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向迁移,给学生多点时间和空间
正向迁移,给学生多点时间和空间
教学“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前,学生对公约数、互质数等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和认知,那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公倍数和最小公数的概念呢?我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数的关系迁移入手,让学生既能够建构概念意义,又能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获得计算公倍数的技能。
一、问题设疑,引出概念
我先让学生从学习材料袋中拿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再选择一些长方形来拼成最小的正方形,并提问:“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学生先分组进行操作并记录数据,然后分组汇报交流。一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拼接过程,如右图所示。
师:观察一下,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的边长既是长方形的长的倍数,也是长方形的宽的倍数。
师:最小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是什么关系?猜想一下。
生2: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公倍数。
生3: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想知道什么?
生4: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生5:怎样找最小公倍数?学习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作用?
生6: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
学生自主提问后,我根据问题来进行教学,先从“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入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最小的一个叫最小公倍数”的结论,然后我抓住“怎么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探究。
反思: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不懂的并急于想要弄懂的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求知路径,自然而然地探寻新知。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知识的联系是通过不断的正向迁移建构起新知的。为此,要让学生通过正向迁移弄懂自己的问题,教师就要放手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来理解和总结所学知识,并据此进行探索。为此,我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拼接活动,学生可以根据知识的迁移,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既能检查学生的学情,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建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搭建“脚手架”。
二、自主探究,优化算法
我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引导他们展开探究:“大家在草稿纸上先列举一对互质数,找出它们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然后列举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再找出它们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先分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体会到:(1)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正好是它们的乘积;(2)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那个较大数,较大数的倍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我继续出示题目:“请快速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明理由。”……
反思:学生的思考既是一个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自主积累数学感性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丰富的数学表象是激发抽象思维的有利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带领者,即带领学生积累表象经验。对于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探究结论,发现规律。于是我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信任,让他们自主列举并通过观察和体验,优化有互质关系、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策略。
三、观察迁移,拓展结论
(引导学生尝试用分解质因数来探究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我们学过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现在能否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用12和30,4和10来试试。
生1:我不需要用短除法,只要将大数翻倍,即将30翻倍到60,看看是不是12的倍数就行了。
生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后,要把一个数乘另一个数独有的质因数。
生3: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乘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师:说得不错。那么,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更简便?
生4:翻倍法比较麻烦,短除法比较直接、快速。
师出示例题:用短除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
反思:学生的思维是独特的,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启发,使他们通过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不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针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提出异议,而是让学生自己判断、实践,得出结论。显然,这个过程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有价值得多。
设计这节课的灵感,来源于最大公约数的有关知识的正向迁移。最大公约数既是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也是进行新知建构的一个桥梁。学生探究特殊关系的两个数、尝试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等活动,都是基于最大公约数的学习基础来进行迁移的。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学习,轻松自然,学得较为顺畅。
(责编 杜 华)
第二篇:给学生足够空间
给学生足够空间,让思想插上翅膀
——《风娃娃》的教学案例
何奋学 张海燕 王学英
一、背景分析 1.说教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凭力气,还要动脑筋,更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童话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很贴近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课文中那可爱又傻气的风娃娃多么像平时生活中的孩子们呀!低年级学生能读懂课文意思并对风娃娃产生喜爱之情。但其中的哲理,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应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二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好思考、爱动脑筋,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喜欢朗读,在有感情朗读上还有待提高。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读、思、议相结合。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
师:风娃娃东吹吹,西吹吹,想象一下,他还会来到哪里?做哪些事? 生1:风娃娃来到麦田,他看见一片金黄的麦子,他赶紧过去使劲吹风,麦子都被吹掉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2:风娃娃来到花园,看到盛开的花朵,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花朵吹去,花朵被吹得低下了头。
生3:风娃娃来到柳树底下,对着柳树吹起来,柳树很快就长大了。生4:风娃娃来到广场上,看到一家生意很红火店里,他赶紧对着吹起来,人们不得不关了店门。
生5:风娃娃来到我的家里,他把我写的作业吹跑了,我伤心极了。生6:风娃娃来到动物园,他对着狮子笼吹起来,把狮子吹疯了,人们吓坏了。
„„ 片断二:
师:听了你们的话,风娃娃明白了:帮人们做事情不能只凭力气,要动脑筋,更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那风娃娃会做那些对人们有用的事呢?你能说说吗?
