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据分析和管理第一课时数据图表的创建教案教学设计
《使用数据图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据分析和管理》第一课时《数据图表的创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用恰当的图表表示数据并会分析图表。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中,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在作品展示环节中,通过生生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应用图表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地学习和借助EXCEL做研究报告,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培养重视数据获取的科学探究理念;同时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自主探究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乐趣,能尊重别人的观点,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3、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我,树立信心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数据图表的创建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恰当的图表分析和管理事务。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评价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初二(5)班学生信息表、中国历届奥运获奖情况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在Excel中对数据进行了排序和筛选的有效尝试,初步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今天我们继续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展示一张工作表,上面是用表格的形式统计中国在历届奥运会获奖的数据,下面是用图表的方式显示中国历届奥运会中获奖的数据,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表达数据的方式,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思考,观察,比较。
生:回答(第二种方式好,因为它直观、一目了然)
2、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Excel中用图形的方式显示数据更直观、清晰。在Excel中建立图表,就可以把数据用图形的方式显示在工作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使用数据图表”中的“数据图表的创建”,直观清晰的显示工作表中的数据,使数据的查找和处理更加方便快捷。
生:听讲。
(设计意图:通过工作表中两种表示数据方式的对比,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教师的引导、总结,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图表是表示数据的另一种形式,当表格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相关的图表也会随着原始数据的变化而自动更新,如修改2010至2011学年初一学生人数,会发现图表也随之改变。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要分析的数据一定要准确、科学,另外,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应本着尊重数据的态度。
生:听讲并理解。
师:在修改数据的变化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表的变化。
2、探究课本P80“做一做”(将“初二(5)班学生信息表”工作簿的“成绩表”工作表中各科的平均分用图表来显示。)
师:引导学生明确任务。
生:独立操作(可参照教材P80——P82的步骤和方法完成)。
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学,对图表的创建有初步的了解。)
3、师:在巡视中观察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并让其中的学生进行讲解操作过程。
生:听讲,并对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设计意图: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补充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图表类型、图表源数据、图表选项及位置。
4、师:要求操作慢的学生补充,操作完成的同学思考问题:创建图表有哪些步骤?
生:没做完的学生补充操作,做完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操作慢的学生完成练习,掌握所学。)
5、师:课件出示步骤
三、试试看,谁最棒!(巩固操作技能)
1、师:同学们已会建立图表,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又快又好地完成课本P83的“试试看”。师:要求学生读操作要求。
师:“试试看”中的两道题目都要求我们对创建好的图表进行修饰,这节课我们只进行数据图表的创建和保存。
生:明确要完成的操作要求。
2、生:操作。
师:巡视并发现操作又快又好的同学。
3、操作快且好的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引导学生会正确的评价图表(图表能否直观清晰显示数据)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基础上进行这样挑战性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体味成功的快乐。)
四、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调查表
(一)分组并明确任务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现在我们进行小组间的擂台赛。(课本P85 “巩固练习”第6题和第7题。)
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教师协调每组选一份调查表,操作快的同学在完成的基础上可完成其它选题。
2、师:说明比赛要求。
生:明确擂台赛的规则。
3、生:分组并选题。
师:巡视并指导各组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小组间进行交流,选出各组的代表作品
1、生:小组间进行作品的再次加工。
2、生:操作完成后,组内交流,选出有创新的作品,并对存在不足,集体进行修改。
(三)各组间作品展示
1、师:引导学生由本组成员进行调查表的讲解及其所创建的图表并分析出结论。其它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补充并引导分析问题。
生:全班交流作品。
(设计意图:渗透用图表分析和管理数据的能力。)
师:(总结)我们欣赏了各组的作品,每组都能根据调查表的数据创,建不同类型的图表,并能对图表进行适当的美化,使图表更清晰直观地分析数据。
五、总结
1、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所获得的知识。
