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
河池市南丹县芒场中学 刘 娜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作业布置形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0122-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一、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政性很强,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变化,与时俱进,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时事热点是瞬息万变的,生活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师可以将时事热点或生活案例引入课堂,丰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增强教材中的观点和理论的说服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选取时事热点或生活案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教学目的,注意知识点与时事热点、生活案例的结合。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完全摒弃教材,偏离学科本质,而是强调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用时事论证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2)抓住学生的兴趣节点,注意知识点和学生需求的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的兴趣节点选取时事热点或生活案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讨论,产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符合学科本质,注意时事热点、生活案例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的关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能选取低俗的实例,不能颠覆学生的“三观”。例如,笔者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引入生活案例:两年前,17岁少年小吴(化名)开始沉迷网络,其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小吴经常约见网友,在一次约见网友时被杀害。然后,笔者要求学生讨论造成小吴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要正确地看待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分清现实与虚拟,同时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的利,规避网络的弊。这样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一讲到底”,按部就班地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学生则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主体,应建立“对话式”的关系,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的实际条件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选取教学方式应考虑以下几点:(1)教授的目的是为了认知,还是为了权衡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利弊关系。(2)教学方式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可匹配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竞争合作求双赢》时,笔者根据教学需要和具体学情,选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教学。笔者先用“苹果与三星大战”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组织以“合作与竞争哪个更重要”为主题的辩论赛。这样教学,使学生懂得了合作和竞争的利弊,意识到应争取实现双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诚信做人到底》时,笔者选用小组专题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小组专题讨论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诚信”“诚信的重要性”“如何做到诚信”,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三、创新作业布置形式
作业布置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重要步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业布置必须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将思想品德课堂延伸至生活中,促使学生走进社会。教师应创新作业布置形式,突出生活和实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的教学条件等进行作业布置,不可“一刀切”。
例如,笔者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时,要求学生自由组队,调查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人们有哪些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等,然后撰写一篇论文,提出保护环境的合理化建议。笔者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调查成果。这样的作业,促使学生自主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探讨问题,加强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联系,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创新作业布置形式,使思想品德教学得到了优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浅谈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目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改善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的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朗读教学;方法研究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对教学文本有更直观的体会,对文章的意蕴与内涵感受也更深切。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优化朗读教学。
一、根据文本特点,制定朗读教学目标。
个性化朗读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些朗读目标的制定应该参照哪些标准呢?一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判断选择适合个性化朗读指导的材料。文章的内容不一,他所承载的感情内涵就不一样。有的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有的是热烈的褒扬而有的却是激烈的披露。而这些材料中,“褒义”的文本类型就比较适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训练。因为吟咏之间,激发的是学生美好的生活情趣,熏陶的是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二是根据文体选择个性化朗读的方式。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这里指的不仅是学生,学生朗读的文本也是一样,每一个文本有它的特质,有它所适合的场合,知文善用也是善用文本材料的一重境界。三是要依据文本形式,确定个性化朗读的训练点。选择了适合进行个性化朗读的文本,进行训练的过程也不是盲目的。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备读。
目前很多老师在备课中根本不备朗读指导的环节,教师对课文的朗读处理心中无数,必然导致了朗读指导的盲 目性和低效率。所以,在备课时强调备读。强调教师的备读,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 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基 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结合所教的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 自己心中 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教学 中的随意性和盲 目性。
三、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朗读意识,让他们喜欢朗读,热爱朗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这
