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hilosophy of Dialectics in Chemistry化学中的逻辑辩证法
Ladies and gentlemen, do you remember the first book you have read? Well I do.The first book I have read 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lthough I could not understand every sentence when I was five, I read the book twice.After that, I changed my dream from a swimmer to a philosopher(well both of them are far away from what I am now).But philosophy does interest me a lot.So today, as a stud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Dialectics in Chemistry.My presen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stry and philosophy;the three laws of dialectics;applications of the laws;and the conclusion.Some of you may ask: 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stry and philosophy? The answer is YES!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natural science;is the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matter.Philosophy is the study of general and fundamental problems.It reveals the laws of nature;it generalizes and theorizes the natural science.They help each other develop.Today, the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is a subject;some researchers call it “chemilosophy”.This is the famous philosopher George Hegel.He proposed the three laws of dialectics in his famous book “Logic”.These three laws are Unity of opposites;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and Negation of negation.Now let’s find out how these laws apply in chemistry.Firstly, unity of opposites, as the central law of dialectics, it can be summariz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thing depends on the co-existence of at least two conditions which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For instance, Graphite and diamond.If you can take one of them, which one do you choose, madam? Diamond? Good choice for ladies.But in fact, both of them are elementary substances made up by carbon, only carbon.Why are they so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Have a look at their structures.In the covalent crystal structure of Diamond, every carbon atom is surrounded by four carbon atoms;they together form a regular tetrahedron, which is very stable.While the graphite, with van der waal’s force between layer and layer, is not so stable that when we trace a pencil on a piece of paper, the layers can be cleaved.And it is because of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diamond and graphite have opposite properties.Diamond is hard, non-conducting, while graphite is soft and conductive.And as a result, diamond is very expensive while graphite is cheap.Secondly,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A quantitative change is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quantity, while qualitative change is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matter.Take the acid-base titration as an example.A certain volume of acid is in the flask and a certain volume of base is in the burette.When the titration begins, base falls into the flask drop by drop, and the PH value in the flask increases little by little as a quantitative change.However, at the equivalence point, the PH value increases sharply and the indicator changes color as a qualitative change.This titration example explains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quantitative changes can lead to a qualitative change.Thirdly,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this law states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a thing is spiral rather than linear.That means the way of seeking truth is not roses all the time, but full of thorns;the way of science is all about getting wrong and getting corrected, just like the development of alchemy.In the ancient China,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world was composed of five elements: gold,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Similarly, Aristotle proposed the Four Elements Theory.Both of the two thoughts made people obsessed about alchemy, about transmuting base metals(such as iron and lead)into gold.Then it was a long history’s stagn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Until Robert Boyle, who carried out thousands of experiments, came up with concept of chemical “element”, as the indecomposable constituents of material.On this basis, 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d it was impossible to transmute one element into another.This is the negation of alchemy.But is alchemy completely impossible? Centuries later, scientists expose mercury to a high energy radiation of gamma-ray, and get gold by this two-step nuclear reaction.This can be determined as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In conclusion, philosophy of dialectics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chemistry.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 are necessary, but philosophy makes us consider chemistry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philosoph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emistry.That’s what I want to say.Thank you!
