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省县域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现场研讨会汇报及参会体会
全省县域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现场研讨会
心得体会
山东省阳信县教体局
高连营
2011-12-01 2011年11月28日---30日我与聂安远主任、齐希武校长去德州市临邑县,参加了由山东省教科所、山东省教研室、山东教育社联合举办的全省县域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现场研讨会。山东省副厅长张志勇、省教科所所长亓殿强、省教育战略研究室主任陈培瑞、省教研室副主任高洪德,德州市副市级干部邓光亮、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炳军等领导出席会议。主要议程:
1、张志勇副厅长做报告。
2、市政府副市级干部邓光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3、德州市临邑县教育局潘国英局长做经验介绍;
4、有关县(市、区)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经验交流。
5、去临邑县第五中学参观并听课2节。
6、教育战略发展研究室主任陈培瑞做专家点评和大会总结。
主要内容和体会:
一、会议主题: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现、总结、提升、推广县域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经验和典型。近年来,临邑县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实施零利润食堂改革,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了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临邑走出了一条“规范办学、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的县域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二、张志勇厅长围绕回归教育本质、课程改革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方面作了题为《努力推进县域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报告,特别指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走出升学第一的误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理解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四支队伍专业化建设相统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规范办学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教育观和评价观相统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相统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统一。
三、临邑县教育局的经验做法:临邑县教育局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持“公平、均衡、创新、高效”的管理理念,把让学生拥有健康人生作为最终的追求和目标。确定了培育“身体好、心理好、学习好”新型三好学生的管理目标,全力做实素质教育。会上潘国英局长重点介绍了 “通过热水热饭工程、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通过德育教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促进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健康的典型做法。29日下午到临邑县第五中学参观并听课2节。
四、个人对临邑县教育系统实施“三好工程”的理解:
1、“碗比天大”-----身体好是前提
精细“热水热饭”工程,实现食堂管理制度化,在坚持零利润经营的基础上,统筹经费管理,对全县学校食堂进行逐一排查,取缔校内非法小卖部,由学校实行零利润运营(每天6元/生配餐),保证学生的饮食健康。
同时,结合“阳光大课间” 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针对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该局实施体育教师“走教”上课。
张志勇副厅长说:“临邑县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县,从整体上来说,教育也不是最先进的县,之所以在这里召开这个现场会,是因为临邑让在校学生都喝上了热水,吃上了热饭,而且不是一所学校,一个乡镇,而是全县所有的在校学生。“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如果学生身体都搞跨了,要那质量有什么用?临邑县的“热水、热饭工程”才真是抓到了教育的根基上!但愿本次“现场会”会震醒那些自以为懂教育,会管理的整天抱着“升学率”为圣命的“教育家”们,回归教育的根本,关心一下学生的饥渴,让学生喝上热水,热饭!”
