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行风队伍建设树立新型城管形象
加强行风队伍建设树立新型城管形象
今年以来,我局以深入开展 “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为总抓手,大力开展创建“六型”城管活动,不断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素质,努力打造新型城管理形象。
一是持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能,规范工作流程,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岗位责任体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行反腐倡廉,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继续深化廉洁从政教育,加大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督察力度,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加强政务大厅城管窗口管理,完善网上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实现行政审批效率再提速。二是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以工作作风、工作质量、工作绩效为量化考核重点,做到考核与绩效工资、评先树优挂钩,逐步健全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三是不断深化队伍行风建设。坚持军事化管理,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积极打造“文明、规范、严整、高效”的城管执法服务品牌,逐步树立风纪严整、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的城管执法队伍形象。
第二篇:强化队伍建设 提高城管形象
强化队伍建设 提高城管形象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市容市貌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如何提高城管形象,为市民创造整洁、美观的城市市容环境,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城管形象,中河中队召开了特别会议并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加强队伍建设。以党员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注重解决好小事环节的问题,通过教育和管理,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勤政廉政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切实有效地从源头预防腐败。
二、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明确建设学习型城管队伍,加强综合业务和依法行政培训,围绕规范、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破解执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创新执法方式,整合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能。
三、规范执法行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管理相对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多些换位思考,多些交流沟通,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有情执法,全力打造城管队伍执法为民的公众城管形象。杜绝粗暴执法、不按程序执法等不文明执法行为,严格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确保法律法规规章正确实施。
四、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监督室对日常执法、专项整治执法、节庆日活动等问题进行督查,每月在月度会议上通报执法工作进展情况,由相关部门进行限时整改。加强外部监督,定期组织参加专项整治活动,收集意见建议,为构建公众城管、和谐城管,有效推进城管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严格落实以上几点,才能有效解决政府与社会公众,执法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城管执法自然会得到公众舆论的支持,自然也会树立起执法权威,从而提升了城管的正面形象。
第三篇:浅谈如何改善城管形象,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近年来, 关于城市管理执法引发的暴力冲突屡屡见诸报章媒体, 一桩桩暴力抗法事件, 无不让城管部门感到城管执法的艰难。湖北天门城管执法致人死亡案件发生后, 城管便成为热点。各种责难遍布网上和新闻媒体, 给党和政府形象和城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改善城管的形象、改进城管工作,我认为要从社会法制环境和城管执法方式两方面做起,达到“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市管理总目标,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一、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改善地方的执法环境
城市管理部门享有执法和处罚的职权。普法是执法的前提, 执法是普法的过程。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 我国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 经历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治民到治官的艰难转变,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少数国民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一些地方的执法环境仍不如人意。一方面是城管执法的简单、粗暴乃至违法执法, 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是城管队员的执法行为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经常受到“委屈”甚至是比“委屈”更严重的回报, 以致造成执法软弱的局面。如此鲜明的对比,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除了部分执法队员自身素质较差及社会转型期相关法律和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原因之外, 少数群众法律意识不够,缺乏对法律的权威和法律职业人的必要尊重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普法教育依然是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应该树立新观念。
(一)学会尊重法律比学习法律更重要
执法者、违法者、新闻媒体和普通群众都要建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唯如此, 执法者才不会违法执法、践踏法律;违法者才不敢漠视法律、挑战法律;个别新闻媒体才不会为追求轰动效应, 误解法律: 少数围观者才不会不明是非、曲解法律。因此, 建立法治理念远比掌握法律知识重要。
(二)文明执法和人性化的“立法”并重
除了强调文明执法还要注重在立法阶段就体现出人性化在20 多年的普法进程中, 我国的行政领域立法速度和数量也相当惊人, 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立法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其中,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表现最为突出。尽管不少省市都规定“规范性文件应当自签署公布之日起30 日后施行”, 然而有些城市却仍然有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的现象。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 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和执法效率。因此, 人性化的“立法”, 应当充分考虑学习、宣传和准备的环节, 否则将为执法工作设臵障碍, 增加难度。
