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04:1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创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创作总结》。

第一篇:诗歌创作总结

诗歌创作大赛活动总结

整个活动,在紧张而忙碌中度过,但我们人文教研室教师回顾走过的艰辛,看到活动过程中良好的运作趋势,个个更加信心十足,而且一个个鲜活的经历和体验给我们每个成员,都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快慰。我们共收到13中职学生原创诗歌124篇,通过评选,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 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5名。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

1、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想,大部分的同学都曾蒙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学生虽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但对“诗歌”的认识肤浅。有的一无所知,有的只凭感觉,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冲动与盲目性,对诗歌的特点认识不足,从学生即兴创作的作品看,缺少内涵,不讲技巧。

2、我们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读背大赛、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鼓励一部分有创作天赋和对诗歌有特别爱好的孩子,率先步入“创作”天堂,以此带动和诱导更多的孩子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3、我们寓创作于鉴赏之中,寓创作于活动之中,扶放结合,仿练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创作激情高涨,而且文思如泉,大量的诗歌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用点点辛劳换来了硕果累累。

1、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学生的创作能力、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等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创作激情,已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学生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目前为止,学生尝试创作的诗歌作品获奖的有30余篇。在这些稿件中,有抒情诗,有叙事诗,有有韵诗,有无韵诗,还有的是自由体的散文诗,形式不同、内容各异。

3、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认识水平等诸方面能力大幅度提高。

语言、行为,健康、文明;个性、品格、健康向上,谈吐文雅、有修养、有品位。知识面广,观察力、想象力强,善于发现美、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独到见解。能准确表情达意,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用心感受作品与生活,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诗歌的研究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证明,“诗文化”确实能铸造心灵,启迪心智,提升品位。

基础部

2014年5月15日

第二篇:五一 诗歌创作

春节物语

五一 杨忠昊

春来返寒棉衣添,丝雨滴答冷风卷。

新春吉羊福禄至,雨打春叶祥席门。

走亲访友车穿行,好友亲朋聚一堂。

晚会声声乐无消,人语碎事谈笑间。

想一首诗

五一 张新宇

想一首诗,诗里有鸟儿飞出。

想一首诗,诗里有有虫鸣,伴你浅浅入眠。

想一首诗,诗里有涌泉流出,汩汩,汩汩…

想一首诗,诗里有悠扬的琴音。

它…

一切

五一 朱晨曦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折断翅膀。

忆家乡

五一 顾欣琪

每当游子等闲时,望起明月思故乡。

故乡之中无烦事,让游子不禁怀念。

五一 马鑫蕊

听,那婴儿哭泣的声音。

是谁在睡梦中被吵醒?

听,那秋风呼呼的声音,是谁的秋叶被乱去?

听,那学生读书的声音,是谁在欣慰的微笑。

听,那寂寞脚步的声音,是谁在深夜独自哭泣。

第三篇:郭小川诗歌创作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郭小川

一、郭小川的生平

郭小川(1919—1976):郭小川是一位艺术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的时代歌手,他是以战士兼诗人的形象置身于优秀诗人行列的。在文学史上,他与贺敬之齐名,代表了我国当代政治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他原名叫郭恩大,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代在父亲的私塾读书,少年时代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120师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直接领导下当过文艺战士、政治教员、司令部机要秘书。1937年18岁入党,1941年被组织上送到延安学习,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5年回到家乡丰宁县当县长,领导了清匪反霸运动和土改斗争。从1945——文革前,他主要从事党的领导工作和文艺领导工作,当过编辑部主任、宣传处处长、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等,1962年调到《人民日报》编辑部当特约记者,直到文革开始。文革中,江青、姚文元亲自对郭小川开刀,把他打成了“修正主义分子”、“反动文人”,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和天津团泊洼干校劳动改造,身心都受到摧残。1975年9月,澄清了事实,他恢复了自由,回到了北京。1976年1月9日早晨,他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哭得起不来床,写了一首悼诗寄给了邓颖超,算作他的唁电。朱德、毛泽东先后逝世以后,他每天泪流不止,以至眼睛发了炎,写悼诗手也写肿了。1976年10月9日,他去河南安阳看眼病,听到了粉碎四人帮的重要社论,欣喜若狂,正准备回北京开始新的生活,不幸于18日凌晨,被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生命,终年57岁。1976年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了追悼会,王震等400多人参加,收到唁电、唁函、悼诗数百首。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郭小川为人胸怀坦荡、平易近人,生活朴实、为人正派,同事们都称他为“实干家”、“党和人民的好儿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与诗人”。

二、郭小川的创作道路:

郭小川写诗起步也比较早,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一些抗日救亡的诗文,参军以后,写过一些歌颂革命斗争的诗和剧本,但是一次过黄河时,都丢掉了。在延安时期写的诗都收进了诗集《平原老人》和《投入火热的斗争》。他创作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建国后,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A、建国后到56年。50年代:他和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影响很大。1955年他写出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人的相互信赖、关怀,就如一根纽带将他们连得更紧,给予他们力量去战胜物质的贫乏和感情危机,过的人生的富足。可惜,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甚至受到批判和指责。

C、60年代前期:郭小川以记者身份,走了许多地方,到过内蒙古的包钢、钢都鞍山,煤都抚顺,还去过北大荒和小兴安岭。这个阶段诗歌的主题是歌颂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定乐观精神,比较注重阐发哲理, 诗作更加贴近现实政治运动。代表作《林区三唱》(《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歌》)、《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

