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江市浔阳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培两带”工作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日,我们对全区农村“三培两带”和示范基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现状,研究当前我区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6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涉农街道4个),11个行政村,54个村民
小组,3300余农户,9900余农村人口,5700余劳动力。农业资源十分匮乏,全区耕地面积不足1500亩,山林地面积不足2000亩,水产面积不足2000亩。农村党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11个行政村中共有党员248名,按年龄分,35岁以下有21名,35-50岁99名,50岁以上128名,平均年龄52.5岁,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69名,初中105名,高中及以上64名。
全区经济工作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小,2002年区属单位完成的16900万元总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完成456万,仅占2.7,第二产业完成1625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4819万元。就全区的农业而言,种植业产值呈逐年下降趋势,蓄牧业和水产业产值的均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完成的2756万元的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完成95万元,仅占3.4,蓄牧业完成496万元,占18,水产业完成2165万元,占78.6。2002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700元,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二、当前我区农村“三培两带”工作的基本做法
在近几年扎实的村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争创“五个好”党支部、红旗村,开展领导干部、区直部门包村,党员“双休日”和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在培养党员、后备村干部、村干部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好做法。
(一)依托基层组织建设抓“三培”
全区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区委提出了“区包村领导是总责任人,街道包村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挂点单位领导是连带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具体要求。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各村把培养党员和村后备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村每年都有1-2名工作积极、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的年青人加入到党组织。村后备干部严格按1:1配备,并通过种种措施进行锻炼和培养,使他们既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又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既有坚定的政治思想,又有带头致富的能力。
1、选准苗子,扎实做好培养工作。农村人口来源素质低,会读书学习成绩好的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没能考上大学,头脑灵活,善于市场经营的也大部分外出谋生创业去了。把村里能力强、作风正派、办事认真负责的同志留下来,并把他们培养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为村集体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在选人问题上,不偏不倚,任人唯贤,让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得到重点培养,各村党支部着实花了一番功夫。人民路街道长虹村书记苏汉祥,就是由党组织从一个个体老板逐步培养成村干部的典型,村党支部和街道党工委通过与他促膝谈心,从工作上帮助他,政治上关心他,使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并一步一步担当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长虹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家村办企业,3千余万元固定资产,集体年纯收入达40多万元的明星村。金鸡坡街道大王庙村的余厚保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致富技术多,热心于村里事业的同志,村党支部把他列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由一名普通群众培养成一名党员,并在2000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村干部。这些经过党组织培养的同志在新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出力献策,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
2、通过岗位锻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村级组织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落脚点,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村两委面临的工作任务非常多,村干部没有很强的责任心,没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不可能干好工作。村党支部安排各种岗位和工作锻炼党员和后备村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三里村在村办企业中,把党员逐步培养成为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把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培养成党员。金鸡坡街道通过农村无职党员参加设岗定责工作,使他们在提高处理村组具体事务的能力,掌握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得到了实践,大大提高了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的能力。
3、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思维还不够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不强,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带头解放思想,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势,我区在解放
第二篇:九江市浔阳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培两带”工作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日,我们对全区农村“三培两带”和示范基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现状,研究当前我区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6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涉农街道4个),11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3300余农户,9900余农村人口,5700余劳动力。农业资源十分匮乏,全区耕地面积不足1500亩,山林地面积不足2000亩,水产面积不足2000亩。农村党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11个行政村中国共产党有党员248名,按年龄分,35岁以下有21名,35-50岁99名,50岁以上128名,平均年龄52.5岁,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69名,初中105名,高中及以上64名。
