圆与弧”审美欣赏习惯的方式,运用拧、倾、圆、曲使重心保持下沉或较低位置,强调腰的拧、倾、圆、曲四大形态与万变不离其宗的曲线美。如戏曲体态“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一以贯之的人体“拧、倾、圆、曲”之美。
二、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在技巧原理上的比较分析
芭蕾基训中的技巧原理始终贯穿着在保持体态“直立”的基础上对控制能力与腿部肌肉力度的训练,且以旋转和跳跃为主。在旋转与跳跃等技巧性动作中,腿、膝盖、脚背一直到脚尖都要一绷到底,绷到一种极致。其中,旋转不仅强调头、手、脚与身体的协调配合,更强调对主力腿、腰背部、踝髋关节直立能力与对身体各部位控制能力的矫正练习。跳跃训练中,体态始终保持直立向上,腰背部肌肉均处于紧绷与拉伸状态。这种身姿保持直立的跳跃训练使得脚部移动更为灵活,也使腿部的爆发力与双腿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
古典舞技巧不仅发扬了芭蕾基训中对动作延伸性的追求,同时对技巧做了更为细节化的变化处理。拿转来说,就有踏步掖转、旁腿转、上步掖转、跨腿转、旁腿转等之分;跳的动作就有大、中、小跳之分与吸腿跳、弹跳等等。芭蕾基训中的“跳”讲究轻和开,以及对地球重心反抗。不管是主力腿还是动力腿,起空和落地都要保持完全外开。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跳,不要求所有跳都保持外开,而更多地花精力在腿的伸屈上做一些花式设计,如小射雁跳的形态:折回动力腿,掖紧膝盖半蹲。古典基训和芭蕾基训在转的动作上区别更是明显,芭蕾基训的旋转都是单一直体向上的,动作长而舒展,舞姿在转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变化,而古典舞基训里转的舞姿变化多端,除有直体的旋转,上身可直可屈,尤其突出的是以拧倾形态的舞姿造型、在“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如斜探海转,不仅要求上身呈一定的拧倾,重心要螺旋,上身还要随舞姿进行变化。
古典舞基训中的技巧相较芭蕾基训更为丰富,除了旋转和跳跃,翻与弹跳等技巧也十分出彩,并且这些技巧极富民族性。其中,翻,是中国古典舞里的创造性技巧,也是我们所引以为豪的民族技巧,是芭蕾基训所没有的技巧。其翻身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如“探海翻身”、“踏步翻身”、“收腿翻身”、“片腿翻身”等大幅度慢翻身动作,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若电闪;连续“串翻身”,如蜻蜓点水,干净利落。翻身的快慢、力度,又带给观者不同艺术感官冲击力,营造出多种感情基调,如结合演员面部表情,接连几个的慢翻身动作,就把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或朋友间久别重逢一言难尽的内心惆怅刻画出来。近年来,翻身动作在保持民族特性不变质的前提上花样有了翻新,与身法结合,形成古典舞弹跳过程中独一无二的流动性风格特点成了翻身技巧最大的创新点。讲求力道精准、“发力在根,用力在梢”与“寸劲”的发力要点,极尽有柔有刚,柔中带刚之美的审美追求更是对民族风格的大胆标榜。
三、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在表演内涵上的比较分析
受中国文化――含蓄与内收的文化特质影响,中国古典舞基训强调对“神”的捕捉,且神韵上拥有鲜明的东方文化审美特征①。多数动作讲究内在感觉,这种感觉表面上依靠呼吸的控制来掌握,深层上则依靠自我长期对动觉的体悟与意会,如“含胸”、“起沉”等内收性动作形态上均呈现出明显的内聚性,“顺风旗”、“晃手”、“云手”等圆弧形态与动作划圆的轨迹则更是体现出周而复始与轮回的中国哲学精神。
截然不同,西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外放与扩张特征,古典芭蕾舞便是继承、发扬皇家宫廷风格为主的西方传统舞蹈。这种在开放与包容精神下发展起的舞蹈基训极其强调动作的外开、肢体线条的绷直延伸,注重动作外在对“形”的要求,动作大多都是呈放射形态的美学特征,对于动作的意味并没有太多追求,通常以让观众感受动作的“美”为宗旨,而并不要求观众去读懂舞蹈。
四、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在音乐运用上的比较分析
基训课上的音乐伴奏是舞蹈这朵红花不可缺少的绿叶,舞蹈音乐伴奏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基训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在音乐的运用上各有千秋。
1、音乐的不同风格特征