D、十年**期间:他在干校受审,一方面继续钻研马列主义著作,做了大量笔记,密切注视着政治风云变化;一方面仍然坚持写作,写出了《万里长江横渡》、《长江组歌》、《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两首。17年他出版了10个诗集,他去世以后,出版了《郭小川诗选》、《诗选续集》、《郭小川诗集》(上、下)。

三、郭小川的诗歌分类

郭诗有三大类:

A、直抒胸臆的政治抒情诗,如《闪耀吧,青春的火光》、《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

分析《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待续)

B、表现自己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感物咏志的生活抒情诗,如《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

分析《团泊洼的秋天》(待续)

C、叙事诗,如《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等。

四、郭诗的总体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咏的情感;行行如韵,一韵到底,有格律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和整体感,又可以形成豪放的气势。

评论家杨匡汉评价郭小川说:“在和新中国一起唱歌的行列中,郭小川是一位公认的才气横溢、思想敏锐、善于思考、不断地探索着前进的诗人。他自然难免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而有其不足和缺失。他也难免因道路之崎岖多艰而产生过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并发为矛盾重重的歌吟。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篇章体现了作为优秀的人民诗人的真诚。他那颗感应着生活脉搏、又属于自己的诗心、使诗格与人格同时生辉。”

第四篇: 浅谈武则天的诗歌创作

目 录

摘 要„„„„„„„„„„„„„„„„„„„„„„„„„„„„„2 Abstract„„„„„„„„„„„„„„„„„„„„„„„„„„„„„2 前 言„„„„„„„„„„„„„„„„„„„„„„„„„„„„„„2

一、诗歌创作分类„„„„„„„„„„„„„„„„„„„„„„„„3

二、诗歌的内容特色 „„„„„„„„„„„„„„„„„„„„„„„4

三、风格流变及其成因„„„„„„„„„„„„„„„„„„„„„„„„7

四、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11 结 语„„„„„„„„„„„„„„„„„„„„„„„„„„„„„13 参考文献 „„„„„„„„„„„„„„„„„„„„„„„„„„„14

浅谈武则天的诗歌创作

摘 要:单纯的从文学角度出发,武则天就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个奇女子:一生以大无畏的气概,行非常之事,做非常之人,为非常之文。以超越时代的见识在数量有限的作品中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女性意识。现从武则天诗作的题材、内容特色以及风格流变等问题入手,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武则天;诗作;女性意识

Abstract:Purely literary point of view, Empress Wu is an amazing woman in the Tang poetry : life with great courage, great things line, do extraordinary as is the text.Beyond the era of knowledge in a limited number of works convey a new female consciousness.This paper from the poetry of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Empress Wu to start their brief description of related issues, thus helping us o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Empress Wu and her poetry.Key words:WU Ze-tian;Poetic works;Feminist consciousness

1400多年来,世人围绕武则天所产生的争议从来都不曾平息,套用一句西方的俗话,那就是: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武则天。这种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关于武则天的审视角度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赞赏者将其顶礼膜拜,不吝溢美之辞;鄙弃者恨不能将其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永世不得翻身。由此屋及彼乌,这种评价模式也被毫不客气的套用到了武则天的诗作之中。有人说“以

武后之雄才大略,诗文宜无所不能,是以自来宫闱文学者,武后恒为一大家也”[1]10。就有人应声驳之曰:辞藻华丽,内容空虚,堆砌文字而已。客观的说,武则天的一部分诗作确实存在内容空洞、堆砌文字的现象,这是由于颂诗本身的政治功能所决定的。但她其他的诗作,还是比较富有才情的。即便是在体制呆板的颂诗中,也同样不乏有类似“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2]29这样极具帝王气概的佳句出现。

一、诗歌创作分类

武则天保留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共有47首。包括以服务政治为目的的颂诗40首,比较富有才华的山水诗5首,赠别诗2首以及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一首。尽管总体数量有限,但却跨越了她人生的各个阶段:从青年、中年到晚年,均有不同类型的诗作出现,现依据题材与写作年代的不同,大致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抒情诗为主,大约作于武则天入宫前后。其时武则天虽已涉入宫廷斗争,但只是限于后宫争宠,距真正的权力中枢尚有一段距离。因此,武则天此时作诗,仍是保持常人心态。例如她在感业寺所作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2]58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不仅明写诗人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同时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当然也含有借此比喻自己红颜薄命之意。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把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憔悴之态,写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把身处人生逆境中的深刻体验,以及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期盼合盘托出。后人曾评价此诗说:“匠心独运石榴裙,声声写泪思纷纷。情到肝肠寸断时,一寸相思一寸灰。”

