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仪征市谢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专题 气象物候教案 苏科版
气象物候(专题)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用心
爱心
专心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二)探究练习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烟不出屋,滴滴笃笃。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四季谚语 春
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热烘烘,秋东风晒死老虾公,冬东风雪花白蓬蓬。未到惊蛰打天雷,四十二天雨门开。东闪西闪,晒死泥鳅、黄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春雾雨水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夏
早西晚东风,晒死塘底老虾公。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5-四九三十六,夜眠水里宿; 五九四十五,日头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黄狗看阴地; 七九六十三,棉袄扁担担; 八九七十二,鲤鱼跳过滩; 九九八十一,犁头闸田缺。
第二篇:江苏省金坛市茅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 教学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掌握谚语所蕴涵的劳动者的经验。
重点 难点
1、能养成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从平常的失误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科学素养;
2、借助外部资源,形成判断气象物候的能力;3注重生活参与并积累生活经验。
课时
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个性化备课
教学过程
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用词准确又不雷同,准确地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积累背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3、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4、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5、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6、山戴帽,大雨到。
七、拓展探究
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明确: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1-3段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由主到次)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以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5、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2.《看云识天气》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4.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5.分别用一句话说明下面例子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说明了什么内容。①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说明了
②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说明了
【参考答案】1.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 2.C 3.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 4.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5.①经度差异对物侯的影响;②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
一、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关于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关于观风测天谚语
1、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2、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
3、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4、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5、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6、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
二、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关于云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云交云雨淋淋
5、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6、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
三、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四、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及名称的意义。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 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开始。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成长。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小暑、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寒露 : 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篇: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中学九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第3课时)导学案苏教版解析
气象物候(专题)
【学习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学习重点】
【学习时数】 三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对气象物候进行综合性学习。
2.进行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诗词汇报,积累 3.展望未来天气预测,提高写作水平【课前预习】 物候谚语
【知识预习】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课堂探究】
3、小组比赛交流气象物候古诗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解释其中的物候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后“讨论•活动”一。
3、教师小结,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后“讨论•活动”三。
当堂练习
5、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2分)
课后作业
6、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成因。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7、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大连、青岛
庐山、昆明
8、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时令的诗句吗?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答案 【课前预习】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成语: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狂风大作
春风拂面
凉风习习
狂风呼啸
北风忽忽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 春暖花开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
海市蜃楼 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 乌云密布 【知识预习】
1、【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课堂探究】
3、八年级上册我们已读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写的是早春景象。请再读下面两首词,讨论这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关系。(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木兰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提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但春天的景象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这三首诗词都写春景,只是时间有早有晚,细细品读,再联系有关的物候知识,就能辨出时间先后了。《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景象;《木兰花》从“绿杨”“红杏枝头”看,写的是二月的春景;《蝶恋花》从“雨横风狂三月暮”“乱红(落花)”看,写的是暮春景象。4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更多。请你和同学一起展示搜集到的这样的成语和谚语。如果搜集得多,请注意分类编排,如:有关“鸟儿”(燕子、大雁、麻雀、乌鸦等)的,有关植物(竹、杨柳、桃、杏、梨等)的。如果搜集到的成语、谚语所所反映的气象物候不合你们的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使用物候谚语与俗语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类经验的适用区域。一些成语谚语与观察到的物候现象不合,宜考虑所在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影响湿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物候期也越迟。即使在一地,也有所谓“一山有四季”的现象,山顶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分明,这是劣质高度不同所致。我国地域辽阔,从寒 温带、温带直到亚热带、热带,冷暖不一,就地势而言,有高原也有平原,降水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物候现象有较大的差异。在使用民间物候成语谚语的时候,要联系多种因素,善于变通。当堂练习
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课后作业
6、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
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 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7、北戴河、大连、青岛(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庐山、昆明(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8、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第四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学法指导
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相关链接
【说明文的知识】
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4、说明语言 :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课堂探究
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 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 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用词准确又不雷同,准确地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3、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4、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5、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6、山戴帽,大雨到。
