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难点的创新处理需要勇气与智慧
对难点的创新处理需要勇气与智慧
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 顾志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整数”是“小数乘法”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编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以“一个风筝3.5元,买3个风筝要多少元”为情境,引出3.5×3的计算问题。学生探究算法时,可以想到将乘法转化为加法来解决问题;或者想到将3.5元分成3元和5角,然后分别乘3,最后再合并起来得到结果;教材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将3.5元看成35角,化归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方法(如图1下)。例2,则是将计算脱离具体情境,以0.72×5为例引导学生更抽象地理解算理,掌握这种转化计算的方法(如图2)。
图1
图2
例题教学之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两组习题(如图3)。第1题很基础,学生不太会出错,第2题三道题目,看似也非常简单,就是不同的小数乘整数而已。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就是将这三道习题作为随堂练习,希望以此让学生巩固所学。
图3 一次随堂调研中,三位教师都执教了这个内容,也都将此作为随堂练习。但是,他们对这组习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却引发了下面的“故事”。第一位教师在布置这三个题目后(以横式形式,如2.05×4,12.4×7,2.3×12),先让学生独立练习,自己进行巡视,请了三位学生分别板演三题,然后反馈校对。前两题学生基本上都正确,第三题2.3×12却出状况了——大多数学生都与黑板上的正确方法并不一样。教师在巡视时已经发现这个情况,因此非常镇定地一句“同学们看看黑板,不对的请自己改一下”,这个环节就过去了。可是,这个环节我早已非常关注,因此教师巡视时,我也在巡视。学生出现的错误,与我以前在其他班级发现的情况一模一样(图4就是几种典型错误的摘录)。我相信,“不对的请自己改一下”,但学生并没有从心底里将不懂改掉。
图4 第二位教师显然教学经验很丰富,备课时已经知道这道习题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这道习题上一定会出现上述状况,因此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他也让学生尝试练习这三题,但在反馈时有意识地将此题“放大”。他先是展现学生的不同做法,然后引导学生辨析,在学生明白道理后,再让学生修改,并且再次呈现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学生掌握很是牢固。尽管教学时间紧张,课堂来不及练习其它题目,但是这位教师吃准学情、精心备课的工作方法,在课后还是得到了调研领导的表扬。
第三位教师则是被调研领导进行了批评。他太有“经验”了,知道学生会在这道题目上出现“意外”,为显现出自己教学的良好效果,他动了点小“手脚”——在课件呈现习题时,将2.3×12改成了2.3×8。如此一来,“意外”的情况自然无法产生,课极为顺畅。刚下课,听课领导就很严肃地批评道:“请问,这种类型的习题,你打算什么时候教呢?”
三节课后,由我负责对三位教师进行反馈。一阵寒暄,礼节性地表扬了三位老师之后,研讨进入了正题。
G(代表我):今天我们上的是计算课,计算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S1(1代表第一位教师,以下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G:非常正确。那么,在这节课中,算理和算法,哪个要难一些呢? S2:我觉得算法的形成上,学生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毕竟是第一次学。G:是呀,这节课的计算中,有一种题目学生竖式错误很多,你们发现了吗? S1:就是2.3×12那种题目,我发现这个题目很多学生列的竖式都不对。S3:对,我第一节课时试教过的,也发现这个情况了。
G:这个情况出来后,应对它很花时间,所以你把它改成2.3×8了吧? S3(有些羞赧):嗯,我想今天是领导来听课,想上得顺一些,所以……
S1:这个事情挺难的,我发现学生错误很多,但不敢展示出来,不然,显得我前面的教学效果很差。还有,如果展示出来了,又怎么搞下去呢?
G:大家有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会在这道题目上卡壳呢?