第二类是以政治宣传为目的的颂诗,约作于其御极称帝前后。例如在其称帝之前,垂拱四年(688)所作的《唐大享拜洛乐章》,以及之后所作的《唐享昊天乐》以及《唐明堂乐章》等。武则天的颂诗在继承《诗经》“风、雅、颂”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娴熟地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同时注入了个人独有的强烈意志与伟大抱负。因此,虽然是政治抒情诗,表达着政治宣言,但很少空洞的口号,而善于用典与比兴,引用历史,叙述政绩,描写现实,不仅富于概括力,而且形象生动,充满浩然之气,颇有扣人心弦、震撼灵魂的征服力和冲击力。特别是《唐享昊天乐章》中许多诗句,十分耐人寻味。“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2]30——这样的诗句,充满着动感和力度,既有充满神秘色彩的想象力,又有正大光明的说教力。同时,武则天诗在意像上,都取像大气、宏伟,动辄以日月星汉、山河雷电、云海霓虹等为书写对象,表达她驾驭天下的非凡气概和唯我独尊的理性思维。“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巍巍睿业广,赫赫圣隆基”“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2]30„„这样的诗句,想象力奇特,意境高远,神驰于天地之间,出入于神人之界,游仞于历史与现实之中,透出诗人对人与自然的解悟,对人间正道的思考。武则天的40首“颂诗”,并不是纯粹的客套之作,而是在其中融入了女政治家特有的情怀。在艰深华丽的词句中,包裹着她治国安邦的宏图大志;在权力意志、主宰天下的表达中,展露着她令百官臣服的诗教力量;在以诗乐营造舆论、控制人心的话语权力中,渗透着女皇的政治宣言,强化着女皇的统治意识。同时,这也成了武则天治国理政方略的表达和记录。以历史的、扬弃的辩证思维和眼光,来读这些“颂

诗”,我们就可以理解唐中宗对武则天“雷霆其武,日月其文,英才远略,鸿业大勋”的评价,并不虚妄。

第三类是武则天进入晚年的时候,其诗歌以山水诗为主。武则天借喻山水,咏叹风物,抒发生命的体验与个人的怀抱。代表作品如《石淙》:“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2]32,想象高绝,气势壮观,诗风大气豁朗。她与群臣游九龙潭,赋诗道:“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2]31全诗景物观察细腻,体验深刻,构思大气,意象取“玉女”、“双凤”、“芙蓉”、“竹叶”,突出女性色彩,语言质朴、生动、精粹、形象,诗意如画,悠然自得,一派女诗人的温润、柔婉、清丽的诗风。尤其是颈联“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巧妙的由宏观的景色描写转入到对微观事物的描写上:一个“浮”字,传达出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一个“写”字,刻画出了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怀,与她的政治抒情诗迥然不同。

二、诗歌的内容特色

武则天在她的诗作中,除了灌注其天赋的才情与强烈的意志以外,还宣示出了一种浓重的女权主义色彩,这也是她的诗作迥然不同于其他帝王诗的主要原因。女权主义是伴随着女性意识觉醒而产生的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宣扬男女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与西方的女权主义相比较,中国现代的女权主义仅仅停留在初步阶段,即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与屈服者,本身没有任何权利可言。但是,武则天不仅摆脱了作为男人附属品与屈服者的命运,而且真正的实现了参与政治的权利,比之现代的女权主义者,有过之而无不不及,可以说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首先,在武则天早期的诗作中,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即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主义。所谓自我主体意识,就是女性在自我觉醒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并且相信只有依靠自己自强不息和自我奋斗,才有成功的可能。以《如意娘》为例,这首诗展示了一个具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在困顿状态中逐渐觉醒的特殊心理活动:尽管她一样的为离别而“憔悴支离”,甚至“看朱成碧”,但却不再是独自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一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悲而不伤,嗔而不怒,想要唤回相思之人的心思昭然若揭,一个执着决然的女子形象分明而立。如果说此时武则天诗中的自我主体意识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话,那么在颂诗中,则表现成为一种具体的语言和实际的行动。在《唐享昊天乐》第二章中,一句“听虽远,诚必通”,取“天高听

卑”之意,巧妙地将帝王的自信与执着蕴含于女皇特有的虔诚中,很好的展现了其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在提倡“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中,武则天能够在诗中传达出一种“女儿当自立,女人当自强”的主体意识,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种现代女性也未必普遍具备的心理素质。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命运不愿意创造一个伟大的女性,那么只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来创造她自己的命运”,[3]69这句话用来形容武则天一生的奋斗过程是及其合适的。

当然,这种自我主体意识一旦与至高的权力相结合,就必然膨胀成为一种专制甚至是霸道。这是过于张扬的个性与权力结合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由此造成的性情畸变在武则天的诗作中得到了不止一次的验证。有人甚至将她在《腊日宣诏幸上苑》的狂妄和异想天开都归结于其过于膨胀的自我主体意识。这也是儒家用来诽谤武则天及反对其参政的最大理由。但是客观地说,武则天不是天生的政治野心家,她只是在辅助高宗处理政事的过程中洞悉了男人的平庸与懦弱,又刚好具备了天生的抱负与后天具备的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才萌生了代之而取天下的欲望。世人不该因为一个女人使用了一些不甚正当的手段参与政治权力的角逐而将其一生的政绩否定。感业寺中的小尼姑固然善良本分符合儒家的标准,但却撼动不了长安城外的一草一木;武则天虽然被视为牝鸡司晨的典型,但却给大唐的下层庶民带来了福祉。

其次,我们说武则天在其颂诗中体现出了对于女性权力的真正实践。在大型乐章《拜洛乐章》中,“女主”对权力流露出一种强烈欲望,“皇帝”的的形象虽然不十分清晰,但呈现一种呼之欲出的态势。尽管“她”已经具备了从政的能力,并且兢兢业业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但却囿于时代的观念局限不能也不敢贸然的以明朗的姿态君临天下。因此,不得不对政治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通过所谓的“天授宝图”这种自欺欺人的把式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后人在评价这一事件时,多认为这是一出闹剧,是武则天攫取权力而耍弄的手段,却忽略了这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参与政治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在《唐明堂乐章》中,女皇帝的形象清晰明了:她身处权力顶峰,掌控着大唐的政治中枢神经,以皇帝的身份指点江山,驾驭百官,处理国家政务,彰显出政治家特有的从容风范。这种从容大气在《迎送王公》中借助四言诗的句式特点形成一种气魄豪迈的帝王气概,“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瑞图方水,周历长隆。”展示了一个由女人开创的新王朝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是对那些顽固不化叫嚣“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臣恐海内失望,荆棘生于阅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的有力回击。武则天追求参与政治的意识,如果以现代社会的视角审视,无疑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但在武则天所处的时代,女人参政却是不被社会尤其是上层社会所接受。即便是到了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仍将武则天的行为称为“鬼神所不容,臣民所共怨”。因此,武则天能够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权力的追逐与掌控的意识是极其可贵的。