第二篇:教学管理中的辩证法论文
一、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是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教师在施教前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蔡元培倡导:“知教育者,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他认为:“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借鉴教育家的成功经验,教师在施教时要注意方法和气质的“一一对应”,做到“对号入座”。对热情爽朗几乎能“一碗清水看到底”的胆汁质学生应采取单刀直入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一针见血、立竿见影;对思想敏捷、情感丰富的多血质学生,应采取含锋不露的教育方式,能收到“于无声处化惊雷”的教育效果;对接受能力强,心眼小,戒备心大“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粘液质学生,则要采取旁敲侧击法,说此譬彼,能起到“破茧化蝶”的作用;对自卑心理重,信心不足,“装在套子里”的抑郁质学生,则要采取安抚式的教育方式,于鼓励中隐含批评,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总而言之,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施教方法上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刚柔相济,学会用“一把钥匙”去“开一把锁”。
二、追根究源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据这一观点,教师做工作就要透过现象抓本质,即要追根究源。
《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意思是说,论述一个问题好像劈柴一样,可贵的是能准确地劈在纹理上,只有视理而析,才能劈如破竹。教育学生既像劈柴,又如治病救人,而治病务求治本,切忌舍本逐末。言为心声,学生言行不当的现象是由其思想认识不端正这个本质决定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摸准学生的脉搏,然后再用情去疏,用理去导,方能水到渠成。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就要讲求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定要“斩草除根”。
三、适可而止
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使事物能够保持质和量的关节点,是事物存在的界限,通常也称为分寸、火候。据这一原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就要把握好度。
1.严之有格,宽之有度
“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中学生天真幼稚,自控力差。
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不严,无以育人。但严不等于时时听训斥,也不是处处被控制。否则,学生就会畏而远之,师生间就会变成猫鼠关系,达不到心与心契合,情和情交融。教师对学生严中须有宽,但宽不是一味地“吹柔柔的风,洒绵绵的雨”,也不是“任你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否则,学生觉着教师软弱可欺,就会出现对抗行为,上言不能下达,上行不能下效。2.紧的有限,松的有距
中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教师对他们管束要紧。不少教师紧的“杀手锏”就在于亲自“督战”,紧锣密鼓;一天到晚眼盯着学生,嘴批评着学生,脚跟着学生,把他们置于自己的高度监视、高度控制之下,使学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结果,差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违纪现象,且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而好学生则成了“死读书”的“小绵羊”。中学生是创新的一代,教师应让其个性突出出来,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紧要有限,紧中要有松,而松中要有距,松不“放羊”,否则,部分学生就会出现纪律松懈,学习抓不紧等现象,进而耽误他们的美好前程。
3.抓中有放,放中有抓
中学生已渐趋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日常事务中要注意锻炼他们,把部分权利下放。魏书生说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所承载和通过的信息量就会越大,师生之间相互理解、支持的程度也就越高,教育效果也就越好”。而放权就是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唱“包打天下”的独角戏,会事倍功半;而权利下放,放得好就可以事半功倍。如组织文体活动、举办各种比赛等,这些权利都可下放,但这是抓中的放,并不等于班主任对这些活动不管不问,因为中学生经验欠缺,不能尽如人意,为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一定放中有抓,进行宏观调控,做到抓不专制独裁,放不放任自流。
4.冷不过头,热不超温
教师对学生要“热”,热情关心他们,以情动人;诚恳对待他们,以诚感人;善于激励他们,以激催人。但要控制好用情的度,因为长时间使用后就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抗药性”。个别教师对好学生的态度过“热”致一叶障目,一好百好,就会使之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最终陷于孤芳自赏的窠臼中难以自拔,使“优质树苗”出现了不应有的“弯曲”。“冷”就是教育者将自己的感情深藏内心,以静制动,以冷促热,让学生在冷峻的氛围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切忌对后进学生坚持“一点论”,甚至产生光晕效应而对他们太“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不能求全责备,中学生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能正视他们,矫正缺点,挖掘优点,适当地给予“热”,后进生也会成为砌墙的砖———后来居上。
第三篇:铸造车间管理中的辩证法
铸造车间管理中的辩证法
重庆红旗缸盖制造有限公司 周麟昇
摘要 ⒈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解决铸造车间进行多品种、小批量、间歇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⒉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解决铸造车间新品开发、试制、量产、完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⒊ 在生产实际中,准确识别各种“系统”,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⒋ 强调“条件论”,不惟“条件论”;
⒌ 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作指导,学习、研究、吸收、融合各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建立符合铸造车间实际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铸造车间 辩证法 普遍联系 发展变化 系统 条件 0.引言