全区经济工作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小,2002年区属单位完成的16900万元总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完成456万,仅占2.7%,第二产业完成1625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4819万元。就全区的农业而言,种植业产值呈逐年下降趋势,蓄牧业和水产业产值的均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完成的2756万元的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完成95万元,仅占3.4%,蓄牧业完成496万元,占18%,水产业完成2165万元,占78.6%。2002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700元,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二、当前我区农村“三培两带”工作的基本做法
在近几年扎实的村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争创“五个好”党支部、红旗村,开展领导干部、区直部门包村,党员“双休日”和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在培养党员、后备村干部、村干部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好做法。
(一)依托基层组织建设抓“三培”
全区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区委提出了“区包村领导是总责任人,街道包村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挂点单位领导是连带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具体要求。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各村把培养党员和村后备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村每年都有1-2名工作积极、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的年青人加入到党组织。村后备干部严格按1:1配备,并通过种种措施进行锻炼和培养,使他们既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又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既有坚定的政治思想,又有带头致富的能力。
1、选准苗子,扎实做好培养工作。农村人口来源素质低,会读书学习成绩好的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没能考上大学,头脑灵活,善于市场经营的也大部分外出谋生创业去了。把村里能力强、作风正派、办事认真负责的同志留下来,并把他们培养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为村集体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在选人问题上,不偏不倚,任人唯贤,让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得到重点培养,各村党支部着实花了一番功夫。人民路街道长虹村书记苏汉祥,就是由党组织从一个个体老板逐步培养成村干部的典型,村党支部和街道党工委通过与他促膝谈心,从工作上帮助他,政治上关心他,使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并一步一步担当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长虹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家村办企业,3千余万元固定资产,集体年纯收入达40多万元的明星村。金鸡坡街道大王庙村的余厚保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致富技术多,热心于村里事业的同志,村党支部把他列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由一名普通群众培养成一名党员,并在2000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村干部。这些经过党组织培养的同志在新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出力献策,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
2、通过岗位锻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村级组织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落脚点,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村两委面临的工作任务非常多,村干部没有很强的责任心,没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不可能干好工作。村党支部安排各种岗位和工作锻炼党员和后备村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三里村在村办企业中,把党员逐步培养成为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把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培养成党员。金鸡坡街道通过农村无职党员参加设岗定责工作,使他们在提高处理村组具体事务的能力,掌握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得到了实践,大大提高了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的能力。
3、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思维还不够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不强,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带头解放思想,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势,我区在解放干群思想上加大力度,几年来举办各种专业知识培训班、政治理论培训班30余期,参加培训的农村党员、后备干部和村干部达千余人次,三里村还聘请师专教师为村民作了WTO专题讲座。有条件的村还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引进外地的先进作法和好的致富项目,通过他们来带动和影响其他村民群众,使全区农村党员群众对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和对市场的认知程度大大
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创造条件,不断提升威望。后备干部要走上村干部位置,必须要通过村民选举,得到群众的认可,在群众中没有一定的威望是不行的。各村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扩大党员和后备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威信。大塘村通过水电维护管理工作,金鸡坡村、泉井村通过调解工作,三里村通过便民服务工作,姬公庵村通过带头致富工作,不断培养了他们为村民办事能力,有效地树立了党员和后备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村支部的培养对象能为群众办事,得到群众的认可。
5、通过小组长职位,提高实践能力。村民小组长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对群众的政治思想和实际生活最了解,2000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各村通过依法选举村民小组长,有意识地把后备干部推向小组长岗位,使之掌握农村工作方法,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他们能顺利进入村干部队伍创造条件。
(二)立足农村经济发展抓“两带”
我区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农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2亩,单以农业收入难以养活近万农村人口。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农业向高效型发展,农民洗净泥脚进城参与市场经济,在城市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几年来,区委在立足农村经济发展抓“两带”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示范基地作用明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型。金鸡坡街道大王庙村,在村集体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村干部集资建成了一个小型养殖示范基地,由于科学养殖、经营有方,投产半年便产生了赢利,村民看到其中有利可图,便纷纷效仿。随后村里为群众传技术、跑贷款、联系销路,在全村全街兴起了庭院养殖热,涌现出了一大批养殖专业户,村民宗道祥家年出栏生猪200余头,纯收入3万余元,像这样靠养殖发家致富的全区有近200户。姬公庵村利用精养渔池连片成规模的优势,及时成立了水产养殖协会,在村民党员、协会会长李邦清的带领下,试新品种、用新技术,闯大市场,带动了全村全街道的水产养殖,使全街水产产值一年一大变,三年翻一番,养殖户的年收入有很大增长。白水胡街道白水湖村,利用大湖面网箱养殖技术,精养黄丫头,取得了水面不变,人力不变,效益翻翻的好效果。大塘村草莓基地、泉井村杜鹃花基地、曹家山雷竹基地,都是近几年或引进或自办搞起的种植业示范基地,由于示范基地的良好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全区农业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方向发展,农民收入较以往的常规种植有很大的提高。
