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新改)

时间:2019-05-13 05: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新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新改)》。

第一篇: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新改)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

名:周菊英 指导教师:赵新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1秋 层

次: 专升本 学习中心: 邯郸教育学院 完成时间:2013年10 月21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

【摘要】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苏轼豪放词,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写法灵活,用典较多。苏轼词从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展示出了一种雄浑壮观的豪放之美。

【关键词】 苏轼 豪放词 审美特征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宋后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苏轼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豪放词,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本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几首苏轼有代表性的“豪放词”,简单论述一下苏轼词从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展示出的雄浑壮观的豪放之美。

一、“以诗为词”,题材开阔之美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诗。在苏轼的笔下,怀古伤今、悼亡送别、说理谈禅、咏史吟物、抒怀言志、抒情记事都一一发之于词,整军修武,抗敌御侮,田园风情、农村生活,山川景物等,都成为词作的描写内容。

苏轼豪放词里的“以诗为词”还体现在引用或化用先前诗人诗句上。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二句便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又如《念奴娇·凭高远望》“举杯遥月,对影成三客”完全是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苏轼本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词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词为诗裔,诗词同源”(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因此,苏轼引用前人的诗句入词与题材扩大相映,改变了词创作的固有风貌,“自成一家”,最终创立了豪放词风。

苏轼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意有所触,情有所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张伯驹《丛碧词话》)。最能反映苏轼在词的题材方面开拓的有两类:

一类是抒写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苏轼为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颇为得意。该词上片着重写出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着重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豪气四溢,充满昂扬振奋的情调和为国杀敌的壮志豪情,开篇便曰“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千骑卷平冈”,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儿来了。孙权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词人如今也要“亲射虎”,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亦是“聊发少年狂”也。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酒酣胆尚开张”,东坡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东坡终是想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于是,他盼望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到边疆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里一“挽”、一“望”、一“射”。三个连续动作,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誓为国效力,驰聘沙场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女儿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这是东坡对温、柳为代表的传统词的挑战,他以“揽辔澄清”之志,写慷概豪雄之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把词从花间柳下,浅斟低唱的靡靡之音中解放出

来,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凡是写诗的内容,无一不可以入词。词至东坡,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

另一类是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达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如苏轼贬官密州后,在一年中秋佳节为怀念分别多年的弟弟苏辙所填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上片从幻想上天写起,两次转折,全靠“我欲”、“又恐”、“何以”等词转折开阖,显示了诗人感情的波澜起伏。下片写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知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实自古而然。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人”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感情范围内的“人”,而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该词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色彩,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放达,赋予月亮以艺术的生命,至今仍广泛传颂,留给我们美的享受。

二、词风豪放,意境雄壮之美

苏轼的很多词风格豪放,寄托理想抱负、抒写旷达洒脱人生情怀总是和词中壮美的意境完美结合在一起。拍岸的江水、穿空的怪石、挺拔的大树、浩瀚的夜空等等,这一类景色随处可见。这一类清奇雄健的自然景物,又往往被词人放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来加以描绘,于是便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苏轼词的豪放旷达的风格,又总是和羽扇纶巾的风流人物、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士、把酒问月的诗人、乘风破浪的渔父等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而鲜明地表现出词人的理想抱负与乐观进取、洒脱旷达的精神。苏轼的词跳出了“香而弱”与“ 艳而软”的陈旧的圈子,一改柔婉纤丽的细腻温润风格,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出词的意境雄壮之美。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情怀激烈、意气昂扬,抒发了词人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语出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

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雄壮之感。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苏轼为什么如此向慕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呀!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话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然而人生几何,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这是历史与现状,现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岩,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可以说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意境雄浑壮美,令人赞叹。

三、运用典故,表现手法之美

苏轼的豪放词风还体现在不拘形式,语言创新和运用典故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其词作独具一种别样之美。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的镂金错采的特点,多方面吸收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为了充分表达意境,有时还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创制新调,以散文句法入词,一改花间词人的香词艳语,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诗,成为与诗相同的言志抒情工具。为了表达

内容的需要,苏轼宁可突破现成的音律形式而予以创新,而不愿让自由奔放的风格受到束缚。“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不是不要声律,而是在重内容,重艺术表达的情况下,对原有格律有所突破,使内容和声律更加协调,这实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另外,苏轼在有的词作中用典较多,以典故拓宽词的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连用三个典故,将作者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抒发的淋漓尽致。

1.“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孙权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词人如今也要“亲射虎”,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心意。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被贬密州,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是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何重用。3.“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天狼星。《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为对北宋边境屡有侵犯的西夏等国。“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决心。

