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厚重文化轻松体验
厚重文化轻松体验
11月16日下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和涉外旅游专业12级本科班在帅军霞老师的带领下在许昌市博物馆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旅游地理》课,同学们既深刻学习了以博物馆为典型的现代工程设施类旅游资源,也充分了解了许昌厚重的历史文化。
中午1时许,同学们集体坐车来到许昌博物馆门前的大广场,分班站成竖列。帅老师先为同学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的发展历史和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及其旅游价值,并提醒我们在参观过程中注意观察博物馆的参观人群。随后帅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博物馆着重参观了博物馆的各功能分区,对此进行了讲解和学习。
接下来,按着预约计划,同学们在博物馆讲解员李姐的导游服务下开始详细的参观博物馆,李姐的讲解技艺娴熟,详细热情的为同学们讲解了《许昌人》、《夏都之源》、《曹魏许都》、《许州记忆》四个专题,带同学们领略了许昌厚重而魅力的历史文化。
帅老师最后总结:博物馆是现代工程实施类旅游资源的典型,充分反映了这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学习研究意义。同学们也在这节许昌博物馆参观课中对我国现代工程设施类旅游资源有了更为深刻的学习认识。
第二篇:快乐学习、轻松体验
快乐学习、轻松体验
灵武市第三小学 范永恒
【摘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可见,科学课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密切。可是,在许多孩子的眼里,“科学”是深奥的,是遥不可及的。本文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科学课堂特有的魅力,使学生以快乐轻松的心情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从而享受科学,让科学课成为其快乐的园地。【关键词】快乐 轻松 合作 探究 评价
科学课程到底是什么?科学与人的生活又会有什么联系?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科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这是很多学生一直想问的。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小学科学只是一门不起眼的学科。确实,小学科学课所占课时不多,每周只有两课时,与语文、数学学科没法相比。但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科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科学正是整个科学学科的基础阶段,它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养成爱科学、爱观察的好习惯,培养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科学学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大部分小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最终导致科学知识的匮乏。因此,如何使这部分学生发生转变,使他们真正地喜欢科学,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下功夫。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时刻注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改善,下面是我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丰富教学方式,调动积极性
新课标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1 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当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的脸时就会明白,用我们自己学来的专业的科学方法来教他们是行不通的。他们非但听不懂,也许还会对科学产生畏难情绪,再也没兴趣学习了。怎么样用最合适的方法教给孩子们,怎么样让科学教学中艰涩的科学术语,如溶解、静电现象等等让学生听明白并真正理解,怎样把我们的专业训练渗透在我们的教学里,折射在学生们的思维中„„这些确实都是难题。为了让孩子们能以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学习科学,逐步积累对小学科学的体验和认识,我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揣摩,积累了一些适宜孩子们学习的方法:(一)利用谚语,使科学知识生活化
为了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我在课堂中尽量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谚语。比如“东虹日头西虹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这些有趣的谚语,不仅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而且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所知道的谚语都说出来,活泼的课堂就产生了。
(二)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有效地落实科学知识
作为科学教师,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和生动,因为科学知识内容比较专业且难懂,如果教师再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学生就更加云里雾里了。
(三)用幽默的语言来辅助教学。
调查中发现,100%的学生喜欢言语幽默的老师,可见,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一定要学会幽默。因此在课堂中,我经常用有趣的比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解“溶解的快与慢”时,我把我们人类的嘴比喻成一个容器,舌头就是玻璃棒,牙齿就是切碎机,唾液就是有温度的溶液,那么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这三个工具同时工作,能使食物溶解地最快。学生听了之后不仅会笑,还会觉得很神奇,都不约而同地张开嘴巴试着咬几下,不仅兴致高涨,同时也将溶解速度加快的三个方法紧记于心。
(四)从生活中找科学
科学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是人类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依据。科学的这一特性为我们开展趣味化、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基础。2 学生经常会意识到,老师讲的这个科学知识,自己在生活中刚好可以适用。此时,他们内心就会产生对科学的热爱。(五)以学生发展为本
科学课上,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课上尤其应该让让孩子们自主、自由地去体会、感受科学实验中所包涵的科学道理。老师作为帮助者,主要是引导他们在课前收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资料,启发他们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科学建立起初级的联系。学生在理解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判断,自由地进行表述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改革,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提高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将自己获得的知识全部有效地运用进去,原本由教师一个人演示实验的单调课堂很快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担当主角的丰富多彩的舞台。