在示范基地的建设上,城中各村也在积极探索自己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扭转农民择业观念,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人民路街道长虹村抓住了湖滨小区和人民路开发的大好机遇,建设成了农贸市场和花卉市场,利用两个市场引导村民进场做生意,转变了农民的择业观念,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过几年的经营和发展,真正是“几万元不是富,几十万元刚起步”,有的成为百万富翁,一大批农民都有几十万家产,村民收入有很大的提高,带动了全村农民发家致富。
2、集体经济初具规模,逐步向企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我区农村地处城郊,有寸土寸金的优势。区委因势力导,积极引导和扶持村办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走上了企业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白水湖街道三里村,抓住其紧靠城市,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铁路过境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服务型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桥头堡经济。先与浔阳区政府合股建起了国家级的蔬菜批发大市场浔阳蔬菜批发市场,接着以大市场为依托先后建起了水产品市场、小五金市场、仓储服务中心、汽车服务中心、第八加油站(与石化总厂合资)等一系列服务型村办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村民有的在市场搞经营,有的在市场搞管理,既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又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走上了共同致富的新路。三里村在众多效益良好,运转正常的村办企业支撑下,2002年实现了总增加值902万元,年收入186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赣北第一村。
3、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功能逐渐完善。在集体经济逐步壮大之后,村里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注重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着力解决村民看病、养老、教育等问题。完善了大病医疗保险体系,金鸡坡街道姬公庵村率先通过村里拿一点、小组出一点、村民凑一点的方式构筑医保体系,带动了全区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发展,使农民抵御大病的能力大大提高。建立村民教育奖励基金,为激励村民子女学文化、学知识,全区各村普遍建立村民教育奖励基金,用于村里小学的义务教育、奖励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和鼓励农民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为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实行村民退养制度,在白水湖街道三里村的带动下,全区大部分村为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的年老村民实行退养制度,退养村民每月可从村委会领取一定数量的退养金,为年纪大的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村的共同富裕。通过多项制度的落实,初步形成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农村。
三、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随着我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区农村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农村基层组织巩固,有战斗力,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问题愈显突出,阻碍了农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村干部综合素质偏低,党员队伍不合理,村民适应新形势能力差,村办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农村发展空间有限。
村干部总体素质不高,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观念不新、思想不解放,缺乏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精神。把握市场能力差,许多村干部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培养起来的,对当前市场经济规则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很好地驾驭市场。文化素质不高,全区45名村干部中,大专文化水平的仅有3名,高中文化程度26名,部分年纪大的同志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实行海选之后,村干部有畏难情绪,遇事做老好人,特别是在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之后,有把得罪人、棘手的事都推到书记上的迹象。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发展经济的能力弱,有的同志还停留在维持以往的工作思路和程序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改善工作方法。
党员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全区农村党员平均年龄52.5岁,248名农村党员中50岁以上的有128名,占5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184名,占74%。年老的党员党性强,处事为公,但由于年纪大,文化低,接受新事物慢,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工作上显得力不从心。年青党员相对说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来的快,但组织纪律观念较老同志淡薄,有些同志只顾个人致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农民适应新形势能力差。九江的自然条件好,三省通衢,历来外出谋生的人少,行商坐贾中我们占的是坐贾,做的是上门生意,与外界沟通少。而九江的农民更是安贫乐道,思想较为保守,在资源一体化、市场大流通的今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村办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村办企业管理者地缘性、血缘性很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乡里乡亲,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管理水平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农村发展空间有限,城市的扩张,企业的发展占用了农村发展的资源,空间有限、资源有限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四、几点建议
(一)当务之急是抓好农村的思想教育
1、增大后备干部培养比例。我区按村建要求1:1配备后备干部,这个比例是在村委会海选之前定的,新形势下后备干部要得到村民的认可必须通过选举,这个比例难以确保把组织培养的同志选入村委会。应按照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把培养后备干部比例放大,把村里能为村民办事能力强的人都纳入培养范围,把更多的优秀分子作为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工作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共同致富奔小康。