需要指出的是,武则天诗中所说的女性参与权力掌控与现代的女性参政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不是在女性获得普遍权利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一个人基于裙带关系的基础上夺得的。因此,它势必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极力反对,有人甚至是不惜以命相搏。这是一个想要在男权社会中参与政治的女性所必然遭遇的阻力,她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没有卓越的政治手段,将无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反对。

再次,在武则天的诗作中,展示了由于权力垄断而催生的畸变的女权主义。武则天出于炫耀并稳固已获权力的目的,凡是历代天子所举行过的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活动,不管怎样劳民伤财,她几乎都要尝试一下,《曳鼎歌》中涉及的铸鼎之事仅是其中典型的一例,此外还有《拜洛乐章》中场面奢华的祭祀活动,也显示了武则天特殊的心理结构。对权力中枢的绝对掌握,使得武则天顺利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从缺席到在场的转变,从一个权力的观望者转而成为其执掌者。但随着其自身权力的无限制扩大,武则天的欲望也呈现无限制膨胀的状态。她开始追求极度奢侈的物质生活并且把这些视作理所当然应该获取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利用业已获得的权力来掠夺他人起码的生存权利。有一句关于权力的话是这样说的:绝对的权力,催生绝对的腐败。同样:绝对的权力,催生绝对变形的女权主义。武则天对女权主义的追求过分的侧重于权力的实践,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一如她在自己的颂诗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权力的极度迷恋。这种过分依托于权力的女权主义不仅没有普及的可能,而且极易产生精神上的危机。在武则天的《赠胡天师》中,诗人表面上传达的是对道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长生之术的痴迷,实则是透露了她在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与无聊,甚至是对生活现状的厌倦。“今夜津河上,延首望灵槎”,[2]31单纯的权力实践不是实现女权的最佳方式,恰恰相反,它只会让女权主义彻底的走向溃败。同时,伴随着最高政治权力的实践,武则天迅速的在诗作中表现出一种基于垄断基础上的霸权意识。在那首著名的《腊日宣诏幸上苑》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她希望以自己的意志号令天下万物,甚至是自然规律。结果牡丹因为不服其号令,而被其一怒之下贬至洛阳。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她开始盲目的将自己的意志无限制的扩展,直至加诸于所有她能够触及的事物。这种试图控制一切的已经趋于变态的心理,是女权主义与垄断的权力结合之后所催生的必然结果。

武则天因缘际会,以一个人的力量面对旧有的文化体制,以及一个偌大的封建王朝极其拥护者,这就决定了其女权主义失败的必然性。它将随着武则天的存在而达到顶峰,收益的也只是包括武则天在内的极个别的女性。但是,从现有的诗作中我们仍然可以知道,武则天对于女性的地位提高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在《早春夜宴》中,武则天以皇后身份邀请命妇与百官一起在宣正殿参加盛大的宴会,这无疑是对女性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一种鼓励。从而使得广大妇女能够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在无形间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同时,在武则天的颂诗中大量出现“坤德”、“太阴”等象征女性的词语,极大的冲击了当时秉持儒家观念的封建文人,对于文坛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宽容开放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现象,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总体而言,武则天的行为应该是受到肯定的进步行为。尽管她混淆了权力与权利的区别(她也不可能分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尽管她在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同时损害了其他一部分人的权益,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了问鼎最高权力的女性。虽然这种畸变的权力追逐不但没有在当时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效应,甚至将后来的女性参政带到了一个死角当中,但这是囿于时代的原因,是无法避免的。

三、风格流变及其成因

武则天不同时期的诗作有着不同的风格,或情真意切,自然天成;或霸气十足,傲气逼人;或悠然自得,温润清丽。即便是在同一题材中,其诗歌风格也会随着其心境的变化而呈现微妙的不同:例如同为颂诗,但称帝前后的风格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导致这一区别的根本原因,就取决于她与权力的距离。

第一次转变是从感业寺到大明宫。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与人生观的改变,其诗作风格也开始改变。如果与其进宫之前的《如意娘》相比较,武则天入宫之后所作的《从驾幸少林寺并序》中一扫她在感业寺中为尼的凄楚不堪,而代之以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最后一句“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2]31,包含了一种“往者不可追”的感慨之意,颇含人生哲理。由情意绵绵到从容不迫,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武则天地位的提升以及身处宫廷所带来的心智上的快速成熟。武则天用了六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从寺院到皇宫、从尼姑到皇后的跨越,这对于一个原本已经被命运抛弃的女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从驾幸少林寺并序》中,她还能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尤其当她回顾昔日与青灯古佛相伴的孤寂与绝望时,更是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佛祖的庇佑。但是,这种感恩的背后,隐藏着对卑琐平庸生活的巨大恐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于权力的极

