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1:2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

关于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研究

美丽的古城南京,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光辉灿烂,从汤山古人类文明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脉络。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这座城市全部的精髓所在,为这座城市在新世纪的发展腾飞创造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巨大力量。2003年10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罗志军提出,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南京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一、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背景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关于世界遗产城市的称呼。“世界遗产城市(World Heritage CityorTown),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指某一类历史地区(HistoricArea),这类历史地区代表了形成它们的历史生活特征,记录了某一时期明确的文明特征和文化、区域和社会活动的多样性。世界遗产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对人类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城市的极高荣誉。南京市提出要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从当前广阔社会背景出发对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道路作出的必然选择。

1、日益加剧的城市经济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经济运行状况呈现出总体强力向前推进的良好势头以及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但是,也带来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这种竞争对于城市而言,既表现为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在内的全方位的开发式竞争,也体现为在不同阶段逐步提升的以不同主题为重点的阶梯状的递进式竞争。特别是发展到今天,城市竞争迎来了文化经济竞争的崭新时代。事实也证明仅靠发展GDP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已经很不够了,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城市也已经回过头来重新捡起城市的历史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南京要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城市,要在与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城市的经济合作竞争中多争取发展机会,务必要以文化经济的观念统筹运作全市的经济工作,务必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打造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2、城市地域文化的相互比较。文化的特色、优势与价值,是在文化的相互比较鉴别中获得的。地域经济激烈竞争,直接导致了城市对地域文化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城市间对社会文化资源的争夺与竞争的加剧。南京是十朝故都,历史文化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质上,都是其他同类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其中,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民间流传等文化资源是非南京莫属的。比如夫子庙、秦淮小吃。但也有一些文化资源是大家都可以做文章的,比如郑和、孙中山。因此,在这场城市优势文化资源的争夺战中,南京就面临着如何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早用先用、用足用好问题。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既需要历史文化资源作基础,也需要按照真实性和独特性的原则,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体系;既在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选择与比较中充分展示历史文化的光彩,也把这种历史文化的战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转化为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转化为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和不竭推动力。

3、城市发展的趋同化。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的趋势。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大型广场、七彩霓虹,这些似乎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共同追求。但这种趋同发展带来的后果,就是世界城市大同小异,个性丧失。如何保持每座城市的独特个性?世界上成功城市的实践表明,文化才是城市立城之本。而文化是南京市最丰富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近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城市化率已达到70%。因此,在这场城市建设发展的激烈竞赛和深刻变革中,南京要想在世界城市之林中保持独特的光彩,就必须坚持“文化南京”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一座最有文化品位和人文魅力的城市。

4、强烈深远的社会发展惯性。南京有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留给这座城市的是俯首皆拾的历史遗迹,是千百年依然流传的古朴民风。

5、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面向新世纪,文化从特征到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直接作为

1一种经济业态,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诱人的发展前景,成为当代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及相关服务已经成为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突破口。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位居前列的就有时代华纳、美国在线、贝塔斯曼等一大批知名文化产业集团。从国内看,“九五”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的文化产业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去年,我市的两个媒体集团年收入也已达8亿多元。2003年6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从根本上肯定了文化产品生产活动的经济属性,肯定了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各地在规划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来大力发展,以增强经济总量和竞争实力。面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直接开发利用。只有及早研究,及时把握,充分利用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才能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为南京争先进、加快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二、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

2002年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里面都包含了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挥南京历史文化作用的内容。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意义绝非仅是文化工作范畴的,它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更加深远。

1、促进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之初,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遗产城市含金量的提高,其将大大改善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运行水平、增强总体实力等方面取得质的进步。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经济作用可具体反映到:

一是推动我市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作为世界遗产城市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道光环,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旅游观光、投资创业,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产业链,带动城市商贸、服务、文化交流及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是为经济活动和产品增添文化内涵和推动力。商品经济竞争,使得产品的文化成分的增加成为企业的自觉追求。从而催生企业文化,南京的企业注重打历史文化牌。把历史文化精华倾注其中,不仅会大大提高本地产品的质量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还会反过来为历史文化名城增光。

三是培育支柱型文化产业。参照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开掘利用的附加值很高。南京文化资源丰富,实现产业转化的可能性和空间十分巨大。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文化资源自身的产业发展外,还将促进文化娱乐、广电出版、信息服务等产业的竞相发展,最终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