我公司专业生产摩托车气缸头和汽车气缸盖。铸造车间的生产特点是铸坯品种多,批量小。⑴铝合金摩托车气缸头常规生产品种多达26种,根据用户需要,经常更换生产品种,需求量从数十件到数千件不等;⑵铝合金汽车缸盖常规生产品种多达33种;⑶铁合金汽车气缸盖品种也有10种之多。砂芯模具多达400余付,金属型(模具)多达60付。
这种多品种、小批量、间歇式生产模式,给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模具管理、物料管理、产品(合格品、不良品、废品)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构成了巨大的困难。我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尝试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解决铸造车间的各种矛盾,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就辩证法在铸造车间管理中的运用,谈一点心得体会。
1.多品种、小批量、间歇式生产模式的管理
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铸造车间的管理,虽然千头万绪,但是,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品种、小批量、间歇式生产模式,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独立的系统。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的总合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形成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的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总体的质的产生。
我们要善于区分两种不同的系统:一种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着的系统;另一种是观念的(作为逻辑形式的总合的科学)系统,绝不能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系统混为一谈。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系统。
我们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拆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分别管理好子系统,自然就管理好了母系统,而且,母系统的绩效高于子系统绩效的简单叠加;即便是某一个子系统出了差错,也不至于影响到其它子系统,对车间整体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在车间管理体系上,我们分为三个子系统:铝合金摩托车缸头铸造;铝合金汽车缸盖铸造;铁合金汽车缸盖铸造。
在车间人员分工上,由于我公司是民营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没有独立 的分工,即一个车间领导,是集生产、技术、质量、成本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领导,一个生产计划下来,首先考虑的是资源配置;然后考虑工艺、技术管理;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和成本。
1.1资源配置 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设备资源等各个方面。
人力资源方面,在车间操作工人中,三个子系统的工人分工不分家,要求多数工人做到一专多能、一兼多职。在人力资源矩阵图中,各个工人的技能技术都有明确的标识,不至于在生产安排上顾此失彼。管理人员既是生产计划的安排实施者,又是工程技术人员,还要兼管产品质量、控制车间成本。
物资资源方面,主料铝合金牌号有ZL101、ZL104、ZL108、AC4B、A356、319以及其相应的回炉料;铁合金主料为Q12;常用覆膜砂型号规格更是多达10余种、以及自配冷硬树脂砂;各种辅料难以全面列举。如此复杂的物料系统,而且辅助场地严重不足,管理上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误用或混用。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一是做好定置管理工作;二是坚持做好标识工作。
设备资源方面,铸造车间的工艺装备、机器设备都比较简陋且严重不足,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必须想方设法做到类似产品共用有限的设备资源。
1.2工艺、技术管理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工艺、技术特性,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都不可能凭记忆,记住如此众多的产品的工艺、技术特性。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每一种产品,都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指导书》,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熟练掌握。1.3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 质量与成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看似互不相关,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人、机、料、法、环、测六个环节,都出不得差错,否则都会引起质量波动。对于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形而上学地去分析原因,应该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普遍联系地查找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运动地全面地考察这些原因的背景,然后,针对这些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组织相关人员不折不扣地落实改进措施,并验证措施落实的效果。这个过程的不断循环进行就能够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要特别注意一个容易发生的问题:往往由于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实施结果不理想,从而否定措施的正确性,这是不对的。
每一种产品都有一个符合价值规律的基本成本,构成这个基本成本的有⑴原材料价格;⑵劳动生产率;⑶产品合格率等主要因素。原材料价格因素,车间一级无法控制;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因此,应广泛听取合理化意见,努力改进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车间生产成本;成本波动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源于产品报废率(产品合格率),报废率越高,成本就越高,反之,合格率越高,成本就越低。因此,车间最容易做到的,也应该做到的,就是不断提高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2.新品开发到量产过程的管理