中国古典舞基训不同于芭蕾舞基训,它有很多舞蹈动作和造型取材于古典戏曲,其神态及从手的“起法儿”到各种舞姿造型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因此,音乐的选择、编配、演奏上均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音乐在注意体现民族韵律特征的同时,又强调五声性和声与古典和声的结合。为增强音乐的力度和张力,通常还会适当融合一些和弦,以增加音乐伴奏的厚度和起伏。芭蕾基训多采用音乐节奏起伏变化明显的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派音乐,强调音乐与舞蹈点线对应关系,且芭蕾基训中的音乐节奏明确服务于芭蕾基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动作的性质是音乐风格选择的依据,这种明确的动作指向性选择是古典基训音乐所欠缺的。
2、钢琴伴奏的不同艺术功用
钢琴是伴奏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基训的主要乐器,但钢琴伴奏在两种基训课上的作用极为不同。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的钢琴伴奏作用明晰,其与基训课程构成音乐与形体的完美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印彰。古典舞基训的钢琴演奏要求充分结合我国古典舞的舞风特点,如钢琴伴奏中强劲有力的曲目主要运用于大跳、中跳和大踢腿等组合,进行钢琴弹奏时应注意节奏感与声音力量的穿透性、传递性;活泼欢快的曲目主要运用于串翻、点翻、射雁跳等组合,此时要求钢琴运用弹性、轻巧、通透的触键,机敏地去捕捉舞者足尖的节奏特点,营造出活泼欢快的音乐意境;抒情优美的曲目多被运用于腰、蹲、擦地等组合练习中,要求钢琴伴奏具有通透饱满的音质②。
芭蕾基训中的音乐最重要的作用是“怡情悦性”,能够配合不同动作的节奏与情绪,帮助学生轻松完成动作。在芭蕾基训中钢琴伴奏不是一个单纯的节拍器,它必须承担起为动作组合表达内容、烘托气氛的责任③,因为芭蕾基训课堂枯燥,讲求严谨、规范,除了舞姿要有贵族般气质和优美,对身体的要求细化到腿部、手部的肌肉线条,指尖和脚尖的延伸感,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依靠肌肉发力,整个训练过程既是力的较量,更是对舞者心智的考验。因此钢琴发出的每一个音符是否能化痛苦的运动过程为舞者们享受舒展身体美的释放常常成为人们衡量芭蕾基训钢琴伴奏是否理想的一个标准就是。如手位训练组合,主要训练的是学生肌肉的张力和控制能力。这类舒缓优美型的动作若无音乐的配合也只是机械动作,无所谓美感质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又痛苦。若能用音乐来辅助动作,学生就能在动作中释放,在音乐中加深印象。再如力量型组合,其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爆发力,以及肌肉线条的拉伸。若仅靠课堂上老师机械化的数拍子来进行,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身体延伸的美。
3、音乐调式的差异
芭蕾基训的音乐多采用西洋大小调式,大调式具有明朗光辉的色彩,小调式具有柔和暗淡的气质④。因此在训练张力、爆发力的大踢腿组合中,一般采用大调式中比较欢快的进行曲、圆舞曲或爵士风格的音乐;训练腿部柔韧性的抬腿或屈伸腿,多采用小调式中比较忧郁的夜曲或低沉的悲歌。左手伴奏一般以整齐的八度低音与柱式和旋为主,这样的风格特点更有助于学生爆发力的迸发。
古典舞基训一般采用较多的为五声调式,以此来体现中国元素。以中间代表性动作控制组合为例,一般节奏为4\4拍。音乐风格婉转悠扬,右手在低音与高音之间游走,犹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使得学生在做腰练习时更好地表现出女生独有的柔美。再以跳组合为例,一般节奏为2\4拍,音乐节奏鲜明,情绪欢快跳跃,小跳组合轻快灵巧。中、大跳腿部弹跳能力,一般选用的音乐节奏为3\4或是4\4拍,重拍比较明显的曲子,比较适合空中舞姿的展示。
从比较中发现,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西方芭蕾基训相互之间既有传承,也存在差异。中国古典舞基训既秉承了西方芭蕾基训的部分原理,同时也开发了自身的艺术特质。当下中国古典舞已初具了成为本民族一套训练系统的雏形,而这套系统在身姿体态、技巧原理、表演内涵、音乐的运用等方面都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审美规范和美学追求,极富中国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中国特色。而借鉴西方舞蹈体系化构建的经验是中国古典舞逐步发展形成其当代“中国古典舞”多姿多彩舞蹈风貌的必经之路。作为中国古典舞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中国古典舞基训和古典芭蕾基训这两种训练体系对舞蹈演员均有着它的得与失⑤,更要认识到基本功训练方法在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中的异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掌握其训练科学性与艺术性,挖掘基训在古典舞中的艺术价值,完善古典舞训练体系和教学模式。