2、师:(补充总结)今天我们借助于Excel操作平台,使图表直观的显示数据,更好地分析事务,我们只有重视数据,才能更好地探究事务,因而我们应该养成重视数据的科学性,合理运用数据,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课外拓展
课后由组长协调完成P89“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蔬菜市场和批发市场,对5种常见蔬菜实际调查,)调查时间2周,并做好记录,将调查数据输入工作表中,进行计算和分析,对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于《纲要》中“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模块,承接前两节的Excel的数据的加工操作,在表格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基础上,通过与文字和表格表达信息的方式进行对比,了解使用图表表达数据的优点,并且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认识三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培养选择合适的信息表达方式和图表类型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材分析中体现了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内容。但在三中图标类型中可以细化:哪三中图标,有什么特点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使用文字、表格和图表表达信息的特点及使用场合。② 掌握图表制作、修改和美化的方法。③ 知道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应用于不同的数据表达。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对不同图表类型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的能力。③ 通过奥运会金牌数据的分析,培养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修改和美化方法。这是本节内容的操作部分,也是任务设置的主要内容,通过将教师的示范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演示一个例子,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他两种方法上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重点设置的过多,本节课的重点就一个图表的制作一般步骤,因为无论是什么图表其基本操作步骤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第一个任务中教师直观的演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图表制作的过程,在通过任务2、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加以巩固的目的。】
教学难点:图表的三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学生在学习图表的制作时,不仅应该知道我该怎么去做,也该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思考,设置比较的任务,通过表格填写和相互交流,最终能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表达数据信息。【难点设计的比较得当,学生掌握了不同图表的制作过程的同时,更要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其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比较不同图表特点的任务,通过表格填写和相互交流,最终能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表达数据信息】 补充【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和情境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办,你知道那一年中国拿到多少金牌吗?老师这里有三分资料,分别描述了1988年至2008年中国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枚数。2.分组,一二组阅读文字资料,第三组获得表格资料,第四组获得图表资料。
3.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先找到那一年中国获得了28枚金牌?这一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办?
4.由上面两个小比赛,你能归纳出三种信息表达方式的特点吗? 5.学生填写表格,师生交流,谈谈感想。
【教学思路:通过创设奥运奖牌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文字、表格、图表等不同形式的描述,来感受图表作用和特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
二、布置任务,获得新知 任务一:制作表格
1.教师:你能制作这样的一张图表吗?
2.操作演示,根据表格数据插入一张柱状图,操作过程中讲明操作步骤以及注意点。3.布置任务:你能将这些数据制作成一张折线图吗? 4.学生自主探究,制作折线图。5.教师:你还能制作一张扇形图吗?
【这一个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在任务的设置上感觉较为简单:任务一:教师演示柱状图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归纳出图表制作的一般步骤:步骤
1、步骤2等);任务二:组织学生制作折线图(在此过程,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在学生演示过程中加以指导);任务三: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图表形式,在此熟悉图表的操作过程。(教学思路:图表的制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因此通过教师直观的演示教学,组织学生归纳出图表操作的步骤,然后将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折线图的制作,在此过程中及时学生巩固操作的过程,又是发现学生操作错误的过程;任务三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的图表其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操作过程是相同,在此熟悉操作过程。)】 任务二:分析比较
1.教师:我们为什么有的时候使用柱状图,有的时候使用折线图或者扇形图来表达数据呢?
2.学生交流讨论,完成三种图表适用场合表格的填写。3.教师提问,并板书。
柱状图:适合数据的大小比较。折线图:适合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图:适合表达数据占整体的比例。
【这一个环节,我认为要有两个过程,一是比较,二是运用。比较通过观察、表格的填写,来发现图表的特点;运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源如:工厂每个月的产量(折线图)、学校兴趣班的人数统计(扇形图)等。不光要让学生知道区别,难点在于不同图表的正确选择。】 任务三:图表修改和美化。1.提问:“当工作表数据发生改变时图表数据是否会自动更正?” 2.结合以前的知识经验,尝试对表格进行美化操作。(1)如何改变图表的类型?(2)如何改变图表的背景?(3)如何改变图表文字的设置?(4)图例的大小位置怎样调整?