任何一个新产品,都会有先期策划过程,其中就包含试制工艺。欲试制成功一个产品,往往需要多次调整、改善试制工艺。铸造车间的特点,就是成功的试制工艺,不一定适用于量产过程。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必须用辩证法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解决,要认识到:没有一成不变的生产工艺,没有“最好”的生产工艺,只有“更好”的生产工艺。而这个所谓的“更好”,是指更加符合本企业(本车间、本部门)硬件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本企业(本车间、本部门)软件特点的改良(改善、改进),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优秀”的工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体会这一辩证法的观点,⑴就容易 陷入思想僵化,不思改变、不思进取的泥淖;⑵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偏激的相对主义论者,这也是不足取的。
从开发试制到批量化生产,这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提倡“拿来”主义,忌讳盲目引用;提倡有目的、有依据的大胆革新,反对凭空想象、漫无边际的冲动冒进。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斯大林的话:“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3.在生产实际中,准确识别各种系统
铸造车间整体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制芯、熔炼、浇注、后处理等子系统构成。它们的辩证关系是,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离开了整体也不成其为部分。但是,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体,而且,这个统一体的本质,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要素的本质是不同的。
系统是有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按一定秩序、一定方式或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系统是有层次的,所谓系统的层次,是指统一体所包含的有差别的等级。它表征着结构内部的差别性。有结构存在就有层次存在。在一定范围内是系统的,在更大范围内可以是要素;反之,在一定范围内是要素的,在更小的范围内可以成为系统。不同层次的系统,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自的特殊规律。研究系统,不仅要研究共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不同层次的特殊规律,以及各个层次的相互关系。
如制芯,在铸造车间这个系统中,是要素;但制芯工序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由原砂管理、射芯的人、机管理、射芯工艺管理、修芯、烘烤、运输、储藏管理等各要素组成。
又如熔炼,在铸造车间这个系统中,也是要素;但熔炼工序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由原材料管理、回炉料管理、熔炼工艺过程管理、熔炼质量控制、熔体成分调整等诸要素构成。
铸造车间管理,应准确识别各种子系统,分清系统结构,使其层次分明,明确系统的输入、输出及所需的资源支持,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用户需求。4.强调条件论,不惟条件论
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形成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铸造车间的一切活动,既受着车间实际条件的制约,又参与条件的改变。我们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事物存在的条件;我们改造事物,也是首先要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因此,当我们思考问题时、实际工作中,都要充分估计到条件的作用,具体地分析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
如果离开了条件去思考问题,就容易犯没有根据凭空想象的错误;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去做工作,就是盲目蛮干,容易带来不良后果。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条件本身也是可变的。如果借口条件不具备而无所作为,成为客观条件的奴隶,那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地改变或创造条件。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具体地分析条件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5.科学管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工业生产领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如美 国的泰勒创立的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美国的亨利·福特于1914年创造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二战后日本的丰田英二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A管理模式、海尔模式、邯钢模式等等,在特定的具体的环境、条件下,每一种管理模式都是先进的,适用的,但是,换一个企业或者一个部门,如果不顾自身的具体条件,生搬某种现成的管理模式,往往收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铸造车间应该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作指导,对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努力学习,深入研究,有效吸收,合理融合,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建立起符合铸造车间实际的管理模式。6.结语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地抽象总结出来的;反过来,这种科学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能普遍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工作。当然,也就可以指导铸造车间的各种生产实践。用辩证法的观点指导铸造车间的管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卓然有效的。
2006-1-12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面试中的辩证法
公务员考试面试,不仅能检测应试者规划、决策、应变等方面的能力,更能直接反映其思维、表达、演说的能力。在应试者听到面试题后的思考准备阶段,其思维的辩证性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因为面试题大多都含有以辩证的观点去表述的问题,所以,应试者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表述问题时都要注意运用辩证法,以科学正确的辩证思维,去展现自己的断事能力、应变能力、是非评判标准和工作思路,防止在答题时出现单纯死板、简单粗疏、就事论事、顾此失彼的毛病。那么,如何在具体的面试中运用辩证思维呢?