有时候,苏轼还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心绪、思想、营造出豪放崇高的氛围。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撷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历史人物“周瑜”入词,使词意境恢弘,词中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借历史事实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意境雄壮。

总之,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疆域。词至苏轼,不再仅仅是倚红偎翠、娱宾遣兴的工具,而是“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不可入于笔端。苏词之豪放,更应与太白并提,刘辰翁亦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指出苏轼以词表现出自己“倾荡磊落”的自我,从而达到了“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艺术效果。而诗人陆游以豪放之心胸接受东坡豪放词的雷雨冲

涤,感受到“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余》引)则艺术地道出东坡豪放词的独特的审美意义。

苏轼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的艺术风格。其豪放风格表现在题材内容、雄壮意境、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对辛弃疾等后代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的豪放词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袁士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北京

2.木斋:《苏东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吴组缃,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着》,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第二篇: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对比

曹铮 136370015 法学(英语特色)班

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的词人,且都以豪放词著称于世。苏轼一改前朝写词的委婉之风,大刀阔斧地将所见所思所想写入自己的作品,前期的作品奔放而雄浑,意境开阔,满腔的报国热忱跃然于字里行间;后期被贬黜时的作品多为自我安慰和宽解,豪放中带着许多看破世间仇怨和苦难的委婉,显现出其旷达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顺应着之前豪放词的发展,将自己戎马一生的经历和报国之心难以遂愿的压抑写入作品,将豪放词推入一个新的高峰。在豪放词发展史上,人们把苏轼和辛弃疾看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以“苏辛”并称。然而,虽是并为豪放词的代表,但是具体来说,其词风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 “大江东去”与“千古江山”——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

总的来看,苏轼与辛弃疾在词风上的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了之前绮丽婉约的风格,将豪放词创立并且发展起来。主要通过两首词进行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词的上阕就地写景,为下阕人物的出场做好准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创造了一个壮阔雄浑的空间,豪气冲天,让人为之一振。紧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地点的位置,随后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描写赤壁之战的惨烈场面,使人在感叹苏轼豪迈而精湛的文笔时被这样的一个激烈、热血、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震惊到。在激烈之后,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做上阕的总结,平复语调,引起下阕。正是这如画的锦绣江山才造就了一代一代的英雄豪杰,在千千万万的英雄豪杰中,苏轼最看重而且最欣赏三国中谈笑间就能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于是在下阕开头就集中刻画这一英雄形象。“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滚滚江流之上,一位挥动着羽扇、身着儒衣、衣带飘飘的青年将军,谈笑着指挥着万人军马,抵挡着敌人来势汹汹的攻击,瞬间将敌人击破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但是,接下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将作者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中,不免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感叹世事变迁,感慨人生无常。最后一句的感叹,调子虽然低沉但是终究无法盖过上文的蓬勃而发的气势,反而由于最后一句的突然低沉让之前的气势显得更加磅礴大气。在苏轼之前,词风大都是缠绵悱恻之调,苏轼不然,打破了婉约与豪放的界限,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辛弃疾同样面对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追怀往事。他借赞扬历史上的英雄任务,讽刺苟且偷安、委屈求和的人,表达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故土的决心。词中豪迈激越、气度不凡的风格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二. “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无人会登临意”——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表现的是一种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这首词便面上是写作者归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实际上是借此表达作者对在政坛遇到的打压和挫折的乐观的态度。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狼狈,唯有苏轼一人“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一样可以如此淡然,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点坎坷又算得了什么。这是苏轼经历过政治风雨后的体验,只要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忍住风雨的吹打,终有风和日丽的一天。

“无人会登临意”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主要表现的是他对抗金复国的执着和报国无门的感伤。作者登临高亭,遥看祖国大好河山,百感交集,痛恨自己报国无门。抒发了英雄无路,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朝廷投降派苟且偷安的不满。

从二人的作品来看,苏轼将自己的个人遭遇同自然环境的描写结合在一起,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现人生哲理;而辛弃疾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满腔的爱国热情。在我看来,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首先是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苏轼处于北宋,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没有太多的动荡;而辛弃疾则处于一个国家备受欺凌,时局动荡的环境。另外一点,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相关,苏轼一人融汇了儒释道三种哲学的精华,因此它的作品中带着很强的哲学道理的韵味,而辛弃疾接受了完全的儒家教育,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因此它的作品带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二人一个旷达,一个悲怆,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后人无从超越。

第三篇: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性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诚 信 承 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差异性》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二○一七年五月九日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中文摘要(含关键词)…………………………………………………………1 英文摘要(含关键词)…………………………………………………………1 正文 ………………………………………………………………………………2 引言 …………………………………………………………………………2

