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1: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

第一篇: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

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nd Use Patter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EN Qianhu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track,location features,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land use in Zhejiang Province,discuss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bring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pattern.Keyword:small town,Zhejiang,pattern,evolution

提要:本文从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分析了工业区布局的区位特征与存在问题,探讨了演变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 工业用地 形态结构演化 浙江省

浙江省小城镇近20多年的发展,多是以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建设和工业区的不断扩展为先导的,因此,工业用地的发展规模和布局定位对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一方面是城镇工业用地所占比重甚大。这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工业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对浙江省6个县(市)的15个中心镇的用地调查统计,人均工业用地达39平米,占城镇总用地的32.5%(超出国标上限30%,其中有的达到50%),同时,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工业用地比例(日本11%,美国5%,德国7%)①。

另一方面,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区位偏散,且用地不集约,对城镇结构影响较大。浙江省乡镇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轻型化、小型化和加工化,以个私和集体经济为主,工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形形色色:有混杂于居住老区内的传统工业点,有工、商、住“三合一”的作坊街,也有现代化的工业小区,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式和工业生产特点在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不同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城镇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城镇生活居住区的开辟,交通网络的配置,以及城镇组团的布点,大多深受工业用地布局影响,从而使城镇工业区的布局区位,往往成为影响城镇总体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先导性因素。因而,研究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与作用机制,不仅可以科学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有效地加以引导,同时对优化城镇总体形态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1、城镇工业区布局的区位特征与演变的历史轨迹

从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时间序列和具体的布局区位上看,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在城镇老区内部呈点状分布的小型传统工业企业;在城镇主要道路与商住合体呈线性分布的家庭作坊;在城镇边缘沿对外交通线分散发展的工业点和工业区;在城镇边缘相对集中布置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企业群等,并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1.1 城镇老区内部点状分布的传统小型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部门较为单一,主要生产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如酱油厂、纱布厂等。其形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在传统手工业和近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批小型企业;另一是在“大跃进”期间,在全民大办工业的形势下,新建起来的中小型工厂和街道工厂等。这些分散的点状工业,从其当时的空间结构布局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如接近市场、方便民众,经营灵活等;但时至今日,由于对城镇生活环境干扰较大,同时受到现代科技工业冲击,发展环境受阻,已成为小城镇空间结构改造的重要对象之一。

1.2 城镇主要道路上的“三合一”家庭作坊: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省小城镇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诱发的家庭工业布局的主体形式。这种布局形式在工业化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投资省、见效快,由于直接依托市场,产销一体,对市场反应灵敏,“调头”能力很强,市场潜力大、风险小,操作方便简单,深受当地百姓青睐,纷纷买地造房生产,一度成为城镇空间形态的主创力量。当然,它在繁荣城镇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街道交通乱,居住环境差,更为致命的是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这种小规模的家庭工业不再拥有“门口市场”优势,“小船”出不了“大海”,所以这种“三合一”的工业布局形式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3 在城镇边缘沿对外交通线分散发展的工业点(片):这是浙江省小城镇工业布局的典型形式。这种布局的形成机理主源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及整个工业化水平的低下。在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企业主一方面不想再小打小闹搞家庭作坊,要求扩展规模。所以要避开城镇中心区,减少对城镇生活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又要依托城镇并满足其对用地、交通运输等要求,所以导致浙江省小城镇整体空间形态呈现沿国道、省道星罗棋布,首尾相连,“十里工业长廊”比比皆是的散乱场面,如宁波市北部329国道沿线城镇有18座,占北部区城镇总数的42%,平均城镇间距仅3km②,城镇建成区沿国道一线已基本连成一体,而这一带恰恰又是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地方,工业用地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急先锋。这种不合理的连片蔓延的工业布局形式其直接原因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安排。其直接后果就是:

交通干线通行能力弱,堵车现象严重;工业用地不集约,集聚效益低下;城镇布局分散、功能组织乱。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状的马路经济发展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区域发展集团化趋势,企业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模式,通过空间组织诱导企业间紧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形成。

1.4 在城镇边缘相对集中布置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工业区:是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的最新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在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中后期阶段对地域空间组织提出的客观要求,尤其是一些乡镇工业发达地区,经过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初期阶段,企业发展亟需在规模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有个全新的改造、提高与完善过程。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整个区域环境、生产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集聚就是享受创新环境”“集聚就是分享规模利益”。无论是从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是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考虑,都需要对工业用地结构进行科学安排、精心规划。当然,应该指出,现状一些城镇在这类边缘工业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上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管理上的严格性、有效性,也局部出现了用地粗放、连片蔓延、功能混杂的情形,不利于工业区本身的发展并影响到城镇整体的功能组织和环境质量。

2、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分析探索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其存在与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宏观把握演变的内在规律性,更好地提出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形态的对策建议。

2.1 产业结构的转换力同全球发展趋势一样,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的空间集聚,也就是工业化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会改变工业用地的形态和规模,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化初期、中期,再过渡到以知识和科技为代表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用地在城镇总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呈现的布局形态,在这几个不同阶段是互不相同,各有特征的。上述不同类型工业布局形态所呈现的不同区位特征,就是工业化各个过程的形态见证。随着浙江省工业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到来,工业用地的布局结构和形态特征又会有一个质的转变过程。

2.2 经济科技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加快,深刻地影响到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结构特征及地域空间组织要求。从第一台纺纱织布机的发明,到以汽车为代表的便捷的运输技术的出现,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工业生产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智能化迅速推进,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要素组织与空间布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也不断变化,由原来追求物质量的增长转向生活与工作环境质的提高,不仅要求有一套运行高效的生产设施,还要有一个舒适怕人的工作环境,经济实力的增长为这一切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2.3 国家政策的调控力国家的各种政策对工业化进程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城镇工业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过程中,国家的许多政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割资本主义尾巴”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存共荣,从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到历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最近中央实施的对中心镇新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无不深刻影响着乡镇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有力地推动产业的空间重组与整合。浙江省最近确定了135个中心镇,并且原则上确定今后工业用地只安排在中心镇,其他乡镇不再审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必须由省厅审批认可,各地块的开发使用必须有详细规划作指导③,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改变以往工业用地布局散、乱的粗放无序状态,走上持续的内涵发展之路。

2.4 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工业用地布局结构演变的又一基本动力,主要体现在以数量众多的村办企业因发展需要向城镇转移的“推力”和中心城市“腾龙换业”,向城镇转移部分传统产业的巨大“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全市95%的乡镇企业都分布在村一级④,真可谓“村村冒烟”,随着温岭市新一轮工业用地调整,村办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整个工业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形态会有极大的改观。而作为“中国第一市场”的义乌市,其三大中心镇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职能分工非常明确,三大中心镇是全市的工业生产基地,义乌中心城镇是销售和第三产业发展中心,城镇之间都用快速干道连接,只需十分钟就可到达。不同的城镇职能导致不同的土地利用价值与利用结构。中心城市的工业因不堪负担高额的第三产业地价,纷纷迁往中心镇,在那里不仅有发展工业更优惠的政策,而且有相当好的发展环境;而作为义乌小商品贸易发源地的苏溪中心镇的那条老街、如今已是冷冷清清……,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幢幢厂房。

3、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的优化机制

针对工业用地形态存在的问题和演变的作用机制,提出优化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的对策建议:3.1 强化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观念,统筹安排城乡工业生产用地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结构的根本保障。通过编制一定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明确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规定城镇用地与农业用

地的数量和比例关系,规定工业生产用地在城镇总用地中的区位布局与数量比例关系。这些规划的科学编制与严格实施从根本上规定了工业用地在整个地域中的组织形式,以及在城镇空间中演化的方向与规模,有效引导工业用地形态向规模整合、良性持续化发展,彻底改变“村不像村,镇不像镇,遍地生烟”的工业发展状态。为此,应当切实做到:①严格贯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思想,切忌就镇论镇,走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的老路。②认真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各项规定,使工业用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拒绝人为因素的影响,严禁改变城镇其它用地性质。③大力加强规划对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的整体引导观念,遵循“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使工业建设“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⑤。