一、立论要周密。
客观地说,作为公务员,表态拍板的话应当顾及全局,考虑周密,否则就会出漏洞,难以实施。面试者对这类试题要以一种客观的原则辩证地去分析。
如有这样一道面试题:“最近某省几个市的市委书记都以„多干实事,不求宣传‟的理由表态,提出五种新闻不报道,其中有„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你对这种态度如何评价?”回答这个问题,应首先分析这种表态的对错,然后总结作为主要公务员立论表态应有的周密性、准确性。应该说,“多干实事,不求宣传”的出发点是好的,这对热衷于以说大话、说空话来宣扬自己政绩的不良倾向是一种自觉的革命,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闻的特性就是向广大公众迅速传播事实,“正想”、“正干”的事若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话,必然是群众想早知道的,如果不作宣传报道,群众不知道,就无法从一开始就实施监督或予以支持,所以,这种“不报道”就有失偏颇。最后得出主要领导表态立论必须周密、准确的结论。
二、理性分两面。
有些面试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才科学,不能偏执于一个方面的理,这是答题的理性所需要的。
如某省面试题:“作为副职,在和主要领导研究问题时,你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提出后却不被采纳,面对这种情况你应如何处理?”回答这一问题时,按理性的要求,应明确指出:“首先是冷静对待,然后是两面分析,即不被采纳的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意见确实正确,二是经全面分析发现自己的意见不正确。如果正确,可进一步向主要领导反映和陈述,仍得不到赞成和支持,可保留意见,若属重大问题,要向上级反映。如果证明自己的意见不正确,就应该放弃。而不被采纳又不进一步论证思考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只认死理的做法,则是偏执的、错误的。”
三、思辩举正负。
有些面试题是让应试者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的,这时就需要顾及事理的正面和负面效果,不应绝对化地认定对或错,这是思辩应把握的一个原则。
如某省面试题:“古人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观,你是否同意并运用这种„用人不疑‟观?”回答此题,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要作辩证分析,即既有正效应的一面,也有负效应的一面。“用人不疑”体现的是在知人善任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充分信任、大胆用人的气魄和风格,它能起到感化、激励被用者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用人完全“不疑”也不可取,因为人的成长发展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的,而“不疑”论往往会把事物看死,容易以偏概全、以优掩劣,产生放任现象,从而忽略培养、教育、考查、监督等必要措施,使被用者随时有可能产生错误行为,甚至走向邪路。这样从正负两面去分析回答就圆满了。
四、虚实讲统一。
这里所讲的“虚”是指理论、政策性的东西,“实”是指实际情况。有些面试题是需要将虚与实结合起来思考的,也就是理论与实践要统一。
如某省面试题:“作为主要领导,在工作中碰到上级的某一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情况不一致或发生矛盾时,你将如何处理?”回答这个问题时就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处理的办法应该是:认真学习和研究上级指示,领会实质,吃透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把握两点:一是坚定地树立全局观念,服从大局,做到令行禁止;二是若上级指示中确有不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的问题,可向上级机关提出改进的建议或符合本地实际清况的执行意见。”若这样回答就可防止要么教条主义地贯彻执行上级决定,要么明显地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情况发生,以达到虚实统一的目的。
五、风格析利弊。
面试时经常会遇到让应试者评价某种领导风格的试题,此时也应采取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利弊两方面加以分析。
如某省面试题:“有位公务员在工作中经常以„宁走一步险,不走十步远‟的格言要求下属,你是否赞成这种工作风格?”要回答这个问题,应首先弄清楚“宁走一步险,不走十步远”工作风格的实质,即干事业为了争取时间,提高效率,就不能怕风险。显然这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敢闯、敢冒的精神,对开展工作有其利的一面。但这种风格也有弊端。一味强调不怕险还不够,还需有充分的论证、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稳妥的措施才行,缺乏瞻前顾后、科学预测的贸然行动,很容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还有的面试题提出如何评价“新官上任三把火”、“摸着石头过河”等工作风格,都需从两种角度去分析其利弊,回答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欠妥当、不全面的。