S2:因为这道题目与例
1、例2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例
1、例2都是小数乘一个一位数,而这道题目是乘了一个两位数,学生虽然学了例题,但还没有解决这种情况的经验。(S1、S3对S2投之以佩服的眼光)
G:说得对!如果一个知识或技能,学生不能凭原有经验来解决的,它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也就是教学难点。这个难点怎么处理,我们请S2来介绍一下吧。
……
【分析:教学有难点,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为了“解疑释惑”而存在的。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到难点,并设计针对性的突破策略。知道有难点却不敢积极应对,甚至采用回避的策略,都会使得教学降低质量,更会因此而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难点,需要教师有敢于直面的勇气!】
G:S2用了一种策略——放大难点,暴露错误,再研究,再巩固,效果不错。请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突破办法吗?(三位老师陷入沉思)
S3:我可以把它当作例3,配一个情境,单独放大处理。不过,这样后面练习的时间可能会紧张一点。
S1: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S2的做法,无非他没有说这道题目就是例3而已。S2:能不能把例
1、例2整合一下,改成一个例题,如3.5×8,这样,因数末尾0的处理就带掉了,时间就省下来了。然后我再处理2.3×12,后面再练习,应该比较宽裕了。
S1:这样也不好,你出现的乘法都是一位小数乘整数的。0.72是两位小数呢!(S2无语,三位老师再次沉思)
G:这个问题为难大家了。就这样想,我们可能很难想出好的主意。难点,是对于学生而言的,我们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的几种错误做法展现了他们怎样的想法吧?(我呈现图4的几种情况)
S1:学生有些人是将两个因数末尾对齐的,有些人是相同数位对齐的。像第1题,数位对齐后,他将十分位的3直接移了下来,再拿2跟12相乘。这是受以前小数加减法的影响。
S2:这种影响很明显的。你看第4题,学生就是记得小数加减法时,这样添一个0比较容易计算,所以他现在也去添了一个0。只不过现在添了后,他无从下手了。
G:这是个听话的孩子呀——老师的话记得特别牢!
S1:所以,第2题学生只拿十位上的1和上面的2乘了一下,他不敢乘十分位上的3,因为例题教学时没有出现十位上的数还要怎样乘的情况。
S3:我觉得主要还是像第3、5、6种情况比较多,学生不知道计算的过程中要不要点小数点。当然,还有对位的问题。
……
G:大家分析得非常好!学生的问题就是这些,这节课,他们出错的、难理解的地方也就是这些。看到这些,现在你又有什么想法吗?
【分析:难点,是学生学习困难之处。因此,设想难点的突破,需要更多地走近学生,分析学生。我们应当把握学生的认知障碍或学习心理,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状况,然后从学 生的角度考虑突破的方向和策略。学生暴露出来的六种不同错误,蕴含了学生丰富的、原生态的想法,如何应对,如何化解,这就是难点突破的关键处,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处!】
S1:这些做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各自说一说想法,是挺好的。比较比较,讨论讨论,气氛很好,道理也能明白。
S2:我就是这样做的呀,就是教学时间紧张,现在要解决的是时间问题。
G:既然这么难,我们能不能把它提到课的前面一些,让学生集中更多的精力去突破它? S1:提前?例
1、例2是基础,总要先学的吧?
G:一定要先学?胆子大一点,又如何?(三位老师盯着我,等我把话说完)G:就把2.3×12当作唯一的例题,又如何?(三位老师瞪大了眼睛)
G:情境就是一个风筝2.3元,买12个要多少元?列式2.3×12,揭题“小数乘整数”,然后让学生尝试列解决,学生会出来什么呢?
S2:分成2元和3角,分别乘12,再相加。G:可能会有。还有呢?
S1(疑惑地):还有就是竖式。可是,列竖式,像刚才那样六种错误的情况不是更多吗? G:分析得对!如果我们让这六种情况一一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来介绍想法,让其他同学来评判他们的做法,课堂会有怎样的气氛?