3.2 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有效控制用地外延扩展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的重点所在。盘活现有城镇工业用地包括提高工业闲置用地利用率和提高建筑容积率,以减缓城镇工业用地扩展的速度。通过对浙江省15个中心镇的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浙江省城镇土地闲置率达到10%(加上一些工业项目纷纷搬出老镇区导致出现的空心厂区,这一比例要达到15%),而工业用地闲置率占了80%强,如果按平均每个中心镇2km2计算,全省135个中心镇合计闲置用地达21.6km2,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规模,而一个大城市的工业用地也仅此而已,可见工业用地存量潜力巨大。同样的工业项目,在中国的用地面积比发达国家要高11%~13%⑥。工业厂房容积率低,据专家测算,全国455座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0.31,可见浙江省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就更低了。目前需要改造的旧镇面积占城镇总面积15%,改造后容积率可提高到原来的2倍,相当于少用地24km2,加上城镇闲置用地,城镇用地规模可少扩建44km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工业用地外延无限扩展的根源。为此,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彻底转变工业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方式。①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②充分发挥城市土地供应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城市供应制约、引导需求的调控机制,对建设项目实行土地、投资双重立项的制度,控制非农建设项目用地的源头⑦。

3.3 加强工业区的规划工作,优化工业用地结构这是优化工业用地形态的关键环节。工业区是城镇的一部分,有它相对独立的一面。根据发达地区工业生产区布局的实践表明:不仅仅需要安排生产厂房,还要有绿地、停车场、休闲等设施,甚至一些展览中心,交易厅等也安排在工业区内,并使这些用地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不仅能创造一个舒适怕人的工作环境,同时能营造一种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吸引外来企业投资生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①严定中,美国加州小城市规划建设随笔。规划师,2000,[4]

②《宁波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规划设计院

③浙江省建设厅关于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④温岭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⑤姚士媒,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146~147

⑥朱英明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2]

⑦高以诺等,城镇请珍惜每一寸土地。经济日报,1998-04-05

作者简介:陈前虎,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城规系硕士生

第二篇: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

城市形态学概论

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

历史形态演化

姓名:杨冬月

专业:2012级城市规划1班 学号:1213121033 老师:许俊萍 时间:2014.11.14

目录

一、研究背景……………………………………………………………………(1)

二、现实意义……………………………………………………………………(1)历史演变过程

一、春秋战国……………………………………………………………………(2)

二、秦汉到隋唐……………………………………………………………….(4)

三、宋元时期…………………………………………………………………..(7)

四、明清时期…………………………………………………………………(.10)

五、近现代以后时期……………………………………………………..(13)苏州和绍兴的现状………………………………………………………….(18)总结…………………………………………………………………………………(20)参考文献………………………………………………………………………….(21)

浅析苏州和绍兴城市历史形态演化

摘要

运用城市形态学方法对苏州和绍兴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梳理其历史脉络、营造模式,探寻影响其演化因素,寻找其中的规律性。关键词

苏州

绍兴

空间结构

演化

机制

一、研究背景

风景名城苏州和绍兴拥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两座古城都曾是古国的古都,在漫长的岁月里,城址基本保持不变,这在中国的城建史中,并不多见。悠久的历史使得苏州和绍兴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在1982年苏州和绍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苏州和绍兴的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临着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苏州和绍兴对此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比研究苏州和绍兴的演变过程,为苏州和绍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历史名城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在经济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我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除了新技术革命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目前,我国共有历史名城101个,他们体现了我国5000多年璀璨的历史文化,他们不但有着重要的文职功能,因其地理条件,也具备十分重要的经济职能。通过对于苏州、绍兴城市空间结构两干多年来的缓慢演变以及解放以来在城市规划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演变状况的研究,为古城城市

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和保护方面提出建议,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发展规律,把握其空间发展演变趋势,这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历史演变进程

古代的苏州和绍兴

一、春秋战国时期(选址、建城)

苏州:有历史记载,苏州最初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相传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伍子胥以“立城郭, 设守备, 实仓禀, 治兵库” 的计策, 重筑都城, 奠定了苏州古城的最早基础。自吴国开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

《吴地记》:“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云:‘通门二八,水道陆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不开东门者,为越绝之故也。”

阖闾城采用“宫城、大城、廓城” 三重城的形式, 大城设水陆城门八对, 采用象天法地的规划模式,同时在城内设有街道、河道,通过水陆八门出城,当时的规划已基本考虑功能分区。据清《吴门表隐》载:“吴市在乐桥, 干将坊即东市

门, 又东有尽市桥;西市坊即西市门, 又西则市曹桥”。

绍兴:绍兴是春秋越国的都城。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490年,勾践在被俘虏后释放回国。他一方面“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另一方面采纳了范蠡的建议,迁都会格,始筑小城。《吴越春秋》载:“越王日: 寡人“一欲筑城立郭,分设里间,欲委属于相国。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二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越绝书》云: “ 勾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

四、水门一”。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勾践小城就是历史上绍兴两城之一的山阴城,自隋朝至宋代这里又称子城,其位置在现今绍兴城内的卧龙山之南。句践小城的建立以及随后山阴大城的建立,奠定了绍兴城市近2500年发展的基础。

小城从选址到具体布局都有它的独到之处:(1)城址选择十分得当。“负卧龙山脊,面秦望(山),带鉴湖,玉架、天柱诸峰环峙左右”,依山傍水,具有战时御敌,水患时避难等优点。(2)城池防御功能考虑得非常周密。为麻痹吴国,城西北虽未筑城墙,但以山为墙,且东南河道环绕,水门只设一处,若敌攻城,必备大量船只,控制了卧龙山制高点,万一城郭失守,凭借地形优势,有利于防守。(3)布局具有发展眼光。当小城人口聚集难于容纳时,通过城东、南、北三面放射出去的河路,很快构成了大城的骨架。绍兴先有勾践小城,,后有山阴大城,说明城市在发展上富有“弹性”。(4)引水人城,创造了水陆并举的交通脉络。各条街道、水巷均匀分布,城郊车马船只进出便捷,水路联运条件便捷。

句践小城是越部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而大城则是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直到解放后绍兴城内仍有大片农田和鱼荡,可以作为证明。小城的迅速建成,为大城的修建赢得了时间;而大城的修建则保障了小城的供给,进一步巩固了小城的基础。从此,这里成为越国牢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兴计划获得可靠保证。以后的绍兴城市就在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二、从秦汉到隋唐

苏州:秦汉六朝时期是苏州的休整时期,秦汉时期苏州城规模有所扩大,吴市发展成为东、西两市,秦汉以前,吴地经济的规模和效益均落后于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吴地经济从相对落后状态迅速向全国领先地位迈进的大转折时期,而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则是形成这一转折的历史契机。南北文化大融合,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大量涌现,大量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出现。据同治《苏州府志》及民国《吴县志》统计, 始建于六朝的寺观宫庵共107 处。目前江南最大的道观玄妙观,其前身真庆观, 也始建于西晋。魏晋士

大夫糅杂儒道百家思想, 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玄学。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 寄情山水,“聚石引水, 植林开洞”,在苏州营建私家园林。在此时期,苏州的水运、农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之后苏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是苏州的定型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吴地的土地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屡遭天灾人祸的黄河流域相比,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隋初杨素因苏城地处平原“非设险之地”,将州县治所迁于城西南的横山之下,而“空其旧城”,35 年后又迁回原地,这是苏州历史上唯一的迁城记载。这次不成功的迁徙,从反面的角度验证了苏州城址的优越性。江南运河奠基于春秋晚期,至隋炀帝时正式修通南北大运河。它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之江)四个水系,极大地方便了南北交流,也使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沟通内外的水陆交通要冲

至唐代中叶,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已超过由“富庶甲天下”之称的扬州,成为仅次于国都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苏州此时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政治地位上升,经济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市呈水陆双棋盘格局。八对水陆城门全部开启,“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刘禹锡)。“城中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说明苏州城内“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已定型。城市沿用市坊规划制度。“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水道脉分棹鳞次, 里闾棋布城册方”,诗中“里闾棋布”的“六十坊”在唐《吴地记》中详细地列出了具体名称。

绍兴:秦汉时期绍兴发展比较缓慢。公元前334年,越国战败,部族退回至钱塘江以南。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江南,出于政治因素,不愿在此定都,绍兴因此失去其昔日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东汉时期,分郡制度被提出,吴