四是为城市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对市民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治安,文明的风尚,必然会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城市劳动者,为城市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增添不竭的动力。

2、提升文化品位

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是对南京文化的一次全面的提升。

第一,有利于对南京现存历史文化遗迹的发掘与保护。南京的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是,也存在着零散、杂乱,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发掘和保护不够等问题。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对照世界遗产城市的申报要求,对目前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普查、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全面提高南京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水平。

第二,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城市现代文化品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新兴城市,表现出的往往只是一架经济的机器。把南京建设成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能够极大地促进城市在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普及、文化场馆建设、民间文化

弘扬等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第三,有利于发展现代城市先进文化。历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两者并不矛盾,如何有机的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关键。

3、优化城市环境

南京钟山水之灵秀,集十朝之精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创造一个更加整洁优美、富有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的城市环境,是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展示“文化南京”的题中应有之意。一是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规划是凸显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必然会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城市中旧城整体保护、新区开发建设、城市景观设计等作出更科学的整体规划,从而将城市文化品位、时代气息和世界眼光结合,充分展现南京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风貌格局。

二是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充分体现城市六朝建筑、明代建筑、民国建筑的鲜明风格。同时,建设一批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一大批适应广大市民需要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公园等基础设施,为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阵地。

三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一半靠规划建设,一半靠加强管理。管理有序才能展现文化内涵。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将推进我们在城市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标准规范方面积极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为市民创造更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更加优美清新的自然生态环境。

4、推动文明进步

城市是见证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南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意义十分深远。一方面,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教育人,对提高公众素质、构建良好人文环境、促进文明风尚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对于促进南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的力量无所不在,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焕发出巨大的贡献力。文化除了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外,还将更加紧密地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的各项工作相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南京可持续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南京各项工作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将塑造南京在国内外的崭新形象,把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俱佳,既符合自身文化传统,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新南京介绍给世界。

三、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与潜力

南京提出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的良好愿望,而且也是改革开发以来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必然道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在经济方面:南京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流域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多年来,南京经济一直呈现持续、高速、稳步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九五”期间,GDP年增长水平达12.2%。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近两年来,南京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建设、沿江开发、对外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各项工作的力度,在镇江、扬州、马鞍山等6个周边城市中的龙头作用日益扩大,一个崭新的“南京都市圈”正在形成。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收入达26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外商直接投资1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54元和4579元。

在文化方面:南京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科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南京文化有着自己的历史源头和相对完整的发展历程。城市中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风土民俗,是国内许多城市无可比拟的。而到了近现代,丰富的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资源也成为南京的明显优势。南京地

区拥有经营性艺术表演团体28家,各类娱乐经营场所近700家,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1处,省级文保单位14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处,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6家,电影发行院线3条。

在科技教育方面:南京当代科教文化十分发达,拥有各类高校43所,在校学生32万人,独立研究和开发机构109人,两院院士69人,各类科技人才30多万。

在城市环境方面:南京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城市格局完整清晰,历史遗存点缀其间.此外,南京的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连贯性,南北兼容,包举并蓄,社会认同率很高。所有这些,都为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南京经济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中心为目标,抢抓机遇,奋勇开拓,使我市的文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一批优秀的精神产品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大大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兴建和改造了一大批有较高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体育场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步;文化市场健康繁荣,依法管理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报业和广电集团的改革稳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展示活动和文化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经济初见端倪;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正在逐步理顺,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整个文化战线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只有从南京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与其他城市和地域文化的比较中,从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滚滚潮流中,充分认识到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富有南京特色的先进文化对于建设现代化新南京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转变为推动“富民强市”的重要文化生产力;才能把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渗透到全市各项工作中去,在“富民强市”的伟大实践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对策与建议

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新形势下全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把南京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来推动“文化南京”发展的新要求、新举措。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文化观念,积极营造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浓厚氛围。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来对待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是增强特色意识。历史文化是展现南京独特文化风貌的重要基础。独特性是其价值和实质所在。因此,要着重在挖掘和弘扬这个“特色”方面狠下功夫,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立足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之都,把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作为发展先进城市文化的不竭源泉来高度重视。在全体市民中普及“文化南京”的自觉意识,强化把南京建设成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意识。

二是增强保护意识。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基础。完整的保护昨天的历史、文明,恰恰是现代社会进步、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从原真性、整体性、协调性入手大力倡导历史文化保护的全新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要引导全体市民树立和形成“保护城市的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的共识。