(三)与其贴标语、挂横幅不如从细节做起
在普法过程中, 有些地方偏爱造声势、走过场, 形式单调、方法老套, 个别领导甚至认为“普法工作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建议在城管执法过程中,要将普法与执法紧密结合起来, 从细节做起, 学会以法服人。例如, 在制作执法文书时, 除了写出引用法律的具体条款, 还要写明该条款的具体内容。因为我国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数目繁多、内容庞杂而且不断有新法出台, 行政相对人很难掌握所有行政部门的具体规定。因此, 将执法文书引用条款的具体内容明确写出更容易使人了解法律、接受处罚, 比起照本宣科的法律讲座而言更经济更有效。
(四)与其委曲求全不如从严执法
当前一些社会舆论和部分领导对城管执法宣传存在片面性, 曲解或误解人性化执法的真正内涵, 甚至把执法时的委曲求全当作人性化执法的“光辉”、误导了群众。北京曾发生了个体商贩与城管执法人员对峙39 小时的抗法事件。执法者的软弱不仅没有得
到群众的同情, 其态度和能力还引来了不少质疑, 引起了公众和法律专家的不解和不满。面对抗法者执法者更应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从严执法, 只有严格执法, 社会秩序才能更有序。
(五)想要人理解就要先让人了解
城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其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和民众广泛参与, 城管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城管法律法规, 开展网上交流与论坛、城管执法进社区和招募城管执法志愿者等活动拉近城管与民众距离, 让大家切身体会到城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大众服务, 让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城管工作, 形成良性互动、大众参与、全民重视的城管执法氛围。
二、以人为本,在城管执法过程中贯穿“堵疏结合”的原则所谓城管执法的“堵”, 就是依法办事, 严格执法, 必须采取果断严厉的法律手段, 使其受到应有的惩处, 对城管执法过程中的各种违章违法行为要堵得住, 特别是对“钉子摊”,“犟头户”等要敢于碰硬, 决不心慈手软, 切实维护好大多数市民群众的利益。所谓“疏”, 就是对人们的合理需求予以适当安排与引导, 适当设立一些疏导点, 用规范管理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时也是维护大多数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禹治水, 成在疏导。只堵不疏, 只能治标, 不能治本;只疏不堵, 就会导致出现混乱不堪的“理想主义”。因此城市管理不能只在“堵”上下工夫, 要堵中有疏、疏中有堵;疏堵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城管部门作为政府管理城市的职能部门, 这种管理职能的履行, 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服务的手段, 管理的宗旨就是为广大市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有序、优美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坏境。
这就要求城管工作是“堵”是“疏”, 必须从人民群众所想、所盼出发, 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顺序。坚持堵疏结合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狠抓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 必须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调动执法人员的能动性;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 用良好的服务行为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信任。
(二)广泛争取支持, 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环境。
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没有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支持, 单靠执法人员单方面行动是无济于事的, 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力度, 争取广大市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 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同时, 通过典型示范, 如利用“城管示范街”、“城管示范区”作为正面引导, 在市民中广泛树立“人人都是城市形象, 个个都是公共环境”的理念, 教育市民从自身做起, 维护城市形象, 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达到统一, 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切实消除城管执法过程中的抵触情绪。
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必须坚持语言文明、行为规范, 保持头脑清醒、遇事冷静, 要善于化解矛盾, 绝不能激化矛盾,要能压住火气、保持和气;少些批评、多些关爱, 真正把民本管理意识贯穿到具体的管理行为中, 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达到教育并疏导相对人改正错误、履行义务的目的。对初犯者, 只要危害后果不太, 一般不予处罚, 应采取批评教育为主;对于严重破坏城市市容环境秩序的不法屡犯人员, 则必须堵得住, 应采取
果断严厉的法律律手段, 使其受到应有的惩处, 切实维护好大多数市民群众的利益。
(四)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需要树立人本化意识, 要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 特别是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下岗工人和周边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随之同步进行计划性改造或配套性规划和建设, 改变过去下岗职工、进城农民等小经营者无场可进、无处可去的状况。
(五)转换一下思路, 改变一下管理方式。
在城市执法管理中, 管理者应不断开拓创新, 拓展管理工作思路, 积极采用“疏”的方法, 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这些“顽疾”。如, 对占道经营问题, 除城市严管街和主干道外, 在不影响交通、不损害市容、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 可以规划一些地段, 允许低收入者、无生活来源者等“弱势群体”在指定范围内有序、整齐地“摆卖”, 这既能化解执法矛盾, 又能解决进城农民及下岗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例如
在与城管进进退退的“游击战”中, 摊主灵活机动换阵地, 数量不见少, 生意也不停, 你来我走你退我进的对策, 疲惫了双方。因此, 自近年北京海淀区发生小商贩刺死城管副队长后,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合理规划一些马路;允许一定占道经营现象的存在, 吸取了过去只堵不疏的沉痛教训。对乱停乱放问题;应根据城市停车场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停车设施建设规划, 以保证城市停车发展的必要空间。对乱张乱贴问题, 应科学合理规划设臵一些广告张贴栏, 积极引导小广告发布退步规范化、整治化, 切实消除城市 “牛皮癣”现象
第四篇:加强行风建设树立良好交通形象
加强行风建设
树立良好交通形象
平舆县交通局
(2009年6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很高兴在这里把我县近几年的交通行风建设情况向大家作以汇报:
行风建设事关行业形象、行业发展及兴衰。近几年,我局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这一原则,坚持以行风促工作,以工作带行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以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强力推进公路建设及养护工作,努力营造良好交通环境为总抓手,切实加强交通行风建设,连续三年在全县45个单位行风评议中取得前十名的好成绩,达到了正行风、树形象、促发展的目标。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夯实目标强化责任
我局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把行风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检验工作质量的一个标准,切实抓紧抓好,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局机关有关股室及二级机构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全系统行风建设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各二级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二是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每年初,局长同二级机构一把手签订行风建设目标责任书,把行风建设优劣同单位年终考核挂钩,与职能工作同奖同罚,调动了各方面工作积极性,促进了行风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注重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交通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直接影响着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抓好交通行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近几年,我局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宣传教育作为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搞好行风建设,我们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切实解决“四个一”问题,即:“一个深化”,深化对行风建设的认识,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加强行风建设是密切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兼顾”,充分兼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在考虑效益的同时兼顾公众需求、群众满意度为标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个提高”,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方式,打破条框框,着力推进交通行业改革;“一个转变”,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由管理者转变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为此,我们要求全县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转变思想观念,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要在工作中作换位思考,认真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二是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各届对交通行业的理解和支持。局加大了交通工作对外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积极宣传上级关于交通工作的方针政策、各单位的工作职能以及近几年交通工作取得的成绩,增强社会各届对交通工作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关心支持交通工作。三是加强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每年初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对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全面培训,认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以市、县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交通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每年都要召开全县交通系统行风建设工作会议,对行风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加强作风建设,对全体工作人员风容风纪、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作出明确的要求。四是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议和提案是社会各届对交通工作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我局把案件办理作为检验交通工作的一面镜子,成立办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积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沟通,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和全貌,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使建议、提案办结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100%。五是加强公路建设和养护,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公路建设质量和养护水平也是广大群众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交通部门的形象,近几年来,在工程建设方面,我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工程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标,严禁暗箱操作,从市场准入上严格把关,择优选
择施工队;在质量管理上形成了“四项”管理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85%以上;在公路养护上,我们每年集中开展春、秋公路病害集中治理活动,重点对公路病害进行治理,同时,完善公路标治,疏通边沟,清理障碍物,保持路容路貌完好,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建章立制强化督查务求实效
为了规范交通行业管理,我局按照市局要求,积极开展“交通工作管理年和交通工作服务年活动”,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项目公示制等十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认真落实便民措施,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简化办事审批程序,坚持阳光作业,坚持政务公开,增加行政许可的公开公正性,进一步提高行政许可的透明度。窗口单位实行微笑服务,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对工作人员仪容仪表和文明用语作出具体规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二是强化督查,坚决杜绝公路“三乱”现象的发生。为了抓好行风建设,局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明察暗访、定时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单位行风建设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调离执法岗位,并建议有关部门吊销其执法证件,保持了治理公路“三乱”的高压态势,对行风建