六、断事求圆满。
在面试时,如遇评断某事的题,则应辩证分析,力求圆满。
如某省面试题:“假如你因工作原因批评下属时,他感到委屈而产生抵触情绪,并当场顶撞了你,你将如何处理?”正确的回答应当是:首先,要态度冷静,不管下属对错,都让其把话讲完,避免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威信而继续强硬批评,搞成僵局。其次,对下属的申述进行调查分析,搞清楚顶撞的原因。再次,若确认是自己的失误,应诚恳地向下属道歉,主动作自我批评;若确系下属工作失误,可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善意地指出其错误所在,使下属消除抵触情绪,知错认错。这样,从遇事的科学态度开始,到求实地分析是非作结,形成一个圆满断事的全面答案,合情合理,思路清晰,回答顺理成章。
总之,在面试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以辩证的观点、两点论的方法去分析,争取答题的全面性、圆满性、客观性,从而最终获得好成绩。
第五篇: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
浅谈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主要的辩证思维以及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然后具体举例说明了我国佛教中所含有的一些辩证思维,最后总结了我国佛教的辩证法思想,说明我国佛教辩证法思想的不足之处。
关键字:辩证法,中国佛教,矛盾论
一、我国古代的主要辩证思维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系统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家的辩证法主“静”,这两者的思想属于中国固有的文化。而中国的佛教则不同于儒道两家的文化。它是由印度传入的,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主要是道家和儒家文化)互相交流和融会的产物,因此其中所含的辩证法思想比儒、道家两者来说又有自己的特点。
二、我国佛教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
佛教广泛涉及到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企图超越现实社会生活秩序而求得身心的解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佛教学者始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使佛教哲学成为一种极为精致、巧妙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佛教哲学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流派繁多,而且在其传播过程中对各国的影响也不同。由于我国佛教的背景比较复杂,因此它除了其本身涉及的宗教内容以外,还涉及了很多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其它宗教不同,我国佛教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中国哲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三、我国佛教中的辩证思维
1. 矛盾论
1.1矛盾的共性与个性
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的矛盾的双方各有各的特性佛教说人有共业与不共业,比如4个人开车出去玩,发生了车祸,一车4人死的死伤的伤,这一难就是4人的共业,但是有的人只是皮外伤,有的人却当场死亡,这又是不共业。
1.2我与无我的转化 辩证法中的矛盾论认为:对立中的二元矛盾有两种转化形式,任何事物的转化不外乎这两种形式[1]。前者缓而稳,适合性情温和中庸之人;后者急而险,适合偏激人群。其中,第一种为平衡,即强者抑之,弱者扶之,从而达到矛盾的平衡。平衡则无对立,彼此无别了。在佛学中体现为戒律。即佛家用戒律,除去我执,完成由自我向无我的转化。我们平时常说的:“我”的身体,“我”想吃、想说,“我”的思想见解等。若接受戒律,则自然步入无我之境。另一种转化形式即物极必反。佛学叫“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太强,爱争喜斗,那就让他争个够、斗个够;爱思想,就让他想个够。当这种自我发展到了极点,尚存的本性(静性)猛然发觉,终于肯放下了。放下即菩提啊!当一个人的自我无法自控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激化矛盾,让“自我”迅速膨胀,以引起本性的警觉,而佛学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1.3矛盾的对立统——和生万物