(三位老师眼神闪烁……)
G:看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学生一定是惊讶的,一定充满了好奇的,谁的对呢?愤悱的情绪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有了,学习就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愿望。
G:其他学生会怎么评判?让他们去说吧,一定说不坏,说了才精彩!答案不是27.6的先排除,还剩三种。剩下的三种,比比有什么差别?——无非是对位的问题和运算中间要不要小数点的问题。
S(插话):但这是最关键的地方,怎么处理呢? G(我激动起来):是呀,三种不同的方法谁的对呢?跟学生讲一句话就解决了——因为这是小数乘法,你们没学过所以不会,那么你们学过什么呢?整数乘法。行!那么如果这道题目要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该怎么想呢?安排一次讨论!
S1:嗯,这样课堂气氛很好的!S2:学生一定会说“看成23角×12”来想。
G:对,那不就行了!看成23×12,竖式怎么对位?末尾对齐!运算中间还有没有小数点?当然没有!得到的276是角,再怎么办?点上小数点!
S1:对,对,这样行的,这样实际上跟例1的教法是一样的。G:算理算法本来就是一样的。
S3:(小心翼翼地):然后让学生修改,形成正确算法。然后呢?例
1、例2怎么办呢? S2(兴奋地):还要例
1、例2来干什么呀?2.3×12都会了,这节课还有什么不会?(片刻,掌声响起……)
【分析:一个例题,既替代了两个例题,还解决了教学难点,精力集中,时间节省,处理方式可称创新。若要对这个处理方式作个提炼,无非就是“难点前置,放大难点,统率全课”。这样的策略,笔者多次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颇为有效。(本课的设计笔者自己也曾实践过,效果亦不错)
尽管这样的策略并无普适性,但笔者还是愿意记叙下来和老师们共享,因为笔者觉得,要对一个难点作创新处理,挑战的是教师的教学勇气与教学智慧。而教师如何才会具备这些勇气与智慧呢?从案例中可见,其实这并无窍门,教师只需要更全面地分析教材,更深入地解读学生,对教学付出更多的思考,倾注更多的热情,仅此而已。
这样的要求,偶尔做到,或可创新一课教学,坚持不懈,定会积淀丰厚底蕴。】
第二篇: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勇气和智慧
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勇气和智慧
作者:高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71
更新时间:2009-10-28
引言:办好职业教育是需要勇气的, 而勇气背后需要的是智慧。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改变那些看似不可能改变的事情去创造奇迹。勇气,在这里繁衍,让我们坚定走一条改革的职教之路;智慧,在这里汇聚,让我们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勇气和智慧 荣昌职业教育中心
高翔
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也不是一个操作流程。教育作为一种关照心灵成长的活动,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忏悔、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自由与民主,真正的教育区别一切在形式上藐似教育的假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完整的精神生活,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独立的、有尊严的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服膺真理与崇高智慧的品质,宽容与尊重个人价值的品质,快乐地生活的品质。
让我们的教育与启发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天地;让我们锐意改革和科学创新,去创示范、创特色、创名校;让我们用一颗全新的心接受传统以外的新思想,新理念,迎接新的职业教育世界。
一、改变观念需要勇气和智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提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勇于正视差距,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应有思变和创新的压力,有坐不住的感觉,有大干一场的精气神。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将引导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上的“以人为本”是教育行为走向“以人为本”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这一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教育是“目中有人”,是由“物性”到“人性”、由“物化”到“人化”、由“工具型”的人到“自主型”的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成为教育的理想追求和基本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培育什么样的人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培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敢不敢面对这一课题,需要勇气;如何面对这一课题,需要智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职业教育的体现就是要改普教观为职教观,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刘占山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过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脱出普教的胎,换成职教的骨:教学思想上,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明确岗位能力的目标;教学体系上,要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技能体系的需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单纯的认知学习,加强目标下的知识应用;教学评价上,要突破文化试卷的考试,检验学生会做什么事情。观念不改变,职业教育就没前景;没有勇气和智慧,职业教育就办不好。
