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范文)

时间:2019-05-13 01:5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范文)》。

第一篇: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范文)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建立了危机管理机制,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为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应当进一步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相关法律

法规。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

第二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现状调研思考

针对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缺陷;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构建有效健全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体系。认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的框架应包括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行动程序、保障系统和法律基础4个方面的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各种自然的和

人为的灾害,导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数量大幅上升。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相当数量的突发公共危机造成的影响很难仅限于一时一地,“单个国家的安全与国际乃至全球安全紧密相连”,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sars危机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不仅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更多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上的压力,也逐步暴露出了各国政府在独立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时存在的脆弱性。针对如何克服政府应急管理的脆弱性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笔者拟从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突发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的内涵

目前对于突发公共危机尚无统一且权威的概念。参照联合国的分类,突发公共危机主要包括:① 自然灾害,又可分为地质方面,如地震、火山等;水文气象方面,如洪涝等;生物学方面,如瘟疫、流行病等;②技术灾难,来自技术或工业事故,如爆炸、火灾、污染、辐射和泄漏等导致的丧生、受伤、财产受损或环境恶化;③环境恶化,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和生物圈的破坏,如森林大火、生物绝种和资源破坏等。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主要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无论采用哪种分类方法,突发公共危机都具备如下几个共同的特征:① 突发性,或紧急性;②仅具破坏性影响;③ 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④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高昂;⑤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自然的,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这些特征,笔者将突发公共危机界定为:突然发生,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而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也称为“突发事件管理”或“紧急状态管理”,特指突发公共危机的阻止、准备、应对、重建和舒缓等全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和制度安排。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现状及缺陷

现国内外学者在应急管理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多数研究论著主要针对某一具体国家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应急管理中应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建立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至今尚未见有详细论述。

2.1 突发公共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地区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全球化很自然地放大了突发公共危机的影响。当危机、灾难发生时,其影响呈蔓延扩展趋势,全球化带来了沟通无国界,但也导致了灾难无国界,所谓“蝴蝶效应”在sars危机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果说sars危机验证了人类社会的脆弱,那么美国“9·11”恐怖事件则不仅仅是对美国政府的挑战,更是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和道德底线。

有数据说明,过去10年间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类突发公共危机数量急剧上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棘手的社会、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突发公共危机的日益增加,其影响加剧了这两种趋势同时出现绝非巧合。人口增长、区域性贫穷、土地过度开发、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灾害危机多发地带的环境恶化等都可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而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通常都由发展中国家承担了。从人口伤亡情况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中96%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突发公共危机也在阻碍着全球化进程,除了危机导致的环境退化和缺乏安全感外,还可能导致利率上升、资本外逃和巨额贸易逆差,最终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的能力.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既是突发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之一,同时又对危机的后果有放大扩散的作用。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原因导致的突发公共危机,都是对人类共同的挑战,特别是对后果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更是需要整个国际社会采取合作的态度和利益均衡的原则,分担应对危机成本和责任,分享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资源,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意义重大。

2.2 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现状

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灾害学、卫生学、工程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国际合作的实质在于协调,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开展国际合作,由于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作用对象的多样性和合作地点的变动性而显得格外困难。

最初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主要是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政治领域,包括政治冲突、战争和政权更迭等。1991年l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6/182号决议,旨在提升联合国在应对复杂紧急情况和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加强联合国在该领域采取人道主义行动的有效

性,并为此设立了紧急救助协调员(erc)制度。为使erc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联合国又设立了常设委员会、机构问联合呼吁机制(cap)、中央紧急循环基金和人道主义事务部(dha)。1998年,人道主义事务部被改组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其使命包括协调人道主义救援、制定政策和宣传。但是,近年出现较多的非传统突发公共危机与以往偏于政治、军事性质的危机并不完全相同。自巴尔干半岛冲突以来,人道主义救援的军事化、政治化倾向使得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很难保持公正公允,美国采取的单边主义削弱了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应急管理中的地位,致使国际合作多采取区域或双边合作形式。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近些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危机频发,各国都认识到许多危机是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逐渐开展了一些地区性的、国际性的合作活动。例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迅速召开会议,就印度洋大地震及海啸过后受灾地区的恢复与重建问题进行协调磋商,并就诸多相关问题达成了一致,为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加勒比海地区组织了灾害研究与防御工程,为29个成员国服务,这一工程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美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以及伊斯兰教会合作进行的,其具体活动包括人员培训、技术援助和调查研究等,其基金则来自于加拿大、荷兰、美国政府及联合国救灾署等。2005年在日本兵库县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减灾国际会议”,通过了《横滨宣言》,为全球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明确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国际间更好地开展合作铺平了道路。