3.教师请学生演示操作方法,补充并进行点评。
【这一环节是一个扩展的过程,可以回到情境中去,围绕情境中修饰过程图表,来组织学生发现自己的表格和演示的图表有什么不同,引出图表的修饰等。从而起到首尾相连的作用】
三、成果展示,课堂小结【展示学生已经修饰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图表操作的过程,选择图表的原因,对图表做了哪些修饰等。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在Excel中图表的制作,并且知道了在适合的时候
使用图表去表达数据以及使用哪种图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去对财务报表数据、科学实验数据等进行适当的描述。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学会分析数据——Eexcel生成图表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学会分析数据——Eexel
生成图表教案
一、教学内容设计背景与教学对象分析
本采北师大版信息技术初中第二册第一单元《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第五《生成图表》为教学依据。在本教学中,将数学有关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中来,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本的教学对象初三年级学生在学习Exel图表的过程中,我发现图表可以直观地反映各数据的分布变化情况及对比关系,而学生在数学(初二)《统计的初步认识》一章中学会如何用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大小、百分比结构、变化趋势和规律等知识,因此,我利用Exel的创建图表功能来快速地绘制出各种类型图表,帮助学生分析处理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同时也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结合教学统计图的知识,能学会利用Exel创建图表的方法;能掌握各种图表类型的特点。
2、技能目标: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解决数学知识;
能选用合理的图表类型分析数据,做出合理决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用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图标类型
2、创建图表的源数据的选择
四、教学策略
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贯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辅导、组织参与、评价等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解决数学知识。整个教学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实践反馈——教师评价分析——学生巩固、提高练习。
五、教学媒体
教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配合使用
学生:计算机的配合使用
六、教学时数
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一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根据统计的数据表,画出合适的统计图,来直观形象地反映数据,帮助我们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是画统计图比较繁琐,Exel可以快速地帮我们创建图表,不信吗?那我们来试一试吧。
[分析]引发学生好奇心、探究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揭示本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引导学习
利用“我的成绩表”创建图表,分析自己各科的学习状况。、图表向导4步骤: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用折线图?如何选择不连续的数据区域?
2、利用图表分析数据
3、使用批注:插入——批注
[分析]教师用多媒体控制平台同步演示学生直观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新知识进行辅导、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为实践操作做准备。
(三)学生实践操作
利用“家庭财政收支表”中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直观地分析每个月的收支情况,并对收支情况做出你的判断(加批注)。
[分析]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任务,利用已学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实践操作,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并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评价分析
请一名同学展示实践过程,教师及时点评强调重点、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
2、源数据的确定(连续或不连续的数据)
3、图表的动态性
[分析]学生现场演示,并进行点评,让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五)巩固、提高练习
看学习网站中的习题库。学生分组,每组各做一题,同组同学(前后左右相邻的)可以讨论,第4题为一个组的选做题,这道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度图、分析图、得出结论。
[分析]分层次练习设计。巩固练习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提高练习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六)展示成果
[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七)总结
、各图表的作用
2、知识是融会贯通的
[分析]让学生懂得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只是如何加以利用及发掘它的价值。
第四篇:《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睢宁高级中学附属学校 徐步平
【摘要】
信息技术课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首先,创设情境方面要细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其次,提出问题方面要接近生活而且有吸引力甚至要赶得上潮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解决问题方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中来,进而解决问题。【关键词】
教师 学生 问题 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参与操作,而不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新课标”同样也提出了我们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我去年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大赛,对此也深有体会。为了更好地发挥水平,我阅读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在备课时对各方面的要素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认真探究学习设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感慨良多。