二、通过小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开口
大多数小学生对科学课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就为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想象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尤其显得重要,因此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他会因此而找到科学学习中小组合作的乐趣所在,通过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中享受科学。如我在教学《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时,为了使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更高,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希望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与讨论,能够得出更多实验方案,再通过比较,得出实验的最佳方案。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在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竟然提出了10多种能够使太阳能热水器尽快升温的方案,这样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一个人人都能参与、都有收获的结果,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注重实验探究,提高成就感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探究课很多,如果利用地好,可以起到加倍的效果。当然,光靠老师在上面演示实验是不够的,一定要使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亲身 3 经历整个实验的设计以及操作过程,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获取经验,自觉改进实验方案以取得成功,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中我出示很多岩石碎裂的图片,学生在欣赏奇形怪状的岩石的同时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坚硬的岩石在大自然中会裂开呢?此时老师不应该直接说出原因,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猜测这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极大的想象力,如:风的作用;流水的作用;太阳的作用等。然后,我再对他们的猜想进行总结,即岩石的变化可以从四方面来考虑。分别是:1.冷和热的作用;2.流水的作用;3.植物的作用;4.动物的活动。接着针对每一个方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比如对于冷和热的作用,有个学生这样设计:将一块石头先放在热水中,然后拿出来放在冷水中,再进行观察。此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觉得应该反复多做几次,不然很难观察到现象。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并继续追问:“是不是这样设计就很完美了?”接着又有学生举手了,我一看,是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我示意他起来回答,他说:“我觉得可以将石头放在火上烤,再将他放到冰水中,反复几次,效果会更加明显。”我不禁有点惊讶,不过暂时没有表扬他,而是让刚才的三位学生上来用各自的方法演示实验。实验过后,学生发现,第三种方法效果最明显,石头出现了小裂缝,有些已经裂出来了。此时,我立即当着全班学生对他着重进行了表扬,他有点害羞,不过看得出,他笑得很开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实验探究出石头碎裂跟冷和热是有关的,而且还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真正地感受到了科学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就感。
如果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借多媒体,优化教学环境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强调实验的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学会探究。但是,实验不是唯一的途径,一节40分钟的科学课,实验教学能占多少?大部分知识点是要靠学生自己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的,很多抽象的概念即使通过实验也不能清楚地表现出来,此时就有必要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展开教学。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课件演示等辅助工具,同学们会 4 觉得科学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如在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时,我借助课件展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石头以及优美的自然景区,这些奇特的地形地貌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地球运动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在演示火山和地震的时候,那地动山摇的画面是学生一辈子也无法亲眼见到的。学生在一阵阵的惊呼声中,见识到了大自然强大的力量,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时。由于学生对灯泡只是外表的认识。而灯泡内在的构造及工作状态一概不知,如果只是简单的告知,学生也只是模糊的人士,对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灯泡的内部构造,工作状态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画面活了起来,学生的情绪因此高昂起来。内容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理解,这使得学生在点亮小灯泡后,能够顺利的画出线路图。因此,多媒体带来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真正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和创造思维能力。
五、多给学生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学习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应该学会关注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予评价,它的目的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感情。这样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才会大幅度地提升。
而相对于其他学科,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具有独特性,并力求创新。与教学相结合的评价往往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升学生。在科学课上,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必须要学会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想象力!”“你的设计很有新意,非常可贵!”当有的同学问题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看来你对这个内容还不是很熟悉,希望你回去之后能好好地复习,加油!”