2.3 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缺陷

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对于突发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仍然处于初步的、暂时的和探索性的阶段,其存在的缺陷如下:

(1)现有的危机应急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单一的国家或地区,全球性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尚未形成体系。发达国家在危机应急管理方面虽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如美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和日本模式,但这些模式都只适用于一国国内应对危机,难以跨越传统政治界限,协调多个参与国或组织的力量。没有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做指导,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无法形成系统合力,在应急管理中常出现“权力的两难境地”,即“知道如何去做”和“有权力去做”两者的失衡,从而影响了国际合作的成效。

(2)联合国主导地位不明确,导致缺乏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大规模突发公共危机发生之后,参与各方包括所在国各级政府、参与国政府、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和当地组织等纷纷采取行动,然而由于联合国地位的13渐衰微,各种力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只能临时展开,并演变成各主权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空间的较量,反过来又牵制了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进展。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是暂时的,下一次危机发生,由于参与主体、地域与利益关系的变化,新一轮博弈又将重新开始。

(3)目前的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以事后援助为主,事前预防不足。应急管理并非只是紧急事件之后的救济工作,而是强调全过程的应急管理。发达国家目前均把应急管理的重心放在危机的预防准备上,但在国际合作中仍主要体现为事后国际救援,很少涉及到事前的阻止与准备工作,这也与缺乏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有关。

(4)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完备的信息传递机制,在帮助识别、界定公共危机,进行危机决策、协调参与合作各方应对危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危机发生之前,如果能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对危机有所准备,就可以避免大规模人员伤亡;在危机发生之时,关于逃生、自救、危机进展,以及政府和国际组织反应的信息如能适时传达,不仅可减少人员财产损失,更有助于开展国际救援活动和做出应对危机的决策;在危机发生之后发布的舒缓和重建信息,则可帮助政府与民众沟通,树立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但在目前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中,一方面存在有些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不愿公开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机密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存在有些国家政府不愿意信任和接受外来信息的情况。而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和由于通信条件落后而导致的信息传递不畅现象也屡见不鲜。建立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的构想

3.1 明确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

国际危机应急管理系统中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各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国际红十字会,以及国际的或区域性的非政府组织(ngo)等,后三者构成了一个“人道主义社会”。他们各自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其协调和合作是危机应急管理是否成功有效的关键所在,组织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实现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前提。首先,抓住联合国改革的机遇,重新唤回对联合国体系的尊重,充分利用联合国机构既有的与各国政府、其他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间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发挥联合国ocha在全球性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明确应急管理参与方的角色和地位,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危机发生国政府为应急援助的申请方和应急管理的主体力量,以非政府组织为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和应急管理具体参与实施者;再次,危机发生时可在ocha领导下临时设立应急管理司令部,由参与者派代表参加,负责协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一旦危机处理结束则可自行解散。