2、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城郊农村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城市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逐渐减少,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必然逐步淡出,更多农民将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而转向其它的行业,从事其它的工作。为妥善解决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须加大对“无地农民”和“下岗农民”转岗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服务工人的转变,把向土地要饭吃变成靠技术吃饭。如果不这样,农民的出路问题便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重中之重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继续坚持和加大对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示范基地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择业观念,提高驾驭市场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级对示范基地也很支持,但扶持工作中,有撒胡椒面的倾向,各示范基地都能象征性地得一点,这对每个示范基地的功能的提升,效益的增加作用不明显,不如集中资金每年扶持一两个,提高其造血功能,促健康发展。在加大资金扶持的同进注重科技、信息扶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发展不缺资金,全省仅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便突破了400亿,每个县平均超过2亿,即便10%返回农村建设,资金也是很充裕的。农村真正缺少的是科技、是信息,区科协搞的科技下乡活动很受农民朋友欢迎,应进一步充实科技下乡含金量,建立信息下乡工作机制。
2、加强对村办集体企业的保护。村办企业在为集体经济发展、解决村民就业和村办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调研过程中,很多人谈到在经济交往中上当受骗和由于决策的失误造成巨大的损失等情况,呼吁尽快建立对村办企业的保护制度。主要从为村办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加强实用经济知识的培训,帮助聘请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援助,监督村办企业的财务和重大事项的决策等方面加强指导,为其保驾护航。
3、用身边致富典型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次调研活动中,普遍反映农民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满足于有一定的收入,不思进取,进取心不强。但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信息不灵,做什么事都心里没底,不轻易把养命钱、养老钱拿出来投资兴业也是情有可原的。政府各部门和街道、村级组织要大力宣传身边的致富典型,让广大农民在创业活动中有现成的模式作参照,有鲜活的例子可供学习,做到对选中的致富项目心中有底,让农民一心一意搞经济,带动农村共同致富、整体发展。
4、给农村留一片发展空间。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发展、企业发展都要征用农民赖以为生的土地。农村土地的减少,在根本上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坚决杜绝投机商利用政府引资心切的心理圈地占地,对征用土地转手炒作,从中牟取暴利。采取有效的手段、切实可行的办法,兼顾农民和农村的利益,为农村的发展预留一片空间。
第三篇:三培两带两服务方案
关于开展 “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的工作方案
各村(居)党(总)支部: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优化党员对伍,激发党组织的内在动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根据上级组织部门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党委会议研究,现将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促使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服务农民生产经营、服务农民生活改善)活动的工作方案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激励广大党员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牢记党的宗旨,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创业绩、当先锋、做表率、展风采。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镇各行各业的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搭建新的平台,激发广大党员争当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模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诚信文明、无私奉献的模范,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模范,影响和带领人民群众为促进我镇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懈努力。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党员创业技能培训。在今年7月底前建立“镇农村党员创业培训中心”。采取免收食宿费、培训费、安排推荐就业等方式,为农村党员参加培训提供必要条件,诚聘“土专家”、“田秀才”及其他专业人士为农村党员培训柑桔、畜牧、蔬菜、水产、花卉、茶叶、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在各村居设立培训站点,扩大培训规模和内容。
2、建立1-3个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基地,实现“技术培训、创业试验、帮扶服务、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作用。
3、深入调查,确定培养对象。各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小组要组织力量深入群众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三培两带”对象,逐户建立工作台账,并根据不同对象,实行专题培训,分类培养。对有外出务工经验、懂经营管理、有致富门路和就业门路等各类率先致富的能人登记造册,建立乡土人才库,对其重点培养,及时把居民中具备条件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4、推进构建和谐乡村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镇党员
服务中心暨“三民”服务中心、村级党员服务站暨组(社区)党员服务室为主要框架的和谐乡村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坚持和完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走访日记、民情日记、和谐“110”、入户听诉、乡村夜话等服务载体,实现乡村为民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5、分门别类,加强培养。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方面,注重政治素质、奉献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致富能手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制意识的教育,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使他们在思想上红起来,能力尚强起来,信心上足起来,从而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方面,注重致富能力的培养。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建设,把他们打造成“创业型”骨干和“乡土型“人才。在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干部方面,注重工作方法、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