度渴望。《如意娘》中隐藏的那种痛彻心扉的孤独与无助,彻底激发了一个天生不甘沉沦的女人的全部斗志。这一切,迅速的将感恩之心转化成攫取权力的原始动力,武则天从此走上了一条政治上的不归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武则天充分意识到了自身所具有的财富,比如说先天具备的智慧、美貌、以及后天具备的政治手腕等,既可能给她带来无上的荣耀,也有可能给她带来灭顶之灾。未来的一切属于待定,一切都取决于她自己的选择。

第二次转变是在踏入权力中心之后。武则天在政治这条道路上,每距离权力中枢进一步,身上的人情便少一分。早期的她能够写出抒情诗,起码证明她心中尚有情,而到了“无情可抒”或者“有情不能抒”的时候,大唐历史上独具一格的郊庙歌辞便出现了。之所以说武则天的颂诗独具一格,关键在于她在这一传统的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性别元素。颂,是祭祀天地祖宗时念诵的条文。据《白虎通义》解释:“主者所以立宗庙何?曰:生死殊路,敬鬼神而远之。缘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故欲立宗庙以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孝寄养也”[4]32。这是一种政治附属活动,在封建时代具有浓重的男权色彩,存在鲜明的性别禁忌。武则天第一次以女性的身份参与这一活动,本身就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同时,由于武则天所特有的帝王气质,使得其笔下的颂诗在大气豪迈之中兼有女性特有的浪漫情怀。武则天的颂诗可依据其风格的不同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于垂拱四年的《唐大享拜洛乐章》。诗作辞藻华丽,用语整齐,语调铿锵,凝练有致,总体而言兼有一统天下的帝王气魄与“女主”特有的低姿态。尤其是在《拜洛》中,充满了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心。其实,与其说武则天是对神灵怀有敬畏之心,不如说是她对天下百姓怀有敬畏之心。我们知道所谓的“天授宝图”只是武则天自导自演的一场政治闹剧,是其迈向帝王宝座的一个重要步骤。她利用儒家的这一传统规则,在礼乐声中一遍遍的宣传“女主”的的形象,其目的不只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仪,更是为了借此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毕竟唐代是一个儒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武则天不敢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接手李家王朝。因此,她不得不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出现在这一活动中,并希望以对神灵的敬畏之心换得相对平和的舆论氛围。这不代表她对权力没有欲望,此时的武则天对待权力恰如对待“天授宝图”的一样:想要却又不能直接要,不要又不行。因而不得不摆出一个低姿态,挂出一个迷信的幌子,达到不能言说的意愿。第二部分是武则天称帝之后所做的《唐明堂乐章》与《唐享昊天乐》。这两则乐章一扫《拜洛》乐章中的谦逊平和,以帝王身份作诗,引用历史,叙述政绩,想象奇特,处处以太阳、月亮等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彰显了武则天“牝鸡司晨经日月,奴婢称孤靡王侯”的非凡气概。出现诗风转变的原因无疑与武则

天掌握权力中枢有关。公元689年,68岁的武则天“自名瞾”、“该诏曰制”、“使用周正朔”[5]6435,这与“洛水受图”一事只间隔5年时间,在这五年时间中,武则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在短短三个月中平定了徐敬业谋反,此后三年又平定琅琊王李崇、越王李贞的谋反。至此,在兵力上能够与武则天抗衡的势力消失殆尽。同时,在朝廷之中,武则天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杀唐宗室,兴冤狱,广为株连,致使朝堂之上敢为李家王朝说话的大臣不死即流放。这种大肆屠杀一方面使得新生的政权能够平稳的运行,无意间助长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帝王的激越豪迈之情,使得她犹如不受束缚的行空之天马,自由自在的挥洒自己的意志与才情,写出“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这样惟我独尊的诗句。另一方面,无休止的背叛激起了女皇帝所有的愤怒和疑虑,她一边杀戮,一边威吓,一边恐惧,直至对所有的人失去信任。她的自信随同权力的扩张一起无限的膨胀,当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她的自信也达到了极致。

伴随着武则天登上权力的顶峰,其诗作风格也又一次发生了变化。简单的形容就是雄浑豪迈,霸气十足;权力催生的极度自信中,略有自恋的成分。在那首脍炙人口的《腊日宣诏幸上苑》中:“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欲以一己之力,改天换地,扭转时令。自恋是武则天登上皇帝位置以后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来源于她身处权力顶峰时张扬到极致的自信与乐观,另一方面则是无休止的背叛所导致的情感危机所导致的。武则天不能接受天下人对自己的背叛,一如天下无法接受一个女人统治天下一样。尤其是当她自己的儿子也站在反对自己的行列中时,更加让她疯狂。作为女人,武则天拥有令世上须眉仰视的资格:权力,智慧,财富等等。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弥补她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情感危机。情感危机特指女性因工作忙碌、压力过大而延误情感生活,或者目前的情感生活不尽如人意而致使情感出现的失重状态。虽然这是现代社会的用语,但却适用于一切因事业心过重而导致家庭危机的女性,而无论她处于哪个朝代。

直接导致武则天亲情缺失的原因,就是她以女人的身份参与了权力的角逐,并由此激起了皇位继承者即她的儿子们的强烈反感,这种反感使得原本就疏远的母子之间的猜忌更加严重,甚至发展到彼此不相容的地步。当武则天以皇帝的身份挑选皇嗣时,这种猜忌演变成为残酷的骨肉相残。在《皇嗣出入升降》中,她作为一个皇帝同时以母亲的身份向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皇位继承者提出了期许与要求。作为母亲,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要做到“大孝”、“谦”、“恭”。孝者,顺也,这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的愿望,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一个合格的皇嗣需要具备的不是一味的顺从父辈的意志,而是独立处理政事的能力。妥协与坚韧这两