首先,创设情境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大部分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情境搬到屏幕上。一节课下来我发现收效甚微,无论是课堂氛围还是学习效果都不能令我满意。究其原因使我明白,只有学生感兴趣、想学了,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学。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我深深地知道,一位好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首先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心中装着学生,只有,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在二次备课时,我在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上下足了功夫。例如:课本上用了“1998年——2004年五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获奖情况”来创设情境,说明数据描述方式的多样性的。我将这一点做了一下改变,用了他们正在热议的“欢乐中国行.魅力睢宁”来作为素材。我将“欢乐中国行.魅力睢宁”明星,得票情况用文字、表格、图表三种不同的数据描述方式表达出来。同学们的情绪立刻振奋了起来,课堂氛围也立即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的浓厚,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其次,提出问题方面。以往在提出问题方面,我一般也都是用课本上的例子,按部就班地一一提出本节课的相关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效果不佳。学生不喜欢回答我的问题,没有产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全力以赴进入课堂角色。那么就要求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活跃课堂气氛。也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接近生活而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讲些生动的例子换一种更贴近孩子的方法,甚至要赶得上潮流。所以,在二次备课时,我在如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面又动了很大的脑筋。例如,我将图表制作中的“奥运会金牌数”换成了 “明星得票统计表”作为数据的来源。很好的利用了同学们狂热的追星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了教学目的。这就使我明白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科,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一定要用课本上的例子才可以完成,巧妙地运用其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照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有时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不变的模式去上课,很多学生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其实,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
再次,解决问题方面。以往在解决问题方面,我都是直接讲解,而这次我想到了让同学们自己去解决。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就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进行自行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有句话叫“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标所在。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图表与数据的关系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现场投票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六组对表格里六位明星的票数重新亲自参与投票,并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图表有何变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创建图表时能正确地选择数据源,学生现场亲自投票不仅调动了积极性,还成功地解决了数据源的选择这一难点问题。其实,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学习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习者去发现、去解决。因此,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不断地探究,我的优质课获得了一等奖,个人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市信息专家的点拨使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使我知道学生在学习中还要不断地自己发现问题,学习才更有兴趣、才会更主动。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导他们对新的知识提出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例如,在图表类型的选择上,我讲解的时候是分别提出这样3个问题:利用Excel图表形象反映六位明星每人得票总数的多少、SHE在三个年级中得票变化趋势和六位明星每人得票数占总票数的比例。我想如果我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是给出一张表,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这样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具有诱发性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直接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们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J].中国冶金,2003.5.[2]王丽珍.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教学模式的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3.3.[3]邓家宏,罗杰.试论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4]张虹波,黄铭晖,覃祖军,陈江新.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教学模式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01.9.
第五篇:《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第2课时 - 教案稿(Excel图表创建)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两课评比 —— 计算机教案
项目4-3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第2课时)
——Excel图表创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EXCEL图表的作用
2.能够熟练辨识EXCEL图表中的元素
3.熟练掌握利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的操作
4.理解并掌握图表类型(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选择原则
5.理解并掌握图表源数据的选择方法
能力目标
1.在自主性、协作性环境下,学会自主探究,学会与人协作
2.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的良好品质
2.通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重点难点
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的选择(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3.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难点
图表类型和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交互环节。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任务结束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评价。
教学准备
准备教学素材:零用钱使用情况统计表.xls,教学课件
准备教学环境:检查计算机网络教室、调试电子教室软件、FTP服务器等。准备学案:重要的概念的描述、任务的描述和相关讨论题的陈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与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零用钱使用情况统计表”的数据处理。可当我们想分析这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它是那么的凌乱,一下子也摸不着头绪。怎么办呢?幸好Excel给我们准备了非常方便的工具——图表。
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组预先准备好的数据表与图的对比图像,让学生理解:图来源于表格数据,却能更直观、清晰地反映数据的含义。趁此机会向学生展示几种图表的类型,说明各种类型的图表所具有的数据表现优势。示例图表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任务实施
1.任务1:图表元素的辨识
1)请你在“图表元素辨识.xls”中提供的几张图表中寻找如下元素: 图表区、绘图区、图表标题、分类轴、数值轴、分类轴标题、数值轴标题、图例、基底、背景墙、主要网格线、次要网格线、系列、角点、系列轴
2)讨论:这些元素哪些是各种图表所共有的?