生1:风娃娃可以帮人们扬场。生2:风娃娃可以帮人们把衣服吹干。生3:风娃娃可以吹小树快快发芽、长大。生4:风娃可以在我睡觉的时候给我吹风。
生5:风娃娃可以吹红了柳树,吹绿小草,吹来了春天。生6:我还知道风娃娃能吹来小燕子。„„
三、案例反思
听着孩子们这些闪烁着创新火花乃至于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为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运用,也为这堂课顺水推出的别样精彩。
1.尊重学生,别样精彩的基石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 2 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孩子们是如此的机智、敏慧,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独特想像、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2.激活文本,别样精彩的阵地
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可以说,文本就是阅读的阵地。只有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才会活力四射。以上案例的成功就在于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文、讨论、角色表演等形式自觉主动地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人物。老师捕捉到了文本中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学生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价值。试想如果当时我急于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会完全抛开文本语境和意义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将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这样的生成犹如教学垃圾,只会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
3.巧妙引领,别样精彩的“助产士”
课堂是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的关系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了“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谈何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谈何别样的精彩呢?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3 为别样精彩“接生”,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第三篇:给生命多点色彩
桐乡市妇联 蒋娟芬(二等奖墙上贴着一页白纸,已经有人用彩色的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而你还需要再在这张纸上画上一朵花儿。没有多余的空间,没有对比的颜色,怎样才能让写满了字的白纸开出花朵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把白纸轻轻翻过来,这里,依然可以容得下一朵乃至一束娇艳的花。这就是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
“创业比奉献,创新比作为”,假如把人生比作一张画卷,那么创业创新就是两支画笔,画者的付出和奉献就是水彩颜料,而作为就是效果,是一场瑰丽的画展!现如今,在桐乡女性中已经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热潮,办企业、种苗木、养牲畜、卖鲜花……,创业致富已经成为我们桐乡女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创新的感人事迹也不胜枚举。
在石门镇安全村,有一位叫邱雪英的农村妇女,与常人不同的是,因为儿时的一场疾病使她双腿瘫痪,不能走路,不能上班,不能下地,甚至连日常起居生活都难以自理。可就是她,凭借顽强的毅力硬是学会了用“手”“走路”;就是她,凭借灵巧的双手办起了自己的丝绵加工厂;就是她,凭借坚韧的意志改变了穷困潦倒的生活环境,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八年前,为生计所困的邱雪英不服气自己就这样被社会所抛弃,她和丈夫咬牙筹措了2万元资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没有行动的自由,她却有创业的勇气;没有雄厚的资金,她却有创业的魄力;没有博学广识,她却有一技之长!邱雪英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发掘了自己的优势。最终,邱雪英“站”起来了,成了农村妇女创业创新的好榜样,用她的勤劳和胆略证明了什么是“身残志不残”!就是这个朴实而内向的农村妇女,为村里年老体弱的老太太们创造了就业的机会,搭建了分享快乐的舞台!每当空闲的时候,那一群老姐妹们就会自觉地到邱雪英家里剥茧子挣钱,拉家常找乐!在她们心里邱雪英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因为邱雪英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如今,她用一双手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独生女儿成家了,小孙子也上幼儿园了。当你看到她趴在地上“走”路的样子时,你一定会辛酸。可是,当你看到她朴实温暖的家庭时,你一定会为我们身边又这样的女性而自豪!
生命是白纸上的涂鸦,可以是绚烂,可以是平淡!绚烂与平淡,全在手执画笔的人!邱雪英的生命因为自己的创业和创新变得绚烂多姿!她对社会所作的经济贡献也许是有限的,可是她对我们建设和谐桐乡的精神价值却是无限的!