设工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强化督查,形成了工作有布置,有反馈,有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了多年来全县无公路“三乱”现象发生。三是规范执法行为。交通执法点多、线长、面广,为了规范执法行为,我们制定了全系统执法行为规范,要求每个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要严格执法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定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根据,决不能牵强敷讳,要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做到公平公正执法。四是建立完备的快速反应机制。大到事故应急处理,小到咨询投诉的处理反馈,申办业务的高效办结,真正实现“便捷、高效”的服务目标。五是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细则和标准,严格实施综合考评,严格兑现奖惩,维护工作制度的严肃性。
虽然我局的行风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各位同仁到平舆走一走,看一看,留下你们的宝贵意见。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努力奋进,开拓创新,以务实的工作,扎实的作风,良好的形象,优异的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
谢谢大家
第五篇:谈网络媒体时代城管形象的树立
近年来,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加深了城管执法与部分群众之间的矛盾,加上媒体的高频率曝光,使城管被打上了“暴力执法”、“恃强凌弱”的刻板烙印。在各个网站论坛,凡有关城管的新闻背后都是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和挖苦,城管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认可。在群众同情弱者、媒体附和群众的社会环境中,在管罚分离、权责不一的体制下,在队伍不健
全、管理不成熟的初期现状中,城管无疑成了众矢之的,社会上形成了群众愤恨城管无奈的尴尬局面。在这个媒体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如何提高城管应对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能力,在公众面前争取主动,改善自身形象成了目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认清舆论传播特点,完善网络舆论监控。
这个时代,舆论的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报刊电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动性更强。由于网络身份的隐秘性及传播的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意见,发泄不满。一个大众关心的议题可能使网民聚集形成非理性的具有倾向性的舆论氛围,个人反映的事件可能快速发展成公共事件。因此,作为网络舆论的热点对象,城管部门要安排专员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及时报送事态发展情况,持续跟踪人们思想情绪的波动变化,多角度、多侧面掌握群众思想反应,针对舆论进行及时引导。
对于地方城管,不但要关注网络媒体新闻上的热点事件,更要关注地方微博及论坛上的帖子,及时收集舆情及引导舆情。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一个网民反映的问题可能在短短一天内形成较广的传播范围,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在处理城管问题的帖子时,最重要的是“快”,要及时发现,及时判断,及时回复。在回复时,如果网民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要不怕亮家丑,要勇于承认,主动承担,可避免更多的误解;如果反映情况失实的,要及时纠错、公开辟谣,避免一些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猜测和谣言。在回复敏感问题时,不能妄言,不能“背书”,不能一味地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妄想堵住所有网民的口。回帖时态度要真诚,要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事实陈述要客观公正有理有据,以尽量减小网民对城管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二、公开政府工作信息,掌握舆论信息主动权。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政府部门工作信息公开不但是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的要求,也是在网络媒体面前化被动为主动的重要途径。城管部门往往比网民掌握了更加全面并且专业的城市管理的信息,这使城管在这个方面更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所以要更好地利用这个优势,公开专业信息,把执法过程置于媒体及公众的监督下,让广大网民更好的了解城管工作,充分发挥城管“主场优势”。许多误解是由于不了解,减少群众对城管队伍的误解,这有利于网民能够更加理性、中肯、真实地表达意见。
城管部门是近年来在改革中诞生的新队伍,并且其执法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中。但是在城管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初期,人民群众显然对城管的权利范围及工作职责不是很了解,对突然加大的执法力度不知所措,对城管执法的合法合理性有所质疑,这也是群众对城管的执法行为有所误解甚至反感的原因。因此,要掌握舆论的引导权,必须城管加大工作透明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城管工作更为人民所熟。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除了要建设好部门网站,还要在地方主要论坛及微博上做好宣传,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实时主动发布城管工作动态,认真倾听和解答网民对城管工作的疑惑,一些重要决策和事关民生的重大举措,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民意征集。在如今的“媒介化社会”中,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争取政府话语权,掌握舆论主动权,才能提高城管在公众媒体上的公信力。
三、培养队员媒介素养,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今日的城管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城管队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媒体及群众的监督,因此提升城管队员的媒介素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并不是每位基层队员都需要直接面对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媒介素养,其实在如今的社会中,媒体无处不在,一个人就是一支麦克风。2011年由两名普通城管队员创作的《城管之歌》在网上热传,用RAP说唱的曲风唱出了城管队员的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和无奈。网友们在称赞城管队员“有才”、“给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城管工作的理解。这样的表达之所以没有遭到一边倒的吐槽,而是得到了网民的认同,是因为比起官方的发言显得更加亲民和真诚。可见,基层执法队员的媒介意识在整个城管队伍形象的树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基层执法队员,除了要了解网络媒体,善于同媒体及网民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媒体监督的常态下工作,要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时刻严谨态度,注意形象,避免刹那间的失当行为被捕捉放大造成恶劣影响。在面对媒体网络时,坚持“真诚第一、技巧第二”,要讲实话,做实事。在公众面前,每位执法队员文明的执法形象,认真亲民的服务态度才是打击各种误解的最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