第三篇:芭蕾与中国古典舞(范文模版)
芭蕾与中国古典舞
一、芭蕾是法文Ballet 的音译,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其他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
芭蕾舞在西方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技巧要求,一部芭蕾舞的双人舞、独舞、群舞都有固定的形式结构。双人舞是古典芭蕾的核心舞,大都用以表现男女主角恋情或正反两方对抗,姿态优美、感情内在是其特点。一般分为“出场”和“慢板”,即由男女演员运用扶持和托举代表着表演的抒情性舞蹈,之后是“变奏”,即男女演员的独舞,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然后是男女演员穿插表演的“结尾”,最后以合舞结束。女子脚尖舞是芭蕾舞的灵魂,其独舞要求技巧娴熟,有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有快感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
二、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与芭蕾舞审美特征颇为相似,同样是欣赏伸展、绷直、外开,只是中国古典舞多了很多芭蕾舞不曾出现的身体上的韵律,显得人物更加鲜明,动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芭蕾舞中腿的伸展、打开、屈伸、抬腿、踢腿、等动作在古典舞中是很常见的,那些跳跃、旋转、也会在中国古典舞中贫乏出现,但古典舞配上它独特的连接舞步,加上古典舞独有的“形、神、劲、律”,无论是组合还是剧目都会较芭蕾表现力更胜一筹。
三、芭蕾对中国古典舞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如果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看作是中国古典舞的生母,那么,芭蕾就相当于古典舞的奶妈。西方芭蕾舞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身在襁褓中的中国古典舞。正因为这一点,中国古典舞和芭蕾有着很亲密的关系。
芭蕾悠久的历史与专家的探索,研究出人体正确的训练体系。也正是因为芭蕾的正规训练体系,中国古典舞在基本功训练课堂中加入了许多古典芭蕾舞的基本元素。
(一)、中国古典舞扶把训练借鉴了大量的芭蕾舞脚位与一些基本训练动作。
1、脚位: 一位,二位,四位(这一位置基本上很难用到,只有在某些针对性很强的动作中用到),五位。
2、蹲: 一位蹲,二位蹲,四位蹲,五位蹲。
3、擦地: 一位擦地,二位擦地,五位擦地。
4、小踢腿:一位小踢腿,二位小踢腿,五位小踢腿。
5、单腿蹲:五位上的单腿蹲,立半脚尖的单腿蹲。
6、小弹腿:五位上的小弹腿。
7、大踢腿:一,五位上的大踢腿。
8、控制: 五位上的前、旁、后控制,90度的半环动、全环动控制。
中国古典舞以上借鉴芭蕾的训练动作中,手位与芭蕾则不同,古典舞的手位较芭蕾复杂。
(二)、古典舞基本训练课中的扶把训练,这一系列扶把中,从整体上看,训练顺序与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就很是相似。我们把芭蕾基本功扶把上依次用顺序排列,就如:蹲——擦地——小踢腿——单腿蹲——环动——小弹腿——大踢腿——控制。那么古典舞基本功中也会大部分的出现以上举例的相同训练动作,只是在古典舞的训练顺序上会有所变动,在这一点,古典采用的是有稍微的顺序会不一致,这就是古典舞的整体综合式扶把训练体系。在这里,古典舞在扶把训练中变动不会是太大的,例如,擦地和小踢腿可以有机结合,单腿蹲和环动结合,小弹腿和大弹腿结合,几种结合方式结合的方式但都不会脱离主干,既:双手扶把活动——蹲——擦地——单腿蹲——腰——小踢腿——大弹腿——大踢腿——控制。
这种结合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之恰当的结合。(三)、中国古典舞把下训练中也有芭蕾舞元素存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中把下的组合大部分是有塑造人物形象的,在芭蕾基本课训练中这是的确见不到的。古典舞中的综合组合练习是以情、形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但从组合的框架上来看很多训练动作是芭蕾的内容。
1、控制组合:在把下控制组合中,中国古典舞也大幅度的采用了芭蕾舞脚下的动作,开、绷、直。
2、小跳组合:中国古典舞的小跳部分,各分为:⑴擦地小跳、⑵掖腿小跳、⑶射燕小跳。而其中就有两种小跳组合涉及到芭蕾中的小跳,既:擦地小跳和掖腿小跳。古典舞在小跳这一部分,除去掖腿小跳,其余两种小跳几乎都是借鉴芭蕾训练的小跳训练模式。