2、“心比海深”----心理好是保障 全县中小学校成立“心灵驿站”、“心屋”等心理咨询室,排解心理问题,并定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展“两温暖一牵手”活动,特别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牵手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活动引领,陶冶学生思想情操,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学校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书画展、趣味运动会等,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学生展示才能搭建平台
3、“智比天高”-------学习好是结果
深化“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结构,狠抓教学教研,开展百节优质课、百篇优秀论文、百项子课题“三百工程”,推行分层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规范管理,优化校园环境,举办全县校园文化现场会、书香校园评比,通过环境熏陶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同时,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开展以“争标兵、创名校、提质量”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潘国英局长对教师提出:“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每天都是新起点”,临邑是德州市“当堂达标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县,全县一盘棋,3000名教师共同研究“当堂达标教学”改革,区域推进教育科研。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以“当堂达标”为载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实施“三百工程”,提升了广大教师科研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实现减负增效。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学校特色逐渐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下面就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组织、协调全校的课改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
2.全力推进集体备课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集体备课。教导处安排好主备课教师轮流表,每次集体备课由主备人主持,其他教师为辅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3.以全科合格率为抓手
我校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倡导“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采取“填空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薄弱科目,因材施教。
4.注重德育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校以“勤奋学习,快
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中心,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
学生的德育工作重点。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少年宫设置成立
了德育类、球类、棋牌类、书画类、剪纸制作类、舞蹈类等十八个活
动兴趣小组,并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活动。
6.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程的评价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使教师面
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工作带
来影响。
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将紧抓机遇,凝心聚力,扬长补短,力争上
进,打造农村中学的品牌。
第三篇:鞍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鞍山市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四年,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2004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市内四城区2008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中2006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下面就把几年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程方案执行情况
1、国家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在期初视导和新课程专项检查中,初高中各所学校全部开齐开全了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初中、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也都有所开设。高中开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
2、国家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初、高中开足了国家课程规定的课时,个别学校略有增加。
3、地方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地方课程开设情况不仅人意,多数学校不能开全课程。四城区初中已经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每所学校每周能保证2课时地方课程的开设,但门类不全。
5、都开设了那些学校课程,是否有教材吗,效果如何
校本课程的开设好于地方课程,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其中有工业类、农业类、经济类、科学类、科技类。鞍山一中编制了40余种校本教材,岫岩满中编制了《满族风情》教材等等。
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还有那些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课程没有意见。地方课程的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互补和协调,去掉类似的雷同的,在内容选择上从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为了使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能在同一个高度上,应加强专业教师配备,应加强相关教师、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使地方课程教学逐渐规范化。
上级教育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想了解基层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不要光听领导说或看材料,要到实地去调查去研究,走进学生,走进一线教师,问题是存在的,要想解决问题,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层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决定了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上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下到基层了解情况,要让基层学校了解其真实意图,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更有效的指导改进工作。
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也应该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评价等相关机制,进而促进此项工作,使之走向正轨,就向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的一门学科。
应注重对学校课程编写的审查和批准。
二、课堂教学情况
1、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什么
(1)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教育观念的变化。由教育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
A、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
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一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与合作的作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B、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改变以往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分成小组,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居高临下,具有权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师生之间不再是过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成为互为课程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2)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鞍山市面对新课改,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网络,教研活动分东南西北四片进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发现并培养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范、交流,适时召开现场交流会;期末总结、研讨。
重视发挥教研组织的功能,建立了市、片、乡、校四级教研网,课改成果层层传递,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强化校本教研,他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课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选题进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计划,有周教研活动计划,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联谊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先后两次召开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千山区教育局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员、时间和经费的保证。每年教育局给师校拨款20万元,保证了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专题研究针对性强
中小学教研部门选择课改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中小学进行了学习质量评价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初都确定研究专题,每学期末写专题研究论文,有的还公开发表。
(4)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不断总结推广课堂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涌现出了新的课改典型。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领导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引路课;全体教师的汇报课,小学教师达5646人次,中学2200人次。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观念变了。
教师普遍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
A.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B.有助于体现学科特点,关注人文性和实践性。
C.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D.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方式灵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学法”将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带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B.借助“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C.采用“诵读法”打破常规,摒弃烦琐的分析,侧重让学生自读、自悟。
D.针对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法”学习,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学生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求异、创造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明确了“课堂讲授还要与不要”的问题,明确了“讲”与“灌”、“填”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新变化:
A.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变化:
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乐于自主探究,敢于挑战自我,使个性得以张扬。
(1)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一节课教师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想怎样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必须是学习的自主性,而这,取决于课堂的气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
(3)实现自主探究的拓展——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
人类普遍存在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应把教材当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走进生活。
乐于合作探究,敢于超越自我,使潜能如花绽放。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探究。
(2)开放时空,使学生能合作探究。
(3)适当介入,使学生会合作探究。
(4)积极评价,使学生乐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讲解等。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学习方式,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情况如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况非常好。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伙伴,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发挥的非常突出。
4、你认为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老教材是“学”材,新课改教材是“教”材。教师应该敢于打破教材的编写体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处理教材。
5、校本教研开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科本教研活动。2005年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城市召开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会。2006年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校本教研经验成果交流会暨总结表彰会。会上经行了不同层面的经验交流,进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6、对课堂教学还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困惑二:如何优化课堂中学生的活动?