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采用赏识教学法,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功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想象,使学生和课文产生共鸣,并且深刻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各种兴趣教学方法,比如导语激趣法、游戏竞赛法、表演辩论法,以及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等等,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合理安排朗读时间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作为朗读教学更能体现出这一道理来。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按照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础、不同的年级以及学情等合理地安排时间。一定要考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要进行有表情、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比如齐读、默读、试读、练读、单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读后要让学生互评,讨论,这样会使学生互相提高,共同发展。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设置有效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得到迅速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效率
计算机教学已经步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它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朗读教学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如采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在教学《三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看图像、听声音,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与感情,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持续朗读和提高朗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由教师“要我朗读”,变为“我爱朗读”。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积极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新授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
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小故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相关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思想品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
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小故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相关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思想品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情境。设法让活动出现出乎预料的现象或故意让活动失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追问原因的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要突出新课题研究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5)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情景,明确新课研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激起学好新课的迫切愿望,愉快接受研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1)要领会老师为导入课题而设置的问题情景的意图,由情景明确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此时是明确问题,而不是马上把问题解决,此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要到新课学习完才能够解决。
(二)自主感悟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在经历中领悟,形成他们的认识、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1.启发引导点拨,调控自主探究方向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调控者,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自主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介绍可提供的探究条件,比如可将自主探究的问题制成学案投放给学生。(2)关注学情发展,及时进行学情反馈,不能把开放式搞成了放羊式。(3)科学加工处理学情信息,灵活采取调控方案,使学情朝着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4)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把学生的自由发展调控在课标要求的射程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稍加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暗示启发。(2)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最激愤的时刻、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点拨的方法(设置合适的思维梯度)、点拨的力度(突出指导性,减少暗示性,杜绝包办性)与点拨的标准(使其明理)。(3)设疑的问题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要提隐性问题,不要提显性问题,突出导向性,减少随意性,杜绝习惯性)。(4)不要回避必要的讲解,该讲解的就要讲透,该探究的就要探究充分。
2.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根据制订的探究方案,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究,要实事求是地整理分析探究资料,得出初步的结论(或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2)要实事求是,不得人为地修改数据。(3)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
(三)合作探究
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老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1.创设互动平台,评析多元信息
合作交流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析,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和情感共鸣,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1)让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2)小组人员的搭配要兼顾各层面的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3)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互评,并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4)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与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2.展示交流成果,合作完善结论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要充分完善自己,就必须大胆暴露自己。学生在呈现自己的成果之前,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语的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在交流结束后,要客观分析各种不同的成果信息,通过科学整合完善自己的成果,并推选代表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形成结论.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2)要以成果分享,互相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
(四)走进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整个认识过程还未达成。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思生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1.启发运用新知 指导生活实践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过去的经历,纠正过去不完全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用“大家谈”等形式在班内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1)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生活的经历与感悟。(2)联系当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启发。(3)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经历与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2.运用所学知识 探究生活真谛