(郡)会(稽郡)分治得以实现,会稽郡治设在山阴,这里再次成为当时浙江地区的第一大城市。而东汉时期鉴湖的形成不仅为绍兴城内的河道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拦蓄了来自南部的洪水,基本消除了山洪对北部平原的威胁,鉴湖也为北部农业发展提供了的可靠的自流式灌溉水源,加快了山会平原的综合发展。鉴湖及北部山会平原水网系统的形成带来了绍兴地区城镇的繁荣。河道对于绍兴城的意义更加重大, 它构成了绍兴城市的命脉。一方面为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还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防灾以及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绍兴城市也随着水网的演变而发展,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城市中心的变迁上。但是总体而言,秦汉时代绍兴城市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六朝时期的绍兴同苏州一样,因战乱因素,大量北方移民南迁,南北文化的碰撞融合,各种技术得到提升发展,宗教文化盛行,各地开始建造寺庙。鉴湖的形成和北人的南迁是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大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如果说北人南迁是外部条件的话,鉴湖的形成则是绍兴人民充分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绍兴的城市地位得以迅速提高。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增加,商业繁荣,城内出现了三个衙门,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内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功能要素——寺院。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绍兴城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

隋唐时期,隋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修郡大城,史称“罗城“,这是自蠡城建成以来第一次有记载的城垣修葺。在原来的勾践小城基础上扩建成10公里的子城。城中街衢和河道依旧是呈“井”字格网状。到了唐朝,城垣再次被重新修筑,绍兴城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新筑运道塘(纤塘路),这是绍兴有记载的第一条石塘路。寺院在这个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宋元时期

苏州:

宋元时期,苏州的发展逐步成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苏州城市形态的成熟期。“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使得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开始开设学府。

宋朝苏州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弯曲,长宽比约为3:4,共开设五门,城外有护城河,城门旁有水城门,道路呈格网状,以“井”字和“丁”字交叉为主,大小巷交叉,多为东西方向。城内河道都是东西、南北向直线,东西方向三条、南北方向四条较大河道,即人们常称的“三横四直”。河道与街道平行,北部尤为明显,驳岸整齐,筑有桥梁。子城位于中央偏东。内分六区,有府衙,兵营等军事政治中心。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外部设有城墙,提高保护防御功能,这是当时苏州城的一大特征。城中的坊,与唐代的坊里制也有所不同,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只是一种管理制度。

此时宗庙建筑高耸林立,位置得当,与河道良好配合,形成对景,构成了丰富的城市立面轮廓。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园林,有文记记载“酉丽池为治,积土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在南宋时期,苏州园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来发展成独居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绍兴:

北宋时期,绍兴重新修建应天塔,大善寺内修建大善塔,至此绍兴“三山(府山、塔山、蕺山)两塔”格局正式形成。南宋时期,北方战乱,越州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改成绍兴府。尽管后来南宋迁都回到临安,绍兴仍是其陵寝所在地,是宗室、学府的聚集地,成为了南宋的陪都。

由于移民,长期的围垦和淤堵,鉴湖基本已被淹没,从图上来看,绍兴府的府治、山阴和会稽两县的县治在城内的分布表示得比较明确。绍兴府治、山阴县治都位于子城内。城内“八山中藏”的空间格局表现得比较明显。在南宋时期,同苏州相同,绍兴也形成了河街格局和坊巷制

河街格局:街随河走,河随街流,“一街一河”,“一街两河”,“有河无街”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坊巷制格局:从平江图就可看出,苏州在宋朝已经开始坊巷制,绍兴也是如此,由开敞型的“坊巷”来组织,而不按封闭的“坊”来组织。“坊”的本义已经不在了,“巷”才是真实的存在。

绍兴城内的一些坊名到清代也就逐渐被弄(巷)名所取代。这种坊巷聚居制北宋时在以都城汴京为代表的一些城市中就己初步形成。到南宋则更为普遍和成熟,浙江地区的城市由于经济发达,无疑又是最为典型的。

四、明清时期:

苏州:明清时期的苏州发展达到鼎盛。城市空间结构也臻于完善。古城城市重心发生位移,玄妙观的落成和用地的扩大,使其成为古城新的空间中心。水道变更,增加了河道总长,但由于后期居民堵塞1,是部分河道淤塞废弃。城市的功能布局发生调整,达官贵人多聚集在阊门地区,社会上层人士的聚居西北部筑园营墅,平民则被挤向东北部。商业中心也向外有所扩张。“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 灿若云锦。”园林也越来越多,号称半城园亭,达到顶峰。

明隆庆万历年间的苏州府城内河道示意图 宋朝功能分区示意图

绍兴:

明代,绍兴因台风,城墙被毁,重新修葺,“高筑墙”,城外增加了5处耳称,以加强防御。

据《越中杂识》记载,明代绍兴府城内石牌华表,多建于万历、崇祯年间。牌坊有四柱,中间二柱在街心,外面二柱跨街傍屋。类似今天城市规划中的红线控制和建筑退界控制,既有取缔违章建筑的作用,更为街道增加了空间层次,赢

得了“天下绍兴路”的赞誉。

从明代万历年问的绍兴地图来看,府河以东南北向的河流已废。府河作为城内的主要河流表现得比较明显,府河上桥粱众多,联系东西的会稽、山阴两县。清朝

清朝,绍兴城内街道普遍成石板路,河道更加完善,衡河并举,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坊巷纵横。城市内新增了许多文化设施。

古代的苏州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为棋盘状布局,绍兴呈“鱼骨形”的七弦水结构。古代的苏州城市形态发展可分为三时期:以子城为中心,向北、西、东方向成片拓展,由封闭形式逐步向外开放扩张。由状开始向星状转变。而绍兴则基本

保持在原有的大城范围内发展,逐步完善内部的街道、河道的建设,以及外城的修筑。两者相比之下,在苏州城对外更加开放,这也为苏州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以后时期

苏州:

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苏州经济地位下降,太平天国运动又对苏州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苏州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兵焚,城市东边破坏较小,商业中心东移。受西方文化冲击,人们大肆修建教堂、豪宅、设立租界,交通方面更加优化,开通汽车火车。

辛亥革命以后,列强无暇东顾,苏州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开始建设外围交通,改造城内的街道,河流,调整商业中心。园林建设变化,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城内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建筑。到建国时期,工业迅速发展,厂房遍布全城,传统手工业衰败,河道继续淤塞。近代受西方城市建设思想的影响,苏州也被重新规划,保留原有的棋盘格局,丰富其内部系统,增加公园园林系统,并且向外拓张建设

后期规划:

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近现代后苏州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可归纳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新经济圈崛起,苏州开始衰败而内敛。解放以后,苏州首先发展工业,导致建设资金匮乏,开始失衡。到了当代,苏州开始向外扩张,主要是东西两个方向,把新城建设在东部,临近上海,有利于苏州的城市发展建设。绍兴:

民国时期,城区基本保持清代风貌。市中心以大、小江桥以及清道桥为枢纽,沿解放路呈线状布局的形态。大、小江桥是城内主要河道的交汇点,一直是周边农民进城的汇集处,从绍兴四面八方来的乡村船只大都停歇在小江桥河沿及新河弄一带,形成了城乡贸易市场。清道桥的位置是绍兴城市的几何中心。这种“二点一线”的市中心形态符合绍兴城市服务于市民,服务周边地区的双重功能。

解放以后,尽管绍兴的府河被填,但解放路成为城内的空间主轴,“鱼骨型”的结构仍然没有变化

90年代后

90年代后期,绍兴四周城区的建设缓解了古城区的压力。

苏州与绍兴的规划现状

苏州:T型双核,多组团,两带三环五楔

T型双核:苏州主城,东部新城,多组团:部组团、北部组团、平江组团、吴中组团

两带:大运河两侧公共开敞空间绿化带和吴淞江郊野公园带

三环:内环为“古城护城河绿化景观带”,中环为“大运河绿带—独墅湖—金鸡湖—阳澄湖—沪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三角咀湿地公园”,外环为“太阳路绿化隔离带—阳山—灵岩山—木渎南部绿化隔离带—七子山—绕城高速公路南段绿化隔离带—星华街绿带—阳澄湖”

五楔:即为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

墅湖”绿楔;东北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楔;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绿楔

绍兴: “一区、二组、三轴”、一心、三片、六组”

绍兴市域:

“一区”:密集区,即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组”:两大组群,即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和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的嵊新城镇组群

“三轴”:三条发展轴,即依托交通主干线的绍北、绍东、绍西的三条城镇发展轴

绍兴市区

“一心”:以镜湖绿心为中心形成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三片”:依托越城、柯桥、袍江形成的文化旅游名城、纺织工贸之城和成产服务新城

“六组”:依托城市周边城镇形成的杨钱片区、安奇片区、滨海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以及福漓兰片区