3.2 建立全过程动态应急管理的工作程序

应急管理过程通常包括阻止、准备、应对、重建和舒缓。阻止是指发现潜在的威胁时,制止紧急事件的发生;准备是指提高政府和个人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应对是指危机发生时紧急处理;舒缓是指危机发生之后减少紧急事件造成的损失;重建是恢复基础设施建设、民众信心和社会稳定。应该对危机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制订相应的工作程序。其中,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危机预防和预警机制。在海啸发生最为频繁的太平洋地区,已经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共有26个国家参加。在这一预警系统保护下,尽管太平洋地区是海啸多发区域,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却没有给人类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而印度洋地区缺失海啸预警机制是2004年发生海啸大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突发公共危机的种类繁多,各种危机的预警技术、方法都有所不同,因而危机预警种类的多元化决定了危机预警内容的多元化。但并非所有类型的危机预警都有必要牵涉到国际合作,目前需要进行国际合作且具有技术可行性的预警类型主要包括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和经济危机等。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地缘关系建立起区域性预警机制,同时利用各国各地区已建立的预警机制加强彼此间的联络沟通,等待资金充足、时机成熟,由联合国危机应急管理机构发起成立国际性预警机制。建立危机预警国际合作机制,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同时也需要有相关的技术和专业人才,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受到明显限制,因此在长时期内发达国家有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逾越危机合作的瓶颈。

3.3 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应该是一个功能多样化的体系,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援助和人员支持4个方面。为确保危机发生后这些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应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机制,实现“平战结合”。

(1)在信息保障上,建立ocha与各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确保突发公共危机相关信息沟通顺畅;建立危机信息管理平台,负责所有公共危机相关信息的管理,收集、汇总所有曾经引发公共危机因素的相关数据,观察可能造成公共危机的相关要素,对已经处理过的危机事件进行反馈信息采集,并监测一切易引发危机事故的不安定因素等 ;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公开和反馈机制。

(2)在技术保障上,应积极将网络、卫星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等一系列技术及其国际前沿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危机管理领域。从国际主流的高新科技应用来看,主要包括如下3项工程:①评估,包括灾害管理、地理评估、环境评估、经济分析和统计等内容,形成灾情分析和危机评估报告;②遥感应用,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远距离监控技术,负责接收和分析卫星传送的信息;③网络通信,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电子等设备,维护危机管理部门的网络和对外的通信。由ocha定期开展技术专家培训班,加强各国之间技术人员的交流,重在逐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应急管理的能力。

(3)在资源保障上,建立紧急物资的储备、发放和分配工作制度,努力整合不同渠道的物资来源,以保障危机发生后援助到位;完善联合国目前实行的机构间联合呼吁机制(cap),充分利用这一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对不同组织间的资源供应协调管理,避免重复浪费。

(4)在人员保障上,将应急管理专业人员分为救援小组、医疗小组和专家小组,各司其职。救援小组负责搜寻、施救和转移死伤者等任务;医疗小组负责诊断或辅助诊断伤者、预防疫情发生和蔓延;专家小组负责提供关于危机的各种专业知识,对预警、应对和重建等方面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对常见灾害事故和重点人群要组织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危机意识,以减轻危机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

3.4 完善危机管理国际规则体系

国际规则体系由各种国际条约、行政协定以及其他国际法章程、规则和决定所组成,目的是将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制约在各国所愿意接受的行为规范之中。虽然这样的规范“不可能具有权威性约束力,它只有宽泛的集体认同感。在面对人类共同的威胁时,如何通过国际规则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成文的国际规则是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制度保障,其中制定针对环境保护、防止非常规性疾病蔓延、宇宙空间的共同开发和反对恐怖主义等问题的国际规则尤为紧迫。

第三篇:公共危机管理善后评估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善后评估机制

——论中国红十字会危机的补救

摘要: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使红十字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竣的挑战,面对公众对其公信度的质疑和透明化慈善的强烈需求,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如何力挽狂澜?本文试图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为红十字会重塑公信力提供实用性方法。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公共危机 善后管理 评估机制

在4.20芦山地震大灾面前,中国红十字会又处在风口浪尖。与五年前同是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不同的是,这次红十字会面对的不仅是灾情的危急,更有如潮的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在新浪微博上呼吁为灾区捐款,却被数十“滚”字回应。2011年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小姑娘在网上炫富,从此引发了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从此以后,红十字会的捐款总量大幅度下降,抛开企事业单位的捐款,红十字会收捐款只有壹基金1/60。本文从危机善后评估机制的角度剖析了红十字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旨在找到帮助中国红十字会重塑其公信力的办法。