一、总体风格的差异 ………………………………………………………2

二、情感态度的不同 ………………………………………………………4

三、表现手法的区别 ………………………………………………………6 结语 …………………………………………………………………………8 注释 ……………………………………………………………………………10 参考文献目录 …………………………………………………………………10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摘要

在宋代豪放词的发展中,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家,开创了豪放词风,改变了词坛风貌,成为北宋豪放词发展和创新的开拓者。而南宋词人辛弃疾则集南北两宋词之大成,在苏轼的基础上,延展和壮大了豪放词的题材,使宋代豪放词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一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主要通过总体风格的差异、情感态度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区别这三个方面来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表现两者豪放词的独特魅力,在对比中更好的领悟豪放词的壮美。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词 差异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ld word, Su Shi and Xin Qiji are two representative figures,Su Shi as a song writer,created a bold word wind,change the style of ci.And Xin Qiji set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two Song Dynasty Dacheng,on the basis of the Su Shi,extended and expanded the theme of bold words.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difference and attitude differences and writing skills,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u Shi and Xin Qiji the bold word differences,understand better in comparison to the bold word of the sublime.Key words:Su Shi Xin Qiji bold word

differences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差异性

引言

宋朝词坛早期因受到晚唐、五代以来的柔弱绮靡的传统影响,不少人将儿女私情、羁旅愁思、春花秋月这样的题材创作视为词的正宗。文人大多奉承柳永词风而深受影响,导致词的创作题材单一而失去活力。在诗文方面有所成就而倡导诗文革新的苏轼,在熟悉了词的文体创作后,试图革新词体,改变词坛风貌。[1]

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传统的诗庄词媚壁垒,把诗歌题材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新境界,以其奔放的才情,洒脱飘逸的文笔,开辟了一代豪放派的新词风。在词中尽显放旷胸怀。南宋词人辛弃疾则在苏轼基础上发展创新,将广阔的诗歌题材与主题引入词中,擅长使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壮美豪情。他与苏轼一样勇于突破传统的约束,进行大胆创新,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在宋词的文学发展史里面,苏轼和辛弃疾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常表现出自然奔放、雄浑有力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不仅饱含报国的理想壮志,也充满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精神,可贵之处更在于他们敢突破传统,用词人独特的眼光,从新的层面去面对人生起伏。如果说苏轼是豪放词发展的奠基者,那么辛弃疾则是把豪放词发展到顶峰的大成者。苏、辛二人的词风体现都视为“豪放”,但其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2]古人评苏词用放而不用豪,评辛词用豪而不用放。仔细探究,二者在风格、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区别。

一、总体风格的差异

苏轼和辛弃疾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就好比唐诗中常被人提及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词都展现出雄壮豪迈的气魄,对宋代豪放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共同创造出一个璀璨辉煌的豪放词派,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生平经历不同、仕途遭遇不同、个人内在思想不同等等,二者所写的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显得风格迥异。

苏轼,年幼时便展现了惊人的文学素养,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就一举成名,之后仕途一帆风顺,直到在新法实施问题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产生分歧,被迫离京。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任职三年后,被调往密州,才有了苏轼第一首豪放词的诞生。

初次创作豪放词,便成为豪放词典范,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是豪情万丈,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就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气概豪迈的豪放基调,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紧跟着“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短短的四句就表现出猎者神气威武的姿态,随猎者声势浩大的场面,营造出众人出猎的壮大场景。“亲射虎,看孙郎。”中苏轼更以少年时期的孙权自比,显出一种狂放与豪迈的气势。

接着便是借景抒情,从出猎的景象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借打猎一事激发出起内心深处那股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豪情便迸发洋溢了出来,酒酣后更具胆气,兴致越发浓厚。发出“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感慨。苏轼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虽年事已高,两鬓斑白,却满怀希望,盼着朝廷有朝一日能像汉文帝那样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重新对自己委以重任,得以奔赴边疆,抗敌报国。那时,他将把弓箭拉满,狠狠抗击侵入国土的西夏。

这首豪放词也成为被广为传诵、千古流传的苏轼词作代表之一。苏轼借出猎之行来抒发兴国安邦之志,将词的意境升华,把词的题材范围扩大,提供了全新的豪放词演绎。词中结合了叙事、言志、用典,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形成苏轼独特的豪放风格。词中用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苏轼出猎行动的浩大场面,发出渴望报国抗敌的呐喊,表现出苏轼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雄风和胆气,苏轼放旷的词风风格在此也可见一斑。