七、拓展探究
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明确: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 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1-3段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由主到次)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以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5、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一、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
关于云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云交云雨淋淋
5、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6、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
二、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三、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及名称的意义。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反思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专题——气象物候二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学法指导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相关链接 【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3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7.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1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一)(3分)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皇上的恩惠或朝廷的关心)。8.(2分)D(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 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3、“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4、“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课堂探究
一、情景导入。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学习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小组讨论明确; 3.赏析。
(1)文中所写的地方在哪里?明确:天山(新疆)(2)“五月”本该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而祁连山脉一带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
明确:下雪、天寒、无花;表现边疆气候寒冷,守边战士生活艰苦,为后面写战士们高涨的士气做铺垫。(3)《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 明确:思乡之情(4)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物候现象: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祁连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原因是高度差异。(6)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王之涣 的《凉州词》 1.朗读 2.品析:
(1)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2)《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四、学习卢纶的《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3.赏析。
(1)前两句极富暗示性。“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得到暗示。
(2)品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确: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3)《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4)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分析 :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5)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4.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赏析示例: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理解:①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②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③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④“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六、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七、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第五篇: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0—2011学年初一下周末试卷——语文
初一语文周末试卷
2010-9-10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文字,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2008,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在广mào()的大地上传递。每到一处,点亮的是希望,也是梦想;传递的是精神,更是信仰。全球目光聚焦的北京正mù()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欢悦xiáng()和。等待的是jìng()赛,也是欢聚;期盼的是取胜,更是共荣。
2.名句默写 4分
(1)心中的风雨来了。
(2)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3)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3.文学常识填空。6分
(1)《繁星》的体裁是,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现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所创作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2)冰心,原名____ ____,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文学家。课文中的四首诗分别出自她的诗集《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2分)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
望
星
空,它
是
那样 。
5.冰心诗四首中的后两首都富于哲理。请参照例句,根据提示,写一句含有哲理的话。(2分)例:墙角的小花,不计较所处的位置,它只是为装点春色而开放。
石缝间的小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奥运“样云”火炬所经之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的口号络绎不绝。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为了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
D.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扬州市评为了“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B、为了表达全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共同心愿,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台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文艺节目。
C、同学们假日旅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巴金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低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
8.下面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想 念》,请你读一读,完成(1)~(2)题。(5分)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 ①(A.回旋 B.旋转),/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候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当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 ②(A.游动 B.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仰望幽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 ③(A.填满 B.布满)了整个天空。
(1)根据诗意,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填字母)3分
(2)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下面的诗选自她的《繁星•春水》,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这首诗的特点。2分
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二、课内阅读22分
(一)回忆阅读冰心《纸船》,完成以下题目:7分
1.下边句子中 “/”和“.”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哪一句不恰当?()2分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作者用叠纸船、漂纸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假如诗人的母亲在梦中见到了这只小船,她会想些什么?试以“母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下面对《纸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的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
母亲而产生了的悲哀情怀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运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4.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如冰心明知纸船无法漂到母亲的身边,却希望它能进入母亲的梦中。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类似这种写法的诗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回忆阅读冰心的《嫩绿的芽儿》,完成以下题目:7分
1.本诗所选择的三个意象是什么?。3分
2.这三个意象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3.请说出这首诗的寓意?2分
(三)阅读《繁星》片段,完成以下题目:8分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 本段文字按照“,”的思路渐次展开的。3分
3.课文第三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你认为“沉睡着”与“觉得”是否矛盾?2分
三、课外阅读16分
一个美丽的错误
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1分。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竖列的是“1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连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爸爸是个挑砖工。我希望所有的砖头不要太重,每块砖只有3克就好了。我爸爸太累了。我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的爸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段话:“爱心加1分。你得了满分--爱心满分。祝贺你!”