困惑三:如何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困惑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学习?
困惑五:如何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
三、教师培训情况
1、教师都参加了哪些培训
教师参加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有些学科还参加了专题培训。
2、参加各级培训的人数有多少
四年多来,我市已有1140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562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4159人次参加市级培训,课改年级的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真正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基本达到多数理解,少数精通,少数稍差。
4、对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熟悉,55%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掌握,15%的教师对新教材还不能掌握。
5、课程改革前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哪些变化
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实验教师对课程及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实验教师对本次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师行为的改变:
(1)人人做到微笑进课堂;
(2)能倾听学生们不同的声音;
(3)注意关注更多的学生;
(4)能够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6)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6、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何不同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课后巩固”为“当堂训练”。
7、各学科教师是否配齐
各主要学科教师能够配齐,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教师农村初中还有个别缺乏。
8、对培训还有哪些要求
对新教材培训应该半年进行一次,已经培训的教师还应进行二次培训,个别学科针对个别问题还应进行专题培训。
四、课程资源开发情况
1、各学科《课程标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不能,但我们通过前沿教育研究网进行了网上公布。
2、各学科教材和教师用书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能做到人手一册。
3、教辅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辅材料都是通过新华书店教师和学生自己购买,缺乏省市统一要求。
4、结合教学还开发了哪些资源
农村中学农远的学科配套光盘,还有鞍山教育网和前沿教育网的网上资源。
5、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吗
新课程教材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多数教师也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6、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还应剖那些想法
准备在前沿教育研究网上逐步建立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库。
五、设备和基地建设情况
1、教具和学具配备是否齐全
条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学具,条件差的初种基本没有教具和学具。
2、仪器设备配备情况怎么样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各个学校都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好的学校能够做到班班都有多媒体。全市有十所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
3、各个学科的实验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实验室建设非常到位,仪器设备非常齐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实验室。
4、专用教室是否齐全
95%以上的学校都用专用教室,其中包括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
5、市、县(市、区)是否有实践基地
市、县(市、区)少数学校有实践基地,包括学农基地、学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军训基地等。
6、学生在基地怎么样实践
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各种经验,不收费用。
7、实践基地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实践基地只能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建立的,不属于学校固有的,所以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比较困难。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辅情况
1、是否喜欢新教材
学生喜欢新教材,教师不太喜欢新教材。
2、能否适应新教材的安排吗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B.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C.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D.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所以教师能够适应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内容安排的怎样
教材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4、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是否够用
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略显紧张,一些生源好的学校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一些学校完不成教学进度。教师只有开快车,易煮夹生饭,学生消化不良。
5、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目标逐步提高,最后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将牵制教师相当的精力,但也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新课程实验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和教师为解决这个问题也将就网络技术何时进入学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做出选择,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冲突”。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要正视实践中教师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以更加切合教学实际既缺乏胆量又欠缺能力的问题。因此,增强教师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已成当之急。