3、中跳组合:在古典舞中跳组合训练中,我们仍然看到如:前分腿跳,旁分腿跳,等等芭蕾舞中跳的元素。
4、大跳组合:古典舞大跳组合也分为很多种⑴凌空越大跳、⑵弹腿大跳、⑶紫金冠大跳、在这三者之中采用芭蕾舞元素的就有,弹腿大跳和凌空越大跳。
5、中国古典舞“转”这一技巧中也借鉴了芭蕾舞的元素:
古典舞“转”这一技巧中包括有:⑴平转、⑵踏步吸腿转、⑶踏步掖腿转、都是借鉴芭蕾舞转的元素,⑴平转:平转脚下的位置与步法都与芭蕾想同,不同的是芭蕾在平转上的手位一般以七位即刻,而古典舞手位可以变幻莫测。古典舞可以就平转的手位有双山膀、单山膀(不做山膀的另一支手背手)、胸前双手立掌、等等。
⑵踏步吸腿转:古典舞的踏步吸腿转,是以踏步位以准备,借助反作用力的技巧。而这一转又和芭蕾的四位转很是雷同,不同的是芭蕾是以四位做准备,在转的过程中,芭蕾与古典舞在人体的重心与中轴线上,是相同的。
⑶踏步掖腿转:踏步掖腿转和踏步吸腿转的作用力完全想同,只是转的过程中掖腿与吸腿脚位的不同。
四、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的不同之处:
1、芭蕾舞的所有脚位与手位都以“开”位基础,它具有上、下肢外旋的特点。中国古典舞的脚位和手位则是以“开”和“关”位基础的。通过人体解剖来分析,它不仅有上、下肢外旋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内旋的特点。例如:脚在小八字步、钉子步位中,大腿、小腿是外旋(外开)的,而在踏步、弓箭步、大掖步的双腿,则是一开一关(外旋和内旋)。
2、芭蕾舞在应用脊椎时,一般是以“伸”形成固定轴,所以人体的后背直立感非常突出。中国古典舞在应用脊椎时,常常用到的不仅是有屈有伸,而且还有回旋和恻旋。如:含、腆、冲、靠是脊椎的屈伸,卧云这一动作中就用到脊椎的回旋与恻旋。
3、芭蕾舞的韵律是清晰、单纯,表现力主要是在下身的脚上,而上身则多数保持直立状态。中国古典舞韵律是复杂、曲折,其表现力主要是在上、下身的配合上。
4、中国古典舞在表现力这一块与芭蕾舞的对比。
⑴、一个成熟的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是“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这“形、神、劲、律”中就包含着舞者的神韵、心意,舞者力量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的处理。
⑵、一个成熟的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所展现的是华丽、高贵、美丽的形象。因为芭蕾舞的训练模式,使得舞者上身的四个点,既:双肩和胯以上的两个点,是一个不可倾斜的平行线。而传统的芭蕾舞剧情的套路大部分是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故事,使得芭蕾舞演员在这些剧情套路的一系列剧目中,重复再重复的表现:柔美、华丽、高贵、善良。
所以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舞台表现力这一点上,又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五、结论: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式的芭蕾。芭蕾作为一种高贵的西方古典舞,那么中国古典舞就是一种可以与其并行的高贵的东方古典舞。这两者的亲密关系是不可否认的,中国古典舞微妙的把芭蕾舞一些元素结合了进去,使得古典舞本身更加完善。但让古典舞动作表现力更上一层楼、更完美的是它的身韵元素,既:“提、沉、冲、靠、含、腆、移、拧”这种让身体有足够表现空间的身韵元素,把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又轻巧的划分开。
第四篇: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本堂课通过古典舞把上.把下的组合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方法及观念,在身体基本条件.基本能力.基本技术和基本身法韵律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古典身韵等风格性鲜明的教材,以便加深对古典舞风格特点和审美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达到训练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组织教学,准备开始(2分钟)
(一)地面活动
(5分钟)
(二)把上部分
1.一位擦地组合(3分钟)
2.蹲组合(正反两面)(6分钟)
3.五位擦地组合(正反两面)(5分钟)4.单腿蹲组合(正面)
(4分钟)5.小踢腿组合(反面)
(3分钟)6.小弹腿组合(正反正面)(4分钟)7.大踢腿组合(前 旁 后)(5分钟)8.控制组合(正反两面)(5分钟)
(三)把下部分