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的就业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就要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方式的变化,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诚然,教学改革是开拓、创新的工作,在改革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不能在困难面前,畏首尾畏,这就需要有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有些时候,勇气比智慧还重要,敢比、敢想是发展的前提。我们适应了普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普通教育方面有经验,过去熟悉的东西要丢掉、敢于转变需要勇气。职教的教学改革需要师资的强力支撑,据了解,现在职业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资达到80%,尽管提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但让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让理论化的教师熟悉岗位实际。由于知识的局限,很多教师力不从心,一些教师甚至鄙薄、惧怕企业实践。近年来提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少教师取得了双证书,一个人能讲几门课,但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一门课中进行多门知识的渗透,在用综合知识教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对多数只知理论、不懂实际的教师来说,急需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是我们管理者和教师的共识。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在教学改革上,要贯彻“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关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重视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能力。
三、向先进职业教育学习需要勇气和智慧
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不可能攀登事业发展的制高点。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不会有勇气告别昨天,也就不会有机会同明天握手。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教育的本义也即提升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我们西部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向东部职业教育学习,更应该向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学习,特别是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面对先进的职业教育成果,我们敢不敢正视我们已有的东西,放下我们过去成功的包袱,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去接受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尤其是面对功利主义教育甚嚣尘上的教育现状,不亦步亦趋,不固步自封,坚持以理想超越现实,以勇气革除流俗,以意气阔步向前,坚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在改革的进程中将经受艰难和挫折,需要勇气;把别人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从根本上化解各种积累性矛盾和难题,针对不同难题的具体状况,注重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对症下药、科学破解需要智慧。
四、创示范中职学校需要勇气和智慧
教育部的职教研究专家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人才类型的教育。从生源状况看,职教学生入学的文化课考分低,说明他们更需要应用型的教育方式;从家庭看,职教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多,但并不能证明职业教育只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而是说明他们更看重技能教育能使他们早些就业以扶助家庭。而且随着职教教学特色的突出和社会环境的好转,职业教育将是人人需要、人人渴求的教育。办有特色、有示范的职业教育,要有勇气和智慧引领学生在职业目标下、在技能成才的目标下主动学习,要加快研究、探索教学改革,开发适合学生在技能道路上发展成才的教学体系,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真正的可示范的中职学校。
竞争力关键在于内涵建设,学校要寻求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确定目标敢于创,按标准指导工作,变成日常可操作性工作需要智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需要解放思想,用智慧和勇气。
也许今天我们会碰到一个困难,在今天,它是一个困难。但是在明天,它会变成小小的不足以影响我们的一件小事。每个人都是这样进步的。每个人,同时需要这样的勇气,而任何勇气,只有在智慧之下,才是有用的勇气。我想对大家说的就是: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勇气和智慧。
第三篇: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水能直至大海,就是因为它巧妙地避开所有障碍,不断拐弯前行。许多聪明人没能走上成功之路,不少是因为撞了南墙不回头。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拐个弯,绕一绕何尝不是个办法。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只要心念一转,逆境也能成机遇。只要你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而转从而超越自我,开创新的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转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