学生要勇于袒露自己的心声。同时,要关注他人的经历、感悟。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共同完善对问题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2)经历必须来源于生活,并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3)要珍惜交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拓展演练
知识+方法=能力。方法是在应用当中探究出来的,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也是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法。所以,新知探究结束后,必须提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解决,1.提供演练资源
教师提供演练题目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2)题目内容上要与新知较好地对应。(3)题目难度上要与学情相匹配。(4)题目数量上要少而精。(5)题目设置要突出主观性、开放性、灵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1)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可急于把中考题引入。(2)演练的结果要当堂反馈,不可作为向课外延伸的材料。(3)不要说(或写)黑板上没涉及到的,避免搞成了拓展课。(4)要定时间、定规范,及时评析,梳理出思路,归纳出方法。
2.自我演练升华
学生在接到老师投放的演练题目后,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主动投入,争取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1)要努力争取更多的展示演练成果的机会并把握之。(2)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中考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逐步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
(六)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知识主干,通过整体构建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时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要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主干的条件下,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2)要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关系。(3)要归纳出方法、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4)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4)对整合归纳的格式不要搞硬性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新知识的主干,构建出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结构形式。
知识积累是能力升华的基础,新课结束时,学生主动归纳,明确解决了哪些问题、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问题等。
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基本思想 复习课是以整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是温故而知新的提高过程。“复习”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复习”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使已有知识升华为新的能力,巩固知识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减少遗忘。
复习课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具体策略是:归类梳理、整体构建—立足主干、着眼应用—深化理解、强化训练—培养方法、提升能力。复习课必须具备的特点是:主体性、多样性、针对性、方法性、延伸性、迁移性。
1.让学生经历自主提高过程,突出主体性,提高参与能力
复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完善、提高,而这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学习”来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才能完成。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完善的过程,不能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归类梳理过程,突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共同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个性差异问题。要瞄准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和易漏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复习的针对性取决于问题暴露的准确性,复习中不能用教师的问题设置代替学生的问题暴露,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回顾,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分类,由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存在的薄弱问题,通过互动探究,实现温故而知新。
3.让学生经历知识整合过程,突出建构性,提高归纳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线——面的总结,根据复习内容和教学信息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的分析和比较,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整合意识和归纳能力。
4.让学生经历知识应用过程,突出探究性,提高迁移能力
复习课不能是说教式,必须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方法和规律的探究性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
二、思维程序
三、操作要义
(一)导入复习课题
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如何激起学生对复习课的情感,对提高复习课的成效十分重要。因此复习课的导入应突出它的激发功能,使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强烈地追求整合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对复习产生特殊的认知倾向。
1.设置热点情景,直奔复习主题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生活热点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
需要注意的是:(1)导入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要突出能力指向,要激起学生回忆联想。(2)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导入课题,应当认真推敲。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
2.领会复习意向,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愉快接受课题,立刻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急速回忆,以充实积极的心态转入复习。
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领会知识的特点、地位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从思想上进入状态。(2)学生要结合复习目标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愉快地投入复习。
(二)知识整体建构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使单元知识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整体建构是复习课中不可违背的一项原则。1.理清知识主干,互动剖析联系
教师按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让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的形式呈现。(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体系,不是单调地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