一、红十字会危机产生原因剖析

根据凤凰网的一项调查,在问到你认为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的原因是什么的时候,有36%的网民选择了是因为红十字会内部长期的不透明、不公开,组织神秘这一选项,有25%网民选择的选项是因为公益组织长期的官办官化,现代社会性组织发育不良。这从某个角度反映出公众对于红十字会的质疑主要是因为红十字会长期的信息不公开,公众无法了解红十字会的运行模式。

(一)、红会公关应对欠佳。

从危机情境的沟通原则来看,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法则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以维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纽带。然而,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推动下,这种“纽带”不但没有给红十字会以缓冲的机会,反而将其在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中,暴露出的种种不规范操作揭示出来。网络新媒体所掌握的把事件迅速放大的能力,使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真空更容易被谣言、误传和诽谤所充满。一旦媒体污染蔓延,公众对局势的认知就更容易转变成现实。因此,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红十字会的辟谣声明不仅没有缓解公众情绪,反而使**升级。

同时,2013年4月23日 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永表示,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拟于5月中下旬,重新启动针对郭美美事件的调查,并邀请社会公众同步参与。然而事过3天,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随后发表微博称,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不再查郭美美事件,是否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将由社监委独立决定,红会无权干涉。这一条微博,再度将“郭美美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红十字会简单地把公众被视为可操纵的目标,假定人们会无条件地接纳它传达的信息,必然达不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效果。

(二)、红会的公信力流失。

对于公众而言,红十字会的存在一直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一方面,大量募捐资金和财政拨款流向那里;另一方面,红十字会又甚少向外界说明其善款使用的情况。其实,在很多国家,政府代管红十字会,或行使监督权都是常见的,可是,唯独中国的红十字会异化成为一种与权力体系结合甚密的官办组织。那么,是什么滋生了中红会的“官本位”,打破了慈善机构的道德底线?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本身来说,其公信力之所以如此脆弱,源于其组织本身自律不严;而后,尽管屡屡曝光的各种“丑闻”开始侵蚀公民对它的信任,鉴于这些污点尚且影响力微弱,都没有引起红十字会的足够重视。此外,就外部社会环境来讲,我国公民社会尚未形成,公民对社会监督活动的参与程度原本就不够,一旦社会对红十字会的“冷漠”态度变成一种普遍现象,仅靠政府的监督和尚未完善的问责机制根本不足以迫使其形成良好的自律机制。于是,灰色地带逐渐扩大,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本位”滋生提供了温床。

一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的日常管理机制都不透明,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少。于是,以致在“郭美美事件”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与公众间的信任链的迅速断裂,且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公关活动不但都没有发挥正功能,反而带来了负效应。

(三)、双重定位下行政监管的豁免。

中国红十字会一直以来有“民事”与“官办”的双重定位。以“民事”地位而言,《红十字法》第二条明确了“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强调了其为民事的非政府组织,且其作为民事主体发生法律关系的相关案例也不胜枚举。而以“官办”地位而言,红十字会虽然不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但其“行政性”的烙印却非常显著。以社会救助团体的“资合”而言,红十字会的部分经费来源于“人民政府的拨款” ;而以其“人合”

而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属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中国红会从中央到县乡一级,层层与政府体系接驳。其名誉会长是当地政府的一把手,会长是政府主管文教的行政副手,大部分理事由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兼任。这种“行政性”既使得中红十的活动对于政府依赖性强,更使得政府作为社会团体的外部监管机关缺乏对中红十监管的动力。

总的说来,对于中国红十字会这样具有公募资格,掌握大量资金的社会救助团体,利益的诱使与自律行为的天然劣性使其处于高风险之中。而基于其“行政性”,对其外部监管的明确弱化甚至是豁免,不仅为内部的腐朽提供了温床,也使得公众的猜疑在慈善阳光化的诉求未能实现情况下不断累积。最终,“郭美美”事件作为导火索,引爆了中国慈善组织的大范围信任危机。

二、红十字会危机的解决之道

红会危机事件后的处理阶段,需要了解、确定和解决两个任务:第一,圆满处理危机善后,即红会以危机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和契机,配套地解决和控制一些与危机问题相关的问题。第二,从危机中获益,即红会通过对危机发生原因、危机处理过程的细致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组织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及运作程序上的改进意见,进而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