爱心满分!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毛呢?天真,孝顺,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与挚爱。那么,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位老师呢?耐心,智慧,善解人意„„一个多么可敬的老师,是她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是她为孩子的爱心增添了光明的亮度。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老师也跟着存心“错误”了下去,一道连线对接起来的,也许是两颗同样纤细质朴的善良的心„„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故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人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听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文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没有给分,只是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接着,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怪”孩子的老师。当我看到这篇作文,会不会感动呢?说实在的,此时此刻,我真的也想像毛毛的老师那样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这篇作文上画一个红红的勾,倾心聆听一次孤儿寡母的爱与哀愁,轻轻地抚摸一下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创痕,拓宽一个孤寂孩童爱的出口。
《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而我想说的是,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爱那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我喜欢那个美丽的错误„„(选自《小品•美文》)
1.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学生故意犯了一个错误”,从文中看,毛毛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究竟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一个美丽的“错误”在文中第一个故事中已交代清楚,阐释全面,可作者又引入了第二个有关作文的故事。这两则故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3.仔细阅读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小主人有着哪些相同的品质特点?(2分)
4.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2分)
5.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你是否也曾有过如文中毛毛所犯的美丽“错误”?若有,请选择一次,简述经过及当时感受。或请你策划一次近期孝敬父母(老人)的行动打算,并说出决定那样做的理由。(3分)
四、作文(40分)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初一语文周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3略 4.示例: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评分:意思对即可得2分。
5.例如:不计较生存的环境,它只是为展示生命活力而生长 6.D 7.D
8.(1)① A ② B ③ B(2)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练,对比鲜明。
二、课内阅读
一.①C 此题问题主要在重音确定得不对。其重音应在“不灰心的”、“每天的”两词上,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执著的思念。解题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要有着较深入的理解。②略。面对女儿如此执著的思念,同样思念着女儿的母亲会说些什么呢?不妨作个换位思考。③B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有“梦”的诗句均可,关键在于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
二、略(见语文书)
三、1.2.略3.并不矛盾。“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映,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思。
三、课外阅读