种能力很难完满的统一于一个人身上,这也是历代皇帝所面对的难题。他们希望自己的继承者能够成为一代明君,但是这种英明必须要在自己死后才能够展示出来,不然,就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手中的权力,这是大多数皇帝都无法忍受的。皇嗣的过于英明同样是令痴迷权力的武则天所无法接受的事情。她依照政治的标准挑选儿子,鸩杀长子于合璧宫,潜毙次子于巴州,致使历史上留下了母子不能相容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2]14照此一轮淘汰下来,武则天英明的、堪承大统的儿子都给她毫不留情的“摘”掉了,只剩下两个虽然能够顺从她的意志但却平庸不堪的“歪瓜”。这是一个皇帝的苦心经营,她的确成功了,起码保证了在有生之年没有变生肘腋。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却是失败的,儿子们不理解一个母亲的心苦,不能接受她的行事方式,甚至不惜兵戈想向。这对一个母亲而言,实在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由于亲情的缺失而导致的精神空虚在武则天晚年的诗作中表现尤其明显。例如在《游九龙潭》中,秀丽的自然景色之中,却有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要念家山好,唯有风入松”,权力的荣耀无法满足一个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渴望,辉煌的大明宫不能取代并州汶水山上一缕清风穿过松叶的声音。武则天怀念的其实不是家乡的风景,而是那种不掺杂权力争斗的生活状态。一如她在《赠胡天师》中所流露的对于权力争斗的极度厌倦,“今夜津河上,延首望灵槎”,她根本不相信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她只是向往道家超脱的境界。武则天作为一个母亲的最大失败之处,在于疏于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导致的骨肉形同陌路,在这一事件中,她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而且是最大的受害者。

精神与灵魂的背向而行,成为纠结武则天的最大问题。君临天下的荣耀无法取代一个母亲真正向往的幸福,那是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而不是天下人的尊崇与膜拜。亲情的淡漠是多数从政女性无法克服的危机,是其心里永远不能触摸的伤疤。那种不能两全的伤痛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色,它的存在只为提醒她:你是一个除了权力以外一无所有的女人。

在经历了无数次由于权力斗争而导致的血腥屠戮之后,晚年的武则天终于选择了偃武修文,永戟干戈,而且由于其心态趋于平和的缘故,使得其诗作普遍呈现平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格。甚至间或在某些诗作中会流露出对权力斗争的厌倦之情。例如写于久视元年的《石淙》,全诗感情细腻,诗风秀丽,心态愉悦平和,与君临天下的颂诗风格迥然不同。这首诗其实是武则天晚年心态的生动写照。当时,她最为担心的两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一个是新生政权的巩固问题,另一个是皇嗣的人选问题。前一个问题早在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已经得到了解决,她以强有力的手段平定了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使得能够对新生政权构成威胁的势力已经形不成什么气候。可以说,由武则天一首开创的大周政权顺利的实现了过渡。而另一个问题则在困扰了武则天20年之后,终于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下得到了完善的解决:重新将李显召回,立为皇储。这一事件不仅博得了天下臣民的交口赞赏,而且终止了武氏家族与李氏皇族之间因为皇储问题而导致的水火不容,令处于内忧外患的武则天终于舒了一口气。因此,这一时期的武则天,无论是家庭还是政事,都处于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尤其是前者,对于一个已经年迈的女人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安定、繁荣的局面,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渐趋平和的心态:武则天似乎又回到了一个正常人的心态。

四、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评价武则天的诗作,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颂诗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功能,抒情诗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要想客观的评价武则天的诗作,必须将其分离开来,各自评价。

首先是抒情诗,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这些诗从人性的角度还原了真实的武则天,是其女儿情怀的真实流露,反映了其“真性情”,因此,人们历来对武则天的抒情诗评价比较高。例如,在唐代就流传着有关《如意娘》的故事:李白曾有《长相思》一首,其中写道“昔日横波日,今日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其夫人看了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我们姑且不追究这件事的真伪,但起码可以看出这首诗在当时社会中流传的广泛性与接受的普遍性。钟惺在《名媛诗归》第九卷中评价这首诗说:“‘看朱成碧’四字已奇,然尤觉‘思纷纷’三字,愦乱颠倒得无可奈何,老狐媚甚,不媚不恶”。这句话与其说是对武则天人品的贬低,不如说是对其文学才华的褒扬。

其次是山水诗。武则天的山水诗明丽质朴,大气流畅,相对于唐初的作品,少了一些媚态,多了一些豪爽。这种豪迈之气不仅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唐的社会风气,而且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武则天 崇尚诗文,倡导君臣唱和,臣僚竞赛,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夺袍以赐”的故事。总体而言,武则天对于唐代文坛尤其是山水诗的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是一般文人学士无法取代,也无法企及的。对此,后人曾客观的评价说:“唐兴文雅之盛,尤在则天以来。内有上官之流,染翰刘丽,天下闻风。而苏、李、沈、宋接声并鹜,文士之多,于此为盛” [6]197。她创作的山水诗,将宫廷官员的诗情从宫廷引向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她组织大规模的游山玩水活动,扭转齐梁以来萎靡不振、弄月吟风的柔媚情调和诗风,开创了大气、阳刚、昂扬、向上的诗风。当然,武