1.把下踢腿组合(前 旁 后)(6分钟)2.控制组合(4分钟)3 舞姿转组合(授入新课,教师示范讲解)(10分钟)4.小跳组合(2分钟)5.小射燕跳组合(2分钟)6.变身跳组合(3分钟)7.大射燕跳组合(2分钟)8.紫金冠跳组合(3分钟)9.大跳组合(3分钟)
10.单一的技巧练习(平转.窜翻身.点地翻身)(10分钟)
(四)课后总结
(3分钟)
三.教学重难点
(1)舞姿转中的各种不同姿态旋转和整个组合的协调配合(2)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
(3)提高技巧的质量,窜翻身的速度和路线
四.教学课时
90分钟
五.教学对象
大学一年级
第五篇:芭蕾基训教学反思
《芭蕾基训》起始课教学反思
肥城一中
田宏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这个学期刚开始专业训练,对于从没接触过舞蹈的学生来讲,这个学科很陌生,也很新鲜,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消除对舞蹈的畏惧感,激发他们对舞蹈的热爱,这是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舞蹈基本功训练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重视引导和启迪,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基本功训练课一样都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严格的基础训练难免坚苦、枯燥,甚至受伤痛苦。对于初学舞蹈者,应先引导入门。这节课的开始我先让他们观看经典作品并细心讲解,建立评判舞蹈艺术的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刚进高中学校校门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究专业问题的能力,学习方面的挫折感比较强烈,而教师的水平每年都有长进。这样就产生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与学生基础一年不如一年的巨大反差。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教学中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发出哀叹、甚至怒骂学生,那么将加深师生之间的鸿沟,教学效果更加不好。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实际处境,以学生为本,耐心地告诉学生舞蹈训练非一日之功。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重视感情教育、关注学生内在心灵的陶冶,唤起学生内心那份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运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当学生有了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的学习状态时,再循序渐进、科学系统地开展教学,这样效果才好。
2、舞蹈基本功训练应多样化,深度开发学生艺术潜能。高中三年的基本功训练课,可以将古典,现代几个舞种的训练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和艺术潜能。大概是高中生都想放松、自由地跳跃,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气息舞动出来,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现代舞,对芭蕾舞了解和喜爱少一些针对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多个舞种进行训练,充分调动上课时学生思维和肢体运动的积极状态。开发潜能是教育界讨论已久的话题,而对于舞蹈教学却是艰巨的课题,这意味着必须打破长期以来舞蹈艺术教育的传统理念。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适应非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避免过于程式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多重思考,鼓励在课堂中存在讨论,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懂得接受多种信息,获得解读专业信息和理清信息的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艺术,打破默守陈规的接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