作为新生代的我们,将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必须像邱雪英学习,自信豪迈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我们必须向邱雪英这样的优秀人物学习,兢兢业业地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我们必须放眼未来,学习新观点、运用新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创业的恒心和毅力、用创新的智慧和勇气,描绘五彩的人生。用心,用爱,用智慧,给生命多点色彩!
第四篇:学生迁移(本站推荐)
程邦芸口述 曾琦琦整理
我已是耄耋老人,祖籍安徽。祖父辈离开老家去江西经商。我父亲在江西吉安开一家南货店,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我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一个弟弟。父母尽力培养我们姐弟读书。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这时,我姐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已能自食其力。家中母子四人的生活靠两个哥哥接济。我姐夫在武汉当军医,收入较为稳定,母亲带我们兄弟离开吉安投奔在武汉姐姐姐夫。后来,姐夫工作调动去了湖南,母亲又带我们回江西南昌,投靠我的叔叔伯伯。几经转辗延误,到15岁我才小学毕业。小学毕业后被保送进江西省立一中。江西省立一中是江西省历史最久最有声誉的中学,在江西有“名称永居第一位、成绩须达最高峰”的赞誉。南昌学生均以能考进此校为荣。我在省立一中初中毕业,刚进高中,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南昌,学校没法上课,搬迁到奉新县。我跟着学校走了。这时我姐夫调到南昌,姐姐姐夫和我妈一起住在飞机场附近。日本飞机轰炸南昌飞机场,我妈与我姐逃难回了吉安。兵荒马乱的,妈妈放心不下我一个人在奉新,带信让我上大哥那里去。我大哥是在南京一家医院运送伤兵的汽车组工作。我投奔大哥,在医院干杂活。那时,贪污成风,有本事的人发国难财。大哥耿直,不会溜须拍马讨好上司,一个月挣几块大洋的国难薪,还要受气,1941年他辞职调离。我渴望读书,不想跟大哥走,便鼓足勇气给省立一中校长写了一封信,要求复学。校长很快答复,这样,我回到设在广昌县白水镇一个祠堂里的省立一中高中部读高中。
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日子使我母亲病倒了,1943年母亲去世。弥留之际,哥哥姐姐都赶到母亲身边,母亲执意不让通知我回家,怕我来来回回跑路耽误读书、耽误考试。她说,邦芸已经24岁了,再耽误不起了。
1944年我高中毕业。强忍着丧母之痛,背负着母亲的希望,毕业会考我名列前茅。按规定,省立一中的前三名可以保送浙江大学。我是三名保送生之一。能够上浙江大学读书,我非常高兴,但又犯愁,浙大已流亡到贵州,路途遥远且时有断阻,怎么去呢?我写信向二哥求助。二哥在重庆(陪都)交通司搞后勤工作。他捎信给我,说江西有一批日军战俘在赣州集中,准备押送重庆,嘱我赶紧前往搭车。我揣着二哥的信赶到赣州。领队同意我搭车。但汽车驾驶室坐司机和押送人员,无法入坐;车厢里坐满日本俘虏。怎么搭乘呢?我一个人坐在没遮没盖、连个扶手都没有的汽车驾驶室顶上。
七、八辆老爷卡车呼哧呼哧喘着气,从赣州出发,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公路、土路、山路上颠颠簸簸地前进。那正是夏天,我端坐在汽车顶上,风雨无惧,精神高度集中。因为,一个瞌睡或一个急刹车就可能摔下车,从车顶摔下来当然非死即伤。一路上险象环生,简直是玩命。这样搭车上学,大概可以上吉尼斯纪录吧?有车可搭,免了我吃饭住宿之忧,我满心喜欢,憧憬着大学生活,竟不知性命交关。从赣州到重庆,路上整整跑了十几天,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身冷汗!我想,一定是母亲在天之灵保佑我,没有出事。到了重庆,我再搭车去流亡西迁到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浙大新生来自浙、闽、赣、湘、鄂、桂、穗、黔诸省,都是考上浙大后,跋山涉水历尽艰险赶来的。浙大到遵义校舍不够,又在湄潭、永兴设分部。新生第一学年安排在永兴就读。江西省立一中就到了我一个,还有两位保送生因路途遥远、交通不畅无法前来就读。保送生可以选择专业,我选择了土木系。因为土木系属工学院,工学院的学生免缴学费。