金经昌先生曾经说过:“城市规划就是绿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中,田野和森林把中心城和周边的田园城分隔,在田园城内部,也有大片的公园绿地。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中,也主张用绿地分隔不同的城市组团。柯布西耶堪称“疯狂”的巴黎改建规划中,也忘不了给城市安排绿地。从城市规划角度讲,大片的绿地一方面可以防止城市的恶性膨胀和无休止的蔓延,另一方面绿地还具有景观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为城市的活力的保持提供保障。苏州和绍兴的现代规划借鉴了西方的规划思想,在组团布局的同时采取“间隙式布局”,构造绿色生态城市。

总结

在苏州和绍兴的历史形态演化过程中,人们逐步有意识的把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手段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引导和调整。然而城市不可能一次设计完成,需要在历史的发展下不断调整。苏州和绍兴古城的城市基本结构在宋朝时期已基本定性,沿用至今,说明城市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现在的城市结构一定是在历史结构的基础上,在方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建设而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新城建设的发展是必然的,然而古城保护也是必须的。面对向苏州和绍兴类似的历史名城,在古城保护过程中,“星型放射状”向外扩建比“摊大饼”的形式更为适合,对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新城的空间结构应采取“拼接式”的方法,而非新旧统一空间结构,保护老城,建设新区,在古城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老城与新城的关系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11年 2.霍华德,田园城市

3.段进等,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4.陆广微,吴地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5、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桂全编,绍兴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陈桥驿,绍兴历史地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8、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

9、章玉安,绍兴文化杂识,中华书局

10、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12、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绍兴老屋,西泠印社,1999年

13、曹婉如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年

14、史念海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 1986年

16、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见陈桥驿主编《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9年

17、高泳源.古代苏州城市布局的历史发展.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

18、苏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苏州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19、俞绳方,论古代苏州的城市规划思想.见:建筑师编辑部.建筑师,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

20、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 年

21、胡俊, 中国城市: 模式与演进.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2、陈泳,近现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

23、李磊,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四川建筑,2005年

第三篇: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

娱乐节目是目前电视上最常见的一种节目形态。何谓电视娱乐节目?即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游戏娱乐是人的天性。人们需要一种轻松和娱乐,以形成对工作劳动的调剂和补偿,并在二者的良好协调中完成生存的整体需求,娱乐游戏也因此成为社会发展的润滑剂。这种需求源自有人之始,但最初的娱乐是以人自身为媒介,群体直接参与,娱乐的方式和范围都很小。大众传媒出现后,娱乐的内涵和外延都得以扩张,但以往的传媒在组织大众娱乐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分散的,娱乐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像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在信息上发挥的作用就胜过了娱乐。

直至电视的出现,为娱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它以人自身作为传播符号,实现了对感官的全方位调动;它与观众之间有着最直接的通道,让人以一种整体状态进入娱乐节目当中;它在交流互动中还原了人最初始的人性化娱乐状态,并以这种人际亲密的放松状态舒展了人的天性,与人的生命状态相和谐。同时由于电视时空与生活时空的伴随状态,使得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人们生活流程中的一部分,构建了大众娱乐的同一时空。

通过电视,娱乐游戏更加社会化,成为现代人类生存的减压阀。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基本样式

电视娱乐节目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节目样式,我们来看日渐廓清的四个节目样式。

1.娱乐资讯节目

即以娱乐为节目的信息节目,它融合了新闻性和娱乐性:

信息和娱乐并不是水火不相容,随着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信息娱乐化的趋势会越来越鲜明。而且大众文化所擅长的就是借助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公众大量制造信息,把引发公众的即时娱乐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并调动一切可能的现代化传播媒介手段去实现这一目的。娱乐资讯节目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可谓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至今,在世界各国的节目构成中,娱乐资讯节目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据统计,美国的ABC、CBS、NBC、CNN等电视网每天都有半小时左右的娱乐资讯,欧洲多数国家的电视台都有专门的娱乐资讯节目。我国的娱乐资讯报道始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中国影视动态》、《影视同期声》等专项资讯娱乐节目以及《中国娱乐报道》、《娱乐无极限》等综合性的娱乐资讯节目,开始注重商业包装,并以一种栏目化的方式固定播出。

娱乐资讯节目以新闻报道满足观众对娱乐的兴趣,在新闻内容选取上强调娱乐性,既包括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等艺术门类的最新人、事动态,还包括文化娱乐产品、文化娱乐市场、政策、管理、从业人员和机构动态,文化艺术教育,国际文化娱乐业动态等等,其中不乏一些娱乐界人、事的趣闻、秘闻。

在报道形式上,娱乐资讯节目也强调娱乐性。由于娱乐资讯节目的特殊信息类别,对文化娱乐作品及其活动的展示在节目中占了相当的份额,譬如在报道演唱会的信息时,对演唱会现场会有较长时段的展示,同时还有后台的花絮,观众的反应、对明星的个人情况介绍等;在新片报道中,有对影片较为完整的段落演示及在拍摄现场的采访等。譬如《花样年华》在内地上映之际,《娱乐人物周刊》先对相关新闻进行了一定的报道,现场采访了王家卫、梁朝伟、张曼玉,紧接着就安排了“中场TV秀”。摘取了该片的精彩片段,在勾起了观众的胃口、欲罢不能之时,又进入了“明星到场”单元,在演播室现场采访该片的男主角梁朝伟,同时又结合了网民的提问、事前采制的现场观众提问,形式多样、较为充分地满足了观众对某一事件的娱乐需求,而且在“集团式”展示中,营造出娱乐的情绪和氛围,娱乐信息报道得更充分,资讯自身成为组织起大家的娱乐活动。

娱乐化新闻、全球化视角,创新风格及市场化运作,构成了一个娱乐资讯节目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

2.真实娱乐节目

即有一定情境设计的、大众参与的、以纪实手段完成的娱乐节目。

真实生活本身的娱乐性无穷无尽,加以合理利用自然会产生深远效果。电视的技术潜能,又提供了将生活娱乐化的最大可能性——当真实生活一旦进入屏幕之后,缘于媒介对生活的贴近和放大,生活就具有了迥异的面貌,化平常为超常,让平常生活更有趣味性。而且在真实娱乐节目中,观众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参与,并以此让整个节目成为一场狂欢。

就人的心理而言,真实娱乐节目的产生本身就是个契合现代人心理的创意,这种真实娱乐节目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天性,让人在一个不受特定道德规范约束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窥视欲望。

因此,这种真实与扮演结合的真实娱乐节目成为近年来颇受欢迎的一种娱乐节目类型。

像英美流行的纪实肥皂剧,既有纪实性,又有趣味性。既是真实的,但又不是纪录片,又不同于完全扮演的节目,这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加工而成的娱乐节目。

CBS近斯播出的“生存者游戏”就是一个真实娱乐节目,将经过层层筛选的16个人送到荒岛,再逐个淘汰,看谁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按照CBS制定的“游戏规则,在参赛的4个多月时间里,16个人得在不能依靠现代文明技术的条件下经受南太平洋热带风暴的洗礼,任何缺乏意志或者身体不够强健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其次是面临人性的挑战——16名“鲁宾逊”定期召开“部族会议”,共同商量把谁驱逐出小岛。“游戏规则”规定人们可以发挥除暴力以外的任何手段。整个过程都是真人真事,但其依然只是一种基于真实的节目,但这种真实又不等同于生活自身,是一种经过设计的真实。首先是参与人员的精挑细选,其次是由节目而引发的特定环境和心态。自然地理条件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特定情境的设计和媒介所具有的距离感,又更加激发了这种娱乐性。而且虽然几个月每天都生活在镜头下,但是最后制作出来的节目毕竟只有几十小时,既是真实,又是一种浓缩过的具有表演性质的真实,其所具有的娱乐性因有了真实的基底而显得切近人心。参与游戏的已经不仅仅是因逐渐淘汰而减少的几名参赛者,人们通过观看和各种方式的参与而成为这一场真实娱乐中的一员。“生存者”节目吸引美国电视观众的总人数超过美国其他几大电视网络观众人数的总和,达到了4000万,居美国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首位。随着最后一位“生存者”浮现日子的临近,全美上下掀起了一股“生存者”狂潮。不仅到处有这款节目的“模仿秀”,连最后4位“生存者”的衣着、发型等在一夜之间都成了美国人的时尚。市场上充斥着有关这个游戏的书籍、录像带,几乎所有的酒吧都举行“生存者”派对,并且向那些扮相最像最后4位“生存者”的顾客颁发奖金。游戏节目已经演变为举国上下的一场狂欢。

广东台在其《青春热浪》栏目也曾推出过一个《生存大挑战》的专题系列节目,以一定情景设置,让青年去求生存,然后以摄像机跟踪偷拍的方法记录、制作节目。有一期是参赛的青年人只带着5元线和身份证件,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中生活两天一夜。