则天的山水诗中在宣扬皇家威仪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沾染上富贵俗气,但相对于政治颂诗而言,这些富有人情味的诗作,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再次是颂诗。评价武则天的颂诗,不能从诗作本身的规律出发,因为颂诗本身就不是以抒情怀展才华为目的的,更多的是展示其政治抱负。在武则天的颂诗中,不仅表现了其卓越的执政能力,而且展示了其出色的驭臣手段。在颂诗《拜洛乐章》中,篇篇突出“和”的主题:昭和、致和、咸和、仁和、九和、咸和、敬和、齐和、归和等等,用华丽整齐、铿锵凝练的诗句,张扬天地阴阳之和谐,自然万象之和谐,国家社会之和谐,上下官民之和谐,边境安定之和谐。和谐意识之强,言辞之切,曲调之高,历代罕见。而与和谐理念相辅助的是其民本思想。可以说,民本思想是武则天的基本治国方略。早在上元元年,即武则天刚做皇后的时候,就上表十二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劝农桑,薄赋敛”。执政之初更是立下誓愿,要使天下“人不失业”。掌权之后,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例如推行均田制的恢复、打击豪强士族,扩户等,保障了下层百姓的生活来源。因此在《石淙》中,当女皇帝看到“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的太平之景时,心情不禁大为愉悦。因为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美好的景色固然令人心动,但天下太平的景象才是其奋斗的目标。武则天辅助高宗执政34年,做女皇独立执政15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执政过程中,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版图扩张,为“开元盛世”奠定坚实基础。虽然遭遇不间断的反叛,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种局面之所以能够出现,武则天诗中所体现的和谐观念与民本思想才是关键的原因。同时,一首《制袍字赐狄仁杰》,将其善于笼略人才的手段尽显无遗。善于识别人才,重视、爱惜人才,是武则天执政的一大特色。光宅元年(684)徐敬业据扬州(今江苏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因感叹其文采飞扬,赞扬骆宾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认为这是“宰相之过”[5]6424。清朝诗人丘逢甲在《题骆宾王集》诗中,赞叹武则天的表现:“凤阁鸾台宰相忙,此才意令落蛮荒。若将文字论知己,惟有当时武媚娘。”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并且能够包容愿意为自己的政权服务的大臣,这也是狄仁杰等一班人才能够衷心的为其服务的原因。毛泽东曾经评价说:武则天确实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这一评价对武则天而言,是比较中肯的。后人误解武则天,认为她窃夺李氏政权,排斥诸子,滥用酷吏,公卿自危,朝野上下似乎一片混乱,其实不然。《新唐书》的作者曾给过武则天这样的评价: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挟制四海,虽逐嗣帝、改国号,然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于上而治于下,故能终天年,跕乱而不亡.这里所

说的僭于上而治于下,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或者换一种说法,下层百姓关心的不是统治者是男人还是女人,姓李还是姓武,而是这个统治者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武则天以浆车卖流之女,临朝听政,御极称帝,一步步踏入权利的核心不是必然事件。但这一具有很大偶然因素的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武则天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加驭臣下的能力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此外,武则天对于四言诗的发展也值得我们关注。四言诗始见于《周易》,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基本上是以四言为主。东汉之后,四言诗的发展逐渐式微,其地位很快为五言诗所取代。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四言诗的发展才有所突破,出现了比较能继承《诗经》遗风的,称得上四言正体的诗作,例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以及陶渊明的《停云》等作品。四言诗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形式上节奏单纯、句式简单以及表达内容上的适于言志而不宜于抒情。但是武则天却很好的发挥了四言诗适于言志的特点,在传承和发展《诗经》四言诗形式的基础上,在这种概括力极强,节奏短促,铿锵有力的句式中,注入自己刚健的情志性格和斩钉截铁的语势,加上格律诗的对仗、对偶和排比的手法,使“四言诗”更能展示她那种气势飞动、气魄宏大、胸襟开阔、统揽天下的非凡气度和高屋建瓴、旋转乾坤的精神气象。著名学者王富仁说,“在中国,写好四言为主体的诗词,几乎是一个人有帝王气概的象征。”[7]74。武则天以四言为诗,本身就是在向天下昭示她的帝王气概。

武则天以一个女强人的姿态,横亘于大唐初期的统治历史上,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对盛唐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统治期间,改唐为周,开启了一个由女人统治的王朝。她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意愿,设置合乎她理想性格的新的上层建筑和社会风尚。同时,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文学的发展。纵观武则天的一生,诚如谭正壁所说:“武盟是政治家而兼文学家,她的一生事业,大足为五千来沉埋的女性一吐愤气” [8]29。但是,由于儒家观念的影响,武则天在历史上始终未曾受到客观的评价。即便是在现代,我们在评价武则天的时候,虽然在其名讳前面加上“女皇帝”三个字以示特殊与尊崇,但同时还要要加上“风流”二字,借以夸大其私生活的“不检点”,却忽略了她在历史上的巨大意义。普通的民众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影视作品的无限扭曲又使得人们认为她只是一个骄奢淫逸残酷无情的女人。这不仅对武则天而言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同是也证明了一种文化体制的狭隘。

参考文献:

[1]解无量.中国妇女文化史(第二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第一册)[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3]林语堂.武则天正传[M].台北:金兰文化出版社,1975.[4](汉)班固.白虎通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宋)司马光等著.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88.[6]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1990.[7]王富仁.古老的回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8]谭正璧.中国妇女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7.[10]雷家骥.武则天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胡戟.二十世纪唐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郭海文.武则天诗歌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87-90.14

