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了望时评第6期:统一城镇化与农村改革视角

时间:2019-05-13 11:2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了望时评第6期:统一城镇化与农村改革视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了望时评第6期:统一城镇化与农村改革视角》。

第一篇:2014年了望时评第6期:统一城镇化与农村改革视角

只有厘清“新四化”的内在逻辑,特别是深刻把握城镇化与农村改革的内在联系,从城乡二元发展的对立统一视角着眼,才能找到从根本上处理好三农及城镇化等问题的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问题。与往年聚焦当年要推进的三农具体议题不同,今年的一号文件首次对以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的安排。

《意见》规定的时间范围是“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而不是像往年一号文件那样只对未来一年的农村工作提出总体要求。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从顶层设计着眼,以改革为抓手,全面部署农业现代化中长期建设的战略意图。

不仅如此,文件指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这意味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部署是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大局一盘棋的思路下开展的。

只有厘清“新四化”的内在逻辑,特别是深刻把握城镇化与农村改革的内在联系,从城乡二元发展的对立统一视角着眼,才能找到从根本上处理好三农及城镇化等问题的思路。首先,有效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将降低无序的人口城镇化或城镇贫民窟化的风险。巴西等国的经验教训表明,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城乡不均衡发展,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大批农民抛弃土地来到里约热内卢,无处容身就兴建了大批贫民窟。现在约22%的里约热内卢人居住在贫民窟,毒贩和黑帮取代政府和警察成为贫民窟的实际治理者。

为了避免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应当在城乡一体化上多下功夫。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同质化,而是在保留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将生活便利度与生活质量提升到城镇水准。

《意见》提出的“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谓正中鹄的,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便利,就不会给城镇容量造成过大的压力。届时,人们面临的选择只是田园与城镇两种栖息方式,而不是质量相差悬殊的两种生活水准。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为土地城镇化提供更大空间。《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存量建设用地中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从技术上讲,包括确权登记、流转交易平台、基础地价体系等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体系的构建固然要花费心思,但从本质来看,如何以公平公正的方式,保证这些土地入市的利益能为地方政府、农村民众、开发商及市民等相关利益主体所分享,更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配套细则成败的关键。

第三,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将提高城镇化整体质量。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统一,前者过度超前于后者将造成“鬼城”现象,后者过度超前于前者又会带来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下降或农民被迫“上楼”等问题。《意见》指出,要“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借助商业、金融业工业化的力量与管道,将农村和农业领域的空间与生产要素,平稳释放和转化为与城镇相容的元素,并能够使这些空间与要素均衡有序地融入城镇。

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如果囿于三农本身,就难以提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方案。而新一届党中央和政府四化联动的整体思路,扩大了政策实施与推进的战略自由度,这让我们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充满期待。

第二篇:一位时评人视角的荣辱观

如果说“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社会总的荣辱观纲领的话,那么各行各业的荣辱观就是更多的“目”,站在时评人视角来看待荣辱观,管窥“目”也许更多了一份对荣辱观的多样性理解,更有启发性。

如果说医生是给病人身体看病,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肌体素质的话,那么时评人就充当了社会医生的角色,教社会辩荣辱是非,目的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有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社会荣辱观和思想道德的滑坡,要比身体素质滑坡更危险,所以,时评人对于荣辱观的鼓与呼,本身就是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表现,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社会职业,时评人越多,时评业越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就会更快,知荣辱的人就越多,所以时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时评人要写好时评,先得自己做好人。时评人自己连人都做不好,要写出好时评难上加难,而做好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荣辱,这就要求时评人在平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荣辱修养,多接受先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荣辱熏陶,进而表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如果时评人自己光喜欢用荣辱观的手电筒照别人,而惟独不喜欢照自己,光想让别人忏悔,不想让自己反省,这样的时评人即使时评写得再好,也是没有境界的时评人。

话又说回来,面对社会信息的多元化以及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对荣辱观的辨析也考验着时评人的荣辱智慧。一些新闻中蕴涵的荣与辱并不是“一是一”、“二是二”那样简单,相反,更多社会现象背后的荣与辱处于似是而非的临界点上,这就要求时评人要以更理性、更睿智的慧眼去审视,从而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拨云见雾,用自己的真知灼见来引导社会的科学、先进荣辱观的形成,所以,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时评人重任在肩。