四、工作要求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镇属支部和村居党支部要深刻认识在新时期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的意义,把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机制,实行定人、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四定”责任制,切实帮助社区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提高政治素质,增强致富本领。
2、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定期分析活动进展情况,对照“三培两带两服务”目标,深入查找问题和不足,制定修改措施。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氛围。各支部要对党员群众大力宣传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要求,使广大干部树立“自己不会富,不配当干部” 和“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的理念,大力营造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浓厚氛围。同时,也要注重在活动中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和推广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激发广大农村党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工作热情,为我镇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共象湖镇委员会2009年3月20日
第四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最终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贯彻落实。近年来,濉溪县坚持“三服务、“两满意”的方针,以服务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打基础、蓄后劲、抓特色入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建立科学的选任机制,提高村级班子的整体水平
村级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濉溪县按照“选派结合、选育并举、开放选人、梯次储备”的思路,大力实施“人才兴村”战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选好配强村级班子。
一是拓宽视野选人。采取“两推一选”、村民直选等办法,着力把热心为民谋福利、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才选拔进村级班子,让他们挑重担、干大事。把“双培双带”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负责人、在乡大学生等纳入组织视野,跟踪培养,及时吸收。近年来,全县共有410多名“双培双带”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被选拔为村干部,为村“两委”班子输送了“新鲜血液”。
二是反哺人才下派。几年来,从县直部门及乡镇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中选拔熟悉农村工作、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发展农村经济本领的干部到农村任职,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新活力。全县先后选派近300名机关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党组织书记,接收17名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通过发挥政策、信息、思想观念上的优势,有力推动了后进村整顿转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梯次培养储备。从2010年起,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严格考核,发现、培养、储备了一批个私企业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双带型”优秀共产党员,建立了全县村后备干部“星火人才库”,使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和较高的素质。目前,全县已有2650多名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村级工作有效运转
村级班子能否规范有序运转,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近年来,濉溪县着力实施“待遇留人、关爱暖人、科学管人、激励促人”的管理方式,有效激发调动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兑现政策,待遇留人。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经济待遇普遍较低,补贴兑现较难,导致部分村出现村干部 “心难留”的问题。对此,濉溪县从XX年年起对村干部补贴实行全县统筹发放,大力提高他们的待遇。2010年村正职干部报酬8500元,副职干部6375元,其他“两委”成员5695元;今年正职干部报酬1万元,副职干部7500元,其他“两委”6700元。2010年后,按照前一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的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村干部待遇。采取县财政补贴40%,乡镇财政补贴30%,个人缴纳30%的方式,为村干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缴费标准为村正职干部2200元,副职干部XX元,一般干部1800元。原则上每届调整一次缴费标准,每次正职增长200元,副职180元,一般人员160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了全县历届离任村正职干部的待遇。
二是建立档案,关爱暖人。2010年,按照公务员档案的标准,为全县1387名村干部及432名计生专干建立了规范齐全的档案。村干部的档案管理做到了“三有、三统一、一规范”。“三有”即:有专门的档案室,并达到防盗、防火、防潮、防鼠、防虫、防高温的“六防”要求;有专门的档案柜、档案盒;有齐全、准确的纸质及电子档案,并做到档案清,情况明,一人一卷。“三统一”即:统一装订,统一编码,统一归档;“一规范”即:有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通过建立档案,村干部普遍感到了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迸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是创新机制,科学管人。突出推进基层民主进程,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推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及时受理群众的利益诉求。全面推行党务、村务、政务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积极创新、完善、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做到“三界定,两结合、一拓展”。“三界定”即:界定村务性质,将村务分为日常村务、重要村务、重大村务三类,分类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界定决策权限,明确界定村“两委”联席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三级会议的决策权。界定决策规程,对不同村务,按照不同程序决策。“两结合”即:结合党员议事会活动,结合“双述双评”工作。“一拓展”即:拓展民主提议的范围。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党员议事会成员均可向村党组织提议,有效拓宽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汇集民力的渠道。
四是严格考核,激励促人。建立了党建目标责任制,做到量化目标、细化措施、硬化考核。围绕“干部承诺办实事、群众监督得实惠、科学考评促发展”的目标,建立了以“公开承诺为前提、党员群众评议与上级组织考核相结合”的“一诺双评”机制、“双向述职”机制及百分制考核机制。把考核结果同村干部的绩效报酬挂钩,同后进村的整顿挂钩,同表彰奖励挂钩。2010年,孙疃镇通过考核,一次性撤换了8名工作不力的村党组织书记后,迅速扭转了工作后进的局面,甩掉了组织建设重点帮扶乡镇的帽子。同时,县委每两年评比表彰一次“二十佳”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十佳”村干部致富标兵,并给予每人5000元的重奖,形成了人人干事创业,人人力争上游的“比、赶、超”氛围。