永兴是个四面环山敌机难以轰炸的小盆地。浙大在黔北逐渐发展壮大,此时已有六个学院、25个学系、四个研究所、五个分部还有附中等等。遵义、湄潭、永兴的祠堂庙宇全部被利用,不是用做教室就是当学生宿舍。子弹库当办公室;江公祠做图书馆;禹王宫成了农化系;财神庙成了农经系;唐家祠堂是生物系。第一学年,我住在永兴一个破祠堂里。戏台及戏台两边的走廊全部睡学生,臭虫跳蚤多得要命。戏台下就是我们土木系的教室。升二年级后,我们再到遵义浙大总部读书。因为战争,我们大都与家里断了联系,得不到接济,等于流浪儿。学生伙食免费,八个人一桌,桌上一钵黄豆芽水类蔬菜。有伙食结余月中月底打一次牙祭,吃一点肉。同学如兄弟,难得打牙祭,大家你推我让不肯先下筷子。每个学生一个月可以领一斤桐油两根灯芯,用于晚上照明。为了点灯时间长一些,我们比《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还吝啬,两个人合用一根灯芯照明。到了晚上,大家一个个凑着莹火虫似的灯火看书,熏得鼻孔墨黑墨黑。冬天,黔北山区阴雨连绵,寒气逼人。大多数学生没有棉衣棉裤,有的连件象样外衣都没有,冷得发抖。我们学当地人的样,点火笼取暖。所谓火笼,是盛着木炭的瓦盆或陶罐,外面套着竹编,可以提在手里。除了上课,大家手中都提着火笼取暖。平心而论,我们的生活比当地老百姓还好些,比刚迁到黔北时更是好多了。听老师说,刚到黔北落脚时,相当一段时间,学生开饭只见饭桶不见菜,大家用盐水、干辣椒过饭。教授们也都饥寒交迫。苏步青等名教授住在湄潭时,课余时间都在房前屋后种菜种玉米,以求果腹。我们用的数理化教材大都是英文原版本,很珍贵。我们买不起,且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工学院的学生一年级念完了,将达夫物理、德明化学、微分工程等一一标价出卖,再买进二年级用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等等。教科书就这样卖出买进,一级一级往下传。计算尺、圆规之类学习用具也买得到。我进浙大从来没用过新课本。我们用毛连纸订成作业本,用染料泡成墨水。放假的时候,学校介绍我们“打工”。我和几位同学一起给当地一个部门搞测量,虽然报酬很低,毕竟能挣一点另花钱。浙大流亡到了穷乡僻壤,教学依然一丝不苟。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土木系四年要学五十多门课。学校采取学分制,一个学期超过五分不及格降级,超过十分不及格退学。学校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和学号,不及格的用红笔,每学期都有降、退学生。上几届学生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政治课考试时,有个学生带进一张纸。那位学生可能太紧张,可能„„说不清。监考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夹带,当场判他作弊。学校马上作出开除决定。说实话,政治课是选修课,学生都不太重视,只要不缺课,都能考及格。浙大的考试制度是很“凶”的,并不因为政治课不是必修课而手下留情,触犯校纪马上开除,毫无通融的余地。那位学生没脸回家,且也回不了家,怎么办?同学们帮他在附近中学找了份教书的工作。后来,他再参加浙大的招生考试,被录取,重返浙大读书。听说有位女生英文课考分差一点点,她在老师那里哭了六个钟头也没有哭软老师的心。我在江西是学习尖子,到了浙大,就觉得自己的程度比不上浙江、江苏来的同学。有的老师用英语讲课,我听起来非常吃力。为了跟上进度,我只有焚膏继晷。在永兴时,除了几个江西籍同学外,其它同学我连他们的姓名都叫不上来。班上只有一个女同学,按脚时,相当一段时间,学生开饭只见饭桶不见菜,大家用盐水、干辣椒过饭。教授们也都饥寒交迫。苏步青等名教授住在湄潭时,课余时间都在房前屋后种菜种玉米,以求果腹。我们用的数理化教材大都是英文原版本,很珍贵。我们买不起,且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工学院的学生一年级念完了,将达夫物理、德明化学、微分工程等一一标价出卖,再买进二年级用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等等。教科书就这样卖出买进,一级一级