在节目中,摄像机始终跟随其后,拍下了参赛者的不同表现,娱乐性很强。纪实和娱乐之间不是不可以逾越的,真实性娱乐节目的隐含意蕴就在于模糊了现实与游戏的界限,以挑选出的个体实践行为,在集体的意念上使得游戏与生活内外融为一体,让人们在一个意念的模糊地带去感知一些隐隐约约的冒险与冲动,既有刺激又没有逾矩。

3.游戏类娱乐节目

即大众参与的,以竞技竞赛项目为核心的娱乐节目。

人类对于竞技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好,电视的人性化传播特性又强化了游戏的竞争性和刺激性,在电视出现的伊始就有这种观众参与的游戏节目。发展至今,其基本样式是在一个特定场所就某些游戏类别或者话题进行交流和展示,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同时在节目中辅以丰厚的奖品、奖金来吸引观众、增加卖点。世界各国的游戏类娱乐节目都有着较大的市场。中国目前风起云涌的各色“快乐”、“幸运”等娱乐节目就多是游戏类的娱乐节目。中央台的《幸运52》、《城市之间》,上海台的《智力大冲浪》,广东台的《共度好时光》,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等等,都是以互动参与的游戏样式为核心构建的节目。针对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游戏类娱乐节目各具特色。

像法国的《城市之间》共有1000多种游戏,各有其精彩独特之处。如载人货车驶过垫在数百只汽球上的木板,消防水龙头激起的水柱把轿车托向空中,上千张报纸卷成空中缆索供人攀援等等极富想像力,而节目的道具也异乎寻常的庞大复杂,连火车也能开进节目现场,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冲击。

中央台开设的游戏节目《幸运52》,是引进的风靡欧洲的互动式电视节目GOBINGO的升级模式。由现场选手竞猜和场外家庭观众参与两部分组成,既有现场的层层淘汰的比赛,又开辟了电话竞猜热线和家庭卡片等多种渠道,营造了一种场内场外共同参与、共同竞争,最终夺得幸运大奖的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台湾娱乐游戏节目《猜!猜!猜!》则始终围绕着“猜”来做文章,有猜成语、现场猜测表演、以及结合外景采访的内容让现场的嘉宾和观众猜测,每一猜均有一定数额的奖金刺激,每次“猜”的内容创意都比较另类,像在“人不可貌相”单元中,猜小美女、狐狸精、混血儿等等。整体而言,节目的主题设计都比较市民化并带有一些庸俗的色彩,但在城市化发展迅速、受众分层明显的今天,也有一定的市场。

在此类节目中,表演者和参与者融为一体,竞技、游戏的过程即为节目的内容,具有相当的竞争性和刺激性,观众和参与者也由此获得身心的释放和愉悦,充分体现了电视在娱乐方面的社会性和大众化特征。4.公共舞台式的娱乐节目

即以观众自我抒发、自我表现为目的,提供观众表演空间、满足观众表演欲望的娱乐性节目。

人的个体意识在逐渐增强,在对他人娱乐情境的类比或者是同化中获得愉悦之余,人们需要自己充任娱乐的主角,自己完成娱乐的全过程,更为充分地获得身心的释放,这也就导致了公共舞台式的娱乐节目兴盛。

像中央台的《梦想剧场》,每期设置一个主题,由业余人员表演,即时还有专家评点、观众评论,并选出优秀表演者现场颁奖。主持人憨厚又不乏风趣,宛如观众亲切的老友。诸多怀着明星梦想的普通人在这里做了一回演员,圆了自己的梦。既满足了观众自我抒解的心理需求,更是一种人际聚会的放大,人们在一种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自我表演,在高科技的条件下还原了原始人际间交往和娱乐的形态和方式。

风云迭起的“模仿秀”节目也是一种公共舞台式的娱乐节目,报名者凭借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模仿名人,既满足了自己的表演欲望,又提供了娱乐。像福建东南台的娱乐节目《开心100》,在“开心明星脸”、“走近大明星”等子栏目中,来自各地的自愿者在台上或唱歌、或跳舞、或演小品,充分展示才艺。

这种娱乐节目中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公共舞台,个人从中自娱自乐。而观众在对他人的自我表现中也会产生一种同质共振,获得替代性的表演愉悦。此外,由于是一种非专业的介入,在各种日常鲜有机缘表现的内容中,才质与梦想之间的落差,业余与专业之间的距离,让节目天然地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社会发展到今天,娱乐已经渗透到了生存活动的各个方面,人们也有了更大娱乐游戏的时间和精力,节目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市场。在围绕着对人天性的满足和调动中,电视娱乐节目还在发展其节目样式,这里只略举一二。

需要强调的是,在娱乐节目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克隆节目、鱼目混珠节目,并由此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并不能由此对娱乐节目产生怀疑。可以说,电视娱乐节目的出现既是一种自身演变的必然,又是对人类本质天性的认知。在发展中既不能将娱乐节目直斥为庸俗进而鄙弃其存在——有悖于人的天性和媒介规则;也不能完全为商业利润原则所操纵,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甚至是惟一的文化趣味——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需求的综合性。

需要做的是在认知到电视娱乐节目产生的必然性的同时,在节目的品味、社会责任感上有良好的“度”的把握,在满足人的天性的同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娱乐节目。

二、构建电视娱乐节目的要点

1.独出的娱乐主题设计

娱乐是无目的的,而娱乐节目则有很强的目的性,其目的就是让观众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愉悦,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而言,就需要结合大众传播、社会心理方面的规律,进行精心设计,以有心设计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

在主题设计中首先需要超越日常生活,以此形成对真实生活的减压。真实娱乐节目的设计即得益于此。在体育竞技上做文章也是超越的一种有效方式。以电视独有的视听效果,充分展示竞技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和心理牵动,使得竞技成为一种娱乐。譬如AXN播出的极限运动系列,将极限运动带进普通人的生活,悬崖滑雪、跳伞竞技、钢丝驾车等让人们在虚拟中体会到了一种体能的极限和肢体的延伸,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

在娱乐节目的主题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娱乐节目作为一种减压阀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娱乐是以不干预实际生活的方式释放情感、平衡心态的一种方法,但也存在着一种危险:一旦唤起了一种情感,它就会有可能渗入生活,并让人由此对生活产生一种幻象。也就是说,当游戏走过了一定限度的时候,其节目就不再是对人的减压,成了对人的一种莫大嘲弄,这时的娱乐节目就成为了一种增压,而一旦出现这种状态,游戏节目也就走到了尽头。

因此在主题设计始终要注意对受众心理需求、社会效果的研究,在游戏内容、方式选择、奖品设置等方面都保持一种平衡法则,以达到平衡、愉悦、和谐人际关系为最终目的。

2.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

主持人的参与程度决定了观众的参与程度,也决定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人们在娱乐节目这种特定情境、氛围中需要的是一种宣泄,释放在其他有目的性的活动中所无法释放的自我,也就是说人们在游戏节目中需求的不是一个灯塔式的指引,而只是一个能够一起放松的朋友和伙伴,需求的是主持人以对人本精神的体察,去除一些社会性的因素而进入人的本质内核,以个体之间的撞击来激起节目的火花。

作为节目的核心,主持人需要还原到人的本真状态,不仅要亲切而且还要有个性,保持一种放松的交流状态。譬如何炅、李湘在主持中经常出现一些口误,临场的调整和自我解嘲不惟不让观众厌弃,有时甚至还能有效地调动现场的气氛;吴宗宪的主持风格在台湾被有人称为是痞子式的主持,他的一些玩笑颇有一些哗众取宠之嫌,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有些言语无忌,但这也是一种个性和风格。同时因为节目主持人作为一个个体身份的代言人,他的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达在个性的旗帜下得到了媒介所代表的社会的认可,惟其个体化的展现才越发容易让观众产生认同感。这也是观众在一个安全的面具下释放自我的途径之一。

个体总是社会的投影,主持人的个性化引导也需要和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协调,一种特定背景下的成功模式很可能在另一种背景下遭到观众的厌弃。主持人就需要将个性与社会性协调好,调节好节目的整体氛围。

3.大众参与的狂欢性

就传播角度而言,电视娱乐节目进行的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群体式的传播,讲求的是一种情感的互动和交流,所提供的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提供的是一个可以充分拓展的时空。观众是游戏节目的再创造者。屏幕内观众的参与直接联系到屏幕外观众的参与,而观众的参与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影响到节目的存在价值。