(一)、制定法规,做到慈善机构的有效披露。

系统性地制定慈善类的法律成为了法治社会下,维持良好的慈善活动秩序与进一步发展慈善组织的一致需求。但慈善法的制定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此次危机突出表现的对透明慈善的强烈诉求。当然,透明慈善的推动仅靠慈善组织的自觉自制,或是由信任危机的爆发被动推进均是不适宜的,且会造成口诛笔伐的非和谐社会现象。因此必须由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强制要求中红十进行有效披露。

强制披露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香港红会的透明慈善制度。对于中红十字会现今仅由国家审计署每年审计政府拨款这一项资金收支而言,强制披露制度应该增设对募集的善款和层层上缴的会费的审计,具体可以要求中红会对捐款人的捐赠与用途,设定固定的内部账户,分开记账。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政府失灵的弊端,审计主体应多交由社会,由第三方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并在出现与实际情况与审计结果存在出入的情况下更换审计公司,避免共同寻租。

(二)、处理红会危机后遗症,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组织在应对出现的风险问题时,首先应寻找并理解公众情感的动因,而后再通过一系列负责任的行动来与公众期待保持一致,重建信任度。危机发生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负面信息,因为恐慌、愤怒的心态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期待。想要降低由人的思维与行动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让双方看到沟通过程中彼此在同一问题的逻辑假设与推演上的差异,减小防范和控制危机产生的难度。所以,危机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便是主动将有关信息全盘托出。其实,当公众对红十字会财务状况产生疑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将经过审计署审计的财务报告上网,把掌握的全部信息诚实地公布出去以澄清误解。除了审计,鉴于红十字会之前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所公布的年报中,存在着严重的内容滞后与粗陋,笔者在此建议红十字会可以主动提出成立独立的财务委员会,聘请专业的会计师等,主要对中红十及其分会等的财务状况进行随机抽查,同时要求其成员不得参与中红十其他工作,以此实行有效内部的监控。

(三)、红会危机后的组织变革,政府在公共危机的角色。

转型期的中国政府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科层制的痕迹,一方面,政府内部仍存在权利与制度的割裂;另一方面,协调机制的不完全又或者是部门间缺乏合作意愿又带来大量的管理漏洞。危机一旦发生,而政府又难以突破行政权限以及其带来的问责约束时,仅靠组织层级间单薄的信任机制来应对风险,必然难以化解公共危机。那么,政府应如何在公共财政束缚和公共服务需求膨胀的双重压力下,催生出高绩效的治理模式,与非营利组织共同铸建其社会信任。

本人认为,在以追求公共价值为终极目标的前提下,政府应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的实质。考虑到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宏观背景,以及其不算发达的公民社会,想要在短期内完全实现政府透明、信息共享恐怕不太可能。国外较为成功的经验是,政府以外的其他行动者往往能够与政府相互补充,优化其僵化的契约式监督管理,培养广泛的公民参与。所以,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自身权威、独占性资源和公正中立的形象,寻找并召集合适的行动者,从而更有效地化解公共危机。

(四)、建立独立调查制度。

在红十字会危机事件善后管理中,红会及其他组织必须设立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事件诱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红会危机的再次发生。同时,独立调查委员会还应当进行责任归属、纠纷处理及补偿分配等工作。探

究危机事件诱因需要有一个独立于行政之外的司法体系和独立调查制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以公正甄别事件诱因。

三、结语

发生在当下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与其说是红十字会一家的信任危机,倒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只是红十字会正好撞上了这个风尖浪口,成为了公众发泄心中不满的工具。要根本解决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甚至是解决各类公益组织的信任危机,只有让红十字会之类的第三部门组织回归其本源,回归其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正如市民社会理论所提出来的,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发生的红会危机事件,应当认真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红会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姜平.网络时代的公共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2] 凤凰网调查 [EB/OL].http://survey.news.ifeng.com/result.php? surveyld=12785.