能否解决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课上只“啃死”一种方法而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之先进是无可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
6、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辅材料都有哪些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确定后,以课标、教材、教参、教辅的编写为重要凭借实施。调研发现,新课程教材、教参、教辅有待改进处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当数量的调查、参观等实践性活动,外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独立看似都合理,实际都落实则偏多,缺乏时空保障,遑论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回避定义(初中数学),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语),有的教材欠精美,虽价格略低,却并不为广大师生喜欢(小学语文),还有的教材有知识性错误(初中语文)。再次有的教参观念陈旧,指导性不强(语文),有的同步练习册与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讲的知识点,却有作业(语文、数学等),有的不考虑小学生实际,练习册习题不注音,没人辅导学生就无法做题(小学语文等)。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教学增加了困难。
对策探讨:
1、反馈信息,促编写者改进。
2、实践性活动年级统筹,尽可能学科间结合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增强指导力量。
3、强化教师教学主动性,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参、教辅。
7、教辅材料是否够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很多,够用,但不规范。教辅资料不准统一征订,也就意味着不准统一使用,这不符合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特殊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无论从商品的本质特征,还是从教辅资料的编写、印制、发行、使用等,与其他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对目前的这种混乱局面,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伤害的不仅仅是广大的学生,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我们的教育市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省市必须强化对教辅资料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已势在必行,其建议主要归纳为四个“一”:
第一、出台一套强制的管理政策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类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规,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辅资料推荐目录,规定学生使用教辅资料的品种和数量,规范教辅资料的定价,这本身符合教育市场规律。一个学生手上有几套教辅资料,一个班上或者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省市同时使用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的教辅资料,根本就不利于教学业务的指导和教育质量的监测。
第二、成立一个教辅资料的管理、审查机构,建立教辅资料的准入机制。
成立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教育业务单位)牵头,由各学科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辅资料审查小组,对进入本省市的教辅资料或由本省市编写的教辅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从质量、价格、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具体审读意见,并从中选出优质优价的、适合本省市中小学生使用的品种进入市场,严禁低质价高的教辅资料进入中小学校,同时将专家审读意见向社会公开公布。
第三、搭建一个集教辅资料编写、出版、发行、使用、指导、管理等于一体的市级平台,强化对教辅资料的质量保障和指导服务。
教辅资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一旦消费者购买,凭一个简单的说明书就可以使用。教辅资料除了注重编写质量、正规出版外,其销售行为必须包含指导教师、学生使用的过程。然而现有的发行渠道,无论是正规的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二渠道或个体书商,追求的纯粹是经济利益,只管把书送到学生手中算数,对于教辅资料的质量如何、学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销售和服务完全脱节。因此,搭建一个集编写、出版、发行、指导、管理于一体的市级机构势在必行,然后各区县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共同加强对学生选购、使用教辅资料的指导、培训和服务。
第四、组建一支由各个方面组成的执法、监督队伍,加大对整个教辅资料市场的查处和管理。
目前对图书资料市场或整个文化市场执法的是市区文化执法队,但其查检、查处的内容和范围也仅仅是看图书资料出版印刷和发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对图书资料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情况却无从查处。因此,建议应该成立一个由文化执法人员牵头,集行政主管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出版发行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于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或学期未对各中小学生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乱用、滥用和违法购买使用教材、教辅资料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查处。
8、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教材还存在哪些问题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中小学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的统一性过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很差,不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而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如何使课程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的学校设置了符合当地与学校实际的课程,有的学校自编了相应的教材,许多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补充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弥补了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不足。但就总体而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实践验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不够明确,只局限于经验层面;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理论和开发能力。有些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正在探索中前进。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当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制定相应的课程规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宽松的课程管理体制,规范其行为,确保其实效,逐步形成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学课程结构。