往下传。计算尺、圆规之类学习用具也买得到。我进浙大从来没用过新课本。我们用毛连纸订成作业本,用染料泡成墨水。放假的时候,学校介绍我们“打工”。我和几位同学一起给当地一个部门搞测量,虽然报酬很低,毕竟能挣一点另花钱。浙大流亡到了穷乡僻壤,教学依然一丝不苟。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土木系四年要学五十多门课。学校采取学分制,一个学期超过五分不及格降级,超过十分不及格退学。学校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和学号,不及格的用红笔,每学期都有降、退学生。上几届学生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政治课考试时,有个学生带进一张纸。那位学生可能太紧张,可能„„说不清。监考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夹带,当场判他作弊。学校马上作出开除决定。说实话,政治课是选修课,学生都不太重视,只要不缺课,都能考及格。浙大的考试制度是很“凶”的,并不因为政治课不是必修课而手下留情,触犯校纪马上开除,毫无通融的余地。那位学生没脸回家,且也回不了家,怎么办?同学们帮他在附近中学找了份教书的工作。后来,他再参加浙大的招生考试,被录取,重返浙大读书。听说有位女生英文课考分差一点点,她在老师那里哭了六个钟头也没有哭软老师的心。我在江西是学习尖子,到了浙大,就觉得自己的程度比不上浙江、江苏来的同学。有的老师用英语讲课,我听起来非常吃力。为了跟上进度,我只有焚膏继晷。在永兴时,除了几个江西籍同学外,其它同学我连他们的姓名都叫不上来。班上只有一个女同学,按理说很引人注目,可我只认识她这张脸,她住在哪里,是何方人士,一概不知。可以说,我们这些学生大多心无旁骛,专心读书。晚上大家看书做作业到深夜,清早起来,祠堂里一片英文诵读声。当然,我们并非死读书。浙大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到了黔北,实验室、实验工场、农场一一设立,各学科研究工作依然继续。负责“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的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代表李约瑟先生曾到遵义、湄潭参观。他对土祠堂破庙里出那么多教学科研成果十分惊奇,称赞浙江大学是东方的剑桥,研究风气可与英国剑桥大学媲美。竺可桢校长不仅重视教学科研,还极重视体育锻炼。他提倡全体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下了课,单杠、双杠、吊环、排球、篮球、游泳都有人练。我们的体育主任舒鸿,参加过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1936年),担任了最高水平的篮球冠亚军决赛裁判。他的工作为中国人赢得荣誉,要知道,那时中国被人家看不起,被称作“东亚病夫”。可以说,舒鸿老师为中国争得了一块无形的金牌。有这样的老师,浙大篮球队特别棒,名气很大,在西南一次公开赛中所向披靡,最后打败高大强壮的宪兵第九团代表队夺得冠军。我进校的前一年,美国轰炸机大队的飞行员非要与浙大篮球队赛一场不可。浙大篮球队能攻善守,快速穿插打败了来自篮球王国、身手不凡的美国飞行员。大家开心得很。我们工学院的篮球队很利害,打遍浙大无敌手。我在江西省立一中是篮球队长,进了工学院篮球队如鱼得水,体育锻炼使我身体结实,精力充沛,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1944年年底,日寇窜犯黔南,一时间空气紧张。浙大师生积极参与劳军。我们排列在公路两旁唱歌喊口号,递水送毛巾,送一队队抗日官兵上前线,气氛悲壮。我热血沸腾,恨不得跟军队一起上战场打仗。此时的日寇已是秋后的蚂蚱,作垂死挣扎而已。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
1946年6月浙大复员回浙江。我激动的心情如杜甫的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浙大师生从遵义出发,一路上坐汽车,坐船,坐火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直奔杭州,回到阔别八年之久的杭州浙大老校园。