三是增强开放意识。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要善于从与其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较中,来认识和发掘南京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善于从世界各国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城市的激烈竞争中,来筹划南京建设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具体工作。要善于在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学习中,进一步增强把我们的历史文化推向世界的勇气与魄力。要善于利用国际惯例意识,以一种更加开放、开明的态度来推进我们的工作。

四是增强产业意识。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素。我们既要明确立足

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又要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各种经济运行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

2、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积极有效地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有效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至关重要。

一是不断完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现有的城市规划,要重点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格、当代文化特征和城市总体文化品位。中长期规划要重点对历史文化遗迹及其相关联的绿化、河道等附属、配套设施的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通过规划把历史文化资源,完整有效地保护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规划对城市新一轮的建设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设计,延续南京古城已有的文化风格,营造新南京古今浑然一体的文化氛围。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整理和研究,按照不同情况制定出分阶段进行保护开发的进度.三是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的优美环境要和优质的历史文化遗产相配套。加快“绿色南京”建设进程,加快各类绿地系统和风景园林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显著的城市绿化系统。积极防治城市各类污染,营造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四是加紧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法规建设。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迫切需要一系列法规作保障。要围绕文物古迹保护、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等加紧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人为损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3、全面发展文化事业。申报世界遗产城市,是当前全市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但却不是我们的全部目的。南京应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推动各项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建设先进的富有特色的现代城市。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按照“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工程。紧贴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努力创作更多的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富有浓郁特色的艺术精品。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靠人民群众自身热爱生活的激情,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着力发展业余文艺团体,重点扶持具有特色的民间文艺团体和艺人,鼓励多创作具有民间特色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艺作品。要加快图书馆、文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整理、创新南京白局、抖空竹等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样式。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针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总量急剧增长、形式日趋多样的新情况,坚持管理与繁荣两手抓,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抓好书报刊、音像、演出、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大力开拓南京的夜晚文化消费市场,打造精品,形成特色,提高品位,使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加快推进用人制度的改革、荟萃国内外各类优秀文化人才,为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人力和智力保证。努力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一大批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全市的文化人才高地。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把历史文化名城资源转化为商品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成功发展,反过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种提升和增值。

提升旅游产业的成熟度。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产业走向成熟的巨大动力。以新的思路对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设计编排组合,调整旅游产业的布局,最大限度地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的个性与光彩。围绕日益增多的来宁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大力发展壮大商贸、餐饮、酒店、娱乐、服务等行业,培育成熟的旅游市场。充分利用梅花节、雨花石节等节庆活动,积极为招商引资服务,不断提高旅游活动的附加值。提高服务水平,把文化作为旅游服务的灵魂,展示南京人良好文化素质和修养。

推进传媒出版产业升级换代。目前,南京市传媒产业的发展处于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要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进一步做强、做大报业、广电两大传媒集团。重点提高对节目内容的策划制作能力,推进内容产业的发展。积极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吸纳社会资金扩大自身体量。以两大传媒集团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以广播电视、文化出版、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信息等行业为骨干支柱的文化产业发展框架。

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展览、演出、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实行许可证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各类文化行业协会。推进社会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的提高。

5、培育高素质的市民群体。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拥有具备较高素质的市民群体。

大力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的整体形象。深入开展“做诚信南京人、建诚信南京城”活动,弘扬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市民群众热爱南京、建设南京的巨大热情。

大力推进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学习节”、“讲坛文化”、“百万市民学外语”等多种形式和载体,推进学习型机关、企业、社区和家庭建设的不断深入,构建市民终身学习体系。

广泛开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学习借鉴我国已经加入世界遗产组织(OWHC)的平遥、丽江、承德三座城市成功申报历史遗产城市的经验,通过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对话、论坛、研讨等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增强.把南京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对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浓郁的氛围和强大合力。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依托强势媒体,向国内外进行大密度有重点全方位的宣传,让世界了解南京,让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篇: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内容摘要:学习型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组成,学校是传播最新文化的源泉地,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其意义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以校为本

校本培训

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早在十六大已经提出了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所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首先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一.学习型组织含义

1.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超越对手,只有自我超越,内因是第一因素,要有目标。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指一个人的心灵素质、思维方式,大多数人自我感觉良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改善心智模式,必须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开放心灵容纳别人。