之后苏轼又在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后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时间段,便是苏轼豪放词喷涌而出的时期。在仕途上的屡经磨难,壮志难酬,或许是不得不自我排遣,苏轼此时的词具有诗化的倾向,抑或是将自然景色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抑或是感慨古今往事,充满哲理的思考,这些词中更多的有一种旷达、超然物外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气势磅礴景物描写,也不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超然态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洒脱旷达情怀,“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永遇乐》)中悟得人生如梦,学会摆脱个人失意和愁绪达到心灵的解脱。苏轼更多作为一个文人,思考人生目的和价值,思考文人的进退出处问题,在进退中面对荣辱,达到泰然处之的态度。[3]这也是他词风总体风格的一个体现。

而辛弃疾就无法做到苏轼那种洒脱和旷达,稼轩诞生于金人统治区,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宋朝南渡,辛赞因族众拖累,无奈入仕金朝。但辛赞念念不忘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文武双全,充满爱国之心。年幼时就发誓用剑杀尽天下贼,用笔骂尽天下贼。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就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并掌书记。耿京被叛徒杀害后,辛弃疾率领五十余骑直闯金营,生擒叛徒,带领义军投奔南宋国后,得到朝廷赏识,并留在了南方担任江东安抚司仪官,辛弃疾任职期间屡次主张、建议收复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中原,抗击金人,却没引起朝廷的重视,他在极大的悲愤和苦闷中写了不少词,用大胆的想象,超越现实的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满腔热血却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

在《太常引》中他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表达出自己主战抗敌的思想和对现实朝廷不作为,妥协偏安的不满。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嫦娥奔月、月宫桂树这两则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借助月亮的神话传说,述说自己虽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未成却年事已高,只能无奈地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更幻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他要直入月宫,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还给人间一片光明。表达自己势必要扫除南宋投降势力,击破金人统治的黑暗笼罩,还人间一个太平的决心。词中运用奇特的想象,透露出远离尘世的意味,用慷慨激昂的方式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4] 稼轩的词中,人们称之为别调的豪气词占了主导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价道:“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5]辛弃疾的豪迈纵横,慷慨激昂的词风,突出表现在他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决心中,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便是这种决心的真实诠释。与苏轼不同的是,辛弃疾的豪放词中,有不少写忧愁的作品,但这样的愁绪,不像是婉约词人所歌咏的那种春花雪月、离愁别绪的闲愁,更多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担忧、报国无门的愤慨,如“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水调歌头》)中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为时光的流逝而痛苦万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渴望被重新任用的慷慨悲歌。

辛弃疾词中,偶尔也有些“意倦须还,身闲贵早”的思想流露,但与苏轼的放旷不同,他无法忘怀自己的理想,那个从小牢记在心中的恢复中原、抗击金人的夙愿。在《沁园春》里提到的“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带湖新居将成》中的“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便有所表露。他更多像是一个英雄将领,理想是专一而执着的,不管是出仕,还是居家,时刻不忘抗金报国、恢复中原。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被写进词中,构成了稼轩词豪迈而沉郁的风格。

二、情感态度的不同

“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但在苏词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笑看人生起落。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中稍有年长却保持着少年的狂放姿态的苏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轼,依然充满活力去狩猎。“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展现着东坡一股子“狂”劲和豪兴,这里苏轼更像是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虽有三十八岁,但是依然充满激情,对年龄丝毫不在乎,对以后的日子保有信心和斗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苏轼对报效祖国依然有着期望和强烈的追求。由此可见,该词并没有体现出苏轼被贬后的悲伤和郁闷,更不要说对生活的绝望或者对朝廷不公的批判。苏轼确信只要一身豪情壮志在,个人受到的不公待遇就算不了什么了。

苏轼性格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个非常乐观阔达的文人,几度位高权重,又几度屡遭贬谪,仕途坎坷,一生可谓是多灾多难。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没被磨灭,即使在困境、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去游览自然风景,感受古今豪情。保持着高度旺盛的创作活力,每首词都有所突破,即使贬于黄州处于年老阶段依然屡创经典。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把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景物和英雄豪杰的逝去联系在一起,暗自嘲笑自己壮志未酬,却又自我感慨抒怀,让人体会到那种豪放的洒脱气质。同时又感悟出时光易逝,令人陷入到历史沉思当中。苏轼面对人生起落的积极态度的可贵性,正是在一个封建时代中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而且敢于付诸实践,顺境则奋发有为,逆境则超然物外,不卑不亢,在任何地方都能体验到人生乐趣,活得潇洒自如。统而言之,苏东坡这样的广阔胸襟和乐观态度,造就了他在豪放词创作的不凡。

辛弃疾词中的情感似乎给人的印象更多是悲情苍凉,他生活在南宋时期,面对国破家亡,内忧外患的情形。陷入金人统治区的辛弃疾既有词人的豪放气质,更多是有军人的豪情壮志。辛弃疾面对的是一个国难深重、民族面临危殆的时代,带兵起义投奔南宋国后被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以恢复中原为报国理想。