从心理因素来看,电视娱乐节目是高度物化的社会的一种集体性的宣泄,是在高科技年代的一种纯粹娱乐,是在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们在似真似幻之间对现实的逃避,是与高技术生活相对应的情感补偿。大众参与的狂欢性是娱乐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娱乐节目所引发的狂欢活动中,需要摒弃演员和观众的区分,在现场的直接参与和借助于媒介的虚拟性参与乃至最终与生活的渗透中,调整人们的心态,取消等级使人回到自身,在集体的参与中去除不和谐的杂音,而达到一种公众的和谐,形成一种狂欢中的新型人际关系。此外,在民间狂欢的表达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负面因素,如日常生活正常逻辑的颠倒,上下换位;以及粗鄙、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谈和表达、行为、动作等等,也或多或少的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出现了,在电视娱乐节目中需要努力发挥大众参与的积极一面,而尽力避免消极一面。

4.整体形式包装

娱乐节目追求以最直接的方式起到最为放松的效果,整体形式包装是构建电视娱乐节目不可或缺的一点。

迄今为止,只有电视最具备这种与内容环环相扣的形式美感。就技术基础而言,电视的电子和数字技术基础为娱乐节目的整体形式包装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就接受心理而言,电视作为进入家庭的媒介,提供的是一种贴身的观感,和人们形成的是一种日常相交的微妙的距离感。距离的拉近数倍地放大了这种声光电色美感的冲击力。在同样能够提供视听娱乐的电影造梦的时候,人们是有一定的心理预设的,而电视媒介的特性使人们消除了这种心理预设,以一种日常的姿态去感知非常规的画面时,所获得的愉悦和放松也是巨大的。

为充分实现这一点,电视娱乐节目就需要在主持人的服装造型,节目现场的场景、道具设计等形象营造,以及前期的情境设计、后期的剪接制作、特技运用、组合拼贴等形式结构上极尽奇思妙想,需要通过奇异的道具、场景设计和大胆、开阔的想象组接来营造一种炫人视听的情境,既与日常生活隔离开,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以此首先给予人官感上的解放,并进而实现心理上的解放。

总体而言,对整体形式包装的重视意味着电视娱乐节目需要精良的制作和专业化的精神,而这也是电视娱乐节目具有长久活力的重要保障。

在娱乐节目中浓缩的是人的一种原初生命状态,人类天性中的娱乐成分一刻不泯灭,充分体现了人类自然性一面的电视娱乐节目就将随之绵延其生命力。但这种发展需要基于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的重复一些快乐的概念。实际上,当一个概念被集体性地一再重复时,它所意味的不是过剩而是匮乏。所以当打着“快乐”、“幸运”、“欢乐”等等旗号的娱乐节目一拥而上的时候,它意味着其实是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没有被真正满足。同一层面的重复起的是一种隔靴搔痒的作用,并将最终连这种浅层次的快乐都消失殆尽。从本质意义来看,娱乐节目在今天的发展不是超额而是不足。多的只是同一层面泛滥化了的娱乐节目,少的是真正体现娱乐节目的本性、切合人心的节目。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其独有的共时性、共赏性、狂欢性,使其在与生命体的共振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活力。

第四篇: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演化趋势

论文题目: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演化趋势

本文首先深刻阐述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概念,并说明了根据管理层次的多少或管理幅度的宽窄划分的组织结构的两种基本形态——金字塔式的A型结构和扁平化的Z型结构,此外对现实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网络组织)做了一些说明和评价。然后根据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点出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趋势作出判断——扁平化、网络化、分立化、柔性化、团队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阐释,解决了判断的依据问题。最后总结所得的结论。

关键字: 组织结构扁平化 网络化 分立化 柔性化 团队化 演化趋势

ABSTRACT

Atfirst, this article expatiates on the concept of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of corporations deeply and accounts for the two basic forms---pyramidal structure like “A” and flat structure like “Z” judging by the width of range of management or the length of levels of administration.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descriptions and evaluations on some forms of commo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such asform of straight line ,function form, form of straight line and function,form of subsidiary company,and network.Then I point out the challenge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of corporations are facing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our world recent years.Step by step,I make a estimation of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corporations' organization structure.That is to say-become to be flat ,network, separation,flexibility, teamwork.Also I make a explanation to them,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oreticalbases.At last section,I come to aconclusion.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flat;network;separation;flexibility;teamwork;

developingtrend

正文:

一组织结构概述:

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实体为实现其特定目标,完成其工作任务,在职责、职权等方面进行规划所形成的分工协作体系,其核心是组织实体通过设计所形成的正式的职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正式的上下级负责关系,部门组成的方法和各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整合、协调的手段等等。它阐明各项工作如何分配,谁向谁负责及内部协调的机制。

组织结构的内在特征可以通过一系列属性变量加以描述,主要有管理层次,管理幅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集权分权程度,组织规制化和标准化,组织成员的职业化以及组织的内部复杂性等。根据管理层次的多少或管理幅度的宽窄,组织结构就有两种基本的形态。金字塔式的“A”型结构(亦称为窄的锥形结构)。这种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管理层次较多,每一层次的管理幅度较窄,是一种传统意义上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它的结构优点主要有较窄的管理幅度会提高主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信息上下传递冗余较少,利用准确性高。当然它也有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I 信息传递反馈速度慢,环节过多会造成失真;II 高度的集权控制会影响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III 组织内的监控体系复杂。扁平化的“Z”型结构(亦称为宽的扁平结构)。这种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管理层次较少,管理幅度较大,这是一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出现的现代组织结构基本形态,它的结构优点

是信息传递反馈速度快,失真的可能性较小;有利于发挥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对外部的环境反应灵敏。缺点主要是主管用于协调下属的工作时间增多,有时可能会造成管理失控,对管理者要求较高。

二 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制它是一种最古老的组织结构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

企业的各级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管理。其优点是,指挥命令关系清晰统一;各部门各职位职责明确,管理运作成本低。缺点是管理决策和运作主要依赖于主管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力,缺乏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职能制它是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职能工长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它采用专业化

分工的职能管理者代替了直线制中的全能管理者。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对下属的指导可以比较具体,此外,职能机构的作用如能发挥得很好可以弥补行政领导人管理能力的不足。其最大的缺点是存在多头领导。直线职能制它是对职能制组织的一种改进,也对组织中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专业化分工,但是

在权力配置方面,直线职能制下的职能管理人员在其职能专业领域的工作上只有

参谋指导权,对组织中下级单位没有直接行政指挥的权利。其优点是有利于保证

统一行政指挥,可以发挥各类专业人员在管理中的作用。缺点是信息横向沟通不

灵;参谋全和指挥权关系较难处理。一般适用于稳定环境下的中小企业。

4事业部制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制的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总公司按一定标志(如产品、业

务类型、地区等)分设若干个事业部或分公司。总公司实行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

营即总公司保留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权和重大人事任免权,有关日常生产经营活

动的权利下放给事业部。其优点是公司能把经营多元业务的事业部专业化管理和

总公司的集中统一领导很好的结合起来,总公司和事业部之间形成比较明确的责、权、利关系,事业部以利润责任为目标,独立的开展业务,有利于调动事业部经

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点是:事业部之间可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重复,还可能产生组织内部的同业竞争,影响公司的整体目标。网络组织形式 网络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现代因特网和IT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它

是一种基于契约关系联接的虚拟型的新型组织形式。在结构上,网络组织一般以

某个经理公司为总部,面向特定的市场机会,讲完成此任务所需的各种专业机构,通过契约关系借助于因特网和IT技术连接成一个虚拟的组织结构,来实现某种

市场机会。它是透过互惠互利、相互信任协作的合作机制进行运作。

三 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由于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使得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面临新的挑 战。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方式的改变要求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技术变革速度的加快,经营多样化促成了组织分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技术变革在全球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每一个竞争对手都有可能 把产品革新和服务创新带到市场上来。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从几年缩减到几个月。市场细分 日益加剧,越来越明显的个性化市场正在形成,是企业必须以市场为目标,按照“怎样的企 业”来组建“多大的企业”,精干灵活高效的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消费者对于商品价值的注重,消费者需求导向是组织变革的出发点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再仅仅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单纯意义上的质量,而是注重所购买的商品是否具有价值,他们所付出的价格是否与他们所得到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相适应。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朝着精细化,低成本化进行组织创新,是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3企业竞争被赋予更广泛的内涵