这些年来,通过自己写时评、看时评,深感时评对于提高一个人的荣辱感、道德感以及文化感效果明显,一方面,为了能够写好时评,我不怕枯燥经常到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翻阅了很多有关政治文明以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等书籍,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荣辱视野,奠定了荣辱观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善于思考,在这个有些躁动和浮躁的社会里,时评人要想不“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必须静下心来,多思考,善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时评的快乐和智慧,以期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三,躬行,在先进的荣辱观的影响下,简单生活,追求环保,孝敬老人,遵守交规,参与政治,积极建言等等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写时评很艰辛,不但要掉很多的头发,直面电脑辐射,很容易诱发颈椎、腰椎等疾病,同时也在得罪很多人和事,但是,在一个急需文明伴行的社会中,如果我们对荣辱连说的勇气都没有了,连呐喊的呼声都消失了,还怎么谈做呢,从这一点来说,时评人和“八荣八耻”的社会氛围休憩与共,时评兴,则荣辱兴,荣辱兴,则文明兴,文明兴,则国家兴。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时评人视角的荣辱观。

第三篇:一位时评人视角的荣辱观

如果说“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社会总的荣辱观纲领的话,那么各行各业的荣辱观就是更多的“目”,站在时评人视角来看待荣辱观,管窥“目”也许更多了一份对荣辱观的多样性理解,更有启发性

如果说医生是给病人身体看病,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肌体素质的话,那么时评人就充当了社会医生的角色,教社会辩荣辱是非,目的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有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社会荣辱观和思想道德的滑坡,要比身体素质滑坡更危险,所以,时评人对于荣辱观的鼓与呼,本身就是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表现,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社会职业,时评人越多,时评业越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就会更快,知荣辱的人就越多,所以时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时评人要写好时评,先得自己做好人。时评人自己连人都做不好,要写出好时评难上加难,而做好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荣辱,这就要求时评人在平时要(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十分注意自己的荣辱修养,多接受先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荣辱熏陶,进而表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如果时评人自己光喜欢用荣辱观的手电筒照别人,而惟独不喜欢照自己,光想让别人忏悔,不想让自己反省,这样的时评人即使时评写得再好,也是没有境界的时评人。

话又说回来,面对社会信息的多元化以及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对荣辱观的辨析也考验着时评人的荣辱智慧。一些新闻中蕴涵的荣与辱并不是“一是一”、“二是二”那样简单,相反,更多社会现象背后的荣与辱处于似是而非的临界点上,这就要求时评人要以更理性、更睿智的慧眼去审视,从而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拨云见雾,用自己的真知灼见来引导社会的科学、先进荣辱观的形成,所以,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时评人重任在肩。

这些年来,通过自己写时评、看时评,深感时评对于提高一个人的荣辱感、道德感以及文化感效果明显,一方面,为了能够写好时评,我不怕枯燥经常到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翻阅了很多有关政治文明以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等书籍,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荣辱(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视野,奠定了荣辱观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善于思考,在这个有些躁动和浮躁的社会里,时评人要想不“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必须静下心来,多思考,善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时评的快乐和智慧,以期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三,躬行,在先进的荣辱观的影响下,简单生活,追求环保,孝敬老人,遵守交规,参与政治,积极建言等等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写时评很艰辛,不但要掉很多的头发,直面电脑辐射,很容易诱发颈椎、腰椎等疾病,同时也在得罪很多人和事,但是,在一个急需文明伴行的社会中,如果我们对荣辱连说的勇气都没有了,连呐喊的呼声都消失了,还怎么谈做呢,从这一点来说,时评人和“八荣八耻”的社会氛围休憩与共,时评兴,则荣辱兴,荣辱兴,则文明兴,文明兴,则国家兴。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时评人视角的荣辱观。

第四篇:农地改革的城镇化视角(本站推荐)

农地改革的城镇化视角

发布时间:2014-4-4信息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2013年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闭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等规格、交叉套开,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镇化是当前和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郑新立在我国经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他亦是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

在郑新立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涉及的改革达300多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难度最大的。此外,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党的文件里,第一次对生态文明体制系统地做了阐述和部署。

就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思路和生态文明体制的具体部署,郑新立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几个小时的专访,郑新立思维清晰,语速飞快,能清楚准确地说出一连串的重要数据,对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他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但也时时透露出对农民工、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人文关怀。

农地改革关乎城镇化成败

《财经国家周刊》: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思路定调,你对会议部署有怎样的解读?