[3] 沈国琴,社会团体登记制度反思.北方法学,201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z].

[5] 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81.

[6]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网站 EB/OL].http://www.xiexiebang.com/hhsy/hhsy.him.

[7] 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四期.[8].香港红十字会如何守护公信力——独家对话香港红十字会秘书长陈启明

[9] 王芳.危机管理与领导艺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10] 王敬波.公共危机管理案例[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11] 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J].中国行政管理。2010.(5)

[12].敖双红, “第三部门”失灵——以工会为例[期刊论文]-政治与法律 2009(08)

[13] 刘航潮,公共关系心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4] 杨红星.“汶川”地震 中国红十字会慈善行动简论 [J].文化学刊,2007(6).

[15] 孔庆兵,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红旗出版社

[16].陈荞全国慈善组织受捐额剧降近九成 2011

第四篇:企业形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研究报告

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统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到昆明市各企业行业进行资料搜集、并参与工作,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自己大学中所学相结合,找到一个适合企业发展,对企业形象危机可行的预警机制的管理。同时也使自己能将这几年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时间

2009年12月1日到2010年2月25日

三、实习地点

云南省昆明市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昆明市对企业形象管理进行调查

五、实习内容

1.收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为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2.将所学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通过实习获取的知识。学习实际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3.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对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为以后的论文作好准备。

4.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六、研究方法

1.对课题研究所在地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形象管理发展情况,分析形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出解决的相关方法。

2.通过对课题研究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相关统计,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各企业对形象危机管理的认识情况资料,当前发展状况,以及一些相关的书籍,网上查阅数据资料,设计形象问卷调查等进行分析研究。

七、结果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报刊、杂志、书籍等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自己所学知识相结合,研究、分析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中,各个预警系统都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系统预警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预警系统的决策错误。在各个预警系统中,预警指标的挑选也要很谨慎,预警指标的灵敏程度直接关系到预警警报的可靠程度,所以在预警指标体系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微小的细节错误都会造成预警体系的失误。在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中,也相应的指出了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八、结论

企业形象危机造成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产生信任危机,使企业形象乃至企业本身信誉受损,进而危及企业形象甚至是企业生存的危机状态。企业危机是指威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危险事件,而企业危机预警是根据企业危机前兆,查找导致前兆的根源,控制危险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或将危险事件扼杀于萌芽状态,以减少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危害程度的过程。企业危机预警的目的是减少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的破坏程度,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所以构建有效、灵敏的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危机来临时,充分利用危机处理系统最小的降低损失甚至使危机消失,做哈皮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九、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的对策建议

1、认清企业形象危机的概念和原因

企业形象危机是指由于企业自身、竞争对手、顾客或其他外部环境等因素的突变,以及由于品牌运营或营销管理的失常,而对企业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形象危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企业缺乏形象危机意识、产品质量存在缺陷、经营管理不善、自身沟通机制不够健全等;从行业层面来看,企业形象危机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因同行竞争、特别是排他性恶意竞争引发的企业的品牌危机以及由于行业危机引发的企业品牌危机;从环境层面来看,企业形象危机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环境和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这两方面。

2、建立企业形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所面对的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有效的预测并规避所面临的风险成为众多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抗风险能力成为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遇到了挑战,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在这种形势下,预警管理作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创新理论,它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出来。对于现在企业危机的研究,大多数的切入点是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而在企业形象对消费者的影响的深入性来看,我认为企业形象危机的预警机制构建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3、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

目前在对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调查研究中,企业形象危机的预警系统作为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处理。企业形象危机的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测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报子系统和形象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

4、企业形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指把各项预警指标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系统,共同反映企业形象的危机状态。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预警指标的选择。预警指标要具有灵敏性、概括性,才能使指标体系正确、迅速、全面地反映企业各个方面的危机隐患,从指标的变动情况可以推断企业形象是否处于危机状态。企业形象危机各种警兆只有经过警情指标来加以量化、说明与解释,才能得到科学、全面的反映。在企业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设置预警指标监测防范体系,一旦发生“病情”,决策者可立即得到警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手段和措施。各个行业和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财务状况,产品特征等制定符合自身企业的危机预警指标,预警指标的权重等也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变化。