2.自主总结概括,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初步构建知识网络,并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准确领会老师概括语言的含义,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1)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接轨,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2)要注重领会网络所反映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的归纳演绎能力。
(三)补弱完善深化
根据学情对单元知识进行补弱、完善、深化是复习课的重要目标,找准难点和疑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找准难点和疑点的重要途径是对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归纳梳理,然后师生互动进行争辩、剖析、深化和完善,这是使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复习课上容易掀起高潮的地方。
1.引导归纳梳理,点拨疑难问题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梳理,根据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导思,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牢固把握知识外延的情景条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1)引导时不要搞成了教师复述教材。(2)点拨时不要像播音员那样单向发出信息,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参与和调控互动。(3)师生互动的焦点是学生所暴露的问题。(4)要让学生明确梳理的基本思路,归类的基本原则,概括的基本要点。
2.分类归纳知识,完善深化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主要功能主动进行分类梳理,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需要注意的是:(1)要注重理清思路,不能是机械接受式学习。(2)要潜心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互动解决问题。
(四)互动探究训练
复习课要精选一定数量的训练题组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受到启发,不断发现规律,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1.典例互动分析,设置训练题组
教师要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对知识的剖析意图,设置典型例题和跟踪练习题。对注意事项最好通过习题来说明,可以让学生犯错,再指出应该注意的事项;习题的设置最好是程序题组的形式,通过一个习题能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注意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1)在解析习题时,要有示范意识和方法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基本操作程序是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构建模型—规范过程—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要提炼出分析思路和做题方法。
习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先让学生自主或互动研究解决,然后呈现结果,教师对做题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诱思质疑,启发点拨,挖掘题目的深层功能,杜绝只追求正确答案的就题论题的做法。
(2)根据学生层次和知识体系设置训练题组,题目特点要与习题相近但应有明显差异,以有效地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3)做题结束后,要选择一至二道典型题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并指导学生的做题方法.需要注意的是:(1)选题时要注重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要控制题量和难度,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题目。(2)要注意抓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通过多样性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通过对比性的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通过综合性的练习,提高应用能力。(4)问题的解决过程不要搞成了“导游讲解式”,要让学生经历思路与方法的形成和提炼过程。
2.独立规范训练,互动探究疑难
通过强化练习,一是深化对所用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二是进一步掌握应用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三是培养审题规范和解题规范的习惯。学生对老师投放的跟踪练习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注意领会相关解析例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1)要限定时间、规范过程,深入思考、领会方法。(2)解题的规范标准一是能够反映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二是能够用学科术语准确进行表述自己的意图,三是要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题型方法归纳
在学生完成跟踪训练题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暴露自己的问题,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
1.评析学情信息,强化题型意识
要使通过例题所探究出来的解题方法与解题规律被学生准确掌握,并能灵活地迁移应用,一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解题进行领会和内化,二是要通过解题思想的互动交流——争辩和评析进行完善。所以教师必须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的探究成果得到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分享的愉悦,在争辩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主要应做好三方面
(1)学情的充分展示:正确的解法要展示完整,错误的解法要暴露彻底,不会做题的要表述情景。(2)学情的充分评析:正确解法的基本思路,优秀解法的思维技巧,错误解法的思维误区。
(3)题型的归类梳理:按解题所用的学科知识归类,按解题所用的学科方法归类,按题目的学科情景归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1)学情信息的反馈要具有代表性,使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2)对错误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要注意评析策略,要教师点评与学生争辩相结合,突出思路点拨,旨在运用设置过渡性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台阶,实现自己的问题自主解决。(3)要强化题型意识,注重解题规范;题型归类要按其功能进行,不要简单地按答案的呈现形式进行。
2.题型方法梳理,提升迁移能力
一道题目做错了,如果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那么所暴露出的便是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真正把薄弱环节弄懂、弄通,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是提高解题能力最有效的捷径。通过题组训练,对问题探究中形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感悟,在老师的调控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辩对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达成共识,然后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梳理剖析,按题型进行反思整理,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梳理的主要内容有:错误形式——知道什么样的是错误的;错误原因——知道是为什么错的;错误纠正——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错误反思——知道怎样才能避免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1)展示要充分,不能只说答案,要突出思考方法和基本过程。(2)要按题型进行思路和方法的梳理,以实现通过解决一道题,学会解决一类题。(3)强化三题落实,即典型习题、新型习题和出错习题,提升迁移能力。
讲评课教学策略
一、思维程序
二、操作要义
(一)确定讲评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讲评课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实现发展目标的要求。结合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特点,通过认知完善、能力训练,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依据考情信息,确定讲评目标
根据学生在试卷上出错的问题和课程标准对相关部分的要求确定,主要包括认知方面的补弱纠错目标,应用方面的思路方法目标,题型方面的能力拓展目标等。
需要注意的是:(1)要突出群体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典型问题。(2)要根据错误原因和课标要求确定目标,要突出方法目标。(3)目标的定位要有提高意识,不能只定位在得出正确答案上。
2.自主纠错评析,找准薄弱问题