第五篇:浅析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浅析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摘要: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了唐朝,呈现出一派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无论庶族贵族,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风格各异的诗人。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宝,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在悠久灿烂的诗歌创作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唐现实主义创作,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这三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互区别,但又有着一定的传承性。

关键字:唐代 现实主义 诗歌创作 区别 传承性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声律与风骨兼备”的诗歌创作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峰,此间诗人众多,诗篇繁复,诗风不俗,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著名诗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是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初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时常感时应景、吟咏风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而初唐时期诗风有宫廷化倾向。在当时,真正能反应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现实主义诗人只有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上的现实主义创作一扫齐梁以来的诗风,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展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15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此处以王勃的诗歌为例说明。

从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此时内容已有明显开拓,“同是宦游人”表明处境之艰,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笔锋立转,拜托宫廷诗的浮艳,气势磅礴,感受真实。明显摆脱了凄凉之风的假托之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无怪乎杜甫写诗评价四杰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对后世影响巨大,一个是:风雅,寄兴。另一个是风骨。这主要见于他所写的《修竹篇序》中。他是初唐最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实践都体现创造革新的诗人。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很多跟他的政治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感遇诗》之四用讽喻的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这正是唐诗风骨,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二、中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盛唐时期诗歌进一步发展,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平,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是诗圣杜甫,同时白居易等人也是主要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杜甫

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始于周代民歌,两汉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却未能得到进一步发扬,直至初唐陈子昂横扫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略有起色。总结并发扬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它们确实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在诗歌创作中,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如《兵车行》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此时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采用客观的纪实手法,站在人民的立场,同情人民疾苦。再如讽刺杨国忠兄妹的《丽人行》,无一讥讽语,而描摹处语语讥讽,无一声感慨,而句读间声声感慨。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广大人民的命运相连,真实深切的反应社会现实,他的“三吏”“三别”更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点

中唐前期,元结、顾况等人继承了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现实主义诗篇。元结主张诗歌要发挥“救世劝俗”的社会作用,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先声,他的《悯荒诗》、《贫妇词》、《舂陵行》等篇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二)白居易

准确的说,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理论。这是乐天在诗歌史上做的最大的贡献之一,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而且是个根源于现实,是现实生活得反映,他还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在上述诗论的基础上,新乐府运动开展起来。新乐府运动,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总之,白居易的诗注重写实,善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和概括,善于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善于进行细致描摹,创造出叙述、抒情相结合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他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此外,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浅切流畅,叙事抒情意到笔随,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白居易的诗歌广为流传甚至远播海外,当然,这与他语言的通俗化有直接关系。

三、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晚唐时期社会混乱,政治动荡不安,唐末诗坛流行追随前人诗风的小家数,除杜牧还能独自树立外,有追随贾岛、姚合的苦吟诗派,也有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愤世嫉俗或隐逸循世派,晚唐整体诗风带有一种浓郁伤感情绪的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牧、皮日休等。

(一)杜牧

晚唐诗人杜牧,经历了晚唐最颓败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战争连年,因此他的诗在感叹之中流露出感伤的气氛。他的诗歌一方面表达自己政治上想作为的情绪,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深喻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河湟》和《过华清宫》就是思想的集中体现和代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表明晚唐帝王的荒淫无道。他的诗歌清丽悠扬,比较重视现实内容,与唐历史紧密相连,具有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杜牧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充满乐观的幻想,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特别强烈,在晚唐诗人中,是他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的感伤,寓褒贬议论与含蓄蕴藉的诗境之中,虽是悼古伤今,却在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

(二)皮日休

皮日休的诗歌创作受白居易的影响最大,继承新乐府的写实手法和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其《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深刻的反映了农民大起义前夕极端黑暗的社会面貌。他的《正乐府十篇》里的《橡媪叹》通过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狡吏贪官,对贫穷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

虽然皮日休的现实主义诗篇很多,但是大部分是和陆龟蒙的唱和之作,虽说诗才富赡,也只能是掉书袋、发议论,好用典故和生硬句词,既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刻的思想,也缺乏生动鲜明的形象。

下载诗歌创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创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闻捷及其诗歌创作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闻捷及其诗歌创作 一、诗人生平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1923年出生在江苏一个铁路职工家庭,读过小学,1937年流亡武汉,参加了抗日......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诗歌创作

    指导教师 宋斌 李晓军 电 三.1 陈安迪 夜晚的屋里开着灯, 我在玩电脑, 妈妈在熨衣服, 爸爸在看电视。 灯要用电, 电脑要用电, 熨斗也要用电, 电视更要用电。 电是机器的生命, 电是我......

    小学生儿童诗歌创作

    森林会歌唱 三年级陈苏华 瞧! 春天里, 每一只小鸟,都热爱歌唱! 小鸟的歌,从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流成弯弯的溪流; 小鸟的歌,在枝头的叶子上汇合,结成晶莹的露珠; 小鸟的歌,在大地的衣服上......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摘要: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带着他们的诗进入了唐代的第二次高潮。白......

    诗歌创作中的心理现象

    诗歌创作中的心理现象 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尤其是创作过程中诗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欣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诗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包括直觉、灵感、通感......

    诗歌创作朗诵比赛方案

    龙游县职校第一届诗歌创作朗诵比赛策划方案 花样年华,是诗的年华。在最适合写诗的年龄,诗歌就在你的心里,在你的生活里,在你多愁善感的眉眼中。拿起你那支可以气吞山河、可以婉......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 1、 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 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