5、预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失灵或错误预警: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由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测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报子系统和形象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危机预警系统的失灵,即或者没有对危机进行预警,或者警报子系统没有及时发出危机信息;企业对危机警报反应迟钝 :企业形象危机预警过程中存在的更为常见的问题是企业对危机警报反应迟钝,即企业自身对危机预警系统所预警的危机信号并不敏感,责任主要在于企业的决策部门,甚至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么自我感觉良好,要么置若罔闻。这是与企业起初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初衷相违背的,当危机预警系统运行良好,警报子系统所发出警报准确无误时,企业将面临危机的挑战,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某些方面的困境,此时企业往往处于亡羊补牢的境况,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企业的元气大伤甚至是衰败倒闭。

6、企业完善危机预警的相关对策

企业的预警机制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不但要设计企业形象危机系统,还要对其在使用中不断的完善。第一,要完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与维护。要解决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失灵的问题,必须完善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第二,构建企业形象危机预警文化。当今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必然要提高对企业对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管理的认识,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就是这种认识的较好体现,树立积极的企业危机观念。第三,根除传统官僚文化的影响。官僚文化引致的官僚作风实际上增加了企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包括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影响,必须予以根除。第四,加强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管理。加强对危机预警系统的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一个容易忽略的环节。企业须将其已经建立的危机管理机构细分为危机预警管理机构和危机管理机构,前者专门对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这样充分利用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使企业对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更加灵敏,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十、实习总结

在收集资料和写论文这段漫长期间,让我再一次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且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得到深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论文的撰写也让我知道了平时所学的知识中有很多的不足,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得到验证、强化和发展,有了从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才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发现问题,也是促进理论学习的动力。我深知,学校让我们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运用专业所学的基础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意识,增强专业技能。这次实习让我更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看清存在的差距与发展的趋势,从而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明确方向。总之,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第五篇:企业形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研究报告

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统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到昆明市各企业行业进行资料搜集、并参与工作,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自己大学中所学相结合,找到一个适合企业发展,对企业形象危机可行的预警机制的管理。同时也使自己能将这几年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时间

2009年12月1日到2010年2月25日

三、实习地点

云南省昆明市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昆明市对企业形象管理进行调查

五、实习内容

1.收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为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2.将所学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通过实习获取的知识。学习实际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3.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对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为以后的论文作好准备。

4.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六、研究方法

1.对课题研究所在地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形象管理发展情况,分析形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出解决的相关方法。

2.通过对课题研究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相关统计,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各企业对形象危机管理的认识情况资料,当前发展状况,以及一些相关的书籍,网上查阅数据资料,设计形象问卷调查等进行分析研究。

七、结果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报刊、杂志、书籍等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自己所学知识相结合,研究、分析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中,各个预警系统都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系统预警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预警系

统的决策错误。在各个预警系统中,预警指标的挑选也要很谨慎,预警指标的灵敏程度直接关系到预警警报的可靠程度,所以在预警指标体系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微小的细节错误都会造成预警体系的失误。在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中,也相应的指出了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八、结论

企业形象危机造成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产生信任危机,使企业形象乃至企业本身信誉受损,进而危及企业形象甚至是企业生存的危机状态。企业危机是指威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危险事件,而企业危机预警是根据企业危机前兆,查找导致前兆的根源,控制危险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或将危险事件扼杀于萌芽状态,以减少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危害程度的过程。企业危机预警的目的是减少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的破坏程度,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所以构建有效、灵敏的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危机来临时,充分利用危机处理系统最小的降低损失甚至使危机消失,做哈皮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九、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的对策建议

1、认清企业形象危机的概念和原因

企业形象危机是指由于企业自身、竞争对手、顾客或其他外部环境等因素的突变,以及由于品牌运营或营销管理的失常,而对企业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形象危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企业缺乏形象危机意识、产品质量存在缺陷、经营管理不善、自身沟通机制不够健全等;从行业层面来看,企业形象危机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因同行竞争、特别是排他性恶意竞争引发的企业的品牌危机以及由于行业危机引发的企业品牌危机;从环境层面来看,企业形象危机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环境和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这两方面。