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使命感。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应防止分割思考,要整体思考;应防止静止思考,要动态思考;应防止表面思考,要本质思考。2.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 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 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 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

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 工作学习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 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目前来说,学校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建设学习型组织。二.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 提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考虑: 其一,原来以求同为目标的以专家教学研究指导为主的教学研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学科及其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各有特点的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是教育理念的实质性体现,而不再是研究形成同一的模式。

其二,课程改革中大量的实际问题,靠个别教师,或者靠个别专家的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特别需要在学校层面研究解决,也只能在学校层面组织研究解决。如课堂教学方法,作业量和内容的把握,考试巩固知识的方法等等。

其三,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这种反思只有在学校中、在教学实践中、在同事们共同的教学研究中才能有效得到提升。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在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就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少量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或者不断扩大专业研究人员的队伍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地方,才能经常地、准确地、及时地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目的。

笔者以为主要是要实现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级教研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化组织。

3.校内教学研究制度应该结合学校实际,便于操作。三. 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

教师培训是为了实现教师队伍从数量上的满足到质量上的提高,为了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营造教师成长的氛围,形成职业化的生存方式。从这些角度来看,培训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要求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能够经常性地根据不同教师的需要进行,因此,传统的以教师进修学院为主的培训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校本培训越来越显得重要。1. 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发展和教育特色、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由学校组织的校内培训活动。目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新教师上岗培训。职业道德的具体化;教育理念与学校实际的结合;班主任教育工作培训;本校学科教学常规培训;学科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教师与社会沟通的能力的培训等等。

配合新课程改革的有关培训。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对学生的理解;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进修等等。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例如,个人的进修计划,口语、普通话、计算机晋升等级,专题研修和等级研修计划。教育科研能力的专项培训,行动研究法的学习,形成学校教育研究的造血机制。没有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不可想象的,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是不可能的。

2.保障机制

校本培训是与学校共存的,不是应急的,所以校本培训应该是每个学期每个教师所必须参与的。因此,有必要建立校本培训的保障机制,使教师从“要我培训”

到“我要培训”,从而真正发挥培训作用。

明确培训目标。学校应该根据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划,确定各类培训的计划和目标。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专业发展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明确自己的培训要求,以至于每个学期的具体培训目标。教师参与培训内容的确定。校本培训应该实行校内学分制管理,学校提出若干培训的模块,赋予相应的学分。教师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块,教师也可以自行提出需要培训的内容,学校根据实际尽可能予以满足。

提供培训的信息和资料。学校应该把培训所需要的资料和其他经费列入计划,采取集体订阅和鼓励个人订阅的措施,建立教育信息的网络。学校组织的培训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促进学校培训目标和教师个人培训目标的真正落实。从导向上,培训的考核重点应该有利于激励教师把培训转化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当然建立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制度只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措施,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需要学校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制度,把两者结合于学校的常规重点工作之中。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每个阶段学校教学研究和所需要的与之配套的校本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发挥个性特长的教学研究与专题培训需要,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如果培训与教研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现实需要,成为职业生存的方式,那么,这样的学校可以认为已经成为学习化的组织,学校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就将真正成为可能。

第三篇:把社区建设成幸福的乐园

把社区建设成幸福的乐园

——夏津县宋楼镇社区建设工作纪实

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大厅,清洁舒适的社区卫生室,琳琅满目的社区超市,排列整齐的健身路径„„走进宋楼镇张官屯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张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祖利激动的说,“社区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喜人的变化,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宋楼镇是全市社区建设的试点乡镇。09年以来,按照市县统一部署,该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合并,全镇行政村由原来的28个合并为12个,新建社区7个,村均人口1630人,比合并前增加523人。在社区建设中,该镇按照“十有”、“八进”、“四化”标准建设了张官屯、张堤等服务型社区7处。

建设新社区,搞好合并是前提

宋楼镇原有28个行政村,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占到二分之一,各村在经济、文化、历史习俗上情况不一,错综复杂。为搞好村庄合并,镇党委深入各村进行调查研究,在掌握村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产业联结型、强村带动型、邻近村合并型和自然村恢复型四种村庄合并类型,制定了“54321”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五不变、四落实、三到位、两加减、一中心”。“五不变”,即土地承包关系、村民享受优惠政策、债权债务、干部待遇、自然村名称不变。“四落实”即组织机构、干部选任、岗位职责、办公地点落实。“三到位”即资产清理、公章收缴、手续移交到位。“两加减”,即“先减后加”先减少行政村个数,再建立社区,增加管理服务功能。“先加后减”,对原有村干部,先集中进行测评,根据工作需要、个人能力和群众推荐情况重新任用,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减少人数,合理配备。“一中心”即以县委部署为中心开展工作。按照“54321”工作思路,镇党委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了村庄合并的顺利开展。