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主和派把持朝政,他们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对主战派更是多般排挤打击,辛弃疾作为一个刚毅果断、充满豪情壮志的战士,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总逆流挺进,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反对投降,坚持抗金的政治思想。辛弃疾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料屡次上表进谏提出抗金主张都不被认可,因而在其词中,围绕当时的现实,为民族国家发出慷慨激昂的正义呼号。斥责南宋当局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答陈同甫》)、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他抒发报国之志,充满以身殉国的慷慨激情,道出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被开裂。”(《贺新郎》),其词奔放驰骤,生气勃勃,凌厉向前,充满乱世创业的英雄气概。[6] 辛弃疾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可惜一腔报国的热血、一片赤子的忠心,足以纵横天下的才能都无处可用,豪放桀骜的性格也使得他不愿与官场世俗之辈同流合污,因此仕途艰难,命运多舛。词中常常表现出一股自命不凡的气概和压抑已久的悲愤,如《水龙吟》中感慨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虽然如此,他仍能坚持自己的伟大抱负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毫不动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真挚而且深沉。但是在南渡之后,空有忠肝义胆并不能挽救灭亡,辛弃疾感到无能为力又怨恨自己无所作为,这个时期的词作与前期的英姿勃发、豪迈、激昂略有不同,反而流露出一种难言的感伤,词中那苍凉的格调,读来使人压抑和沉痛。如《破阵子》中“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渴望一生报国立业,却未能出师人先老,表现得那样凄婉苍凉。朝廷的不作为,使得很多像辛弃疾这样具有军事、政治谋略的爱国志士得不到重用,空有理想而报国无门。辛弃疾将满腔的豪情壮志和悲愤转化为词,表现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无奈和不满,这就使他的豪放词的情感中难免多了一些沉郁和悲伤。

他充满热情和斗志,从小立志抗金报国,矢志不渝的坚持到人生最后一刻,无时不刻希望着上场杀敌,甚至于在梦境中幻想“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词中他豪壮雄伟,大显身手,与将士们纵横驰骋,极力渲染威武雄壮的军营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显得风驰电掣,令人惊心动魄。相比于现实统治者偏安的不作为,他感到愤怒,无可奈何,又悲伤时光流逝,人已年老。表达的情感是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他像是在诉说自己未能完成心愿前,已经年老发白的无奈,更有一种落魄,愁苦。

辛弃疾面对破裂的河山和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时刻渴望冲锋陷阵,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他的词让人感受到的是那种英雄气魄,如同一个热血男儿、一个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爱国将领。辛弃疾自己也以英雄自许,又以英雄许人,他内心还是认同自己的爱国英雄情怀的。这种专一执着的理想,使得辛词就有了比苏词更庄严、更凝重的情感色彩,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悲苦的情感表达。

三、表现手法的区别

苏轼革新词体,改变词坛风貌的做法,大致就是陈师道所说的“以诗为词”。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后人广泛的认可。这种做法的创新在于苏轼打破了传统诗庄词媚的森严壁垒,将诗歌的题材与主题引入词中,扭转了词的日渐贫弱的趋势,开拓了词的词境。例如《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则是苏轼通过对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诗》的改编,改编之后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如刘熙载言:“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8]诗歌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改变下,变得更为深刻和传神,使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苏轼一样写过传统的婉约词,但可贵在于不为传统所束缚,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一一笔于词中,涉及的题材范围广,内涵深,也得到后人很多的赞美。苏轼“以诗为词”还表现在他突破词乐的束缚,使词和诗歌一样,不再依附在音乐上面,而是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又可以称之为曲子词,一开始是合乐而歌的。由于苏轼的词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好多不具备这个功能,人们认为他不懂音律。其实不然,陆游曾提到“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9]他在《江城子》中悼念亡妻,让人感到他的一往情深;在《水龙吟》咏唱杨花,透露出一种幽怨缠绵;在《蝶恋花》里面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显得风情妩媚动人。这都表示苏轼不是不懂歌乐,他只是希望词能像诗歌一样,更加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不愿意去迁就乐律,希望词能摆脱音乐的附庸地位,独立存在成为一种文学形式。词人可以表达情意,读者视为案头读物从中得到情感体会。对于这样的词的创作,苏轼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比于苏轼,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新,则面临着另外一种挑战,前有苏轼打破诗词界限,将广阔的诗歌题材和主题引入词中,后有赵鼎、岳飞、张孝祥这样的前辈词人写出的大量爱国主义的英雄词,辛弃疾在这个基础上,必须有拓展和深化。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农村题材的涉猎,如《西江月》、《清平乐》这样的题材词作。通过对自然幽静的农村景物和劳动人民温馨的农家生活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现实的残酷,辛弃疾在屡次遭受排挤、贬斥后的开始学会自我排遣,因报国无门产生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题材的创作达到的成就则在苏轼之上。