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第四篇: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皮山县藏桂乡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皮山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2010年11月7日 皮山县藏桂乡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验汇报材料
自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学校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加强了课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由校长亲自抓,确保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制度整改,条件保障,舆论宣传,对改革过程指导和调控。我校课改实施的基本指导原则是“立足本校,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全力推进”。
一、大力深化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光辉成就,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年来,我们细心钻研“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研究各类有关课改的刊物、资料,细心聆听专家讲座,使全体教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了初步的认识: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科目本身和缺乏事例的现状,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老师们有了这样的课改理念的基础,为下步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重点做了以下几点:
1、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一堂课,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关注了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师的“教”。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而不是突出自己的“讲”,要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看教师如何“表演”。教学定位是学生的“学”,要根据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案。
(2)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不仅注意培养优生,更关注对学后进生的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而且要让他们“爱学”、“会学”,不仅让优生吃得饱,而且让学困生吃得好,真正做到教学面向主体学生的发展。
(3)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
2、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丧失了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关注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 2 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质疑创新精神。
三、使学校管理科学化
首先,通过制度化建设,真正实现量化考核,全面评估每一位教师。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其次,使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学校管理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帮助,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适应课程改革,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为课改配备了实验设备,这些都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其社会效益和教育成果将会越来越被广大家长和社会群众所接受和认可。
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探索、创新的教育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持久的、持续的发展过程。自实施以来,我们已经少了些课改实验前的激情与猜想,更多的是对课改实施所进行的冷静分析与理性思考。我们决心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用爱心、用真情,去实践、去思考、去创造,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今的社会,校与校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师资队伍的竞争。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因此,近几年来,我校继续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为此多次召开专题行政 3 会议,拟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商讨培训措施,力争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使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挑起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任。
1、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德在先,行在后,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本学年来,我们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实现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我们利用大量时间,认真组织学习了师德规范,并要求全校教职工以此为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从教言行,争做师德标兵,收到良好成效,全年无重大不良师德行为出现。同时,我校还结合上级部门有关要求,大力开展了以“奉献在学校,创新在教坛”为题的师德征文活动,全校教职工参加勇跃,成效显著。