郑新立:城镇化是当前和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如果未来10年到20年间城镇化率保持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每年将有一千万以上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为此增加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足以拉动未来经济较快增长。

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是50%,如果20年后再提高20%,30%人口住在农村、70%人口住在城市的城乡结构基本就定下来了,我们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也就基本实现了。

《财经国家周刊》: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6大任务,其中一个任务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

郑新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都是循着一条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聚集的道路推进。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以后不能再搞了,城市发展到上千万人口就是“灾难”。

未来城镇化将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形成三大都市群,这三大都市群在未来十年内经济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进而超越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

第二个层面是以省会为中心形成“次区域城市群”,目前发展比较好的有四个: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圈;以成都和重庆为两极的成渝城市圈。未来在次区域城市群中,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将靠城际高铁连接起来,都市群和次区域的城市群也通过高铁连接,大大小小的城市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商务圈,形成同城化、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个层面则是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化局面,吸引更多人向中小城市分散。目前,在苏南、浙江、珠三角等地已经有了现成案例,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比如浙江安吉,老百姓在县域二三产业从业,但还居住在农村。房子在农村都是依山傍水,周围竹林环绕,非常优雅清静,生活工作很方便很现代化,农民就不需要往城里跑,这就叫就地城市化。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城市化,像德国是一个城市化很成熟的国家,但德国人讨厌大城市,67%的德国人居住在小城镇,一个小城镇10万人左右,主要依托一个工厂或一个银行。

《财经国家周刊》:除了就地城市化,还是有很多农民工需要到城市落脚,会议提出了加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那该如何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

郑新立:我们有2亿多农民工,未来要在城里市民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地方住。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涉及的改革达300多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难度最大的。

《决定》为农民工在城里扎根提供了三个条件。第一是耕地转包。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转包出去,别人搞规模化经营,效率高,又可以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然后农民到城市打工,工资加上土地转包费,就容易跨入中等收入家庭行列了。

第二是出让宅基地。现在中国土地最大的潜力是宅基地,城乡建设用地一共22万平方公里,包括县城和城市以上的大中小城市占5万,宅基地却占17万,农村一个人的建设用地面积是城市的3.5倍。宅基地这么大的资源一直没发挥作用,三中全会把这个金库打开了。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化需求,城市房价亦自然下降。

第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可同地同权同价。过去农村建设用地是先征地变成国有,搞一级开发,再进行招拍挂,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无论是集体收入,还是分给老百姓,都是一个大红包。

此外,我国有3~4千万留守儿童在农村,父母离开他们去城市打工,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很多创伤,如果农村的宅基地可以卖掉,他们在城里有了房子,把孩子接到城里,让他们全家团聚,这是一件大善事。我们各项政策应推动这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财经国家周刊》:但农民工进城至今各方认识仍不一致。不赞成改革的一方担心,“万一进城农民失业了怎么办,他们也不能重新回到农村,会不会沦为印度、巴西等国城市中的贫民,成为城市解决不了的问题”。

郑新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中国的农业和美国加州的农业相差不止100年,中国过去在理论上、政策上,长期鼓励让农民躺在自然经济、小规模经营的温床上,还要维护农户在农村的经营主体地位,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只种6.4亩地,永远难富起来。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会倒转,第一代农民在城市能找到工作,第二代本事会更大,在城市上大学,至少读个中专、技校,竞争力会超过第一代,他们不会再回农村了。农村2.8亿的劳动力,只需要留下8000万种地便绰绰有余,其余2亿农民可以进城。尽管制造业吸纳劳动力的规模已趋于饱和,但服务业容量还很大。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例只有36%,全世界平均水平是62%,因此未来两亿劳动力到城市能做什么?就是搞服务业。不用再纠结农民工失业问题了,因为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民工失业率只有6%,但大学生失业率已经到30%了。

《财经国家周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的成员,“重庆地票”的农村土地改革模式会不会更普遍被推广?

郑新立:我和黄奇帆在一个起草小组。重庆的土地制度改革搞了四年多,它是把重庆郊区分散的、零星的建设用地,包括原来农村的板砖厂、窑厂、村镇企业、宅基地等进行土地复垦,这些新增的耕地经国土部门丈量后,发地票给农民,农民拿地票去市场交易,需要建设用地的投资者也到这个市场去买地,然后由城市规划部门统一调节规划使用。

重庆如此试验了四年,产生了四个效果。第一是卖地的收入一共200多亿,农村集体拿了15%,农民个人拿了85%,有近二百亿卖地的钱装到了农民口袋里;第二是重庆市不缺建设用地,所有到重庆投资的企业都能实现项目落地;第三是四年时间内,这些零星的建设用地,不仅满足了新增建设用地的需要,还新增了7多万亩耕地;第四是形成了一个土地交易价格,20万元一亩,银行以每亩20万的抵押向农民提供贷款,一共贷给了农民70多亿,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

《财经国家周刊》:这些经验对其他省份是否有借鉴意义?