宋代潘紫岩和明代毛晋都认为“东坡以词诗,稼轩为词论,善评也。”以文为词,在词中借鉴散文的艺术优势,正是辛弃疾拓展词体的重要手段。辛弃疾在词中化用散文的句子,运用散文的句式和艺术手法,像散文一样铺陈事实,像散文一样议论、夹叙夹议。如在《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写到这样的句子“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将杯子拟人化,通过自己与杯的问答,表面写自己要戒酒而怪罪杯子,实际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这样议论式的写法虽在苏轼词中也有,然不常见,直到辛弃疾才将其发扬光大。

除此以外,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也可称一绝,他不仅能够运用各种诗体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歌、韩柳散文,往往拈来便是,真正达到了“以文为词”的境界。[10]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则是以《三国志》中曹操的慨叹作结句。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中化用《史记》、《孟子》,达到了信手拈来、就地掷去的境界,让词的表达变得多样化。后人赞叹到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苏轼与辛弃疾善用意象也存在不同,苏轼善用自然景物作意象,如明月、风雨、江水、高楼等。这些意象在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开始把表达的思想转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好比明月这一意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明月”寄予了苏轼怀古念远,醉后怀念弟弟,思亲盼归的情感;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人生的哲理,人生本来就有悲欢离合,就好比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自古就难得圆满。应使人心境转为阔达洒脱,学会超然物外。[11]又如风雨类的词语,在苏轼的《定**》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含有双关之意,把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和自己仕途场上的坎坷艰辛浓缩在一起,表面上看苏轼好像过着洒脱、悠闲的日子,遇到自然风雨也泰然自若。而深层意象上已由自然界的风雨扩展到多年来的苏轼的现实遭遇,涵盖了官场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用“烟雨”一词则更加淡化了自己对于仕途起落的看法,展示出苏轼在风雨人生中特立独行、安之若素的精神风貌。

辛弃疾也多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但因为其存在的时代动荡不安,时有战乱,所以意象更多为战争时期的兵甲、刀剑、箭矢,甚至破碎的山河。稼轩词多通过具体意象的选用将抽象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所作多为豪放语,故所选用的意象多为苍凉沉郁抑或壮大之物,以此托旷达豪迈情思。如《菩萨蛮》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此为辛弃疾中年驻节赣州书于造口壁的词。全词引入“江水”、“鹧鸪”、等意象,抒发怅然执着的爱国情怀。词中用江水代行人眼泪,表达对家破人亡不得归北的悲伤,用鹧鸪一词影射南宋君臣偏安南方,不思进取,不愿北伐来收复失去的土地之意 [12]。稼轩豪放词在意象选用上有着以柔化刚特色,将自然的柔和万物,化作一颗坚定,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

相比于苏轼,辛词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苏轼豪放词用典多在壮阔磅礴的景物描写中夹杂古代英雄豪杰的往事,用来自比以抒发壮志。辛弃疾则不止于此,不难看出,辛词用典无不与词人内心的情感有关,情感所至,则古今往事具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正是通过对典故的大量而准确的运用,含蓄、深刻地揭示主题,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词中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典故,紧扣怀古,抒写个人情怀,非常新鲜生动。这不仅增强了表现力,也扩大了词的内容,以有限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是对自己南归四十三年沉痛经历的总结,也是辛弃疾才兼文武,富于韬略的突出表现,也是他壮志难酬,渴望被重用的内心反映。[13]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语言以少胜多的作用和词的精炼性、含蓄性。

辛弃疾以一生心血之力创作的豪放词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辛词也成为雄视豪放词坛的典范。

结语

苏轼作词挥洒自如,自然天成,不炼字琢句,充满浓厚的艺术家气质。他反对绮艳,既不雕镌句调,更无拙劣之笔。因此,苏轼豪放词读来明丽清朗,词中的浓厚情感会直达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读者内心。而辛弃疾词读来则似乎有些生涩,然细细体会,实是他注重意境的设计,感情的变换和色彩的渲染,使词俊健而不只是粗犷,率真而又不流于浅露。[14] 苏轼作词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学才华,配合其内心的丰富情感,使词的创作显得极具张力和阔达。辛弃疾则是以才学为词,他炽热的爱国情,经过精致的锤炼,成为了色彩斑斓的情感表达,结合跌宕的心境,使他的豪放词风显得既雄浑壮阔,又婉转含蓄,既郁愤凶猛,又温柔沉稳,表现手法也腾挪多姿,比苏轼词更精致。