教师在测试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解答与参考答案对照,主动进行个体纠错与评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自主感悟与互动合作,解决浅层次的问题,确定课堂学习的焦点与主攻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1)自主纠错评析重在发现问题,顿悟解题的方法与思路,进行个体纠错,确定学习目标。(2)学生要主动解决个性薄弱问题,确保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是共性问题,以实现通过讲评课使自己的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消除负积累。
(二)考情整体评析
思品课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关注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科学地评析试卷中暴露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受益,可以增强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竞争意识和竞争信心。
1.投放成绩分布,客观分析走势
(1)科学地评价成绩分布,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
教师可以公布班级及格率、优秀率和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次及进步情况,不要公布所有学生的成绩,更不要公布成绩最低的学生的姓名。对成绩比较突出和进步比较明显的同学可以点名表扬,促其继续努力,激励后进追赶。
(2)客观地进行试题分析,让学生能找到正确的错误原因。
教师应根据改卷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找出引起错误的原因,既要找准共性问题,又要指出典型的个性错误,使学生在知道自己的弱项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强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激起进步意识,指明努力的方向。对成绩意外大幅度下降的学生,要注重分析评价其成绩不稳定的因素,扫除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2.正视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师生共同提高。(1)依据成绩分析,客观评价自己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成绩分布,找准位置,根据名次的升降思考自己的走势,调整学习心态,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设计新的学习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1)了解成绩的目的是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客观确定自己的追赶目标。(2)既要看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次,更要看到自己的发展与进步前景。(3)要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误。
(2)依据成绩分析,正确审视自己
教师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既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也要分析哪些是由于自己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学生出现的错误,发现自己在教学上还需要做哪些改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形成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从而真诚地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三)错题归类拓展
思品课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讲评课要突出错误问题的归类、错误原因的剖析和克服错误的策略。依据错误原因进行归类评析,典型错例引领提炼思路方法是最基本的讲评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特征,总结解决这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的共性,把握解题技巧。
1.展示错题分布,引领典例评析
教师根据错题的特征,引领学生互动评析错因,根据错因归结为几类问题。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在对错因归类的基础上,以每类中的一个典型错题为例,通过互动剖析,提炼出思路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同类错题的纠正,以有效地解决试卷讲评的时空矛盾,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1)典型错题必须具备的特点:出错率较高,方法具有迁移性,情景具有迷惑性,能一题多解,可一题多变。(2)评析要就事论理,以点带面,触类旁通,讲认知方面的误区,能力方面的薄弱,解题方法的错误,规范过程的欠缺;要从完善知识系统的角度适度拓展,从培养方法和技巧的角度适度变换,切忌就题论题,只追求正确答案的讲评方案。(3)要有互动意识与方法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小组集体讨论、订正,教师从中引领点拨,提炼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解决错题的同时掌握方法。
2.再现错题思路,内化争辩信息
教师在批阅试卷过程中对典型题错误的特征和相关学生要做必要的记录,以准确把握错误产生的根源。在试卷讲评课上要创设互动平台,让学生分组展现自己的错误解题思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同学争辩,适时点拨纠正误区,使错误在争辩过程中顿悟,在思考过程中化解。
需要注意的是:(1)对错因的顿悟要遵循材料情景→学科模型→关键词语→显性关系→隐含条件;对方法与思路的领悟要遵循思维切入点→思维环节→思维程序→思维转换。(2)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再现自己错误解题思路的氛围,激发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争辩,使纠错在互动过程中进行。(3)要引领学生学会吸收并整合不同的观点,积极内化以完善自己的不足。
3.拓展归属题型,培养聚敛思维
通过试卷的讲评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对每一道典型错例评析后,要对已有的具有共同特征的题目进行回放,明确解决该类题目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见到题目情景就能知道题目类型,由题目类型就能反射出解题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1)题目类型的归属原则是:题目的情景特点,题目的学科模型,解题应用的学科规律,解题应用的学科方法等。(2)可以通过总结具有相近解题思路的题目进行题型归属,也可以通过一题多变实现解题思路的多题归一。(3)题型归属的目的是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应用。
4.领悟题型特征,明确错题归属
教师将题型归类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解题,实现题目类型归属的前提是识别题目特征。对每一道典型例题,在互动评析提炼出思路和方法后,要积极主动地回顾具有共同特征的以往题目,领会识别题目特征的思维技巧,掌握题型归属的一般原则,实现通过解决一道题学会解决一类题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1)这里的题型归类是题目内涵特征或解题所用知识和方法进行分类的。(2)要强化题型与相关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对应理解,以确保在迁移应用程中的准确定位。
(四)二次诊断补偿
讲评课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试卷讲评后的补偿训练既是学生的二次学习,也是对讲评效果的检测,教师要对学生研究补偿题所暴露的错误进行再度评析,使疑点的解决再次得到落实,确保纠错进一步彻底,补弱进一步到位,能力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高。
1.落实变式练习,再度发现问题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习内容,针对学生出错比较集中的问题,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针对性补偿题,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然后进行反馈补救。
需要注意的是:(1)投放的补偿题要有针对性、可拓宽性,补偿题的个数要适当,题目难度要适中。(2)补偿题的落实要及时,给学生的做题时间要充分,要当堂反馈补救,达标完成。(3)对学生再次暴露的问题一定要讲深讲透,讲深——从内涵上领会能解决哪些问题,讲透——从外延把握能在哪些情景下应用。
2.自主演练补偿,顿悟认知误区
学生对老师投放的补偿练习题,要全力投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老师采集做题信息的过程中,要在小组内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以增强老师讲解的针对性,提高自己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1)要针对错题,领会错因,独立思考,规范解答。(2)补偿训练重在弥补知识和能力的缺陷,纠正理解和方法上的错误。(3)对再度出现的问题,课下必须进行深度领悟并在笔记上整理。