社区建设好,配强班子是关键

09年11月18日,在张官屯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西张官屯、东张官屯和黄官屯三个村2726名选民参加的社区选举大会正在进行,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举产生了社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通过选举,进一步优化了村委会成员班子结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年龄降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张官屯社区原有村干部16人,选举后产生了9名社区村委会成员,减少干部7人,实现了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与主任“一人兼”,社区选举一次成功”。宋楼镇党委书记鞠庆岭不无感慨地说。

新建社区“两委”干部的选拔任用,涉及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宋楼镇党委按照“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目标,对新建社区班子成员从严要求,高标准配备,提高选用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公信度。在新建社区村委会选举工作中,具体做到“四个好”。宣传发动好。镇党委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村“两委”成员会、村民代表会,层层宣传发动,形成了全民关心、支持、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良好氛围。思想沟通好。为稳定干部群众的情绪,消除他们的疑虑,工作中做到了三个“见面”。即党委书记和各村党支部书记见面,包片负责人和党员群众代表见面,包村干部入户和群众见面,面对面地讲解政策规定和操作步骤,使他们充分了解开展村庄合并、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他们参与村委会选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程序落实好。从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成立选举委员会,到选民登记、张榜公示、正式选举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握,依法操作,做到了环节一个不少,步骤一个不落。选举结果好。宋楼镇新建的7个社区原有村干部64人,选举后产生44名社区村委会成员,减少干部20人,平均年龄43.7岁,比原来下降3.8岁。所有社区均实现了社区党支部(总支)书记与主任“一人兼”,顺利实现了“六个确保”的目标(即确保部署周密、确保宣传到位、确保人选合格、确保操作规范、确保纪律严明、确保选举实效)。新建社区组建以来,镇党委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按照集中与分

散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干部、农村党员以及预备党员进行培训,累计举办培训10余次,受训干部2600多人次。

群众要满意,完善功能是保证

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实惠,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举措。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宋楼镇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千方百计抓投入、赶进度。在张官屯社区,按照“两室一厅一超市、双园一校一中心”的标准进行规划。“两室”即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室;“一厅”即综合服务大厅;“一超市”即连锁超市;“双园”即工业园、幼儿园;“一校”指社区完全小学;“一中心”即社区文体活动中心。09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了张官屯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小学教学楼、综合服务大厅、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张堤社区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占地10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和秸秆汽化站项目。镇党委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到齐河、禹城等先进县市进行参观,认真学习村民住宅规划、社区建设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开展村庄合并和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组织社区干部进农户、进车间、进田间,广泛征求群众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累计征集各类建议90多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60多件。该镇还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群体优势,扎实开展“区企共建”活动,动员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回报家乡、反哺社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开展社区建设以来,全镇共有4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帮扶资金达到150多万元。而社区在企业发展环境上也推波助澜,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人才、信息等难题,有力的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09年底,全镇新上项目26个,新增投入2.7亿元,其中社区帮助引进的项目达到9处,吸引资金6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4200多人。

立足新起点,实现并居是趋势

在张官屯社区服务中心大厅内,一张社区并居规划图格外引人瞩目,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该社区按照“园区、社区、小城镇”三位一体的要求,以宋香路为轴,以张官屯社区服务中心为点,规划建设总占地300亩的居民小区,可容纳居民500-800户。

张堤社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的原则,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居民小区二期工程占地15亩,按照单体别墅式规划建设,可建标准住房40-50户。

新建社区村委会选举后,镇党委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镇,打造和谐锦绣宋楼”一条发展主线,提出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带动,稳妥进行”的并居工作指导思想,全镇抓好张官屯和张堤两个试点,以点带面,示范引路,加快村庄合并、社区建设步伐。通过抓典型,树亮点,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共同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既有投资收益又能服务群众的路子。一方面争取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为建房群众争取低息抵押贷款;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引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帮助社区并居建设的同时,适当得到相应的回报。并居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周到的服务,为此,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服务组织,完善社区各项配套功能,提高服务设施条件,倾力打造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第四篇:如何把福安建设成文化强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深刻认识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正确把握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福安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文化的创新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福安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围绕构建“文化强市”,按照“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精