辩证法认为矛盾中的双方越对立,越加快其分解速度。人不是单一的动物。人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自我之动与无我之静的统一。同时整个人类社会则是一个大范围的矛盾统一体。给对立方留有生存之地,也就是给自己留后路。手心的肉腐烂了,手背的肉离腐烂还远吗?没有手心,手背能独立存在吗?所以争斗实乃灭亡之路!和者,融也,入也,化也。矛盾的双方都放下自我,则万物生焉!气象万千!红色与绿色相对,然两者之和为至尊之紫色;氢气与氧气,元素不一,两者之和为洁净之水;男刚女柔,彼此有异,男女之和则为人人依附之港湾家,两者相互依赖,又繁衍子孙后代,人类从此生生不已„„。假如矛盾双方不肯相和,这个世界恐怕早已不复存在、灰飞烟灭了。在佛学上,空乃性之体,和乃性之用。佛学中用两个字讲,即放下;用一个字讲,即空[2]。”放下即无我,此刻和气顿生,即生万法。若事物从这一面过渡到了那一面,则此与彼无别,都是相,唯有放下此或彼的瞬间,才是离相之时。“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任何事物两面的交界处,都是本真的藏身之地。其无明显相,非此非彼,混沌之态,此即和气升起的地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形而下之相,即入形而上之体。万物归根,和生万物,不一不异,圆通无碍[2]。
2. 发展联系观 2.1发展观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佛学中有“诸行无常”之说,即万物都不是常住的,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现在的我和一分钟前的我都不一样。因为有的细胞在死亡,有的又在诞生。这和辩证法中的发 展观是相一致的。同时,佛学认为任何有形的事物都是生灭法。有始必有终,即缘起缘灭。而且越猛烈,其生灭速度越快。如暴雨易过、细雨绵绵。
2.2联系观
辩证法中有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佛教说人与人之间因缘无处不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和其他人有既定的因缘的,甚至这个地球就是人类的业力共同感召出来的,这就是联系。
3.动静观 3.1知动者为静
根据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动静两个属性的,完全单一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照这个意思来说,我们的生命有动必有静,我们的心日夜不停地思想着,算计着,但念与念之间有空隙,此空隙即是静态。而在禅宗中即有“观心”一说,意思为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何为念头?心动生念。何以心动?因生分别故。有了异境的对比,则产生分别。在唯识学中,此分别心称为第六识。我们常人的许多行为都是在第六识的带动下而作的。比如有人说:“那个人好坏,我不理他了!”“那人好坏”即是心念,“不理他”即是被此心念所转的行为。观心的“观”,不是第六识,动心不能观动心。观动者为静。观心的观落在第八识,即不动不分别之心。我们生生世世被念头所转,念头说东就向东,说西就向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静性,知动为静。比如身体疼痛。痛乃动,这个知道痛的就是静。但是人的生命并非只有肉体这一层。就像耳背的人,非大声才能听见,小声对他来说等于无声,事实上并非无声。所以只有跳出思想的怪圈,才能看清思想的本质!这里无需辨别思想的对错与好坏,无论思想中流动的是圣洁还是卑劣、是智慧还是愚昧,都是心的动态。因此观心不需理会念头的内容,只是用静态去感受动态,从而更深层的开发生命的静态而已。
3.2动静与非动静
动与静,佛学上称之为相,乃生灭法,所谓的静,其实是动态的稳定态,也是一种形态。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形态,都会变去的。动极必止,静极生动,动静之间相互转化。套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即:是动静,非动静,是名动静。变,乃宇宙永恒不变的规律。此变,在佛学中称为无常。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我们常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却不是运动的,往往盯在一个点上。能观察事物的整个运动变化过程的,不在变化之中。此即真静,她超越了生灭、动静、始终等二元对立,即本真也。我们这个“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心,不仅观起心动念的动态(第六识),其自身静态也是相,久之必变。即时,能所双亡,天地平沉。其实,哪有什么能所对立!一切平等平等,只需随其生灭 而不分辨——无我随缘,随缘无我。“如来如来,如是如是”!一切对立消融,了无痕迹[3]。
总之,我国佛教虽说不是唯物论,但可以说,佛法很多地方体现了辩证的思维。虽然在很多方面说的过于片面,认识到了辩证思维的观点,没有涉及辩证思维的本质。但是佛教哲学作为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或人类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2] [3] 许抗生.简论中国佛教哲学的否定辩证法思想[J].中国哲学史,2003 马英.浅论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佛学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