三、建立灵活的培育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
强化教育培训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濉溪县探索实施了“领导带动、创新促动、帮扶推动”的培育机制,较好地转变了党员干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提高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
一是领导带动。着眼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明确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完善定期检查、培养选送、考核奖惩和领导负责“四项制度”。突出抓好乡镇、村主要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以学习型班长带动学习型班子,带出学习型队伍,引领学习型社会。积极推行考学制度。一把手在述职时要“述学”;民主测评时要“评学”;考核谈话时要“谈学”;考核材料要“写学”,确保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落到实处。
二是创新推动。坚持主阵地培训与多样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远程教育”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主题班教学”与“自主选学”相结合。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把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任务。在指定学习内容时,根部党员干部的不同层次坚持“三个为主”:一般党员干部以业务知识为主,提高创新能力;技能型党员干部以科技知识、实用技术为主,提高技术能力;经营管理型党员干部以经营管理为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确定培训方式上,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培训“超市”,保证党员干部既吃“套餐”,又吃“点菜”。党员干部根据自己的工作、兴趣和时间等,自主申请参加培训班,自愿选择培训内容、时间和方式。2010年以来,全县已举办不同培训班268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5600多人次,较好地实现了“培养一批人才、搞活一方经济、带动一批群众”的效应。
三是帮扶推动。为改善党组织活动场所,打造良好的培训阵地,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扎实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作。按照“宜改则改,宜扩则扩,宜建则建”的原则,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制定建设方案。采取县里设立基金奖补一点,结对帮扶单位对口支援一点,乡镇量力而行投入一点,村里挖掘潜力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2010年以来,全县已建成38个村级活动场所,100个正在改、扩建中。
四、建立科学的帮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濉溪县始终坚持把帮扶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经过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构建起“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一是创新帮扶形式。改变以往单纯帮扶后进村的传统做法,既抓后进村,又兼顾先进村,扶弱促强,帮强更强,探索出一条“两头”并举、齐头并进的帮扶新路子。2010年以来,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继配套开展了以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示范村为内容的“共建共富促和谐”活动;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帮后进村,包建小康示范村活动;“思想共建强党性,能力共建提素质,作风共建树形象,组织共建筑堡垒质”活动。先后转化13个后进村,创建了16个小康建设示范村。
二是创新帮扶载体。坚持“自愿结合、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了“地矿共建”、“村企共建”、“互联双推”等活动。全县共结成各种帮扶、共建、互助对子159个。通过地矿、村企、村村之间的“双向承诺”,密切合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百善镇张庄村与刘桥镇前吕楼村、四铺乡大郭村结成帮扶对子后,在张庄村的帮助下,刘桥镇前吕楼村发展室内食用菌种植3000平方米,四铺乡大郭村发展地棚10个。
三是拓展帮扶领域。引导各帮扶单位围绕编制规划图、建设文化大院、改厕、通自来水、通油路等标准建设新农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公共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农村无力解决、无人解决的难题。去年以来,全县共协调帮扶资金1800多万元,引进新项目、新品种60多个,“村村通”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电话进村率达到100%。
五、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濉溪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搞服务、做文章,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调整组织设置促发展。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按照特色产业布局划分党组织,对相同、相近、相似产业的党员优化整合,以比较发达和强势产业为载体,按特色产业分类,灵活确定党组织的设置模式。选择市场潜力大、科技水平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党员示范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加强龙头企业及其党建,激活“领头雁”、建立“产业链”、培育“示范户”,推动集体经济与村民共同增加收入,党员与群众共同创业致富。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专业协会193个,党群共富基地229个、党群共富示范户2296户,成为推动发展、促进群众致富的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致富工程促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进程,县里实施了“村干部致富”工程,在资金、项目上对村干部致富能手进行帮扶。对县里争取到的农业、农村发展项目、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向村干部倾斜;在全民创业基金中,列出100万元,作为村干部创业基金,对村干部投资兴办的项目,由基金进行贷款贴息;对村干部兴办企业或经济实体,信用社优先提供贷款;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积极为村干部提供政策技术指导、法律法规咨询等配套服务。全县1387名村干部已建项目466个,在建项目238个,其中村书记带头创业有115人,村主任93人。
三是深化党建载体促发展。不断深化“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双选”工作等重要载体,促进“两个增收”。通过大力开展党员“四个一”活动(一个党员就是发展绿色蔬菜的一面旗帜,一个党员就是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一颗科技新星、一个党员就是带头开发新型蔬菜产业的一名先锋战士、一个党员就是蔬菜产品质量的一个监督员)、流动党员“五带”活动(带信息、项目、技术、资金、发展理念回乡),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及个私企业发展。近年来,全县2560名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创业,带动了1.2万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广大选派干部积极发挥自身和选派单位“两个优势”,围绕发展做文章。通过建立“农民致富信息墙”,争取农村致富项目、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兴办中介服务组织、融资私营企业、购置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器、兴办经济实体具等多种形式有力推动了农村的发展步伐。据统计,第三批选派工作开展以来,选派村集体收入增加65.6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近300元。