当然,表扬也要有个度,一味的表扬、激励会使学生觉得虚假,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阻碍了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既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改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以上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体验的几点探索。5 由于初次探究,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知道,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发展,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而起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提不起兴趣,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应该挺身而出,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走上快乐学习的轨道。
第三篇:体验运河文化
体验运河文化
文/马国亮
运河承载了多的历史,也为副中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行走在运河两岸,那特有的美景尽收眼底。我虽称不上运河人,却对运河情有独钟。运河岸边不知留下了多少游人的脚印;也不知让多少人流连忘返;更不知多少人在美丽的运河畔留下了迷人的倩影……运河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通州人,有种近水楼台的感觉。正是享有这样的机会,我才拍下了大运河那别样的美,此刻呈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感受运河之美;体验运河文化;见证副中心的发展……
运河霞光
驻足桥畔眺远方
霞光泼洒运河上
晨起通州景别样
欢迎来此赏风光
运河霞光
夜景
一桥一柳一倒影
一座新城一段情
一人一事一爱好
一幅美景一身形
运河夜景
无题
蓝天白云抬头见
微波荡漾游船现
花红柳绿心舒爽
阳光明媚又一天
运河美景
秋之美
运河岸边银杏黄
秋高气爽闪金光
游客驻足抬头望
笑容满面神飞扬
运河秋色
运河情
水波荡漾运河情
景色宜人赏美景
远方来客常光顾
经济发展事业兴
运河风景
运河畔
行走运河畔,美景在两岸。
远近各不同,游人总相伴。
运河畔
话通州
扬帆起航话通州,时代发展不停留。
吾等竭心来尽力,家乡腾飞不用愁。
荷花吟
步走运河赏美景
微风拂面爽情绪
荷花绽放游人赏
流连忘返未尽兴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那里散发着春雨伴着泥土的香气
游走在靓丽的河畔
绿柳发芽显出勃勃生机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那里充满了绿色的活力
夏日的清爽与斑斓
让它美丽至极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那里有秋的艳丽
阳光明媚
送走了清爽的夏季
我喜欢运河的气息
享受冬日的朝阳
迷人的清淡
还有那耀眼的霞光
愿运河美景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篇: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
关注河南历史文化建设,推动河南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该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迈向文化强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教育。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体现河南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各种深刻而独特文化风貌的资源。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河南作为源头,并且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河南省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文化,也认同河南的教育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
在徐光春同志代表七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出席省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节,河南也正在收获着文化发展的硕果。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全国仅有九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跻身其间。
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坚定了信念。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 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濮阳团代表贾璐认为,我省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名人灿若星河。我们应该大力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体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营方式创新,用全新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开发、利用,打造一大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文化品牌,使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鹤壁团代表姚菊泉说,近年来,我省出现了《木兰诗篇》、《风中少林》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剧目,成为宣传河南、树立河南形象的知名品牌,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将文化资源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争取推出一大批名家、名人,名剧、名篇,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
商丘团代表张新说,河南文化资源如何包装、如何用现代人喜欢的形式向外推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由著名导演唐季礼执导的电影《花木兰》即将在文化部确认的花木兰故里——虞城开拍。这将是我们向世人推介木兰文化的很好时机,对发展木兰文化产业,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平顶山团的严寄音代表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宝丰自古就是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底蕴丰厚。我们就是抓住了“曲艺之乡”、“魔术之乡”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民间演艺业,才形成了叫响全国的“宝丰文化现象”。截至2005年底,全县有民间演艺团体1400多个,从业人员55000多人,加上演员培训,演出道具、服装加工业的崛起,每年带来的直接演出收入和相关产业收入达3亿多元。周口团的刘金志代表说,通过近几年举办老子国际文化节,老子文化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目前,我们加大了对太清宫、明道宫等两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老子文化做文章,围绕老子文化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依托古都开封的文化底蕴,开封团的李公涛代表是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翰园碑林不断扩大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公涛说,“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下一步,我还准备建一所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吸引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到此创作、交流、交易。”