行至水穷路自横,坐看云起天亦高。路旁有路,心内有心,凭的是眼界与心胸。命运只有自己掌握,拐弯是前进的一种方式。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路不通时,选择拐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情渐远时,选择随意。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只要你愿意走,路的尽头依然是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人生之路,有崎岖有平坦,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生活之味,有苦辣有甘甜,总有许多咸涩需要品尝。旅途在前进时候总有拐弯的地方,面对痛苦,无需躲避;不避生活百态,坦然面对。做一枝倾情绽放的花朵,盛开时无须肆意遮掩,凋零时坦然面对凄凉,用简单快乐之心,笑迎人生。眼光不到,容易走弯路;理智丧失,容易走绝路。其实,弯路走到底差不多就成绝路了。这个世界,弯路有无数条,绝路只有一条。区别是,弯路是把正路走绕了,绝路是把正路走反了,弯路是山重水复,绝路是一去无归程,路走不通时,何不选择拐弯呢?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今年已105岁了。一次,央视崔永元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认为“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说:“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弯路给予人生的好处是,你可以看清正路在哪里;给予人生的坏处是,你需要损失人生另外的东西去弥补它。要善于团结周围的人,该收敛时收敛,该隐忍时隐忍,要有气度。生活不会亏待有雅量人,待人要厚道,让善念相伴一生,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少生气,多争气。对于漫漫人生路来说,看得清比走得快更重要,因为走得对才能走得远。
有的路,是用脚去走。有的路,要心去走。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弯,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拐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人活得再漂亮,也会有凄凉;路走得再潇洒,也会有迷茫,所以,生活要理性一点。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我们不察觉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不知道,有些痛楚失望、悲欢离合,也是幸福。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停拐弯中才前进,在不断拐弯中才获得成功的。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九次选择,也就是九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升”。
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前行的路上绊住脚的往往不是荆棘和石头,而是心。所以,看起来,是路铺展在我们眼前,实际上,是心
扑腾在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痛一回哭一回,欢喜在路上,曲折的路上,丰腴在路上,弯曲在路上。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行“三民主义”,经受多次失败,但矢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由此看来,学会“拐弯”不只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所以奋斗中我们要切记:路不通时,选择拐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这样才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第四篇:《勇气需要智慧帮忙》读后感
曾经在哈佛家训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三个国家的海军将领在讨论什么是勇气的问题。
第一个发言的是意大利将军,他让自己手下的一名水手,爬上了100米的旗杆,而后敬礼再跳下来。这一连串的动作就是水手的勇气!紧接着是日本的将军,他先是赞扬了意大利的水手,而后又对自己的日本水手提出要求,那就是爬上200米的旗杆,而后做出和意大利一样的动作,结果日本水手也顺利的出色完成。最后轮到法国海军将领的发言了,他也让自己的水手爬旗杆子,不过高度竟然上升到300米,正当日本和意大利将军觉得汗颜的时候,法国水手的回答更是另他们大惊!知道法国水手是怎么说的吗?他的回答是:“什么?要我去干这种事?先生你一定神经错乱了!”而如此的回答似乎是在法国将军的意料之中。法国将军很得意的告诉意大利和日本的将军,只接受命令做愚蠢的事情,不应定是勇敢,敢于拒绝才是真正的勇敢!
其实哈佛家训中的这则《勇气需智慧帮忙》,在我的读后观感中,觉得它和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那句有勇无谋的词语倒是挺般配的。只有勇气而无智慧,就像是一介莽夫,只会依靠蛮力,最终得不偿失,相反的做事情智勇双全才会有更好的结果。名著《水浒传》或者《三国演义》,很多有心的朋友在读后感中,还将一些人物的性情做了一些划分,智勇双全的就是一类。当然读后感中做如此的划分除了对书中人物的喜爱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借鉴古人处世之道,来为今日的自己所用,这个可真的是一门学问,值得一学!原创内容,谢绝转载。
第五篇:勇气与智慧
勇气与智慧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观《地道战》有感
五(1)班
唐欣怡
离那个硝烟满天,浴血混战的年代,已过去整整70年,但每一位中国人的耳边似乎都还回响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和英勇的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在这个特殊时刻,我满怀着胜利的喜悦观看了《地道战》,深深地体会到是英雄战士们用鲜血、勇气和智慧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幸福安宁的生活。
那些没齿难忘的历史,是既悲壮又伟大。那一次次的沦陷、一张张的不平等条约、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还有那一个个破裂的家庭,中国这只睡狮被侵略者肆意的践踏和蹂躏。当睡狮觉醒时,我们全民皆兵,揭竿而起,日夜混战,用简易的生产工具挖掘地道,使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东西通,南北通。你放毒气,我拿土封。谁敢下来,子弹可没长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英勇的老百姓用智慧与勇气打得日本军队人仰马翻、落慌而逃!直致最后的抗战胜利,全中国拧成一条绳,这只沉睡的狮子发出震天的吼叫,中国人用团结的力量吓退了侵略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观看完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感慨于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任人宰割!我窃喜于我们的老百姓个个都是那么英勇智慧、骁勇善战!更让我震憾的是,中国人的铮铮骨气和团结一心!但历史的烙印却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