各位领导,虽然我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会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再接再厉,开拓进取,进一步促进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青阳县木镇镇龙文兵
2011年6月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者,其影响力强弱,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我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镇各支部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镇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我镇农村“两委”班子素质不高,农民致富缺少好的“带头人”。农村老党员多、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增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两委”班子出现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发展党员的后备力量不足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我镇农村党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仅占16.5% , 60岁以上的占35.8% ;大专以上学历仅占8.2 %,初中及以下的占68.5%。还有的村党员干部发展思路不清晰,缺乏对 1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认识和判断,“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部分村干部甚至认为,“你给钱让咋千就咋干,没有钱该咋活就咋活”。
农村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农村党组织在培养和发展党员时,比较注重各阶层党员结构和年轻化、知识化,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一部分发展对象仍然集中在乡镇机关、学校及村干部当中,即便发展了一部分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入党,也大多流动到外面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能留在农村务农和工作的很少。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偏高、素质偏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在金钱至上观念的支配下,无意向组织靠拢;农村基层干部对青年农民的吸引力减弱,党员后备来源趋于减少。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培训机制缺乏。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培训长效机制能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基层工作新的尝试与探索,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执政能力,巩同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基层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当前缺乏对村级基层组织队伍干部的执政、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三)基层组织干部后备队伍机制难以稳定。我镇外出人口流动量大,村级干部队伍中有大部分外出经商、务工,村级工作的效率难以保障,大部分青年农民常年在民营企业打工,流动性较大,无暇顾及政治进步,在发展党员上还不够主动、积极。部分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加上组织本身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了农民入党人数减少,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党员后备来源趋于减少。很难做到“选优配强”的后备工作,又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四)基层组织建设的凝聚力不够。组织凝聚力直接影响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凝聚力不够会导致党的政策在向农村推进过程中缺乏吸纳力和渗透力,使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部分干部缺乏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能力。村“两委”关系理得不顺、工作相互拆台、相互指责,闹不团结的现象,以致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影响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一)把培养、选拔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放在农村党建工作的第一位。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村级党组
织书记不仅是组织内党员干部的带头人,还是全体村民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因此,培养、选拔好组织的带头人是解决当前组织建设难题的关键。抓住村级换届这一契机, 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选拔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来。普遍采用公推直选等方式,多中选好,好中选优。按照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三向培养”目标,培养后备“村官”。
(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模式,扩大组织工作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党员从业多样、流动性强,原有的村党组织受到地域的局限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可以创新组织设臵模式,打破按区域设臵党的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在面广量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里建立党的组织,特别是对致富愿望强烈、致富技能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的吸引力更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年龄结构老化等方面的难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体制,实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接受培训教育常态化。农村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与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村党组织书记往往处于“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制度,以党建“三级联创”为依托,以党校等教育平台,对村党组织
书记等村级干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党支部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制订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方案,建立一套及时、科学的农村基层难点、热点问题反馈机制,将反馈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作为村干部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党建工作督导,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在日常。党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和心血来潮,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工作做在平常,经常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以党建工作来统领农村工作的全局,使“两委”班子始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团结战斗、为民创业办事的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