苏轼的豪放即是把深广的内涵以漫不经心、自然流露的手法表现出来,苏轼以旷达的胸襟、乐观的情怀,超乎时空的束缚来体验人生,并带有参透人生的哲理性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于豪放中蕴藏着达观与洒脱。辛弃疾词中则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于豪放中迸发出沉郁与悲壮。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他们豪放词风的差异性,能在相同特征的基础上体现各自的特点和魅力,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宋代豪放词。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注释:

[1][2][3][5][7][8][9]费振刚.苏辛词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15,18,17,21,7,8.[4][11][13]任耕耘.图解豪放词[M].合肥:黄山书社,2015:152,155,179.[6][14]杨小青.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99,100.[10]陈景云.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J].安徽文学,2017,(1):5.[12]宋瑞丹.南北宋豪放词的发展与流变—以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作为研究案例[J].赤子(中旬),2016,(20):31.参考文献目录:

[1]费振刚.苏辛词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邓乔彬.豪放词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刘熙载著、袁津琥注.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9.[4]任耕耘.图解豪放词[M].合肥:黄山书社,2015.[5]杨小青.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6]何欣.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中的旷达与悲壮[J].商业文化,2007,(5).[7]秦晓梅.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王艳芳.试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J].兰州学刊,2008,(7).[9]黄为.试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词风的差异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10]张海华.稼轩词沉郁顿挫风格研究[J].青年科学,2009,(8).[11]吴琼.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J].才智,2011,(2).[12]王芳.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13]刘淑娟.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J].作家,2013,(4).[14]宋瑞丹.南北宋豪放词的发展与流变—以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作为研究案例[J].赤子(中旬),2016,(20).[15]陈景云.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J].安徽文学,2017,(1).

第四篇:豪放词的发展及特征

豪放词的发展及特征

一.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

1、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2、奠基阶段: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3、顶峰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4、延续阶段: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二.豪放词的特点: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

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此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靖康之变之后,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的社会现实,给南渡词人以极大地刺激,词人纷纷引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不仅岳飞,李纲,张孝祥等人写出壮怀激烈的词作,原先一些以婉约出名者,如朱敦儒,李清照等也写出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词作然而,南宋豪放词的典范,却非辛弃疾莫属。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以文为词,以古写今,不仅进一步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也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手法。三.豪放派词的代表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破阵子》,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张孝祥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分析:上片写登高眺望所见到的边备松弛,金国气势嚣张的景象,令人气沮。下片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强烈地谴责了统治者苟且偷安,误国误民的的罪行。)

陈亮 《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老去凭谁说? 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第五篇: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内容摘要:豪放可谓是一代词主苏轼的词的主要风格,他词的豪放派不仅让其成为千古风流人物,而且其词还影响到后代。苏轼作为天才的文学具匠,后人争相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当然,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其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着完美无暇的体现。

关键词:宋词,苏轼,豪放,风格

正文:唐诗在国中古代文学史上划上了绚烂的一笔,并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长久地遗留下来,为后代人们提升文学素养和精神气质的较优方式。而与唐诗相比,宋词也同样丝毫不逊色,它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棵奇葩,永久地绽放在历史的广阔空间中,盛开永恒性的魅力。至今,宋代的词人枚不胜数,而宋代盛传的词也是五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在众多的词人当中,苏轼可谓是最负胜名的一个,而其词更为整个宋代词的繁华而锦上添花,为其增添了不朽的一笔。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正是豪放派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苏轼还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式。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词中形象

一般而言,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喻,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词的开篇就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宽阔的气势,其气势开阔,词境壮大,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了极度的拓展。其中作者所选的形象也是特别的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暗赤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还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用

过渡句“人道是”,将江边故垒与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众目所观,整首诗大体上写的景物形象有:大江,波涛,故垒,乱石,惊涛,浪花,江山。人物形象有千古风流人物,实指是周喻。这些形象,都是豪放词中所特有的。

再来看下篇周瑜的具体形象。苏轼也特欣赏其少年功名,英气逼人。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正是最完美的代表。“小乔初嫁“一句刚中有柔,与首篇“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特写周喻的战绩,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只是为了更加突出其风采与才能。而苏轼自己是有宝刀已老功名未就的感愧。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激起了苏轼的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从总的方面来看,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有着宏大的境界。