2、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职工业务素质。本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继续得到顺利开展,我们先后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培训活动。在这些培训活动中,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了详实的内容,并指定专人负责。通过这些培训活动,使我校教师专业基本功有了很大的提高。
3、继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职工参加各级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来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本学年,我校在支持鼓励教职工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中,做到了三个保证:一是保证支持教职工参加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二是保证所有上级安排的学习培训活动都积极派人参加;三是保证为参加教职工报销相应的学习培训经费。通过以上举措,我校教职工参加学校以外的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几乎达到100%。
4、实行全员聘用改革,努力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县教委及人事局的要求,本学年初,我校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全员聘任制,与全校教职工签订了聘任合同,改革健全了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同时,从本学年开始实施量化积分制,打破了以往的平均主义及“吃大锅饭”现象,初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了优劳优酬、多劳多得,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改善了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通过以上措施,近年来,我校师资水平又有了明显提高,本学年共有两人获得县级优质课二等奖,两人获乡优质课一等奖。我校教师辅导的学生参赛中,共获得市级、县级奖近四人次。
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教育。
1、强化教育管理,狠抓教学常规。
近年来,我校根据上级工作部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各种教学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职责,使各项检查考核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同时,我校对教学常规所涉及的计划拟订、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后进生辅导、课外活动、教研活动、成绩考核、各种总结等各项工作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并加大了检查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实施课程改革,推进教研、科研。
首先,积极组织干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改学习、课标培训和新课程观摩等活动,明确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具体要求。鼓励教师多渠道了解课改信息,争做课改带头人。其次,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教师们把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逐步运用到教学中去,以此来推进我校的教研、科研。
3、增强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本学年,我们在坚持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大了教改的力度,建立了激励机制,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好保障。一到六年级绝大部分学科都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
六、解放思想、特色办学、推进双语教学。
以教学过程管理为着力点,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教育过程中加强课后辅导及检查工作,每节课后布置适量的听力及笔试作业,并及时进行检查。对汉语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缩短生与生之间的差距;跟踪双语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汉语口语及语法的综合检测;定期抽查双语教师的教学“七认真”工作,深入学生、班级,及时掌握双语教学动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双语教学工作正常、规范、有效进行。各教研组均重视组内双语教师教学工作,并且每学期进行两次双语教师的随堂听课和二次专题教研活动,使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结合县教育局提高双语教学的要求,我校为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1、选配汉族老师和双语精通的老师专门安排给“双语班”授课。
2、实行严格选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工作。我校在严重缺教师的困难情况下,通过考试选出知识层次高、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来作为双语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3、进行新的考试改革。“双语班”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面试考试,每月进行一次汉语和数学的考试。
4、大力提高办学条件。认真贯彻教育局的《实行双语教学的文件》精神,每年专门为“双语班”投入1000元左右的资金,配备DVD、电视机、盆子、水壶、水桶等教学辅助工具及班级日常用品,此外还 6 有同步练习册、钢笔字帖、教育图表和教学光碟等教材打造了“双语”教学的物质基础。
5、注重教学规范的完善。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命所在,学校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重视加强并不断规范和完善教学管理。
6、严格教学过程的管理。我们要求从教导处,到教研组、备课组,都必须做到计划在前,打算在先。按照期初定计划,中途落实工作,实行多样检查,期末做好总结的步骤,力求工作条理清楚,目标明确,事事落实。在此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抓好教师的教学“六认真”管理,通过“三个结合”,即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7、领导班子特别关注“双语教学”,实现了及时听课,及时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8、为了加强双语学前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双语教学”基础,我们认真做好了开办“学前双语班”的工作。扩大了学前教学的规模,今年招收了175名学生,5岁和6岁两个班。备课教案、教学课时、作息时间、课程安排等关键因素进行了合理安排。特别保证备课教案对学生的适应性。我校高度重视双语学前工作,大力搞好办学条件。在学校财务有巨大的困难下,还是投入20319元资金仍然配备了必备的材料、动员家长,让他们投资16200元的被子、褥子等材料,实现了衣着统一,同时还配套了现价值1万多元的电化教学设备。