文化产品、做优文化队伍”的要求

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展示“文化福安”的独特魅力。

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全面落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统工程

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立足福安市情,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及发展特点,组织实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63”系统工程,即:突出构建一个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特色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三大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化、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突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体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深化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文明创建内涵。

(二)着力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六大工程

1、文化精品工程

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2、文化惠民工程

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水平。

3、特色文化提升工程

打造福安特色文化品牌。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

4、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领域管理模式。

5、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增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

大力发展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

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传统产业和新媒体产业。

深化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6、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体系。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

(三)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对外文化交流三大提升

1、文化产业发展推向集群化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一区一园一基地”建设。“一区”:规划建设福安市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园”:规划建设“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2、文化与旅游融合实现品牌化

加快建设以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推进畲族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文化交流逐步迈向国际化

着力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平台。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四、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2、完善文化建设政策保障。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第五篇:把党校率先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精选)

把党校率先建成学习型组织,助推学习型政党建设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上世纪90年代为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创立的,主要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一理论后来被创造性地应用到社会其他组织的自身建设实践。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和科学命题。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异常迅猛,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化,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两千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的总和。有专家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党必须建成学习型政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的需要,才不会发生本领危机。

一、把党校率先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把党校率先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题中之义。学习型社会要靠学习型政党来引导和推动,而党校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主阵地。从党的历史看,我们党历来推崇知识、重视 1

学习。正因为这样,在刚进入新世纪后,就非常鲜明地强调加强和改进党校建设。党依托党校这个阵地,让每个成员把握最新理论成果,并将理论成果置换、升级为实践精华;党也依托党校这个阵地,不断地提高党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能力水平。党更依托党校这个阵地的学风熏陶,帮助党员干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优秀的学风锤炼良好的作风。基于这样的原因,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党要永葆青春活力,要生存,要发展,更需要创新求变,而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培训和学习。由于党校正是从组织的层面出发创新学习方式,培育学习氛围,因此党校应率先建成学习型组织。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也明确要求: 各级党校在培训高素质执政骨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建设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这是对各级党校工作提出的更高的全新的要求,县级党校要不辱使命,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各级学习型党组织组织建设,以及党员干部终身学习方面发挥好示范、推动作用。

二、把党校建设成为具有示范价值的学习型组织

把党校创建成学习型组织是党校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由党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对党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应积极更新观念,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学习保障机制,扎实地推进党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一是率先树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是良好的作风的重要体现,一个没有端正学风的个人和组织,很难想象会有良好的作风;没有良好的学风做保证,也很难想象他能够不断学习,去认识掌握新技术,克服本领危机。党校教师被誉为‚执政者之师‛,因此,党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执政者之师‛的理念,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理论创新的模范、服务学员的模范、党性锻炼的模范。同时,用党校良好的学风引导党校学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党校良好的学风渗透体现到各个主体班次中去,严格学员的管理,严格学习纪律,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培养学员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受益终身。

二是大兴调研之风。发扬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把深入生动实践调研作为党校教职员工的基本功。加大调查研究力度,选择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立项研究。加强与基层单位及相关部分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稳定的、经常性的信息交流机制,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立项选择、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中来,并最终将研究成果在彼处推行,使其成为成果的收益者,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积极推动与主体班学员的科研合作,注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同时采取成果共享、经费同担的形式,既丰富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又能使用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最短时间内直接被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所采纳,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也有利于跟踪和评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与企业等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流,尝试在目标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通过合作研究的模式,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研实践,让学员掌握调研的基本方法,并养成善于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是发挥好网络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党校网站,促进交流沟通。门户网站是党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和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增强党校凝聚力、树立党校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内部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更是促进党校教师能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及开辟知识更新网站,加强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预告、交流和通报教育培训信息,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逐步采取‚流动党校‛、网上教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

感染力。从而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促进内外交流、校内交流,以此增加党校教师学习的压力,增加党校教师学习的动力。

四是打造党校服务品牌。办好《时文荐读》和《建言献策》,通过资政荐读、名师博客、每月论坛等活动营造党校的浓厚研究氛围;坚持开放式办学,继续开设‚每月讲坛‛、‚雉水讲坛‛,聚焦全国优质培训资源,邀请名师,免费为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设讲座。把党校率先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党校真正成为党委决策的智囊,成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积极发挥党校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推动作用