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的透明度逐步扩大,导致市场竞争的本质由追求获得规模效益转向发展和传播知识利益。在知识竞争时代,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分野越来越模糊。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往往被赋予了多领域多部门合作、依存、互补的广泛内涵,通过合作、依存、互补,实现超地域,超空间,大范围的市场渗透以占取更广泛的市场和更大的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中,企业越来越多的生产蕴含大量知识而只需少量物质资源的产品。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显著的表现出以知识为导向的知识经营实质。

四 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当今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很大的挑战,传统的金字塔式纵向等级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正在走向衰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曾经为大公司采用的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缺陷日益暴露。企业高层领导由于陷入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繁琐事务中,缺乏精力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而且企业行政机构越来越庞大,各部门的协调越来越难,造成信息和管理成本上升。现代企业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扁平化趋势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通常是强调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受其资源和技术力量的限制,一般通过增加管理层次、削减管理幅度的方法来保持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平衡。因此其较适用于那些外部环境稳定、单一的情况。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突破,提升,信息容量的不断扩充,传统的层级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有效运转的需要,严密的等级层次只会阻碍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扁平化通过对管理人员管理幅度的增加,减少中间层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更直接的面对市场,加快对市场竞争动态的反应,确保信息的快速准确的传递。网络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传统的组织运作形态发生了改变,呈现出组织结构的网络化趋势。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越来越低于其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企业更倾向于以拥有核心技术或设计能力的企业为核心,通过契约或控股方式,利用高技术信息手段整合优势资源,与具有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和销售等功能的企业形成产供销协作网络。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既表现为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使组织内部决策的层次越来越少,管理的幅度越来越宽,决策越来越分散于最接近客户的经营前沿;又表现为企业之间组织的网络化,形成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特征的企业间网络组织。在这样的组织形态中,企业组织变成了有许多知识结点所组织成的动态网络,这些知识结点可能是许多单个的员工,也可能是一个个专业团队,或是一个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存在的组织。信息化为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提供了物资和知识的保障,网络化组织是一种保证成员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接触,以使工作顺利完成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人们之间更密切更频繁的联系,增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横向交流。分立化趋势

分立化趋势一般分为两种趋势:横向分立和纵向分立。横向分立就是企业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子公司,选派有技术,懂管理的人去经营。纵向分立是企业不仅仅从事多品种经营,而且对同一种产品也进行上下游分离。实行分立化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增加了各公司的自主权和进取精神;减少了管理层次,精简机构;信息传递快,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各部门平等,有利于相互配合、协调,提高效率(和事业部制相似)。柔性化趋势

“柔性”,泛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性。当今的环境要求组织有灵活和可变的能力来干不同的事和适应不同的需求,柔性组织应运而生。与传统的组织有明确的上下级负责关系、明确的技术部门、明确的职责和权利不同,它是一种二元组织结构:第一部分类似传统标准结构中的基础组织单元,是一种稳定的机制,雇员有很强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另一部分则是临时性、可变化的项目组,成员来自于各个不同的操作单位。任务完成后,这些项目组便宣告解散(和“矩阵制”相似)。有了这种二元结构,组织既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可对变化了的情况作出有效、快速的反应,员工也能在不同的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柔性组织的最大特点是组织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典型组织形式之一是工作团队,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机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柔性化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稳定和变革的统一,因而使组织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尤其能增强组织对环境动态性的适应能力。团队化趋势

面临当今形势,团队化是企业一种适应于合作要求而产生的组织结构。团队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工作内容分割基础上的一种组织形态。常常是为数不多的人根据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其特征是团队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相互承担责任。它弱化了职能部门,强化了单位工作小组,对团队成员的能力要求较高。

五 结论

由以上论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外界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信息的反应和处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不适应这些形势的组织结构遭到淘汰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正因为这样,扁平化、网络化、分立化、柔性化、团队化已经成为适应当今时期形势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趋势。

六 结束语

世界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究竟以后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何去何从尚不能完全确定,只能说有以上那些趋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适者生存”,当环境变化时,组织就必须同时进行变革,也只有适应形式的变化,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现代组织必须适应持续不断的变化”。

参考文献:杨善林 主编《企业管理学》

中国公益创业论坛 《管理学教程》

张燕主编《管理学》

刘照军编著 《管理信息系统》

阮文彪著 《组织行为学》

邹志勇著《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研究》

第五篇:国内外小城镇研究

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进展分析

在从乡村性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1]。而我国的城乡居民点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组成,并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型居民点和城镇型居民点[2]。按此理解,小城镇作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居民点,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融点,在形态学上兼具城乡居民点的某些特征。2.小城镇生态规划 小城镇生态规划是以城市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城镇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城镇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以合理利用资源、维护城镇生态供需平衡、防范生态风险、实现生态补偿、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协调高效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宏观控制性规划[3][4][5]。其目的是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2.1 国外小城镇规划特点及建设情况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掀起的“反城市化”浪潮将小城镇生态规划推向前沿。小城镇由于优美的环境和开敞的空间,成为人们向往的新天堂。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其规划也各有特点。美国的小城镇一般都制订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一般是依据联邦和州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本城镇的区位特点及产业特色制定的,并与州、县的地区性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则相衔接,注重规划的综合性、长远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都是分区分块规划建设的,并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从而使市区的建设规划具有协调性和功能分区,也使得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具有整体性、长远性、合理性。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此外,小城镇的规划具有法律约束性和权威性,任何公司、个人都必须服从,谁都无权随意更改规划或不遵守规划,否则要受法律制裁[6]。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大多数还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咨询、研究、监控等各种服务。加拿大的小城镇规划则侧重于城镇居民关注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见表2.1)。规划者根据这些问题在随后的规划中列出解决办法[7]。表2.1加拿大小城镇规划中着重解决的问题 规划项目 具体内容 市政设施 给排水系统的提供 土地利用 工业用地缺乏,现状土地利用比较,大面积的不适宜开发用地 交通建设 铁道路口安全性较差,小城镇距离区域性高速公路较远 城镇景观 由于长期忽视而造成城镇景观较差 英国的小城镇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8]: ①注重住宅问题、就业问题和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②对环境的重视,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讲究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③注重与各个方面的协调,如与全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协调,与地区区域规划的协调,与本郡议会议员的协调,与郡的结构规划协调,与政府官员的协调,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与各种专业规划的协调,与民众、开发商的协调等等。德国的小城镇一般制定中长期规划,规划期一般为15年,生态观贯穿城镇建设的始终[9]:①尊重历史和传统,新旧区的规划建设一般采用当地传统的样式,使整个城镇充分体现其原有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满足各种需要、保证城市生态与环境平衡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每寸土地;③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贯穿规划建设的始终、以保障德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的平衡:如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都要保证绿地在总量上不减少,绝不允许没经处理的污水排放等等;④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有较高的要求;⑤重视公众广泛参与:德国各市、镇政府制定本市、镇的发展规划,都会向本市、镇的居民发送规划宣传稿征求意见。虽然以上几个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但从其特点及建设模式来看,还是反映了生态规划思想。综上所述,国外的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公众与政府机构的共同参与;②强调生态规划方法的地区差异性;③一般通过实际工程推动规划进行,具有可操作性;④规划注重与各方面的协调,并具备法律效应。在小城镇生态建设方面,国外采用了适合当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如位于太平洋海岸的Bahiade Caraquez 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城镇,该城采用了与当地自然系统紧密结合的生态规划方法,并通过几个具体工程来实施:①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②绿化上采用当地品种的草、树木进行护坡以达到雨季防洪目的;③使用可循环材料建造一所公园;④通过宣传册对当地居民、学校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⑤可再生能源计划等等。英国早期的生态小城镇建设实际上称之为“花园城市”,主要是受霍华德思想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8]:格拉斯格附近的纽兰纳克(NEW LANNARK),利兹附近的索太利(SALTAILE),伯明翰附近的鲍尼利(BOURNILLE),利物浦附近的阳光城(SUNLIGHT)。这四个花园城市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一个工厂或企业,严格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阳光城,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齐全,她的建立和发展对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都有类似的花园城市出现。德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进小城镇和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出“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作为空间构造的一种模式,取得极大的成功。1965年,1—2万人的小城镇只有351座,到1985年已经发展到652座;2—5万人的小城镇,1965年为190座,1985年有347座。城市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向心结构模式,而小城镇则成为城市居民和产业扩散的理想场所。如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姆斯特,巧妙利用了近旁的森林、墓地、建设了商业街,大量使用天然石块,色彩朴素,与大自然和谐一体,市民在购物、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到鲜花盛开的草地或森林中去散步。纵观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不同,但最终都认同并遵循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规范化”;“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并以科技为支撑;小城镇建设还必须遵循“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另外,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城镇规划中,强调保持小城镇原有特色,建筑物的布局、外型尽可能保持古朴的、为居民所熟悉的传统风格,充分反映历史的延续性。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上,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并与本地历史、地理环境充分融合。2.2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早在8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有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文章,并提出了对小城镇“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题目。从此我国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涉及到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小城镇的生态规划研究主要综述如下: 袁中金[10]等(2002)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一书中,介绍了城镇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小城镇的生态困境,从小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水系统规划、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区域生态规划及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管理角度阐述了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内容。理论研究方面,王勇[11]将城镇看作复合生态系统,并把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