郑新立:比如河北省。河北省与北京市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北京市要疏散500万人口到周边地区,但是河北省没建设用地。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跟我说,河北很想接收过来,但是河北建设用地严重短缺。我建议他去把重庆建设经验学过来,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生态文明体制首次破题

《财经国家周刊》:你参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全会对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你看来,这些部署和以前有哪些不一样?

郑新立: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五元一体化的五个体制里面,其他四个体制中央都专门开过会,做过决定和部署,在党的文件里,第一次对生态文明体制系统地做了阐述和部署,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破题。

《财经国家周刊》:文件中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具体部署,你有怎样的解读?

郑新立:第一是《决定》中提出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就是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山地、草原等将来的产权都要明确责任主体,由这个责任主体对自然资源维护负责,而且要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和自然资源损害的终身追究制度。这非常重要,是第一次提出来。

第二点就是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市场机制,通过“谁污染谁付费”和第三方治理形成一个机制。“谁污染谁付费”是一个新提法,过去我们一直提“谁污染谁治理”。但“谁污染谁治理”很难真正得到落实,一直流于形式,实际上变成了谁要是治理了,谁就吃亏,谁要是不治理,谁就赚钱。

比如一个60千瓦的发电机组,火电厂一年的脱硫脱硝除尘成本需要8千万元,如果企业偷排或者装一个假设备,成本就变成企业收入了。过去我们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检查来了,企业赶紧把设备开起来,检查的一走,就把机器关上,或者是白天开、晚上排污,这个实践证明“谁污染谁治理”不行。

未来如果改成“谁污染谁付费”,企业只要排放了污染物,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核定一个标准你要交费,然后由政府通过招标,选择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和经验的企业来治理,保证把最好的设备装上去,保证它24小时开起来。

起草的过程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来起草的文件写的是“试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但最终在全会上讨论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这项工作已经试行有段时间了,应该改成“推行”。就改了一个字,我们未来在治理雾霾等问题时,相关工作可能要提前好多年。

《财经国家周刊》:一讲到环保不少人就提到必然影响经济增长,发展仍是未来中国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郑新立:之所以一讲到环保就提到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是因为我们过去还没有找到一个共享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价值补偿机制,说白了就是新鲜空气人人都在享受,它不像别的商品一样要通过市场购买,如果一个企业为新鲜空气做出贡献,有了投入,但这个投入如何产生利润?如果投入不能取得回报,光是靠企业觉悟,那肯定是干不成的。现在就找到了这样一个机制:“谁污染谁付费”,推行第三方治理。

《财经国家周刊》:在你看来,环保产业是否将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郑新立:对环境生态的投入,同样可以产生GDP,可以产生利润,可以增加就业,这样就将形成环保产业的庞大市场。包括脱硫脱硝、除尘、水污染治理等专业技术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能创造出可观的税收及就业。

今年以来,在华北、华东地区连续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由于大气的污染,在我们首都北京肺癌的死亡率已经上升为第一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这样的严酷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应该利用市场机制,拉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使环保投入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目前,环保部正抓紧制定《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大气污染行动计划》,一共十条,措施非常有力,这十条措施出台后可能对环保投入形成一个热潮。

《财经国家周刊》: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哪些藩篱需要破除?