2、建立企业形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所面对的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有效的预测并规避所面临的风险成为众多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抗风险能力成为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遇到了挑战,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在这种形势下,预警管理作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创新理论,它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出来。对于现在企业危机的研究,大多数的切入点是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而在企业形象对消费者的影响的深入性来看,我认为企业形象危机的预警机制构建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3、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

目前在对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调查研究中,企业形象危机的预警系统作为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处理。企业形象危机的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测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报子系统和形象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

4、企业形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指把各项预警指标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系统,共同反映企业形象的危机状态。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预警指标的选择。预警指标要具有灵敏性、概括性,才能使指标体系正确、迅速、全面地反映企业各个方面的危机隐患,从指标的变动情况可以推断企业形象是否处于危机状态。企业形象危机各种警兆只有经过警情指标来加以量化、说明与解释,才能得到科学、全面的反映。在企业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设置预警指标监测防范体系,一旦发生“病情”,决策者可立即得到警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手段和措施。各个行业和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财务状况,产品特征等制定符合自身企业的危机预警指标,预警指标的权重等也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变化。

5、预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失灵或错误预警: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由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测子系统、形象危机预报子系统和形象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危机预警系统的失灵,即或者没有对危机进行预警,或者警报子系统没有及时发出危机信息;企业对危机警报反应迟钝 :企业形象危机预警过程中存在的更为常见的问题是企业对危机警报反应迟钝,即企业自身对危机预警系统所预警的危机信号并不敏感,责任主要在于企业的决策部门,甚至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么自我感觉良好,要么置若罔闻。这是与企业起初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初衷相违背的,当危机预警系统运行良好,警报子系统所发出警报准确无误时,企业将面临危机的挑战,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某些方面的困境,此时企业往往处于亡羊补牢的境况,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企业的元气大伤甚至是衰败倒闭。

6、企业完善危机预警的相关对策

企业的预警机制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不但要设计企业形象危机系统,还要对其在使用中不断的完善。第一,要完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与维护。要解决企业

形象危机预警系统失灵的问题,必须完善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第二,构建企业形象危机预警文化。当今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必然要提高对企业对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管理的认识,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就是这种认识的较好体现,树立积极的企业危机观念。第三,根除传统官僚文化的影响。官僚文化引致的官僚作风实际上增加了企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包括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影响,必须予以根除。第四,加强企业形象危机预警管理。加强对危机预警系统的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一个容易忽略的环节。企业须将其已经建立的危机管理机构细分为危机预警管理机构和危机管理机构,前者专门对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这样充分利用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使企业对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更加灵敏,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十、实习总结

在收集资料和写论文这段漫长期间,让我再一次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且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得到深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论文的撰写也让我知道了平时所学的知识中有很多的不足,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得到验证、强化和发展,有了从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才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发现问题,也是促进理论学习的动力。我深知,学校让我们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运用专业所学的基础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意识,增强专业技能。这次实习让我更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看清存在的差距与发展的趋势,从而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明确方向。总之,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下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广)

    广司党[2009]17号 广州公司党委广州公司 关于印发《突发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项目部(分支机构)并党支部(党总支、党工委): 现将《突发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下发给......

    危机管理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 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频发时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成为政府行政的重要课题......

    危机管理

    危 机 管 理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华强 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加入WTO,我国的经济将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我们将面临一个环境因素更为复杂、竞争更为剧烈、变化......

    如何加强危机管理[精选]

    在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并加强危机管理。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管理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起初仅限于政治......

    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变。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危机从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有竞争观......

    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体系研究

    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也在飞速的加快,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自然界都进......

    火灾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共五则范文)

    演讲稿 开场白: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要汇报的内容是,***物业,关于火灾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 案例引入:首先我们先看几张图片。。。。。。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很熟悉,的确!这些......

    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探讨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应急管理对煤矿安全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相关专家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若想提高煤矿安全,就一定要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以及提高机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