3.注重方法指导,体会解题思路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典型错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再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题的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1)对于学案中的例题,要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以用多种形式讨论。(2)教师巡视指导,搜集答题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教师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五)个性对话纠错
新课程认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试卷讲评的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对答卷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研究,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往往得不到关注。因此,教师要在集体纠错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进行个别辅导,消除个体弱项,进一步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
1.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个性问题
教师要有效进行个别辅导,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在批改试卷和对试卷统计分析时要注意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记录。(2)要求与学生真诚平等对话而不是训斥,理解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3)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有计划地留出个别指导的时间。要定向指导与自由提问相结合
2.主动呈现问题,消除个性薄弱
学生对在自主纠错过程中通过自悟或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还没有搞懂的问题,要抓住时机向老师提出,并且主动展示自己的思路,以征得老师的点拨,不要把问题积攒下来,以免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1)要创设主动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愿意并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要等老师请着才说出自己的问题。(2)错误思路的呈现要真实,教师点拨的重点是解决问题,不单是解决题目。(3)要重视并真正落实做满分卷。
3.及时反馈信息,张扬个性特点
现在的思品课教材具有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张扬个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3)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对于有碍于正常教学活动的行为也要控制。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什么是教学策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下建立起来,是教师在研究教材、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诸多因素下,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和途径。要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活化课堂教学过程,就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生活;呼唤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善于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实施的策略。在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一、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要研究教学方法首先要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往往包括了五个要素:①理论基础;②教学目标;③操作程序;④实现条件;⑤评价。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解决怎样教为主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程序往往最受重视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优化选择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探究式:该模式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教学程序为“创造情景——定向阅读——师生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如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章节采用这种模式,学生是探索的主体,教师是“顾问”和“引路人”。
2、讨论式:该模式有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指导自学——提出问题——点拨小结——反馈练习”。如必修3《区域地理》和选修6《环境保护》部分章节采用这种模式,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是问题的主要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体味到辨证。
3、尝试式:这种模式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自学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反馈练习”。如必修1《自然地理》部分章节采用这种模式,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指点迷津,学生在尝试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4、情景式:这种模式突出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程序为“创设情景——组织学习——归纳小结——反馈练习”。如选修2《海洋地理》部分章节,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独立地参与教学。
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是为佳模。在教育与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总用一种模式去否定另一种模式,应寻找适合学生需求,有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二、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才能引领教学方法的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法,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景观图,有内容各异的专业地图,有反映综合数据的图表,教学中可依据图表的准确性、可读性和艺术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力图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城市功能区的知识收集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分析其交通、商业、机关等位置,绘制出社区的平面图。课中教师展示不同城市功能区的景观图,拓展学生的视野,讲解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形成原因,并要求学生展示介绍自绘的社区的平面图;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社区的主要街道平面图,让学生广泛讨论商业服务设施等的位置,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最后,以一个社区拓展延伸到多个社区,形成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课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查阅其他城市的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这样以点带面,完成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更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中不是设计教师如何教,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学,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现自我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到主动,由个体到合作,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创设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如何做,怎样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是为佳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活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是情感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方案作富有成效的调整,即活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例如特级教师的教案随处可见,但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用它上好,原因就在此。那么,如何能“活化”课堂教学过程呢?我们可从多方面去研究,除了上面的活用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探究。