郑新立:我认为首先要破除三个落后理念。第一,要破除强调环境保护必然牺牲发展的观念。环境保护和发展是可以统一的、协调的,而且环境的优美为人类创造一个适于居住的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和内容之一。

第二,要破除“煤电便宜,所以要重点搞煤电”的观念,忽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现在煤电的成本看起来1度电只有4毛多钱,风电、太阳能1度电要8毛到1块,但我们把环境成本、人的健康成本、医疗成本、人们寿命缩短的成本也全部算进去,那么煤电的成本可以说已经接近或者是相同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再也不能用这个观点指导经济工作了。

第三,要破除认为“环境治理可以慢慢来”的观念。有人认为英国治理雾霾用了50年时间,我们着什么急呢?我认为在3-5年内,治理雾霾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很多人说不可能。英国当年治理雾霾还没有治理的技术,现在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脱硫、脱硝、除尘的技术都是现成,而且绝大部分设备国内都可以制造,现在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原来缺机制,现在机制也有了,我相信治理大气污染在3-5年见到成效是有可能的。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改革

党与农村改革

党的性质、宗旨、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的根源,解放全人类,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改革原因:第一,这是由农业的特性决定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也还会有好几亿劳动力从事农业、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仍然是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

第三,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

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改革内容

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注:可以补充专题:农村金融)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7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1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4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5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改革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充分证明,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名言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早是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三个月后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再次提出了“先富”的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包括“企业、地区、社员”。会后,邓小平关于“先富”的标准说法被表述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改革不是探险也不是蹦极,站在岸上不知水深水浅不知自己水性咋样就眼睛一闭纵身大海的做法不是改革是玩命。改革应该是理性加激情、稳健加进取

3、与国际接轨:改革三十年,“接轨说”始终流行不衰。举凡制度、典章、服饰、生活习惯,无不以此为标杆。抬眼望去,铺往现代化的一条条却是轨道或宽或窄、高低不平,甚而方向相反。可见与谁接轨、如何接轨,大有文章可作。在某些人看来,接轨无非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有接轨接到第三世界的,有该接轨不接轨、不必接轨乱接轨的,更有油价这东西——国际价格上涨喊接轨,下跌时竟不接轨了。感觉不爽?还有一句话相送:国情不同。

和谐改革

坚持以和谐理念指导改革实践。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一个和谐社会是以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为基础的。所谓和谐,安顺谓和,协调为谐。就一个部门和单位,具体到我们集团来讲,就是集团内部包括以人为本的各种资源能够兼容共生、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衡,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匀称、均衡和稳定,以及每个人的行为被限定在合理的规范范围之内,符合集团和全体员工的整体利益。和谐是多层面的,人与人的和谐又是第一要素和最基本的。

和谐理念就是平衡理念、辩证理念、中和理念。改革的整体方案以及每一项政策、规定和细则,切异偏急和极端,注意把握好量和度,注意把握好时机,注意把握好主客观环境条件,注意把握好运作的方式方法,注意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一句话,注意把握好契合点。寻找契合点,就是要在不同点中找共同点,在各种矛盾中找共性的一面,这样来化解矛盾以存小异求大同、求平衡、求和谐。

把和谐理念融入到人事制度各项改革的全过程,可以从多方面寻求和谐改革的平衡点。如:处理好积极求稳妥和以“稳妥”求稳妥的关系;处理好加大改革力度与提高干部职工心理接受程度的关系;处理好加大党管干部力度与扩大群众参与程度的关系;处理好改革的基本取向和与时俱进、创新形式的关系。和谐改革带来积极效应

坚持用和谐理念指导改革,促进改革既有力度又较平稳地实施到位,打破了原有传统机制下的种种失衡,在新的人事管理机制下实现了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集团各方面资源运行在新机制下实现了新的和谐。

下载2014年了望时评第6期:统一城镇化与农村改革视角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了望时评第6期:统一城镇化与农村改革视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了望时评第4期:唯有改革创新 方能稳中求进(最终版)

    必须在制度与政策诸方面,作出内外协调的改革,提出富有全局性的创新思路,在自贸区政策试验与海陆丝绸之路等新的国际合作议题上,发掘能够带动我国及合作伙伴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文本 案例名称: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项目负责人:叶 高 填表日期: 2012年8月1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3元养老金”提供的历史视角

    “每月3元”养老金这一事实,正从侧面说明“新农保”推行的现实意义“每月3元”,海南省文昌市玉山村余亚英老人的“雷人养老金”近日引来普遍关注。在《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

    轨道交通与城镇化

    第一章综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给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的发展投资额达,建设周期长,从世界上的轨道交通发展开看,它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问题研究 论文作者 2011级经济学3班 汪超超,宋欢欢,杨乐乐,杨奥林,王龙 论文关键词 三化协调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河南 论文摘要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与减灾

    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安全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发生6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精选五篇)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摘要: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区城镇化尚......

    三农与农村改革 论文范文合集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其中农民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围绕着“三农”问题展开的,如何科学合理的处理好“三农”问题尤其是农......