二,豪放的表现手法

在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突出的豪放风格就是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是指已消失的境象。词首先写的是现实中的真实景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最真实的景物,给人最宽阔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是身临其境,感觉那片广博精深。可是,这一切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也曾经是历史上的重要地界。词人运用那豪迈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片广阔的时空和天空中。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尽烟灭”这里写的才是虚景,不是发生在眼前的景象。它所描写刻画的是周瑜那淡定自如的容貌,那指挥锋利的形态,成为历史的主角。那“雄姿英发”是对周瑜的形容与赞美,而上文提到的那三句便是对其的肖像仪态上的直接描绘。在词人的笔下,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是一介书生,相貌堂堂,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人后赞不绝口。

接下来词人又运用实写的手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的心绪也从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之中,猛然回到现实中来,他才突然发觉自民怀的可笑。原来他是如此的多愁善感,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觉中就生出了白发。想象中的周瑜的英雄事业与雄姿英发和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感觉自己虽然有周郎的才干,可现在却是在这片不能实现抱国之志的地方,那种郁愤与苍凉顿时油兢而生。

词中,现实的景与事和想象中的景与事互相映衬,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恍虚的画面,却表达出一种同样的情感。仔细品读,便可以感觉诗中那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那丰富的词中意象,那开拓的词的意境,产生广阔的审美空间,便可以好好地欣赏豪放派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在词尾,词人讲”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是词人回顾自己的坎坷经历,发出的无限感慨。他感觉一切就是像在梦中,虚幻而且迷茫。但是,作者即使在痛苦中,也没忘记豪放。词人将自己的满腔希望寄托在那一杯杯酒上,以一种豪放的姿态借酒消愁。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余音袅袅。感情高亮沉郁,昂扬而又顿挫,有着无限的感慨与豪放的胸怀,这正是词中虚实结合所能释放出来的。

三,豪放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采用的是直接抒情。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词句,正是作者直接抒发的感情,其虽然有着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但仍旧不失磊落。直接抒防不胜防即是直抒胸意,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而此词中直接抒情更是被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来看本词的修辞手法。诗词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而这首词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借代和夸张。

首先来看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便用雪来比喻那被石头激起的浪花,形象生动,将浪花那种洁白表现得完美无比。而在后面,作者便用“羽扇纶巾”来借代周瑜,让其的雄英姿发在读者面前尽情地展现,使人心生崇拜之情与敬佩。这些修辞手法都是表现了一种豪放的气概,描绘了一种宽阔的氛围。而此词中最能突出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是夸张手法的运法。如“乱石穿宫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上的气氛和声势。凭借着夸张手法,作者用廖廖数十几个字便把石之险山之高浪之大形象地表现地读者面前。这一切,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其豪放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豪放的语言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都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传神,于是产生一种豪放的气势。词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动词如“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的绝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不同的感觉,描绘的陡峭山崖、汹涌驻浪、滔滔长江,都集中地体现了古赤壁战场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再来看形容词,“乱”、“惊”这些形容词也如那动词一样,较好地体现了赤壁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怀,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觉那份博大。这些能体现豪放派风格的词被作者信手拈来,为其服务,拥有着最大气的感觉。

苏轼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书法家、绘画家、文学家,用其那广博的知识和艺术技巧为宋代的文化增添了几多风采。而其词的豪放派风格更是突出至极,成为历史上最具色彩的一枝花朵。当然,除了上文提到了苏轼词中所表现的豪放风格,而在词中,苏轼也会适当地运用一些典故,来为其体现词的豪放风格服务。词中使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借同瑜的典故,将历史的宽度调到读者的眼前,更为作者抒发感情奠定基调。

总之,苏轼词中豪放风格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他也作为一位文学神圣,受到后人广泛的喜爱。而其词的豪放风格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运用豪放风格,要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他受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那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中国文学史》教材第二版

《唐宋词评译》木斋著

《苏东坡文集》导读

《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下载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新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新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欧阳修词的多元化审美特征

    论欧阳修词的多元化审美特征 ----兼具艳情娱乐、闲雅之情与感伤情怀 赵春蓉 (四川民族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康定 626001)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欧阳修词......

    文学鉴赏《苏轼及其豪放词》(五篇模版)

    《苏轼及其豪放词》 【摘要】苏轼,即苏东坡,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

    论《诗经》的审美特征

    论《诗经》的审美特征 内容提要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更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历代儒学者们不断地研究它,给后人留下了......

    论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

    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

    论苏轼的咏物词

    论苏轼的咏物词 11涉外1班 20111001121 卢文静 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其词常用丰富的......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优秀范文五篇]

    唐诗宋词鉴赏课程论文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2011级六班 欧秋菊 1140016017 【摘要】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大家。两人在两宋词......

    论苏童小说语言的审美特征

    论苏童小说语言的审美特征 摘要:苏童的语言极富魅力,本文选取苏童小说中的语句,从五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奥秘:对细节细致如画的描述、隐藏于冷静表述背后的情感、语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