二、人人享有平等文化权利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省直二团的代表认为,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构筑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市、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文化进基层、文化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让农村群众平均每月看上一场电影。
洛阳团代表王绣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对博物馆、体育馆等大型文化场所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文博单位也应该创新展览方式,以人为本,加快与社会各界的对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三、着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
开封团代表杜复平说,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人是关键因素。大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就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要全面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要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司马光,佛学家玄奘等等。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
河南省有着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的文化应用于教育发展,让每一个河南人都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我们的文化,并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河南,知道我们悠久的历史,知道我们的教育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省市。
杜复平代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应从孩子抓起。应该认真整合、挖掘河南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出版一套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相关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相关的课程,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让孩子从心底里热爱家乡、热爱河南、热爱祖国。
第五篇:内蒙古通辽市文化体验
内蒙古通辽国情考察
[摘要]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着很强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正是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汉族有汉族自己的文化特色,蒙古人也有他自己的风俗习惯。当不同的文化相遇,相互碰撞,擦出来的火花,才形成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才有了如今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 汉族 蒙古族 风俗文化 历史发展
按照学校安排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专业在大三下学期设置了国情考察实践这一环节。
这次国情考察是在学院相关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从七月9号开始到11号结束,历时3天。三天里我们主要考察了两个地方:位于内蒙古库伦旗的“东北第一漠”库伦旗大沙漠;以及内蒙古通辽的珠日河大草原。期间还顺便参观了库伦旗三大寺。本次国情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内蒙古通辽地区的自然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以及风俗文化。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包括库伦旗三大寺、库伦大沙漠、以及那美丽的珠日河大草原和大草原上象征着青年男女爱情的敖包。第一次完整地听当地牧民讲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敖包这个地方相会,相爱。晚上住进大草原上的蒙古包里,看着夜空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吹着草原上的晚风给人以别样的感受。特别是在草原上的那天夜晚,载歌载舞的篝火晚会把这次文化考察活动推向了高潮。我们和蒙古族的兄弟姐妹一起围着熊熊的篝火,跳着安代舞一起享受着美妙的草原之夜。
通过这三天的内蒙之行,我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的文化。库伦沙漠里,在这个浩瀚的沙海中,植被稀少,到处都是金光灿灿的明沙,有的沙丘高达70-80米,连绵起伏。广裹无际的沙,是那种淡淡的洁净的米黄色,让我想到了一片广阔的海边沙滩,那米黄是一种近似可以催眠的颜色,如梦如幻。大草原上清新的草香带着芬芳,醉了江河醉了牛羊。蒙古人那种豪放自由不羁的性格与热情好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悠扬的马头琴,醇香的奶茶,与动听的蒙古歌一起融入进这浩瀚美丽的珠日和大草原之中。
一、通辽地区民俗风情
(一)银沙湾
文化考察的第一天,我们首先去了银沙湾。
银沙湾景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境内塔敏查干沙漠中段(塔敏查干,蒙语,译为“魔鬼”或“地狱”),嘎海山北麓,养畜牧河流两岸地段,是东北最大的沙漠旅游景区,距离库伦镇西28公里处。
自然景观极为壮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自然美学,劲风急雨画出了上帝的曲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沙漠秘境。这里的沙山沙峰、沙谷沙梁、丘陵沟壑连绵起伏,沙峰高达70—80米,宛如卷起的巨浪,气势蔚为壮观。塔敏查干沙漠自然形成的地质地貌特色鲜明,堪称“ 东北第一漠”适宜穿越、其参与互动性强,极具观赏旅游价值。我们面对着广阔的沙漠,一个个都显得特变兴奋。旁边有供游客游玩的滑沙和骑骆驼的项目,大家争先空后地排队参与项目。享受着与众不同的沙漠景观,从上面滑下去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沙漠独有的地域景观。想到了生活在这样环境条件下的人们那种粗犷的性格,与那向往自由的精神。
库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神奇土地,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人 类活动。先后有匈奴、东胡、鲜卑、乌桓、契丹 等古代民族都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他们的遗迹遗物,诉说着昔日的文明,远去的历史。
十三世纪蒙古人登上世界舞台,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建立了世界帝国,蒙古人集游 牧文化大成,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 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元世祖忽必烈以及北元时期的林丹汗等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痕。
十七世纪清政府在蒙古地区 推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在库伦建立了漠南蒙古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喇嘛札萨克旗。1946 年库伦旗被解放,建立了民主政权,历经 300 年,积淀了丰富的蒙古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等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征的库伦文化,使库伦旗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蒙药之乡”“中国荞麦之乡” 和东北大地“ 小五台山”之美称。
另外,库伦旗古墓壁画,古城遗地,古代传说,那达慕、好来宝、乌力格尔、民歌、祝赞词,礼仪、服饰、婚礼以及享誉科尔沁草原的库伦马鞍、马鞭、布鲁等民间工艺品等。