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党校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不仅要发挥好示范作用,更要发挥好推动作用。

一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党员干部跟上形势、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党员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党校要带头倡导全员学习、终生学习、开放学习、创新学习、科学学习,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和工作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不仅在党校内部营造出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还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使学习成为无处不在的过程,让每个组织都成为一所学校,每个岗位都成为学习场所,每一项工作都成为学习思考的课题。

二是把加强干部学习能力建设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推进党政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校必须以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为着力点,不断探索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有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能统揽全局、驾驭复杂局面的领导干部上,不断增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要加强学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员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扎实的学习效果。要注重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员用创新的思路抓机遇,用创新的举措谋突破,用创新的方法求优势,时刻保持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争创一流的志气、直面挑战的勇气。在各种培训班次中,要按照分类别、分层次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努力使每名干部都真正成为所从事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引导学员加强现代社会管理、危机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付诸实践,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切实履行好导学、助学、劝学的重要职责,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一要做到‚导学为主,当好‘经’师‛。加强学习是领导干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政治要求,也是加强修养、增强本领的内在需要。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通过引导学员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浓厚兴趣,训练科学方法,引导学员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重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升学员的学习境界。二要做到‚助学有方,博观约取‛。要充分发挥助学作用,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重点,抓好党性锻炼关键,切实为学员释疑解惑。要优化学员的学习结构和学习内容,引导学员从工作实际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读书,做到博观约取。要帮助学员主动思考,学以致用,把理论基础转化为升华思想的动力,把世界眼光转化为谋划事业的魄力,把战略思维转化为推进工作的能力,把党性修养转化为凝聚人心的魅力,真正将课堂上的所学所得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力量。

四是建立完善的导学评学机制。建设学习型政党、组织,不仅要有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要有机制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导学评学机制,在学员中推行以‚导学、述学、评学、考学‛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督学制度,确保学习的高质量。要注重引导,采取专家专题辅导、党员点题辅导和骨干领题辅导等方式分层施教

抓导学;学思结合,采取专题性述学、阶段性述学和针对性述学等方式讨论交流抓述学;明确任务,建立评学体系、完善评学办法、注重评学结果运用,来严格标准抓评学;联系实际,采取理论测试考察理论素养、调查研究考察分析能力、实践活动考察解决能力等方式,学用结合抓考学。通过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绩效测评、学用结合等约束性学习机制,将优良学风始终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使学员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校要敢于内省,把认真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培养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的学习型干部,努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智囊型、熔炉型党校,为推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中共如皋市委党校)

下载关于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把南京建设成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和故里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晋宁的报告

    关于拍摄制作晋宁县 大型旅游文化系列电视片 《郑和故里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晋宁的报告 晋宁县诸位领导: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思想和“十六大”四中全会......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新知新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有新气象......

    把学生宿舍建设成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把学生宿舍建设成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学生公寓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在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一幢幢的学生......

    把基层残联建设成服务型机关的思考

    丁柏森:以人为本强化服务 ----把基层残联建设成服务型机关的思考 以人为本,建立服务型机关,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残联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市残联......

    团结一致把信阳建设成平安和谐的家园(范文大全)

    2006年1月5日至6日,迎着洋洋瑞雪,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先后深入商城、固始等县区进行调研。xx强调,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团结一致,卓有成效地推进平......

    把计划生育协会建设成育龄群众温馨之家

    把计划生育协会建设成育龄群众温 馨 之 家 ——洪山殿镇柞子村计生协开展“两为两争”活动纪实近年来,洪山殿镇柞子村计生协坚持以人为本,因村制宜,积极投身“两为两争”活动,在......

    把计划生育协会建设成育龄群众温馨之家

    [推荐]把计划生育协会建设成育龄群众温馨之家把计划生育协会建设成育龄群众温馨之家——洪山殿镇柞子村计生协开展“两为两争”活动纪实近年来,洪山殿镇柞子村计生协坚持以人......

    服务为本,把高校后勤建设成 - 武汉大学

    服务为本,把高校后勤建设成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 胡国瑜 (武汉大学 后勤服务集团 湖北 武汉 430072) [ 作者简介 ] 胡国瑜(1974—),男,湖北武汉人,现从事高校后勤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