1.因为毛毛热爱爸爸,为表达自己减轻爸爸劳累辛苦程度和生活重压的真诚愿望,他虽然知道如何正确解答却故意将题答错(2分)毛毛通过故意错答试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辛苦劳作的父亲的同情、怜惜和希望减轻父亲劳苦的纯真想法;体现出了天真孩童的拳拳爱父之情。(3分)
2.两则故事都涉及到热爱和孝敬亲人的内容,都体现了“感恩”这一共同的主题,因此二者之间联系密切。(2分)用意: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更能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自己的爱与感恩之心;通过故事中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做法比较,启发教育者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捕捉和感受儿童细腻的情感,珍惜儿童所保有的“真、善、美”。(3分,答对两个要点即可得3分)
3.纯真、善良、孝顺,懂得感恩,富有爱心。
4.含义:错误是真实的,做法是朴素而美好的,通过这个“错误”所折射出的孩童毛毛内心的真纯与爱心是美好的。(2分)作用:体现反常思维,使文章题目显得新颖独特,更能引起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行文线索。
5.视点评见解的独到、深刻与表达的通顺程度酌情赋分。
6.视叙述的通顺程度和情感表现力酌情赋分,思想不健康不得分。
四、佳作欣赏2008年无锡市中考满分作文选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鸟儿羽毛丰满,便欲展翅高飞,不再依靠大鸟;果实已经成熟,便欲离开枝头,不再依靠大树;而我,无论身在何方,长大与否,最想依靠的,始终是您,我亲爱的母亲。
您常说我长大了,要自立自强,万不可做“啃老族”、“月光族”,一辈子依靠爸妈。每每听到这些,我总是不屑地昂起头,撇撇嘴,骄傲地说:“我才不靠你们呢!“而心里却总是一阵阵不舒服,是心口不一的感觉。
您可知道,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不是金钱与物质,是您的目光,您的举止,您的话语。
小时候,您踩着脚踏车带我上幼儿园,您爱教我背唐诗,《静夜思》便是那时学会的。犹记得您将我抱下车,听完我背诗,温柔满足的目光便落在我的身上,如网般将我围裹,无知的我尚不明白目光里透着赞赏与鼓励,只觉得像得到了最爱的糖果,会高兴激动一整天,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上小学,您拿起筷子第一次打了我。从小到大,只此一回,我记忆犹新:”出去打两瓶开水,妈妈给你泡茶喝!”为了奶茶我飞一般打来开水,谁知妈妈却泡了杯难喝的绿茶,我一肚子委屈、愤怒,全都迁怒于刚打来的水,“哗啦啦”一下泻进了下水道,您紧握着一根筷子,拉着我的手,一下一下打在我的身上,泛起条条红痕。“叫你脾气臭,叫你任性,就是要教训你!”一顿痛打,一场痛哭,终于收敛了我的戾气。
上初中,竞选班干部,自幼做惯了班长的我没选上,心中有丝丝失落,再加上一些话语的催化,好强的我军训第二天回家便泪流满面,了解我的您猜到其中原因,生气地对我说:“不当就不当,有什么了不起的!有本事的就拿成绩去争回来。”一语惊醒梦中人,班长需要过硬的成绩,不服输的我在连考三次第一之后,终于凭实力赢得了职位。
我怕是离不开您了,母亲。您的目光赐与我勇气、动力;您的动作教会我乖巧,收敛;您的话语带给我警醒、方向。
无论飞鸟何去何从,无论果实是否落地,蓝天白云下,人生道路中,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母亲。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我把脸抵在冰冷的石碑上,如同多年前将它抵在外婆的胸口。如今,回应我的已不是熟悉温暖的心跳。
最初的时候,我依靠在外婆的背上,她背着我经历过人生的第一段路。外婆的背软软的,我就像伏在北方的暖炕上,温暖而踏实。
妈妈说,外婆的脊梁就是给我压弯的。当我长大到能够从外婆的背上下来时,外婆的背已经再也直不起来了。
于是外婆对我的庇护,转到了臂膀里。夏天有知了的晚上,外婆牵着我到蝉鸣下。“那是北斗七星,像勺子。”“不,像外婆的耳朵。”我钻进外婆的臂膀里捏她厚厚的耳垂。“对对对,像耳朵。”外婆哈哈地摇着蒲扇。我乘势靠在外婆的臂膀上,“那个就是眼睛,因为它在眨。”„„依靠在外婆的臂膀里,蝉鸣、蒲扇、星星,织成了我的仲夏夜之梦。
如今我居住的城市,早已寻不见夜空的繁星。即使有,也寻不见数星星的人。
然后我随父母去了另一个城市。然后我回来的越来越少。可是我每次回家都会跳起来扑向外婆,把脸依靠在她的肩头。直到有一年,我发觉我已经找不到儿时的那种绵软的感觉了。瘦瘦的肩骨硌得我生疼。我惶恐地抬头,发现外婆满头皆是银发。“你,老了吗?”我明知道答案却还要问这样残忍的问题。“外婆老了,你长大了。”外婆说。
“外婆老了,你长大了。”这句话,很轻易地打动了我。
又过一些时光,我又同外婆去乘凉。外婆泛黄的蒲扇掉在地下,我俯下身去捡,才发觉外婆已经依靠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流年似水,十年的时光流转,我已经能够被外婆依靠了么?
本以为外婆的病终会好,我还没从初三繁忙的学业中抽身,“外婆去世了。”我的世界猛然间地动山摇,我的心顿时被遗弃在风中,摇摇欲坠。原来十多年来我的心一直依靠着外婆,与她的心依偎着取暖。
而今外孙女的泪滴落,能达到黄泉下您的身边么?如果可以,请您一定接住它们,那是外孙女想要依靠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