1948年,我大学毕业了。虽然学校不分配工作,但浙大名气很大,我们毕业之前,校园里贴满用人广告。四面八方都到浙大来要人,台湾省一个城建局就到土木系要七个人毕业生。当时正在内战,经济萧条,然而,浙大的毕业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那时,我姐
姐姐夫已调到杭州,生活上给我很大帮助,加上杭州这个城市风景秀丽,颇有温文尔雅的气质,我便选择留在杭州,进了浙江省的交通部门工作,并在杭州成了家。
杭州解放了。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国家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1950年我的大女儿出生了。那时,国家百废待兴,我的工作出差是家常便饭。我妻子是知识女性,为了我工作不分心,也为了养育孩子,她辞去会计工作,在家操劳家务,同时,热心参与不拿一分钱工资的居民工作。
说到居民工作,不能不提我姐姐。我姐今年99岁了。解放后,她思想不断进步,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担任了小营巷居民区的卫生主任。她工作非常认真,小营巷的卫生工作搞得很好。1958年1月5日毛主席来小营巷检查卫生,同我姐姐亲切握手,大幅照片登在报纸上。我们全家都感到非常光荣。
尽管有此荣幸,文革中,我姐姐还是逃脱不了挨批判。我也在劫难逃。竟有这样的荒唐逻辑:篮球队是三青团领导的,你是篮球队队长,所以你是三青团骨干分子。更惨的是,海外关系的帽子压得我们全家人喘不过气来。我弟弟在1947年考上安徽大学化工系。那时,我二哥在南京某部当军需官,弟弟读书要靠他供养。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他把弟弟转到南京政治学院财经系就读。因为那个学校不收学费。后来,南京政治学院迁往台湾,学生跟着学校走,我弟弟,我二哥先后去了台湾。
我的大女儿聪慧懂事,读书成绩很好,小学毕业后考入重点中学。是六六届初中毕业生。毕业前,班主任来家访说,你女儿不能在我们学校读高中,因为她的二伯、叔叔在台湾,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我明白,这所学校不要,其它学校也不会要的。我内心非常痛苦。
没多久学校停了课。全国“停课闹革命”,更使我目瞪口呆!青年人的时间是不能耽误的呀,浙大师生历经千难万险西迁,就是为了不停课,为抗日救亡培养人才,和平年代怎么能停课呢?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年轻时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品格磨练,会影响他的一生。我在浙江大学,无论在遵义,还是后来回到杭州,不仅学文化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受高等教育。可是,文化大革命砸烂了我的希望。
1969年,“老三届”学生一锅端,上山下乡了。
大女儿报名到农村插队落户。社会的歧视抹去了她的笑容。她沉默寡言,埋头劳动,连过年都不回家。她天天在田里劳动,比农村姑娘还泼辣能干,还肯吃苦。孩子的朴实诚恳深深感动了生产队的乡亲们。1971年公社有一个浙江大学半导体系工农兵学员的名额,乡亲们一致推荐她。大队、公社、县一级一级通过了。万万想不到招生人员说,我们不要家庭有海外关系的人。
我心目中神圣的、亲爱的母校,此时此刻,居然连最起码的“有教无类”都做不到,将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拒之门外,这实在是太不公平太残酷了。女儿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连二伯、叔叔怎么个模样都不知道,再说,我二哥当年是抗日军人,我弟弟是学生,他们背井离乡去台湾实属无奈。我与他们早就断了音信。女儿是多么要求进步,多么渴望读书啊!我无法想象那些以泪洗面日子女儿是怎样熬过来的!我忧心如焚!遵义读书的日日夜夜是那么可亲,又是那么遥远„„
有人问我,你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学习优秀,你有什么法宝?