3)讨论:分别选中各种元素后单击右键,弹出的快捷菜单有何异同
点?
(回答要点:基本都有×××格式和清除,有的元素,如图表区、绘图区还有其它的菜单项)
注:分发任务前,教师介绍寻找元素的方法(鼠标Tip)。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结束后由学生代表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本任务重点要学生得出结论:1.各种图表都有各自的图表元素,但有些公共元素是大家都有的,如图表区、绘图区、图表标题、图例等。2.选中某个元素后单击右键,可以对此元素进行清除、格式化等操作。
2.任务2:利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
1)打开“自主学习图表创建.xls”的“任务2”工作表,采用SUM
和AVERAGE函数完成相应单元格结果的计算。
2)结合其中的样张和课本P196页的创建图表说明,自主学习利用
“图表向导”完成图表的创建。
3)讨论:为什么制作学习用品折线图时,需要选择“姓名”列和“学习用品”标题行?
(回答要点:图表中的分类轴信息来源于姓名列,图例来源于标题学习用品)
注:强调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利用向导中的图表预览功能,观察不同选项在图表中的不同表现。在完成额定要求的同时,多多观察题中未提及的选项的作用。
3.任务3:知识应用
打开“自主学习图表创建.xls”文件,将“任务2”工作表中的数据复制到“任务3”工作表A1单元格开始的区域,并在“任务3”工作表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本任务由四个并行的任务组成,班级座位邻近的四个同学作为一组,选择其中的1到2个任务合作完成。
完成任务的同时思考并讨论:
a)选择数据的时候,除了需要的数值数据,还需要选什么?不选会怎样?
(回答要点:还应该选择对应的行、列标题,否则分类轴和图例的说明异常)
b)图表向导第2步“图表源数据”中的“系列产生在”选项,更改它会
引起图表哪里的变化,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系列”的含义吗?(回答要点:更改这个选项会引起分类轴和图例的内容交换,绘图区也会发生变化。系列的含义见后教师课堂知识总结教学环节)
c)说明为什么使用相应的图表类型,还可以使用其它类型吗?
(回答要点:参见P198页表4-3-1,可以)
d)为了图表所表达的含义完整、清晰,请在图表向导步骤3中合理设置
图表选项。一般必须要有的图表元素有哪些?
(回答要点:一般标题都要设置完整,大多有坐标轴,网格线要适度,基本都有图例,数据标志和数据表依情况而定)
【任务说明】
1)子任务1:利用“平均值”数据创建分离型三维饼图
2)子任务2:利用张俊同学的数据创建簇状柱形图
3)子任务3:利用合计数据创建三维簇状条形图
4)子任务4:利用全部学生的所有开支项目数据创建堆积柱形图
注:教师可以提示掌握程度好的学生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可以自主选择更有难度或感兴趣的任务。任务完成后由各组派1到2名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回答上面提出的四个问题。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就各标题的拟定、图表元素的选舍、元素对象的比例调整等方面提出意义和建议,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点评。
教师课堂知识总结
1.创建图表前应仔细分析,确定绘图应使用的数据区域。在选择单元格的时候应该将必须的标题信息包含在内,因为标题信息同样要在图表中表现出来。
2.根据图表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图表类型的选择,熟悉三种常见图表类型的适用性。以任务3为例说明图表类型的选择原则。
(要点:见课本P198页,表格4-3-1)
3.回顾和总结“系列”的概念
(要点:位于图表分类轴上不同类别的数据中,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组数据称为一个系列,在图表中通常表现为相同颜色的一组,或是位于同一根趋势线上的一组。再结合这一组数在数据表单元格中的位置来说明为什么说来源于“行”或“列”。)
课后作业布置
利用上次课的课后作业所计算的数据,绘制如课本P200页的“用电趋势图”。另外思考并实践,有没有其它的图表类型来表达数据,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任务之间的层层递进,通过任务的实现,完成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在任务选择上遵循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三项任务将本课所需达成的技能目标贯穿其中,内容选择有思考性、趣味性,利于进行讨论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