位理论引入小城镇发展中,将小城镇比拟成生态元,将城镇在城镇体系及其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比拟为城镇的生态位,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生态规划理念上,焦胜[12](2003)分析了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产生原因,在考虑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小城镇生态规划中,提出“弹性”规划的构想,将小城镇生态规划目标和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案不确定化,同时把握“弹性”规划的范围以及时空性原则,为小城镇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李迪华[13](2002)提出可以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或者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在规划方法上,唐秀丽[14](2002)等提出将景观学理论应用于小城镇规划,立足于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从基质类景观要素(包括标志性景观区、历史性景观区、功能性景观区)、廊道类景观要素(生态景观轴、人工景观轴)和镶嵌类景观要素(绿化系统、广场、节点建筑)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在城镇发展模式方面,蒲俊杰[15](2003)等提出了园林式小城镇的模式。龙小华等[16](2003)则从城镇规划理念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思考,认为应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小城镇。周百灵[17](2003)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设计上要结合自然三个方面出发来建设生态城镇。空间布局上,王敬华[18](2000)提出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控制乡镇企业布局与数量,避免环境容量超负荷;在土地适宜度及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布局。钱文荣等[19](2003)以浙江海宁市为例,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把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城乡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生产要素要向市区集中,人口向中心镇集中,逐步构建一个“工作在市区,生活在小城镇”的格局。王冬[20](2000)提出在土地利用上应更加聚集和集中,以使城镇空间环境更为紧凑合理;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体系和城镇肌理,形成多样化与特色化的空间模式;在总体布局及规划中,应考虑为将来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预留用地。在生态功能分区上,王冬[20](2000)提出要注意绿色产、农业、旅游业等在布局上的功能分区。王敬华[21]等(2002)通过分析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自然本底状况、土地利用、绿化状况、环境污染等基本情况和产业结构,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原则, 对大河镇镇域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指出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基础。在城镇人居环境上,王冬[20](2000)在对云南小城镇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特征及发展取向:要重视镇区内部的环境质量与绿化建设,如增加绿色廊道和绿色板块;要重视产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的治理与循环利用;重视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建构人际之间和谐文明的社会关系等等。指标体系方面,王如松[22](1991)提出了生态县的指标体系。周静海[23](2001)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出发,研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规定了36项建设指标。这些指标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以及为制定我国小城镇中县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指标依据。在小城镇生态规划实践方面,1985年,黄光宇等在四川万源官渡山区集镇综合示范试点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生态退化、废弃的破碎荒坡地上,通过自建公助和自建自助的方式规划建设贫困山区小集镇[4]。近年来,苏南一些小城镇也在进行生态规划,2003年6月,吴江市七都镇“苏南水乡高科技工业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建设部联合专家组的评审。而在未来2至3年时间内,七都镇计划投资1.8亿元用于该项目建设,为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探索新的模式。重庆市璧山县环保局提出了创建生态小城镇的对策 :一是大手笔规划生态城镇,规划要有整体性、超前性、连续性;二是合理化发展区域产业,要突出生态特色,突出规模化,突出生态化;三是高起点打造人居环境,讲究实用性、观赏性、舒适性;四是高品位营造人文环境,优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五是全方位建设生态环境,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共同创建生态型园林式小城镇。绍兴市新昌县(2004)从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县城、生态村镇、污染防治和生态文化八大领域进行了生态县的建设规划。3.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针对小城镇生态规划,国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详述如下: ①小城镇作为一个小尺度的生态系统,与大城市相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生态规划中针对二者的不同如何进行有重点的规划,在目前所查阅文献中,对此方面尚未涉及。②小城镇与乡村紧密相连,人口由乡村流向小城镇,促进了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乡村又为小城镇提供了发展腹地:提供粮食等物质资料,同时消纳城镇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等。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如何体现乡村的作用,如何促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也是目前生态规划研究中所欠缺的。③小城镇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组成的子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构成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生态支持系统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是小城镇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如何辨识、定性、定量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发现小城镇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的基本前提,此方面目前还没有进行针对小城镇的研究。④随着对小城镇发展中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目前对于小城镇生态问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规划方法建立高效、和谐的城镇生态关系是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⑤城市生态规划中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编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小城镇而言,其生态规划也刚刚开始,如何根据小城镇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哪些内容又是生态规划所要求的基本编制内容,是编制规划中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⑥鉴于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来势必有更多的人口拥入小城镇,从而造成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是任其自由发展,像大城市那样“摊大饼式”的蔓延下去,引发一系列问题,还是借鉴目前大城市中由于“蔓延”发展存在问题、教训,合理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这也是小城镇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⑧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注重公众的参与,并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国内的小城镇聚居人口多为当地人,在多年的生活中已经具备当地建筑 文化、历史风貌,在规划中,如何体现原居民的意愿,如何体现这种风貌,也是将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总体而言,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在我国还才开始,仍有很多值得融合、提升的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 王雨村.小城镇总体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堂林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

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 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1):59~66 [6] 刘光卫.当代美国小城镇特征及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城市开发,1999(11)[7] 薛德升等.加拿大小城镇规划:内容、方法与管理构架.国外城市规划,2004(1):21~23 [8] 佚名.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小城镇建设,2004(2):69~71 [9] 郭新天.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小城镇建设,2001(6):74~76 [10] 袁中金等编著.小城镇生态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 王勇等.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小城镇发展中的应用.城市问题,2002(6):13~16 [12] 焦胜.小城镇生态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43~45 [13] 李迪华等.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建设,2002(6)[14] 唐秀丽等.生态 特色 人本—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小城镇建设,2002

(12):38-39 [15] 蒲俊杰.构建园林式小城镇探秘.小城镇建设,2003(11):76~77 [16] 龙小华.强化“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江西省永新县城为例.小城镇建设,2003(10)[17] 周百灵.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长江建设,2003(5):43~44 [18] 王敬华等.小城镇布局形态与生态建设初探.小城镇建设,2000.12 [19]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浙江省海宁市实证研究.浙江学刊,2003(4)[20] 王东.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探析.新建筑,2000(5):4~6 [21] 王敬华等.小城镇镇域生态功能分区规划浅析—以鹿泉市大河镇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10):122~125 [22] 王如松,贾敬业等.生态县的科学内涵及其指标体系.生态学报,1991(2)[23] 周静海.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265~267 作者地址及联系方式: 张留霞,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汉口路151号 200002 Email:

liuxia_zhang@ecadi.com 电话: 63217420-7462 ***

下载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城镇发展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 程 论 文 题目:姓名:班级:学号: 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 朱娟 经济管理 2013年6月9日 小城镇发展研究 电大经济管理班 朱娟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

    细菌的形态结构教案(推荐阅读)

    《细菌》教案 虞城县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林增新 2014-12-25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模块三《微生物基础》中比较重要的一节,通过讲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和细菌有关的基......

    聚合氯化铝的形态结构(5篇范文)

    聚合氯化铝的形态结构及其水解稳定性研究表明, 聚合铝不是单一的形态组成, 而是包含了单体、聚合体在内的各种形态, 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复杂的化合物。聚合铝实际上是在一定条......

    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

    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 前言 小城镇因为规模较小,其交通问题未能够引起重视,而小城镇大部分依赖于过境公路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以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为案例,探讨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在总结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镇域大......

    小城镇行政体制研究

    61小城镇行政体制研究 --以宜都市为例学生姓名:胡敏 班级学号: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王守文 教学单位:政法学院摘要:小城镇行政体制问题关系到能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吴江小城镇研究简述

    吴江小城镇研究简述冯月根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社会学者和实际部门的社会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变迁中的重大课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银行业监管研究[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银行业监管研究 作者:梁艳 原毅军 杨乾坤 来源:《预测》2013年第05期 摘要:2007年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都更加突显银行业监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