如果说有什么法宝的话,那就是我吃过遵义的米,喝过湄江的水;受艰苦卓绝的浙大西迁精神薰陶。
浙大流亡西迁之路与红军长征的上半段相似。在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在疾病的折磨中,在极度的贫困中,师生背着扛着图书仪器行李铺盖西行五千余里,依然坚持上课,坚持科学研究。
一次,空袭警报响了。老百姓四散逃命。学生问,“还上课吗”?
章用老师镇静地说,“上”。“黑板挂在哪”?
“挂在我的胸前!”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慨!决不亚于战场上冲锋陷阵!
章用老师乃章士钊先生的儿子,1938年德国留学归来被浙大聘为教授。西迁中,未曾干过体力活、文弱的他挑着行李担与学生一起步行了四十多天,病死在西迁路上。
竺可桢校长的夫人,还有许多老师和学生或生病、或被炸,永远倒在了西迁的路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胜枚举。我深知,国家惨遭日寇蹂躏,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落后,军队装备极差,有的士兵连枪都没有。下雨天士兵们有的戴斗笠、有的撑雨伞、有的披蓑衣,西方国家笑中国军队象一群叫花子。抗战初期,很多士兵没见过坦克、装甲车,呐喊着冲上去倒在日寇的炮火中、车轮下。中国军队是用血肉之躯,用不屈的民族精神抵挡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强盗。浙大师生不畏艰险西迁,教书也罢读书也罢,为的是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为的是救亡救国。孩子啊,没有理由不珍惜时间、不好好读书!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一位刚进校门的女生受不了军训的苦,硬要退学。还有一个学生,进了大学因六人同住一室且没有空调,无法适应而跳了楼„„多么让人痛惜啊,孩子!古人说得好:“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所以,“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别忘了,我们的大学曾在千山万水的路上,曾在敌人炮弹的轰炸声中,曾在破庙山洞里。多少老师和学生用鲜血和生命燃烧着教育、科学的火种。
第五篇:《夏洛的网》案例给学生的阅读和思维予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的阅读和思维予时间和空间
——师生共读《夏洛的网》案例
一、介绍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案例: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一本书——《夏洛的网》(板书)。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让我们来看介绍。这是一本„„
分析:新书发下来,在打开新书前先来介绍一下,这不但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较好的读书、选书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以后他们到了书店就会根据介绍适当浏览,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籍。
二、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同学们,听了介绍,你一定很想阅读这本书吧,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夏洛的网》这个故事中去吧。(师生在课堂上静静地阅读)
分析: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读书?主要是缺少这么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课堂上一般是老师讲课,课间是作业,回家是做完家庭作业就是看电视和玩电脑。所以在课堂上给足时间阅读无疑能使学生静下心来,走进书中,各书中的人物对话,从而产生对书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阅读的习惯。事实上,下课铃已经响了,但由于学生已经足足读了一课时间,已经进入书里,已经欲罢不能了,所以不少学生在下课时还是在津津有味地读着。
三、再读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案例:同学们,能过第一遍的阅读,相信你们已经对这个故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帮事的情节还是不够熟悉,所以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有要求,那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做好读书笔记。(学生们开始边读边做笔记)
分析:“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能让学生读书不是泛泛地读而是有思考地读了。学校里、社会上有不少人也喜欢阅读,但是效果不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泛泛地读,所以印象不深。学生的读书笔记有是的文中的重要的语句,有的是自己的感想。这就是学生各取所需,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了。
四、交流心得,让思维得到碰撞
案例:师: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
师: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呢?
生:
生:
出示:最后一天
分析:通过读后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在交流中,同学们对故事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故事的主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陶冶了情操。
五、写读后感,拓展思维空间
案例:同学们,读了《夏洛的网》,我们又进行了交流,相信大家都有了独特的感受,对什么是朋友,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应该做什么样的朋友都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拿起笔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分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故事的主题是明确的,但每个同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夏洛在同学们头脑中印象也是不完全相同,一个班的读者就有一个班的夏洛。这些夏洛都是带有学生个体和时代的个性的,所以我让学生写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