因为银沙湾一带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少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漫长而寒冷。历年平均气温为 6.9℃,极端最高气温为 39.8℃,极端最低温度为-30.3℃。
所以当所有的人在穿过沙漠的那一刻,内心都是喜悦的。大家站在沙漠里欢呼,赤脚在沙漠中行走,这更像是一种新的生命在迸发,就像是沙漠里顽强生存的小草,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二)珠日河草原
第二天,我们去了国情考察的第二个大站——珠日河大草原。
我们首先在牧户的家里品尝了美味醇正的奶茶和他们自制的酸奶,一起欣赏了草原独具特色的马头琴演奏出来的音乐,聆听了草原人民悠长的歌声。
汉族有汉族自己的文化特色,蒙古人也有他自己的风俗习惯。当不同的文化相遇,相互碰撞,擦出来的火花,才形成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才有了如今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或者说它具有一种可以将血融于水的魅力。珠日河草原蓝天白云相依,骏马羊群如梭,牧民的理想天堂就是这个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中心地带——珠日河草原旅游区,距交通发达的通辽市101公里,隶属于通辽市旅游局。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草原上,它展开博大的胸襟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旅游区占地6000亩,总建筑面积为3260平方米,整体设计突出民族特色。五个殿堂式迎宾包,坐落在1.3米高的平台上,气势磅礴,造型典雅,富丽堂皇,两侧是18个豪华型固定包和14个传统毡包,组成蒙古包群。建筑的正南面是周长为1000米的赛马场,通辽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就在这里举行。
珠日河草原位于科尔沁草原的腹地,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在清代**孝庄文皇后及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诞生地。在珠日河草原您能深切地感受到的是科尔沁文化的博大、典雅和高贵。蒙古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科尔沁马是马中的极品,它的雄姿是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且草原四处香花遍野、风光迷人、春夏秋三季各具特色,高亢的牧歌、苍劲的马头琴声,渲染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雄浑景象。
这里的奶茶十分出名,其奶茶的种类很多。据文献记载,早在1300年前,就已经有健身止血、治疗失眠症的“酸枣稀饭”;有提高视力和听觉的“嘎仁萨面茶”;有通宣理肺的“西仁宝日玛汤”等等种类的奶茶。而“玉盘茶”、“金字茶”、“西番茶”则是蒙古大帝皇宫中佳茗。蒙古高原可以用来做茶的植物很多,就地取材煮制奶茶,并且各有千秋。
据当地人介绍,奶茶有解除疲劳,促人兴奋,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而阿巴嘎茶,除了上述功效外,还能治疗感冒等病,是上乘的补品和饮料。(三)祭敖包
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蒙古族一是信奉长生天;二是信奉萨满教)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用来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在敖包顶端插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发和经文布条,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放上供品,进行祭拜。近代以来,由喇嘛焚香点火,诵词念经。(图42)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至右顺时针转三遭,求山神、路神降福,保佑人们安康、草茂畜旺,同时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敬意。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而且据说蒙古族青年男女都在敖包这个地方和自己喜欢的人约会,让敖包见证他们纯洁的爱情。
草原的广阔正如牧民们悠扬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夜晚,我们住进了极具蒙古特色的蒙古包,真真切切的去感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科尔沁文化是中国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同时在近代的发展中融合了满族文化,满蒙通婚等制度使其在保留传统蒙古文化的同时又披上了一层神秘而高贵的色彩。
二、通辽地区历史文化
(一)古代时期
1、先秦时期
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先民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根据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的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
春秋时,燕国在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
2、秦时期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成了秦的一部分,其他多数在东胡管辖区。
3、汉朝时期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4、南北朝至宋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
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
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
5、元明清时期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时期朱棣北伐之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奎蒙可 · 塔斯哈剌率二十万部众浩浩南迁,开辟嫩江流域的广阔牧场。历经二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渐强盛,成为漠南蒙古诸部中的强悍部落。从此通辽大部分地区成为科尔沁部落的驻地。
到了清朝,改过去的部落制为盟、旗制,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通辽上世纪40年代时是个镇,名字叫白音泰赉镇。后时任哲里木盟盟长蒙古王爷为白音泰赉镇建市取名“通辽”。
(三)解放后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从内蒙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带着留恋与感伤。三天时间虽短,却给我们打开了了解内蒙文化的大门。马头琴,敖包,马奶酒,蒙古包„„这些文化符号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回来查阅完资料写报告的时候,还对这大草原充满了向往。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千差万别。但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容纳,构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正因为中华各族文化相激荡,所以才有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大地,才有中国文化内容的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以及共同发展说明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集成,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共生体。
沙漠的粗犷,草原的柔情,这是一种不同于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旅行,这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只有更好的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才会有源远流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