(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载体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深入理解教材和独到处理教材是“活”的教学基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能“活”用教材呢?首先要正确深入理解教材,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紧扣并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让学生掌握方法,使有限的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次要选准突破口,从最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切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三是基于学生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四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补充相关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活”用教学语言
活的教学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是机智的,它至少有三个功能:一是激励。教师应追求的是针对学生正确理解的肯定和赞誉,使不同的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得到的都是不同的而又切当的肯定,让学生把深入思考以期待得到教师独特的赞美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二是引导。当学生出现理解错误时,教师运用恰当语言巧妙引导。三是熏陶。活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当学生的语言不规范时,教师应利用专业述语恰当更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活的教学语言,像一束赏识学生的的灵光,充满关爱和呵护,它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人文关怀。
(三)“活”用生成资源
所有的课堂教学,教师都有预先的设计,但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教师未所预见的情况,切当而巧妙地应用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是教学中“活”的源泉。一是利用学生的理解幼稚。年级不同,或同一个班上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发展状况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许是很幼稚的,教师可巧妙利用幼稚的答案,进行深化。二是利用学生的理解错误。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其实课堂上有许多错误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课堂上遇见错误如果只是简单否定,既无法对出错的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帮助,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激发其他同学以及出错的学生本人进 一步思考,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有效。三是利用学生的独到见解,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应设置有让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环节,对学生表达发有道理的独特见解应充分肯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围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心智灵慧,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会生存的独立之人、智慧之人。
第五篇:浅谈优化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
浅谈优化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4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52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于是,我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优化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正确使用“情境图”与“语境歌”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来教学,特别要注意用好“情景图”和“语境图”。教学时用:“情景图”引出声母、韵母就可以了,比如教学h先观察情景图上的滑滑梯,教学ao ou iu时先出示情景图引出这三个复韵母;“语境歌”是 用来巩固“声母、韵母”认读成果的,注意把握好它们的使用机会。在使用“情境图”、“语境歌”时,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一是只强调“情境图”、“语境歌”的 一般功能(如观察、思维、表达等),却忽略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根本目标。很容易变成“看图说话”课;二是只看到“情境图”、“语境歌”
与声母、韵母的表层联系,而忽略了它们上述的深层意义和根本价值。
二、拼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ǎo),却不会将草(cǎo)分出声母c,韵母ǎ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S版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hua、luo,可以看情景图,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 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要在教学生准确拼读音节上下功夫
教“汉语拼音”要在帮学生读准音节上多花一些功夫。学生拼读音节时也要借助他们的口语经验,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让学生掌握拼读音节的要领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法”的要领“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拼读十几个后,自然就会成为熟练的顺口溜,成为歌诀式的拼读。当然,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就可以让学生顺口“溜”下去了。拼读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读轻、读短的良好习惯。
另外,“音节数调法”、“音节定调法”、“韵母定调法”这三种拼读方法,仍然是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讲,初学时适宜采用“音节数调法”,然后再逐步使用“音节定调法”与“韵母定调法”。
四、要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学生好动,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这一心里特点来进行教学。教学要力求生动活泼,应该多采用歌谣、游戏、活动等方式。如教学声母b、p、m、f,可先教学生念声母歌诀: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p p p。两个门洞m m m,一根拐杖f f f。读几遍后,可让学生“击节而歌”。练习拼读音节,则可采用“摘苹果”等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就能激发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就会好。
五、“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声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
第一课时的基本步骤:
①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②认读字母。
③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④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⑤通过描红仿影学写字母。第二课时的基本步骤: ① 复习字母的认读。
② 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③ 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④ 描、抄音节练习。
当然,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往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一是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又常常随着情境的变化,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更灵活、科学的实现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