在教学试验起步阶段,针对我校双语师资缺少,全无经验的现状,7 我校成立了专门的双语领导小组,走上了一条探索之路。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统筹安排,深入教学一线,参与研讨,亲自抓双语教学工作。为保证双语教学有效实施,我校还经常性地组织双语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双语教学常用方法,使教师逐步从“经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化。为保证教师培训的顺利进行,我校拨专项专款,保证在经费方面满足教师接受培训和购买相关资料的需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促进双语教学科学化、实验化。
经努力,去年我校五年级双语班的一名学生参加地区级双语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2004年来被区内初中班录取的学生数达到54名。
皮山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2010年11月7日
第五篇:高中教师现场观摩研讨会汇报材料
高中教师现场观摩研讨会汇报材料
2014年6月20至22号,在范xx校长、陈xx书记的带领下,我一行八人赴青州xx、xx一中学习先进学校的管理及课改经验。同行诸君还有吕xx、刘xx、宗xx、白xx,司机为邵xx师傅。
时值雨季,我们冒雨前行,在20号中午12点前率先赶到xx二中。在xx二中参观了学生就餐及午休情况,并与xx二中校长座谈后,下午赶赴xx。我们先约谈了xx二中副校长,请教了关于课堂改革方面的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21号上午又联系xx一中副校长张xx,到xx一中参观学习。下午赶赴xx市委党校参加“xx省‘翻转课堂’课题研究及推进经验介绍会”,22号上午参加xx一中现场观摩研讨会。
三天的学习,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识。为落实和推广先进经验,现把学习所见所感归拢提升,总结汇报如下。
一、管理
(一)安静而有序的就餐环境。
xx二中的精细化管理确实很到位,偌大的餐厅,男女分区就餐,学生依次排队买饭,没有推搡,没有拥挤,都在有序排队买饭。但让我惊讶的是,没有人随意说笑、大声喧哗。学生的就餐,体现出良好的素养。
(二)干净而美丽的校园环境。
雨中的xx二中校园很是安谧,青葱的花草树木掩映着一栋栋亭台楼阁,唯美醉人。徜徉其中,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但让我们连连赞叹的却是,转了大半个校园,我们竟没有发现一片纸屑。校园的卫生整洁的让人惊讶。别说校园内没有纸屑、食品包装袋等垃圾,就是墙壁上,也没有到处可见的涂鸦、脚印和球印。这种印象,同样来源于xx一中和xx二中。
习惯就是素质,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坏的习惯毁人不浅。
(三)人性而温情的宿舍管理。
我们跟随值日老师分别进入男女宿舍,考察学生的午休管理。整个宿舍楼虽有学生不断进出,却依然是安静的。听介绍,我们了解到xx二中的宿舍管理分多个层次,一是带班领导的巡查,二是班主任的值班检查,三是宿管员的管理,四是各宿舍的轮值学生检查。重点查什么呢?学生的到位和说闲话。当日的带班领导介绍说,午休期间,学生进入宿舍,只允许做两件事:睡觉或学习。这比我们学校的午休管理人性化,学生不愿意睡觉,也别硬逼着他睡。他精力充沛,愿意学习,老师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只要不影响同宿舍的同学休息即可。所以我们在巡视xx二中的学生宿舍时看到,几乎每个宿舍里都配备了学习桌,每人一张。偶尔有个别宿舍没有学习桌,是什么情况呢?xx二中的领导说,我们也有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违纪了,就把他的学习桌撤掉了,表现好了,再配发。晚修也是这样,愿意学习,可以,但不能影响别人。允许学生使用充电小台灯,为了保证学生用电安全,学校在每个年级部专门配备充电插排,一次可供一个班级六十人同时充电。各班错开时间充电,这样在老师的监管下,既保证了充电的安全,又保护了学生拓展学习的热情。这是关怀,这是温暖。
二、教学
(一)请教xx二中赵xx副校长。
关于课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赵校长给予了一一解答。
1、问:学生在预习案上投入的时间过长,没有了消化吸收的时间。
答:一是要给预习案瘦身,不能让学生把预习案探究案甚至当堂训练案都在预习时间完成。二是要限定每天发放的预习案数量不超过三科。三是必须保证晚自习留一节课时间查缺补漏,消化吸收当天所学内容。四是要经常调研学情,掌控各科作业量。五是普通班一定要降低难度。
2、问:在落实上,有没有实行周考制度或月考制度?
答:没有。但每单元学完,都有单元过关检测。每学期进行四次考试,即除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每半学期中间再加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这样算来,基本上是每月考一次了。
3、问:训练案的数量怎么掌控?
答:每周发三科的训练案,每个训练案的训练时间不超过30分钟。印发每个训练案都要由包组领导审核签字。
4、问:虽然推行了三年高效课堂模式,但仍有部分老师不理解不支持。
答:三年了,成绩如何?如果成绩不差,就不要担忧,要继续搞下去。三年的实践,你们也一定认识到符合新课改精神的高效课堂模式,是方向,是对的。不能倒回去,再去坚持落后模式。另外,每种模式,每个环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去不断的优化,改进。
(二)现场观摩xx一中“翻转课堂”实践。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翻转过来,一是把老师的教学搬出正课外,老师编制学案并提前录制微课(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一个重难点的微视频),上课前一天让学生在自习课上根据学案自学教材,在有疑难时自主选择观看相应的视频学习(必要时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在线上、在线下与老师或同学研讨),通过按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在上课前理解绝大多数内容。二是把学生以前在自习时独自做的作业,搬到课堂上来进行。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作业,有疑难时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一齐来讨论。
微课介入课堂,有多种便利,一是老师针对重难点讲解的微视频,可以反复使用,成为可以灵活应用的教学资源。二是既便于学生学习,又有效减轻了教师备课负担。三是在线测试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以“微课导学”和“自学质疑”为核心的翻转课堂的实质仍然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xx一中总结为“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二段”是指“自学质疑课”和“训练展示课”两种课型;“四步”是指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课时规划、难点精选、教学设计、微课录制;“十环节”是指学生学习的十个环节,其中自学质疑课包括“目标导学、学案导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训练展示课包括“目标导学、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五个环节。
xx一中在课堂改革中率先引进微课,走在了全省课改的前列。但不管课堂学习模式是怎样的,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就是好方法,就是好教育。
反观我校的课改,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投入太少;二是监管力度不够;三是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四是校本教研力度不够深广,五是奖惩措施不够健全。但有一点是可以大声肯定的,那就是方向不错。只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集思广益,虚心以纳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树立典型,帮扶后进。那么,成武一中的课改就一定会不断走向深入,并最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